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仙水岩景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龙虎山志》 图书
唯一号: 14102002023000002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仙水岩景区
分类号: K928.7
页数: 12
页码: 68-79
摘要: 本节主要介绍了位于鹰潭市西南20公里的仙水岩景区。这个景区包括了龙虎山风景名胜区内和上清河两岸的景点。游览区内有仙水岩、春秋战国崖墓群、飞云阁、无蚊村和古越民俗村、仙人城、象鼻山、排衙峰等景点。
关键词: 景区 山水岩 风景名胜

内容

仙水岩景区距鹰潭市区西南20公里,包括龙虎山风景名胜景区内、上清河中段两边各景观景点。景区内主要游览区和景观有:仙水岩游览区、春秋战国崖墓群、飞云阁、无蚊村和古越民俗村游览区、仙人城游览区、象鼻山游览区、排衙峰游览区等。仙水岩游览区
  仙水岩游览区主要指上清河水岩段(上游至正一观大桥,下游至白塔渠首)及其两岸的景观景点,这里是龙虎山风景名胜区景点较为集中的精华游览区。上清河像一条缎带,逶迤飘落,将其主要景点连为一体。
  上清河(又名泸溪河,古名沂溪),从东南向西北流经龙虎山应天山景区、上清官景区、龙虎山景区、仙水岩景区,在余江县锦江镇与信江会合,流人鄱阳湖。上清河全长286公里,沿途植被良好,两岸茂林修竹,河水清澈纯净,过滩呈白,遇潭现绿,达国家饮用水标准。上清河两岸奇峰异石甚多,青山密林,犹如仙境。乘船筏揽上清河之胜,就如置身于山水国画中,成为龙虎山旅游三绝之一。宋代文学家晁补之在上清河泛舟后,欣然写下“行尽江南最远山,却寻干越上溪滩”的名句。
  龙虎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山体经过自然界长久的风化剥蚀及水流的冲击,形成了千姿百态和惟妙惟肖的奇山怪石。在水岩游览区,象形的奇山怪石尤为集中,其中民间流传的“十不得”景观为其代表性景观。从下游至上游的主要景点有:
  僧尼峰 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的下游东岸,十不得景点之一,又称“尼姑背和尚走不得”。《龙虎山志》载:“雌雄石,在仙岩下,两石如人,抵背而坐,俗称公母石。”
  莲花石 十不得景点之一,又称“莲花戴不得”。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的下游,仙桃石旁边的河水中,高约10余米,极似一朵朝天绽开的莲花。
  仙女岩 十不得景点之一,又称“仙女配不得”、“仙女献花”、“老蚌岩”、“思源壁大地之母”。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下游西岸50米处。为一崖壁裂隙处的下部,高约15米,酷似女性裸露的外阴。著名散文家石英观赏此岩后,欣然写下脍炙人口的《仙女岩记》。仙女岩被日本友人誉为“天下第一奇景”。
  仙桃石 十不得景点之一,又称“仙桃吃不得”。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下游的东岸,在莲花石旁。从上游观赏,其形象酷似一个被咬了一口的巨形桃子。其石高约80余米,因其形象俊美、吉祥,常被用来作为龙虎山的代表性景观。
  玉梳石 十不得景点之一,又称“玉梳梳不得”。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下游靠西岸的水中。为河中横卧的三块带齿的石头,约一人多高,外形如梳头用的梳子。
  丹勺洞 十不得景点之一,又称“丹勺盛不得”。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下游西岸金钟峰的石壁上,洞距水面约2米,洞高约10米,其外形很像盛物用的木勺。
