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景区景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龙虎山志》 图书
唯一号: 141020020230000023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景区景点
分类号: K928.7
页数: 32
页码: 68-99
摘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龙虎山景区的各个景点,包括仙水岩景区、龙虎山景区、上清宫景区、马祖岩和洪五湖景区、鬼谷洞景区以及国家地质公园等。
关键词: 景点 旅游 龙虎山

内容

龙虎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西南郊20公里处,风景区东至玉里峰,南至天台山,西至狮子岩,北至浙赣铁路,面积约200平方公里。龙虎山风景名胜区包括大上清宫、应天山、龙虎山、仙水岩、马祖岩、洪五湖等六大景区。整个风景区略呈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条形,上清河(又名泸溪河)纵贯其中。应天山、上清宫景区位于其上游处,龙虎山、仙水岩景区位于其中游,马祖岩、洪五湖景区位于其下游。东汉中叶,因第一代天师张道陵由上清溪入云锦山肇基炼丹,“丹成龙虎见”,从此云锦山改名为龙虎山。龙虎山自古以“神仙所都”、“人间福地”,而闻名天下。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把龙虎山描绘得出神入化,以“千峰竞秀,万壑争流,瀑布斜飞,藤萝倒挂”的优美文字描绘了这里的景色。龙虎山以它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秀美多姿的碧水丹山和千古未解的崖墓之谜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除龙虎山风景名胜区之外,龙虎山周边还有鬼谷洞等景点景观,本章将一并列入介绍。龙虎山每个景观景点都有美丽传说,但因篇幅所限,一般不作介绍。
  第一节 山水岩景区
  仙水岩景区距鹰潭市区西南20公里,包括龙虎山风景名胜景区内、上清河中段两边各景观景点。景区内主要游览区和景观有:仙水岩游览区、春秋战国崖墓群、飞云阁、无蚊村和古越民俗村游览区、仙人城游览区、象鼻山游览区、排衙峰游览区等。仙水岩游览区
  仙水岩游览区主要指上清河水岩段(上游至正一观大桥,下游至白塔渠首)及其两岸的景观景点,这里是龙虎山风景名胜区景点较为集中的精华游览区。上清河像一条缎带,逶迤飘落,将其主要景点连为一体。
  上清河(又名泸溪河,古名沂溪),从东南向西北流经龙虎山应天山景区、上清官景区、龙虎山景区、仙水岩景区,在余江县锦江镇与信江会合,流人鄱阳湖。上清河全长286公里,沿途植被良好,两岸茂林修竹,河水清澈纯净,过滩呈白,遇潭现绿,达国家饮用水标准。上清河两岸奇峰异石甚多,青山密林,犹如仙境。乘船筏揽上清河之胜,就如置身于山水国画中,成为龙虎山旅游三绝之一。宋代文学家晁补之在上清河泛舟后,欣然写下“行尽江南最远山,却寻干越上溪滩”的名句。
  龙虎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山体经过自然界长久的风化剥蚀及水流的冲击,形成了千姿百态和惟妙惟肖的奇山怪石。在水岩游览区,象形的奇山怪石尤为集中,其中民间流传的“十不得”景观为其代表性景观。从下游至上游的主要景点有:
  僧尼峰 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的下游东岸,十不得景点之一,又称“尼姑背和尚走不得”。《龙虎山志》载:“雌雄石,在仙岩下,两石如人,抵背而坐,俗称公母石。”
  莲花石 十不得景点之一,又称“莲花戴不得”。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的下游,仙桃石旁边的河水中,高约10余米,极似一朵朝天绽开的莲花。
  仙女岩 十不得景点之一,又称“仙女配不得”、“仙女献花”、“老蚌岩”、“思源壁大地之母”。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下游西岸50米处。为一崖壁裂隙处的下部,高约15米,酷似女性裸露的外阴。著名散文家石英观赏此岩后,欣然写下脍炙人口的《仙女岩记》。仙女岩被日本友人誉为“天下第一奇景”。
  仙桃石 十不得景点之一,又称“仙桃吃不得”。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下游的东岸,在莲花石旁。从上游观赏,其形象酷似一个被咬了一口的巨形桃子。其石高约80余米,因其形象俊美、吉祥,常被用来作为龙虎山的代表性景观。
  玉梳石 十不得景点之一,又称“玉梳梳不得”。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下游靠西岸的水中。为河中横卧的三块带齿的石头,约一人多高,外形如梳头用的梳子。
  丹勺洞 十不得景点之一,又称“丹勺盛不得”。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下游西岸金钟峰的石壁上,洞距水面约2米,洞高约10米,其外形很像盛物用的木勺。
  金钟峰 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下游西岸。山峰高约80米,山体上小下大而修长,外形酷似一口巨钟。其峰四面陡峭,不可攀登。其下部有一巨大岩洞,即丹勺洞。
  覆盆岩 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中游的西岩,其形如一个倒扣的大盆。此岩石下水较深,据民间传说二两丝线打不到底。其岩壁上有许多大小不一、深浅不一的石洞,状如人的足迹。
  双面石 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中游的东岸,又称迎送石。为一独立石峰,其高约30米。从下游看如一五官清晰的猿猴头部,从上游看如一满脸愁容的老婆婆头像。
  九虎一龙壁 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中游西岸,与无蚊村对面,为一独立石峰。高约60米,其朝东的一面似有一群龙虎隐于其上。
  脸谱石 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中游东岸,在无蚊村旁。山高约50米,长约150余米,其上大小洞穴无数,可组成无数表情不同的人脸。
  飞仙台 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中游东岸1000米处,为仙水岩景区的最高峰,其峰北面是一个平缓上升的坡面,其朝南面陡立,侧面看酷似一位仙人的面部。
  老道岩 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中游的东岸,为脸谱石的南端部分。其形如一仙风道骨的老道。
  仙菇石 十不得景点之一,又称“仙菇采不得”、“紫团纺不得”。其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上游的水中央。其高约30米,状如一有柄的蘑菇。
  石鼓峰(文豪峰) 十不得景点之一,又称“石鼓敲不得”。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上游西岸。为高约70米的独立石峰。从北面看其上下大小相若,如一鼓形。如从偏东方向观看,又如鲁迅的侧影,所以又称文豪峰。
  道堂岩 十不得景点之一,又称“道堂坐不得”。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上游东岸,山高约60余米,临水一面由于河水冲刷,形成一较大的水平洞穴。其岩下水深湍急。
  云锦石 十不得景点之一,又称“云锦披不得”。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上游东岸。其高约100米,长约300米。从其对面观看,石山似斧头劈成,崭然壁立,气势磅礴,五彩斑斓,如一幅巨大的云锦披肩。
  醉猴石 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上游距西岸300米处,山高约80米,状如一只红脸的猴子头部。
  断头龟 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上游距西岸300米处。其高约60米,一座圆形山峰状如一只乌龟匍匐在地,另一小山如龟头则远离龟身。
  春秋战国崖墓群
  春秋战国崖墓群最集中的地方是上清河仙水岩段下游的西岸峭壁上,这些崖墓都在距水面10-60米之间,洞穴基本朝东。古人疑其为仙人所居,将其与其他岩洞合称为二十四岩,根据其外部造型和特点分别命名为三教岩、观水岩、仙仓岩、酒瓮岩、仙棺岩、药筐岩、丹灶岩、木屐岩、机杼岩、马厩岩、鹰架岩、染具岩、杵臼岩、仙乐岩、狮子岩、仙犬岩、仙羊岩、辘轳岩、铁炉岩、泥料岩、仙船岩、仙床岩、栖真岩、弈棋岩等。唐代王贞白在诗中写道:“白云昼起丹灶,红叶秋书篆文。二十四岩天上,一鸡啼破晴云。”仙水岩春秋战国崖墓群以其崖墓集中、数量多,位置险、文物丰富堪称中国桩最。1978年11月,江西考古工作者开始对仙水岩一带的崖墓群进行考古发掘。
  共清理崖墓18座,发掘古代棺木37具,出土陶器、青瓷器、竹木器、纺织品、纺织工具、古乐器等235件,尤其是十三弦筝和斜纺织机等纺织工具构件的出土,为我国音乐史和纺织史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史料。
  飞云阁
