第三节 上清官景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龙虎山志》 图书
唯一号: 14102002023000002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上清官景区
分类号: K928.7
页数: 12
页码: 82-93
摘要: 本节主要介绍了上清官景区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古迹,并分别介绍了除天师府以外的其他游览区,包括上清宫游览区、上清古镇游览区、天门山游览区和应天山景区等。
关键词: 景区 上清官 风景名胜

内容

上清官景区既是山水风光秀丽的一个景区,又是历史文化丰厚、名人荟萃、古迹甚多的一个景区。景区的中心为上清镇,围绕上清镇,主要有上清宫游览区,上清古镇游览区、天师府游览区、天门山游览区、应天山景区等。因天师府已有另章节介绍,这里对除天师府外的其他游览区分别予以介绍。
  上清宫游览区
  上清宫位于上清镇东面约500米处,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是历代天师阐教演法,传道授箓之所。素有“神仙所都”、“百神授职之所”之称。它的前身是道教祖师张道陵在龙虎山结庐炼丹时建的天师草堂。大上清宫宫殿巍峨,殿、阁、楼、院遍布山间,其规模之大不仅居江南道教宫观之冠,而且在全国道教界也首屈一指。道教兴盛时,香烟缭绕、仙乐阵阵,四方高道云集,善男信女车水马龙前来祈福禳灾,宛如繁华盛会,被誉为“昼夜长明羽人国,春秋不老药仙宫”。大上清宫还是《水浒》一百零八将的出世地。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开篇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不仅描绘了龙虎山“干峰竞秀,万壑争流,瀑布斜飞,藤萝倒挂”的绝胜景致,而且绘声绘色地讲述了水浒英雄从上清宫镇妖井中腾空出世的故事。龙虎山上清宫由此家喻户晓,名扬天下。
  大上清宫同中国道教一样,随历史风雨而兴衰,曾经屡受水火兵燹之灾。到晚清时期,宫殿倾圯,衰败不堪。民国19年( 1930)因乞丐失火,大部分殿宇楼阁化为灰烬。至20世纪中叶,仅存上清宫门楼、棂星门、钟鼓楼、下马亭及东隐院等破败建筑。1956年江西省政府曾将“上清宫遗址”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革”中,大上清宫再遭劫难,建筑被毁,仅剩一口元代铜钟。
  世纪交替,随着龙虎山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抢救古文化,恢复大上清官已成为千呼万唤的势态。21世纪初,大上清宫得以重建。重修的大上清官以典籍记载为依据,尊重历史,依旧复旧,建筑上采用仿宋结构,风格典雅,雄伟庄严。2000年5月,一期工程已建成并对外开放,主要建筑有福地门、下马亭、棂星门、钟楼、鼓楼、东隐院、伏魔殿、龙凤街等,占地面积60亩,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
  福地门 是上清宫的主人口,是一座两层的重檐歇山式建筑,长20.1米、宽14.1米、高18.78米,青灰瓦顶,青灰砖墙,显得宏伟庄严、气势非凡。上二楼向南,可远眺琵琶峰和上清河,视野非常开阔。原门上有御赐“大上清官”匾额。
  龙凤街 为福地门通向下马亭的甬道,呈S形走向,长约100米,宽约10米。
  下马亭 下马亭相当于仪门,是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之处。重檐歇山式建筑,长19.2米,宽14.4米,高11.27米,亭由28根柱子支撑。28根柱子对应28个星宿。