  金钟峰 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下游西岸。山峰高约80米,山体上小下大而修长,外形酷似一口巨钟。其峰四面陡峭,不可攀登。其下部有一巨大岩洞,即丹勺洞。
  覆盆岩 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中游的西岩,其形如一个倒扣的大盆。此岩石下水较深,据民间传说二两丝线打不到底。其岩壁上有许多大小不一、深浅不一的石洞,状如人的足迹。
  双面石 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中游的东岸,又称迎送石。为一独立石峰,其高约30米。从下游看如一五官清晰的猿猴头部,从上游看如一满脸愁容的老婆婆头像。
  九虎一龙壁 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中游西岸,与无蚊村对面,为一独立石峰。高约60米,其朝东的一面似有一群龙虎隐于其上。
  脸谱石 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中游东岸,在无蚊村旁。山高约50米,长约150余米,其上大小洞穴无数,可组成无数表情不同的人脸。
  飞仙台 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中游东岸1000米处,为仙水岩景区的最高峰,其峰北面是一个平缓上升的坡面,其朝南面陡立,侧面看酷似一位仙人的面部。
  老道岩 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中游的东岸,为脸谱石的南端部分。其形如一仙风道骨的老道。
  仙菇石 十不得景点之一,又称“仙菇采不得”、“紫团纺不得”。其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上游的水中央。其高约30米,状如一有柄的蘑菇。
  石鼓峰(文豪峰) 十不得景点之一,又称“石鼓敲不得”。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上游西岸。为高约70米的独立石峰。从北面看其上下大小相若,如一鼓形。如从偏东方向观看,又如鲁迅的侧影,所以又称文豪峰。
  道堂岩 十不得景点之一,又称“道堂坐不得”。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上游东岸,山高约60余米,临水一面由于河水冲刷,形成一较大的水平洞穴。其岩下水深湍急。
  云锦石 十不得景点之一,又称“云锦披不得”。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上游东岸。其高约100米,长约300米。从其对面观看,石山似斧头劈成,崭然壁立,气势磅礴,五彩斑斓,如一幅巨大的云锦披肩。
  醉猴石 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上游距西岸300米处,山高约80米,状如一只红脸的猴子头部。
  断头龟 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上游距西岸300米处。其高约60米,一座圆形山峰状如一只乌龟匍匐在地,另一小山如龟头则远离龟身。
  春秋战国崖墓群