  飞云阁(古又称蜚云阁)始建于宋朝,几经兴毁。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下游西岸现在的木结构双层庙宇为1995年所建。飞云阁面临上清河,背靠禾斛岩,以悬崖为盖,主楼高16米,内塑9米高观音金身像。北侧沿70度七层云梯而上,有云居洞,洞中有梦床、卧佛等。环阁崖壁上面有许多古人题刻如“玉壁凌空”、“半天仙迹”、“神仙可栖”、“鹤归留影”等。其中“玉壁凌空”四个正楷大字为明朝首辅夏言手书。明代诗人马犹龙的《信州水岩舣舟登蜚云阁》就作了生动的描写:“似是桃源道,频通渔父船。莲花披石秀,云锦照川妍。壁冷空遗蜕,丹封不记年。琼田鹤驾杳,故物为谁传。”
  仙水岩景门 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下游西岸200米处,206国道边。为进入水岩游览区的主要入口。
  仙水岩停车场 位于仙水岩景门外南侧,面积约10000平方米,可同时停放约200辆汽车。
  仙水岩餐饮街 位于仙水岩景门外。约有50家餐饮和购物商店。
  候船楼 位于仙水岩景门内约50米处,为游客乘坐游船游览的船码头。
  桃花洲 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下游东岸,面积约100亩,地势平坦,绿草如茵,为游客休息和观看仿古升棺表演和水岩景色的好去处。
  桃花洲地质公园景门 此门向东能通向象鼻山游览区。象鼻山游览区为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典型游览区。向西为仙水岩游览区的东人口,可到桃花洲。
  探奇亭 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下游西岸50米处的半山腰上,为观看古崖墓群的最佳位置。
  仙女岩码头 为竹筏、游船停靠观看仙女岩景点的码头。有路向北通向飞云阁和仙水岩景门。
  正一观竹筏码头 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上游东岸,正一观大桥下游。游客可在此乘竹筏顺流而下,观看水岩风光。
  仙水岩游览区的旅游项目
  春秋战国崖墓仿古升棺表演 为龙虎山风景名胜区获得国家专利的旅游表演项目。表演一般在飞云阁边的的山崖上举行。1987年1月,由上海同济大学副教授陆敬严先生、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物理博士程贞一教授和江西省文博系统成立了中美悬棺研究课题组。研究人员对推断的十几种崖墓悬棺提升方法,在实验室进行了模型实验,终于在1989年6月13日在水岩成功地利用仿古绞车、木质土滑轮、麻质绳索等原始工具,重现了两千年前古人吊装悬棺的惊险过程,初步揭开了“千古之谜”。根据研究成果,推出了仿古升棺表演项目。表演该项目的为龙虎山镇龚店村委会李家村的五位药农,为五兄弟。这项表演,受到游客的普遍欢迎。
  上清河泛舟游 在上清河仙水岩段,游客可从候船楼乘游船逆水而上到达上游仙菇石处,沿途可观看上清河两岸风光和仿古升棺表演。
  上清河竹筏漂流 可在上清竹筏码头或正一观竹筏码头登上竹筏,随竹筏顺流而下。竹筏用多根大毛竹并排扎成,人在竹筏上,如在水上漂流,别有一番情趣。
  许家无蚊村和古越民俗村游览区
  许家无蚊村 许家无蚊村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上游的东岸。村子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有40余户,200余人。因村里一年四季无蚊而闻名。无蚊村的主要景点为:
  福石龟 村口临水的一块巨石,形似龟的头部。据传洪水再大,其石也不会被淹没。
  许氏门楼 在村口处。门楼正中上方横匾为“绪衍箕山”,上联“掬泉洗耳辞尧语”,下联“解字成书费段笺”。
  其中典故:上联指许氏始祖许由,相传帝尧要把君位让给他,他逃到箕山下(今河南许昌)农耕而食;尧又请他做九州长官,他又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下联指东汉许慎,历时22年,写成《说文解字》一书,为中国文字学史上第一部系统之作。(而清代著名古文字学家段玉裁又花费大量心血为此书作笺注。)此联表示许氏后裔以先祖许由、许慎为荣。
  民俗馆 为一典型南方古民居。陈列村民古朴的生产、生活用具。
  许氏宗祠 位于村前。为许家村民供奉、祭祀许家祖先的场所。
  婚俗表演 根据当地的民间婚俗仪式组合而成。表演人员主要由轿夫、串堂锣鼓乐手、新娘、新郎、媒婆、司仪组成。仪式主要有祛邪、谜语考新郎、拜天地、喝交杯酒、过独木桥、入洞房等,表演很受游客欢迎。
  古越民俗文化村
  与无蚊村相邻,位于无蚊村北侧山谷中。面积约50亩,主要依据古越人“水行而山处”的生活习性而设计建设的文化景观。民俗文化村内有生产活动展示区、生活场景展示区、蛇文化展示区、歌舞文化演示区等。其建筑主要以竹木结构为主。
  仙人城游览区
  仙人城又称仙岩。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中游的西岸。仙人城为一独立巨峰,海拔281.7米,其峰四面陡峭,只有西面沿山坡开凿的780级台阶盘旋而上,可至山顶,其山顶为一平地。自唐开始,历代文人墨客咏吟仙人城的诗词歌赋有几十首,元代徐敏父的《仙岩闻鸡鸣》:“天鸡三叫白云中,知有仙家住半空。尘土恍然惊梦觉,碧桃花落自春风。”明代王问卿的《游仙岩》:“素有探奇癖,扁舟此日来。危峦真壁立,孤阁云自开。攀磴如猿上,凭阑望鹤回。仙踪景可觅,直欲抵蓬莱。”可谓历代传颂不衰。其主要景点和建筑有:
  仙岩景门 位于仙人城西侧山下。门上“仙岩”二字为江西著名书画家彭友善先生所题。
  仙鼠石 位于开始登山处,右方的高山下。仙鼠面朝高山,圆眼尖嘴、肥身。高约10余米。
  仙风门 仙人城第二道山门。位于半山腰。山门外一口泉井,终年不涸,叫“洗心泉”。山门后有一对联:“性悟头头是道,心空处处菩提。”山门后有休息台,可供休息。
  仙雨门 仙人城的第三道山门。门前是观看龙虎山风景的最佳位置之一。从门前向北观看,可观赏仙水岩的全景;向东观看,可观赏龙虎山群峰。
  仙姑庵 位于仙人城南端半山腰处。庵堂依洞穴而建。洞内可容千余人。洞分前后两部分,前厅供奉观音塑像,两侧分别是文殊和普贤。前厅东侧供奉地藏王,西侧供奉花仙子。后厅为生活区,曾有十几位尼姑在此居住。
  清浊水池 位于仙人城山腰处西侧平地。这里两处水池,咫尺之隔,池水却一清一浊,池水前无来路,去无流向,大汛不溢,久旱不涸。
  龙化池 离清浊水池约50米,在一山岩下,面积约50平方米。其水清沏,长年不涸,是山上佛庵道观共用的水源和放生池。
  兜率宫 在仙人城山顶。为五起五进,坐西朝东的道教官观。1998年重建。高约19米,占地约670平方米。建筑彤壁朱扉,重檐丹楹,上盖灰色琉璃瓦,四周为花岗岩护栏,北侧有进殿边门,左右有楹联:“入门求道悟真道,登殿步虚升太虚。”正殿供奉老子坐像,像高12.3米,以应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思想。
  仙风桥 位于仙姑庵东边约50米处,为花岗岩结构的拱桥,桥长约40米,宽约5米。为2002年新建。此桥将仙人城与河豚堡山体连接起来。
  河豚堡 位于仙人城南端,与仙人城隔一山涧。山高与仙人城相仿,为一组相互连结四面陡直的山体。这里曾有山寨,用于战乱时周边乡民避难。
  狮子岩 为河豚堡南端近山顶的一个巨大岩洞。站在洞口向南眺望,视线开阔,可看到上清河由远至近的风景。明代进士黄应元游览至此,写下了《游龙虎山狮子岩》诗一首:“天畔云根隐薜萝,谁名狮子镇岩阿,风号电掣长疑吼,虎豹风云肯浪过。”
  天门穿岩 为河豚堡南端山腰一穿岩,为南北向,洞高约20米。
  象鼻山游览区
  象鼻山游览区是仙水岩景区的一个组成部分。游览区因有一座巨大的状如大象的山峰而得名。象鼻山游览区是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中最为典型的一个游览观光区。这里景观景点众多,主要有:
  象鼻山 位于象鼻山游览区东门的入口处。高约100余米。其山体西端有一狭长穿洞,使山体南端形成一个大象的巨形石鼻,惟妙惟肖,鬼斧神工,观之震人心魄。
  仙丹盒 位于象鼻山南约100米的山顶上,为一长方形岩石,其状如一长方形丹盒。
  龙胆赤壁 从象鼻山向南,登山后到了一个陡坡,两块巨石不偏不倚拦住去路,这就是龙胆坡。
  观象台 位于象鼻山西南,在此可平视象鼻山。站在观象台北望,除象鼻山外,还可看到蜡烛峰等景观。此处靠山边还建有观象亭一座。
  正一仙峰 位于龙胆坡上方山上。俗称拇指峰,高约10余米。正一仙峰是座崩塌残余型山峰,酷似一个紧握四指、翘起大姆指的拳头。正一指的就是道教正一派之意。
  百岁洞府 位于正一仙峰南面,为山体下方的一个大岩洞,就像一条巨龙张开的大口,洞内有一张下棋用的太极圆桌,就像龙口内的明珠,据传这里曾是铁拐李和吕洞宾下棋的地方。
  潜龙洞 在百岁洞府南面,有两座巨大的山峰靠在一起,形成洞穴。洞穴下宽上窄,高处有30多米。洞穴上有一条长50多米的“一线天”。据传这里曾为太平军与清兵作战时的一个指挥所。
  金龙汲水 位于潜龙洞南面,这里有一小瀑布从山涧流出,但水流进水潭后未见有水外流,似被潭中的金龙将水汲干。
  倒挂藤萝 在观看金龙汲水的小路上,可看到对面一座山峰上,有一条条粗壮的藤萝从天而降,甚是壮观。
  舒家寨 位于潜龙洞南。舒家寨四周为陡峭山崖,稍为平缓处筑有围墙和山门。据传是太平军所筑,寨中原建有房屋和蓄水池等。这里又称“天作高山”。
  虚靖堂 位于潜龙洞南面。是30代天师张继先的修炼之处。现复建在舒家寨原址内,建筑为纯木结构,古色古香,有观星台、修炼庵和生活用房等。
  斧劈金山 位于舒家寨西向对面。这是一处崩塌残余型丹霞景观。两座横卧的山峦中分,因为色彩斑斓,俗称“金山”。两山之间裂缝由于雨水不断冲刷,使中间的石块崩塌嵌在两山之间,石块如上宽下窄的斧头状,故称“斧劈金山”。
