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地质 水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龙虎山志》 图书
唯一号: 14102002023000001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地质 水文
分类号: P562.56;P331
页数: 7
页码: 47-53
摘要: 本节主要描述了龙虎山地区的地质构造演变和地层、岩浆岩特征。文章介绍了龙虎山所在的地理位置、断裂构造及其对地貌特征的影响,并详细描述了地层和岩浆岩的组成。另外,文章还提及了土壤类型和植被状况,并简要介绍了该区的矿产资源。
关键词: 龙虎山 地质 水文

内容

地质
  区域地质构造位置与断裂构造
  从江西省东北部的黑白或彩色卫星遥感图片上可以看到一条较宽的东西走向浅色影象构造,西起东乡、余江附近,向东经弋阳、上饶、伸人浙江省境内,这是一条在大地构造上称之为“中新生代信江断陷盆地”,龙虎山就位于信江断陷盆地的西南部。
  在漫长的地质演变历史过程中,上述断陷盆地是一个最年轻的区域构造单元,在其深层地壳中还隐伏着一条已经稳定的巨大的东西向深断裂带(萍乡一广丰深断裂带),这条深断裂带处于北部扬子准地台(扬子板块)和南部华南加里东褶皱系(南华板块)两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的交界部位,上覆断陷盆地就是在这条古老的断裂带长期继承性活动,由最初的坳陷盆地发展到后来的断陷盆地,最后趋向稳定而形成的。
  南华板块的北部有一个二级大地构造单元“武夷隆起”,龙虎山地区就在武夷隆起的北部边缘。
  区内还有三条规模较大的深(大)断裂:
  德兴一东乡深断裂
  在该区北部外围锦江镇附近呈北东向通过。在6亿年前,在该断裂带上燕山期的构造岩浆活动对江西省东北部的成矿作用意义重大,新生代以来已趋稳定。
  鹰潭一安远深断裂
  呈北北东向从金溪县进入龙虎山地区东侧,发生在2.85亿—5亿年间,中生代有活动,此后常有弱升降运动,新生代以来对本区地质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促进龙虎山地区白垩系地层发育丹霞地貌。区内北北东方向的断裂早期以张性硅化碎裂为特征,晚期表现为片理化带,穿插于上白垩统和变质岩系中间,切割了河口组和塘边组地层。本深断裂带近代在南端安远、寻乌等地仍有微弱活动,表现为5级以下地震。
  永修一鹰潭大断裂
  呈北西向通过鹰潭市,约发生在2亿年前,中生代控制龙虎山地区火山岩分布及盆地局部边界,区内次级伴生断裂构造常组合成断层组,可切割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地层,断裂性质由压扭性向张扭性转化,在燕山期岩浆活动中对成矿作用有利。
  地层与岩浆岩
  地层 该区出露地层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中、晚元古代的中、深变质岩系;二是早侏罗纪含炭质碎屑岩建造和晚侏罗纪的陆相火山岩;三是白垩纪的红色碎屑岩系。此外,沿河谷阶地及河湖平原有部分第四系沉积。