  春秋战国崖墓群最集中的地方是上清河仙水岩段下游的西岸峭壁上,这些崖墓都在距水面10-60米之间,洞穴基本朝东。古人疑其为仙人所居,将其与其他岩洞合称为二十四岩,根据其外部造型和特点分别命名为三教岩、观水岩、仙仓岩、酒瓮岩、仙棺岩、药筐岩、丹灶岩、木屐岩、机杼岩、马厩岩、鹰架岩、染具岩、杵臼岩、仙乐岩、狮子岩、仙犬岩、仙羊岩、辘轳岩、铁炉岩、泥料岩、仙船岩、仙床岩、栖真岩、弈棋岩等。唐代王贞白在诗中写道:“白云昼起丹灶,红叶秋书篆文。二十四岩天上,一鸡啼破晴云。”仙水岩春秋战国崖墓群以其崖墓集中、数量多,位置险、文物丰富堪称中国桩最。1978年11月,江西考古工作者开始对仙水岩一带的崖墓群进行考古发掘。
  共清理崖墓18座,发掘古代棺木37具,出土陶器、青瓷器、竹木器、纺织品、纺织工具、古乐器等235件,尤其是十三弦筝和斜纺织机等纺织工具构件的出土,为我国音乐史和纺织史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史料。
  飞云阁
  飞云阁(古又称蜚云阁)始建于宋朝,几经兴毁。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下游西岸现在的木结构双层庙宇为1995年所建。飞云阁面临上清河,背靠禾斛岩,以悬崖为盖,主楼高16米,内塑9米高观音金身像。北侧沿70度七层云梯而上,有云居洞,洞中有梦床、卧佛等。环阁崖壁上面有许多古人题刻如“玉壁凌空”、“半天仙迹”、“神仙可栖”、“鹤归留影”等。其中“玉壁凌空”四个正楷大字为明朝首辅夏言手书。明代诗人马犹龙的《信州水岩舣舟登蜚云阁》就作了生动的描写:“似是桃源道,频通渔父船。莲花披石秀,云锦照川妍。壁冷空遗蜕,丹封不记年。琼田鹤驾杳,故物为谁传。”
  仙水岩景门 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下游西岸200米处,206国道边。为进入水岩游览区的主要入口。
  仙水岩停车场 位于仙水岩景门外南侧,面积约10000平方米,可同时停放约200辆汽车。
  仙水岩餐饮街 位于仙水岩景门外。约有50家餐饮和购物商店。
  候船楼 位于仙水岩景门内约50米处,为游客乘坐游船游览的船码头。
  桃花洲 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下游东岸,面积约100亩,地势平坦,绿草如茵,为游客休息和观看仿古升棺表演和水岩景色的好去处。
  桃花洲地质公园景门 此门向东能通向象鼻山游览区。象鼻山游览区为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典型游览区。向西为仙水岩游览区的东人口,可到桃花洲。
  探奇亭 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下游西岸50米处的半山腰上,为观看古崖墓群的最佳位置。
  仙女岩码头 为竹筏、游船停靠观看仙女岩景点的码头。有路向北通向飞云阁和仙水岩景门。
  正一观竹筏码头 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上游东岸,正一观大桥下游。游客可在此乘竹筏顺流而下,观看水岩风光。
  仙水岩游览区的旅游项目
  春秋战国崖墓仿古升棺表演 为龙虎山风景名胜区获得国家专利的旅游表演项目。表演一般在飞云阁边的的山崖上举行。1987年1月,由上海同济大学副教授陆敬严先生、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物理博士程贞一教授和江西省文博系统成立了中美悬棺研究课题组。研究人员对推断的十几种崖墓悬棺提升方法,在实验室进行了模型实验,终于在1989年6月13日在水岩成功地利用仿古绞车、木质土滑轮、麻质绳索等原始工具,重现了两千年前古人吊装悬棺的惊险过程,初步揭开了“千古之谜”。根据研究成果,推出了仿古升棺表演项目。表演该项目的为龙虎山镇龚店村委会李家村的五位药农,为五兄弟。这项表演,受到游客的普遍欢迎。
  上清河泛舟游 在上清河仙水岩段,游客可从候船楼乘游船逆水而上到达上游仙菇石处,沿途可观看上清河两岸风光和仿古升棺表演。