  面具岩 位于斧劈金山的南面,一石独立如戏剧人物的脸谱。
  雄狮回头 位于舒家寨西南方的一高大山体。雄狮回头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观赏。一般景观观看时角度不同,景观形态也有所改变,但唯独这座雄狮回眸不论从什么角度去看,都不会有太大的变化,都显得栩栩如生,威风凛凛。
  畲家寨 位于舒家寨西面约1公里处山路边,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居民建筑。畲族是古越族人的后裔,他们的住房至今保持依山而建的木结构吊脚楼式样。
  望儿峰 位于畲家寨旁边,是一座突出的山峰,形似一位慈祥而又满脸痛苦的老妈妈,这尊石像就像是一个翘首盼儿归的老母亲,所以叫“望儿峰”。
  洞天门 从龙虎山庄到桃花洲必须经过一个人工隧道,这个必经之地就叫洞天门。穿过山洞就是一派仙气缥缈的洞天福地。
  金龟翘首 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下游东岸。是僧尼峰南面观看的形象,其外形极像一只翘首金龟。
  观景台 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下游东岸,在靠近僧尼峰的北面半山腰处,这里是观看仙水岩全景的最佳位置之一。
  龙虎山庄 位于水岩游览区桃花洲东面山坳中,面积约2平方公里。这里群山环抱,风景秀丽,其中有龙虎山宾馆、风云轩宾馆等接待设施,为观光度假、休闲避暑的理想胜地。
  排衙峰游览区
  排衙峰游览区位于龙虎山风景名胜区中部,是从鹰潭市区方向进入景区的第一个游览区。
  其主要景点有:
  排衙峰 景点面积约2平方公里。由秀峰奇石排列而成,呈长形,长约2公里,气势磅礴,其最高峰海拔267.5米。清代《龙虎山志》载:“排衙石,在仙岩东,森然罗列,若仙班之侍立。”排衙峰由多组山峰连接而成,从北至南的主要山峰有:北端的三清论道,中间的八戒梦仙、鲤鱼峰、状元峰、蜡烛峰,南端的大JJ切等。
  三清论道 指排衙峰北端三座并肩而立的山峰,峰高约200米,挺拔威武,颇有些高道神韵,又似道教中三位最高尊神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峰与峰之间顾盼默契,故名三清论道。西侧的太清峰,峰顶上长有竹木,有古庙遗址。
  八戒梦仙 位于排衙峰西侧,是由雏鸡石、张家山、牛岩几座连绵起伏的山峰组合而成。远远望去,其形态就像是酣睡中的八戒,仰卧的姿态、圆圆的西瓜肚子,惟妙惟肖。
  蜡烛峰 位于排衙峰中部西侧,高约100余米,为一柱状石峰。
  大刀切 位于排衙峰南端,为山峰崩塌形成。其崩裂面平整光洁,色赤如染,长宽均超过百米,如刀削而成。
  天师茶园 位于排衙峰北侧,即三清论道峰下面,面积约300余亩,所产茶叶按历代天师秘传的制茶加工方法,制成的天师养神茶风味独特。由于龙虎山土壤气候条件适宜茶树生长,且多雾,所产茶叶具有生津止渴、清脑安神、降火明目、清凉祛暑、提神益智、消除疲劳、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等功效。
  老君授徒 位于排衙峰东侧约1000米处,一座高约100余米的山峰酷似一位满腹经纶的老人头像,形态天庭饱满、地阁方圆、五官分明、神情俨然安详。在它面前有一孤立小山峰,微微前倾,很像一位毕恭毕敬、虔诚学道的小道童。小道童好像在认真地聆听老道人讲经论道。
  王长护教 位于排衙峰北面龚资线公路北侧的一座横卧的山峰,山峰南侧山岩突出,酷似一位仙风道骨的老道长头像,他表情严肃,面朝老君授徒峰。王长是惟一护送张道陵到龙虎山的弟子。
  龙虎山文化广场 位于龙虎山风景旅游区排衙峰西面。占地面积6400多平方米。广场由中心演艺场、休闲长廊、绿化草坪、花卉树木及休闲步道组成。中心演艺场可容纳万名观众。演艺台由分别代表阴(黑)阳(白)太极的两层圆形平台组成。演艺台背景是一幅大型铜雕画,宽31.96米、高2.58米,面积82.63平方米,用1.5毫米厚的紫铜板,采用锻铜工艺精心制作而成,显得古朴典雅。画面分6个部分,分别代表龙虎山六大景区即应天山、上清宫、龙虎山、仙水岩、马祖岩、洪五湖,表现手法上以抽象为主,具象为辅,刻画众多人物故事,有祖天师炼丹创道,30代天师巧对宋徽宗皇帝,陆九渊讲学等内容,整个画面以上清河为背景,将深厚的历史文化蕴含在人物故事情节中,体现了“道羔长存”这一主题思想。其周边为宾馆饭店及景区机关所在地。
  壁鲁洞 是龙虎山众多道教遗迹之一,据清代《龙虎山志》载:它位于龙虎山东北十五里之西仙源。明清时设置的仙源乡包括现在的上清镇、龙虎山镇、彭湾以及余家乡的一部分。西仙源,处于今龙虎山镇的西源村委会范围。壁鲁洞在西源村大陆家东南面的一片峰峦相连的丘陵地带,其中一座高约200米的山峰,沿山脚爬上去,经过陡峭的三道石寨门,石壁之下便有一个大洞即是壁鲁洞。洞内宽敞开阔,高4米,宽20米,深20米,可容百人。地面平坦,洞壁有人工挖凿痕迹,大洞里面套着一个圆球形小洞,直径2.5米,顶部凿成穹窿形。大洞左侧有一长方形地穴,内有灰烬痕迹,应是生火做饭之处,右侧有多层水平石隙缝经人工凿宽,可用作储藏物品。洞口边有一石臼,用于舂米,旁边有一长2米、宽1米、深1米的石池,估计应是蓄水池。池外有一堵土墙,应是防风墙。整个洞就是一个完整的生活起居之所。站在洞口向外看,远处群山起伏,视野开阔,近处藤树掩映,花红草绿,环境优美,的确是一个修身养性的好地方。据传说,壁鲁洞曾有一位绿毛大仙在此修炼。绿毛大仙是西汉成帝时京兆长安人刘根,感叹世风衰败,辞官归隐在壁鲁洞过隐士生活,寒冬酷暑不穿衣戴帽,遍身长二三尺长的绿毛,故号绿毛大仙。唐朝诗人皮日休在一首诗中写道:“刘根昔成道,兹坞数千年。毵毵被玉体,号曰绿毛仙。”道教祖天师张道陵在龙虎山炼丹修道时,曾到过壁鲁洞,并识得传说是太乙玉女留下的铭文,得到制命五岳檄召万灵的神虎秘文。宋朝诗人王文卿写有“壁鲁洞”一诗:“神虎奇书太白藏,金函曾此发龙章,绿毛仙子归何处?野草幽花满洞香。”以后有多位文人赋诗吟咏壁鲁洞。
  峨眉峰 位于龙虎山镇西源陆家村后约5公里处,主峰海拔372.9米,植被为灌木丛,此山峰岭险峻,奇峰如削,怪石天成。山顶东侧有真武庙遗迹。山顶顶端是一处保存较完整的古寨堡,寨堡依山脊险要处筑以围墙,均用赤麻石砌成,寨墙高3-5米,深凹处高8米,周围约1200米长。设四门,有通道、女墙、哨卡等,布局严谨,易守难攻,此寨据传是古时屯兵及村民避乱之所。
  第二节 龙虎山景区
  龙虎山景区又称正一观景区。位于云锦峰东南。上清河在景区内总体为南北走向,但在中途有一大的转弯,河流转为东西方向约4公里,后又复转为南北方向。龙虎山景区就在上清河转弯后这片弯角里。面积约10平方公里。其中主体为正一观游览区、九曲洲游览区等游览区。
  正一观游览区
  正一观游览区位于云锦峰东南1公里处,总面积2.5平方公里,主要景点有正一观、龙虎山、炼丹池、天师草堂遗址等。
  正一观 是道教祖庭的象征。汉和帝时,第一代天师张道陵携弟子王长游淮人鄱阳后,溯信江来到这里,建草堂,炼“九天神丹”,成为中国道教的鼻祖。第四代天师张盛自蜀回龙虎山后,在这里建祖师正一元坛,遵父命“永宣祖教,以传于世”,立祠祀祖。从此,历代天师在此开坛授箓。正一观始建于西晋,为江南道徒聚会中心。几经兴废,尚存“龙虎天关”石匾一方。现在的正一观是在原址按宋代建筑风格重新建的,占地60亩。建筑群坐东朝西,南北对称,古朴典雅,气势雄伟。正一观建筑群包括七星池、正一观正门、仪门、元坛殿、从祀殿、祖师殿、玉皇楼、丹房、迴廊、生活用房等。
  七星池 位于正一观前,是正一观景点组成部分,由7个圆形水池组成。水池排列的形状模仿天上北斗七星。以甬道为界,北边4口是斗杓,分别叫天枢、天璇、天机、天权;东边三口是斗柄,分别叫玉衡、开阳、摇光。北斗七星是古人星宿崇拜的对象之一,表示祈求四季平安,风调雨顺。正一观前的七星池,即是古人这种愿望的反映,同时还起着蓄水防火的作用。
  正一观正门 过七星池后拾级而上为正一观正门,正门建筑端庄凝重。为正一观建筑群中轴线的第一个建筑。
  仪门 在正门之后,仪门一般指的是官署大门之内的门,取有仪可象之意。仪门显示了正一观地位的高贵和威严。仪门上绘有道教护法四大门神:手执宝印的是天蓬玉真寿元真君,手持宝剑的是天猷仁执灵福真君,持戟的是翊圣保德储庆真君,手持火轮的是佑圣真武灵应真君。
  钟鼓楼 为庙宇内用来报时和做法事所必需的建筑,南为钟楼,北为鼓楼,这里所挂铜钟重达2000多公斤。
  祖师殿 是正一观的正殿,高约15米,建筑面积876平方米,殿内供奉的是祖天师张道陵和弟子王长、赵升神像。
  玉皇楼 位于祖师殿后。是正一观的第二主殿,高14米,重檐式歇山顶,仿宋式建筑,底层中厅正中祀玉皇大帝。二楼正中祀西王母。
  元坛殿和从祀殿 祖师殿的东侧为元坛殿,是道教授箓传度之处;西侧为从祀殿,祭祀正一道高道。
  炼丹房 祖师殿北侧的建筑,是张天师合药炼丹之处。
  迢廊 为围绕祖师殿的步行走廊,长约百余米。
  观内生活用房 为观内道众居住生活用房,位于炼丹房后。
  龙虎山(龙山虎山、龙虎石)
  龙虎山包括龙山和虎山,位于正一观后,主峰大虎头海拔247.4米,为百里龙虎山区的心脏。传说东汉时第一代天师张道陵来到此处炼丹修道,有青龙白虎幻绕于丹鼎之上,丹成龙虎见,故改名为龙虎山,另说两峰相峙,状若龙虎,故名。龙山由数峰连成,逶迤起伏,龙头雄伟,脑眼分明,形象逼真,有凌云飞翔之势;虎山前足屈伏于地,跃跃欲起,龙山虎山,相峙耸立,虎踞龙盘,气势雄伟,其周围有众多景点:
  水帘洞和濯鼎池(炼丹池) 在正一观后的山谷中,有一瀑布自山顶喷落而下,称水帘洞,其瀑流人濯鼎池(又称炼丹池)。传说为第一代天师张道陵的炼丹遗址。
  薛家寨 位于龙虎山之南,上清河北岸。据说是南唐司徒薛忠奉命征讨匪乱时,用于安营扎寨的屯兵之所。这里风光秀丽,地势险要,山高数百米,四面峭岩陡壁,要经过几处险关才能攀至山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山顶却平缓,翠竹、青松中长满各色花草。山间有泉水和溪流,还有许多大小不一的岩洞。上清河是当时由赣人闽的唯一一条水道,过往船只必经此地,所以薛家寨便成了镇守闽赣通道的关隘要寨。山上仍保留了部分城墙、寨门等遗迹。
