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地理 旅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龙虎山志》 图书
唯一号: 141020020230000014
颗粒名称: 卷一 地理 旅游
分类号: K928.3
页数: 93
页码: 37-129
摘要: 本文卷介绍了龙虎山的地理、自然环境、景区景点、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服务、旅游管理等方面的情况。
关键词: 自然地理 旅游 龙虎山

内容

第一章 沿革与自然环境
  龙虎山确有龙山和虎山,形似龙与虎。但本志所记述的不仅仅指龙山虎山,也不是历史上贵溪县所属的龙虎山范围。自20世纪80年代设立景区管理机构、对外开放、发展旅游业以来,龙虎山的境域范围几经变更,至本志编纂时,鹰潭市划定以仙水岩为中心的约200平方公里的范围归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委员会所辖,本志所记述的范围即为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的规划范围。
  第一节 地理位置
  龙虎山的地理位置,依照区域演变发展的历程,只有分为4个不同层次的地理单元,才能分别界定其范围。
  一是张道陵炼丹处的龙虎山。为道教肇基之山,是百里龙虎山区的心脏。
  二是历史上的龙虎山道区。以清乾隆五年(1740)娄近垣编撰的《龙虎山志》所记述的范围为代表。
  三是现时龙虎山风景旅游区。以今鹰潭市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委员会的辖区为范围。
  四是规划建设中的龙虎山风景旅游区。其范围以仙水岩风景区为中心,约200平方公里左右。
  张道陵炼丹处的龙虎山位置
  古籍中关于龙虎山的位置及其在道教创立史上的重要地位,有如下记载:
  清乾隆版《龙虎山志,卷二山水》:“龙虎山在江西广信府贵溪县西南八十里之仁福乡(按:应为仙源乡)。于天官斗牛之分野,星纪之次也。其地三代为扬州之域;春秋战国,迭为吴楚地;秦并天下,属番县;汉属豫章郡之余干;隋唐间属雄石镇。唐上元元年(760)置信州,永泰初(765)割余干、弋阳地置贵溪县,山在其境内。东距广信府二百里,西距饶州府三百里。本名云锦山,第一代天师于此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因以名山。道书第二十九福地也。”
  清乾隆乙已年(1785)版《留侯天师世家宗谱》(此处录自清光绪十六年(1890) 61代天师张仁最所修宗谱):“上清龙虎山图序”:“……第三代系师(鲁)嘱第四代天师(盛)曰:‘龙虎山,祖师元坛在焉,其地天星照应,地气冲凝,神人所都,丹灶秘文藏诸岩洞。汝可以印剑经箓往住其地,修炼累功,广宣吾化,永传于世。’四代天师自汉中还鄱阳入龙虎山,得其故栖,为世居之图。”同谱“天师世家”:“四代盛……携印剑经箓,自汉中还鄱阳龙虎山。修治祖天师元坛及丹灶故址,遂家焉。每岁以三元日登坛传箓,四方从学者千余人,自是开科范以为常。”
  元赵道一所辑《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十九:“盛,字元宗,历奉车都尉、散骑侍郎,封都亭侯。尝喟然叹曰:‘吾先世教法,常以长子传授;而诸兄皆不娶,可使至此无传乎?’西晋永嘉中,夜望大江之东,有瑞气彻天,谓其妻曰:‘是可成吾丹矣!’乃弃官南游,至鄱阳郡,望之曰‘近矣’,即山行五日,至一处,山岭秀丽,登而喜曰:‘吾得之矣!’山顶有真人丹穴、井灶存焉,乃昔日炼丹修养之地。遂就其井穴左右结庐。居一年,(妻)卢氏来寻之,遂与同居此山,得一子。(原注:一云卢氏携一子自蜀来处山之下。)居九年,丹成,一日,尸解而去,人呼其龙虎,子孙多居山之北。”
  据此再参以其他有关记载可知,先是张道陵于东汉时遍历天下山川,自淮入鄱阳,溯流而上,最后选中此山炼丹修道,丹成而名此山为龙虎山;后又在西仙源壁鲁洞(龙虎山东北7.5公里)得制命五岳檄召万灵及《神虎秘文》,为其晚年二次人蜀创立道教奠定了基础。后百余年,张道陵曾孙张盛遵祖训从汉中回归龙虎山,觅得曾祖丹灶故址,与妻、子定居于此;并建传箓坛,以“正一经”为主要经典,尊张道陵为天师,广收徒众,创立了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大影响的道教龙虎宗正一道。此后,正一派天师世代在此居住传教,龙虎山遂为道教第一名山、正一派祖庭。
  龙虎山位于上清溪中游北岸,从溪上仰望,其状确似一龙一虎相峙,主峰大虎头海拔253米,面积约1.5平方公里,最近处村庄为龙虎山镇龙虎行政村兰车自然村,在山西南麓。从龙虎山下溯溪而上,距天师府6公里、上清官7公里;顺河而下,距云锦石1公里,仙岩2.5公里,排衙石3公里;距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委员会驻地5.5公里(公路加水路里程)。
  附:龙虎山得名说
  龙虎山得名缘由,自宋以来,见于各种典籍,兹采摘其中数则,以备浏览。
  [宋]乐史(930-1007)撰《太平寰宇记》卷107“信州贵溪县”:
  龙虎山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两山相峙,山峰屹立,状如龙虎,当溪中流。
  [宋]王与权于端平二年(1235)撰《上清正一宫碑》:
  昔我祖炼丹,有青龙白虎驯绕其上,故以得名。
  [元]王构于成宗大德年间(1297-1307)撰《敕赐龙虎山大上清正一宫碑》:
  汉季天师道陵炼龙虎二丹,丹成而龙蟠虎踞,神光郁纷,遂以名山。
  [元]赵道一辑《历世真仙体道通鉴》:
  (张道陵)按方修龙虎大丹,一年有红光照室,两年有五云覆鼎,夜不假烛,仿佛有青龙白虎各一常绕丹鼎,三年丹成。
  [明]四十三代天师张正常(1335 - 1377)撰《汉天师世家》:
  (张道陵)独与弟子王长从淮入鄱阳,登乐平云子峰……炼丹其间,山神知觉,而双鹤导其出入,遂弃其地,溯流入云锦山,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山因以名。时年六十余,饵之益壮。
  [清]江西巡抚安世鼎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纂修《江西通志》:
  龙虎山,县南八十里。象山一支历台山西行十数里,折而南,分两支,环抱状若龙虎。道书第二十九福地。汉张道陵炼丹于此。山下有演法观、丹井、丹灶、飞升台。
  [清]娄近垣于乾隆庚申年( 1740)编撰《龙虎山志》:
  龙虎山……本名云锦山。第一代天师于此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因以名山。道书第二十九福地也。
  [清]道光甲午(1834)版《留侯天师世家宗谱·得姓郡旺说·龙虎派考》:
  龙虎山,在江西广信府城西一百九十里。汉属鄱阳郡余干县地,隋为弋阳县地,唐制贵溪县。县西南八十里,山峰峭拔,两石相峙,如龙昂虎踞,道书为第三十二福地。无妄公六世孙汉天师道陵公修炼之所,飞升台遗址存焉。
  历史上的龙虎山道区位置
  自张盛回归龙虎山创建坛宇招徒传教以后,其子孙世袭效法,修真味道,传经授箓,治病御灾,历500余年。至唐初,开始受到朝廷重视,加张道陵汉天师封号。宋元明清,历代天师频频奉召人觐,以“虚心正身,崇俭爱民,以保天下”之说和养生祛病之术,越来越受到皇帝的尊崇与扶植,不断颁给封诰赏赐,先后命“掌管江南诸路道教事”、“掌天下道教事”,秩视一、二品,“其特恩例侯伯爵”,“其权力似重于卿相”。上清宫、天师府相继赐帑营建,规制宏大壮丽。四方道徒云集龙虎山,成为道家之总会,不少道士各择仙乡胜境自建院观,以为修炼之所,道教建筑遍布龙虎山区,曾有十大道宫,八十一道观,三十六道院。“观宇整饬,飞甍丽栋,映掩山水;崇台邃阁,缭绕山林。”上清溪两岸的奇峰、崖墓,也都被蒙上道教神秘面纱,染上仙气,被称为“仙岩”、“仙棺”、“仙人城”、“神仙窟”,引得天下文人学士、达官贵人纷至沓来,既谒龙虎福地,亦兼探奇揽胜。元吴澄(1249 - 1337)《仙岩玄禧观记》载:“川流中贯,风帆上下,探僻探怪者时时而至。昔陆文安公(陆九渊)偕文学士七十八人游览,留其名氏。”78人“组团”泛舟游仙岩,可见宋时这里已是游览胜地。
  总之,宋元明清时期,名扬天下的龙虎山,已不是仅指龙山虎山,而是形成了一个由张天师直接掌领的“道区”(也是著名的游览区),包括以龙虎山为中心的上清溪沿岸的众多山水胜境和道教宫观府院。号称“百里龙虎山”。明初43代天师张宇初(1340-1410)《题龙虎山图》曰:“道区今昔著江东,虎踞龙翔万壑雄”。即指龙虎山道区。
  对这个历史上的龙虎山道区,清乾隆版《龙虎山志》大致划出了它的范围。该志《山水卷》共记载了自然地理实体128处(其中山20、岭4、峰25、、岩31、石22、洞6、溪1、池5、井9、泉2、渡1、桥2),除2处(鬼谷山距龙虎山40公里、巴山在崇仁县南30公里)外,所有126处都在以龙虎山为中心的15公里范围桩内,即从象山(应天山)、圣井山到仙水岩、排衙石、碣石的上清溪两岸的山水胜景。该志《院观卷》共记载宫观院庵63处(其中宫9、观40、院9、庵5),绝大多数也在以上清宫为中心的15公里范围之内,只有9处在此范围以外的余江、金溪、饶州及贵溪县鬼谷山。乾隆版《龙虎山志》记述的龙虎山道区范围,与当今的龙虎山风景旅游区范围,大体相当。
  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的境域位置
  1988年8月6日,国务院批准,龙虎山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993年5月24日,鹰潭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理顺龙虎山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的决定》,将原属贵溪县的上清镇、龙虎山镇和国营上清林场划出,设置鹰潭市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局,隶属鹰潭市,为正县级党政领导与管理机构。1999年12月,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局改称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委员会。2000年4月,原属余江县洪湖乡的豪岭行政村划入龙虎山镇。2005年的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的版图,就是两镇(上清、龙虎山)一场(上清林场),上清国家森林公园(2000年12月18日国家林业局同意建立)和龙虎山果家地质公园(2001年3月16日国土资源部正式公布并授匾),分布于其中。
  政区位置 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委员会驻地,在龙虎山镇北部的龚店村,位于206国道(连云港一汕头)和龚资公路(龚店—资溪)的衔接处。东北距鹰潭16公里、贵溪34公里,西北距余江县20公里、省会南昌市143公里。距本区上清、龙虎山镇政府驻地分别为6.4公里、1公里。境域东北至东南与贵溪市余家乡、彭湾乡、塘湾镇接壤,南与贵溪市耳口乡交界,西与金溪县何源乡、对桥乡毗连,西北与余江县马荃镇、洪湖乡相邻。
  交通位置 铁路:鹰(潭)厦(门)线纵贯本区东部,其北至鹰潭站与浙赣线接轨,再向东至贵溪站与皖赣线交会。公路:北有206国道横贯龙虎山镇西北部,其北至鹰潭市南郊与320国道(上海—昆明)交叉,再进至鹰潭市西北的余江县中童镇与沪瑞高速公路(上海一云南瑞丽)相通;东有龚资线经上清镇通往贵溪市的耳口乡、冷水镇直至资溪县。水路:上清河一白塔河从东南至西北蜿蜒本区中部全线,竹筏、游艇可常年从上清镇漂流至仙水岩(航线约10公里),出境后至余江县锦江镇南汇人信江,召至余干县瑞洪镇注入鄱阳湖,通长江。航空:本区距南昌市昌北机场150公里。
  自然地理位置 武遗山主脉绵亘于闽赣边境,其西北支脉从江西省资溪县北部沿金溪县、贵溪市边境延伸,渐次降低高度,向赣东丘陵直至鄱阳湖平原倾斜:金溪、贵溪交界处的笔架峰海拔1363米,向东北至云台山为858米,再折向西北至应天山(又名象山,为贵溪西南诸山之宗)降为811米;继续延向西北,至龙虎山为253米,迤逦更向西北,至本区与余江交界处的界山岭,仅为163米。应天山一象山一龙虎山一界山岭一线的众多丹霞地貌峰峦,就是龙虎山景区的主体。
  武夷山西北翼有36股溪谷之水,汇成一条河流,从最远处的源头福建省光泽县和江西省资溪县(明代万历六年初建县时称泸溪县,民国三年避湖南同名县而改称资溪),经贵溪市西南陲的大汪渡,向西北曲折流淌,进入本区,向余江县出口。这条河流,在资溪县境的上游一段称泸溪,流经贵溪市西南部及本区全境的中游一段称上清河。进入余江县境后,自张公桥(马荃镇与邓埠镇交界处)至锦江镇熊家洲与信江交汇处的下游一段,称白塔河。
  据此,本区的自然地理位置可概括为:地处武夷山脉西北支脉向鄱阳湖平原过渡的赣东丘陵西翼、发源于武夷山麓的信江支流上清河流域。
  第二节 建制区划
  龙虎山自古以道教名山、山水胜景扬声于外,在自然地理上是一个地片,不是划定境域的行政区,迄今仅设立一个风景旅游区的管理机构,并非法定的一级行政区划。但其地从来就有行政区划的归属,本节记述这种归属的演变发展,以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委员会辖区为基本范围,记其政治地理沿革。
  夏商西周
  地属扬州之域。
  春秋战国
  为百越之地(干越),迭属楚一吴一越一楚。居住着从事渔猎、农耕,善于金属冶炼、水上航行,有断发纹身、崖墓葬习俗的古越族人。
  秦
  始皇二十四年(前223),秦将王翦灭楚,朝廷以干越之地置九江郡,其下有番县,龙虎山地
  属之。
  始皇二十八年,分番县地置余汗县,下有葛兴、葛阳、晋兴等乡,龙虎山地属晋兴乡。
  秦末,义军蜂起,天下大乱,龙虎山地归属番县令吴芮所辖,本地越族人曾随吴芮佐诸侯伐秦。
  西汉
  汉王刘邦元年(前206),项羽立黥布为九江国王;四年,改九江为淮南国;汉高帝六年(前201),析淮南国置豫章郡:余汗先后皆为其属县,龙虎山地仍属余汗南境之晋兴乡。
  东汉
  献帝兴平元年(194),江东孙策分豫章郡置庐陵郡,余汗改隶庐陵。建安十五年(215),孙权升鄱阳县为郡,余汗改隶鄱阳。龙虎山皆属余汗。
  晋
  惠帝元康元年(291),析余汗晋兴乡置晋兴县,龙虎山属之。
  南北朝
  南朝陈宣帝太建十三年(581),改鄱阳郡为吴州,晋兴县随属之。
  隋
  文帝开皇九年(589),改吴州为饶州;改余汗县为余干县,废晋兴县仍人余干县。
  炀帝大业三年( 607),复改饶州为鄱阳郡。龙虎山仍属余干县之晋兴乡。
  唐
  高祖武德四年(621),又改鄱阳郡为饶州,龙虎山的县乡归属仍旧。
  武德八年(625),于余干县晋兴乡置雄石镇,镇在今上清镇城门、沙湾之间。驻兵防守江闽要冲。镇主将称军民镇遏使,龙虎山地区实属其辖区,直至宋开宝八年撤镇隶县。
  肃宗乾元元年(758),割饶、衢、建、抚四州地设信州。龙虎山仍属饶州余干县晋兴乡。
  代宗永泰元年(765),据洪州观察使李勉奏,割弋阳之西乡及余干之东南乡设贵溪县,隶属于信州。从此,龙虎山地属贵溪县。
  五代十国
  信州贵溪县龙虎山地先属吴国(杨氏,919-937),后属南唐国(李氏,919-975)。皆归镇南军节度使辖。
  宋
  太祖开宝八年(975),宋将曹彬灭南唐、平江南,得19州,贵溪县龙虎山归宋,属江东路信州。撤雄石镇归贵溪县。龙虎山地属贵溪县仙源乡,直至清末。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改信州为信州路,隶江浙行中书省江东建康道。
  明
  太祖洪武二年(1369),改信州路为广信府;洪武四年,广信府从江浙行省改隶江西行省。贵溪县龙虎山属广信府。
  清
  顺治四年(1647),清兵占广信府,贵溪县龙虎山归清。
  雍正(1723-1735)初年,贵溪知县黄鹤鸣条陈贵溪要地有三,上清为其一。从此,始创于明洪武三年(1370)、长驻茶山(今冷水镇地)的管界寨巡检司,改驻上清。
  乾隆三十年(1765),管界寨巡检司正式改称上清镇巡检司。
  清代,贵溪县行政区划分为八乡六十七都,今龙虎山风景区地属仙源乡第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三十七都;今龙虎山镇的豪岭村属余江县崇德乡第十二都。
  中华民国
  元年(1912)冬,宣布全国行政区省以下废府州、存道县。三年,贵溪县属豫章道。十五年(1926)全国撤道,贵溪县直属江西省政府。
  10年(1921),龙虎山地区属贵溪县鹰潭区上清乡(今上清镇)、渐浦乡(今龙虎山镇)。
  20年(1931),陆海空军总司令行营党政委员会指令江西40县实行保甲制,贵溪县始设区以下的保联、保、甲。龙虎山地区属三区(云台区)1保联(今上清镇)2保联(今龙虎山镇)。
  21年(1932),江西省划为13个行政区,贵溪县属第五行政专员公署(署治临川)。
  24年(1935),全省减为8个行政区,贵溪县改属第六行政区(署治上饶)。
  28年(1939),保联改为乡镇,龙虎山地区属三区所辖的上清镇、渐浦乡,一部属二区(鹰潭)的天禄乡。
  29年(1930)8月,贵溪县扩大行政会议决定,因上清镇街市不足6个保,改镇为乡。
  37年(1948),今龙虎山镇豪岭村属余江县洪湖乡六、七保。
  38年(1949)5月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贵溪。
  同年5月7日,贵溪督察专员公署在鹰潭镇成立,贵溪县属之。
  同日,贵溪县人民政府成立,下设5个区,上清为其一。
  同年7月8日,贵溪专员公署撤销,贵溪县属上饶专员公署。
  同年9月,废除保甲制,实行区乡村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年6月,贵溪县设八区一镇(鹰潭),上清为第五区,今龙虎山景区分属上清区的上清、桂洲、城门、渐浦、龙虎、西源和月湖区的鱼塘、天禄等乡。豪岭村属余江县二区洪湖乡。
  1955年,改上清乡为镇。
  1956年,撤区并乡,原上清镇和桂洲、城门、渐浦乡合为上清乡,原西源、龙虎、鱼塘乡合为鱼塘乡。
  1957年,恢复区建制,上清乡、鱼塘乡属碧溪区。
  1958年10月,全国实行人民公社化,贵溪全县成立12个公社(上清为其一)和3个镇(上清为其一)。豪岭为余江县马荃公社的一个生产大队(1961年改属洪湖公社)。上清公社、上清镇及豪岭大队即今龙虎山景区地域。
  1960年调整社队规模,龙虎山景区分属上清垦殖场和鱼塘公社。
  1961年恢复区建制,上清设区工作指导委员会,为县委、县人民委员会派出机构,其辖区之一部上清垦殖场、鱼塘公社即龙虎山区。
  1964年贵溪县撤区,但保留上清区,直至1967年“文化大革命”时自行撤销。
  1968年“文革”中推行扩社并队,贵溪全县又合并为12个公社,鱼塘并入上清公社。
  1972年冬,再次调整社队规模,上清、鱼塘两公社又复分开。
  1983年7月,鹰潭升为省辖市,贵溪、余江为其属县。
  1984年5月,行政体制改革,撤销人民公社组织,行政区划恢复乡村制,上清公社改为上清镇,鱼塘公社改为鱼塘乡,国营上清林场定为乡级林场。8月7日,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恢复贵溪县上清镇建制,管辖范围为原上清公社和上清林场区域。
  1984年6月17日,鹰潭市龙虎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和鹰潭市龙虎山旅游开发公司(副县级)正式成立。
  1990年11月13日,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鱼塘乡改称龙虎山镇。至此,龙虎山区分属上清、龙虎山二镇。
  1993年5月,鹰潭市委、市政府联合发出《关于理顺龙虎山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的决定》,将市龙虎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与市旅游局合并成立市风景旅游区管理局,为正县级市直单位,并从贵溪县划出上清镇和龙虎山镇归其管辖,行使其区域党政领导和管理职能。
  1998年4月,鹰潭市风景旅游区管理局更名为鹰潭市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局。