  棂星门:是上清官主体建筑中轴线上第一个建筑,为牌坊式仪门。由6柱5脊组成,长23.5米,中间两根石柱高8.6米,两边石柱高7.8米。石柱由汉白玉雕刻而成,上刻龙、凤及祥云图案,按元代修建上清官时的原式。
  钟楼鼓楼 位于棂星门内两边。东边为钟楼,原挂元代制造的9999斤重的铜钟;西边为鼓楼,现安放有一面近3米直径的大鼓。
  东隐院 在上清宫的东面,是上清宫内唯一保留:下来的明清时期的建筑。东隐院始建于南宋时期,后因元世祖忽必烈对该院道士张留孙分外器重,对东隐院倍加修缮,因而名声大振。现在保留的建筑有门屋1间,正厅3间,左右丹房各4间,后厅3间,左右耳房各1间。东隐院北墙外有一口井,被人称为“善恶分界井”,传说这口井能映照出人的善恶是非,不但能看到今世,还能看到来世。其门北面有一巨樟,约需七八人才能围抱,据传为祖天师所植。
  伏魔殿与镇妖井 伏魔殿位于东隐院南侧100米处。殿建于高台之上。殿内有一井叫“镇妖井”,据传为《水浒传》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中描述的洪太尉放出水浒108将的地方。上清古镇游览区
  上清古镇游览区位于鹰潭市区南30公里处,东与上清宫游览区紧密相邻,游览区内主要有上清古镇及古镇周边景点等。
  上清镇旧名沂阳市。据考古发现,两晋时渐有人聚居。唐高祖武德八年(625)设雄石镇,并派兵驻守。唐末朝廷派中丞将倪亚任镇遏史,后因其有战功封为郡王,古镇也因此改为倪王市。北宋崇宁四年(1105),宋徽宗命江东漕臣将上清观从龙虎山迁入上清,又将倪王市改为上清市。
  明初,上清镇即形成近于今日的规模。至明代后期,上清古镇已相当繁荣,《徐霞客游记》称上清街“甚长”。晚清咸丰年间(1851-1861),太平军和清军曾屡在上清激战,镇内建筑损毁严重。直至民国年间大体修复,其面貌一直保持到20世纪80年代。
  上清镇因中国道教发源地而闻名天下,张天师在此已历经63代1900余年。
  上清镇不仅以道教文化著称,还以“虚受一切,涵容万物”的道教理念宽大的接受了多种不同文化,形成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唐代禅宗高僧马祖道一曾在上清讲经传道,著名理学家陆九渊在镇东应天山创立象山精舍(书院),世称“象山学派”,名噪一时。历史遗存长庆坊和东岳宫则显示了民间神仙崇拜。位于镇东头的天主教堂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由荷兰神父所建,为哥特式建筑。佛、儒、基督教在上清的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上清的文化内涵。上清镇还是闽、浙、赣商贸集散地;闽浙赣苏区红十军与中央红军会师的地方。上清古镇的主要景点有古街古巷、古码埠、天师府、留侯家庙、长庆坊、朱丹溪庙、天主堂、天源德药栈、留侯第古民居等。古镇周边有红军会师滩、上清宫、东岳庙、夏鼎碑、倪亚牌坊、薛氏官厅、应天山、天门山、圣井山等景观景点。
  上清古街 沿上清河而修,长约1.5公里,东西向贯穿全镇。街面为鹅卵石砌成,中间用长条青石铺砌,沿街两旁为砖木结构的商铺店面,其临河一边为江南水乡独特的建筑——吊脚楼。在吊脚楼中穿插大小码埠16个。古街内边的一幢幢房子,无论是古老的,还是新的,虽然都是坐北朝南、鳞次栉比地排列着,但都稍有错落,不在一条直线上,当地俗称“兜财屋”。
  古巷 史书记载上清古镇历时千余年,为古信州西南一带商贸航运之津,道儒文化之地,大姓聚集之所,所以古时上清商贾富豪云集,私宅星罗棋布,形成上清古镇几十条大小不一的巷弄。这些曲径通幽、四通八达的巷弄可谓上清古镇的一大特色。按照居民姓氏地域划分,巷弄都分别被冠以不同的名称,如姜家弄、李家弄、柴家弄、关门口等,这些巷弄多以鹅卵石铺成,两侧分布众多明清建筑。
