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丹霞地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龙虎山志》 图书
唯一号: 141020020230000021
颗粒名称: 第五节 丹霞地貌
分类号: P931
页数: 5
页码: 56-60
摘要: 本节主要介绍了龙虎山丹霞地貌的成因类型和特征。文章中详细描述了丹霞地貌的五个成因类型和它们在龙虎山地区的具体表现形式,同时也列举了一些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观,如云锦峰、水岩石崖、象鼻岩、仙桃石、骆驼峰、莲花石、玉梳石、排衙石、仙姑洞和马祖庙堂岩洞等。
关键词: 龙虎山 丹霞地貌 自然景观

内容

丹霞地貌的成因类型与特征
  龙虎山丹霞地貌区处于信江断陷盆地的南缘,自晚白垩世末至第三纪隆起为陆地,第三纪以后伴随地壳上升运动,地面径流河床不断下切,至今已经历了200万年左右,丹霞地貌就是在这个期间分早、中、晚三个阶段逐步发育形成的。早期阶段原始产状平缓的上白垩统河口组地层地面被水流冲涮侵蚀分割,逐渐形成沟谷,深沟峰谷两侧出现陡峭崖壁,山体形成巨大方山石寨,但此种典型的早期成因类型地貌现已不复存在;中期阶段水流进一步快速冲涮侵蚀切割,地面分割强烈,赤壁丹崖密布,是丹霞地貌发育的全盛时期;晚期河谷日益宽阔,曲流发育,形成起伏较小的大面积平坦地貌及其散布的孤立残丘。中晚期形成的丹霞地貌分布很广,按其不同特征可分以下5种成因类型:
  水流冲刷侵蚀型 蜿蜒曲折的上清河为内生深切曲流,切入河口组红色砂砾岩层数百米,凹岸逐渐被侵蚀后退形成陡崖,如云锦峰、水岩石崖。上清河的众多支流沿地层多组节理、裂隙,侵蚀、切割成许多块状、墙状、线状、楔状、点状的丹霞群山、赤壁峡谷,在陡峭的崖壁上,钙泥质细砂岩夹层相对抗冲涮侵蚀作用较弱,在暴雨或瀑泉的冲蚀或侧蚀作用下,形成一系列槽、坑、穴、洞等,而坚硬岩层则相对突出,形成眉状、额状崖凸,这样就形成多姿多彩的奇峰秀石和各种有如仙境的造型地貌。如道堂岩、丹勺洞、文豪峰、千面石、老君峰等。
  崩塌残余型 红色砂砾岩层中多组垂直裂隙或断裂发育,经水流下切、侵蚀作用后,当下部或底部岩层被冲蚀或侧蚀掉,上部岩块失去了下部或侧部的承载体,在重力作用下,各组节理、裂隙转化为卸荷裂隙,一经触发就会发生崩塌作用,沿节理、裂隙或软弱岩层面,岩块不断自由崩落,残余岩体就形成了一些形象生动逼真的微地貌景观,如象鼻岩、仙桃石、骆驼峰等。
  崩塌堆积型 崩塌岩块在崖麓及崩积缓坡上,常形成巨大的岩块堆积或在沟谷河流中,组成奇妙的象形景观,如莲花石、玉梳石、母子峰、仙鼠石等,与其他石崖共同组成金蟾望月、雄狮回头、童子拜观音等景观,巨大岩块的堆叠还可形成崩积岩洞,如牵龙洞等。
  溶蚀风化型 由于温差的变化,岩石吸热膨胀与放热收缩所产生的应力不同,极易形成裂纹或微裂隙,而有利于风化剥蚀或剥落,常形成凹形洞穴和浑圆凸形岩石,厚层状砂砾岩所夹钙泥质细砂岩层或透镜体,常被水溶蚀风化剥落,胶结其中的大型砾石随即崩落,形成较大洞穴,如排衙石、云锦峰上众多洞穴较为典型,若顺层连续分布,洞穴可进一步发育变深形成盲洞,如仙水岩崖壁上的崖墓群洞穴,溶蚀风化剥落形成的浑圆化山顶、山脊或岩柱在区内亦较多,如金龙峰、僧尼峰等。