  1999年11月,鹰潭市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局更名为鹰潭市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委员会,是地方行政、风景名胜管理和旅游行业管理三位一体的管理机构。
  2000年4月,贵溪市上清林场划归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委会管辖,余江县洪湖乡豪岭村委会划人龙虎山镇。
  2004年底,鹰潭市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委员会驻龙虎山镇北部206国道与龚(店)资(溪)公路相接处,下辖上清镇(驻上清)、龙虎山镇(驻张家)及上清林场。上清镇下辖1居委会、9村委会。龙虎山镇下辖1居委会、4村委会。上清林场下辖6个分场。
  第三节 地质 水文
  地质
  区域地质构造位置与断裂构造
  从江西省东北部的黑白或彩色卫星遥感图片上可以看到一条较宽的东西走向浅色影象构造,西起东乡、余江附近,向东经弋阳、上饶、伸人浙江省境内,这是一条在大地构造上称之为“中新生代信江断陷盆地”,龙虎山就位于信江断陷盆地的西南部。
  在漫长的地质演变历史过程中,上述断陷盆地是一个最年轻的区域构造单元,在其深层地壳中还隐伏着一条已经稳定的巨大的东西向深断裂带(萍乡一广丰深断裂带),这条深断裂带处于北部扬子准地台(扬子板块)和南部华南加里东褶皱系(南华板块)两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的交界部位,上覆断陷盆地就是在这条古老的断裂带长期继承性活动,由最初的坳陷盆地发展到后来的断陷盆地,最后趋向稳定而形成的。
  南华板块的北部有一个二级大地构造单元“武夷隆起”,龙虎山地区就在武夷隆起的北部边缘。
  区内还有三条规模较大的深(大)断裂:
  德兴一东乡深断裂
  在该区北部外围锦江镇附近呈北东向通过。在6亿年前,在该断裂带上燕山期的构造岩浆活动对江西省东北部的成矿作用意义重大,新生代以来已趋稳定。
  鹰潭一安远深断裂
  呈北北东向从金溪县进入龙虎山地区东侧,发生在2.85亿—5亿年间,中生代有活动,此后常有弱升降运动,新生代以来对本区地质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促进龙虎山地区白垩系地层发育丹霞地貌。区内北北东方向的断裂早期以张性硅化碎裂为特征,晚期表现为片理化带,穿插于上白垩统和变质岩系中间,切割了河口组和塘边组地层。本深断裂带近代在南端安远、寻乌等地仍有微弱活动,表现为5级以下地震。
  永修一鹰潭大断裂
  呈北西向通过鹰潭市,约发生在2亿年前,中生代控制龙虎山地区火山岩分布及盆地局部边界,区内次级伴生断裂构造常组合成断层组,可切割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地层,断裂性质由压扭性向张扭性转化,在燕山期岩浆活动中对成矿作用有利。
  地层与岩浆岩
  地层 该区出露地层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中、晚元古代的中、深变质岩系;二是早侏罗纪含炭质碎屑岩建造和晚侏罗纪的陆相火山岩;三是白垩纪的红色碎屑岩系。此外,沿河谷阶地及河湖平原有部分第四系沉积。
  中、晚元古界地层有中元古界的周潭组(Pt2-Z)(二云英片岩、二云母片岩、黑云斜长变粒岩)、下震旦统的沙畈组(Z1shf)(变粒岩、石榴角闪斜长变粒岩及二云母片岩)和上震旦统的洪1.第四纪全新世联圩组:亚砂土、砾石层;2.白垩纪晚世塘边组:含砾细砂岩;3.河口组:砾岩、砂质砾岩;4.侏罗纪晚世鹅湖岭组:流纹质熔结凝灰岩;5.打鼓顶组:凝灰质粉砂岩,角砾凝灰岩;6.如意亭组:凝灰质粉砂岩、含砾砂岩;7.水北组:含砾石英粗砂岩;8.震旦纪晚世洪山组:云母片岩、石英片岩;9.早世沙畈组:二云母片岩;10.晚元古代一中元古代周潭杂岩:二云母片岩、黑云斜长变粒岩、石榴硅线黑云片岩;11.白垩纪早世株树兜单元:细粒白云母花岗岩;12.侏罗纪晚世化山岗单元:细一微粒二云二长花岗岩;16.玉龙峰单元:细一微粒花岗闪长岩;17.志留纪晚世彭湾单元:细粒二长花岗岩;18.望古单元:细粒花岗闪长岩;19.小岭头单元:细粒英云闪长岩;20.奥陶纪中世洋背单元:细粒英云闪长岩;21.整合界线,不整合界线;22.脉动侵入界线;23.地层产状、片理产状;24.片麻理产状;25.正断层;26.硅化破碎带;27.火山口山组(Z2h)(干枚状二云母片岩、石英片岩、透闪石大理岩)。主要出露在上清镇东侧和西侧部分地区及玉里峰一带。
  下侏罗统水北组(J1 sh)为一套黄白色含砾石英粗砂岩、粗砂岩、砾岩等粗碎屑岩,夹少量炭质页岩,厚约200余米,分布在上清镇南北向一带;上侏罗统如意亭组(J3)以一套细碎屑沉积岩为主,上部有少量火山碎屑岩,厚约114米,不整合在下侏罗统之上,分布在本区西部边缘;上侏罗统打鼓顶组(J3。)整合在如意亭组之上,下部为流纹岩、熔结凝灰岩、火山集块岩,夹凝灰角砾岩,中部为杂色凝灰岩、角砾凝灰岩(或球泡熔结凝灰岩),上部为安山岩,分布在应天山、天台上一带;上侏罗统鹅湖岭组(J3e)与下部打鼓顶组不整合接触,为流纹质熔结凝灰岩、流纹质熔结角砾凝灰岩、流纹质凝灰岩、流纹岩、凝灰质粉砂岩和沉凝灰岩,厚约300余米,分布在应天山、天台山一带。
  白垩系为红色陆相碎屑岩系,不整合在上侏罗统火山岩之上,广泛分布于区内中部、北部和东西两侧。下部冷水坞组(砂砾岩、粉砂岩夹含油沥青)、茅店组(砂砾岩、砂岩、陶土)、周田组(钙质泥岩、泥岩、石膏)均分布在本区东部外围的罗河盆地中;上部河口组(K2h)为砖红色紫红色砂砾岩、砂质砾岩、含砾细砂岩,富含泥质、钙铁质,节理发育,厚约3000余米,常受强烈风化浸蚀作用而形成风景秀丽的丹霞地貌,塘边组( K2t)整合于河口组之上,为紫红色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砂砾岩,分布在北部320国道两侧,可做墙体建材。
  岩浆岩 岩浆岩在该区中部、南部分布较广,有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期等多期岩浆活动,以燕山期最为强烈。
  加里东期岩浆活动有中奥陶世的洋背单元(02Y),出露在本区西部金山一带,呈北东东向展布,岩性为细粒英云闪长岩;晚志留世的小岭头单元(S3x)为细粒英云闪长岩,分布在上清附近,望古单元(S3W)为细粒二云母花岗闪长岩,出露在上清附近,彭湾单元(S3p)为中细粒二云二长花岗岩,出露在上清、彭湾等地。
  印支期岩浆活动有三叠纪的玉龙峰单元(T3y),为细粒斑状二云母花岗闪长岩,出露在上清附近,蒲坑单元(T3M)为细粒斑状二云二长花岗岩,出露在上清、白庙等地。
  燕山期岩浆活动有晚侏罗世老石港侵人体(L)流纹斑岩,分布在西部历山一带,老雅尖单元(J31)石英二长斑岩在上清南,化山岗单元(J3h)黑云钾长花岗斑岩,出露在上清株树兜东部;早白垩世的侏树兜单元(K1Z)细粒白云母花岗岩出露在上清南部株树兜一带。晚侏罗世火山喷发活动强烈,呈火山喷发和火山喷溢相广泛分布在应天山、天台山一带。
  地质发展史
  在8亿年以前,中元古代至晚元古代时,该地区处在次深海环境中,沉积形成了以周潭组为代表的一套厚约3000米的以泥质为主的类复理石构造(周潭杂岩,有片岩、变粒岩等,分布在上清镇北部通桥、南部历山水库天山寺等地)。
  在7.5亿年前时(早震旦世),该区地壳开始上升,海水变浅,渐形成滨浅海环境,沉积了以洪山组为代表的含钙、铁、白云质碳酸盐之泥砂质碎屑岩构造和沙畈组二云母片岩(分布在上清镇东部泥湾北东)。
  在7亿年—5.5亿年期间随着地壳再度差异缓慢上升,该区形成滞流海湾,沉积了晚震旦世至早寒武世的外管坑组含硅、碳、磷的硅质岩构造(仅在区外耳口一带局部可见)到中奥陶世、晚志留世约4亿年前时期,发生剧烈地壳运动,扬子板块和南华板块碰撞拼接,该区内发生大规模褶皱断裂构造运动和加里东岩浆岩侵入(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分布在该区西部金山南部天门山及东部应天山周围)
  在4.1亿-3.85亿年期间(晚古生代早期至泥盆纪)该区长期上升隆起,地壳遭受剥蚀夷平,到3.6亿年时,该区周围开始下降,海水浸入,沉积石炭纪、二叠纪和下、中三叠纪地层,但未波及该区,故在龙虎山地区均没有上述几个时代的地层出现。
  在2.3亿年时由于发生强烈的印支期地壳运动,地壳上升,海水全部退出周边地区,全省及邻区完成了向大陆的转变,2.3亿-1.8亿年期间,群山起伏,在山间坳陷沉积了河湖相的水北组含砾石英粗砂岩(分布在鹅眉峰南部饶家及上清镇南部),但紧接着又发生了早期燕山运动,全区稳定隆起,没有沉积地层,直到1.5亿—1.4亿年期间(晚侏罗世),燕山运动进入剧动期,本区中、南部形成一系列中、小型的火山断陷盆地,喷发出大量中性、酸性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前者分布在应天山、天台山、天门山一带,形成峻峭的山峰,后者分布在马荃青山至兰车云锦峰一线),同时还有少量花岗斑岩、石英二长斑岩呈岩株侵入(上清东蔡家桥)。
  早白垩世1.4亿至0.9亿年间,古地理环境是在晚侏罗世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沉积了河湖相的泥砂质岩和火山岩建造,仅分布在区外余家乡以东,火山岩建造中含滑石矿。
  晚白垩世0.9亿至0.67亿年间,本区中部、北部继续断陷下降,盆地扩大,沉积厚度加大,形成了以河口组、塘边组为代表的紫红色陆相碎屑岩系,河口组在下,为砾岩和砂质砾岩,泥钙质胶结,成为后来形成丹霞地貌的物质基础,大面积分布在本区中部;塘边组为泥钙质细砂岩,局部含砾,较坚硬,可雕凿性能好,适合作墙体材料,分布在本区北部320国道两侧。红色盆地的形成、发展和萎缩,明显受北西向永修一鹰潭大断裂、北北东向鹰潭一安远深断裂控制,断陷盆地的边界,东西向萍乡一广丰深断裂带的活动则影响红盆由南向北迁移。在上述时间段内,信江盆地是一个巨大的东西向汇水湖盆,水面阔广,植物茂盛,曾有恐龙在此生活繁衍,但到晚白垩世末期(0.65亿年后)盆地开始隆起为陆,水面消退,气候奇热,植物枯萎,恐龙随即灭亡,在鹰潭北部志光镇红石采石场内的塘边组上部细砂岩中可见到大量恐龙骨骼碎片,在盆地东部(上饶县)320国道旁曾发现一窝7个恐龙蛋化石。
  区域地貌特征
  地球的内动力地质作用是造成地壳运动并最后影响地球表面特征的关键因素。在4亿年前,强烈的加里东期地壳运动使古老的地层发生大规模的褶皱断裂并形成褶皱基底,该区属于武夷复式背斜(即武夷隆起),北段的北西翼,所以也就决定了该区南高北低的地貌形态特征。
  从地貌学的分类特征,该区自南向北可分以下4类:
  中山 分布在该区南端天台山(海拔1124.8米)、中源寺(海拔1131米)一带,是在古老褶皱基底上叠加了中生代强烈的火山喷发,形成了平岗山和幽深峡谷的奇特景观,山高林密,行人罕至,成为参禅悟道的好去处。
  低山 分布在该区上清镇应天山(海拔811米)、圣井(海拔1090米),类似中山的地质成因,都由火山岩、花岗岩、变质岩组成,地形切割强烈,山峰林立,深沟、峡谷、瀑布发育产生,空气清新,形成天然氧吧,是休闲旅游的好地方。
  高丘陵 分布在该区上清镇周围及鹰厦铁路以东和上清河以西的丘陵地带,由变质岩、花岗岩及侏罗纪晚世火山岩风化而成(海拔300-500米),植被发育,交通方便,有上清古镇及大上清宫和天师府等人文古迹。
  中丘陵 (海拔100-300米),该区中部和北部的大部分面积均属中生代红色断陷盆地,这里有清澈的上清河及其两岸优美的丹霞地貌(第五节专述)景观,是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龙虎山所在地。
  土壤、植被与矿产
  土壤 该区土壤属红壤类型。温暖多雨的亚热带气候是促进红壤发育的良好条件,而成土母岩的差异,又使区内自南向北土壤有所不同:
  南部山地为酸性类黄红壤。分布在上清镇周围及其东部和南部山地,由变质岩、花岗岩、火山岩类岩石的风化物形成的土壤,具有古风化壳的残留特征,质地偏粗,含石英砂粒多,钾素含量稍高,呈酸性,山顶则为暗黄棕色土壤和山地草甸土。
  中部为红色砂质类土壤。有红壤性土及沟谷水稻土,分布在龙虎山镇周围大面积范围内,由红砂岩、红色砂砾岩类风化物经长期的富铝化成土过程而形成的,质地偏沙,物理性质不良,易受侵蚀,保水保肥性较差。
  北部为第四纪红色粘土型红壤。仅分布在北部洪五湖一带,由于长期受水化作用、离铁与富铁作用的交互影响下,呈蠕虫状、树枝状网纹结构,酸性强,土质粘重板结,缺乏养分。
  植被 该区植被丰茂,尤其在南部上清镇境内有国家森林公园,分布有大量天然林带。常绿阔叶林:分布在南部海拔560米以上的山区。针阔混交林:除南部山区外也分布在区内海拔150米以上的丘陵岗地。马尾松次生林:大面积分布在区内各地丘陵岗地。人工杉木用材林:分布在上清应天山、株树兜、天门山及上清镇北部铁路以东山地。竹林:分布在泥湾北部、天门山、株树兜、大脚岭等地,上清河两岸亦有零星分布。板栗林果园林:分布在上清镇周围及上清河两岸部分沙洲地。
  矿产 区内曾经开采的小型矿山有两处。余江县马荃及洪湖乡水北瓷土矿有较大的储量规模,为流纹质凝灰岩风化而成,露天开采数十年,因选矿排沙量大,有损生态环境,现已停产;余家乡垅塘汪家的滑石(医用粘土)矿,产于侏罗纪晚世至白垩纪早世期间的火山岩建造中,是由火山弹蚀变而成的绿泥石——滑石类矿物组成,C+D级储量16.6万吨,曾断续开采。
  区内其他矿点资料有:
  余家乡桥头王家岩金矿化点,龙虎山镇圩上岩金矿化点,上清镇大脚岭岩金矿化点,上清镇北部瓷土矿点。
  龙虎山镇肖家断裂破碎带上曾发现水晶矿(残留晶洞)。
  龙虎山镇鱼塘乌岭、蔡家、栗树山一带曾在不到200米深的钻孔中见到三层松脂岩(具铀矿化)矿体。
  上清镇泥湾在花岗岩体的伟晶岩脉中曾发现钾长石和芙蓉石矿体。
  上清镇通桥花岗岩储量及成材率欠佳,曾作为片石及道渣石开采。
  余家乡乐家白垩系上统塘边组紫红色砂岩,民间作为红石墙体建材开采。
  此外,值得提及的是:
  该区东南部外围的冷水镇超大型银矿田,银矿储量居全国之首,目前是我国重要银产地之一。
  该区北东部外围红色盆地中的贵溪石膏矿是江西省储量最大的石膏矿,产于白垩系上统地层中的层状矿体,对于石膏资源紧缺的闽浙赣地区发展水泥工业具有重要意义。
  同在上述红色盆地中,离角山古窑址南部不远的罗河镇西部地区,广泛分布着一套白垩系下统的紫红色含长石岩屑杂砂岩、粗粉砂岩,呈半风化状态,是一种优质陶釉土,地表散布古采坑,民间有开采制作陶瓦、陶器的历史。
  水文
  主要河流
  信江 位于龙虎山北部外围,流经鹰潭市区,由东向西并在市区折向北西经余江、余干两县后流入鄱阳湖。信江平均坡降0.44%0,平均年径流量37.21亿立方米,水面宽250—600米,常年可通航15-30吨机帆船。
  上清河(泸溪) 龙虎山景区内的一条骨架水流,区内长约43公里,从南东至北西流贯全区,平均年流速0.29米/秒,流量20.75立方米/秒,河水清澈无污染,是一条旅游观光水道。其下游在余江县境内称白塔河并流入信江;其上游源于资溪县高阜山,名泸溪。
  湖泊、水库
  景区北端有两个较大的水库型湖泊,洪湖水库和五湖水库,常统称洪五湖,库容量分别为1326万立方米和2240万立方米,水面最大时分别可达4000亩和7000亩。洪五湖除灌溉功能外,还可养殖鱼类和供垂钓及水上游乐项目的开发。
  小型水库共有21座,其中小(一)型3座,即龙虎山镇的桥头岭、源里和上清镇的历山水库;小(二)型18座,其中属龙虎山镇的为峨眉峰、何家坝、杨井山、王岭、十分塘、里兴塘、何益寺、乌龟塘、东塘、马尾窝、洪桥、钟鼓岩、孔泗源等13座,属上清镇的为小笠源、铜钱岭、清塘、饶家、五四等5座。
  应天山东部(景区外)的彭湾乡白庙水库为中型水库,并有小型电站。
  瀑布、井泉、地下水
  景区南部,山高林密,使深山峡谷中常年都有许多瀑布飞泻而下,景区内一些景点上亦有一些小型瀑布、井泉,给景点增添了飞流直下、珠帘倒挂的大自然的情趣。
  应天山七级瀑布 应天山重峦叠嶂,飞瀑流泉,七级瀑布是一个主要景观。
  天门山瀑布群 首先是三叠姊妹瀑,每叠落差约4米,宽亦4米,分别为紫胭瀑、紫芸瀑、紫英瀑;往峡谷里去就见青云瀑,从高约30米处飞泻而下,冲入深潭,浪花四溅,轰鸣震耳,晴日可见美丽的彩虹;清云瀑顶端是浪荡矾,“清泉石上流”的一连串瀑布,宽约30米,长达200多米,甚为壮观。
  圣井山瀑布 高山瀑布跌水成井,一井在绝顶上,因人迹罕至而称“圣井”。
  依婆井 圣井山阳源坑石涧泉水直冲而下,形成20余米高的瀑布,跌水成井,井有60余平方米,人称“依婆井”。
  玉龙泉 “炼丹岩”上有“龙门洞”,顶峰有“玉龙井”,玉龙飞泉自悬崖之顶喷泄而下似水帘,帘后有一深洞称“水帘洞”,瀑布落人洞前一泓泉池,池水清澈,常年不竭,传说祖天师在此洗丹鼎而称“濯鼎池”。
  此外尚有云台山瀑布、峨眉峰瀑布、香炉峰瀑布、河豚堡瀑布等。
  龙虎山地下水资源丰富,尤其山区植被发育,基岩裂隙富水性好,地形切割较深,地下水循环条件好,地下水沿山坡运移不远便泻人溪涧、河谷。山区到河谷,地下水矿化度明显提高,呈中到偏弱酸性,软到微硬水,矿化度0.02-0.704克/升,总硬度0.22-10.84德国度,PH值5.2- 7.8,且无色、无味、无臭、透明,极少悬浮物,水温常在17-20℃之间。
  第四节 气候 物候
  气候
  本区属中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区,其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7.9C)光照充足,雨量丰沛,无霜期长。四季划分大致以3月中下旬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 ℃之间至5月下旬为春季,约67天;自5月下旬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22℃之日至9月下旬为夏季,约122天;自9月下旬日平均气温稳定低于22℃之日至11月下旬为秋季,约62天;自11月下旬日平均气温稳定低于10℃之日到第二年3月中下旬为冬季,约114天。四季起止日期及长短变化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故本区南部山区与北部丘陵平原气温有一定差异,向南海拔高度每增加100米,春、夏两季始日相对推迟2-4天,秋、冬两季始日则提前2天,其中夏季天数减少6.4天,冬季天数增加4.2天,春季天数增加2.2天,秋季天数变化不大,所以夏季龙虎山是旅游避暑的好去处,山区有特殊的小气候环境,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5-0.6℃,森林植被保存完好的地方,夏季气候十分凉爽,空气清新,有天然氧吧的美名。降雨量也是山区略高于平原丘陵地区,年最高降雨量达2736.2毫米。
  灾害性异常天气主要有倒春寒、小满寒、汛期暴雨及严重干旱。倒春寒主要出现在3月11日至4月11日期间,日平均气温小于10℃,无日照,阴雨连绵,山区甚至出现冰冻,造成早稻大面积烂秧,出现倒春寒年份的概率约76%;小满寒出现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期间,连续三天日均气温小于20℃,影响早稻生长,降低结实率,严重减少产量;汛期主要发生在4月至6月期间,雨量集中,暴雨造成洪水与地质灾害,1988年、1989年雨季,信江鹰潭站水位超警戒,部分圩堤漫顶溃决,造成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1999年汛期上清通桥发生山体滑坡,造成人员伤亡和房屋倒塌,龙虎山境内鹰厦铁路局部路基塌方造成铁路运行中断;干旱天气发生在7月至9月间,平原丘陵地带可造成农田严重缺水,甚至引发虫灾和山林火灾,如1918年、1934年、1943年、1946年、1985年、1991年本区均受旱灾之害。此外,1983年3月22日上清等地曾遭强台风袭击,受灾4241户。
  物候
  农作物候 农事活动常有一些谚语,如“懵里懵懂,清明下种”、“(柳树)叶子包得米,谷种下得水(撒种)”、“七(月)蕌、八(月)蒜、九(月)油(菜)、十(月)麦”、“谷雨前,好种棉”、“小暑小割,大暑大割”、“头伏油麻二伏粟”、“七月半,挖芋看”、“立秋栽禾,一亩收一箩;处暑栽禾,不够饲鸭嬷”、“蚕豆白露种,豌豆不出九”等等,南部山区气温偏低,农事季节也稍有推迟,一般约推迟8- 10天。
  林木候 民间有“五九四十五,隔河看岸柳;六九五十四,墙上发嫩刺”的说法,但山区林木吐绿相对要晚几天。
  花候 一月腊梅花、山茶花;二月檫树花、迎春花;三月桃花、梨花、瑞香花、玉兰花、榆树花;四月杜鹃花、海棠花、紫荆花、丁香花、银杏花;五月石榴花、樟树花、板栗花;六月木槿花、八仙花、合欢花、柿树花;七月荷花、牵牛花、紫薇花;八月凤仙花、苏铁花;九月鸡冠花、桂花、枇杷花;十月菊花、桉树花;十一月油茶花、寒心花;十二月金缕梅花。南部山区花期略迟15天左右。