  沿河码埠 上清古街,临水而建,先人考虑到居民饮水、洗涮乃至船只停泊的便利,每隔二三十米,便空出一弄用麻石砌起石级,水边以长条麻石砌成扇形埠头。码埠的功用分居民用水与船舶停靠两类,古时上清镇河运发达,河面船帆纵横,货运繁忙,一般船舶停靠大码埠,如:府前大码埠、长庆殿大码埠;居民用水、洗衣在小码埠。码埠的建筑与修缮多由比邻而居的某姓家族筹措经费,所以上清码埠多带有姓氏家族的名称。如:张家码埠、李家码埠、姜家码埠等。另外也有码埠近旁的杂姓居民共同集资所建。同饮一溪水,共用一码埠,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同担负修缮责任的民风美德一直延续至今。现在每天清晨,主妇们仍然承袭几百年来的习惯,三三两两于座座码埠洗衣洗菜,好似对上清河叩拜;夏日的夜晚家家亮起灯来,纳凉聊天,明灯映在河面。于是上清河自古就有“朝受千人拜,夜收万盏灯”之说。
  留侯家庙 位于天师府西侧,为天师祖庙,是天师及家族祭祖的地方。留侯指的是辅佐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的著名军师张良。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被封为留侯,世人也称张良为张留侯。祖天师张道陵是张良的第九代孙。门联“子房勋功御封留侯,张陵传道敕赐家庙”反映了这一历史。留侯家庙原名“真懿观”,始建于北宋崇宁四年(1105),由第30代天师张继先奉敕创建,宋理宗嘉熙年间(1237-1240)由第35代天师张可大重修,元朝至清朝也曾修葺。清朝雍正七年(1729)改额“留侯家庙”。家庙占地面积1042平方米,原建筑布局分为头门、二门、三门,中门、上殿5个层次。头门、二门毁于解放初期,迎送殿上匾额“玉相真仪”,为唐玄宗皇帝语句,意在称赞天师超凡脱俗、不同凡响的真人仪态。上殿内供奉的是汉留侯张良及第1代、第30代、第43代天师塑像和历代天师牌位。除正月初一祭祖外,每年清明、冬至,天师家族也来家庙聚会、聚餐。外姓人也可随时来此朝拜,其意义不在“祭祖”,而在崇敬留侯、礼敬天师,祈求平安吉庆。
  长庆殿 位于上清古镇的西头。清代时,上清居民区便划为三坊,即五通坊、中坊、长庆坊。长庆殿位于长庆坊。长庆殿是供奉金元时期四大医学家之一朱丹溪的庙宇,当地人俗称朱老爷庙。庙宇初建于元代,几经修复,门上镶有门额一块,上刻“长庆坊”、“灵钟星岳”等字样,均为清康熙、雍正年间重修时镌刻的。整个庙宇建筑面积不大,分正殿和偏殿两部分,占地约三亩,砖木结构。正殿于民国14年(1925)重修。正殿前东西两侧开了两个天井,为之采光用。殿内塑着朱丹溪夫妇、子女像4尊。偏殿内塑地藏王及送子观音像。朱丹溪,原名朱震亨,是金元时期四大医学家之一,因世居浙江义乌的丹溪,被尊为丹溪翁,曾多次在上清一带为百姓治病,所以上清人民为纪念他便修了他的庙宇。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当地老百姓将朱老爷夫妇像抬着过街,以示怀念之情。元代学者戴良曾作《丹溪翁传》,明代文学家宋濂为他书墓志铭,高度评价了这位医学家。
  天主教堂 天主教堂位于上清镇东,清同治十一年(1872)由荷兰神父建造,是鹰潭地区最早的一个教堂。宣统三年( 1911)意大利人徐厉斯招募工人又修缮扩建,历时三年竣工。教堂为哥特式建筑,气势宏伟,总面积1057平方米,砖木结构,青石作柱基,上接圆木柱。原四壁2米高处绘有耶稣受难图14幅,前厅悬有圣母玛丽亚和耶稣画像,高约3米。前面是诵经台,高1.4米,为教父念诵经文,教徒人教受礼之处。教堂东一侧有神父楼,为神父往来传送经文、收纳教徒之处,也是起居、接待场所,俗称“官厅”。其两侧还有男堂、女堂等附属建筑。