  手诀峰 位于龙山虎山之南,上清河北岸。一排连绵起伏的赤石丹岩组合起来,像道教法事中道士所作的迎仙手诀。故名手诀峰。
  仙都睡美 位于与龙虎山相对的上清河西边。是一排连绵起伏的山峰,横亘在上清河边,从其上游看酷似一位美丽动人的仙女静静地平躺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之上,任河风轻掠云鬓、淡扫蛾眉。仙女凤眼微闭,秀鼻端庄,朱唇轻启,下颌轻柔流畅,酥胸高耸,体态轻盈舒展,俏丽安详。
  双狮滚球 位于正一观前,由三组山丘组成,中间的小山丘,圆圆平平,像是一只滚动的绣球。两边各有一座起伏的山体,蜿蜒起伏,像两只活泼可爱、正在戏滚绣球的狮子。两狮一雄一雌,南面的威猛,北面的安详。
  天师板栗林 位于石鼓峰南面,面积约600余亩。呈长方形带状分布,据说是由祖天师张道陵来龙虎山炼丹修道时所种。平均树高10余米。每年秋季,结实累累,是当地土特产之一。
  金山万亩板栗园 位于兰车刘家相对的上清河西岸2公里处。于2001年底开始开垦,现有8000余亩的规模。板栗园基本连片,一望无际,蔚为壮观。
  旅游设施
  正一观大桥 位于云锦峰上游约500米处。为仿古水泥平板漫水桥,桥宽约5米,长约150米,可通客车,是从仙水岩乘车到正一观和九曲洲的必经桥梁。
  正一观竹筏码头 位于云锦峰上游300米处,码头宽约100米,由水泥石块护岸并建有多级台阶,为游客乘竹筏漂流的设施。是从仙水岩码头到正一观的水路终点,也是下仙水岩的乘筏起点。
  九曲洲游览区
  九曲洲位于正一观的南面,上清河的北岸,距正一观约3公里。为国家生态农业示范点。整个游览区面积450余亩。游览区内有竹园、梨园、桃园、钓鱼池、休闲区和会议厅、别墅等景点和设施,这里长年绿树成荫、四季花果飘香、自然环境优雅,是集观光、休闲、度假、会议、科考为一体的农业生态园区。
  第三节 上清官景区上清官景区既是山水风光秀丽的一个景区,又是历史文化丰厚、名人荟萃、古迹甚多的一个景区。景区的中心为上清镇,围绕上清镇,主要有上清宫游览区,上清古镇游览区、天师府游览区、天门山游览区、应天山景区等。因天师府已有另章节介绍,这里对除天师府外的其他游览区分别予以介绍。上清宫游览区
  上清宫位于上清镇东面约500米处,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是历代天师阐教演法,传道授箓之所。素有“神仙所都”、“百神授职之所”之称。它的前身是道教祖师张道陵在龙虎山结庐炼丹时建的天师草堂。大上清宫宫殿巍峨,殿、阁、楼、院遍布山间,其规模之大不仅居江南道教宫观之冠,而且在全国道教界也首屈一指。道教兴盛时,香烟缭绕、仙乐阵阵,四方高道云集,善男信女车水马龙前来祈福禳灾,宛如繁华盛会,被誉为“昼夜长明羽人国,春秋不老药仙宫”。大上清宫还是《水浒》一百零八将的出世地。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开篇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不仅描绘了龙虎山“干峰竞秀,万壑争流,瀑布斜飞,藤萝倒挂”的绝胜景致,而且绘声绘色地讲述了水浒英雄从上清宫镇妖井中腾空出世的故事。龙虎山上清宫由此家喻户晓,名扬天下。
  大上清宫同中国道教一样,随历史风雨而兴衰,曾经屡受水火兵燹之灾。到晚清时期,宫殿倾圯,衰败不堪。民国19年( 1930)因乞丐失火,大部分殿宇楼阁化为灰烬。至20世纪中叶,仅存上清宫门楼、棂星门、钟鼓楼、下马亭及东隐院等破败建筑。1956年江西省政府曾将“上清宫遗址”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革”中,大上清宫再遭劫难,建筑被毁,仅剩一口元代铜钟。
  世纪交替,随着龙虎山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抢救古文化,恢复大上清官已成为千呼万唤的势态。21世纪初,大上清宫得以重建。重修的大上清官以典籍记载为依据,尊重历史,依旧复旧,建筑上采用仿宋结构,风格典雅,雄伟庄严。2000年5月,一期工程已建成并对外开放,主要建筑有福地门、下马亭、棂星门、钟楼、鼓楼、东隐院、伏魔殿、龙凤街等,占地面积60亩,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
  福地门 是上清宫的主人口,是一座两层的重檐歇山式建筑,长20.1米、宽14.1米、高18.78米,青灰瓦顶,青灰砖墙,显得宏伟庄严、气势非凡。上二楼向南,可远眺琵琶峰和上清河,视野非常开阔。原门上有御赐“大上清官”匾额。
  龙凤街 为福地门通向下马亭的甬道,呈S形走向,长约100米,宽约10米。
  下马亭 下马亭相当于仪门,是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之处。重檐歇山式建筑,长19.2米,宽14.4米,高11.27米,亭由28根柱子支撑。28根柱子对应28个星宿。
  棂星门:是上清官主体建筑中轴线上第一个建筑,为牌坊式仪门。由6柱5脊组成,长23.5米,中间两根石柱高8.6米,两边石柱高7.8米。石柱由汉白玉雕刻而成,上刻龙、凤及祥云图案,按元代修建上清官时的原式。
  钟楼鼓楼 位于棂星门内两边。东边为钟楼,原挂元代制造的9999斤重的铜钟;西边为鼓楼,现安放有一面近3米直径的大鼓。
  东隐院 在上清宫的东面,是上清宫内唯一保留:下来的明清时期的建筑。东隐院始建于南宋时期,后因元世祖忽必烈对该院道士张留孙分外器重,对东隐院倍加修缮,因而名声大振。现在保留的建筑有门屋1间,正厅3间,左右丹房各4间,后厅3间,左右耳房各1间。东隐院北墙外有一口井,被人称为“善恶分界井”,传说这口井能映照出人的善恶是非,不但能看到今世,还能看到来世。其门北面有一巨樟,约需七八人才能围抱,据传为祖天师所植。
  伏魔殿与镇妖井 伏魔殿位于东隐院南侧100米处。殿建于高台之上。殿内有一井叫“镇妖井”,据传为《水浒传》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中描述的洪太尉放出水浒108将的地方。上清古镇游览区
  上清古镇游览区位于鹰潭市区南30公里处,东与上清宫游览区紧密相邻,游览区内主要有上清古镇及古镇周边景点等。
  上清镇旧名沂阳市。据考古发现,两晋时渐有人聚居。唐高祖武德八年(625)设雄石镇,并派兵驻守。唐末朝廷派中丞将倪亚任镇遏史,后因其有战功封为郡王,古镇也因此改为倪王市。北宋崇宁四年(1105),宋徽宗命江东漕臣将上清观从龙虎山迁入上清,又将倪王市改为上清市。
  明初,上清镇即形成近于今日的规模。至明代后期,上清古镇已相当繁荣,《徐霞客游记》称上清街“甚长”。晚清咸丰年间(1851-1861),太平军和清军曾屡在上清激战,镇内建筑损毁严重。直至民国年间大体修复,其面貌一直保持到20世纪80年代。
  上清镇因中国道教发源地而闻名天下,张天师在此已历经63代1900余年。
  上清镇不仅以道教文化著称,还以“虚受一切,涵容万物”的道教理念宽大的接受了多种不同文化,形成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唐代禅宗高僧马祖道一曾在上清讲经传道,著名理学家陆九渊在镇东应天山创立象山精舍(书院),世称“象山学派”,名噪一时。历史遗存长庆坊和东岳宫则显示了民间神仙崇拜。位于镇东头的天主教堂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由荷兰神父所建,为哥特式建筑。佛、儒、基督教在上清的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上清的文化内涵。上清镇还是闽、浙、赣商贸集散地;闽浙赣苏区红十军与中央红军会师的地方。上清古镇的主要景点有古街古巷、古码埠、天师府、留侯家庙、长庆坊、朱丹溪庙、天主堂、天源德药栈、留侯第古民居等。古镇周边有红军会师滩、上清宫、东岳庙、夏鼎碑、倪亚牌坊、薛氏官厅、应天山、天门山、圣井山等景观景点。
  上清古街 沿上清河而修,长约1.5公里,东西向贯穿全镇。街面为鹅卵石砌成,中间用长条青石铺砌,沿街两旁为砖木结构的商铺店面,其临河一边为江南水乡独特的建筑——吊脚楼。在吊脚楼中穿插大小码埠16个。古街内边的一幢幢房子,无论是古老的,还是新的,虽然都是坐北朝南、鳞次栉比地排列着,但都稍有错落,不在一条直线上,当地俗称“兜财屋”。
  古巷 史书记载上清古镇历时千余年,为古信州西南一带商贸航运之津,道儒文化之地,大姓聚集之所,所以古时上清商贾富豪云集,私宅星罗棋布,形成上清古镇几十条大小不一的巷弄。这些曲径通幽、四通八达的巷弄可谓上清古镇的一大特色。按照居民姓氏地域划分,巷弄都分别被冠以不同的名称,如姜家弄、李家弄、柴家弄、关门口等,这些巷弄多以鹅卵石铺成,两侧分布众多明清建筑。
  沿河码埠 上清古街,临水而建,先人考虑到居民饮水、洗涮乃至船只停泊的便利,每隔二三十米,便空出一弄用麻石砌起石级,水边以长条麻石砌成扇形埠头。码埠的功用分居民用水与船舶停靠两类,古时上清镇河运发达,河面船帆纵横,货运繁忙,一般船舶停靠大码埠,如:府前大码埠、长庆殿大码埠;居民用水、洗衣在小码埠。码埠的建筑与修缮多由比邻而居的某姓家族筹措经费,所以上清码埠多带有姓氏家族的名称。如:张家码埠、李家码埠、姜家码埠等。另外也有码埠近旁的杂姓居民共同集资所建。同饮一溪水,共用一码埠,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同担负修缮责任的民风美德一直延续至今。现在每天清晨,主妇们仍然承袭几百年来的习惯,三三两两于座座码埠洗衣洗菜,好似对上清河叩拜;夏日的夜晚家家亮起灯来,纳凉聊天,明灯映在河面。于是上清河自古就有“朝受千人拜,夜收万盏灯”之说。