  动物候 燕子:清明来,寒露去,“来不见春社,去不见秋社”。布谷鸟:立夏始鸣,夏至终鸣,“布谷声声叫,种田时间到”。大雁:冬由北往南飞来,次年春天又由南往北飞去。乌鸦:冬天乌鸦群飞呜叫为下雪前。蝉:夏至始鸣,立秋终鸣,酷暑闷热,呜叫不休,“知了叫,新谷到”。蛙:惊蛰始见,立冬进洞冬眠,谷雨前后呜叫最热闹。蛇:惊蛰出洞觅食,立冬进洞冬眠,夏秋天气闷热,特别在暴雨将至时活动最活跃,“蛇出洞,大水冲”。蟋蟀:立秋始鸣,霜降终鸣。萤火虫:大暑出现,寒露躲藏。蚯蚓:5月中旬出,11月中旬藏,“蚯蚓地上爬,风雨乱麻麻”。其他如“蜜蜂出窝,有雨不多。”“蚂蚁搬家,雨马上下”“蜗牛爬墙,大水浸梁”“蜻蜓低飞,大雨将至”。
  第五节 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的成因类型与特征
  龙虎山丹霞地貌区处于信江断陷盆地的南缘,自晚白垩世末至第三纪隆起为陆地,第三纪以后伴随地壳上升运动,地面径流河床不断下切,至今已经历了200万年左右,丹霞地貌就是在这个期间分早、中、晚三个阶段逐步发育形成的。早期阶段原始产状平缓的上白垩统河口组地层地面被水流冲涮侵蚀分割,逐渐形成沟谷,深沟峰谷两侧出现陡峭崖壁,山体形成巨大方山石寨,但此种典型的早期成因类型地貌现已不复存在;中期阶段水流进一步快速冲涮侵蚀切割,地面分割强烈,赤壁丹崖密布,是丹霞地貌发育的全盛时期;晚期河谷日益宽阔,曲流发育,形成起伏较小的大面积平坦地貌及其散布的孤立残丘。中晚期形成的丹霞地貌分布很广,按其不同特征可分以下5种成因类型:
  水流冲刷侵蚀型 蜿蜒曲折的上清河为内生深切曲流,切入河口组红色砂砾岩层数百米,凹岸逐渐被侵蚀后退形成陡崖,如云锦峰、水岩石崖。上清河的众多支流沿地层多组节理、裂隙,侵蚀、切割成许多块状、墙状、线状、楔状、点状的丹霞群山、赤壁峡谷,在陡峭的崖壁上,钙泥质细砂岩夹层相对抗冲涮侵蚀作用较弱,在暴雨或瀑泉的冲蚀或侧蚀作用下,形成一系列槽、坑、穴、洞等,而坚硬岩层则相对突出,形成眉状、额状崖凸,这样就形成多姿多彩的奇峰秀石和各种有如仙境的造型地貌。如道堂岩、丹勺洞、文豪峰、千面石、老君峰等。
  崩塌残余型 红色砂砾岩层中多组垂直裂隙或断裂发育,经水流下切、侵蚀作用后,当下部或底部岩层被冲蚀或侧蚀掉,上部岩块失去了下部或侧部的承载体,在重力作用下,各组节理、裂隙转化为卸荷裂隙,一经触发就会发生崩塌作用,沿节理、裂隙或软弱岩层面,岩块不断自由崩落,残余岩体就形成了一些形象生动逼真的微地貌景观,如象鼻岩、仙桃石、骆驼峰等。
  崩塌堆积型 崩塌岩块在崖麓及崩积缓坡上,常形成巨大的岩块堆积或在沟谷河流中,组成奇妙的象形景观,如莲花石、玉梳石、母子峰、仙鼠石等,与其他石崖共同组成金蟾望月、雄狮回头、童子拜观音等景观,巨大岩块的堆叠还可形成崩积岩洞,如牵龙洞等。
  溶蚀风化型 由于温差的变化,岩石吸热膨胀与放热收缩所产生的应力不同,极易形成裂纹或微裂隙,而有利于风化剥蚀或剥落,常形成凹形洞穴和浑圆凸形岩石,厚层状砂砾岩所夹钙泥质细砂岩层或透镜体,常被水溶蚀风化剥落,胶结其中的大型砾石随即崩落,形成较大洞穴,如排衙石、云锦峰上众多洞穴较为典型,若顺层连续分布,洞穴可进一步发育变深形成盲洞,如仙水岩崖壁上的崖墓群洞穴,溶蚀风化剥落形成的浑圆化山顶、山脊或岩柱在区内亦较多,如金龙峰、僧尼峰等。
  溶蚀风化崩塌型 红色砂砾岩层中一些早期溶蚀而成的槽、坑、穴、洞,经溶蚀风化作用不断向软弱岩层内部凹进,并向两侧扩展串连,尤其顶部具有槽状冲涮面的钙泥质细砂岩层较厚(20-35厘米),溶蚀风化作用更为明显,洞体顶板面积逐渐扩大,则使洞顶的砾岩层过度悬空,当洞穴上部岩块重量大于其粘合力时,岩块将沿节理、裂隙或岩层层面崩塌下来,如此溶蚀、风化、崩塌的反复综合作用,逐渐形成洞口宽大、洞内平展的巨大岩洞,有的甚至可容纳数百人上千人,如仙姑洞、马祖庙堂岩洞、金龙峰庙堂岩洞等。
  丹霞地貌形态类型与景观
  由于山体所处的不同构造部位、节理裂隙的不同发育程度及各种成因类型的综合因素,龙虎山丹霞地貌景观的形态类型有以下23种:
  石寨 区内这类地貌景观较多,为方山地貌,山顶呈方形或长方形,顶面较为平缓而宽畅,四面或三面为陡壁,如仙人城、云锦峰、陈堡寨、香炉峰、薛家寨、倪家寨等。
  仙人城 海拔高度281.7米,顶部平台面积大于5000平方米,建有兜率宫,四面为绝壁或陡崖,登顶需沿陡崖壁登780级台阶盘旋而上,十分奇险。
  香炉峰 也为顶平四面陡崖的石寨,山顶有禅寺,远看像香炉,近看像海龟,隔香炉峰水库远看像鹰嘴,在后坡看像狮子头,较难攀登。
  石墙 为长条状山体,顶部窄而小,呈平缓状,两侧边坡均为陡崖,且规整似墙称石墙,如排衙石石城墙、龙虎山长廊岩、飞升台等。
  石梁 亦为长条形线状山体,顶部窄小,呈平缓或波浪状,两侧边坡均为陡崖,若一端翘起又称“船峰”,如马头岩、马脊山、马尾山仙棺岩等。
  石崖 最为多见的景观,为沿垂直的大型裂隙或断裂面形成的峭峻石壁,如水岩石崖、仙岩石壁、排衙石石壁、云锦峰赤壁、帽子峰石壁、峨嵋峰石壁、马祖岩崖壁、观音壁等。
  云锦峰赤壁 远看像一幅巨大的锦毯垂天而下,晴天阳光照射,色彩斑斓,光彩如锦,上连青天,下映碧水,幅宽百丈,有如披风锦缎悬在天际,气势宏伟。
  石柱 呈柱状、棒状或宝塔状的石峰,如蜡烛峰、金枪峰等。
  蜡烛峰 孤柱似平畴拔起,高插云天,四壁柱面陡直如Jf削,顶部呈火焰状锥形,故称蜡烛峰。
  金枪峰 又名杵臼石、碣石或神汉峰,柱高118米,柱面四周壁削如笋,有人体阳具的阳刚之美。
  石峰 较为孤立的山体,山顶被剥蚀呈峰状,整个山体如桃状称仙桃石,呈蘑菇状称仙菇石,呈钟状称金钟峰,呈龟头状称龟头峰,成双的就组合成僧尼峰、骆驼峰,岩壁溶蚀造型的有征君山、老君峰、螺丝岭等。
  峰林 由多个石峰组合而成的群峰称峰林,如仙水岩、龙虎山、排衙石、马祖岩等。
  峰丛 由多个基底相连的石峰组合而成的群峰称峰丛,如帽子峰、峨眉峰等。
  嶂谷,又称一线天,深度远大于宽度的峡谷,往往在两陡直的壁坡之间,如仙人城南部的一线天又称试剑石,犹如刀剑把山劈开一般,在谷底抬头只能看一条线似的天空。
  单面山 山体沿岩层走向延伸,顺岩层倾向一坡缓平而长,与岩层倾向相反一坡陡而短,陡坡多为沿大裂隙或断裂侵蚀而成的陡崖,崖壁上多有槽、穴等风化侵蚀现象形成的微地貌造型,如龙虎山的虎山若虎面;缓坡顶面多为较坚硬的岩层层面,构成了单斜构造相似的单面山。
  猪背山 当巨厚层的红色砂砾岩层因构造变动原因而形成陡倾斜的产状(倾角40°-60°),又由于与岩层走向一致的大裂隙(断裂)发育,坚硬的岩层在与倾向相反的方向形成陡峭的地形,这样就与倾向方向组合成两坡均陡的猪背山造型,如峨嵋峰就是十分典型的猪背山地貌。
  峰窝状洞穴 红色砂砾岩或砾岩的砾石,因胶结物被溶蚀或侵蚀而脱落,在悬崖陡壁上形成众多的大小不规则的洞、坑、穴,形似蜂窝,如水岩崖壁上的“仙人足印”就是一系列大砾石脱落后的岩穴,后经水流侵蚀、风化剥蚀形成形似人足印痕的图案;干面石岩穴为大小砾石脱落残留下的众多凹坑,经溶蚀风化后形似人的眼、鼻、口等,并可想像组合成各种神态和表情的面孔,故称之为干面石。
  水蚀洞穴 在陡峭的崖壁上,易侵蚀的软弱岩层往往被水流冲涮侵蚀成洞、穴,称为水蚀洞穴,如道堂岩、孽龙洞、丹勺洞、天狗洞、三教岩、观水岩、仙仓岩、酒翁岩、药筐岩、丹窑岩等。
  岩槽 为红色砂砾岩岩壁上密集出现形似槽形的洞穴,如水岩崖墓群的单个洞穴呈长条状、扁园状、椭圆状等槽形洞穴,洞穴之间呈串珠状顺岩层分布,不同层面的洞穴间尚有许多小型槽状洞穴。
  竖状洞穴 在红色砂砾岩的岩壁上发育呈直的长条状、纺缍状洞穴,也称“直立沟穴”,常构成优美形态的奇观绝景,如仙女岩在直立沟穴的底部两侧被风化侵蚀成人字形悬沟,而其中间正好又有一个常年渗出地下水的小洞穴,小洞穴周围在水的滋润下长有小草,整体就组合成一具形象的女性阴部与臀部雕像,故称仙女岩;水帘洞是龙虎山脚下一处竖立的漏斗状洞穴,洞高约40余米,上部为额状崖突,崖突上瀑泉喷薄而下似珠帘挂在洞前,故称水帘洞;云锦峰石壁上,沿密集的垂直裂隙形成一系列竖直的沟穴,大面积密集的直立沟穴远看形似瀑布,故称之“石瀑布”。
  扁平洞 在厚层状砂砾岩夹多层钙泥质细砂岩或粒砂岩的地段,在溶蚀风化和崩塌的综合作用下,形成巨大的扁平状或扁圆状洞穴,如马祖岩的马祖庙堂岩洞、金龙峰的庙堂岩洞及仙姑洞、壁鲁洞、龙门洞等。
  穿洞 在上述扁平洞同时发生在山体两侧的同一个层位上时,被相向溶蚀崩塌的水平岩层最后形成前后贯通的洞穴,称为穿洞,如马祖岩马脊山石梁的山腰上就有一个长约50米,宽约20米,高约2-3米的巨大穿洞。
  崩塌洞穴 山体或断裂岩块崩塌形成的洞穴,以牵龙洞最为典型,该洞位于四组大裂隙或断裂交汇部位,水流沿裂隙交汇处下渗,山体下部软弱岩层被溶蚀淘空,沿多组裂隙造成山体崩塌,形成较大的崩塌洞穴,洞中凉爽怡人,可容纳上百人。
  崩积岩块 红色砂砾岩的山体在丹霞地貌发育过程中,由于强烈的风化侵蚀作用,尤其在雷电和地震发生时,常有大小岩块从山上崩塌下来,崩塌岩块堆积在一起可组成奇妙的象形景观,如仙水岩下上清河中的莲花石、玉梳石等,其他还有母子峰、仙鼠石等。
  天生桥 石梁或石墙的下部岩石沿岩层面或水平裂隙崩落,在下部出现长条状空洞,上部为中间悬空的石梁,构成与桥梁一样的形象,如仙人桥。
  石门 两块崩落脱离山体的巨石之间或一块巨石与陡岩之间,形成似门的石缝称“石门”,如马祖岩的“山门”,天门山的“龙门石”等。
  造型地貌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常在丹霞地貌区雕琢出一些惟妙惟肖的奇特景观,如“象鼻山”,石梁山体发育数组节理,当流水将其底部冲刷侵蚀成洞时,洞上方受倾斜节理的控制,因下部失去支撑而发生崩塌成为穿洞,石梁前端部留下沿垂直节理的另一侧则成残留岩柱,石梁顶部侵蚀风化呈浑圆状,形如象身,前端残留岩柱上部风化剥落呈弯曲状如象鼻,这样就组合构成一个栩栩如生的巨大石象的景观;又如文豪峰,长期的水流冲涮侵蚀作用在河岸残留的孤立石峰,石峰上不同层位的岩石抗风化能力有差异,致使石峰岩壁上风化成凹凸不平状,远处望去,凸处似前额、浓眉、鼻梁、短髭,酷似大文豪鲁迅先生的侧面像。
  天然壁画 上清河上许家村斜对面的“九虎龙壁”是典型的大自然雕琢而成的画面,在直立的崖壁上,由于岩石结构、胶结物、砾石大小等差异,被水流冲涮侵蚀风化后形成形态和色彩构成似龙似虎的形象,犹如一幅美丽的浮雕图案。
  主要地质遗迹类保护内容
  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内应当予以保护的地质遗迹主要有丹霞地貌景观、火山岩地貌景观、典型地层标准剖面和重要构造形迹。地质遗迹在地质学、地貌学上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和保护价值,尤其是丹霞地貌景观,还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可作为生态旅游资源来开发,地质公园已制订了严格的保护措施,禁止在公园内开山采石、砍伐林木,对较易损坏和特别珍贵的地质、地貌遗迹加围栏保护,防止游客攀登和敲击。
  丹霞地貌景观 这是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的主题和精髓。丹霞地貌发育面积达187平方公里,是我国丹霞地貌发育程度最好的地区之一,其地貌形态类型齐全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在国内名列前茅,如象鼻山、仙女岩、排衙峰、云锦峰、金枪峰、文豪峰、仙人城、仙水岩、牵龙洞、穿洞等精彩绝景都是国内所少见的;从成因类型、形态类型的由南到北、由高到低、由密到疏的分布规律,反映出丹霞地貌形成过程的系统性、完整性和与地质构造作用的关系等,都在地质地貌学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
  古火山地貌景观 是公园另一类属于山地型的地貌景观,在公园南部由晚侏罗世火山喷发而形成的崇山峻岭,气势宏伟,森林茂密,云雾飞瀑,空气清新,是优美的生态观光旅游好地方。火山喷发和火山口喷溢形成的火山集块岩、爆破角砾岩、火山弹、火山熔岩及其火山构造,都是地质科考和科普教育的好教材和理想基地。
  上侏罗纪统打鼓顶组火山岩系正层型剖面 这是地质科学地层学界在研究中生代地层时建立的一条标准剖面,位于上清镇东部蔡家桥一带铁路沿线地段,由上部安山岩和中部、下部一套火山碎屑岩组合而成,可与福建、浙江、江西等地同时代的火山岩组进行对比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已得到地质学界的公认,故称正层型剖面,具有较高的地质科考和科普教育价值,是一种重要的地质遗迹。
  肖家断裂 位于本区东部肖家火车站的南侧,断裂带宽约300米,呈北北东向展布,断裂具有两期以下活动现象,早期以张性硅化碎裂为特征,可以在断裂带中见到角砾岩和碎斑岩带,晚期以低角度向西滑脱为特征,形成片理化带,发现有磨砾岩、糜棱岩等。该断裂是鹰潭一安远深断裂的组成部分和在本区通过的位置,对本区丹霞地貌构造变动特征的研究乃至对全省地质构造研究和武夷隆起构造带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所以也是地质科考和科普教育的重要教材和基地,是一种重要的地质遗迹。
  第六节 植物 动物
  植物
  龙虎山风景区植物区系属中国东南部湿润森林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带,武夷山西麓常绿栲楠林松杉林区。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着丰富的植物资源。据统计,区域内植物达100科、250属、460种以上。其中乔木类有松科的马尾松;杉科的杉木;柏科的侧柏、刺柏;三尖杉科的三尖杉;杨柳科的河柳、垂柳;杨梅科的杨梅;胡桃科的野核桃、枫杨;桦木科的鹅耳枥;壳斗科的锥栗、板栗、甜槠栲、丝栗栲、乌楣栲、苦槠、大叶栲、青刚栎、细叶青刚、大叶青刚、青椆、红椆、水青刚、棉柯、石柯、懈栎、细叶栎;榆科的糙叶树、朴树、小叶朴、山油麻、榔榆、光叶榉;桑科的桑、柘树、构树;山龙眼科的红叶树;铁青树科的青皮木;樟科的香樟、玉桂、黑壳楠、豺皮樟、豹皮樟、大叶楠、桢楠、建楠、刨花楠、凤凰阔楠、绒楠、闽楠、白楠、棕树;金缕梅科的金缕梅、枫香;蔷薇科的枇杷、湖北海棠、中华石楠、椤木石楠、光叶石楠、桃叶石楠、绒毛石楠、石灰花椒、野樱桃、朝天樱、梅、桃、李、梨;豆科的合欢、黄檀、马鞍树;芸香科的柚、橙、臭辫树、樗叶花椒、朵椒;苦木科的臭椿、苦木;楝科的楝树、香椿;大戟科的石岩枫、乌桕、油桐;交让木科的虎皮楠、交让木;黄杨科的黄杨;漆树科的南酸枣、水蜡树、漆树;冬青科的布格冬青、凹叶冬青、原叶冬青、榕叶冬青、台湾冬青、大叶冬青、小果冬青、大柄冬青、铁冬青、香冬青;省枯油科的野鸦椿;槭树科的大叶槭、青榨槭、红翅槭;清风藤科的泡花树、红枝柴;鼠李科的枣、拐枣;杜英科的杜英、薯豆、猴欢喜;椴树科的椴树、鳞毛椴;山茶科的杨桐、木荷;大风子科的山桐子、柞木;五加科的刺楸、楤木;山茱萸科的光皮树;柿科的油柿、浙江柿;野茉莉科的小叶白辛、红皮树;木樨科的白蜡树;茜草科的鸡仔木等。
  灌丛类有茅栗、白栎、小构树、变叶榕、紫麻、豪猪刺、南天竹、山胡椒、香叶树、红果钩樟、山檀、山苍木、黄丹木姜子、毛木姜子、赤楠、溲疏、圆锥绣球、伞花绣球、海金子、狭叶海桐、蜡瓣花、槛木、野珠兰、野山楂、尖嘴林檎、短叶石楠、石楠、石班木、野蔷薇、寒梅、山莓、插田泡、悬钩子、茅莓、木莓、念珠樱、小叶云实、锦鸡儿、小槐花、山蚂蝗、台湾山豆根、多花木兰、宜昌木兰、马棘、中华胡枝子、大叶胡枝子、多花胡枝子、铁马鞭、美丽枝子、桔子、吴茱萸、党筋、香椒子、野花椒、黄花倒水莲、酸味子、狭叶五月茶、算盘子、斑子乌桕、大青、千年矮、盐肤木、毛枝冬青、矮冬青、毛冬青、亮叶冬青、卫茅、山香圆、冻绿、扁担木、木芙蓉、木槿、尾叶山茶、柃木、金丝桃、毛瑞香、胡秃子、木半夏、紫薇、白筋、云锦杜鹃、黄杜鹃、杜鹃、紫花杜鹃、乌饭、白檀、水腊树、小叶女贞、凌霄花、水团花、栀子、狗背柴、夹莲等。
  竹类有毛竹、水竹、桂竹、箬竹、紫竹、苦竹、桃竹等。
  龙虎山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种子植物就有数千种之多,蕨类植物也有200多种,苔藓植物约100种以上,菌类植物也有大量分布。
  森林类型主要有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其中:
  阔叶林主要分布于海拔300-800米处,上清、耳口、冷水等地为其集中连片的主要分布地,是多层次林带。上层以栲、栎、槠、柯及枫香、木荷等大乔木为主;中层以黄端木、杨桐、山苍子等亚乔木及部分大乔木伐蔸萌条为主;下层以纸木、乌药、杜鹃、牛鼻栓、卫矛、乌饭等百余种小灌木居多。其中,还有大面积毛竹林,主要分布在耳口、冷水等地。在阔叶林带中,海拔愈高树种愈少。海拔700-800米处,只有壳斗科与木兰种中的少数树种,其中部分山区散生着小面积黄山松。海拔300-600米处,则有100多种科属400多种类的阔叶树林。
  针阔叶混交林,主要分布于海拔800-1200米的山区和海拔300米以下的半山区及丘陵冈地。其中乔木树种不多,只有马尾松、木荷、枫香及壳斗科中的少数树种,但灌木及亚乔木树种繁多,如五加科、吴茱萸科、省枯油科中几种稀有树种也有散生。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由于此地交通运输条件好,致使林木采伐过量,大部分针阔叶混交林变成灌丛与荒山。1973—1990年,在该地营造了大面积的杉木林、湿地松林、马尾松林和赤桉林,使原天然针阔叶混交林逐渐演变成人工针叶林和部分经济林。
  针口十林分布在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山区。主要有黄山松,耳口,冷水是其集中分布区。海拔百米以下的丘陵冈地,大部分是马尾松纯林,原是当地群众主要能源林。1985年后,林业部门为开发利用丘陵冈地,营造了20多万亩马尾松林、湿地松林与赤桉林,其中马尾松为大头。此外,在半山区和丘陵冈地交接处,尚有一部分白栎和其他杂灌木为主的薪炭林,然而面积不大。
  植物资源
  资源植物是指已被直接利用或可能被直接利用的野生植物,在龙虎山风景区,主要资源植物可分为14大类。
  用材植物 分布广数量大的有毛竹、马尾松、大叶青刚苦槠、甜槠栲;细叶青刚、水青刚、丝栗栲、乌楣栲、大叶栲、樟树、白楠、木荷、杨桐等,有些树种数量少,仅见于深山老林,然而甚为珍贵,如南方红豆杉等。杉木是最常见的优质用材树种,但野生杉已经少见,多为人工栽植。
  薪炭植物 特别耐干旱,耐瘠薄,便刈割、萌蘖力强、生长快、易燃烧。已被广泛利用的主要是荒山上的木本植物,如杜鹃、乌饭、白檀、山檀、茅栗、千年矮等,在缺柴地区,各种蕨类、芒等草本植物也大量充作燃料。土生土长的马尾松是营造薪炭林的优良树种,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曾人工营造了数万亩马尾松林,这些人工林到80年代已全面长大成林,然而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灶具和燃料普遍改革,液化气和煤炭广泛进入家庭燃灶。所以群众说如今矮山和近山林木长势好,成材快,主要是液化气和煤炭的功劳,许多矮山近山重现出攀登无路,人林困难景象。
  木本粮植物 大量壳斗科、山茶科、大戟、山毛榉科的植物皆属此类,此乃本风景区数量多且居优势的植物群,主要有天师栗、茅栗、苦槠(民间做苦槠豆腐已越千年长盛不衰)、甜槠栲、乌楣栲、丝栗栲、青刚、白栎、小叶青刚、大叶青刚、板栗等,上清镇有“板栗之乡”的美称。此外尚有野木瓜、薜荔、豆腐柴等多种可食植物,虽分布零散,数量不及前一类多,但也常见不鲜。群众夏天爱食的凉粉,即薜荔“榕果”所制,柴豆腐则是“豆腐柴”的茎叶做成,均为民间防暑降温的绿色食品。
  果晶及维生素植物 属于此类的主要是蔷薇科、猕猴桃科及葡萄科植物。本风景区分布较广,能上山大量采集的种类有山楂、山莓、猕猴桃、柿、枣、乌饭、野葡萄、杨梅等,其中杨梅成熟期可大筐大袋摘来上市卖,是山区人民致富路子之一。野梨、山柿可作果木嫁接的亲本,猕猴桃果等还可引种栽培和驯化成高产果木。
  野菜及野生饲料植物 此类植物既普遍又茂盛,多为草本植物和水生植物。其中最常见的有野大豆、山绿豆、野葛、胡枝子、野藕、山合欢、鸡眼草、野苋菜、荠菜、鱼腥草、糯米团、野苎麻、藜、马齿苋、苦叶菜、野菠菜等。水生植物中常见的有水葫芦、大瓢、水竹叶、浮萍、菱、水芹、丝草等。嫩叶可食用的木本植物有香椿、榆、椴、槐等。
  食用茵植物 本地有标本依据的大型真菌植物达数百种之多,其中可食用真菌就有百种以上。如黑木耳、银耳、松如菇、香菇、竹叶菇、毛木耳等。春天的“雷响菇”味特鲜美,是群众最喜爱的野生菌类植物,每年春雷初响,山庄群众都会很早起床上山拾菇,拾得多者,除自食外还上市出售,还是价高利丰的抢手货哩!