  天源德药栈 上清镇由于水运发达,明清时期药栈较多,至解放初期尚有6家药店,且“天”字号居多。其中位于上清街中段的天源德药栈规模最大,店主为樟树人曹氏。药店始建于清末,建筑面积2788平方米(现存建筑375平方米)砖木结构,分正房、马厩、储藏间、杂物间等几部分。店面是三进门,头门经营药材零售,二门经营批发,三门面积最大,主要是进行药材加工、炮制等。天源德药栈虽为近代建筑,但采光技术却别具一格。为使店内光线明亮,店主采取天窗采光的办法,店面有采光天窗7个,上面分别开着四角、八角形等7种不同式样的雕花天窗,天窗上盖有明瓦,同时在大门两边墙体上还有两扇窗户,西边山墙砌两个竖长条形的外窄内宽的“条窗”。这样一来,店内的光线就相当充足。另外,房子的外墙非常特别。外墙是青砖所砌,里侧是木板,而在青砖与木板之间叠放着瓦片。据说这是为防盗所设。因为,一旦有人企图破墙人室,瓦片就会发出响声,起到报警作用。店堂内立有神农塑像。(传说神农是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曾尝百草,选取药材,教人治病,被誉为“药王”。)
  会馆 清朝、民国时期,上清商贸发达,外地客商众多。因此在上清建有多处会馆,较有规模的有南昌会馆、福建会馆。其中南昌会馆保存较好。南昌会馆为晚清建筑,原为私宅,抗战前为南昌人购置,改称为南昌会馆。三间两进,头进为门,中有天井,后进为厅,形制完整,建筑保存基本完好。
  留侯第等古民居 明、清、民国时期,在上清镇居住的天师后裔较多,他们的私宅,多冠以“留侯第”。现在上清镇尚存的留侯第还有7处,距今已有100余年以上。在刻有“留侯第”3个字的大门上,一般设有四个“门簪”,门簪之上,两边又设有“门罩楼”、“斗望砖”,上下排列3层,错落有致,而这个“门簪”和“门罩楼”都是有相当社会地位和官职的人才可以设置的。进入大门,步入前厅,前厅有后堂门,共四扇,遇到重要客人时,中间两扇门才打开,平时是关闭的,可以起到“照壁”的作用。到中厅,因为门上都采用镂空雕刻,花纹图案精美,所以中厅中堂门叫花门,中厅也叫花厅,是主人会客设宴的地方。中厅两边正房为主人居住。中厅的后面,便是私宅的后厅,公子小姐及女眷在此居住。私宅内,梁以下的门、柱、窗等都涂上黑色油漆,梁以上的椽子、望板、梁等都涂刷朱红色油漆。这一方面是为了显示出大府第的气派,另一方面是为了与朱门红梁的天师府区分开来。宅内厅主梁靠后顺枋还横托着一块长板,这叫“过桥”,是用来供奉祖先灵位和家谱用的。厅堂地面都是用青砖铺成,而天井内水池地面是用大块石料砌成的。天井内设有暗沟,据传暗沟内还放有乌龟,乌龟的爬动使暗沟不会被堵塞,起到疏通暗沟的作用。此外,古民居还有宫保第、济阳第、吴家大宅、李家大宅、何家大宅等建筑。
  上清古镇周边景点
  红军会师滩 位于上清河南岸桂洲村西边,与天师府隔河相望。民国22年(1933)初,由朱德任总指挥的红一方面军与由邵式平率领的闽浙赣苏区红十军在上清镇桂洲河滩胜利会师。几株大樟树掩映下的一片沙洲即是当年会师地点,现立有一块“红军会师滩”石碑,碑文记载了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军事行动的经过。
  附:红军上清会师纪略
  民国二十二年(1933)1月22日至26日(农历壬中年十二月廿七日至癸酉年正月初一日),来自中央苏区的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三军团和来自闽浙赣苏区的红十军,在江西贵溪县上清镇会师。
  1933年初,在抚河前线指挥红一方面军作战的红军总政委周恩来、总司令朱德、中央军委副主席兼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接中共苏区中央局电示,为了打通闽浙赣苏区与中央苏区的联系,集中两大苏区的力量,粉碎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开辟新苏区实现江西全省的胜利,中央红军应与闽浙赣红十军在贵溪县信江以南会合。
  据此,作出两军会师的战略决策。周、朱、王即电令红十军立即转到贵溪附近行动,并准备南渡信江,策应红一方面军。1月12日金(溪)资(溪)战役结束后,周恩来、朱德作出一系列部署:令红一军团驻金溪一线,向东乡来道游击、警戒;令红五军团集结于黄狮渡、珀歼,向南城来道游击、警戒;令红二十二军留浒湾,向抚州来道游击、警戒;朱德、王稼祥随彭德怀为军团长的红三军团向上清方向靠拢,并分兵向贵溪、鹰潭、余江来道侦察警戒,做好迎接红十军的准备及资财的征集。以此防范敌军奔袭,为红十军渡过信河提供全面的安全保障。
