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理位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龙虎山志》 图书
唯一号: 14102002023000001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地理位置
分类号: K928.3
页数: 6
页码: 39-44
摘要: 本节介绍了龙虎山的地理位置和不同层次的地理单元,包括张道陵炼丹处的龙虎山、历史上的龙虎山道区、现时龙虎山风景旅游区和规划建设中的龙虎山风景旅游区。同时,文章还引用了有关龙虎山位置的古籍记载,并介绍了龙虎山作为道教名山的历史背景。
关键词: 龙虎山 地理位置 自然环境

内容

龙虎山的地理位置,依照区域演变发展的历程,只有分为4个不同层次的地理单元,才能分别界定其范围。
  一是张道陵炼丹处的龙虎山。为道教肇基之山,是百里龙虎山区的心脏。
  二是历史上的龙虎山道区。以清乾隆五年(1740)娄近垣编撰的《龙虎山志》所记述的范围为代表。
  三是现时龙虎山风景旅游区。以今鹰潭市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委员会的辖区为范围。
  四是规划建设中的龙虎山风景旅游区。其范围以仙水岩风景区为中心,约200平方公里左右。
  张道陵炼丹处的龙虎山位置
  古籍中关于龙虎山的位置及其在道教创立史上的重要地位,有如下记载:
  清乾隆版《龙虎山志,卷二山水》:“龙虎山在江西广信府贵溪县西南八十里之仁福乡(按:应为仙源乡)。于天官斗牛之分野,星纪之次也。其地三代为扬州之域;春秋战国,迭为吴楚地;秦并天下,属番县;汉属豫章郡之余干;隋唐间属雄石镇。唐上元元年(760)置信州,永泰初(765)割余干、弋阳地置贵溪县,山在其境内。东距广信府二百里,西距饶州府三百里。本名云锦山,第一代天师于此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因以名山。道书第二十九福地也。”
  清乾隆乙已年(1785)版《留侯天师世家宗谱》(此处录自清光绪十六年(1890) 61代天师张仁最所修宗谱):“上清龙虎山图序”:“……第三代系师(鲁)嘱第四代天师(盛)曰:‘龙虎山,祖师元坛在焉,其地天星照应,地气冲凝,神人所都,丹灶秘文藏诸岩洞。汝可以印剑经箓往住其地,修炼累功,广宣吾化,永传于世。’四代天师自汉中还鄱阳入龙虎山,得其故栖,为世居之图。”同谱“天师世家”:“四代盛……携印剑经箓,自汉中还鄱阳龙虎山。修治祖天师元坛及丹灶故址,遂家焉。每岁以三元日登坛传箓,四方从学者千余人,自是开科范以为常。”
  元赵道一所辑《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十九:“盛,字元宗,历奉车都尉、散骑侍郎,封都亭侯。尝喟然叹曰:‘吾先世教法,常以长子传授;而诸兄皆不娶,可使至此无传乎?’西晋永嘉中,夜望大江之东,有瑞气彻天,谓其妻曰:‘是可成吾丹矣!’乃弃官南游,至鄱阳郡,望之曰‘近矣’,即山行五日,至一处,山岭秀丽,登而喜曰:‘吾得之矣!’山顶有真人丹穴、井灶存焉,乃昔日炼丹修养之地。遂就其井穴左右结庐。居一年,(妻)卢氏来寻之,遂与同居此山,得一子。(原注:一云卢氏携一子自蜀来处山之下。)居九年,丹成,一日,尸解而去,人呼其龙虎,子孙多居山之北。”
  据此再参以其他有关记载可知,先是张道陵于东汉时遍历天下山川,自淮入鄱阳,溯流而上,最后选中此山炼丹修道,丹成而名此山为龙虎山;后又在西仙源壁鲁洞(龙虎山东北7.5公里)得制命五岳檄召万灵及《神虎秘文》,为其晚年二次人蜀创立道教奠定了基础。后百余年,张道陵曾孙张盛遵祖训从汉中回归龙虎山,觅得曾祖丹灶故址,与妻、子定居于此;并建传箓坛,以“正一经”为主要经典,尊张道陵为天师,广收徒众,创立了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大影响的道教龙虎宗正一道。此后,正一派天师世代在此居住传教,龙虎山遂为道教第一名山、正一派祖庭。
  龙虎山位于上清溪中游北岸,从溪上仰望,其状确似一龙一虎相峙,主峰大虎头海拔253米,面积约1.5平方公里,最近处村庄为龙虎山镇龙虎行政村兰车自然村,在山西南麓。从龙虎山下溯溪而上,距天师府6公里、上清官7公里;顺河而下,距云锦石1公里,仙岩2.5公里,排衙石3公里;距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委员会驻地5.5公里(公路加水路里程)。
  附:龙虎山得名说
  龙虎山得名缘由,自宋以来,见于各种典籍,兹采摘其中数则,以备浏览。
  [宋]乐史(930-1007)撰《太平寰宇记》卷107“信州贵溪县”:
  龙虎山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两山相峙,山峰屹立,状如龙虎,当溪中流。
  [宋]王与权于端平二年(1235)撰《上清正一宫碑》:
  昔我祖炼丹,有青龙白虎驯绕其上,故以得名。
  [元]王构于成宗大德年间(1297-1307)撰《敕赐龙虎山大上清正一宫碑》:
  汉季天师道陵炼龙虎二丹,丹成而龙蟠虎踞,神光郁纷,遂以名山。
  [元]赵道一辑《历世真仙体道通鉴》:
  (张道陵)按方修龙虎大丹,一年有红光照室,两年有五云覆鼎,夜不假烛,仿佛有青龙白虎各一常绕丹鼎,三年丹成。
  [明]四十三代天师张正常(1335 - 1377)撰《汉天师世家》:
  (张道陵)独与弟子王长从淮入鄱阳,登乐平云子峰……炼丹其间,山神知觉,而双鹤导其出入,遂弃其地,溯流入云锦山,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山因以名。时年六十余,饵之益壮。
  [清]江西巡抚安世鼎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纂修《江西通志》:
  龙虎山,县南八十里。象山一支历台山西行十数里,折而南,分两支,环抱状若龙虎。道书第二十九福地。汉张道陵炼丹于此。山下有演法观、丹井、丹灶、飞升台。
  [清]娄近垣于乾隆庚申年( 1740)编撰《龙虎山志》:
  龙虎山……本名云锦山。第一代天师于此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因以名山。道书第二十九福地也。
  [清]道光甲午(1834)版《留侯天师世家宗谱·得姓郡旺说·龙虎派考》:
  龙虎山,在江西广信府城西一百九十里。汉属鄱阳郡余干县地,隋为弋阳县地,唐制贵溪县。县西南八十里,山峰峭拔,两石相峙,如龙昂虎踞,道书为第三十二福地。无妄公六世孙汉天师道陵公修炼之所,飞升台遗址存焉。
  历史上的龙虎山道区位置
  自张盛回归龙虎山创建坛宇招徒传教以后,其子孙世袭效法,修真味道,传经授箓,治病御灾,历500余年。至唐初,开始受到朝廷重视,加张道陵汉天师封号。宋元明清,历代天师频频奉召人觐,以“虚心正身,崇俭爱民,以保天下”之说和养生祛病之术,越来越受到皇帝的尊崇与扶植,不断颁给封诰赏赐,先后命“掌管江南诸路道教事”、“掌天下道教事”,秩视一、二品,“其特恩例侯伯爵”,“其权力似重于卿相”。上清宫、天师府相继赐帑营建,规制宏大壮丽。四方道徒云集龙虎山,成为道家之总会,不少道士各择仙乡胜境自建院观,以为修炼之所,道教建筑遍布龙虎山区,曾有十大道宫,八十一道观,三十六道院。“观宇整饬,飞甍丽栋,映掩山水;崇台邃阁,缭绕山林。”上清溪两岸的奇峰、崖墓,也都被蒙上道教神秘面纱,染上仙气,被称为“仙岩”、“仙棺”、“仙人城”、“神仙窟”,引得天下文人学士、达官贵人纷至沓来,既谒龙虎福地,亦兼探奇揽胜。元吴澄(1249 - 1337)《仙岩玄禧观记》载:“川流中贯,风帆上下,探僻探怪者时时而至。昔陆文安公(陆九渊)偕文学士七十八人游览,留其名氏。”78人“组团”泛舟游仙岩,可见宋时这里已是游览胜地。
  总之,宋元明清时期,名扬天下的龙虎山,已不是仅指龙山虎山,而是形成了一个由张天师直接掌领的“道区”(也是著名的游览区),包括以龙虎山为中心的上清溪沿岸的众多山水胜境和道教宫观府院。号称“百里龙虎山”。明初43代天师张宇初(1340-1410)《题龙虎山图》曰:“道区今昔著江东,虎踞龙翔万壑雄”。即指龙虎山道区。
  对这个历史上的龙虎山道区,清乾隆版《龙虎山志》大致划出了它的范围。该志《山水卷》共记载了自然地理实体128处(其中山20、岭4、峰25、、岩31、石22、洞6、溪1、池5、井9、泉2、渡1、桥2),除2处(鬼谷山距龙虎山40公里、巴山在崇仁县南30公里)外,所有126处都在以龙虎山为中心的15公里范围桩内,即从象山(应天山)、圣井山到仙水岩、排衙石、碣石的上清溪两岸的山水胜景。该志《院观卷》共记载宫观院庵63处(其中宫9、观40、院9、庵5),绝大多数也在以上清宫为中心的15公里范围之内,只有9处在此范围以外的余江、金溪、饶州及贵溪县鬼谷山。乾隆版《龙虎山志》记述的龙虎山道区范围,与当今的龙虎山风景旅游区范围,大体相当。
  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的境域位置