  芳香植物 本风景区的芳香植物主要有深山含笑、紫花含笑、凹叶原林、木莲、多花木兰、宜昌木兰、野珠兰及建兰、惠兰、玉兰、茉莉花等,以上植物虽是零星分布然可引种栽培,如木樨贵溪火力发电厂有连片分布,许多庭院也广为引种,茉莉花更是受城乡居民喜爱,已被广泛引入庭园,摆上露台。此外尚有山苍子、山胡椒、乌药、山檀等,在疏林区都有大量分布,有的地方还形成大片灌丛群落。另有大叶樟、土肉桂、细叶香桂、香叶树等也有少量分布。枫香、马尾松、猕猴桃及若干种蔷薇植物及夜来香、满山香等虽然分散、量少,但香气纯正、浓烈、很有利用价值;禾本科的桔草遍布于荒山野岭,蕴藏量很大,皆有利用价值。
  药用植物 已被发现及先后开发利用的药用植物达140种以上。主要有石松、卷柏、节节草、海金砂、骨碎补、石韦、江南星蕨、鹅掌金星、凤尾草、贯众、鱼腥草、宽叶四叶对、肿节风、懈寄生、马兜铃、杜衡、篇蓄、杠板归、虎杖、何首乌、藜、鸡冠花、柳叶牛膝、青葙、商陆、马齿苋、芡实、莲、白芍、威灵仙、黄连、牡丹、木通、大活血、七叶莲、八角莲、阔叶十大功劳、箭叶淫羊藿、防己、辛夷、南五味子、澄茄子、细叶香桂、乌药、博落回、夏天无、常山、杜仲、乌梅、龙牙草、木瓜、苦参、合萌、酢浆草、败浆草、叶下珠、地锦、铁苋菜、五倍子、地耳草、紫花地丁、地菍、金锦香、金钱草、白花前胡、紫花前胡、芫荽、独活、白芷、鹿蹄草、紫金牛、铁凉伞、龙胆草、络石藤、柳叶白前、牵牛子、菟丝子、兰香草、黄荆子、马鞭草、紫珠草、龙葵、白芙、丹参、半枝莲、黄埔鼠尾、石香薷、夏枯草、薄荷、益母草、紫苏、筋骨草、玄参、阴行草、一见喜、车前草、长叶茜草、白马骨、白花蛇舌草、黄毛耳草、钩藤、陆英、金银花、瓜蒌、合子草、银杏叶、沙参、半边莲、白术、艾叶、鹅不食草、野菊、泽兰、黄花蒿、苍耳、旱莲草、奇蒿、旋复花、稀贤草、大蓟、淡叶竹、薏苡仁、野燕麦、香附、石菖蒲、半夏、滴水珠、谷精草、百部、灯芯草、麦冬、天冬、百合、土茯苓、重楼、牛尾菜、薤、藜芦、黄药子、少药等。其中比较名贵的药用植物有贯众、野菊、半夏、肿节风、桔梗、前胡、黄连、金银花、土茯苓、苦参、厚朴、木通、海金沙、五加皮、管乌藤、益母草、鹿蹄草、土党参、百合、枸杞子、沙参、五味子、草珊瑚、五倍子等。经过民间临床实践证明有效的蛇伤药用植物有八角莲、野花椒、山肩豆等。抗癌药用植物有猕猴桃、白花蛇舌草、龙葵、黄毛耳草、地菍、大蒜等,据专家实践证明,大蒜素是抗癌之王。
  鞣料植物 本风景区颇为重要的鞣料植物有苦槠、甜槠、青风、野柿、杨梅、枫香等。正在大量推广栽培的黑荆树,树皮是优质栲胶原料植物,也是绿肥植物和速生薪柴树种,发展前途很好。
  纤维植物 指用其纤维作纺织、造纸或制作绳索的植物,本风景区除有大量分布的竹类植物外,尚有芒、五节芒、金茅、芦苇、狼尾草、牛筋草等,在草本植物中有灯芯草、龙须草、野麻、苎麻等,尤其是麻类植物到处可见,民间用以纺线、织夏布、制绳索。苎麻叶可做“麻叶果”及猪饲料。在木本植物中有芫花、椴等,民间常用的造纸粘合料植物有毛冬青、铁冬青、大叶冬青、猕猴桃及若干锦葵科植物。
  观赏植物 此类植物资源相当丰富。在草本植物中,各种兰科、鸢尾科、百合科植物,花朵芳香、硕大而美丽。林下滋生的苦苣苔科、姜科、野牡丹科植物,花色鲜艳迷人,山野、路旁大量生长的金鸡菊、野菊、秋牡丹、黄花、金丝梅等花朵十分娇艳醒目。巨型草本植物水蕉、美人蕉,叶片巨大、美丽。荫湿处生长的蕨状植物,如金毛狗、华南紫萁、观音座莲,给人以古朴之感。在木本赏花植物中以各种杜鹃最为突出,品种多,花色全,有黄、白、粉、红、紫等,十分娇艳,招人喜爱。有的枝干虬曲别致,可作盆景。该类植物在山顶、山脊可形成“矮曲林”,分布甚为普遍,让游客留恋忘返。以树型美和叶片特殊而受人青睐者,主要有裸子植物,如竹柏、红豆杉、苏铁、三尖杉、刺柏、铁杨、银杏等都有野生;许多竹类植物很有观赏价值,如黄竹、紫竹、桂竹、水竹、桃竹、箬竹等。此外,中华石楠、光叶石楠、凤凰阔楠、交让木、香果树、赤楠、大叶楠、刨花楠、闽楠、血楠、伞枫、黄杨、倒栽榕,等,也都以树姿、叶色取胜。另有多种槭属植物,秋季叶片转红,胜似二月鲜花,既多又美,形成龙虎山独具特色,还有大量分布且极常见的米木、黄栀子等,可制盆景。紫薇、云实、复樱子、多花蔷薇、石斑木等,花朵均不比栽培花木逊色。外来的野生水草水葫芦,花朵湛蓝十分悦目,朝天椒、南天竹、佛手、石榴、金橘等果实色泽鲜艳,外形美观经久不凋,较耐观赏。
  防止及监测环境污染植物 风景区广泛生长的许多植物有降低空气中有毒成分含量的作用。如樟树、夹竹桃、臭椿、女贞、构树、杉木、杜仲、皂荚、泡桐、栀子花、无花果、山楂、荚莲、绣线菊、杜鹃花、艾蒿、金荞麦等。水域生长的大藻、水葫芦、香蒲有减少水体污染的作用。草蒲、牵牛花和各种苔藓植物,具监测空气污染作用。
  油脂植物 原产于我国亚热带地区的山茶属食用油料植物,在风景区有分布的达20余种,最主要的有油茶、小果油茶,有的被广泛栽培,有的尚处于半野生状态。在野生的裸子植物中,种子含食用油的有竹柏、粗榧等。原产于我国亚热带地区,长期在本风景区有广泛栽培的工业油脂植物有三年桐、千年桐、乌桕,大量野生的工业油脂植物有野茉莉、野漆树、野鸦椿、拟赤杨、山乌楠、樟树等。此外榛、山核桃、野核桃等分布虽少,然而种子含油量高。从美国引种的紫穗槐,种子含油量在10%(工业用油)以上,其特点是生长快,易繁殖,且是上等蜜源植物、编织植物、固沙植物,绿肥植物与薪炭植物,可大量繁殖与推广。
  攀援植物 此类植物能缠绕或借附属器官攀附他物向上生长,如紫藤、牵牛花、金银花、满天星(又称五角星花)、刀豆、薯莨等茎缠绕性强,葡萄、丝瓜、南瓜、苦瓜等植物茎上有卷须,常青藤的卷须先端还具吸盘,薜荔(又称“林莲”、“鬼馒头”)、凌霄茎上长着攀缘小气根,蔷薇茎上有钩状刺,它们的攀缘能力都很强,园艺上常利用其进行垂直绿化,改善环境质量。
  动物
  龙虎山风景区受中亚热带暖湿气流影响,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区域内多山地、丘陵,自然环境优越,植被类型多样,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据调查统计有兽类40多种,占全省106种的40%左右。主要有恒河猴、鬣羚、华南虎、云豹、鼬獾、水獭、黑熊、狼、野猪、豪猪、獐、麂、赤鹿、毛冠鹿、梅花鹿、水鹿、狐狸、华南兔、花松鼠、灵猫、青鼬、黄鼬、穿山甲、猕猴、刺猬、山羊、蝙蝠等。
  兽类中以毛皮兽为多,占50%以上。其中数量较大的毛皮兽有黄鼬(黄鼠狼)和麂。此外还有狼、水獭、水鹿、鬣羚、云豹等皮张也能常见于市。20世纪60年代以前,山区常有猛兽伤人害畜和毁坏庄稼,政府为保护山区人民财产安全,曾一度奖励捕杀野生动物,如每捕猎一只华南虎奖人民币30元等。同时还表彰打虎英雄、打野猪模范,宣传他们的“英勇”事迹,同时,山区农民多以猎兽卖皮为副业,致使兽类资源大幅度下降,如水獭减少了83.5%,灵猫下降了96.4%,华南虎已基本绝种。过去常见的黄鼬、麂豹猫、鼬獾、野兔如今也寥寥无几了。
  风景区鸟类资源有170余种,占全省鸟类420种的40%以上。主要有白鹇、麻雀、白腰文鸟、斑文鸟、大山雀、红头长尾山雀、小云雀、八哥、灰背椋鸟、黑领椋鸟、白鹊鸽、棕背伯劳、红尾伯劳、画鹛、褐胸噪鹛、红嘴相思鸟、钩嘴鹛、鹊鸲、乌鸫、黑背燕尾、白脸噪鹛、冠鱼狗、斑鱼狗、翡翠、金翅雀、草鹀、小鹀、喜鹊、红嘴蓝鸦、大嘴乌鸦、白颈乌鸦、黑卷尾、大盘尾、白头鹎、短脚鹎、绿鹦嘴鹎、大苇莺、柳莺、山树莺、棕扇尾莺、林鹬、白腰草鹬、暗灰鹃、灰山椒鸟、黄鹂、银鸥、斑啄木鸟、星头啄木鸟、褐河鸟、大杜鹃、凤头杜鹃、鹰头杜鹃、噪鹃、褐翅鸦鹃、家燕、金腰燕、火斑鸟、山斑鸠、珠领斑鸠、小白腰雨燕、寿带鸟、草鹗、短耳鹗、褐林鹗、斑头鸺鸥、董鸡、苦恶鸟、栗喉虎峰、夜鹰、灰胸竹鸡、鹧鸪、雉鸡、池鹭、白鹭、夜鹭、绿翅鸭、斑嘴鸭、小鹏鹧、野鸬鹚、鸢、白腹山雕、白尾瑶、红隼、棕趾鹑、鸸、三宝鸟等。以上鸟类主要分布在山区,具有良好狩猎价值的主要有环颈雉(野鸡)、白鹇、竹鸡、珠颈斑鸠,过去曾较多猎捕出口的有红嘴相思鸟、画鹛、鹌鹑、八哥等。
  风景区分布着多种有利于农林业的益鸟,如大批啄木鸟、星头啄木鸟、斑啄木鸟、鹊鸽、白头鹎、棕背伯劳、红尾伯劳、黑卷尾、杜鹃、喜鹊、乌鸦、鹊鸲、乌鸫、寿带鸟、鸸、麻雀、金腰燕、家燕等100多种。它们以森林和农作物的害虫为食。有些鸟类还是灭鼠能手,如各种鸮类(猫头鹰)、鸺鸥等。群众称它们是森林卫士、农作物的保护神。近期来由于农药的大量施用,鸟类的生存和繁殖受到严重危害,品种和数量不断减少。
  风景区已知爬行类动物,主要是蛇类,约占全省蛇类种类的五分之一。常见者主要是尖吻蝮(棋盘蛇)、竹叶青(红线鞭)、金环蛇、银环蛇(竹节蛇)、蝮蛇(狗屎婆)、眼镜蛇(扇头风)、黄花蛇、乌梢蛇、竹节斑蛇、水蛇等,其中乌梢蛇和水蛇属无毒蛇类。
  爬行类动物中尚有鳖(甲鱼)、乌龟、晰蜴、蛇蜥等,原来曾见过的我国特产扬子鳄,近几年未再发现。
  在两栖类中,大鲵(娃娃鱼)最为珍稀。另有有尾两栖类肥螈和蝾螈;无尾两栖类风景区盛产者,主要有青蛙、黑斑蛙、金钱蛙、沼蛙、泽蛙、岩蛙、雨蛙和虎纹蛙、刺胸蛙(石鸡)等。蛙是稻田、沼泽中消灭害虫的能手,其中刺胸蛙栖息在山林水边洞中,是消灭大量森林害虫的强手。此外尚有蟾蜍、雨蛙等皆是害虫的克星,据资料记载,有的蛙一年要捕食近万只害虫。龙虎山景区的贝介类动物有蚌、螺、蟹、虾等。
  鱼类资源发展很快,河、塘、水库中天然鱼类多达100余种,常见者计有8目15科47种。主要有鲥鱼、短颔鲚、刁鲚、青鱼、鲸鱼、草鱼、鳃鱼、南方马口鱼、鳍鱼、宽鳍鱲、赤眼鳟、油鳖鲦、鳌鲦、三角鲂、蒙古鲐红、翘嘴红鲐、长春鳊、黄尾密鲴、圆吻密鲴、越南刺鲭皱、鳙鱼、鲢鱼、刺鲍、瓣结鱼、鲤鱼、鲫鱼、唇鲳、花鲳、麦穗鱼、黑鳍鲸、银色颔须约、蛇约、泥鳅、黄鳔、鲮、鲶、胡子鲶、黄鳝、鳗鲡、鳜鱼、黄鳓、圆尾斗鱼、叉尾斗鱼、乌鳢、刺鳅、暗纹东方纯等,养鱼专业户已达数百户。
  境内已知的浮游动物有枝角类和挠足类以及各种原生动物。这些都是各种水生生物的饵料。其种群数量的丰歉决定水生昆虫、蚌类、鱼类、虾、蟹等所有水生生物数量的增长与衰退。
  良好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众多的昆虫。风景区有蜻蜓、蚱蜢、蝴蝶、螳螂、蟏蛸、螅蛉、椿象以及蜥类、蜂类、蝉类等150多种。其中经济价值高的有蜜蜂,上清、耳口、冷水都盛产蜂蜜,其蜂制品除内销还供出口创汇。金斑凤蝶、金裳凤蝶、宽尾凤蝶均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彩臂金龟及步甲均属国家级保护昆虫之列。夏秋之夜庄前村后的萤火虫别具一景,富有野趣,儿歌道:“萤火虫,像灯笼,飞到西,飞到东,照着农家打夜工。”
  动物保护
  龙虎山风景区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华南虎、云豹、梅花鹿、白颈长尾雉、黄腹角雉、白鹤、扬子鳄、白鲟、金斑喙凤蝶等;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猕猴、穿山甲、江豚、水獭、大灵猫、毛冠鹿、羚、鸳鸯、猛禽(含所有猛禽类)、大鲵、虎纹蛙、阳彩臂金龟、硕步甲、拉步甲等;省级保护动物:黄鼬(黄鼠狼)、黑熊、三宝鸡、杜鹃、伯劳、灰喜鹊、红嘴相思鸟、尖吻蝮、金环蛇、银环蛇、乌梢蛇、眼镜蛇、金裳凤蝶、宽尾凤蝶、丝带凤蝶、黑紫蛱蝶等。
  历史上由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水域溢积阻塞,环境污染(农药污染),加上乱捕滥猎,致使野生动物资源日趋减少。
  20世纪30年代活跃在山林树丛中的梅花鹿,如今已有灭绝之虞。50年代初期,华南虎常出没在山区和丘陵地带,当时人民政府为保护人民人身安全及正常生产活动,一度奖励打虎,如今已难觅虎迹了。
  长期来,各级人民政府在野生动物保护管理、资源调查、驯养繁殖、科学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江西省委、省政府对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十分重视,曾发布过一系列的布告、通知、通令和指示,全省上下重视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尤其是1998年12月国家林业部和农业部发布《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后,政府对山区群众的猎捕加强了管理,严禁捕杀《名录》所列的珍贵野生动物,市场管理部门每年都收缴到大批蛙类、蛇类,放归自然界。对捕杀野生动物人员进行教育,收缴猎具,情节严重者还要进行经济制裁。第二章 景区景点
  龙虎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西南郊20公里处,风景区东至玉里峰,南至天台山,西至狮子岩,北至浙赣铁路,面积约200平方公里。龙虎山风景名胜区包括大上清宫、应天山、龙虎山、仙水岩、马祖岩、洪五湖等六大景区。整个风景区略呈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条形,上清河(又名泸溪河)纵贯其中。应天山、上清宫景区位于其上游处,龙虎山、仙水岩景区位于其中游,马祖岩、洪五湖景区位于其下游。东汉中叶,因第一代天师张道陵由上清溪入云锦山肇基炼丹,“丹成龙虎见”,从此云锦山改名为龙虎山。龙虎山自古以“神仙所都”、“人间福地”,而闻名天下。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把龙虎山描绘得出神入化,以“千峰竞秀,万壑争流,瀑布斜飞,藤萝倒挂”的优美文字描绘了这里的景色。龙虎山以它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秀美多姿的碧水丹山和千古未解的崖墓之谜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除龙虎山风景名胜区之外,龙虎山周边还有鬼谷洞等景点景观,本章将一并列入介绍。龙虎山每个景观景点都有美丽传说,但因篇幅所限,一般不作介绍。
  第一节 山水岩景区
  仙水岩景区距鹰潭市区西南20公里,包括龙虎山风景名胜景区内、上清河中段两边各景观景点。景区内主要游览区和景观有:仙水岩游览区、春秋战国崖墓群、飞云阁、无蚊村和古越民俗村游览区、仙人城游览区、象鼻山游览区、排衙峰游览区等。仙水岩游览区
  仙水岩游览区主要指上清河水岩段(上游至正一观大桥,下游至白塔渠首)及其两岸的景观景点,这里是龙虎山风景名胜区景点较为集中的精华游览区。上清河像一条缎带,逶迤飘落,将其主要景点连为一体。
  上清河(又名泸溪河,古名沂溪),从东南向西北流经龙虎山应天山景区、上清官景区、龙虎山景区、仙水岩景区,在余江县锦江镇与信江会合,流人鄱阳湖。上清河全长286公里,沿途植被良好,两岸茂林修竹,河水清澈纯净,过滩呈白,遇潭现绿,达国家饮用水标准。上清河两岸奇峰异石甚多,青山密林,犹如仙境。乘船筏揽上清河之胜,就如置身于山水国画中,成为龙虎山旅游三绝之一。宋代文学家晁补之在上清河泛舟后,欣然写下“行尽江南最远山,却寻干越上溪滩”的名句。
  龙虎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山体经过自然界长久的风化剥蚀及水流的冲击,形成了千姿百态和惟妙惟肖的奇山怪石。在水岩游览区,象形的奇山怪石尤为集中,其中民间流传的“十不得”景观为其代表性景观。从下游至上游的主要景点有:
  僧尼峰 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的下游东岸,十不得景点之一,又称“尼姑背和尚走不得”。《龙虎山志》载:“雌雄石,在仙岩下,两石如人,抵背而坐,俗称公母石。”
  莲花石 十不得景点之一,又称“莲花戴不得”。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的下游,仙桃石旁边的河水中,高约10余米,极似一朵朝天绽开的莲花。
  仙女岩 十不得景点之一,又称“仙女配不得”、“仙女献花”、“老蚌岩”、“思源壁大地之母”。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下游西岸50米处。为一崖壁裂隙处的下部,高约15米,酷似女性裸露的外阴。著名散文家石英观赏此岩后,欣然写下脍炙人口的《仙女岩记》。仙女岩被日本友人誉为“天下第一奇景”。
  仙桃石 十不得景点之一,又称“仙桃吃不得”。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下游的东岸,在莲花石旁。从上游观赏,其形象酷似一个被咬了一口的巨形桃子。其石高约80余米,因其形象俊美、吉祥,常被用来作为龙虎山的代表性景观。
  玉梳石 十不得景点之一,又称“玉梳梳不得”。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下游靠西岸的水中。为河中横卧的三块带齿的石头,约一人多高,外形如梳头用的梳子。
  丹勺洞 十不得景点之一,又称“丹勺盛不得”。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下游西岸金钟峰的石壁上,洞距水面约2米,洞高约10米,其外形很像盛物用的木勺。
  金钟峰 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下游西岸。山峰高约80米,山体上小下大而修长,外形酷似一口巨钟。其峰四面陡峭,不可攀登。其下部有一巨大岩洞,即丹勺洞。
  覆盆岩 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中游的西岩,其形如一个倒扣的大盆。此岩石下水较深,据民间传说二两丝线打不到底。其岩壁上有许多大小不一、深浅不一的石洞,状如人的足迹。
  双面石 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中游的东岸,又称迎送石。为一独立石峰,其高约30米。从下游看如一五官清晰的猿猴头部,从上游看如一满脸愁容的老婆婆头像。
  九虎一龙壁 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中游西岸,与无蚊村对面,为一独立石峰。高约60米,其朝东的一面似有一群龙虎隐于其上。
  脸谱石 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中游东岸,在无蚊村旁。山高约50米,长约150余米,其上大小洞穴无数,可组成无数表情不同的人脸。
  飞仙台 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中游东岸1000米处,为仙水岩景区的最高峰,其峰北面是一个平缓上升的坡面,其朝南面陡立,侧面看酷似一位仙人的面部。
  老道岩 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中游的东岸,为脸谱石的南端部分。其形如一仙风道骨的老道。
  仙菇石 十不得景点之一,又称“仙菇采不得”、“紫团纺不得”。其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上游的水中央。其高约30米,状如一有柄的蘑菇。
  石鼓峰(文豪峰) 十不得景点之一,又称“石鼓敲不得”。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上游西岸。为高约70米的独立石峰。从北面看其上下大小相若,如一鼓形。如从偏东方向观看,又如鲁迅的侧影,所以又称文豪峰。
  道堂岩 十不得景点之一,又称“道堂坐不得”。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上游东岸,山高约60余米,临水一面由于河水冲刷,形成一较大的水平洞穴。其岩下水深湍急。
  云锦石 十不得景点之一,又称“云锦披不得”。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上游东岸。其高约100米,长约300米。从其对面观看,石山似斧头劈成,崭然壁立,气势磅礴,五彩斑斓,如一幅巨大的云锦披肩。
  醉猴石 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上游距西岸300米处,山高约80米,状如一只红脸的猴子头部。
  断头龟 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上游距西岸300米处。其高约60米,一座圆形山峰状如一只乌龟匍匐在地,另一小山如龟头则远离龟身。