  同时,周、朱、王迭次发电给时任中央代表兼闽浙赣省军区指挥部总政委曾洪易,促其乘敌尚在整顿、调动之隙,“坚决执行中央电令”,“勿再迟疑”。
  1月20日,红十军52、53、54三个团共4000余人(时仅有枪1600支),分别在万年富林、贵溪周坊集结完毕,由曾洪易、唐在刚(省军区指挥部总指挥)、邵式平(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周建屏(红十军军长)率领,冒着大雪,出发向信江北岸前进。
  事先,周建屏军长派出军区侦察科长马步英率一营战士,在当地群众大力支持下,已在信江上架起了浮桥或准备了船只。1月22日,红十军分别在贵溪境内金沙、瓜园埠、杨家渡、界牌等处开始陆续渡江,翌日全军顺利渡到南岸。
  1月21日,王稼祥随中央红31师先期从鹰潭以南赶赴信江南岸老屋董家一带(今鹰潭市月湖区童家镇属村),接应红十军渡江。22日,王稼祥在信江之滨会见曾洪易、唐在刚、邵式平,传达中央指示,研究红十军改编具体方案。会见后,曾、唐返回。
  也是在1月21日这一天,红三军团的一批便衣侦察员潜入上清镇,按照总部根据贵南地下党关于上清镇情形的汇报而作出的决定,为了让当地百姓免受战火之灾和保护道教宫府的古建筑,对紧挨镇东头的王家山敌堡及其周围的4座连环堡(均由地方武装“靖卫队”据守),采取智取战术,割断电话线,制造“贵溪的守军投降了!缴到的枪送来了!”的场面,并令镇上大豪绅曾庆文到碉堡下喊话劝降,迫使以上清区长和靖卫队长为首的守敌挂出白旗。共俘敌100余名,缴获轻机枪1挺、步枪92支、手枪4支及大批粮食、子弹。为红军会师上清扫清了障碍。
  同日,上清河上架起了两座用竹排铺门板搭成的浮桥,一座过人,一座过马。
  1月2日,大雪纷飞(会师期间都是雪天)。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军团长率红三军团跨过浮桥进入上清镇。司令部驻天师府(此时天师不在府中)。古镇长街,群众敲锣打鼓,燃放鞭炮,欢迎中央红军。
  1月24日,红十军经新田、彭湾、小岭,全部开到上清。中央红军与闽浙赣红军胜利会师。
  红十军进上清街时,中央红军列队欢迎,两军都高唱战歌。古镇沿街,又是挂满红旗,爆竹震天,许多群众向战士送鸡蛋和年节食品。
  中央红军着灰色军装,军帽缀红五角星,战士每人有枪还背大刀、草鞋;红十军年龄老少不一,衣着各式,有些战士没有枪,只有大刀、长矛。
  1月25日是农历除夕。中央红军开进上清后,随军的地方工作团就打开大地主的仓库,宰其肥猪,并将没收土豪劣绅的衣物、银元连同粮食、猪肉,分发给贫苦居民和农民。大家欢欢喜喜过大年。当时在上清一带,孩子们都会唱一首歌:“廿八廿九边,红军来过年,打土豪、分衣裳,分粮又分钱,穷人见了天,过个快活年!”
  在天师府前的广场上,召开了群众大会,会后,宣传队演出了“文明戏”,群众则表演舞龙灯,军民联欢。
  会师后,按照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红十军整编为32、33两个师,与原属一方面军的31师合编为新十一军,军长周建屏。归属中央红军序列。
  除夕这天下午,在上清镇对面的桂洲沙滩上,举行会师大会。邵式平主持大会。朱德、王稼祥、彭德怀代表中央军委阅兵并讲话。会后,一些部队即行开拔,至翌日(大年初一),红军全部撤离上清。
  红军在上清,军纪严明:分给百姓大批猪肉年货,而部队除夕却以煮萝卜为年夜饭主菜;部队战士向店铺买灯芯糕,都按时价付苏区纸币,开拔前又挨家登门用银元换回去;借符策店老板李云甫1块铺板、1盏油灯,临走前的夜间,都放在门外归还。