  留侯家庙 位于天师府西侧,为天师祖庙,是天师及家族祭祖的地方。留侯指的是辅佐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的著名军师张良。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被封为留侯,世人也称张良为张留侯。祖天师张道陵是张良的第九代孙。门联“子房勋功御封留侯,张陵传道敕赐家庙”反映了这一历史。留侯家庙原名“真懿观”,始建于北宋崇宁四年(1105),由第30代天师张继先奉敕创建,宋理宗嘉熙年间(1237-1240)由第35代天师张可大重修,元朝至清朝也曾修葺。清朝雍正七年(1729)改额“留侯家庙”。家庙占地面积1042平方米,原建筑布局分为头门、二门、三门,中门、上殿5个层次。头门、二门毁于解放初期,迎送殿上匾额“玉相真仪”,为唐玄宗皇帝语句,意在称赞天师超凡脱俗、不同凡响的真人仪态。上殿内供奉的是汉留侯张良及第1代、第30代、第43代天师塑像和历代天师牌位。除正月初一祭祖外,每年清明、冬至,天师家族也来家庙聚会、聚餐。外姓人也可随时来此朝拜,其意义不在“祭祖”,而在崇敬留侯、礼敬天师,祈求平安吉庆。
  长庆殿 位于上清古镇的西头。清代时,上清居民区便划为三坊,即五通坊、中坊、长庆坊。长庆殿位于长庆坊。长庆殿是供奉金元时期四大医学家之一朱丹溪的庙宇,当地人俗称朱老爷庙。庙宇初建于元代,几经修复,门上镶有门额一块,上刻“长庆坊”、“灵钟星岳”等字样,均为清康熙、雍正年间重修时镌刻的。整个庙宇建筑面积不大,分正殿和偏殿两部分,占地约三亩,砖木结构。正殿于民国14年(1925)重修。正殿前东西两侧开了两个天井,为之采光用。殿内塑着朱丹溪夫妇、子女像4尊。偏殿内塑地藏王及送子观音像。朱丹溪,原名朱震亨,是金元时期四大医学家之一,因世居浙江义乌的丹溪,被尊为丹溪翁,曾多次在上清一带为百姓治病,所以上清人民为纪念他便修了他的庙宇。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当地老百姓将朱老爷夫妇像抬着过街,以示怀念之情。元代学者戴良曾作《丹溪翁传》,明代文学家宋濂为他书墓志铭,高度评价了这位医学家。
  天主教堂 天主教堂位于上清镇东,清同治十一年(1872)由荷兰神父建造,是鹰潭地区最早的一个教堂。宣统三年( 1911)意大利人徐厉斯招募工人又修缮扩建,历时三年竣工。教堂为哥特式建筑,气势宏伟,总面积1057平方米,砖木结构,青石作柱基,上接圆木柱。原四壁2米高处绘有耶稣受难图14幅,前厅悬有圣母玛丽亚和耶稣画像,高约3米。前面是诵经台,高1.4米,为教父念诵经文,教徒人教受礼之处。教堂东一侧有神父楼,为神父往来传送经文、收纳教徒之处,也是起居、接待场所,俗称“官厅”。其两侧还有男堂、女堂等附属建筑。
  天源德药栈 上清镇由于水运发达,明清时期药栈较多,至解放初期尚有6家药店,且“天”字号居多。其中位于上清街中段的天源德药栈规模最大,店主为樟树人曹氏。药店始建于清末,建筑面积2788平方米(现存建筑375平方米)砖木结构,分正房、马厩、储藏间、杂物间等几部分。店面是三进门,头门经营药材零售,二门经营批发,三门面积最大,主要是进行药材加工、炮制等。天源德药栈虽为近代建筑,但采光技术却别具一格。为使店内光线明亮,店主采取天窗采光的办法,店面有采光天窗7个,上面分别开着四角、八角形等7种不同式样的雕花天窗,天窗上盖有明瓦,同时在大门两边墙体上还有两扇窗户,西边山墙砌两个竖长条形的外窄内宽的“条窗”。这样一来,店内的光线就相当充足。另外,房子的外墙非常特别。外墙是青砖所砌,里侧是木板,而在青砖与木板之间叠放着瓦片。据说这是为防盗所设。因为,一旦有人企图破墙人室,瓦片就会发出响声,起到报警作用。店堂内立有神农塑像。(传说神农是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曾尝百草,选取药材,教人治病,被誉为“药王”。)
  会馆 清朝、民国时期,上清商贸发达,外地客商众多。因此在上清建有多处会馆,较有规模的有南昌会馆、福建会馆。其中南昌会馆保存较好。南昌会馆为晚清建筑,原为私宅,抗战前为南昌人购置,改称为南昌会馆。三间两进,头进为门,中有天井,后进为厅,形制完整,建筑保存基本完好。
  留侯第等古民居 明、清、民国时期,在上清镇居住的天师后裔较多,他们的私宅,多冠以“留侯第”。现在上清镇尚存的留侯第还有7处,距今已有100余年以上。在刻有“留侯第”3个字的大门上,一般设有四个“门簪”,门簪之上,两边又设有“门罩楼”、“斗望砖”,上下排列3层,错落有致,而这个“门簪”和“门罩楼”都是有相当社会地位和官职的人才可以设置的。进入大门,步入前厅,前厅有后堂门,共四扇,遇到重要客人时,中间两扇门才打开,平时是关闭的,可以起到“照壁”的作用。到中厅,因为门上都采用镂空雕刻,花纹图案精美,所以中厅中堂门叫花门,中厅也叫花厅,是主人会客设宴的地方。中厅两边正房为主人居住。中厅的后面,便是私宅的后厅,公子小姐及女眷在此居住。私宅内,梁以下的门、柱、窗等都涂上黑色油漆,梁以上的椽子、望板、梁等都涂刷朱红色油漆。这一方面是为了显示出大府第的气派,另一方面是为了与朱门红梁的天师府区分开来。宅内厅主梁靠后顺枋还横托着一块长板,这叫“过桥”,是用来供奉祖先灵位和家谱用的。厅堂地面都是用青砖铺成,而天井内水池地面是用大块石料砌成的。天井内设有暗沟,据传暗沟内还放有乌龟,乌龟的爬动使暗沟不会被堵塞,起到疏通暗沟的作用。此外,古民居还有宫保第、济阳第、吴家大宅、李家大宅、何家大宅等建筑。
  上清古镇周边景点
  红军会师滩 位于上清河南岸桂洲村西边,与天师府隔河相望。民国22年(1933)初,由朱德任总指挥的红一方面军与由邵式平率领的闽浙赣苏区红十军在上清镇桂洲河滩胜利会师。几株大樟树掩映下的一片沙洲即是当年会师地点,现立有一块“红军会师滩”石碑,碑文记载了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军事行动的经过。
  附:红军上清会师纪略
  民国二十二年(1933)1月22日至26日(农历壬中年十二月廿七日至癸酉年正月初一日),来自中央苏区的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三军团和来自闽浙赣苏区的红十军,在江西贵溪县上清镇会师。
  1933年初,在抚河前线指挥红一方面军作战的红军总政委周恩来、总司令朱德、中央军委副主席兼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接中共苏区中央局电示,为了打通闽浙赣苏区与中央苏区的联系,集中两大苏区的力量,粉碎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开辟新苏区实现江西全省的胜利,中央红军应与闽浙赣红十军在贵溪县信江以南会合。
  据此,作出两军会师的战略决策。周、朱、王即电令红十军立即转到贵溪附近行动,并准备南渡信江,策应红一方面军。1月12日金(溪)资(溪)战役结束后,周恩来、朱德作出一系列部署:令红一军团驻金溪一线,向东乡来道游击、警戒;令红五军团集结于黄狮渡、珀歼,向南城来道游击、警戒;令红二十二军留浒湾,向抚州来道游击、警戒;朱德、王稼祥随彭德怀为军团长的红三军团向上清方向靠拢,并分兵向贵溪、鹰潭、余江来道侦察警戒,做好迎接红十军的准备及资财的征集。以此防范敌军奔袭,为红十军渡过信河提供全面的安全保障。
  同时,周、朱、王迭次发电给时任中央代表兼闽浙赣省军区指挥部总政委曾洪易,促其乘敌尚在整顿、调动之隙,“坚决执行中央电令”,“勿再迟疑”。
  1月20日,红十军52、53、54三个团共4000余人(时仅有枪1600支),分别在万年富林、贵溪周坊集结完毕,由曾洪易、唐在刚(省军区指挥部总指挥)、邵式平(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周建屏(红十军军长)率领,冒着大雪,出发向信江北岸前进。
  事先,周建屏军长派出军区侦察科长马步英率一营战士,在当地群众大力支持下,已在信江上架起了浮桥或准备了船只。1月22日,红十军分别在贵溪境内金沙、瓜园埠、杨家渡、界牌等处开始陆续渡江,翌日全军顺利渡到南岸。
  1月21日,王稼祥随中央红31师先期从鹰潭以南赶赴信江南岸老屋董家一带(今鹰潭市月湖区童家镇属村),接应红十军渡江。22日,王稼祥在信江之滨会见曾洪易、唐在刚、邵式平,传达中央指示,研究红十军改编具体方案。会见后,曾、唐返回。
  也是在1月21日这一天,红三军团的一批便衣侦察员潜入上清镇,按照总部根据贵南地下党关于上清镇情形的汇报而作出的决定,为了让当地百姓免受战火之灾和保护道教宫府的古建筑,对紧挨镇东头的王家山敌堡及其周围的4座连环堡(均由地方武装“靖卫队”据守),采取智取战术,割断电话线,制造“贵溪的守军投降了!缴到的枪送来了!”的场面,并令镇上大豪绅曾庆文到碉堡下喊话劝降,迫使以上清区长和靖卫队长为首的守敌挂出白旗。共俘敌100余名,缴获轻机枪1挺、步枪92支、手枪4支及大批粮食、子弹。为红军会师上清扫清了障碍。
  同日,上清河上架起了两座用竹排铺门板搭成的浮桥,一座过人,一座过马。
  1月2日,大雪纷飞(会师期间都是雪天)。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军团长率红三军团跨过浮桥进入上清镇。司令部驻天师府(此时天师不在府中)。古镇长街,群众敲锣打鼓,燃放鞭炮,欢迎中央红军。
  1月24日,红十军经新田、彭湾、小岭,全部开到上清。中央红军与闽浙赣红军胜利会师。
  红十军进上清街时,中央红军列队欢迎,两军都高唱战歌。古镇沿街,又是挂满红旗,爆竹震天,许多群众向战士送鸡蛋和年节食品。
  中央红军着灰色军装,军帽缀红五角星,战士每人有枪还背大刀、草鞋;红十军年龄老少不一,衣着各式,有些战士没有枪,只有大刀、长矛。
  1月25日是农历除夕。中央红军开进上清后,随军的地方工作团就打开大地主的仓库,宰其肥猪,并将没收土豪劣绅的衣物、银元连同粮食、猪肉,分发给贫苦居民和农民。大家欢欢喜喜过大年。当时在上清一带,孩子们都会唱一首歌:“廿八廿九边,红军来过年,打土豪、分衣裳,分粮又分钱,穷人见了天,过个快活年!”