  春秋战国崖墓群
  春秋战国崖墓群最集中的地方是上清河仙水岩段下游的西岸峭壁上,这些崖墓都在距水面10-60米之间,洞穴基本朝东。古人疑其为仙人所居,将其与其他岩洞合称为二十四岩,根据其外部造型和特点分别命名为三教岩、观水岩、仙仓岩、酒瓮岩、仙棺岩、药筐岩、丹灶岩、木屐岩、机杼岩、马厩岩、鹰架岩、染具岩、杵臼岩、仙乐岩、狮子岩、仙犬岩、仙羊岩、辘轳岩、铁炉岩、泥料岩、仙船岩、仙床岩、栖真岩、弈棋岩等。唐代王贞白在诗中写道:“白云昼起丹灶,红叶秋书篆文。二十四岩天上,一鸡啼破晴云。”仙水岩春秋战国崖墓群以其崖墓集中、数量多,位置险、文物丰富堪称中国桩最。1978年11月,江西考古工作者开始对仙水岩一带的崖墓群进行考古发掘。
  共清理崖墓18座,发掘古代棺木37具,出土陶器、青瓷器、竹木器、纺织品、纺织工具、古乐器等235件,尤其是十三弦筝和斜纺织机等纺织工具构件的出土,为我国音乐史和纺织史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史料。
  飞云阁
  飞云阁(古又称蜚云阁)始建于宋朝,几经兴毁。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下游西岸现在的木结构双层庙宇为1995年所建。飞云阁面临上清河,背靠禾斛岩,以悬崖为盖,主楼高16米,内塑9米高观音金身像。北侧沿70度七层云梯而上,有云居洞,洞中有梦床、卧佛等。环阁崖壁上面有许多古人题刻如“玉壁凌空”、“半天仙迹”、“神仙可栖”、“鹤归留影”等。其中“玉壁凌空”四个正楷大字为明朝首辅夏言手书。明代诗人马犹龙的《信州水岩舣舟登蜚云阁》就作了生动的描写:“似是桃源道,频通渔父船。莲花披石秀,云锦照川妍。壁冷空遗蜕,丹封不记年。琼田鹤驾杳,故物为谁传。”
  仙水岩景门 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下游西岸200米处,206国道边。为进入水岩游览区的主要入口。
  仙水岩停车场 位于仙水岩景门外南侧,面积约10000平方米,可同时停放约200辆汽车。
  仙水岩餐饮街 位于仙水岩景门外。约有50家餐饮和购物商店。
  候船楼 位于仙水岩景门内约50米处,为游客乘坐游船游览的船码头。
  桃花洲 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下游东岸,面积约100亩,地势平坦,绿草如茵,为游客休息和观看仿古升棺表演和水岩景色的好去处。
  桃花洲地质公园景门 此门向东能通向象鼻山游览区。象鼻山游览区为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典型游览区。向西为仙水岩游览区的东人口,可到桃花洲。
  探奇亭 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下游西岸50米处的半山腰上,为观看古崖墓群的最佳位置。
  仙女岩码头 为竹筏、游船停靠观看仙女岩景点的码头。有路向北通向飞云阁和仙水岩景门。
  正一观竹筏码头 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上游东岸,正一观大桥下游。游客可在此乘竹筏顺流而下,观看水岩风光。
  仙水岩游览区的旅游项目
  春秋战国崖墓仿古升棺表演 为龙虎山风景名胜区获得国家专利的旅游表演项目。表演一般在飞云阁边的的山崖上举行。1987年1月,由上海同济大学副教授陆敬严先生、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物理博士程贞一教授和江西省文博系统成立了中美悬棺研究课题组。研究人员对推断的十几种崖墓悬棺提升方法,在实验室进行了模型实验,终于在1989年6月13日在水岩成功地利用仿古绞车、木质土滑轮、麻质绳索等原始工具,重现了两千年前古人吊装悬棺的惊险过程,初步揭开了“千古之谜”。根据研究成果,推出了仿古升棺表演项目。表演该项目的为龙虎山镇龚店村委会李家村的五位药农,为五兄弟。这项表演,受到游客的普遍欢迎。
  上清河泛舟游 在上清河仙水岩段,游客可从候船楼乘游船逆水而上到达上游仙菇石处,沿途可观看上清河两岸风光和仿古升棺表演。
  上清河竹筏漂流 可在上清竹筏码头或正一观竹筏码头登上竹筏,随竹筏顺流而下。竹筏用多根大毛竹并排扎成,人在竹筏上,如在水上漂流,别有一番情趣。
  许家无蚊村和古越民俗村游览区
  许家无蚊村 许家无蚊村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上游的东岸。村子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有40余户,200余人。因村里一年四季无蚊而闻名。无蚊村的主要景点为:
  福石龟 村口临水的一块巨石,形似龟的头部。据传洪水再大,其石也不会被淹没。
  许氏门楼 在村口处。门楼正中上方横匾为“绪衍箕山”,上联“掬泉洗耳辞尧语”,下联“解字成书费段笺”。
  其中典故:上联指许氏始祖许由,相传帝尧要把君位让给他,他逃到箕山下(今河南许昌)农耕而食;尧又请他做九州长官,他又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下联指东汉许慎,历时22年,写成《说文解字》一书,为中国文字学史上第一部系统之作。(而清代著名古文字学家段玉裁又花费大量心血为此书作笺注。)此联表示许氏后裔以先祖许由、许慎为荣。
  民俗馆 为一典型南方古民居。陈列村民古朴的生产、生活用具。
  许氏宗祠 位于村前。为许家村民供奉、祭祀许家祖先的场所。
  婚俗表演 根据当地的民间婚俗仪式组合而成。表演人员主要由轿夫、串堂锣鼓乐手、新娘、新郎、媒婆、司仪组成。仪式主要有祛邪、谜语考新郎、拜天地、喝交杯酒、过独木桥、入洞房等,表演很受游客欢迎。
  古越民俗文化村
  与无蚊村相邻,位于无蚊村北侧山谷中。面积约50亩,主要依据古越人“水行而山处”的生活习性而设计建设的文化景观。民俗文化村内有生产活动展示区、生活场景展示区、蛇文化展示区、歌舞文化演示区等。其建筑主要以竹木结构为主。
  仙人城游览区
  仙人城又称仙岩。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中游的西岸。仙人城为一独立巨峰,海拔281.7米,其峰四面陡峭,只有西面沿山坡开凿的780级台阶盘旋而上,可至山顶,其山顶为一平地。自唐开始,历代文人墨客咏吟仙人城的诗词歌赋有几十首,元代徐敏父的《仙岩闻鸡鸣》:“天鸡三叫白云中,知有仙家住半空。尘土恍然惊梦觉,碧桃花落自春风。”明代王问卿的《游仙岩》:“素有探奇癖,扁舟此日来。危峦真壁立,孤阁云自开。攀磴如猿上,凭阑望鹤回。仙踪景可觅,直欲抵蓬莱。”可谓历代传颂不衰。其主要景点和建筑有:
  仙岩景门 位于仙人城西侧山下。门上“仙岩”二字为江西著名书画家彭友善先生所题。
  仙鼠石 位于开始登山处,右方的高山下。仙鼠面朝高山,圆眼尖嘴、肥身。高约10余米。
  仙风门 仙人城第二道山门。位于半山腰。山门外一口泉井,终年不涸,叫“洗心泉”。山门后有一对联:“性悟头头是道,心空处处菩提。”山门后有休息台,可供休息。
  仙雨门 仙人城的第三道山门。门前是观看龙虎山风景的最佳位置之一。从门前向北观看,可观赏仙水岩的全景;向东观看,可观赏龙虎山群峰。
  仙姑庵 位于仙人城南端半山腰处。庵堂依洞穴而建。洞内可容千余人。洞分前后两部分,前厅供奉观音塑像,两侧分别是文殊和普贤。前厅东侧供奉地藏王,西侧供奉花仙子。后厅为生活区,曾有十几位尼姑在此居住。
  清浊水池 位于仙人城山腰处西侧平地。这里两处水池,咫尺之隔,池水却一清一浊,池水前无来路,去无流向,大汛不溢,久旱不涸。
  龙化池 离清浊水池约50米,在一山岩下,面积约50平方米。其水清沏,长年不涸,是山上佛庵道观共用的水源和放生池。
  兜率宫 在仙人城山顶。为五起五进,坐西朝东的道教官观。1998年重建。高约19米,占地约670平方米。建筑彤壁朱扉,重檐丹楹,上盖灰色琉璃瓦,四周为花岗岩护栏,北侧有进殿边门,左右有楹联:“入门求道悟真道,登殿步虚升太虚。”正殿供奉老子坐像,像高12.3米,以应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思想。
  仙风桥 位于仙姑庵东边约50米处,为花岗岩结构的拱桥,桥长约40米,宽约5米。为2002年新建。此桥将仙人城与河豚堡山体连接起来。
  河豚堡 位于仙人城南端,与仙人城隔一山涧。山高与仙人城相仿,为一组相互连结四面陡直的山体。这里曾有山寨,用于战乱时周边乡民避难。
  狮子岩 为河豚堡南端近山顶的一个巨大岩洞。站在洞口向南眺望,视线开阔,可看到上清河由远至近的风景。明代进士黄应元游览至此,写下了《游龙虎山狮子岩》诗一首:“天畔云根隐薜萝,谁名狮子镇岩阿,风号电掣长疑吼,虎豹风云肯浪过。”
  天门穿岩 为河豚堡南端山腰一穿岩,为南北向,洞高约20米。
  象鼻山游览区
  象鼻山游览区是仙水岩景区的一个组成部分。游览区因有一座巨大的状如大象的山峰而得名。象鼻山游览区是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中最为典型的一个游览观光区。这里景观景点众多,主要有:
  象鼻山 位于象鼻山游览区东门的入口处。高约100余米。其山体西端有一狭长穿洞,使山体南端形成一个大象的巨形石鼻,惟妙惟肖,鬼斧神工,观之震人心魄。
  仙丹盒 位于象鼻山南约100米的山顶上,为一长方形岩石,其状如一长方形丹盒。
  龙胆赤壁 从象鼻山向南,登山后到了一个陡坡,两块巨石不偏不倚拦住去路,这就是龙胆坡。
  观象台 位于象鼻山西南,在此可平视象鼻山。站在观象台北望,除象鼻山外,还可看到蜡烛峰等景观。此处靠山边还建有观象亭一座。
  正一仙峰 位于龙胆坡上方山上。俗称拇指峰,高约10余米。正一仙峰是座崩塌残余型山峰,酷似一个紧握四指、翘起大姆指的拳头。正一指的就是道教正一派之意。
  百岁洞府 位于正一仙峰南面,为山体下方的一个大岩洞,就像一条巨龙张开的大口,洞内有一张下棋用的太极圆桌,就像龙口内的明珠,据传这里曾是铁拐李和吕洞宾下棋的地方。
  潜龙洞 在百岁洞府南面,有两座巨大的山峰靠在一起,形成洞穴。洞穴下宽上窄,高处有30多米。洞穴上有一条长50多米的“一线天”。据传这里曾为太平军与清兵作战时的一个指挥所。
  金龙汲水 位于潜龙洞南面,这里有一小瀑布从山涧流出,但水流进水潭后未见有水外流,似被潭中的金龙将水汲干。
  倒挂藤萝 在观看金龙汲水的小路上,可看到对面一座山峰上,有一条条粗壮的藤萝从天而降,甚是壮观。
  舒家寨 位于潜龙洞南。舒家寨四周为陡峭山崖,稍为平缓处筑有围墙和山门。据传是太平军所筑,寨中原建有房屋和蓄水池等。这里又称“天作高山”。
  虚靖堂 位于潜龙洞南面。是30代天师张继先的修炼之处。现复建在舒家寨原址内,建筑为纯木结构,古色古香,有观星台、修炼庵和生活用房等。
  斧劈金山 位于舒家寨西向对面。这是一处崩塌残余型丹霞景观。两座横卧的山峦中分,因为色彩斑斓,俗称“金山”。两山之间裂缝由于雨水不断冲刷,使中间的石块崩塌嵌在两山之间,石块如上宽下窄的斧头状,故称“斧劈金山”。
  面具岩 位于斧劈金山的南面,一石独立如戏剧人物的脸谱。
  雄狮回头 位于舒家寨西南方的一高大山体。雄狮回头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观赏。一般景观观看时角度不同,景观形态也有所改变,但唯独这座雄狮回眸不论从什么角度去看,都不会有太大的变化,都显得栩栩如生,威风凛凛。
  畲家寨 位于舒家寨西面约1公里处山路边,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居民建筑。畲族是古越族人的后裔,他们的住房至今保持依山而建的木结构吊脚楼式样。
  望儿峰 位于畲家寨旁边,是一座突出的山峰,形似一位慈祥而又满脸痛苦的老妈妈,这尊石像就像是一个翘首盼儿归的老母亲,所以叫“望儿峰”。
  洞天门 从龙虎山庄到桃花洲必须经过一个人工隧道,这个必经之地就叫洞天门。穿过山洞就是一派仙气缥缈的洞天福地。
  金龟翘首 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下游东岸。是僧尼峰南面观看的形象,其外形极像一只翘首金龟。
  观景台 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下游东岸,在靠近僧尼峰的北面半山腰处,这里是观看仙水岩全景的最佳位置之一。
  龙虎山庄 位于水岩游览区桃花洲东面山坳中,面积约2平方公里。这里群山环抱,风景秀丽,其中有龙虎山宾馆、风云轩宾馆等接待设施,为观光度假、休闲避暑的理想胜地。
  排衙峰游览区
  排衙峰游览区位于龙虎山风景名胜区中部,是从鹰潭市区方向进入景区的第一个游览区。
  其主要景点有:
  排衙峰 景点面积约2平方公里。由秀峰奇石排列而成,呈长形,长约2公里,气势磅礴,其最高峰海拔267.5米。清代《龙虎山志》载:“排衙石,在仙岩东,森然罗列,若仙班之侍立。”排衙峰由多组山峰连接而成,从北至南的主要山峰有:北端的三清论道,中间的八戒梦仙、鲤鱼峰、状元峰、蜡烛峰,南端的大JJ切等。
  三清论道 指排衙峰北端三座并肩而立的山峰,峰高约200米,挺拔威武,颇有些高道神韵,又似道教中三位最高尊神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峰与峰之间顾盼默契,故名三清论道。西侧的太清峰,峰顶上长有竹木,有古庙遗址。
  八戒梦仙 位于排衙峰西侧,是由雏鸡石、张家山、牛岩几座连绵起伏的山峰组合而成。远远望去,其形态就像是酣睡中的八戒,仰卧的姿态、圆圆的西瓜肚子,惟妙惟肖。
  蜡烛峰 位于排衙峰中部西侧,高约100余米,为一柱状石峰。
  大刀切 位于排衙峰南端,为山峰崩塌形成。其崩裂面平整光洁,色赤如染,长宽均超过百米,如刀削而成。
  天师茶园 位于排衙峰北侧,即三清论道峰下面,面积约300余亩,所产茶叶按历代天师秘传的制茶加工方法,制成的天师养神茶风味独特。由于龙虎山土壤气候条件适宜茶树生长,且多雾,所产茶叶具有生津止渴、清脑安神、降火明目、清凉祛暑、提神益智、消除疲劳、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等功效。
  老君授徒 位于排衙峰东侧约1000米处,一座高约100余米的山峰酷似一位满腹经纶的老人头像,形态天庭饱满、地阁方圆、五官分明、神情俨然安详。在它面前有一孤立小山峰,微微前倾,很像一位毕恭毕敬、虔诚学道的小道童。小道童好像在认真地聆听老道人讲经论道。
  王长护教 位于排衙峰北面龚资线公路北侧的一座横卧的山峰,山峰南侧山岩突出,酷似一位仙风道骨的老道长头像,他表情严肃,面朝老君授徒峰。王长是惟一护送张道陵到龙虎山的弟子。
  龙虎山文化广场 位于龙虎山风景旅游区排衙峰西面。占地面积6400多平方米。广场由中心演艺场、休闲长廊、绿化草坪、花卉树木及休闲步道组成。中心演艺场可容纳万名观众。演艺台由分别代表阴(黑)阳(白)太极的两层圆形平台组成。演艺台背景是一幅大型铜雕画,宽31.96米、高2.58米,面积82.63平方米,用1.5毫米厚的紫铜板,采用锻铜工艺精心制作而成,显得古朴典雅。画面分6个部分,分别代表龙虎山六大景区即应天山、上清宫、龙虎山、仙水岩、马祖岩、洪五湖,表现手法上以抽象为主,具象为辅,刻画众多人物故事,有祖天师炼丹创道,30代天师巧对宋徽宗皇帝,陆九渊讲学等内容,整个画面以上清河为背景,将深厚的历史文化蕴含在人物故事情节中,体现了“道羔长存”这一主题思想。其周边为宾馆饭店及景区机关所在地。
  壁鲁洞 是龙虎山众多道教遗迹之一,据清代《龙虎山志》载:它位于龙虎山东北十五里之西仙源。明清时设置的仙源乡包括现在的上清镇、龙虎山镇、彭湾以及余家乡的一部分。西仙源,处于今龙虎山镇的西源村委会范围。壁鲁洞在西源村大陆家东南面的一片峰峦相连的丘陵地带,其中一座高约200米的山峰,沿山脚爬上去,经过陡峭的三道石寨门,石壁之下便有一个大洞即是壁鲁洞。洞内宽敞开阔,高4米,宽20米,深20米,可容百人。地面平坦,洞壁有人工挖凿痕迹,大洞里面套着一个圆球形小洞,直径2.5米,顶部凿成穹窿形。大洞左侧有一长方形地穴,内有灰烬痕迹,应是生火做饭之处,右侧有多层水平石隙缝经人工凿宽,可用作储藏物品。洞口边有一石臼,用于舂米,旁边有一长2米、宽1米、深1米的石池,估计应是蓄水池。池外有一堵土墙,应是防风墙。整个洞就是一个完整的生活起居之所。站在洞口向外看,远处群山起伏,视野开阔,近处藤树掩映,花红草绿,环境优美,的确是一个修身养性的好地方。据传说,壁鲁洞曾有一位绿毛大仙在此修炼。绿毛大仙是西汉成帝时京兆长安人刘根,感叹世风衰败,辞官归隐在壁鲁洞过隐士生活,寒冬酷暑不穿衣戴帽,遍身长二三尺长的绿毛,故号绿毛大仙。唐朝诗人皮日休在一首诗中写道:“刘根昔成道,兹坞数千年。毵毵被玉体,号曰绿毛仙。”道教祖天师张道陵在龙虎山炼丹修道时,曾到过壁鲁洞,并识得传说是太乙玉女留下的铭文,得到制命五岳檄召万灵的神虎秘文。宋朝诗人王文卿写有“壁鲁洞”一诗:“神虎奇书太白藏,金函曾此发龙章,绿毛仙子归何处?野草幽花满洞香。”以后有多位文人赋诗吟咏壁鲁洞。
  峨眉峰 位于龙虎山镇西源陆家村后约5公里处,主峰海拔372.9米,植被为灌木丛,此山峰岭险峻,奇峰如削,怪石天成。山顶东侧有真武庙遗迹。山顶顶端是一处保存较完整的古寨堡,寨堡依山脊险要处筑以围墙,均用赤麻石砌成,寨墙高3-5米,深凹处高8米,周围约1200米长。设四门,有通道、女墙、哨卡等,布局严谨,易守难攻,此寨据传是古时屯兵及村民避乱之所。
  第二节 龙虎山景区
  龙虎山景区又称正一观景区。位于云锦峰东南。上清河在景区内总体为南北走向,但在中途有一大的转弯,河流转为东西方向约4公里,后又复转为南北方向。龙虎山景区就在上清河转弯后这片弯角里。面积约10平方公里。其中主体为正一观游览区、九曲洲游览区等游览区。
  正一观游览区
  正一观游览区位于云锦峰东南1公里处,总面积2.5平方公里,主要景点有正一观、龙虎山、炼丹池、天师草堂遗址等。
  正一观 是道教祖庭的象征。汉和帝时,第一代天师张道陵携弟子王长游淮人鄱阳后,溯信江来到这里,建草堂,炼“九天神丹”,成为中国道教的鼻祖。第四代天师张盛自蜀回龙虎山后,在这里建祖师正一元坛,遵父命“永宣祖教,以传于世”,立祠祀祖。从此,历代天师在此开坛授箓。正一观始建于西晋,为江南道徒聚会中心。几经兴废,尚存“龙虎天关”石匾一方。现在的正一观是在原址按宋代建筑风格重新建的,占地60亩。建筑群坐东朝西,南北对称,古朴典雅,气势雄伟。正一观建筑群包括七星池、正一观正门、仪门、元坛殿、从祀殿、祖师殿、玉皇楼、丹房、迴廊、生活用房等。
  七星池 位于正一观前,是正一观景点组成部分,由7个圆形水池组成。水池排列的形状模仿天上北斗七星。以甬道为界,北边4口是斗杓,分别叫天枢、天璇、天机、天权;东边三口是斗柄,分别叫玉衡、开阳、摇光。北斗七星是古人星宿崇拜的对象之一,表示祈求四季平安,风调雨顺。正一观前的七星池,即是古人这种愿望的反映,同时还起着蓄水防火的作用。
  正一观正门 过七星池后拾级而上为正一观正门,正门建筑端庄凝重。为正一观建筑群中轴线的第一个建筑。
  仪门 在正门之后,仪门一般指的是官署大门之内的门,取有仪可象之意。仪门显示了正一观地位的高贵和威严。仪门上绘有道教护法四大门神:手执宝印的是天蓬玉真寿元真君,手持宝剑的是天猷仁执灵福真君,持戟的是翊圣保德储庆真君,手持火轮的是佑圣真武灵应真君。
  钟鼓楼 为庙宇内用来报时和做法事所必需的建筑,南为钟楼,北为鼓楼,这里所挂铜钟重达2000多公斤。
  祖师殿 是正一观的正殿,高约15米,建筑面积876平方米,殿内供奉的是祖天师张道陵和弟子王长、赵升神像。
  玉皇楼 位于祖师殿后。是正一观的第二主殿,高14米,重檐式歇山顶,仿宋式建筑,底层中厅正中祀玉皇大帝。二楼正中祀西王母。
  元坛殿和从祀殿 祖师殿的东侧为元坛殿,是道教授箓传度之处;西侧为从祀殿,祭祀正一道高道。
  炼丹房 祖师殿北侧的建筑,是张天师合药炼丹之处。
  迢廊 为围绕祖师殿的步行走廊,长约百余米。
  观内生活用房 为观内道众居住生活用房,位于炼丹房后。
  龙虎山(龙山虎山、龙虎石)
  龙虎山包括龙山和虎山,位于正一观后,主峰大虎头海拔247.4米,为百里龙虎山区的心脏。传说东汉时第一代天师张道陵来到此处炼丹修道,有青龙白虎幻绕于丹鼎之上,丹成龙虎见,故改名为龙虎山,另说两峰相峙,状若龙虎,故名。龙山由数峰连成,逶迤起伏,龙头雄伟,脑眼分明,形象逼真,有凌云飞翔之势;虎山前足屈伏于地,跃跃欲起,龙山虎山,相峙耸立,虎踞龙盘,气势雄伟,其周围有众多景点:
  水帘洞和濯鼎池(炼丹池) 在正一观后的山谷中,有一瀑布自山顶喷落而下,称水帘洞,其瀑流人濯鼎池(又称炼丹池)。传说为第一代天师张道陵的炼丹遗址。
  薛家寨 位于龙虎山之南,上清河北岸。据说是南唐司徒薛忠奉命征讨匪乱时,用于安营扎寨的屯兵之所。这里风光秀丽,地势险要,山高数百米,四面峭岩陡壁,要经过几处险关才能攀至山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山顶却平缓,翠竹、青松中长满各色花草。山间有泉水和溪流,还有许多大小不一的岩洞。上清河是当时由赣人闽的唯一一条水道,过往船只必经此地,所以薛家寨便成了镇守闽赣通道的关隘要寨。山上仍保留了部分城墙、寨门等遗迹。
  手诀峰 位于龙山虎山之南,上清河北岸。一排连绵起伏的赤石丹岩组合起来,像道教法事中道士所作的迎仙手诀。故名手诀峰。
  仙都睡美 位于与龙虎山相对的上清河西边。是一排连绵起伏的山峰,横亘在上清河边,从其上游看酷似一位美丽动人的仙女静静地平躺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之上,任河风轻掠云鬓、淡扫蛾眉。仙女凤眼微闭,秀鼻端庄,朱唇轻启,下颌轻柔流畅,酥胸高耸,体态轻盈舒展,俏丽安详。
  双狮滚球 位于正一观前,由三组山丘组成,中间的小山丘,圆圆平平,像是一只滚动的绣球。两边各有一座起伏的山体,蜿蜒起伏,像两只活泼可爱、正在戏滚绣球的狮子。两狮一雄一雌,南面的威猛,北面的安详。
  天师板栗林 位于石鼓峰南面,面积约600余亩。呈长方形带状分布,据说是由祖天师张道陵来龙虎山炼丹修道时所种。平均树高10余米。每年秋季,结实累累,是当地土特产之一。
  金山万亩板栗园 位于兰车刘家相对的上清河西岸2公里处。于2001年底开始开垦,现有8000余亩的规模。板栗园基本连片,一望无际,蔚为壮观。
  旅游设施
  正一观大桥 位于云锦峰上游约500米处。为仿古水泥平板漫水桥,桥宽约5米,长约150米,可通客车,是从仙水岩乘车到正一观和九曲洲的必经桥梁。
  正一观竹筏码头 位于云锦峰上游300米处,码头宽约100米,由水泥石块护岸并建有多级台阶,为游客乘竹筏漂流的设施。是从仙水岩码头到正一观的水路终点,也是下仙水岩的乘筏起点。
  九曲洲游览区
  九曲洲位于正一观的南面,上清河的北岸,距正一观约3公里。为国家生态农业示范点。整个游览区面积450余亩。游览区内有竹园、梨园、桃园、钓鱼池、休闲区和会议厅、别墅等景点和设施,这里长年绿树成荫、四季花果飘香、自然环境优雅,是集观光、休闲、度假、会议、科考为一体的农业生态园区。
  第三节 上清官景区上清官景区既是山水风光秀丽的一个景区,又是历史文化丰厚、名人荟萃、古迹甚多的一个景区。景区的中心为上清镇,围绕上清镇,主要有上清宫游览区,上清古镇游览区、天师府游览区、天门山游览区、应天山景区等。因天师府已有另章节介绍,这里对除天师府外的其他游览区分别予以介绍。上清宫游览区
  上清宫位于上清镇东面约500米处,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是历代天师阐教演法,传道授箓之所。素有“神仙所都”、“百神授职之所”之称。它的前身是道教祖师张道陵在龙虎山结庐炼丹时建的天师草堂。大上清宫宫殿巍峨,殿、阁、楼、院遍布山间,其规模之大不仅居江南道教宫观之冠,而且在全国道教界也首屈一指。道教兴盛时,香烟缭绕、仙乐阵阵,四方高道云集,善男信女车水马龙前来祈福禳灾,宛如繁华盛会,被誉为“昼夜长明羽人国,春秋不老药仙宫”。大上清宫还是《水浒》一百零八将的出世地。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开篇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不仅描绘了龙虎山“干峰竞秀,万壑争流,瀑布斜飞,藤萝倒挂”的绝胜景致,而且绘声绘色地讲述了水浒英雄从上清宫镇妖井中腾空出世的故事。龙虎山上清宫由此家喻户晓,名扬天下。
  大上清宫同中国道教一样,随历史风雨而兴衰,曾经屡受水火兵燹之灾。到晚清时期,宫殿倾圯,衰败不堪。民国19年( 1930)因乞丐失火,大部分殿宇楼阁化为灰烬。至20世纪中叶,仅存上清宫门楼、棂星门、钟鼓楼、下马亭及东隐院等破败建筑。1956年江西省政府曾将“上清宫遗址”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革”中,大上清宫再遭劫难,建筑被毁,仅剩一口元代铜钟。
  世纪交替,随着龙虎山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抢救古文化,恢复大上清官已成为千呼万唤的势态。21世纪初,大上清宫得以重建。重修的大上清官以典籍记载为依据,尊重历史,依旧复旧,建筑上采用仿宋结构,风格典雅,雄伟庄严。2000年5月,一期工程已建成并对外开放,主要建筑有福地门、下马亭、棂星门、钟楼、鼓楼、东隐院、伏魔殿、龙凤街等,占地面积60亩,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
  福地门 是上清宫的主人口,是一座两层的重檐歇山式建筑,长20.1米、宽14.1米、高18.78米,青灰瓦顶,青灰砖墙,显得宏伟庄严、气势非凡。上二楼向南,可远眺琵琶峰和上清河,视野非常开阔。原门上有御赐“大上清官”匾额。
  龙凤街 为福地门通向下马亭的甬道,呈S形走向,长约100米,宽约10米。
  下马亭 下马亭相当于仪门,是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之处。重檐歇山式建筑,长19.2米,宽14.4米,高11.27米,亭由28根柱子支撑。28根柱子对应28个星宿。
  棂星门:是上清官主体建筑中轴线上第一个建筑,为牌坊式仪门。由6柱5脊组成,长23.5米,中间两根石柱高8.6米,两边石柱高7.8米。石柱由汉白玉雕刻而成,上刻龙、凤及祥云图案,按元代修建上清官时的原式。
  钟楼鼓楼 位于棂星门内两边。东边为钟楼,原挂元代制造的9999斤重的铜钟;西边为鼓楼,现安放有一面近3米直径的大鼓。
  东隐院 在上清宫的东面,是上清宫内唯一保留:下来的明清时期的建筑。东隐院始建于南宋时期,后因元世祖忽必烈对该院道士张留孙分外器重,对东隐院倍加修缮,因而名声大振。现在保留的建筑有门屋1间,正厅3间,左右丹房各4间,后厅3间,左右耳房各1间。东隐院北墙外有一口井,被人称为“善恶分界井”,传说这口井能映照出人的善恶是非,不但能看到今世,还能看到来世。其门北面有一巨樟,约需七八人才能围抱,据传为祖天师所植。
  伏魔殿与镇妖井 伏魔殿位于东隐院南侧100米处。殿建于高台之上。殿内有一井叫“镇妖井”,据传为《水浒传》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中描述的洪太尉放出水浒108将的地方。上清古镇游览区
  上清古镇游览区位于鹰潭市区南30公里处,东与上清宫游览区紧密相邻,游览区内主要有上清古镇及古镇周边景点等。
  上清镇旧名沂阳市。据考古发现,两晋时渐有人聚居。唐高祖武德八年(625)设雄石镇,并派兵驻守。唐末朝廷派中丞将倪亚任镇遏史,后因其有战功封为郡王,古镇也因此改为倪王市。北宋崇宁四年(1105),宋徽宗命江东漕臣将上清观从龙虎山迁入上清,又将倪王市改为上清市。
  明初,上清镇即形成近于今日的规模。至明代后期,上清古镇已相当繁荣,《徐霞客游记》称上清街“甚长”。晚清咸丰年间(1851-1861),太平军和清军曾屡在上清激战,镇内建筑损毁严重。直至民国年间大体修复,其面貌一直保持到20世纪80年代。
  上清镇因中国道教发源地而闻名天下,张天师在此已历经63代1900余年。
  上清镇不仅以道教文化著称,还以“虚受一切,涵容万物”的道教理念宽大的接受了多种不同文化,形成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唐代禅宗高僧马祖道一曾在上清讲经传道,著名理学家陆九渊在镇东应天山创立象山精舍(书院),世称“象山学派”,名噪一时。历史遗存长庆坊和东岳宫则显示了民间神仙崇拜。位于镇东头的天主教堂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由荷兰神父所建,为哥特式建筑。佛、儒、基督教在上清的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上清的文化内涵。上清镇还是闽、浙、赣商贸集散地;闽浙赣苏区红十军与中央红军会师的地方。上清古镇的主要景点有古街古巷、古码埠、天师府、留侯家庙、长庆坊、朱丹溪庙、天主堂、天源德药栈、留侯第古民居等。古镇周边有红军会师滩、上清宫、东岳庙、夏鼎碑、倪亚牌坊、薛氏官厅、应天山、天门山、圣井山等景观景点。
  上清古街 沿上清河而修,长约1.5公里,东西向贯穿全镇。街面为鹅卵石砌成,中间用长条青石铺砌,沿街两旁为砖木结构的商铺店面,其临河一边为江南水乡独特的建筑——吊脚楼。在吊脚楼中穿插大小码埠16个。古街内边的一幢幢房子,无论是古老的,还是新的,虽然都是坐北朝南、鳞次栉比地排列着,但都稍有错落,不在一条直线上,当地俗称“兜财屋”。
  古巷 史书记载上清古镇历时千余年,为古信州西南一带商贸航运之津,道儒文化之地,大姓聚集之所,所以古时上清商贾富豪云集,私宅星罗棋布,形成上清古镇几十条大小不一的巷弄。这些曲径通幽、四通八达的巷弄可谓上清古镇的一大特色。按照居民姓氏地域划分,巷弄都分别被冠以不同的名称,如姜家弄、李家弄、柴家弄、关门口等,这些巷弄多以鹅卵石铺成,两侧分布众多明清建筑。
  沿河码埠 上清古街,临水而建,先人考虑到居民饮水、洗涮乃至船只停泊的便利,每隔二三十米,便空出一弄用麻石砌起石级,水边以长条麻石砌成扇形埠头。码埠的功用分居民用水与船舶停靠两类,古时上清镇河运发达,河面船帆纵横,货运繁忙,一般船舶停靠大码埠,如:府前大码埠、长庆殿大码埠;居民用水、洗衣在小码埠。码埠的建筑与修缮多由比邻而居的某姓家族筹措经费,所以上清码埠多带有姓氏家族的名称。如:张家码埠、李家码埠、姜家码埠等。另外也有码埠近旁的杂姓居民共同集资所建。同饮一溪水,共用一码埠,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同担负修缮责任的民风美德一直延续至今。现在每天清晨,主妇们仍然承袭几百年来的习惯,三三两两于座座码埠洗衣洗菜,好似对上清河叩拜;夏日的夜晚家家亮起灯来,纳凉聊天,明灯映在河面。于是上清河自古就有“朝受千人拜,夜收万盏灯”之说。
  留侯家庙 位于天师府西侧,为天师祖庙,是天师及家族祭祖的地方。留侯指的是辅佐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的著名军师张良。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被封为留侯,世人也称张良为张留侯。祖天师张道陵是张良的第九代孙。门联“子房勋功御封留侯,张陵传道敕赐家庙”反映了这一历史。留侯家庙原名“真懿观”,始建于北宋崇宁四年(1105),由第30代天师张继先奉敕创建,宋理宗嘉熙年间(1237-1240)由第35代天师张可大重修,元朝至清朝也曾修葺。清朝雍正七年(1729)改额“留侯家庙”。家庙占地面积1042平方米,原建筑布局分为头门、二门、三门,中门、上殿5个层次。头门、二门毁于解放初期,迎送殿上匾额“玉相真仪”,为唐玄宗皇帝语句,意在称赞天师超凡脱俗、不同凡响的真人仪态。上殿内供奉的是汉留侯张良及第1代、第30代、第43代天师塑像和历代天师牌位。除正月初一祭祖外,每年清明、冬至,天师家族也来家庙聚会、聚餐。外姓人也可随时来此朝拜,其意义不在“祭祖”,而在崇敬留侯、礼敬天师,祈求平安吉庆。
  长庆殿 位于上清古镇的西头。清代时,上清居民区便划为三坊,即五通坊、中坊、长庆坊。长庆殿位于长庆坊。长庆殿是供奉金元时期四大医学家之一朱丹溪的庙宇,当地人俗称朱老爷庙。庙宇初建于元代,几经修复,门上镶有门额一块,上刻“长庆坊”、“灵钟星岳”等字样,均为清康熙、雍正年间重修时镌刻的。整个庙宇建筑面积不大,分正殿和偏殿两部分,占地约三亩,砖木结构。正殿于民国14年(1925)重修。正殿前东西两侧开了两个天井,为之采光用。殿内塑着朱丹溪夫妇、子女像4尊。偏殿内塑地藏王及送子观音像。朱丹溪,原名朱震亨,是金元时期四大医学家之一,因世居浙江义乌的丹溪,被尊为丹溪翁,曾多次在上清一带为百姓治病,所以上清人民为纪念他便修了他的庙宇。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当地老百姓将朱老爷夫妇像抬着过街,以示怀念之情。元代学者戴良曾作《丹溪翁传》,明代文学家宋濂为他书墓志铭,高度评价了这位医学家。
  天主教堂 天主教堂位于上清镇东,清同治十一年(1872)由荷兰神父建造,是鹰潭地区最早的一个教堂。宣统三年( 1911)意大利人徐厉斯招募工人又修缮扩建,历时三年竣工。教堂为哥特式建筑,气势宏伟,总面积1057平方米,砖木结构,青石作柱基,上接圆木柱。原四壁2米高处绘有耶稣受难图14幅,前厅悬有圣母玛丽亚和耶稣画像,高约3米。前面是诵经台,高1.4米,为教父念诵经文,教徒人教受礼之处。教堂东一侧有神父楼,为神父往来传送经文、收纳教徒之处,也是起居、接待场所,俗称“官厅”。其两侧还有男堂、女堂等附属建筑。
  天源德药栈 上清镇由于水运发达,明清时期药栈较多,至解放初期尚有6家药店,且“天”字号居多。其中位于上清街中段的天源德药栈规模最大,店主为樟树人曹氏。药店始建于清末,建筑面积2788平方米(现存建筑375平方米)砖木结构,分正房、马厩、储藏间、杂物间等几部分。店面是三进门,头门经营药材零售,二门经营批发,三门面积最大,主要是进行药材加工、炮制等。天源德药栈虽为近代建筑,但采光技术却别具一格。为使店内光线明亮,店主采取天窗采光的办法,店面有采光天窗7个,上面分别开着四角、八角形等7种不同式样的雕花天窗,天窗上盖有明瓦,同时在大门两边墙体上还有两扇窗户,西边山墙砌两个竖长条形的外窄内宽的“条窗”。这样一来,店内的光线就相当充足。另外,房子的外墙非常特别。外墙是青砖所砌,里侧是木板,而在青砖与木板之间叠放着瓦片。据说这是为防盗所设。因为,一旦有人企图破墙人室,瓦片就会发出响声,起到报警作用。店堂内立有神农塑像。(传说神农是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曾尝百草,选取药材,教人治病,被誉为“药王”。)
  会馆 清朝、民国时期,上清商贸发达,外地客商众多。因此在上清建有多处会馆,较有规模的有南昌会馆、福建会馆。其中南昌会馆保存较好。南昌会馆为晚清建筑,原为私宅,抗战前为南昌人购置,改称为南昌会馆。三间两进,头进为门,中有天井,后进为厅,形制完整,建筑保存基本完好。
  留侯第等古民居 明、清、民国时期,在上清镇居住的天师后裔较多,他们的私宅,多冠以“留侯第”。现在上清镇尚存的留侯第还有7处,距今已有100余年以上。在刻有“留侯第”3个字的大门上,一般设有四个“门簪”,门簪之上,两边又设有“门罩楼”、“斗望砖”,上下排列3层,错落有致,而这个“门簪”和“门罩楼”都是有相当社会地位和官职的人才可以设置的。进入大门,步入前厅,前厅有后堂门,共四扇,遇到重要客人时,中间两扇门才打开,平时是关闭的,可以起到“照壁”的作用。到中厅,因为门上都采用镂空雕刻,花纹图案精美,所以中厅中堂门叫花门,中厅也叫花厅,是主人会客设宴的地方。中厅两边正房为主人居住。中厅的后面,便是私宅的后厅,公子小姐及女眷在此居住。私宅内,梁以下的门、柱、窗等都涂上黑色油漆,梁以上的椽子、望板、梁等都涂刷朱红色油漆。这一方面是为了显示出大府第的气派,另一方面是为了与朱门红梁的天师府区分开来。宅内厅主梁靠后顺枋还横托着一块长板,这叫“过桥”,是用来供奉祖先灵位和家谱用的。厅堂地面都是用青砖铺成,而天井内水池地面是用大块石料砌成的。天井内设有暗沟,据传暗沟内还放有乌龟,乌龟的爬动使暗沟不会被堵塞,起到疏通暗沟的作用。此外,古民居还有宫保第、济阳第、吴家大宅、李家大宅、何家大宅等建筑。
  上清古镇周边景点
  红军会师滩 位于上清河南岸桂洲村西边,与天师府隔河相望。民国22年(1933)初,由朱德任总指挥的红一方面军与由邵式平率领的闽浙赣苏区红十军在上清镇桂洲河滩胜利会师。几株大樟树掩映下的一片沙洲即是当年会师地点,现立有一块“红军会师滩”石碑,碑文记载了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军事行动的经过。
  附:红军上清会师纪略
  民国二十二年(1933)1月22日至26日(农历壬中年十二月廿七日至癸酉年正月初一日),来自中央苏区的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三军团和来自闽浙赣苏区的红十军,在江西贵溪县上清镇会师。
  1933年初,在抚河前线指挥红一方面军作战的红军总政委周恩来、总司令朱德、中央军委副主席兼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接中共苏区中央局电示,为了打通闽浙赣苏区与中央苏区的联系,集中两大苏区的力量,粉碎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开辟新苏区实现江西全省的胜利,中央红军应与闽浙赣红十军在贵溪县信江以南会合。
  据此,作出两军会师的战略决策。周、朱、王即电令红十军立即转到贵溪附近行动,并准备南渡信江,策应红一方面军。1月12日金(溪)资(溪)战役结束后,周恩来、朱德作出一系列部署:令红一军团驻金溪一线,向东乡来道游击、警戒;令红五军团集结于黄狮渡、珀歼,向南城来道游击、警戒;令红二十二军留浒湾,向抚州来道游击、警戒;朱德、王稼祥随彭德怀为军团长的红三军团向上清方向靠拢,并分兵向贵溪、鹰潭、余江来道侦察警戒,做好迎接红十军的准备及资财的征集。以此防范敌军奔袭,为红十军渡过信河提供全面的安全保障。
  同时,周、朱、王迭次发电给时任中央代表兼闽浙赣省军区指挥部总政委曾洪易,促其乘敌尚在整顿、调动之隙,“坚决执行中央电令”,“勿再迟疑”。
  1月20日,红十军52、53、54三个团共4000余人(时仅有枪1600支),分别在万年富林、贵溪周坊集结完毕,由曾洪易、唐在刚(省军区指挥部总指挥)、邵式平(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周建屏(红十军军长)率领,冒着大雪,出发向信江北岸前进。
  事先,周建屏军长派出军区侦察科长马步英率一营战士,在当地群众大力支持下,已在信江上架起了浮桥或准备了船只。1月22日,红十军分别在贵溪境内金沙、瓜园埠、杨家渡、界牌等处开始陆续渡江,翌日全军顺利渡到南岸。
  1月21日,王稼祥随中央红31师先期从鹰潭以南赶赴信江南岸老屋董家一带(今鹰潭市月湖区童家镇属村),接应红十军渡江。22日,王稼祥在信江之滨会见曾洪易、唐在刚、邵式平,传达中央指示,研究红十军改编具体方案。会见后,曾、唐返回。
  也是在1月21日这一天,红三军团的一批便衣侦察员潜入上清镇,按照总部根据贵南地下党关于上清镇情形的汇报而作出的决定,为了让当地百姓免受战火之灾和保护道教宫府的古建筑,对紧挨镇东头的王家山敌堡及其周围的4座连环堡(均由地方武装“靖卫队”据守),采取智取战术,割断电话线,制造“贵溪的守军投降了!缴到的枪送来了!”的场面,并令镇上大豪绅曾庆文到碉堡下喊话劝降,迫使以上清区长和靖卫队长为首的守敌挂出白旗。共俘敌100余名,缴获轻机枪1挺、步枪92支、手枪4支及大批粮食、子弹。为红军会师上清扫清了障碍。
  同日,上清河上架起了两座用竹排铺门板搭成的浮桥,一座过人,一座过马。
  1月2日,大雪纷飞(会师期间都是雪天)。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军团长率红三军团跨过浮桥进入上清镇。司令部驻天师府(此时天师不在府中)。古镇长街,群众敲锣打鼓,燃放鞭炮,欢迎中央红军。
  1月24日,红十军经新田、彭湾、小岭,全部开到上清。中央红军与闽浙赣红军胜利会师。
  红十军进上清街时,中央红军列队欢迎,两军都高唱战歌。古镇沿街,又是挂满红旗,爆竹震天,许多群众向战士送鸡蛋和年节食品。
  中央红军着灰色军装,军帽缀红五角星,战士每人有枪还背大刀、草鞋;红十军年龄老少不一,衣着各式,有些战士没有枪,只有大刀、长矛。
  1月25日是农历除夕。中央红军开进上清后,随军的地方工作团就打开大地主的仓库,宰其肥猪,并将没收土豪劣绅的衣物、银元连同粮食、猪肉,分发给贫苦居民和农民。大家欢欢喜喜过大年。当时在上清一带,孩子们都会唱一首歌:“廿八廿九边,红军来过年,打土豪、分衣裳,分粮又分钱,穷人见了天,过个快活年!”