  上清河竹筏漂流 可在上清竹筏码头或正一观竹筏码头登上竹筏,随竹筏顺流而下。竹筏用多根大毛竹并排扎成,人在竹筏上,如在水上漂流,别有一番情趣。
  许家无蚊村和古越民俗村游览区
  许家无蚊村 许家无蚊村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上游的东岸。村子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有40余户,200余人。因村里一年四季无蚊而闻名。无蚊村的主要景点为:
  福石龟 村口临水的一块巨石,形似龟的头部。据传洪水再大,其石也不会被淹没。
  许氏门楼 在村口处。门楼正中上方横匾为“绪衍箕山”,上联“掬泉洗耳辞尧语”,下联“解字成书费段笺”。
  其中典故:上联指许氏始祖许由,相传帝尧要把君位让给他,他逃到箕山下(今河南许昌)农耕而食;尧又请他做九州长官,他又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下联指东汉许慎,历时22年,写成《说文解字》一书,为中国文字学史上第一部系统之作。(而清代著名古文字学家段玉裁又花费大量心血为此书作笺注。)此联表示许氏后裔以先祖许由、许慎为荣。
  民俗馆 为一典型南方古民居。陈列村民古朴的生产、生活用具。
  许氏宗祠 位于村前。为许家村民供奉、祭祀许家祖先的场所。
  婚俗表演 根据当地的民间婚俗仪式组合而成。表演人员主要由轿夫、串堂锣鼓乐手、新娘、新郎、媒婆、司仪组成。仪式主要有祛邪、谜语考新郎、拜天地、喝交杯酒、过独木桥、入洞房等,表演很受游客欢迎。
  古越民俗文化村
  与无蚊村相邻,位于无蚊村北侧山谷中。面积约50亩,主要依据古越人“水行而山处”的生活习性而设计建设的文化景观。民俗文化村内有生产活动展示区、生活场景展示区、蛇文化展示区、歌舞文化演示区等。其建筑主要以竹木结构为主。
  仙人城游览区
  仙人城又称仙岩。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中游的西岸。仙人城为一独立巨峰,海拔281.7米,其峰四面陡峭,只有西面沿山坡开凿的780级台阶盘旋而上,可至山顶,其山顶为一平地。自唐开始,历代文人墨客咏吟仙人城的诗词歌赋有几十首,元代徐敏父的《仙岩闻鸡鸣》:“天鸡三叫白云中,知有仙家住半空。尘土恍然惊梦觉,碧桃花落自春风。”明代王问卿的《游仙岩》:“素有探奇癖,扁舟此日来。危峦真壁立,孤阁云自开。攀磴如猿上,凭阑望鹤回。仙踪景可觅,直欲抵蓬莱。”可谓历代传颂不衰。其主要景点和建筑有:
  仙岩景门 位于仙人城西侧山下。门上“仙岩”二字为江西著名书画家彭友善先生所题。
  仙鼠石 位于开始登山处,右方的高山下。仙鼠面朝高山,圆眼尖嘴、肥身。高约10余米。
  仙风门 仙人城第二道山门。位于半山腰。山门外一口泉井,终年不涸,叫“洗心泉”。山门后有一对联:“性悟头头是道,心空处处菩提。”山门后有休息台,可供休息。
  仙雨门 仙人城的第三道山门。门前是观看龙虎山风景的最佳位置之一。从门前向北观看,可观赏仙水岩的全景;向东观看,可观赏龙虎山群峰。
  仙姑庵 位于仙人城南端半山腰处。庵堂依洞穴而建。洞内可容千余人。洞分前后两部分,前厅供奉观音塑像,两侧分别是文殊和普贤。前厅东侧供奉地藏王,西侧供奉花仙子。后厅为生活区,曾有十几位尼姑在此居住。
  清浊水池 位于仙人城山腰处西侧平地。这里两处水池,咫尺之隔,池水却一清一浊,池水前无来路,去无流向,大汛不溢,久旱不涸。
  龙化池 离清浊水池约50米,在一山岩下,面积约50平方米。其水清沏,长年不涸,是山上佛庵道观共用的水源和放生池。
  兜率宫 在仙人城山顶。为五起五进,坐西朝东的道教官观。1998年重建。高约19米,占地约670平方米。建筑彤壁朱扉,重檐丹楹,上盖灰色琉璃瓦,四周为花岗岩护栏,北侧有进殿边门,左右有楹联:“入门求道悟真道,登殿步虚升太虚。”正殿供奉老子坐像,像高12.3米,以应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思想。