  在天师府前的广场上,召开了群众大会,会后,宣传队演出了“文明戏”,群众则表演舞龙灯,军民联欢。
  会师后,按照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红十军整编为32、33两个师,与原属一方面军的31师合编为新十一军,军长周建屏。归属中央红军序列。
  除夕这天下午,在上清镇对面的桂洲沙滩上,举行会师大会。邵式平主持大会。朱德、王稼祥、彭德怀代表中央军委阅兵并讲话。会后,一些部队即行开拔,至翌日(大年初一),红军全部撤离上清。
  红军在上清,军纪严明:分给百姓大批猪肉年货,而部队除夕却以煮萝卜为年夜饭主菜;部队战士向店铺买灯芯糕,都按时价付苏区纸币,开拔前又挨家登门用银元换回去;借符策店老板李云甫1块铺板、1盏油灯,临走前的夜间,都放在门外归还。
  上清会师后,红三军团向南城县东南地域转移备战,红十一军则在邵式平、周建屏率领下开赴金溪附近监视敌军。随后,十一军伪装中央红军主力,东渡抚河,开向黎川,迷惑牵引敌陈诚部重兵东进,为中央红军主力灵活回旋、集中兵力、捕捉战机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取得革命战争史上著名的黄陂、草台岗战役的大捷,粉碎敌第四次“围剿”,作出了特殊贡献。红十一军在诱敌过程中,先后转战于金溪、资溪、光泽、贵溪南部、南丰、南城、黎川、广昌等广大地域,创造了大片新苏区一信抚苏区,从而使闽浙赣与中央苏区连成一片,并为新根据地闽赣省的创建发挥了重要作用(邵式平即为闽赣省苏维埃首任主席)。
  倪亚牌坊 位于上清镇北面3公里处的汉浦村,是朝廷为倪亚所建的牌楼。倪亚在唐昭宗龙纪元年(889)曾任雄石镇(今上清镇)镇遏使,因被封奉化郡王,故称倪亚王。倪亚死后原葬于上清官三清殿址。宋崇宁四年(1105),兴建大上清官,其家族迁往汉浦,将墓迁走,并将唐昭宗石刻诏书搬往汉浦,牌坊随迁而建。现在,由汉白玉制成的安插诏书石碑的石座还在。石座长120厘米,高70厘米,宽50厘米,正反两面雕刻着精美的双龙戏珠图案。牌坊高7米,宽约14米,由砖石砌成。中门上方镶嵌一块石匾,上刻“唐藩世胄”四个颜体大字,门两侧有门联一副:锦江春色盈天地,雄石家声亘古今。三洞门楣之上附有10根出裔长簪;连结三洞门的石板上刻有龙凤、麒麟、鹿等吉祥之物。牌坊前原塑有一对石狮,后面原建有门楼、香火堂、古戏台,建筑的木柱上有历代名人题写的柱联。香火堂内原塑有倪亚像,两侧有护将周丞邺、刘杰像。
  夏鼎碑 在上清镇桂洲村头南端。夏鼎为明首辅夏言之父。其墓前尚有一块功德碑,高一丈有余,宽五尺左右,厚七寸。石碑尽管斑驳,但碑文依然清晰。(碑文见人物传)
  东岳宫 位于上清镇东南1公里处,是民间祭祀助周伐纣的功臣东岳大帝黄飞虎的庙宇。始建于北宋末年,清嘉庆年间重修和扩建。现存正殿、亭楼和厢房共14间,还有一个古戏台,建筑面积近1400多平方米。黄飞虎生日这天,邻县、邻省的信徒都要到这里集会祝寿。正殿中有十八层地狱和十善十恶壁画,殿内有塑像。
  薛氏官厅 坐落在上清镇渐浦邮路村。官厅门前有一条由贵溪通往抚州的古官道,是古代邮递的必经之地。明朝以前此地没有村落,只有路边的千年古樟掩映下的一座邮亭,负责转递邮件,供来往路人歇息。因此邮路之名一直沿用至今。邮路村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远远望去,两棵高大的松树赫然人目,树高近30米,刚劲挺拔,直冲云霄,当地称为“夫妻松”,松龄均近800年。邮路有新老薛氏官厅两栋大建筑。老官厅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呈方形,四周用砖围砌,建筑布局为前门、正门、前厅、中厅、后厅。整个建筑规模宏大,气势壮观,俨然一座官府衙门。前门由完整的长条青石构架而成,饰以精美的砖石浮雕,马头墙飞檐翘角,以显其建筑非凡。前面的石雕对联为:“芦溪一门六进士,杨林三世七登朝”。横批是:“南楼世家”。“芦溪”指渐浦,“杨林”与“南楼”系唐金紫光禄大夫薛忠之名号。这副对联说明薛氏家族曾有辉煌历史。进入前门,是占地500余平方米的大庭院,地面全是用青条石铺砌,院中原有一口池塘,用于养鱼观赏及防火,后为小孩安全着想而填平。前门两侧及庭院两旁是三排建筑,供长工、佣人及其家眷居住。左右各开有耳门,用于长工及闲杂人员出入。登上石级台阶,便至官厅正门,正门的建筑与前门相似,只是显得更高大,雕刻也更精美。门内有前厅后厅24个房间。前厅较小,用于客人换鞋、晾伞、放行李挑等。中厅最大,四根合抱粗的大柱子立在厅中,这种结构与官邸府宅相同。中堂之上供奉着列祖列宗的灵位,以思创业之不易。中堂上额,挂有一块赐进士出身、钦命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提督福建省学政陈用光赠送薛超六旬荣寿的匾额。穿过中厅边门,便进入私宅的后厅。其天井四周设有鱼缸、花台,后厅地面是光滑的青砖铺设,外人一般不入其内。整个建筑的得意之作要数雕刻,梁柱上龙凤呈祥,呼之欲出;门窗间以民间传说故事为题材,雕刻有“八仙飘海、唐僧取经、五女拜寿”等内容,人物形象千姿百态,栩栩如生;镂空雕成的风檐雀替镶嵌缜密,天衣无缝。中厅与后厅两边都有通道至屋外,既可至厨房和牲口喂料间,也可作防火安全门之用。往东的通道至新官厅,相距约100米。新官厅建筑的时间稍晚,规模也小一些。新老官厅组成的建筑群,是镶嵌在龙虎山下的两颗古民宅建筑艺术的明珠。
  天门山游览区
  天门山游览区位于上清镇南部5公里处。面积6000多亩,最高海拔1300米。为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和上清国家森林公园的主要景区之一。天门山属晚侏罗纪火山岩地貌,呈开口向北的箕状展布。整个游览区山坡陡险,谷地幽深,怪石遍布,森林茂密,巍峨壮观。深渊峡谷中,水流湍湍不息,多处瀑布气势磅礴。由于海拔高,这里是避暑休闲的好去处;由于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空气清新、水质好,这里又是养生保健的绝佳场所。天门山的景观主要是瀑布群,有姐妹瀑、青云瀑、浪荡矶等。
  泉源熊家 位于天门山山脚,村内有50余户人家,以熊姓、薛姓为主。据说熊姓为北宋初年从抚州东乡迁来,至今已繁衍了40代,有1000多年历史。熊家村内绿树成荫,周边山青水碧,空气清新。由于旅游开发,村民纷纷开酒家、饭店,供游客餐饮、住宿、休闲度假。
  龙门石 位于天门山入口处,为一对巨石,巨石高约10米,两石中间有一宽约2米的步道,好似通向天界的门户,是进入游览区的必经之路。
  龙潭 位于龙门石上方约50米处。潭上方为一瀑布,四周为巨石,潭水清碧。
  姐妹瀑 为三叠瀑布,位于龙潭上方约500米处。三叠瀑布大小相仿,每叠瀑高约10余米,宽约5米。最下一级叫紫胭瀑,中间一级叫紫云瀑,上面一级叫紫英瀑。
  青云瀑 位于姐妹瀑上方约200米处,是天门山游览区内落差最大的瀑布。高约30米,宽约10米,瀑布如从天际飞泻而下。瀑布冲人深潭,浪花飞溅,水声震耳。
  浪荡矶 位于青云瀑上方100米处。清泉从倾斜的山石坡上自由浪漫欢腾而下,形成宽约30米,长约100米的一连串的瀑布。
  一线天 位于浪荡矶上方约500米处溪流西面,由东、西各一块差不多高度的巨石组成。巨石耸立如削,石缝中最宽处不足2尺。站在石缝中间仰望,天空只有一线。
  铁栏关象 位于天门山溪流上方山涧中。山涧东、西、南三面都被峭壁包围,石壁高十余米,犹如铁栏,只有朝北有一道豁口,山涧中有一外形酷似大象的巨石,长约6米,高约3米。
  童子拜观音 位于天门山近顶端,有一山崖高约50米,酷似观音,山崖东边山顶上立着几块巨石,像小童子躬身朝拜。
  天门松涛 位于天门山峰顶,这里有成片的巨松,山风吹来,松涛似吼,令人心潮澎湃。这里还有董元寺遗址。
  圣井游览区
  圣井游览区位于上清镇沙湾村南,距上清镇约10公里处。是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和上清国家森林公园的主要景区之一。圣井游览区性质类似天门山游览区。由于当地人将瀑布下方冲刷成的水潭称为“井”,这里三处大的瀑布,分别被称为一井、二井、三井,统称圣井。主要景一井 在近山顶处,瀑布高约30米,宽约10米,气势磅礴。古人逢旱,到此祈雨,亦称龙井。
  风洞 位于圣井山半山腰处,为一三角形石洞,洞口大约1米见方。洞内幽黑不见底,而洞口长年四季有微风吹出。这风冬天为暖风,夏天为凉风,甚是奇特。
  竹海 山上毛竹成片,山风吹过,如海浪波涌。
  应天山景区
  应天山,又名“禅师山”、“象山”,位于上清镇东8公里处,为龙虎山风景名胜区的六大景区之一。应天山海拔811米,山有九峰,联络如翠屏。唐代佛寺丛林制度的创始人马祖曾结庐山北;宋代元丰年间僧人莹者在南麓鸡脚岭建寺,称“应天寺”,山因易名“应天山”;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教育家陆九渊应门人彭世昌的邀请到应天山,“环顾山形,宛然巨象”,遂名“象山”,自称象山翁。创象山草堂,书匾“象山精舍”,居山讲学五年(1187-1191),弟子逾千人。绍熙二年(1191),陆象山奉诏知荆门军,象山精舍日渐衰落。江东提刑袁甫是陆象山的再传弟子,以应天山交通不便等缘由,上书朝廷,将象山精舍迁建于贵溪县城信江对岸的三峰山下。绍定五年(1132),赐匾额“象山书院”。“象山书院”为南宋四大书院之一。
  应天山景区的主要景观景点有:象山精舍遗址、应天寺遗址、七级瀑布、九峰联屏、射箭石、番经石、歇石等。
  应天寺遗址 在应天山南麓的鸡脚岭上。宋代元丰年间(1058-1078)僧人莹者创建。南宋初,陆九渊讲学于此。南宋末重修,砖木结构,两进,塑像21尊。解放前,寺院破败倒塌,现仅存石炉一只。
  应天山观 又称应天山庙,位于山北。第18代天师张士元居观40年。观早年荒废,仅剩基地。原有繁禧观、冲元观、慈济观等18观送的石雕人物,现已所剩无几。当时石人沿路排列,当地人称为“十八土地到庙上”。观址南有丹舍、北有黑龙井、碧莲池遗迹。
  射箭石 位于应天山南面半山石壁上,日出日落时,石壁上有一块呈殷红如血的痕迹。一说是张天师射箭镇妖,山石流血。
  经石 位于东山之崖,可憩十多人。
  歇石 位于西山之崖,可坐五六人,上有苍松覆盖,盛夏不知有暑。尘湖 位于山顶,天成一池,大旱不竭。陆象山曾游览过,并有记载。
  上清官景区其他景点
  从上清古镇顺上清河而下的景观景点为:
  仰天仙子 位于过鹰厦铁道上清洞口的上清河西岸。由一组连绵起伏的山峦巨石组合而成,山峰外形远观像一位赤身裸体躺着的神汉,他的头部、身体及阳具轮廓分明,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雷打石 位于汉浦村对岸的上清河拐弯处。为一孤立山石,屹立在湍急的河道中,如中流砥柱。从雷打石至上游15里河段,明代永乐至万历年间被朝廷封为禁港放生池,立有禁碑,不许捕钓河中鱼虾。