  溶蚀风化崩塌型 红色砂砾岩层中一些早期溶蚀而成的槽、坑、穴、洞,经溶蚀风化作用不断向软弱岩层内部凹进,并向两侧扩展串连,尤其顶部具有槽状冲涮面的钙泥质细砂岩层较厚(20-35厘米),溶蚀风化作用更为明显,洞体顶板面积逐渐扩大,则使洞顶的砾岩层过度悬空,当洞穴上部岩块重量大于其粘合力时,岩块将沿节理、裂隙或岩层层面崩塌下来,如此溶蚀、风化、崩塌的反复综合作用,逐渐形成洞口宽大、洞内平展的巨大岩洞,有的甚至可容纳数百人上千人,如仙姑洞、马祖庙堂岩洞、金龙峰庙堂岩洞等。
  丹霞地貌形态类型与景观
  由于山体所处的不同构造部位、节理裂隙的不同发育程度及各种成因类型的综合因素,龙虎山丹霞地貌景观的形态类型有以下23种:
  石寨 区内这类地貌景观较多,为方山地貌,山顶呈方形或长方形,顶面较为平缓而宽畅,四面或三面为陡壁,如仙人城、云锦峰、陈堡寨、香炉峰、薛家寨、倪家寨等。
  仙人城 海拔高度281.7米,顶部平台面积大于5000平方米,建有兜率宫,四面为绝壁或陡崖,登顶需沿陡崖壁登780级台阶盘旋而上,十分奇险。
  香炉峰 也为顶平四面陡崖的石寨,山顶有禅寺,远看像香炉,近看像海龟,隔香炉峰水库远看像鹰嘴,在后坡看像狮子头,较难攀登。
  石墙 为长条状山体,顶部窄而小,呈平缓状,两侧边坡均为陡崖,且规整似墙称石墙,如排衙石石城墙、龙虎山长廊岩、飞升台等。
  石梁 亦为长条形线状山体,顶部窄小,呈平缓或波浪状,两侧边坡均为陡崖,若一端翘起又称“船峰”,如马头岩、马脊山、马尾山仙棺岩等。
  石崖 最为多见的景观,为沿垂直的大型裂隙或断裂面形成的峭峻石壁,如水岩石崖、仙岩石壁、排衙石石壁、云锦峰赤壁、帽子峰石壁、峨嵋峰石壁、马祖岩崖壁、观音壁等。
  云锦峰赤壁 远看像一幅巨大的锦毯垂天而下,晴天阳光照射,色彩斑斓,光彩如锦,上连青天,下映碧水,幅宽百丈,有如披风锦缎悬在天际,气势宏伟。
  石柱 呈柱状、棒状或宝塔状的石峰,如蜡烛峰、金枪峰等。
  蜡烛峰 孤柱似平畴拔起,高插云天,四壁柱面陡直如Jf削,顶部呈火焰状锥形,故称蜡烛峰。
  金枪峰 又名杵臼石、碣石或神汉峰,柱高118米,柱面四周壁削如笋,有人体阳具的阳刚之美。
  石峰 较为孤立的山体,山顶被剥蚀呈峰状,整个山体如桃状称仙桃石,呈蘑菇状称仙菇石,呈钟状称金钟峰,呈龟头状称龟头峰,成双的就组合成僧尼峰、骆驼峰,岩壁溶蚀造型的有征君山、老君峰、螺丝岭等。
  峰林 由多个石峰组合而成的群峰称峰林,如仙水岩、龙虎山、排衙石、马祖岩等。
  峰丛 由多个基底相连的石峰组合而成的群峰称峰丛,如帽子峰、峨眉峰等。
  嶂谷,又称一线天,深度远大于宽度的峡谷,往往在两陡直的壁坡之间,如仙人城南部的一线天又称试剑石,犹如刀剑把山劈开一般,在谷底抬头只能看一条线似的天空。
  单面山 山体沿岩层走向延伸,顺岩层倾向一坡缓平而长,与岩层倾向相反一坡陡而短,陡坡多为沿大裂隙或断裂侵蚀而成的陡崖,崖壁上多有槽、穴等风化侵蚀现象形成的微地貌造型,如龙虎山的虎山若虎面;缓坡顶面多为较坚硬的岩层层面,构成了单斜构造相似的单面山。
  猪背山 当巨厚层的红色砂砾岩层因构造变动原因而形成陡倾斜的产状(倾角40°-60°),又由于与岩层走向一致的大裂隙(断裂)发育,坚硬的岩层在与倾向相反的方向形成陡峭的地形,这样就与倾向方向组合成两坡均陡的猪背山造型,如峨嵋峰就是十分典型的猪背山地貌。
  峰窝状洞穴 红色砂砾岩或砾岩的砾石,因胶结物被溶蚀或侵蚀而脱落,在悬崖陡壁上形成众多的大小不规则的洞、坑、穴,形似蜂窝,如水岩崖壁上的“仙人足印”就是一系列大砾石脱落后的岩穴,后经水流侵蚀、风化剥蚀形成形似人足印痕的图案;干面石岩穴为大小砾石脱落残留下的众多凹坑,经溶蚀风化后形似人的眼、鼻、口等,并可想像组合成各种神态和表情的面孔,故称之为干面石。