  中、晚元古界地层有中元古界的周潭组(Pt2-Z)(二云英片岩、二云母片岩、黑云斜长变粒岩)、下震旦统的沙畈组(Z1shf)(变粒岩、石榴角闪斜长变粒岩及二云母片岩)和上震旦统的洪1.第四纪全新世联圩组:亚砂土、砾石层;2.白垩纪晚世塘边组:含砾细砂岩;3.河口组:砾岩、砂质砾岩;4.侏罗纪晚世鹅湖岭组:流纹质熔结凝灰岩;5.打鼓顶组:凝灰质粉砂岩,角砾凝灰岩;6.如意亭组:凝灰质粉砂岩、含砾砂岩;7.水北组:含砾石英粗砂岩;8.震旦纪晚世洪山组:云母片岩、石英片岩;9.早世沙畈组:二云母片岩;10.晚元古代一中元古代周潭杂岩:二云母片岩、黑云斜长变粒岩、石榴硅线黑云片岩;11.白垩纪早世株树兜单元:细粒白云母花岗岩;12.侏罗纪晚世化山岗单元:细一微粒二云二长花岗岩;16.玉龙峰单元:细一微粒花岗闪长岩;17.志留纪晚世彭湾单元:细粒二长花岗岩;18.望古单元:细粒花岗闪长岩;19.小岭头单元:细粒英云闪长岩;20.奥陶纪中世洋背单元:细粒英云闪长岩;21.整合界线,不整合界线;22.脉动侵入界线;23.地层产状、片理产状;24.片麻理产状;25.正断层;26.硅化破碎带;27.火山口山组(Z2h)(干枚状二云母片岩、石英片岩、透闪石大理岩)。主要出露在上清镇东侧和西侧部分地区及玉里峰一带。
  下侏罗统水北组(J1 sh)为一套黄白色含砾石英粗砂岩、粗砂岩、砾岩等粗碎屑岩,夹少量炭质页岩,厚约200余米,分布在上清镇南北向一带;上侏罗统如意亭组(J3)以一套细碎屑沉积岩为主,上部有少量火山碎屑岩,厚约114米,不整合在下侏罗统之上,分布在本区西部边缘;上侏罗统打鼓顶组(J3。)整合在如意亭组之上,下部为流纹岩、熔结凝灰岩、火山集块岩,夹凝灰角砾岩,中部为杂色凝灰岩、角砾凝灰岩(或球泡熔结凝灰岩),上部为安山岩,分布在应天山、天台上一带;上侏罗统鹅湖岭组(J3e)与下部打鼓顶组不整合接触,为流纹质熔结凝灰岩、流纹质熔结角砾凝灰岩、流纹质凝灰岩、流纹岩、凝灰质粉砂岩和沉凝灰岩,厚约300余米,分布在应天山、天台山一带。
  白垩系为红色陆相碎屑岩系,不整合在上侏罗统火山岩之上,广泛分布于区内中部、北部和东西两侧。下部冷水坞组(砂砾岩、粉砂岩夹含油沥青)、茅店组(砂砾岩、砂岩、陶土)、周田组(钙质泥岩、泥岩、石膏)均分布在本区东部外围的罗河盆地中;上部河口组(K2h)为砖红色紫红色砂砾岩、砂质砾岩、含砾细砂岩,富含泥质、钙铁质,节理发育,厚约3000余米,常受强烈风化浸蚀作用而形成风景秀丽的丹霞地貌,塘边组( K2t)整合于河口组之上,为紫红色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砂砾岩,分布在北部320国道两侧,可做墙体建材。
  岩浆岩 岩浆岩在该区中部、南部分布较广,有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期等多期岩浆活动,以燕山期最为强烈。
  加里东期岩浆活动有中奥陶世的洋背单元(02Y),出露在本区西部金山一带,呈北东东向展布,岩性为细粒英云闪长岩;晚志留世的小岭头单元(S3x)为细粒英云闪长岩,分布在上清附近,望古单元(S3W)为细粒二云母花岗闪长岩,出露在上清附近,彭湾单元(S3p)为中细粒二云二长花岗岩,出露在上清、彭湾等地。
  印支期岩浆活动有三叠纪的玉龙峰单元(T3y),为细粒斑状二云母花岗闪长岩,出露在上清附近,蒲坑单元(T3M)为细粒斑状二云二长花岗岩,出露在上清、白庙等地。
  燕山期岩浆活动有晚侏罗世老石港侵人体(L)流纹斑岩,分布在西部历山一带,老雅尖单元(J31)石英二长斑岩在上清南,化山岗单元(J3h)黑云钾长花岗斑岩,出露在上清株树兜东部;早白垩世的侏树兜单元(K1Z)细粒白云母花岗岩出露在上清南部株树兜一带。晚侏罗世火山喷发活动强烈,呈火山喷发和火山喷溢相广泛分布在应天山、天台山一带。
  地质发展史