  肖家渡 在雷打石下游,连接肖家村和汉浦村。明清时,一条官道(即驿道)从贵溪经鱼塘乡(今龙虎山镇)龚店村过西源陆家经肖家渡后,分为两路一条经上清通往福建,一条经渐浦通往抚州金溪,肖家渡是必经之地。
  仙棺石 位于肖家渡下游上清河北岸。山崖间有一个豁口,一块长方形巨石嵌在其中,半截插入,半截悬露在外,酷似一口放在悬崖上的大棺木,故名仙棺石。
  位牌石 位于仙棺石对面的上清河南岸。这里是一座岩石组成的小山,石山前的水中有一块竖石,高数米,外形像一块立在水中的位牌,故名位牌石。
  官帽石 位于位牌石下游。河边水中一座小石山露出水面,外形很像古代的官帽,故名官帽石。
  三怪石 位于上清河南岸边官帽石下游乌龟潭。三座外形怪异的山石组合在一起,一座像乌龟,一座像蛇,另一座像河蚌,所以叫三怪石。
  雄狮镇江 位于上清河北岸三怪石下游。一座高约30米的山峰,横在河边,其外形像一只雄狮,高昂着头,鬓毛清晰,眯着小眼,张着大嘴,卧在水中。右前脚把玩着一只圆球,尾巴曲卷在肚边。
  第四节 马祖岩 洪五湖景区
  马祖岩暨洪五湖景区为龙虎山风景名胜区六大景区之一。两景区相连,属未完全开发景区,旅游潜在价值很大。
  马祖岩景区
  马祖岩景区位于余江县洪湖乡水北村及龙虎山风景旅游区龙虎山镇豪岭村范围内,地处上清河东岸。主要有马祖岩游览区、天鹅湖游览区、香炉峰游览区。
  马祖岩游览区
  马祖岩游览区位于洪湖乡水北村委会响溪村东北面约5公里处。此处山环10里,四周岩石壁立。因山顶岩石状如马头,初名立马岩。后因唐代高僧马祖道一禅师(709-788,中国佛教丛林制度创始人,洪州宗创立者,对中唐后禅宗南宗在江西、湖南广泛传播影响极大,形成江湖派)在此传授禅经,遂改名马祖岩。内有山谷,呈马蹄形。其主要景点有:一线天 位于马祖岩游览区北侧,因其“两峡立,约数百仞,一线中分,日唯午见”得名。其长约300米。山涧不见底,上面两崖高约100米。
  岱宗讲堂 位于马祖岩游览区中部马蹄形山谷中。唐马祖道一禅师即在此讲授禅经。当时全国众多名山寺院的方丈云集于此地,聆听经法。宋代理学家朱熹也曾在讲堂上题“中和”匾额,现存遗址。
  穿岩 位于马祖岩游览区西边半山腰中。全长27米,宽9米,高1.6米,横穿山体,故名。
  把门石 马祖岩进口处,有一巨石竖立其间,名曰“把门石”
  月池 绕过“把门石”,山下有一口大池塘。白天,波光山色,相映成辉;晚间,景色更是宜人,月亮映在水上,故名。
  滴漏岩 古代没有钟表,而以滴漏计时。相传:女娲娘娘补天时,故意留一小洞,让水一滴一滴的往下漏,以便计时。此岩,滴水常年不涸,故名。
  棋盘石 一块平整的石上,刻有棋盘。故名。
  龙井 这里有泉水,四季不涸。
  虎石 因形似虎,故名。相传,此虎原是神虎,虽已成仙,但改不了残暴习性,常伤害牲畜和人命。当地百姓十分怨恨,祷告上苍,求其惩治。玉帝准奏,派雷公雷母将它击死,化为顽石。
  挂榜石 马祖岩山谷中有块峭壁,四方端正,中间斑斑点点,似字非字,因状似榜文,故名。相传,京城如有人中了状元,这座挂榜石上就会显示其名字。
  印石 因石形类似官印,故名。相传,求官者前来拜印,虽不能近期奏效,但终久灵验。
  天鹅湖游览区
  天鹅湖游览区位于龙虎山镇豪岭村委会境内,地处上清河东岸。游览区内有天鹅湖、金枪峰、金龙峰等景观景点。
  天鹅湖 位于龙虎山洪豪公路边,距206国道2公里,距仙水岩北面4公里。景点包括千佛洞、保驾峰、螺丝岭等,历代多有文人墨客涉足于其中。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于崇祯九年(1636)十月到此一游,并在日记中记下了这里的岩洞、寺院等。据传清代乾隆帝登保驾峰吟诗抒情,故事至今流传在民间。著名禅师马祖曾到此讲经,引来许多僧人在一排长约250米、连成一片,可容纳千人的岩洞中筑室为居,至今石壁上还留有当年僧人凿下的圆印。保驾峰下的天鹅湖,以湖面形似天鹅而得名,湖水碧波荡漾,清澄如玉,水中游鱼历历在目,深处幽幽墨绿,傍晚时分,白鹭归巢,彩虹映照,水天之间,实为壮观。现景点正在开发,已开一隧道,从天鹅湖南面穿山进入湖边。
  螺蛳岭 位于豪岭村委会菱湖陈家的西北200米处的水塘边上。因形似螺蛳,故名。有岩洞数以百计,大小不一,呈蜂窝状。岩洞内有崖墓3处,距地面20米,洞口较大,并用木栅封住洞口。据考证为春秋战国时墓葬,被列为余江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驾峰 位于豪岭村委会菱湖陈家西北一公里处。因此山形像一只母鹅抱崽,又名抱鹅峰。该峰有崖墓2处。
  金枪峰(又名碣石、杵臼石) 位于豪岭村委会洪豪公路路边,距206国道500米。金枪峰原名碣石、杵臼石,高112米,石峰直插平畴,平地突起,仰望穹窿,挺拔如笋,有孤柱擎天之状,呈男性阳刚之美。与仙水岩的仙女岩相对,惟妙惟肖,天造地设。有诗叹咏仙女岩和金枪峰:“恍若青莲溪水开,金枪相伴梦阳台。女娲秘授天机事,育出山男水女来。”金枪峰形似杵臼,又因峰下有座怪石,形似猴头,低矮的山脊和连绵的藤蔓将两座石山相连。当地传说,张天师曾在此镇锁孽猴,此景又名“铁柱锁金猴。”山体40米高处有崖墓多处,为春秋战国时期崖墓。
  金龙峰 位于金枪峰东南2公里处,又名鸡笼峰,高约150米,半山腰有两岩洞,洞深约40米。洞内为金龙寺,供有释迦牟尼、南海观音、济公、关公、十八罗汉等佛像。
  无底洞 金龙峰西北侧的半山腰有一大洞,洞内有若干小洞。洞的底部窄矮幽暗,即使匍匐前进,也难探知洞底,故名“无底洞”。
  龙洞(原名龙舌洞) 金龙寺内有一小洞,洞内直卧一块形似舌头的巨石。该洞冬暖夏凉,四季如春,游客不断。该洞每年有一天(但无定日)会有一束光芒从洞底向外射出,时间约一至两分钟;1993年6月15日突然龙舌下面渗出潺潺流水,直流到寺门口。当地群众均言从未见过此种现象,其中原因至今尚无科学定论。
  古尸洞 僧侣、尼姑仙逝后,不人棺,不下土,放人陶缸内,置于此洞。故名“古尸洞”。凡置于此洞僧、尼尸体,经久不腐,遗容不改,衣物不蚀,谓之成仙。后来也有用棺木安葬于此洞的。
  龙凤配 位于金龙峰半山腰,有一稍稍突起的圆形乌石,相传信女朝拜便会受孕生子。
  香炉峰游览区
  香炉峰游览区位于贵溪市余家乡口上村委会西3公里处。是龙虎山九十九峰之一。因山顶平圆,形似香炉而得名。清代《龙虎山志》载:“香炉峰,在龙虎山西北,挺然侍立,凿石磴,盘旋而上,途中,更凿石眼攀援,绝顶有禅寺。”香炉峰巍然屹立,四周被香炉峰水库所环绕。半山腰有岩洞,洞内为春秋战国时的崖墓。这里有仙人洞、仙人床、千丈坡、试胆壁,上面有泉水、竹林、石墓遗址。登上顶峰俯瞰,千山竞秀,白云悠悠,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明代黄应元《游龙虎山香炉岩》诗曰:“春烟漠漠雨溟溟,锁断香炉万仞青。此日乘舟看不足,何时携杖扣岩扃”。香炉峰主要景点为:
  一线天 位于香炉峰山体东南面。两山夹立,一线中分,入岩内向上观看,只见天色一线,故名“一线天”。其中两块撑住一线天夹缝的大石头叫做女娲石。
  仙人床 传说自从“一线天”形成之后,许多神仙都到这里修炼,其中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就在这里炼过丹。炼丹后席地而卧在大石头上,故名仙人床。
  棋盘石 “一线天”岩内有块平整如棋盘的石头。相传,当年张果老与铁拐李就在这块石头上下棋对弈,故名棋盘石。
  仙女池 香炉峰偏南山脚下有一椭圆状沼泽。它林木环绕,四季葱茏,水清见底。相传,天上仙女常常下界来到这里沐浴,故名“仙女池”。
  悬棺 香炉峰现有悬棺多处,据专家考证为春秋战国时所葬。
  山门 要登香炉峰顶端,必须经过两道山门。山门系用大麻石砌成。始建于清代。
  莲花池 香炉峰顶上有大、中、小莲花池三口,泉水盈盈,莲花鲜艳。大池面积约五六十平方米,小池也有20平方米左右。相传,这是观音老母坐莲的地方,有难之人,只须朝拜,有求必应,应而必验。
  香炉寺 根据徐霞客《江右日记》记载:“结佛庐于其上”。由此可见香炉寺建于明代。从现在留下的遗址来看,规模很大。相传,曾有寺僧百余人,由马祖弟子泰安住持。安(仁)、东(乡)、金(溪)、贵(溪)四方香客络绎不绝。
  洪五湖景区
  洪五湖景区由洪湖、五湖两水库和周边景观组成,位于余江县洪湖乡中部。
  五湖水库:建于1957年,是余江县第二大水库。总库容2240万立方米,最大水面7000亩。五湖水库位于浙赣铁路以南320国道南侧,距鹰潭西5公里,距刘家站3公里。湖面形似手掌,故名。湖面辽阔,山绕水面,烟波浩渺,坦荡碧澄。中有小岛,随着水位的升降涨落,时大时小。这里气候宜人,雨量丰富,植物茂盛。随着季节的交替和气候的变化,湖光山色,迥然不同。水库北端建有主坝,高42.3米,长1165米,雄伟高峻,蔚为壮观。站在坝上,鸟瞰全景,天水一色,顿觉心胸开阔。
  水库中鱼很多,有鲫、鲢、鲤、草、鳝等20多种,年产7.5至10万公斤。水库中,鸟也多。计有白鹤、灰鹤、大雁、野鸭等10多种珍贵鸟类。是著名的候鸟区。每年9月至来年4月,成群的白鹤、灰鹤、大雁列队飞来,嬉戏水中。野鸭一年四季都有。
  水库四周,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遍布松、杉、茶,桔树也很多。每到秋季,黄橙橙的柑桔挂满枝头。
  洪湖水库 位于五湖水库西边3公里处。建于1965年,是调节白塔新渠水量的调节水库。总库容1326万立方米,最大水面4000亩。游客从白塔新渠坝首乘小船竹筏顺渠而下,可直达水库。
  洪湖水库由于和白塔新渠通联,有新渠的长流水,所以特别明亮、清澈,犹如一面明镜镶嵌在绿树环绕的水面上。平时,蓝天白云,山村树林,飞鸟行人,都可清晰地倒映水中。微风吹拂,波光粼粼,犹如碎金铺水面。
  水库北面紧邻刘家站垦殖场,我国南方著名的红壤改良实验基地就设在这里。由于水利条件改善,漫山长满桔树、梨树、桃树和茶林。林区斗渠、毛渠纵横,水流淙淙,是一处风景十分优美的景观。
  第五节 鬼谷洞景区
  鬼谷洞道书称“第十五洞天”,位于与上清镇毗邻的贵溪市冷水镇麻地村委会境内。景区主要景点有:
  凝真观遗址 位于上清官南35公里,鬼谷洞的山脚处,面积约1800平方米,从残存的巨大石砌地基来看,这曾是一座规模宏大的道观。由南唐中主李璟及其子后主李煜出资创建。南唐保大十一年(953),道士韦愉然、吴宝华居此修炼,北宋仁宗嘉桔年间(1056-1063)重修,元代至元年间(1271-1294)道士吴与顺重建,时有四殿四堂,及左右道舍与配房等。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颊有诗《鬼谷岩》:“鬼谷岩前石,唐文字字奇。何当拂苍藓,细读老君碑。”