  上清会师后,红三军团向南城县东南地域转移备战,红十一军则在邵式平、周建屏率领下开赴金溪附近监视敌军。随后,十一军伪装中央红军主力,东渡抚河,开向黎川,迷惑牵引敌陈诚部重兵东进,为中央红军主力灵活回旋、集中兵力、捕捉战机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取得革命战争史上著名的黄陂、草台岗战役的大捷,粉碎敌第四次“围剿”,作出了特殊贡献。红十一军在诱敌过程中,先后转战于金溪、资溪、光泽、贵溪南部、南丰、南城、黎川、广昌等广大地域,创造了大片新苏区一信抚苏区,从而使闽浙赣与中央苏区连成一片,并为新根据地闽赣省的创建发挥了重要作用(邵式平即为闽赣省苏维埃首任主席)。
  倪亚牌坊 位于上清镇北面3公里处的汉浦村,是朝廷为倪亚所建的牌楼。倪亚在唐昭宗龙纪元年(889)曾任雄石镇(今上清镇)镇遏使,因被封奉化郡王,故称倪亚王。倪亚死后原葬于上清官三清殿址。宋崇宁四年(1105),兴建大上清官,其家族迁往汉浦,将墓迁走,并将唐昭宗石刻诏书搬往汉浦,牌坊随迁而建。现在,由汉白玉制成的安插诏书石碑的石座还在。石座长120厘米,高70厘米,宽50厘米,正反两面雕刻着精美的双龙戏珠图案。牌坊高7米,宽约14米,由砖石砌成。中门上方镶嵌一块石匾,上刻“唐藩世胄”四个颜体大字,门两侧有门联一副:锦江春色盈天地,雄石家声亘古今。三洞门楣之上附有10根出裔长簪;连结三洞门的石板上刻有龙凤、麒麟、鹿等吉祥之物。牌坊前原塑有一对石狮,后面原建有门楼、香火堂、古戏台,建筑的木柱上有历代名人题写的柱联。香火堂内原塑有倪亚像,两侧有护将周丞邺、刘杰像。
  夏鼎碑 在上清镇桂洲村头南端。夏鼎为明首辅夏言之父。其墓前尚有一块功德碑,高一丈有余,宽五尺左右,厚七寸。石碑尽管斑驳,但碑文依然清晰。(碑文见人物传)
  东岳宫 位于上清镇东南1公里处,是民间祭祀助周伐纣的功臣东岳大帝黄飞虎的庙宇。始建于北宋末年,清嘉庆年间重修和扩建。现存正殿、亭楼和厢房共14间,还有一个古戏台,建筑面积近1400多平方米。黄飞虎生日这天,邻县、邻省的信徒都要到这里集会祝寿。正殿中有十八层地狱和十善十恶壁画,殿内有塑像。
  薛氏官厅 坐落在上清镇渐浦邮路村。官厅门前有一条由贵溪通往抚州的古官道,是古代邮递的必经之地。明朝以前此地没有村落,只有路边的千年古樟掩映下的一座邮亭,负责转递邮件,供来往路人歇息。因此邮路之名一直沿用至今。邮路村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远远望去,两棵高大的松树赫然人目,树高近30米,刚劲挺拔,直冲云霄,当地称为“夫妻松”,松龄均近800年。邮路有新老薛氏官厅两栋大建筑。老官厅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呈方形,四周用砖围砌,建筑布局为前门、正门、前厅、中厅、后厅。整个建筑规模宏大,气势壮观,俨然一座官府衙门。前门由完整的长条青石构架而成,饰以精美的砖石浮雕,马头墙飞檐翘角,以显其建筑非凡。前面的石雕对联为:“芦溪一门六进士,杨林三世七登朝”。横批是:“南楼世家”。“芦溪”指渐浦,“杨林”与“南楼”系唐金紫光禄大夫薛忠之名号。这副对联说明薛氏家族曾有辉煌历史。进入前门,是占地500余平方米的大庭院,地面全是用青条石铺砌,院中原有一口池塘,用于养鱼观赏及防火,后为小孩安全着想而填平。前门两侧及庭院两旁是三排建筑,供长工、佣人及其家眷居住。左右各开有耳门,用于长工及闲杂人员出入。登上石级台阶,便至官厅正门,正门的建筑与前门相似,只是显得更高大,雕刻也更精美。门内有前厅后厅24个房间。前厅较小,用于客人换鞋、晾伞、放行李挑等。中厅最大,四根合抱粗的大柱子立在厅中,这种结构与官邸府宅相同。中堂之上供奉着列祖列宗的灵位,以思创业之不易。中堂上额,挂有一块赐进士出身、钦命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提督福建省学政陈用光赠送薛超六旬荣寿的匾额。穿过中厅边门,便进入私宅的后厅。其天井四周设有鱼缸、花台,后厅地面是光滑的青砖铺设,外人一般不入其内。整个建筑的得意之作要数雕刻,梁柱上龙凤呈祥,呼之欲出;门窗间以民间传说故事为题材,雕刻有“八仙飘海、唐僧取经、五女拜寿”等内容,人物形象千姿百态,栩栩如生;镂空雕成的风檐雀替镶嵌缜密,天衣无缝。中厅与后厅两边都有通道至屋外,既可至厨房和牲口喂料间,也可作防火安全门之用。往东的通道至新官厅,相距约100米。新官厅建筑的时间稍晚,规模也小一些。新老官厅组成的建筑群,是镶嵌在龙虎山下的两颗古民宅建筑艺术的明珠。