  在8亿年以前,中元古代至晚元古代时,该地区处在次深海环境中,沉积形成了以周潭组为代表的一套厚约3000米的以泥质为主的类复理石构造(周潭杂岩,有片岩、变粒岩等,分布在上清镇北部通桥、南部历山水库天山寺等地)。
  在7.5亿年前时(早震旦世),该区地壳开始上升,海水变浅,渐形成滨浅海环境,沉积了以洪山组为代表的含钙、铁、白云质碳酸盐之泥砂质碎屑岩构造和沙畈组二云母片岩(分布在上清镇东部泥湾北东)。
  在7亿年—5.5亿年期间随着地壳再度差异缓慢上升,该区形成滞流海湾,沉积了晚震旦世至早寒武世的外管坑组含硅、碳、磷的硅质岩构造(仅在区外耳口一带局部可见)到中奥陶世、晚志留世约4亿年前时期,发生剧烈地壳运动,扬子板块和南华板块碰撞拼接,该区内发生大规模褶皱断裂构造运动和加里东岩浆岩侵入(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分布在该区西部金山南部天门山及东部应天山周围)
  在4.1亿-3.85亿年期间(晚古生代早期至泥盆纪)该区长期上升隆起,地壳遭受剥蚀夷平,到3.6亿年时,该区周围开始下降,海水浸入,沉积石炭纪、二叠纪和下、中三叠纪地层,但未波及该区,故在龙虎山地区均没有上述几个时代的地层出现。
  在2.3亿年时由于发生强烈的印支期地壳运动,地壳上升,海水全部退出周边地区,全省及邻区完成了向大陆的转变,2.3亿-1.8亿年期间,群山起伏,在山间坳陷沉积了河湖相的水北组含砾石英粗砂岩(分布在鹅眉峰南部饶家及上清镇南部),但紧接着又发生了早期燕山运动,全区稳定隆起,没有沉积地层,直到1.5亿—1.4亿年期间(晚侏罗世),燕山运动进入剧动期,本区中、南部形成一系列中、小型的火山断陷盆地,喷发出大量中性、酸性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前者分布在应天山、天台山、天门山一带,形成峻峭的山峰,后者分布在马荃青山至兰车云锦峰一线),同时还有少量花岗斑岩、石英二长斑岩呈岩株侵入(上清东蔡家桥)。
  早白垩世1.4亿至0.9亿年间,古地理环境是在晚侏罗世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沉积了河湖相的泥砂质岩和火山岩建造,仅分布在区外余家乡以东,火山岩建造中含滑石矿。
  晚白垩世0.9亿至0.67亿年间,本区中部、北部继续断陷下降,盆地扩大,沉积厚度加大,形成了以河口组、塘边组为代表的紫红色陆相碎屑岩系,河口组在下,为砾岩和砂质砾岩,泥钙质胶结,成为后来形成丹霞地貌的物质基础,大面积分布在本区中部;塘边组为泥钙质细砂岩,局部含砾,较坚硬,可雕凿性能好,适合作墙体材料,分布在本区北部320国道两侧。红色盆地的形成、发展和萎缩,明显受北西向永修一鹰潭大断裂、北北东向鹰潭一安远深断裂控制,断陷盆地的边界,东西向萍乡一广丰深断裂带的活动则影响红盆由南向北迁移。在上述时间段内,信江盆地是一个巨大的东西向汇水湖盆,水面阔广,植物茂盛,曾有恐龙在此生活繁衍,但到晚白垩世末期(0.65亿年后)盆地开始隆起为陆,水面消退,气候奇热,植物枯萎,恐龙随即灭亡,在鹰潭北部志光镇红石采石场内的塘边组上部细砂岩中可见到大量恐龙骨骼碎片,在盆地东部(上饶县)320国道旁曾发现一窝7个恐龙蛋化石。
  区域地貌特征
  地球的内动力地质作用是造成地壳运动并最后影响地球表面特征的关键因素。在4亿年前,强烈的加里东期地壳运动使古老的地层发生大规模的褶皱断裂并形成褶皱基底,该区属于武夷复式背斜(即武夷隆起),北段的北西翼,所以也就决定了该区南高北低的地貌形态特征。
  从地貌学的分类特征,该区自南向北可分以下4类:
  中山 分布在该区南端天台山(海拔1124.8米)、中源寺(海拔1131米)一带,是在古老褶皱基底上叠加了中生代强烈的火山喷发,形成了平岗山和幽深峡谷的奇特景观,山高林密,行人罕至,成为参禅悟道的好去处。
  低山 分布在该区上清镇应天山(海拔811米)、圣井(海拔1090米),类似中山的地质成因,都由火山岩、花岗岩、变质岩组成,地形切割强烈,山峰林立,深沟、峡谷、瀑布发育产生,空气清新,形成天然氧吧,是休闲旅游的好地方。
  高丘陵 分布在该区上清镇周围及鹰厦铁路以东和上清河以西的丘陵地带,由变质岩、花岗岩及侏罗纪晚世火山岩风化而成(海拔300-500米),植被发育,交通方便,有上清古镇及大上清宫和天师府等人文古迹。
  中丘陵 (海拔100-300米),该区中部和北部的大部分面积均属中生代红色断陷盆地,这里有清澈的上清河及其两岸优美的丹霞地貌(第五节专述)景观,是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龙虎山所在地。
  土壤、植被与矿产
  土壤 该区土壤属红壤类型。温暖多雨的亚热带气候是促进红壤发育的良好条件,而成土母岩的差异,又使区内自南向北土壤有所不同:
  南部山地为酸性类黄红壤。分布在上清镇周围及其东部和南部山地,由变质岩、花岗岩、火山岩类岩石的风化物形成的土壤,具有古风化壳的残留特征,质地偏粗,含石英砂粒多,钾素含量稍高,呈酸性,山顶则为暗黄棕色土壤和山地草甸土。
  中部为红色砂质类土壤。有红壤性土及沟谷水稻土,分布在龙虎山镇周围大面积范围内,由红砂岩、红色砂砾岩类风化物经长期的富铝化成土过程而形成的,质地偏沙,物理性质不良,易受侵蚀,保水保肥性较差。
  北部为第四纪红色粘土型红壤。仅分布在北部洪五湖一带,由于长期受水化作用、离铁与富铁作用的交互影响下,呈蠕虫状、树枝状网纹结构,酸性强,土质粘重板结,缺乏养分。
  植被 该区植被丰茂,尤其在南部上清镇境内有国家森林公园,分布有大量天然林带。常绿阔叶林:分布在南部海拔560米以上的山区。针阔混交林:除南部山区外也分布在区内海拔150米以上的丘陵岗地。马尾松次生林:大面积分布在区内各地丘陵岗地。人工杉木用材林:分布在上清应天山、株树兜、天门山及上清镇北部铁路以东山地。竹林:分布在泥湾北部、天门山、株树兜、大脚岭等地,上清河两岸亦有零星分布。板栗林果园林:分布在上清镇周围及上清河两岸部分沙洲地。
  矿产 区内曾经开采的小型矿山有两处。余江县马荃及洪湖乡水北瓷土矿有较大的储量规模,为流纹质凝灰岩风化而成,露天开采数十年,因选矿排沙量大,有损生态环境,现已停产;余家乡垅塘汪家的滑石(医用粘土)矿,产于侏罗纪晚世至白垩纪早世期间的火山岩建造中,是由火山弹蚀变而成的绿泥石——滑石类矿物组成,C+D级储量16.6万吨,曾断续开采。
  区内其他矿点资料有:
  余家乡桥头王家岩金矿化点,龙虎山镇圩上岩金矿化点,上清镇大脚岭岩金矿化点,上清镇北部瓷土矿点。
  龙虎山镇肖家断裂破碎带上曾发现水晶矿(残留晶洞)。
  龙虎山镇鱼塘乌岭、蔡家、栗树山一带曾在不到200米深的钻孔中见到三层松脂岩(具铀矿化)矿体。
  上清镇泥湾在花岗岩体的伟晶岩脉中曾发现钾长石和芙蓉石矿体。
  上清镇通桥花岗岩储量及成材率欠佳,曾作为片石及道渣石开采。
  余家乡乐家白垩系上统塘边组紫红色砂岩,民间作为红石墙体建材开采。
  此外,值得提及的是:
  该区东南部外围的冷水镇超大型银矿田,银矿储量居全国之首,目前是我国重要银产地之一。
  该区北东部外围红色盆地中的贵溪石膏矿是江西省储量最大的石膏矿,产于白垩系上统地层中的层状矿体,对于石膏资源紧缺的闽浙赣地区发展水泥工业具有重要意义。