  从鬼谷仙师在此地修道授徒,至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1998年底,在凝真观的遗址上塑就鬼谷仙师神像,经鹰潭市宗教局批准,已有道徒数名在此出家修行。
  隶属正一派道观,是道教第十五洞天奉祀祖师和天神地祗的场所,也是道友聚会,切磋纵横之学,弘扬道教文化,从事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
  天乐道院旧址 位于凝真观之东约150米,共分上下两栋,面积达220平方米,和凝真观同年代兴建,元代至元年间(1271-1294)上清紫微道士吴与顺重建。是道徒们的生活起居之所,后被毁。现留下石壁,长33米,宽10米,还保持完好。
  鬼谷洞 位于云梦山的半山腰处,形似崖屋状,外敞内收,高约3米,深约8.5米,宽约4.8米。洞壁为海底沉积岩,洞口两侧有人工凿成的门栏,上方有装门的石孔,洞门有象形的鲤鱼把守,上方左右两侧有天然的石钟、石鼓。相传古人敲一下鼓,洞源村都能听到。距洞口1.5米处,右边沿洞顶直斜而下有一岩石,称云梦床。人若平卧在上面,两腿自然分开,两手自然松垂两侧,自然会屏闭胸部呼吸,而出现腹部呼吸(丹田呼吸),这就是道教内的上乘内炼功法——胎息法,称睡仙功。左边有一块黛青色的巨型岩石,似麒麟状,石上有条纹,似人工所刻之蝌蚪文或称乌篆文(即元赵孟烦诗“鬼谷岩前石,唐文字字奇”),石身有3个小孔,是出油、出盐、出米的孔,相传当年不管来多少人在此居住修炼都能供给以维持他们的生存。看来十分神奇,于是百姓为了能多出些油、盐、米,便把孔凿大,结果什么都没有了。岩顶有象形的日月星辰,传说顶部有一个浅浅的凹形圆孔,人称天然月亮石,盛传它会移动。数百年来,它已从洞顶慢慢地移动到了洞顶的边缘,当时,百姓只要到了鬼谷洞就会关注月亮石的位置,传说:“月亮下山时,天下应大同。”洞的最深处是一尊鬼谷仙师的塑像。
  鬼谷小洞:在鬼谷洞右边约100米处,洞口呈不规则形。洞口宽35厘米,高50厘米,洞径约45厘米,口面向上,莹润光滑。洞之上方巨岩耸崎,呈重楼复阁之势,成了这座灵洞的天然屋顶。洞内光线幽暗,洞深约8米,成螺形,钟乳倒悬,岩景粗犷。有蝙蝠栖其中,见人四处纷飞,但不撞击人体。人若进洞,必须脸朝黄土,五体投地,先下左脚,后下右脚,投入身躯,然后双手并举,垂直而下,方能落地。此洞是鬼谷仙师闭门修炼的地方。据《四库全书》记载:“鬼谷洞,在鬼谷山,其洞幽黑,人必以烛,周围四里,可容数千人,旁有一洞,洞口狭小,相传若有人入其中,迤逦渐远,见人物象俨如人世。”
  庞涓井 庞涓井又名庞家井。位于凝真观之北约50米处,与上清紫微道士吴与顺重建的涤烦亭同一位置。百姓俗称“龙眼”,是鬼谷山重要的山间溪水,此水甘甜可口,是道院饮用水的源头。
  张仪井 张仪井又称林泉井。处于鬼谷大洞之左30余米,井处于天然崖洞之中,井口状如一横卧的宝葫芦,口径约2米,泉水清澈见底,甘甜可口,不溢不涸,即使落人了竹叶,也不腐败,没有一丝异味,据说,此井是由鬼谷仙师之徒张仪管理并维护,具有“林泉止处,永作丹丘”之称。
  千年豆科紫藤 生长在鬼谷洞的右侧。古藤的形状酷似蟠龙,有龙眼、龙须、龙嘴,当地百姓又称之为龙藤。龙藤直径达24厘米,围径达72厘米,粗如水桶,高约数丈,位于鬼谷洞左旁。盘桓蓄势,循岩攀崖,九曲三弯,直插云霄,好一派“中华第一藤”气势,令人啧啧称奇。元代大诗人袁桷有诗赞叹:“纵横太古石,短长千岁藤;感彼岩居子,独饮古涧水。”此藤至元代便有千年,至今约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孙膑寨 在凝真观遗址之北200余米处,鬼谷山下部,在封闭的山脉两山谷深处,沿山形而叠建,形成梯田,面积约1600平方米,用石砌墙壁。清代还有黎家、毛家姓氏在此居住,现今仅存石阶、断壁、石墙。
  千年白果树 距冷水镇桂港村约5公里,两旁青山耸峙,溪水相随,千年白果树挺立溪边,高达17米,树干粗约三人合抱,三根主枝交错张开,如伞似盖,葱茏多姿。树干高约五米处长树瘤两个,长约33厘米,下垂酷似妇乳。树身中一穴裂开,如锈树脂渐流不断。传说,雌雄白果精已经出世,雄者匍匐,逐水而行,危害不大;雌者立身,浮水而出,荼害生灵。雌者用计从张天师母亲那儿骗得圣水,正要涨水出逃,刚回到家中的天师策马追杀,匆忙之中,误用雌剑将白果精杀死,因雌剑无法收回而使创口千年“流血”。千年白果树,已在1986年定为贵溪县文物保护单位。
  露水坑古城墙 清朝咸丰五年(1855)至同治三年(1864)期间,太平军转战贵溪,当年冷水是进出福建的交通要道,太平军在露水坑古驿道边筑起了城墙等工事,以防清军的袭击,今冷水林场桂港分场10余里,仍可见隐身于深山密林之中的古城墙遗址。古城墙用大鹅卵石砌成,长近60米,高4米,中间是一拱开门洞,横亘于夹峙的青山之间,城墙下是陡峭的石壁,易守难攻。城墙附近有不少残存屋基,为太平军屯兵起居之所,是贵溪市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第六节 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
  国家地质公园的由来与建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次大会决定建立具有特殊地质特色的全球地质景区网络,接着在其156次执行局会议上决定在全世界启动世界地质公园计划,选择地质上有特色,同时兼顾景观优美,有一定历史文化内涵的地质遗址建立地质公园。
  中国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会议精神,随即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地质矿产部相应发出了《关于对拟建地质遗迹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预审的通知》、《地质遗迹保护规定》(1999年)。2000年初,国土资源部发出了《关于申报国家地质公园的通知》。鹰潭市地质矿产局在江西省地矿厅和鹰潭市政府的领导下,根据龙虎山具备丹霞地貌遗迹的特殊条件,会同龙虎山管委会于2000年3月及时展开了“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的筹建工作。
  2000年3月2日—4月20日,鹰潭市聘请江西省地质调查院组织专业队伍对龙虎山地区进行地质地貌综合考察,并编制提交了《龙虎山地质遗迹保护区(地质公园)综合考察报告》。市地质矿产局总工程师吴振慈参加并担任顾问。
  2000年4月28-29日在龙虎山庄召开了专家论证会,特聘莅会专家有:中国地质博物馆研究员潘江、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陈安泽、中山大学地理系教授黄进、江西省地质矿产厅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马恒伟、黄德彭等,会议对考察报告作出了较高评价,并一致认为已经具备申报国家地质公园的基本条件。
  2000年5月—8月对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的申报材料进行了修改补充,系统配音编录了光盘,精心制作了相关的电脑彩绘图件。
  2000年10月20日由鹰潭市地质矿产局王火茂、吴振慈和龙虎山管委会吴任华携申报材料赴北京参加国家地质公园评审委员会召开的评审会,在会上作了解说、展示和答辩,经专家们的认真和严格评审,最后获得评审通过。
  2001年3月16日,国土资源部在北京召开了国家地质公园授匾大会,鹰潭市市长缪兵赴京受匾。
  2001年6月20日在龙虎山桃花洲隆重举行了国家地质公园揭碑仪式和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成立庆祝大会,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寿嘉华、江西省副省长王君莅会并讲话。国家地质公园的性质与功能
  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是以独特典型、类型齐全的丹霞地貌景观以及与之融为一体的丰厚道教文化、崖墓文化景观为主要特色,兼有火山岩地质地貌遗迹。是以科学考察、科普教育、观光揽胜、文化旅游为主要功能的国家地质公园。
  公园强调遵循“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基本方针,协调处理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以保护为前提,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实行统一规划、分期实施、重点开发、滚动发展的建设方针;以旅游市场为导向,切实注重发展经济的实效;以地质遗迹景观和地质生态环境为主体,发挥资源优势,突出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可游性等综合功能。
  在江西农业大学园林设计研究所的协助下,于2001年12月编制完成了《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将地质公园划分为4个功能区及1个外围发展控制区、1个行政管理区,并按近期(2001-2005年)、中期(2006-2010年)和远期(2011-2020年)三个发展目标,逐步完善公园开发建设,努力建设成为一个世界级地质公园。2002年12月17日,经国土资源部批准实施《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

知识出处

龙虎山志

《龙虎山志》

出版者: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书介绍龙虎山的旅游和文化资源。内容涵盖了地理、天师道、文化、居民和经济等方面,详细介绍了龙虎山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景区景点、天师道文化、文化与文物、民情风俗、经济活动和人物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龙虎山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