  天门山游览区
  天门山游览区位于上清镇南部5公里处。面积6000多亩,最高海拔1300米。为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和上清国家森林公园的主要景区之一。天门山属晚侏罗纪火山岩地貌,呈开口向北的箕状展布。整个游览区山坡陡险,谷地幽深,怪石遍布,森林茂密,巍峨壮观。深渊峡谷中,水流湍湍不息,多处瀑布气势磅礴。由于海拔高,这里是避暑休闲的好去处;由于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空气清新、水质好,这里又是养生保健的绝佳场所。天门山的景观主要是瀑布群,有姐妹瀑、青云瀑、浪荡矶等。
  泉源熊家 位于天门山山脚,村内有50余户人家,以熊姓、薛姓为主。据说熊姓为北宋初年从抚州东乡迁来,至今已繁衍了40代,有1000多年历史。熊家村内绿树成荫,周边山青水碧,空气清新。由于旅游开发,村民纷纷开酒家、饭店,供游客餐饮、住宿、休闲度假。
  龙门石 位于天门山入口处,为一对巨石,巨石高约10米,两石中间有一宽约2米的步道,好似通向天界的门户,是进入游览区的必经之路。
  龙潭 位于龙门石上方约50米处。潭上方为一瀑布,四周为巨石,潭水清碧。
  姐妹瀑 为三叠瀑布,位于龙潭上方约500米处。三叠瀑布大小相仿,每叠瀑高约10余米,宽约5米。最下一级叫紫胭瀑,中间一级叫紫云瀑,上面一级叫紫英瀑。
  青云瀑 位于姐妹瀑上方约200米处,是天门山游览区内落差最大的瀑布。高约30米,宽约10米,瀑布如从天际飞泻而下。瀑布冲人深潭,浪花飞溅,水声震耳。
  浪荡矶 位于青云瀑上方100米处。清泉从倾斜的山石坡上自由浪漫欢腾而下,形成宽约30米,长约100米的一连串的瀑布。
  一线天 位于浪荡矶上方约500米处溪流西面,由东、西各一块差不多高度的巨石组成。巨石耸立如削,石缝中最宽处不足2尺。站在石缝中间仰望,天空只有一线。
  铁栏关象 位于天门山溪流上方山涧中。山涧东、西、南三面都被峭壁包围,石壁高十余米,犹如铁栏,只有朝北有一道豁口,山涧中有一外形酷似大象的巨石,长约6米,高约3米。
  童子拜观音 位于天门山近顶端,有一山崖高约50米,酷似观音,山崖东边山顶上立着几块巨石,像小童子躬身朝拜。
  天门松涛 位于天门山峰顶,这里有成片的巨松,山风吹来,松涛似吼,令人心潮澎湃。这里还有董元寺遗址。
  圣井游览区
  圣井游览区位于上清镇沙湾村南,距上清镇约10公里处。是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和上清国家森林公园的主要景区之一。圣井游览区性质类似天门山游览区。由于当地人将瀑布下方冲刷成的水潭称为“井”,这里三处大的瀑布,分别被称为一井、二井、三井,统称圣井。主要景一井 在近山顶处,瀑布高约30米,宽约10米,气势磅礴。古人逢旱,到此祈雨,亦称龙井。
  风洞 位于圣井山半山腰处,为一三角形石洞,洞口大约1米见方。洞内幽黑不见底,而洞口长年四季有微风吹出。这风冬天为暖风,夏天为凉风,甚是奇特。
  竹海 山上毛竹成片,山风吹过,如海浪波涌。
  应天山景区
  应天山,又名“禅师山”、“象山”,位于上清镇东8公里处,为龙虎山风景名胜区的六大景区之一。应天山海拔811米,山有九峰,联络如翠屏。唐代佛寺丛林制度的创始人马祖曾结庐山北;宋代元丰年间僧人莹者在南麓鸡脚岭建寺,称“应天寺”,山因易名“应天山”;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教育家陆九渊应门人彭世昌的邀请到应天山,“环顾山形,宛然巨象”,遂名“象山”,自称象山翁。创象山草堂,书匾“象山精舍”,居山讲学五年(1187-1191),弟子逾千人。绍熙二年(1191),陆象山奉诏知荆门军,象山精舍日渐衰落。江东提刑袁甫是陆象山的再传弟子,以应天山交通不便等缘由,上书朝廷,将象山精舍迁建于贵溪县城信江对岸的三峰山下。绍定五年(1132),赐匾额“象山书院”。“象山书院”为南宋四大书院之一。