  同在上述红色盆地中,离角山古窑址南部不远的罗河镇西部地区,广泛分布着一套白垩系下统的紫红色含长石岩屑杂砂岩、粗粉砂岩,呈半风化状态,是一种优质陶釉土,地表散布古采坑,民间有开采制作陶瓦、陶器的历史。
  水文
  主要河流
  信江 位于龙虎山北部外围,流经鹰潭市区,由东向西并在市区折向北西经余江、余干两县后流入鄱阳湖。信江平均坡降0.44%0,平均年径流量37.21亿立方米,水面宽250—600米,常年可通航15-30吨机帆船。
  上清河(泸溪) 龙虎山景区内的一条骨架水流,区内长约43公里,从南东至北西流贯全区,平均年流速0.29米/秒,流量20.75立方米/秒,河水清澈无污染,是一条旅游观光水道。其下游在余江县境内称白塔河并流入信江;其上游源于资溪县高阜山,名泸溪。
  湖泊、水库
  景区北端有两个较大的水库型湖泊,洪湖水库和五湖水库,常统称洪五湖,库容量分别为1326万立方米和2240万立方米,水面最大时分别可达4000亩和7000亩。洪五湖除灌溉功能外,还可养殖鱼类和供垂钓及水上游乐项目的开发。
  小型水库共有21座,其中小(一)型3座,即龙虎山镇的桥头岭、源里和上清镇的历山水库;小(二)型18座,其中属龙虎山镇的为峨眉峰、何家坝、杨井山、王岭、十分塘、里兴塘、何益寺、乌龟塘、东塘、马尾窝、洪桥、钟鼓岩、孔泗源等13座,属上清镇的为小笠源、铜钱岭、清塘、饶家、五四等5座。
  应天山东部(景区外)的彭湾乡白庙水库为中型水库,并有小型电站。
  瀑布、井泉、地下水
  景区南部,山高林密,使深山峡谷中常年都有许多瀑布飞泻而下,景区内一些景点上亦有一些小型瀑布、井泉,给景点增添了飞流直下、珠帘倒挂的大自然的情趣。
  应天山七级瀑布 应天山重峦叠嶂,飞瀑流泉,七级瀑布是一个主要景观。
  天门山瀑布群 首先是三叠姊妹瀑,每叠落差约4米,宽亦4米,分别为紫胭瀑、紫芸瀑、紫英瀑;往峡谷里去就见青云瀑,从高约30米处飞泻而下,冲入深潭,浪花四溅,轰鸣震耳,晴日可见美丽的彩虹;清云瀑顶端是浪荡矾,“清泉石上流”的一连串瀑布,宽约30米,长达200多米,甚为壮观。
  圣井山瀑布 高山瀑布跌水成井,一井在绝顶上,因人迹罕至而称“圣井”。
  依婆井 圣井山阳源坑石涧泉水直冲而下,形成20余米高的瀑布,跌水成井,井有60余平方米,人称“依婆井”。
  玉龙泉 “炼丹岩”上有“龙门洞”,顶峰有“玉龙井”,玉龙飞泉自悬崖之顶喷泄而下似水帘,帘后有一深洞称“水帘洞”,瀑布落人洞前一泓泉池,池水清澈,常年不竭,传说祖天师在此洗丹鼎而称“濯鼎池”。
  此外尚有云台山瀑布、峨眉峰瀑布、香炉峰瀑布、河豚堡瀑布等。
  龙虎山地下水资源丰富,尤其山区植被发育,基岩裂隙富水性好,地形切割较深,地下水循环条件好,地下水沿山坡运移不远便泻人溪涧、河谷。山区到河谷,地下水矿化度明显提高,呈中到偏弱酸性,软到微硬水,矿化度0.02-0.704克/升,总硬度0.22-10.84德国度,PH值5.2- 7.8,且无色、无味、无臭、透明,极少悬浮物,水温常在17-20℃之间。

知识出处

龙虎山志

《龙虎山志》

出版者: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书介绍龙虎山的旅游和文化资源。内容涵盖了地理、天师道、文化、居民和经济等方面,详细介绍了龙虎山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景区景点、天师道文化、文化与文物、民情风俗、经济活动和人物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龙虎山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