  水蚀洞穴 在陡峭的崖壁上,易侵蚀的软弱岩层往往被水流冲涮侵蚀成洞、穴,称为水蚀洞穴,如道堂岩、孽龙洞、丹勺洞、天狗洞、三教岩、观水岩、仙仓岩、酒翁岩、药筐岩、丹窑岩等。
  岩槽 为红色砂砾岩岩壁上密集出现形似槽形的洞穴,如水岩崖墓群的单个洞穴呈长条状、扁园状、椭圆状等槽形洞穴,洞穴之间呈串珠状顺岩层分布,不同层面的洞穴间尚有许多小型槽状洞穴。
  竖状洞穴 在红色砂砾岩的岩壁上发育呈直的长条状、纺缍状洞穴,也称“直立沟穴”,常构成优美形态的奇观绝景,如仙女岩在直立沟穴的底部两侧被风化侵蚀成人字形悬沟,而其中间正好又有一个常年渗出地下水的小洞穴,小洞穴周围在水的滋润下长有小草,整体就组合成一具形象的女性阴部与臀部雕像,故称仙女岩;水帘洞是龙虎山脚下一处竖立的漏斗状洞穴,洞高约40余米,上部为额状崖突,崖突上瀑泉喷薄而下似珠帘挂在洞前,故称水帘洞;云锦峰石壁上,沿密集的垂直裂隙形成一系列竖直的沟穴,大面积密集的直立沟穴远看形似瀑布,故称之“石瀑布”。
  扁平洞 在厚层状砂砾岩夹多层钙泥质细砂岩或粒砂岩的地段,在溶蚀风化和崩塌的综合作用下,形成巨大的扁平状或扁圆状洞穴,如马祖岩的马祖庙堂岩洞、金龙峰的庙堂岩洞及仙姑洞、壁鲁洞、龙门洞等。
  穿洞 在上述扁平洞同时发生在山体两侧的同一个层位上时,被相向溶蚀崩塌的水平岩层最后形成前后贯通的洞穴,称为穿洞,如马祖岩马脊山石梁的山腰上就有一个长约50米,宽约20米,高约2-3米的巨大穿洞。
  崩塌洞穴 山体或断裂岩块崩塌形成的洞穴,以牵龙洞最为典型,该洞位于四组大裂隙或断裂交汇部位,水流沿裂隙交汇处下渗,山体下部软弱岩层被溶蚀淘空,沿多组裂隙造成山体崩塌,形成较大的崩塌洞穴,洞中凉爽怡人,可容纳上百人。
  崩积岩块 红色砂砾岩的山体在丹霞地貌发育过程中,由于强烈的风化侵蚀作用,尤其在雷电和地震发生时,常有大小岩块从山上崩塌下来,崩塌岩块堆积在一起可组成奇妙的象形景观,如仙水岩下上清河中的莲花石、玉梳石等,其他还有母子峰、仙鼠石等。
  天生桥 石梁或石墙的下部岩石沿岩层面或水平裂隙崩落,在下部出现长条状空洞,上部为中间悬空的石梁,构成与桥梁一样的形象,如仙人桥。
  石门 两块崩落脱离山体的巨石之间或一块巨石与陡岩之间,形成似门的石缝称“石门”,如马祖岩的“山门”,天门山的“龙门石”等。
  造型地貌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常在丹霞地貌区雕琢出一些惟妙惟肖的奇特景观,如“象鼻山”,石梁山体发育数组节理,当流水将其底部冲刷侵蚀成洞时,洞上方受倾斜节理的控制,因下部失去支撑而发生崩塌成为穿洞,石梁前端部留下沿垂直节理的另一侧则成残留岩柱,石梁顶部侵蚀风化呈浑圆状,形如象身,前端残留岩柱上部风化剥落呈弯曲状如象鼻,这样就组合构成一个栩栩如生的巨大石象的景观;又如文豪峰,长期的水流冲涮侵蚀作用在河岸残留的孤立石峰,石峰上不同层位的岩石抗风化能力有差异,致使石峰岩壁上风化成凹凸不平状,远处望去,凸处似前额、浓眉、鼻梁、短髭,酷似大文豪鲁迅先生的侧面像。
  天然壁画 上清河上许家村斜对面的“九虎龙壁”是典型的大自然雕琢而成的画面,在直立的崖壁上,由于岩石结构、胶结物、砾石大小等差异,被水流冲涮侵蚀风化后形成形态和色彩构成似龙似虎的形象,犹如一幅美丽的浮雕图案。
  主要地质遗迹类保护内容