  在天师府前的广场上,召开了群众大会,会后,宣传队演出了“文明戏”,群众则表演舞龙灯,军民联欢。
  会师后,按照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红十军整编为32、33两个师,与原属一方面军的31师合编为新十一军,军长周建屏。归属中央红军序列。
  除夕这天下午,在上清镇对面的桂洲沙滩上,举行会师大会。邵式平主持大会。朱德、王稼祥、彭德怀代表中央军委阅兵并讲话。会后,一些部队即行开拔,至翌日(大年初一),红军全部撤离上清。
  红军在上清,军纪严明:分给百姓大批猪肉年货,而部队除夕却以煮萝卜为年夜饭主菜;部队战士向店铺买灯芯糕,都按时价付苏区纸币,开拔前又挨家登门用银元换回去;借符策店老板李云甫1块铺板、1盏油灯,临走前的夜间,都放在门外归还。
  上清会师后,红三军团向南城县东南地域转移备战,红十一军则在邵式平、周建屏率领下开赴金溪附近监视敌军。随后,十一军伪装中央红军主力,东渡抚河,开向黎川,迷惑牵引敌陈诚部重兵东进,为中央红军主力灵活回旋、集中兵力、捕捉战机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取得革命战争史上著名的黄陂、草台岗战役的大捷,粉碎敌第四次“围剿”,作出了特殊贡献。红十一军在诱敌过程中,先后转战于金溪、资溪、光泽、贵溪南部、南丰、南城、黎川、广昌等广大地域,创造了大片新苏区一信抚苏区,从而使闽浙赣与中央苏区连成一片,并为新根据地闽赣省的创建发挥了重要作用(邵式平即为闽赣省苏维埃首任主席)。
  倪亚牌坊 位于上清镇北面3公里处的汉浦村,是朝廷为倪亚所建的牌楼。倪亚在唐昭宗龙纪元年(889)曾任雄石镇(今上清镇)镇遏使,因被封奉化郡王,故称倪亚王。倪亚死后原葬于上清官三清殿址。宋崇宁四年(1105),兴建大上清官,其家族迁往汉浦,将墓迁走,并将唐昭宗石刻诏书搬往汉浦,牌坊随迁而建。现在,由汉白玉制成的安插诏书石碑的石座还在。石座长120厘米,高70厘米,宽50厘米,正反两面雕刻着精美的双龙戏珠图案。牌坊高7米,宽约14米,由砖石砌成。中门上方镶嵌一块石匾,上刻“唐藩世胄”四个颜体大字,门两侧有门联一副:锦江春色盈天地,雄石家声亘古今。三洞门楣之上附有10根出裔长簪;连结三洞门的石板上刻有龙凤、麒麟、鹿等吉祥之物。牌坊前原塑有一对石狮,后面原建有门楼、香火堂、古戏台,建筑的木柱上有历代名人题写的柱联。香火堂内原塑有倪亚像,两侧有护将周丞邺、刘杰像。
  夏鼎碑 在上清镇桂洲村头南端。夏鼎为明首辅夏言之父。其墓前尚有一块功德碑,高一丈有余,宽五尺左右,厚七寸。石碑尽管斑驳,但碑文依然清晰。(碑文见人物传)
  东岳宫 位于上清镇东南1公里处,是民间祭祀助周伐纣的功臣东岳大帝黄飞虎的庙宇。始建于北宋末年,清嘉庆年间重修和扩建。现存正殿、亭楼和厢房共14间,还有一个古戏台,建筑面积近1400多平方米。黄飞虎生日这天,邻县、邻省的信徒都要到这里集会祝寿。正殿中有十八层地狱和十善十恶壁画,殿内有塑像。
  薛氏官厅 坐落在上清镇渐浦邮路村。官厅门前有一条由贵溪通往抚州的古官道,是古代邮递的必经之地。明朝以前此地没有村落,只有路边的千年古樟掩映下的一座邮亭,负责转递邮件,供来往路人歇息。因此邮路之名一直沿用至今。邮路村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远远望去,两棵高大的松树赫然人目,树高近30米,刚劲挺拔,直冲云霄,当地称为“夫妻松”,松龄均近800年。邮路有新老薛氏官厅两栋大建筑。老官厅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呈方形,四周用砖围砌,建筑布局为前门、正门、前厅、中厅、后厅。整个建筑规模宏大,气势壮观,俨然一座官府衙门。前门由完整的长条青石构架而成,饰以精美的砖石浮雕,马头墙飞檐翘角,以显其建筑非凡。前面的石雕对联为:“芦溪一门六进士,杨林三世七登朝”。横批是:“南楼世家”。“芦溪”指渐浦,“杨林”与“南楼”系唐金紫光禄大夫薛忠之名号。这副对联说明薛氏家族曾有辉煌历史。进入前门,是占地500余平方米的大庭院,地面全是用青条石铺砌,院中原有一口池塘,用于养鱼观赏及防火,后为小孩安全着想而填平。前门两侧及庭院两旁是三排建筑,供长工、佣人及其家眷居住。左右各开有耳门,用于长工及闲杂人员出入。登上石级台阶,便至官厅正门,正门的建筑与前门相似,只是显得更高大,雕刻也更精美。门内有前厅后厅24个房间。前厅较小,用于客人换鞋、晾伞、放行李挑等。中厅最大,四根合抱粗的大柱子立在厅中,这种结构与官邸府宅相同。中堂之上供奉着列祖列宗的灵位,以思创业之不易。中堂上额,挂有一块赐进士出身、钦命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提督福建省学政陈用光赠送薛超六旬荣寿的匾额。穿过中厅边门,便进入私宅的后厅。其天井四周设有鱼缸、花台,后厅地面是光滑的青砖铺设,外人一般不入其内。整个建筑的得意之作要数雕刻,梁柱上龙凤呈祥,呼之欲出;门窗间以民间传说故事为题材,雕刻有“八仙飘海、唐僧取经、五女拜寿”等内容,人物形象千姿百态,栩栩如生;镂空雕成的风檐雀替镶嵌缜密,天衣无缝。中厅与后厅两边都有通道至屋外,既可至厨房和牲口喂料间,也可作防火安全门之用。往东的通道至新官厅,相距约100米。新官厅建筑的时间稍晚,规模也小一些。新老官厅组成的建筑群,是镶嵌在龙虎山下的两颗古民宅建筑艺术的明珠。
  天门山游览区
  天门山游览区位于上清镇南部5公里处。面积6000多亩,最高海拔1300米。为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和上清国家森林公园的主要景区之一。天门山属晚侏罗纪火山岩地貌,呈开口向北的箕状展布。整个游览区山坡陡险,谷地幽深,怪石遍布,森林茂密,巍峨壮观。深渊峡谷中,水流湍湍不息,多处瀑布气势磅礴。由于海拔高,这里是避暑休闲的好去处;由于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空气清新、水质好,这里又是养生保健的绝佳场所。天门山的景观主要是瀑布群,有姐妹瀑、青云瀑、浪荡矶等。
  泉源熊家 位于天门山山脚,村内有50余户人家,以熊姓、薛姓为主。据说熊姓为北宋初年从抚州东乡迁来,至今已繁衍了40代,有1000多年历史。熊家村内绿树成荫,周边山青水碧,空气清新。由于旅游开发,村民纷纷开酒家、饭店,供游客餐饮、住宿、休闲度假。
  龙门石 位于天门山入口处,为一对巨石,巨石高约10米,两石中间有一宽约2米的步道,好似通向天界的门户,是进入游览区的必经之路。
  龙潭 位于龙门石上方约50米处。潭上方为一瀑布,四周为巨石,潭水清碧。
  姐妹瀑 为三叠瀑布,位于龙潭上方约500米处。三叠瀑布大小相仿,每叠瀑高约10余米,宽约5米。最下一级叫紫胭瀑,中间一级叫紫云瀑,上面一级叫紫英瀑。
  青云瀑 位于姐妹瀑上方约200米处,是天门山游览区内落差最大的瀑布。高约30米,宽约10米,瀑布如从天际飞泻而下。瀑布冲人深潭,浪花飞溅,水声震耳。
  浪荡矶 位于青云瀑上方100米处。清泉从倾斜的山石坡上自由浪漫欢腾而下,形成宽约30米,长约100米的一连串的瀑布。
  一线天 位于浪荡矶上方约500米处溪流西面,由东、西各一块差不多高度的巨石组成。巨石耸立如削,石缝中最宽处不足2尺。站在石缝中间仰望,天空只有一线。
  铁栏关象 位于天门山溪流上方山涧中。山涧东、西、南三面都被峭壁包围,石壁高十余米,犹如铁栏,只有朝北有一道豁口,山涧中有一外形酷似大象的巨石,长约6米,高约3米。
  童子拜观音 位于天门山近顶端,有一山崖高约50米,酷似观音,山崖东边山顶上立着几块巨石,像小童子躬身朝拜。
  天门松涛 位于天门山峰顶,这里有成片的巨松,山风吹来,松涛似吼,令人心潮澎湃。这里还有董元寺遗址。
  圣井游览区
  圣井游览区位于上清镇沙湾村南,距上清镇约10公里处。是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和上清国家森林公园的主要景区之一。圣井游览区性质类似天门山游览区。由于当地人将瀑布下方冲刷成的水潭称为“井”,这里三处大的瀑布,分别被称为一井、二井、三井,统称圣井。主要景一井 在近山顶处,瀑布高约30米,宽约10米,气势磅礴。古人逢旱,到此祈雨,亦称龙井。
  风洞 位于圣井山半山腰处,为一三角形石洞,洞口大约1米见方。洞内幽黑不见底,而洞口长年四季有微风吹出。这风冬天为暖风,夏天为凉风,甚是奇特。
  竹海 山上毛竹成片,山风吹过,如海浪波涌。
  应天山景区
  应天山,又名“禅师山”、“象山”,位于上清镇东8公里处,为龙虎山风景名胜区的六大景区之一。应天山海拔811米,山有九峰,联络如翠屏。唐代佛寺丛林制度的创始人马祖曾结庐山北;宋代元丰年间僧人莹者在南麓鸡脚岭建寺,称“应天寺”,山因易名“应天山”;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教育家陆九渊应门人彭世昌的邀请到应天山,“环顾山形,宛然巨象”,遂名“象山”,自称象山翁。创象山草堂,书匾“象山精舍”,居山讲学五年(1187-1191),弟子逾千人。绍熙二年(1191),陆象山奉诏知荆门军,象山精舍日渐衰落。江东提刑袁甫是陆象山的再传弟子,以应天山交通不便等缘由,上书朝廷,将象山精舍迁建于贵溪县城信江对岸的三峰山下。绍定五年(1132),赐匾额“象山书院”。“象山书院”为南宋四大书院之一。
  应天山景区的主要景观景点有:象山精舍遗址、应天寺遗址、七级瀑布、九峰联屏、射箭石、番经石、歇石等。
  应天寺遗址 在应天山南麓的鸡脚岭上。宋代元丰年间(1058-1078)僧人莹者创建。南宋初,陆九渊讲学于此。南宋末重修,砖木结构,两进,塑像21尊。解放前,寺院破败倒塌,现仅存石炉一只。
  应天山观 又称应天山庙,位于山北。第18代天师张士元居观40年。观早年荒废,仅剩基地。原有繁禧观、冲元观、慈济观等18观送的石雕人物,现已所剩无几。当时石人沿路排列,当地人称为“十八土地到庙上”。观址南有丹舍、北有黑龙井、碧莲池遗迹。
  射箭石 位于应天山南面半山石壁上,日出日落时,石壁上有一块呈殷红如血的痕迹。一说是张天师射箭镇妖,山石流血。
  经石 位于东山之崖,可憩十多人。
  歇石 位于西山之崖,可坐五六人,上有苍松覆盖,盛夏不知有暑。尘湖 位于山顶,天成一池,大旱不竭。陆象山曾游览过,并有记载。
  上清官景区其他景点
  从上清古镇顺上清河而下的景观景点为:
  仰天仙子 位于过鹰厦铁道上清洞口的上清河西岸。由一组连绵起伏的山峦巨石组合而成,山峰外形远观像一位赤身裸体躺着的神汉,他的头部、身体及阳具轮廓分明,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雷打石 位于汉浦村对岸的上清河拐弯处。为一孤立山石,屹立在湍急的河道中,如中流砥柱。从雷打石至上游15里河段,明代永乐至万历年间被朝廷封为禁港放生池,立有禁碑,不许捕钓河中鱼虾。
  肖家渡 在雷打石下游,连接肖家村和汉浦村。明清时,一条官道(即驿道)从贵溪经鱼塘乡(今龙虎山镇)龚店村过西源陆家经肖家渡后,分为两路一条经上清通往福建,一条经渐浦通往抚州金溪,肖家渡是必经之地。
  仙棺石 位于肖家渡下游上清河北岸。山崖间有一个豁口,一块长方形巨石嵌在其中,半截插入,半截悬露在外,酷似一口放在悬崖上的大棺木,故名仙棺石。
  位牌石 位于仙棺石对面的上清河南岸。这里是一座岩石组成的小山,石山前的水中有一块竖石,高数米,外形像一块立在水中的位牌,故名位牌石。
  官帽石 位于位牌石下游。河边水中一座小石山露出水面,外形很像古代的官帽,故名官帽石。
  三怪石 位于上清河南岸边官帽石下游乌龟潭。三座外形怪异的山石组合在一起,一座像乌龟,一座像蛇,另一座像河蚌,所以叫三怪石。
  雄狮镇江 位于上清河北岸三怪石下游。一座高约30米的山峰,横在河边,其外形像一只雄狮,高昂着头,鬓毛清晰,眯着小眼,张着大嘴,卧在水中。右前脚把玩着一只圆球,尾巴曲卷在肚边。
  第四节 马祖岩 洪五湖景区
  马祖岩暨洪五湖景区为龙虎山风景名胜区六大景区之一。两景区相连,属未完全开发景区,旅游潜在价值很大。
  马祖岩景区
  马祖岩景区位于余江县洪湖乡水北村及龙虎山风景旅游区龙虎山镇豪岭村范围内,地处上清河东岸。主要有马祖岩游览区、天鹅湖游览区、香炉峰游览区。
  马祖岩游览区
  马祖岩游览区位于洪湖乡水北村委会响溪村东北面约5公里处。此处山环10里,四周岩石壁立。因山顶岩石状如马头,初名立马岩。后因唐代高僧马祖道一禅师(709-788,中国佛教丛林制度创始人,洪州宗创立者,对中唐后禅宗南宗在江西、湖南广泛传播影响极大,形成江湖派)在此传授禅经,遂改名马祖岩。内有山谷,呈马蹄形。其主要景点有:一线天 位于马祖岩游览区北侧,因其“两峡立,约数百仞,一线中分,日唯午见”得名。其长约300米。山涧不见底,上面两崖高约100米。
  岱宗讲堂 位于马祖岩游览区中部马蹄形山谷中。唐马祖道一禅师即在此讲授禅经。当时全国众多名山寺院的方丈云集于此地,聆听经法。宋代理学家朱熹也曾在讲堂上题“中和”匾额,现存遗址。
  穿岩 位于马祖岩游览区西边半山腰中。全长27米,宽9米,高1.6米,横穿山体,故名。
  把门石 马祖岩进口处,有一巨石竖立其间,名曰“把门石”
  月池 绕过“把门石”,山下有一口大池塘。白天,波光山色,相映成辉;晚间,景色更是宜人,月亮映在水上,故名。
  滴漏岩 古代没有钟表,而以滴漏计时。相传:女娲娘娘补天时,故意留一小洞,让水一滴一滴的往下漏,以便计时。此岩,滴水常年不涸,故名。
  棋盘石 一块平整的石上,刻有棋盘。故名。
  龙井 这里有泉水,四季不涸。
  虎石 因形似虎,故名。相传,此虎原是神虎,虽已成仙,但改不了残暴习性,常伤害牲畜和人命。当地百姓十分怨恨,祷告上苍,求其惩治。玉帝准奏,派雷公雷母将它击死,化为顽石。
  挂榜石 马祖岩山谷中有块峭壁,四方端正,中间斑斑点点,似字非字,因状似榜文,故名。相传,京城如有人中了状元,这座挂榜石上就会显示其名字。
  印石 因石形类似官印,故名。相传,求官者前来拜印,虽不能近期奏效,但终久灵验。
  天鹅湖游览区
  天鹅湖游览区位于龙虎山镇豪岭村委会境内,地处上清河东岸。游览区内有天鹅湖、金枪峰、金龙峰等景观景点。
  天鹅湖 位于龙虎山洪豪公路边,距206国道2公里,距仙水岩北面4公里。景点包括千佛洞、保驾峰、螺丝岭等,历代多有文人墨客涉足于其中。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于崇祯九年(1636)十月到此一游,并在日记中记下了这里的岩洞、寺院等。据传清代乾隆帝登保驾峰吟诗抒情,故事至今流传在民间。著名禅师马祖曾到此讲经,引来许多僧人在一排长约250米、连成一片,可容纳千人的岩洞中筑室为居,至今石壁上还留有当年僧人凿下的圆印。保驾峰下的天鹅湖,以湖面形似天鹅而得名,湖水碧波荡漾,清澄如玉,水中游鱼历历在目,深处幽幽墨绿,傍晚时分,白鹭归巢,彩虹映照,水天之间,实为壮观。现景点正在开发,已开一隧道,从天鹅湖南面穿山进入湖边。
  螺蛳岭 位于豪岭村委会菱湖陈家的西北200米处的水塘边上。因形似螺蛳,故名。有岩洞数以百计,大小不一,呈蜂窝状。岩洞内有崖墓3处,距地面20米,洞口较大,并用木栅封住洞口。据考证为春秋战国时墓葬,被列为余江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驾峰 位于豪岭村委会菱湖陈家西北一公里处。因此山形像一只母鹅抱崽,又名抱鹅峰。该峰有崖墓2处。
  金枪峰(又名碣石、杵臼石) 位于豪岭村委会洪豪公路路边,距206国道500米。金枪峰原名碣石、杵臼石,高112米,石峰直插平畴,平地突起,仰望穹窿,挺拔如笋,有孤柱擎天之状,呈男性阳刚之美。与仙水岩的仙女岩相对,惟妙惟肖,天造地设。有诗叹咏仙女岩和金枪峰:“恍若青莲溪水开,金枪相伴梦阳台。女娲秘授天机事,育出山男水女来。”金枪峰形似杵臼,又因峰下有座怪石,形似猴头,低矮的山脊和连绵的藤蔓将两座石山相连。当地传说,张天师曾在此镇锁孽猴,此景又名“铁柱锁金猴。”山体40米高处有崖墓多处,为春秋战国时期崖墓。
  金龙峰 位于金枪峰东南2公里处,又名鸡笼峰,高约150米,半山腰有两岩洞,洞深约40米。洞内为金龙寺,供有释迦牟尼、南海观音、济公、关公、十八罗汉等佛像。
  无底洞 金龙峰西北侧的半山腰有一大洞,洞内有若干小洞。洞的底部窄矮幽暗,即使匍匐前进,也难探知洞底,故名“无底洞”。
  龙洞(原名龙舌洞) 金龙寺内有一小洞,洞内直卧一块形似舌头的巨石。该洞冬暖夏凉,四季如春,游客不断。该洞每年有一天(但无定日)会有一束光芒从洞底向外射出,时间约一至两分钟;1993年6月15日突然龙舌下面渗出潺潺流水,直流到寺门口。当地群众均言从未见过此种现象,其中原因至今尚无科学定论。
  古尸洞 僧侣、尼姑仙逝后,不人棺,不下土,放人陶缸内,置于此洞。故名“古尸洞”。凡置于此洞僧、尼尸体,经久不腐,遗容不改,衣物不蚀,谓之成仙。后来也有用棺木安葬于此洞的。
  龙凤配 位于金龙峰半山腰,有一稍稍突起的圆形乌石,相传信女朝拜便会受孕生子。
  香炉峰游览区
  香炉峰游览区位于贵溪市余家乡口上村委会西3公里处。是龙虎山九十九峰之一。因山顶平圆,形似香炉而得名。清代《龙虎山志》载:“香炉峰,在龙虎山西北,挺然侍立,凿石磴,盘旋而上,途中,更凿石眼攀援,绝顶有禅寺。”香炉峰巍然屹立,四周被香炉峰水库所环绕。半山腰有岩洞,洞内为春秋战国时的崖墓。这里有仙人洞、仙人床、千丈坡、试胆壁,上面有泉水、竹林、石墓遗址。登上顶峰俯瞰,千山竞秀,白云悠悠,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明代黄应元《游龙虎山香炉岩》诗曰:“春烟漠漠雨溟溟,锁断香炉万仞青。此日乘舟看不足,何时携杖扣岩扃”。香炉峰主要景点为:
  一线天 位于香炉峰山体东南面。两山夹立,一线中分,入岩内向上观看,只见天色一线,故名“一线天”。其中两块撑住一线天夹缝的大石头叫做女娲石。
  仙人床 传说自从“一线天”形成之后,许多神仙都到这里修炼,其中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就在这里炼过丹。炼丹后席地而卧在大石头上,故名仙人床。
  棋盘石 “一线天”岩内有块平整如棋盘的石头。相传,当年张果老与铁拐李就在这块石头上下棋对弈,故名棋盘石。
  仙女池 香炉峰偏南山脚下有一椭圆状沼泽。它林木环绕,四季葱茏,水清见底。相传,天上仙女常常下界来到这里沐浴,故名“仙女池”。
  悬棺 香炉峰现有悬棺多处,据专家考证为春秋战国时所葬。
  山门 要登香炉峰顶端,必须经过两道山门。山门系用大麻石砌成。始建于清代。
  莲花池 香炉峰顶上有大、中、小莲花池三口,泉水盈盈,莲花鲜艳。大池面积约五六十平方米,小池也有20平方米左右。相传,这是观音老母坐莲的地方,有难之人,只须朝拜,有求必应,应而必验。
  香炉寺 根据徐霞客《江右日记》记载:“结佛庐于其上”。由此可见香炉寺建于明代。从现在留下的遗址来看,规模很大。相传,曾有寺僧百余人,由马祖弟子泰安住持。安(仁)、东(乡)、金(溪)、贵(溪)四方香客络绎不绝。
  洪五湖景区
  洪五湖景区由洪湖、五湖两水库和周边景观组成,位于余江县洪湖乡中部。
  五湖水库:建于1957年,是余江县第二大水库。总库容2240万立方米,最大水面7000亩。五湖水库位于浙赣铁路以南320国道南侧,距鹰潭西5公里,距刘家站3公里。湖面形似手掌,故名。湖面辽阔,山绕水面,烟波浩渺,坦荡碧澄。中有小岛,随着水位的升降涨落,时大时小。这里气候宜人,雨量丰富,植物茂盛。随着季节的交替和气候的变化,湖光山色,迥然不同。水库北端建有主坝,高42.3米,长1165米,雄伟高峻,蔚为壮观。站在坝上,鸟瞰全景,天水一色,顿觉心胸开阔。
  水库中鱼很多,有鲫、鲢、鲤、草、鳝等20多种,年产7.5至10万公斤。水库中,鸟也多。计有白鹤、灰鹤、大雁、野鸭等10多种珍贵鸟类。是著名的候鸟区。每年9月至来年4月,成群的白鹤、灰鹤、大雁列队飞来,嬉戏水中。野鸭一年四季都有。
  水库四周,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遍布松、杉、茶,桔树也很多。每到秋季,黄橙橙的柑桔挂满枝头。
  洪湖水库 位于五湖水库西边3公里处。建于1965年,是调节白塔新渠水量的调节水库。总库容1326万立方米,最大水面4000亩。游客从白塔新渠坝首乘小船竹筏顺渠而下,可直达水库。
  洪湖水库由于和白塔新渠通联,有新渠的长流水,所以特别明亮、清澈,犹如一面明镜镶嵌在绿树环绕的水面上。平时,蓝天白云,山村树林,飞鸟行人,都可清晰地倒映水中。微风吹拂,波光粼粼,犹如碎金铺水面。
  水库北面紧邻刘家站垦殖场,我国南方著名的红壤改良实验基地就设在这里。由于水利条件改善,漫山长满桔树、梨树、桃树和茶林。林区斗渠、毛渠纵横,水流淙淙,是一处风景十分优美的景观。
  第五节 鬼谷洞景区
  鬼谷洞道书称“第十五洞天”,位于与上清镇毗邻的贵溪市冷水镇麻地村委会境内。景区主要景点有:
  凝真观遗址 位于上清官南35公里,鬼谷洞的山脚处,面积约1800平方米,从残存的巨大石砌地基来看,这曾是一座规模宏大的道观。由南唐中主李璟及其子后主李煜出资创建。南唐保大十一年(953),道士韦愉然、吴宝华居此修炼,北宋仁宗嘉桔年间(1056-1063)重修,元代至元年间(1271-1294)道士吴与顺重建,时有四殿四堂,及左右道舍与配房等。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颊有诗《鬼谷岩》:“鬼谷岩前石,唐文字字奇。何当拂苍藓,细读老君碑。”
  从鬼谷仙师在此地修道授徒,至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1998年底,在凝真观的遗址上塑就鬼谷仙师神像,经鹰潭市宗教局批准,已有道徒数名在此出家修行。
  隶属正一派道观,是道教第十五洞天奉祀祖师和天神地祗的场所,也是道友聚会,切磋纵横之学,弘扬道教文化,从事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
  天乐道院旧址 位于凝真观之东约150米,共分上下两栋,面积达220平方米,和凝真观同年代兴建,元代至元年间(1271-1294)上清紫微道士吴与顺重建。是道徒们的生活起居之所,后被毁。现留下石壁,长33米,宽10米,还保持完好。
  鬼谷洞 位于云梦山的半山腰处,形似崖屋状,外敞内收,高约3米,深约8.5米,宽约4.8米。洞壁为海底沉积岩,洞口两侧有人工凿成的门栏,上方有装门的石孔,洞门有象形的鲤鱼把守,上方左右两侧有天然的石钟、石鼓。相传古人敲一下鼓,洞源村都能听到。距洞口1.5米处,右边沿洞顶直斜而下有一岩石,称云梦床。人若平卧在上面,两腿自然分开,两手自然松垂两侧,自然会屏闭胸部呼吸,而出现腹部呼吸(丹田呼吸),这就是道教内的上乘内炼功法——胎息法,称睡仙功。左边有一块黛青色的巨型岩石,似麒麟状,石上有条纹,似人工所刻之蝌蚪文或称乌篆文(即元赵孟烦诗“鬼谷岩前石,唐文字字奇”),石身有3个小孔,是出油、出盐、出米的孔,相传当年不管来多少人在此居住修炼都能供给以维持他们的生存。看来十分神奇,于是百姓为了能多出些油、盐、米,便把孔凿大,结果什么都没有了。岩顶有象形的日月星辰,传说顶部有一个浅浅的凹形圆孔,人称天然月亮石,盛传它会移动。数百年来,它已从洞顶慢慢地移动到了洞顶的边缘,当时,百姓只要到了鬼谷洞就会关注月亮石的位置,传说:“月亮下山时,天下应大同。”洞的最深处是一尊鬼谷仙师的塑像。
  鬼谷小洞:在鬼谷洞右边约100米处,洞口呈不规则形。洞口宽35厘米,高50厘米,洞径约45厘米,口面向上,莹润光滑。洞之上方巨岩耸崎,呈重楼复阁之势,成了这座灵洞的天然屋顶。洞内光线幽暗,洞深约8米,成螺形,钟乳倒悬,岩景粗犷。有蝙蝠栖其中,见人四处纷飞,但不撞击人体。人若进洞,必须脸朝黄土,五体投地,先下左脚,后下右脚,投入身躯,然后双手并举,垂直而下,方能落地。此洞是鬼谷仙师闭门修炼的地方。据《四库全书》记载:“鬼谷洞,在鬼谷山,其洞幽黑,人必以烛,周围四里,可容数千人,旁有一洞,洞口狭小,相传若有人入其中,迤逦渐远,见人物象俨如人世。”
  庞涓井 庞涓井又名庞家井。位于凝真观之北约50米处,与上清紫微道士吴与顺重建的涤烦亭同一位置。百姓俗称“龙眼”,是鬼谷山重要的山间溪水,此水甘甜可口,是道院饮用水的源头。
  张仪井 张仪井又称林泉井。处于鬼谷大洞之左30余米,井处于天然崖洞之中,井口状如一横卧的宝葫芦,口径约2米,泉水清澈见底,甘甜可口,不溢不涸,即使落人了竹叶,也不腐败,没有一丝异味,据说,此井是由鬼谷仙师之徒张仪管理并维护,具有“林泉止处,永作丹丘”之称。