  仙风桥 位于仙姑庵东边约50米处,为花岗岩结构的拱桥,桥长约40米,宽约5米。为2002年新建。此桥将仙人城与河豚堡山体连接起来。
  河豚堡 位于仙人城南端,与仙人城隔一山涧。山高与仙人城相仿,为一组相互连结四面陡直的山体。这里曾有山寨,用于战乱时周边乡民避难。
  狮子岩 为河豚堡南端近山顶的一个巨大岩洞。站在洞口向南眺望,视线开阔,可看到上清河由远至近的风景。明代进士黄应元游览至此,写下了《游龙虎山狮子岩》诗一首:“天畔云根隐薜萝,谁名狮子镇岩阿,风号电掣长疑吼,虎豹风云肯浪过。”
  天门穿岩 为河豚堡南端山腰一穿岩,为南北向,洞高约20米。
  象鼻山游览区
  象鼻山游览区是仙水岩景区的一个组成部分。游览区因有一座巨大的状如大象的山峰而得名。象鼻山游览区是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中最为典型的一个游览观光区。这里景观景点众多,主要有:
  象鼻山 位于象鼻山游览区东门的入口处。高约100余米。其山体西端有一狭长穿洞,使山体南端形成一个大象的巨形石鼻,惟妙惟肖,鬼斧神工,观之震人心魄。
  仙丹盒 位于象鼻山南约100米的山顶上,为一长方形岩石,其状如一长方形丹盒。
  龙胆赤壁 从象鼻山向南,登山后到了一个陡坡,两块巨石不偏不倚拦住去路,这就是龙胆坡。
  观象台 位于象鼻山西南,在此可平视象鼻山。站在观象台北望,除象鼻山外,还可看到蜡烛峰等景观。此处靠山边还建有观象亭一座。
  正一仙峰 位于龙胆坡上方山上。俗称拇指峰,高约10余米。正一仙峰是座崩塌残余型山峰,酷似一个紧握四指、翘起大姆指的拳头。正一指的就是道教正一派之意。
  百岁洞府 位于正一仙峰南面,为山体下方的一个大岩洞,就像一条巨龙张开的大口,洞内有一张下棋用的太极圆桌,就像龙口内的明珠,据传这里曾是铁拐李和吕洞宾下棋的地方。
  潜龙洞 在百岁洞府南面,有两座巨大的山峰靠在一起,形成洞穴。洞穴下宽上窄,高处有30多米。洞穴上有一条长50多米的“一线天”。据传这里曾为太平军与清兵作战时的一个指挥所。
  金龙汲水 位于潜龙洞南面,这里有一小瀑布从山涧流出,但水流进水潭后未见有水外流,似被潭中的金龙将水汲干。
  倒挂藤萝 在观看金龙汲水的小路上,可看到对面一座山峰上,有一条条粗壮的藤萝从天而降,甚是壮观。
  舒家寨 位于潜龙洞南。舒家寨四周为陡峭山崖,稍为平缓处筑有围墙和山门。据传是太平军所筑,寨中原建有房屋和蓄水池等。这里又称“天作高山”。
  虚靖堂 位于潜龙洞南面。是30代天师张继先的修炼之处。现复建在舒家寨原址内,建筑为纯木结构,古色古香,有观星台、修炼庵和生活用房等。
  斧劈金山 位于舒家寨西向对面。这是一处崩塌残余型丹霞景观。两座横卧的山峦中分,因为色彩斑斓,俗称“金山”。两山之间裂缝由于雨水不断冲刷,使中间的石块崩塌嵌在两山之间,石块如上宽下窄的斧头状,故称“斧劈金山”。
  面具岩 位于斧劈金山的南面,一石独立如戏剧人物的脸谱。
  雄狮回头 位于舒家寨西南方的一高大山体。雄狮回头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观赏。一般景观观看时角度不同,景观形态也有所改变,但唯独这座雄狮回眸不论从什么角度去看,都不会有太大的变化,都显得栩栩如生,威风凛凛。
  畲家寨 位于舒家寨西面约1公里处山路边,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居民建筑。畲族是古越族人的后裔,他们的住房至今保持依山而建的木结构吊脚楼式样。
  望儿峰 位于畲家寨旁边,是一座突出的山峰,形似一位慈祥而又满脸痛苦的老妈妈,这尊石像就像是一个翘首盼儿归的老母亲,所以叫“望儿峰”。