  应天山景区的主要景观景点有:象山精舍遗址、应天寺遗址、七级瀑布、九峰联屏、射箭石、番经石、歇石等。
  应天寺遗址 在应天山南麓的鸡脚岭上。宋代元丰年间(1058-1078)僧人莹者创建。南宋初,陆九渊讲学于此。南宋末重修,砖木结构,两进,塑像21尊。解放前,寺院破败倒塌,现仅存石炉一只。
  应天山观 又称应天山庙,位于山北。第18代天师张士元居观40年。观早年荒废,仅剩基地。原有繁禧观、冲元观、慈济观等18观送的石雕人物,现已所剩无几。当时石人沿路排列,当地人称为“十八土地到庙上”。观址南有丹舍、北有黑龙井、碧莲池遗迹。
  射箭石 位于应天山南面半山石壁上,日出日落时,石壁上有一块呈殷红如血的痕迹。一说是张天师射箭镇妖,山石流血。
  经石 位于东山之崖,可憩十多人。
  歇石 位于西山之崖,可坐五六人,上有苍松覆盖,盛夏不知有暑。尘湖 位于山顶,天成一池,大旱不竭。陆象山曾游览过,并有记载。
  上清官景区其他景点
  从上清古镇顺上清河而下的景观景点为:
  仰天仙子 位于过鹰厦铁道上清洞口的上清河西岸。由一组连绵起伏的山峦巨石组合而成,山峰外形远观像一位赤身裸体躺着的神汉,他的头部、身体及阳具轮廓分明,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雷打石 位于汉浦村对岸的上清河拐弯处。为一孤立山石,屹立在湍急的河道中,如中流砥柱。从雷打石至上游15里河段,明代永乐至万历年间被朝廷封为禁港放生池,立有禁碑,不许捕钓河中鱼虾。
  肖家渡 在雷打石下游,连接肖家村和汉浦村。明清时,一条官道(即驿道)从贵溪经鱼塘乡(今龙虎山镇)龚店村过西源陆家经肖家渡后,分为两路一条经上清通往福建,一条经渐浦通往抚州金溪,肖家渡是必经之地。
  仙棺石 位于肖家渡下游上清河北岸。山崖间有一个豁口,一块长方形巨石嵌在其中,半截插入,半截悬露在外,酷似一口放在悬崖上的大棺木,故名仙棺石。
  位牌石 位于仙棺石对面的上清河南岸。这里是一座岩石组成的小山,石山前的水中有一块竖石,高数米,外形像一块立在水中的位牌,故名位牌石。
  官帽石 位于位牌石下游。河边水中一座小石山露出水面,外形很像古代的官帽,故名官帽石。
  三怪石 位于上清河南岸边官帽石下游乌龟潭。三座外形怪异的山石组合在一起,一座像乌龟,一座像蛇,另一座像河蚌,所以叫三怪石。
  雄狮镇江 位于上清河北岸三怪石下游。一座高约30米的山峰,横在河边,其外形像一只雄狮,高昂着头,鬓毛清晰,眯着小眼,张着大嘴,卧在水中。右前脚把玩着一只圆球,尾巴曲卷在肚边。

知识出处

龙虎山志

《龙虎山志》

出版者: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书介绍龙虎山的旅游和文化资源。内容涵盖了地理、天师道、文化、居民和经济等方面,详细介绍了龙虎山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景区景点、天师道文化、文化与文物、民情风俗、经济活动和人物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龙虎山镇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上清宫
相关专题
上清古镇游览区
相关专题
上清古街
相关专题
沿河码埠
相关专题
留侯家庙
相关专题
留侯第等古民居
相关专题
红军会师滩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长庆殿
相关作品
天主教堂
相关作品
福地门
相关作品
棂星门
相关作品
下马亭
相关作品
钟楼鼓楼
相关作品
东隐院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