  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内应当予以保护的地质遗迹主要有丹霞地貌景观、火山岩地貌景观、典型地层标准剖面和重要构造形迹。地质遗迹在地质学、地貌学上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和保护价值,尤其是丹霞地貌景观,还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可作为生态旅游资源来开发,地质公园已制订了严格的保护措施,禁止在公园内开山采石、砍伐林木,对较易损坏和特别珍贵的地质、地貌遗迹加围栏保护,防止游客攀登和敲击。
  丹霞地貌景观 这是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的主题和精髓。丹霞地貌发育面积达187平方公里,是我国丹霞地貌发育程度最好的地区之一,其地貌形态类型齐全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在国内名列前茅,如象鼻山、仙女岩、排衙峰、云锦峰、金枪峰、文豪峰、仙人城、仙水岩、牵龙洞、穿洞等精彩绝景都是国内所少见的;从成因类型、形态类型的由南到北、由高到低、由密到疏的分布规律,反映出丹霞地貌形成过程的系统性、完整性和与地质构造作用的关系等,都在地质地貌学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
  古火山地貌景观 是公园另一类属于山地型的地貌景观,在公园南部由晚侏罗世火山喷发而形成的崇山峻岭,气势宏伟,森林茂密,云雾飞瀑,空气清新,是优美的生态观光旅游好地方。火山喷发和火山口喷溢形成的火山集块岩、爆破角砾岩、火山弹、火山熔岩及其火山构造,都是地质科考和科普教育的好教材和理想基地。
  上侏罗纪统打鼓顶组火山岩系正层型剖面 这是地质科学地层学界在研究中生代地层时建立的一条标准剖面,位于上清镇东部蔡家桥一带铁路沿线地段,由上部安山岩和中部、下部一套火山碎屑岩组合而成,可与福建、浙江、江西等地同时代的火山岩组进行对比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已得到地质学界的公认,故称正层型剖面,具有较高的地质科考和科普教育价值,是一种重要的地质遗迹。
  肖家断裂 位于本区东部肖家火车站的南侧,断裂带宽约300米,呈北北东向展布,断裂具有两期以下活动现象,早期以张性硅化碎裂为特征,可以在断裂带中见到角砾岩和碎斑岩带,晚期以低角度向西滑脱为特征,形成片理化带,发现有磨砾岩、糜棱岩等。该断裂是鹰潭一安远深断裂的组成部分和在本区通过的位置,对本区丹霞地貌构造变动特征的研究乃至对全省地质构造研究和武夷隆起构造带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所以也是地质科考和科普教育的重要教材和基地,是一种重要的地质遗迹。
  制裁。

知识出处

龙虎山志

《龙虎山志》

出版者: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书介绍龙虎山的旅游和文化资源。内容涵盖了地理、天师道、文化、居民和经济等方面,详细介绍了龙虎山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景区景点、天师道文化、文化与文物、民情风俗、经济活动和人物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龙虎山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