  洞天门 从龙虎山庄到桃花洲必须经过一个人工隧道,这个必经之地就叫洞天门。穿过山洞就是一派仙气缥缈的洞天福地。
  金龟翘首 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下游东岸。是僧尼峰南面观看的形象,其外形极像一只翘首金龟。
  观景台 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下游东岸,在靠近僧尼峰的北面半山腰处,这里是观看仙水岩全景的最佳位置之一。
  龙虎山庄 位于水岩游览区桃花洲东面山坳中,面积约2平方公里。这里群山环抱,风景秀丽,其中有龙虎山宾馆、风云轩宾馆等接待设施,为观光度假、休闲避暑的理想胜地。
  排衙峰游览区
  排衙峰游览区位于龙虎山风景名胜区中部,是从鹰潭市区方向进入景区的第一个游览区。
  其主要景点有:
  排衙峰 景点面积约2平方公里。由秀峰奇石排列而成,呈长形,长约2公里,气势磅礴,其最高峰海拔267.5米。清代《龙虎山志》载:“排衙石,在仙岩东,森然罗列,若仙班之侍立。”排衙峰由多组山峰连接而成,从北至南的主要山峰有:北端的三清论道,中间的八戒梦仙、鲤鱼峰、状元峰、蜡烛峰,南端的大JJ切等。
  三清论道 指排衙峰北端三座并肩而立的山峰,峰高约200米,挺拔威武,颇有些高道神韵,又似道教中三位最高尊神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峰与峰之间顾盼默契,故名三清论道。西侧的太清峰,峰顶上长有竹木,有古庙遗址。
  八戒梦仙 位于排衙峰西侧,是由雏鸡石、张家山、牛岩几座连绵起伏的山峰组合而成。远远望去,其形态就像是酣睡中的八戒,仰卧的姿态、圆圆的西瓜肚子,惟妙惟肖。
  蜡烛峰 位于排衙峰中部西侧,高约100余米,为一柱状石峰。
  大刀切 位于排衙峰南端,为山峰崩塌形成。其崩裂面平整光洁,色赤如染,长宽均超过百米,如刀削而成。
  天师茶园 位于排衙峰北侧,即三清论道峰下面,面积约300余亩,所产茶叶按历代天师秘传的制茶加工方法,制成的天师养神茶风味独特。由于龙虎山土壤气候条件适宜茶树生长,且多雾,所产茶叶具有生津止渴、清脑安神、降火明目、清凉祛暑、提神益智、消除疲劳、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等功效。
  老君授徒 位于排衙峰东侧约1000米处,一座高约100余米的山峰酷似一位满腹经纶的老人头像,形态天庭饱满、地阁方圆、五官分明、神情俨然安详。在它面前有一孤立小山峰,微微前倾,很像一位毕恭毕敬、虔诚学道的小道童。小道童好像在认真地聆听老道人讲经论道。
  王长护教 位于排衙峰北面龚资线公路北侧的一座横卧的山峰,山峰南侧山岩突出,酷似一位仙风道骨的老道长头像,他表情严肃,面朝老君授徒峰。王长是惟一护送张道陵到龙虎山的弟子。
  龙虎山文化广场 位于龙虎山风景旅游区排衙峰西面。占地面积6400多平方米。广场由中心演艺场、休闲长廊、绿化草坪、花卉树木及休闲步道组成。中心演艺场可容纳万名观众。演艺台由分别代表阴(黑)阳(白)太极的两层圆形平台组成。演艺台背景是一幅大型铜雕画,宽31.96米、高2.58米,面积82.63平方米,用1.5毫米厚的紫铜板,采用锻铜工艺精心制作而成,显得古朴典雅。画面分6个部分,分别代表龙虎山六大景区即应天山、上清宫、龙虎山、仙水岩、马祖岩、洪五湖,表现手法上以抽象为主,具象为辅,刻画众多人物故事,有祖天师炼丹创道,30代天师巧对宋徽宗皇帝,陆九渊讲学等内容,整个画面以上清河为背景,将深厚的历史文化蕴含在人物故事情节中,体现了“道羔长存”这一主题思想。其周边为宾馆饭店及景区机关所在地。