  1988年8月6日,国务院批准,龙虎山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993年5月24日,鹰潭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理顺龙虎山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的决定》,将原属贵溪县的上清镇、龙虎山镇和国营上清林场划出,设置鹰潭市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局,隶属鹰潭市,为正县级党政领导与管理机构。1999年12月,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局改称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委员会。2000年4月,原属余江县洪湖乡的豪岭行政村划入龙虎山镇。2005年的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的版图,就是两镇(上清、龙虎山)一场(上清林场),上清国家森林公园(2000年12月18日国家林业局同意建立)和龙虎山果家地质公园(2001年3月16日国土资源部正式公布并授匾),分布于其中。
  政区位置 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委员会驻地,在龙虎山镇北部的龚店村,位于206国道(连云港一汕头)和龚资公路(龚店—资溪)的衔接处。东北距鹰潭16公里、贵溪34公里,西北距余江县20公里、省会南昌市143公里。距本区上清、龙虎山镇政府驻地分别为6.4公里、1公里。境域东北至东南与贵溪市余家乡、彭湾乡、塘湾镇接壤,南与贵溪市耳口乡交界,西与金溪县何源乡、对桥乡毗连,西北与余江县马荃镇、洪湖乡相邻。
  交通位置 铁路:鹰(潭)厦(门)线纵贯本区东部,其北至鹰潭站与浙赣线接轨,再向东至贵溪站与皖赣线交会。公路:北有206国道横贯龙虎山镇西北部,其北至鹰潭市南郊与320国道(上海—昆明)交叉,再进至鹰潭市西北的余江县中童镇与沪瑞高速公路(上海一云南瑞丽)相通;东有龚资线经上清镇通往贵溪市的耳口乡、冷水镇直至资溪县。水路:上清河一白塔河从东南至西北蜿蜒本区中部全线,竹筏、游艇可常年从上清镇漂流至仙水岩(航线约10公里),出境后至余江县锦江镇南汇人信江,召至余干县瑞洪镇注入鄱阳湖,通长江。航空:本区距南昌市昌北机场150公里。
  自然地理位置 武遗山主脉绵亘于闽赣边境,其西北支脉从江西省资溪县北部沿金溪县、贵溪市边境延伸,渐次降低高度,向赣东丘陵直至鄱阳湖平原倾斜:金溪、贵溪交界处的笔架峰海拔1363米,向东北至云台山为858米,再折向西北至应天山(又名象山,为贵溪西南诸山之宗)降为811米;继续延向西北,至龙虎山为253米,迤逦更向西北,至本区与余江交界处的界山岭,仅为163米。应天山一象山一龙虎山一界山岭一线的众多丹霞地貌峰峦,就是龙虎山景区的主体。
  武夷山西北翼有36股溪谷之水,汇成一条河流,从最远处的源头福建省光泽县和江西省资溪县(明代万历六年初建县时称泸溪县,民国三年避湖南同名县而改称资溪),经贵溪市西南陲的大汪渡,向西北曲折流淌,进入本区,向余江县出口。这条河流,在资溪县境的上游一段称泸溪,流经贵溪市西南部及本区全境的中游一段称上清河。进入余江县境后,自张公桥(马荃镇与邓埠镇交界处)至锦江镇熊家洲与信江交汇处的下游一段,称白塔河。
  据此,本区的自然地理位置可概括为:地处武夷山脉西北支脉向鄱阳湖平原过渡的赣东丘陵西翼、发源于武夷山麓的信江支流上清河流域。

知识出处

龙虎山志

《龙虎山志》

出版者: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书介绍龙虎山的旅游和文化资源。内容涵盖了地理、天师道、文化、居民和经济等方面,详细介绍了龙虎山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景区景点、天师道文化、文化与文物、民情风俗、经济活动和人物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娄近垣
相关人物
张道陵
相关人物
吴楚地
相关人物
张仁
相关人物
赵道一
相关人物
宋以来
相关人物
王与权
相关人物
王构
相关人物
张正常
相关人物
侯伯爵
相关人物
陆九渊
相关人物
张天师
相关人物
张宇初
相关人物
应天山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龙虎山镇
相关地名
扬州市
相关地名
雄石镇
相关地名
余干县
相关地名
岩洞镇
相关地名
汉中市
相关地名
鄱阳县
相关地名
北岸镇
相关地名
文安县
相关地名
江东乡
相关地名
巴山镇
相关地名
象山县
相关地名
余江区
相关地名
金溪县
相关地名
上清镇
相关地名
东北镇
相关地名
鹰潭市
相关地名
贵溪市
相关地名
余江县
相关地名
彭湾乡
相关地名
洪湖乡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
昆明市
相关地名
贵溪市
相关地名
耳口乡
相关地名
冷水镇
相关地名
金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