  壁鲁洞 是龙虎山众多道教遗迹之一,据清代《龙虎山志》载:它位于龙虎山东北十五里之西仙源。明清时设置的仙源乡包括现在的上清镇、龙虎山镇、彭湾以及余家乡的一部分。西仙源,处于今龙虎山镇的西源村委会范围。壁鲁洞在西源村大陆家东南面的一片峰峦相连的丘陵地带,其中一座高约200米的山峰,沿山脚爬上去,经过陡峭的三道石寨门,石壁之下便有一个大洞即是壁鲁洞。洞内宽敞开阔,高4米,宽20米,深20米,可容百人。地面平坦,洞壁有人工挖凿痕迹,大洞里面套着一个圆球形小洞,直径2.5米,顶部凿成穹窿形。大洞左侧有一长方形地穴,内有灰烬痕迹,应是生火做饭之处,右侧有多层水平石隙缝经人工凿宽,可用作储藏物品。洞口边有一石臼,用于舂米,旁边有一长2米、宽1米、深1米的石池,估计应是蓄水池。池外有一堵土墙,应是防风墙。整个洞就是一个完整的生活起居之所。站在洞口向外看,远处群山起伏,视野开阔,近处藤树掩映,花红草绿,环境优美,的确是一个修身养性的好地方。据传说,壁鲁洞曾有一位绿毛大仙在此修炼。绿毛大仙是西汉成帝时京兆长安人刘根,感叹世风衰败,辞官归隐在壁鲁洞过隐士生活,寒冬酷暑不穿衣戴帽,遍身长二三尺长的绿毛,故号绿毛大仙。唐朝诗人皮日休在一首诗中写道:“刘根昔成道,兹坞数千年。毵毵被玉体,号曰绿毛仙。”道教祖天师张道陵在龙虎山炼丹修道时,曾到过壁鲁洞,并识得传说是太乙玉女留下的铭文,得到制命五岳檄召万灵的神虎秘文。宋朝诗人王文卿写有“壁鲁洞”一诗:“神虎奇书太白藏,金函曾此发龙章,绿毛仙子归何处?野草幽花满洞香。”以后有多位文人赋诗吟咏壁鲁洞。
  峨眉峰 位于龙虎山镇西源陆家村后约5公里处,主峰海拔372.9米,植被为灌木丛,此山峰岭险峻,奇峰如削,怪石天成。山顶东侧有真武庙遗迹。山顶顶端是一处保存较完整的古寨堡,寨堡依山脊险要处筑以围墙,均用赤麻石砌成,寨墙高3-5米,深凹处高8米,周围约1200米长。设四门,有通道、女墙、哨卡等,布局严谨,易守难攻,此寨据传是古时屯兵及村民避乱之所。

知识出处

龙虎山志

《龙虎山志》

出版者: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书介绍龙虎山的旅游和文化资源。内容涵盖了地理、天师道、文化、居民和经济等方面,详细介绍了龙虎山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景区景点、天师道文化、文化与文物、民情风俗、经济活动和人物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鹰潭市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仙水岩景区
相关专题
僧尼峰
相关专题
莲花石
相关专题
仙女岩
相关专题
仙桃石
相关专题
玉梳石
相关专题
丹勺洞
相关专题
金钟峰
相关专题
覆盆岩
相关专题
双面石
相关专题
九虎一龙壁
相关专题
脸谱石
相关专题
飞仙台
相关专题
老道岩
相关专题
仙菇石
相关专题
石鼓峰
相关专题
道堂岩
相关专题
云锦石
相关专题
醉猴石
相关专题
断头龟
相关专题
春秋战国崖墓群
相关专题
仙水岩景门
相关专题
桃花洲
相关专题
探奇亭
相关专题
仙女岩码头
相关专题
飞云阁
相关专题
正一观竹筏码头
相关专题
福石龟
相关专题
许氏门楼
相关专题
仙人城
相关专题
仙鼠石
相关专题
仙姑庵
相关专题
清浊水池
相关专题
龙化池
相关专题
兜率宫
相关专题
河豚堡
相关专题
狮子岩
相关专题
观象台
相关专题
金龙汲水
相关专题
倒挂藤萝
相关专题
舒家寨
相关专题
斧劈金山
相关专题
虚靖堂
相关专题
雄狮回头
相关专题
畲家寨
相关专题
龙虎山庄
相关专题
金龟翘首
相关专题
排衙峰
相关专题
三清论道
相关专题
八戒梦仙
相关专题
天师茶园
相关专题
老君授徒
相关专题
王长护教
相关专题
龙虎山文化广场
相关专题
壁鲁洞
相关专题
峨眉峰
相关专题

相关实物

象鼻山
相关实物
仙丹盒
相关实物
正一仙峰
相关实物
百岁洞府
相关实物
潜龙洞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