  千年豆科紫藤 生长在鬼谷洞的右侧。古藤的形状酷似蟠龙,有龙眼、龙须、龙嘴,当地百姓又称之为龙藤。龙藤直径达24厘米,围径达72厘米,粗如水桶,高约数丈,位于鬼谷洞左旁。盘桓蓄势,循岩攀崖,九曲三弯,直插云霄,好一派“中华第一藤”气势,令人啧啧称奇。元代大诗人袁桷有诗赞叹:“纵横太古石,短长千岁藤;感彼岩居子,独饮古涧水。”此藤至元代便有千年,至今约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孙膑寨 在凝真观遗址之北200余米处,鬼谷山下部,在封闭的山脉两山谷深处,沿山形而叠建,形成梯田,面积约1600平方米,用石砌墙壁。清代还有黎家、毛家姓氏在此居住,现今仅存石阶、断壁、石墙。
  千年白果树 距冷水镇桂港村约5公里,两旁青山耸峙,溪水相随,千年白果树挺立溪边,高达17米,树干粗约三人合抱,三根主枝交错张开,如伞似盖,葱茏多姿。树干高约五米处长树瘤两个,长约33厘米,下垂酷似妇乳。树身中一穴裂开,如锈树脂渐流不断。传说,雌雄白果精已经出世,雄者匍匐,逐水而行,危害不大;雌者立身,浮水而出,荼害生灵。雌者用计从张天师母亲那儿骗得圣水,正要涨水出逃,刚回到家中的天师策马追杀,匆忙之中,误用雌剑将白果精杀死,因雌剑无法收回而使创口千年“流血”。千年白果树,已在1986年定为贵溪县文物保护单位。
  露水坑古城墙 清朝咸丰五年(1855)至同治三年(1864)期间,太平军转战贵溪,当年冷水是进出福建的交通要道,太平军在露水坑古驿道边筑起了城墙等工事,以防清军的袭击,今冷水林场桂港分场10余里,仍可见隐身于深山密林之中的古城墙遗址。古城墙用大鹅卵石砌成,长近60米,高4米,中间是一拱开门洞,横亘于夹峙的青山之间,城墙下是陡峭的石壁,易守难攻。城墙附近有不少残存屋基,为太平军屯兵起居之所,是贵溪市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第六节 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
  国家地质公园的由来与建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次大会决定建立具有特殊地质特色的全球地质景区网络,接着在其156次执行局会议上决定在全世界启动世界地质公园计划,选择地质上有特色,同时兼顾景观优美,有一定历史文化内涵的地质遗址建立地质公园。
  中国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会议精神,随即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地质矿产部相应发出了《关于对拟建地质遗迹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预审的通知》、《地质遗迹保护规定》(1999年)。2000年初,国土资源部发出了《关于申报国家地质公园的通知》。鹰潭市地质矿产局在江西省地矿厅和鹰潭市政府的领导下,根据龙虎山具备丹霞地貌遗迹的特殊条件,会同龙虎山管委会于2000年3月及时展开了“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的筹建工作。
  2000年3月2日—4月20日,鹰潭市聘请江西省地质调查院组织专业队伍对龙虎山地区进行地质地貌综合考察,并编制提交了《龙虎山地质遗迹保护区(地质公园)综合考察报告》。市地质矿产局总工程师吴振慈参加并担任顾问。
  2000年4月28-29日在龙虎山庄召开了专家论证会,特聘莅会专家有:中国地质博物馆研究员潘江、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陈安泽、中山大学地理系教授黄进、江西省地质矿产厅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马恒伟、黄德彭等,会议对考察报告作出了较高评价,并一致认为已经具备申报国家地质公园的基本条件。
  2000年5月—8月对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的申报材料进行了修改补充,系统配音编录了光盘,精心制作了相关的电脑彩绘图件。
  2000年10月20日由鹰潭市地质矿产局王火茂、吴振慈和龙虎山管委会吴任华携申报材料赴北京参加国家地质公园评审委员会召开的评审会,在会上作了解说、展示和答辩,经专家们的认真和严格评审,最后获得评审通过。
  2001年3月16日,国土资源部在北京召开了国家地质公园授匾大会,鹰潭市市长缪兵赴京受匾。
  2001年6月20日在龙虎山桃花洲隆重举行了国家地质公园揭碑仪式和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成立庆祝大会,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寿嘉华、江西省副省长王君莅会并讲话。国家地质公园的性质与功能
  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是以独特典型、类型齐全的丹霞地貌景观以及与之融为一体的丰厚道教文化、崖墓文化景观为主要特色,兼有火山岩地质地貌遗迹。是以科学考察、科普教育、观光揽胜、文化旅游为主要功能的国家地质公园。
  公园强调遵循“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基本方针,协调处理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以保护为前提,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实行统一规划、分期实施、重点开发、滚动发展的建设方针;以旅游市场为导向,切实注重发展经济的实效;以地质遗迹景观和地质生态环境为主体,发挥资源优势,突出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可游性等综合功能。
  在江西农业大学园林设计研究所的协助下,于2001年12月编制完成了《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将地质公园划分为4个功能区及1个外围发展控制区、1个行政管理区,并按近期(2001-2005年)、中期(2006-2010年)和远期(2011-2020年)三个发展目标,逐步完善公园开发建设,努力建设成为一个世界级地质公园。2002年12月17日,经国土资源部批准实施《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
  附:龙虎山周边地区景观景点
  曾家古民居 曾家清代建筑群,与国家风景名胜旅游区龙虎山和上清天师府接壤,地处贵溪市耳口乡。建筑群依山傍水而建,树木苍翠、设计别致、环境优美、用料考究。建筑群始建于清乾隆三十至五十年间(1765-1785),距今已有200余年历史。整个建筑布局呈“品”字形,分为“曾氏公祠”、“鱼塘花园”、“经学书院”、“住宅”四大部分,占地总面积达6.4万平方米。
  云台山 位于贵溪市耳口乡圳上村与南港村之间,面积12平方公里,主峰海拔858.2米,一峰耸立,万山匍伏,群山环绕,西山、藐姑山、天台山、天华山,团团簇拥,把云台山绕在中间,犹如攀天柱。登上峰顶,环顾四望,一览众山小。
  云台山风景秀丽,奇峰怪石林立,形象鲜明,神态逼真的景点就有28景,动植物资源丰富,动物有飞鸟近百种,兽类三四十种,常见的有野猪、麂、水麂、山羊、山鸡、猴等。山间满布绿竹山花野果,不仅四季常青,而且长年都有鲜花盛开,春夏有山梨花,红、黄、蓝三色杜鹃花,秋季有金针花、山茶花、野菊花、以及似火的枫叶,冬季有腊梅花。植物的种类有近400种,其中珍稀树种有黄山松、水杉、南国红豆杉等等。由于自然风景奇特,气候宜人,特别是盛夏,凉爽非常,山上平均气温在18-25摄氏度之间,是休闲、旅游、避暑的胜地。山顶有云台山寺。
  人民公园(龙头山) 位于鹰潭市区,气吞信江之水,恰似卧龙盘腰。古樟蔽日,下临深潭,常有雄鹰翔舞其上。鹰潭得名有“鹰翔潭空”一说,即出于此。新中国成立后,原鹰潭镇人民政府把龙头山辟为鹰潭公园。翠阁凉亭,鸟语花香,又建一古典园门,小巧玲珑、造型别致。1962年秋,中共中央华东局候补书记魏文伯,为公园大门题写对联:鹰落樟青情无尽,潭空碧水意更深。公园的东侧,原有一北极阁,约建于明代,高三层,琼楼玉瓦,雕龙刻凤,曾经是鹰潭古镇数代文明的象征。传说阁的主人“桂氏千金”因反抗其父嫌贫爱富,从阁上跳楼殉情而死。北极阁在抗战时已遭重创,“文化大革命”中毁于一旦,幸而遗迹犹存。水门洞(又称城门洞)基石历数百年而未蚀,阁下的麻石通道和旧街市,可让人领略到鹰潭旧时的繁华。古时,鹰潭有“舟楫夜泊,绕岸灯辉”之说,即此一景。
  仙人古寺 离市区东10里便是仙人古寺。明清两代,这里是鹰潭最繁华的庙会场所。每年农历的八月二十日,这里人山人海,演大戏、唱“三角班”、耍猴、卖狗皮膏药的应有尽有,热闹非凡。如今庙会不再,但仙人寺依然古色古香,颇存古风。入寺处,金佛护法,笑佛迎宾,游人尽可上香朝拜。庙后有一小山,清溪流水,常闻鸟声。出古寺,西行1公里即甘露寺。据当地村民介绍,原甘露寺建于民国26年(1937)前后。时上曾村有一“仙姑”(即巫婆),名佳香,其夫在滴水岩打长工,住在滴水岩一荒庙中。该庙供奉“铁拐仙”,破败不堪,香火凋零。佳香的丈夫就对“铁拐仙”说:“此庙荒凉,我背你到仙人寺去,好吗?”据说当夜“铁拐仙”托梦,说“愿随君去”。于是,长工背着神像,连夜步行五六公里回到家中。次日一早,滴水岩村民不见神像,追到上曾村寻找,佳香的丈夫慌乱中把神像藏在牛栏之中,未被发现。至晚,把神像搬入仙人寺,谁知竟搬它不动。“仙姑”佳香便说:“大概菩萨看中了这个牛栏吧”?遂把牛栏改建为庙堂。后来,也不知那位文人墨客,给此庙取名“甘露寺”,据说还真有“灵验”,香火不断。直到如今,这个“牛栏”改建的“甘露寺”依然完好。
  月湖岩 位于白露镇东,从白露桥溯港上行,约四里,但见两岸柳丝条条,常有上千白鹭落港湾。山垅深处,隐一大岩,洞门如半月状,宽20余米,最高处约10米。岩石浑圆,宛如满月,古人称其为“月湖岩”,颇为形似。鹰潭辖区月湖区名即由此而来。岩深数丈,洞中有洞,约可容纳千人左右。岩中深处有庙、塑18罗汉像,民国时,乡人常在岩洞中请戏班演戏,亦为庙会之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里被辟为军事禁区。鹰潭长途台便设在岩中并有军队警卫。如今军事及电讯设施已撤,岩址鲜为人知,近年游客日增。
  江西铜业公司 位于贵溪市区,公司下辖德兴铜矿、贵溪冶炼厂、东乡铜矿、武山铜矿,永平铜矿、城门山铜矿、银山铅锌矿和南方总公司、信江铜制品有限公司、材料设备公司、职工教育培训中心等20余个二级单位和42家多种经营企业,拥有职工3万余人。除南方公司位于深圳外,其余单位以江铜总部所在地贵溪市为中心,环状分布在南昌、上饶、抚州、九江、鹰潭5市所属6个县市境内。这里年产黄金12吨、白银300吨、电解铜42万吨,年销售收入突破150亿元。
  江铜自1979年成立以来,经过20多年的大规模建设,已形成年产铜42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生产规模跻身到世界铜行业第4位。江铜主产品有阴极铜、硫酸、黄金、白银、铂、钯、硒、碲、铼、钼、硫酸铜、氧化砷、铜精矿、铅精矿、锌精矿、硫精矿、铜锭、铜杆、裸铜线等。主产品“贵冶牌”阴极铜,1995年4月被上海金属交易所评为“一类铜”,同年经中国消费者协会调查,认定为全国200个用户满意产品之一。1996年4月,“贵冶牌”阴极铜在伦敦金属交易所一次注册成功,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我国第一家在2ME注册的铜产品称号。金锭、银锭于1990年获江西省优质产品;“贵冶牌”硫酸为国优金奖产品。江铜主产品远销美国、日本、欧洲和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江铜被评为“全国用户满意企业”,连续多年被评为江西省优秀企业。
  在江铜贵溪冶炼厂参观的主要景点有:
  熔炼车间 主厂房长度为300余米,最高度为55米,1座闪速炉,6台转炉,4台阳极炉置身其中,这台闪速炉是我国第一家采用富氧闪速熔炼技术,也是目前国内产能最大的一座闪速炉,年处理矿产铜30万吨。
  硫酸区域点 冶炼过程中产生的高浓度二氧化硫生产98%和93%的浓硫酸,其中制酸一系统设计产量61万吨,为中国最大的单系列制酸系统,并已被编入中学化学课本,代表了当代中国最先进的制酸技术。
  铜电解车间 ISA电解系统于2003年2月投产,设计能力年产高纯阴极铜20万吨,采用了从澳大利亚引进的ISA工艺和从芬兰奥托昆普公司引进的主要设备,工艺是澳大利亚CRL发明和开发的,用永久不锈钢阴极来生产高纯阴极铜的先进工艺系统,是目前铜电解行业世界最先进的工艺和装备,具有时间效率高、流程简短、技术经济指标优良、阴极铜质量好、自动化程度高,操作工数量少等优点。
  铜拉丝生产线 厂房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其中主厂房占地1.36万平方米,厂房宽大、明亮,现场环境优雅、整齐,可以与国外企业现代化的大厂房相媲美,细线产品主要有0.08毫米-1.2毫米各种规格软、硬态裸铜线,0.08毫米-0.32毫米各种规格的镀锡线,目前年生产能力可达到15000吨。
  金砖陈列室(抱金砖、行好运) 陈列室有各种规格的金砖,最大的一块金砖大约有10多公斤,游客来此参观游览,抱抱金砖,沾点财气,使自己往后财源广进。
  韬奋塑像 位于余江县城,中国现代文化名人邹韬奋先生塑像坐落在余江县城中心公园,白水泥雕塑,高5.5米,是1985年经中央宣传部批准,由著名建筑设计师杨仲学负责景点设计,由著名雕塑家尹一鹏、陈作芳6个月精心雕塑,由国家副主席王震题写“邹韬奋烈士”。当地设有邹韬奋研究所。
  《送瘟神》纪念馆 坐落在余江县城站前路中段,县电影院南侧,座西朝东。此馆为展示余江县于1958年率世界之先消灭了血吸虫病的伟绩而建。1978年竣工开馆。总面积为4683平方米,建筑物占地2344平方米。此建筑为内庭外院,现代化锁形平顶、钢筋水泥结构的建筑群。门上横额为著名书画家吴作人的楷书题刻“送瘟神纪念馆”六个大字。此为两层建筑,高12.6米,宽约60米,右楼为来宾休息室,左楼设有160个座位的会议(或放电影)室。进入一层内厅,为序厅。厅内宽敞明亮,正面墙上悬挂着巨幅木雕,金黄色的毛泽东手迹《送瘟神》二首,深红的金丝绒衬底,显得气势宏伟,庄严肃穆。从序厅左门顺序进入一至五厅。这是口字形的单层建筑,高7.5米,深43米。前四厅陈列着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的事迹,最后一厅为江西省血防成果展览。陈列展品有历史文献、领袖手迹、实物、照片、图表、雕塑、电动模型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翔实,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血防纪念馆。
  江西果喜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位于余江县城,是一家集工贸为一体,多元化经营、集约化发展的民营企业集团。公司从木雕工艺品生产起家,历经近30年的不断改革和奋斗历程,现已发展成为一个涉及工艺美术品制造、小汽车零配件制造、微型电机制造、化工合成材料制造、服装机械制造、酒店旅游业等行业领域,在国内外设有21家公司的企业集团公司。产品销往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以高质量的产品和良好的企业形象享誉海内外,连续十多年被评为江西省优秀企业,用户满意企业、轻工部出口创汇先进单位、国家星火示范企业,全国光彩之星等荣誉称号。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张果喜系第二届全国优秀企业家、全国劳模、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第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企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企业家协会副会长、中国企业界第一个获得“小行星”命名的企业家。
  果喜集团公司的两座宫殿式的建筑,一座位于站前北路,另一座位于白塔西路。前者占地面积20余亩,后者占地68亩。两座建筑除了均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外,而且都有古典式的楼阁亭榭,小桥流水,特别是白塔西路的那座建筑群,大门楼雕梁画柱,雄伟壮观。进了大门以后,一座拱桥,稍前就是牌枋,再稍前,一座汉白玉石塔,耸立在人们的面前。
  九龙休闲山庄 位于余江县城南5公里处,为武夷山余脉隆成的九座山峰,因其形似九条蟠龙而命名。山峰景色优美,有汉初长沙王吴芮庙宇遗址、元代教育家、政治家倪镗出生地等人文古迹,是一处观光娱乐的风景区。
  樟坪畲族乡 贵溪市樟坪畲族乡离龙虎山约90公里(公路里程)。这里的畲族人口约占江西省畲族人口的七分之一以上。樟坪是畲族乡政府所在地。畲胞分别散居在桃田、柴古、新屋、廖家、太源、刘家、化山、化竹坪、老屋基,大岩曹家、姜山、樟坪、坂上等13个村民小组,31个自然村,散居于一条长约20公里、宽约10公里的带状山区。到这里来游览观光可欣赏体现畲族精彩艺术的“狗王图”和“马灯舞”,还可听到畲族的多种山歌,品尝各种山间菜肴。
  在畲族乡主要以生态旅游为主,项目有:原始森林游、十里竹海游、阳际峰松涛观日游、甑盖山金顶参佛游、三际头三叠泉瀑布游、火烧关古驿道游、畲族民族风情游等。主要景观景点有:
  修竹山庄 “夏日炎炎何处去,避暑胜地是上山”。上山村委会的修竹山庄海拔910米,现建有1500平方米的仿古式园林建筑,三面环山,面临溪涧;在山庄极目眺望四周群山,满目翠绿,一处四季云雾缭绕,胜似仙境。山庄素有“小庐山”之称,是旅游、休闲、学术会议的理想之处。
  民族文化村 畲族人能歌善舞,内容丰富多彩。他们喜欢用多彩多姿的马灯舞、吉么列、竹杆舞等来表述内心的喜悦之情;畲民喜爱对山歌,形式多样,有本民族历史传统的采茶歌,有比智慧的锁歌,有反映男女爱情生活的情歌。极具民族特色。游人可参与其中,娱乐身心。
  民族文化村座落在海拔410米畲乡樟坪村,建有文化广场、畲寨宾馆、具有民族传统结构的木、竹别墅,天然游泳池、民族文化馆及珍稀植物园。
  十里竹海漫游 自修竹山庄公路向西行,道路两边茫茫十余里竹海,峰回路转,青山连绵,穿越山脊,行于深壑、悬岩之上,凌于绝壁之中,清凉的山风带来一抹幽兰之清香,那似蜜一样的淡雅之香,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
  阳际坑峰 松涛观日 阳际坑峰是鹰潭的最高点,海拔1540.9米,在这里是观日出日落,听松涛是最好景点,极目远眺四周,一览众山小的凌云气概油然而生。裸岩、矮化黄山松与云雾尽在脚下,游人宛如入画中。
  甑盖山金顶 至荷树岭,可遥望甑盖山,象大姆指竖立,又象甑盖,故曰甑盖山,在赣东北及闽北一带,甑盖山与葛仙山、三清山齐名。现有庙宇、庙观及佛殿,是江西、福建道教、佛教信徒聚集之处。当你爬上山峰,顿时会感觉全身飘浮,放眼群山连绵起伏,云障、雾锁、飘飘渺渺气象万千,不可喻比。
  三际头三叠泉瀑布 三际头位于上山,三叠瀑布垂直落差近100米,形成三级瀑布,悬崖石壁,如斧劈刀削一般,石潭清澈见底,瀑布洒入其中,飞珠弄玉,寒气袭人,藤蔓攀岩壁,左右上下郁郁葱葱的黄山松,各展奇姿。给人以清新,深幽舒缓、轻松的灵感。
  青茅境 青茅境海拔1409米,山顶平缓,是鹰潭市少有的高山草甸分布带;松软的草坪草地,矮化的松林和布满山腰的锦带花及莲翘灌木林,深藏着许多珍贵的奇花异草,供游人采撷赏玩。这里曾种过人参,川牛腾等名药,有优质云雾茶200余亩,景色十分诱人,让人留恋忘返,青茅境也是观日出,望夕阳,看云海最佳景点之一。晴朗的日子,在这里可隐隐约约望到南平市区,听到极远的火车轰鸣。
  火烧关 古驿道 相传宋朝杨家将穆桂英派兵开关,用火烧山体岩石开出关隘,所以叫火烧关。元、明、清朝代这里都曾派兵守护,现尚见扎兵的营盘遗址。在关门隘口的山脊上,留有用石块砌成的垒墙遗迹。
  古驿道保存良好,驿道用大麻石铺砌,平整光亮,有两个纳凉亭和一个山路边客栈遗址。
  走在古驿道上给人一种全新感觉,那传书的驿卒驮盐的挑夫,守关的将士,沉重的脚步声就在身边走过,那粗旷的呼唤似在山谷回荡。
  古寨古城墙遗址 古寨、古墙,在东坑杨坂高坑岭及上山东西港头上,明清年代修建。据传太平天国革命后期,天国将领罗大纲、赖文光等在此招兵买马,修筑城墙堡垒。有趣的是在东西港头的堡垒城墙里,行走一里路许的青茅境山峰下,有一风洞,夏有凉风渗出,冬有暖气吹来。
  红军遗迹 土地革命时期,闽北苏区领导人黄道的红军部队曾在上山熊家木屋驻过,屋前墙壁上留下红军写的标语,现尚见遗迹。
  角山窑址 角山商代古窑址在鹰潭市月湖区童家镇大塘徐家村北面,离龙虎山10公里,1983年在文物普查中被发现,经过4次发掘,确定角山窑址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商业性陶器生产基地。其时代约在距今3500左右的商代中期,甚至更早(觚、翠、鸳等器物的发现,其时代有可能早至夏代)。这里分布着大量的各类窑炉和作坊。在发掘的1500平方米的范围内,已发现烧成坑、半倒焰马蹄形窑和龙窑近20座,作坊区5处以及2000余件是整件陶器和可复原陶器及原始瓷,陶瓷片堆积最厚处可达4-5米,充分说明这里已经形成规模化生产,其经营者是一批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独立的手工业者。他们以生产陶器为业,掌握着生产陶器的娴熟技术。角山窑址有大量的陶拍、陶垫、陶支座等制陶工具。产品中规中矩,即使高达40余厘米的大型器物,也不走形,普遍采用泥条盘筑和轮制制陶先进技术。
  角山窑址是我国商代南方地区乃至全国最大的窑坊。其规模之大、窑片堆积之厚在同时期的遗存中是罕见的,窑址面积7万多平方米,陶瓷片随处可捡。
  第三章 旅游
  随着龙虎山开发的不断深入,鹰潭的旅游业也日益蓬勃,在开展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活动中,鹰潭将建设成以市区为主体,龙虎山景区为龙头,贵溪、余江为两翼,道教文化为特色,吃、住、行、游、娱、购相配套,景区、市区联动,旅游、文化、宗教联动的全市大旅游格局,旅游经济发展确保每年不断增长,真正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第一节 旅游资源开发
  龙虎山是中国历史悠久的道教名山,文物古迹丰富,山水风景优美,有四时盛开之花、八节常青之草,但多少年来这块瑰宝被埋深山无人知晓。直到1983年8月下旬,人民日报记者赵相如、江西省广播电视厅副厅长修涤在鹰潭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办公室副主任程关森的陪同下抵鹰潭采访,贵溪县鱼塘乡政府办公室主任倪金生脚穿草鞋,腰系柴刀,披荆斩棘,一行游人终于到达当年香火鼎盛时可容纳千名尼姑的尼姑庵,攀上可登高远眺“雄狮回眸”、“百凤朝阳”、“七星拱斗”诸峰的山顶。大家对此大好河山发出感慨:要及早开发龙虎山。
  1984年2月,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周銮书,省社科院院长姚公骞,率《江西风光》摄制组人员抵龙虎山踏勘,并于当晚给省委5位书记写信,建议立即着手制订开发龙虎山总体规划。
  4月17日,新华社第1005期《国内动态清样》刊发张香庭、程关森合写的《值得开发的龙虎山旅游区》一文,除呈送中央高层领导外,还增发中共江西省委书记白栋材1份。白书记迅速作出批示:“请白永春、周銮书同志阅。记得銮书同志曾就此专门写过一个报告,未引起我的注意。建议銮书同志与外办及有关同志作一些研究,酝酿出一个切实可行意见,经省委、省政府讨论后实施。”鹰潭市人民政府遂决定成立鹰潭市龙虎山风景名胜区开发领导小组。
  5月31日至6月1日,根据省委、省政府的指示,江西省宣传、统战、建设、外事、文化、公安、冶金、交通、林业和省军区作战处以及鹰潭市等11个部门和单位的负责人和有关专家、学者,由副省长梁凯轩率领和主持,前往龙虎山风景名胜区实地勘察和座谈,共同商讨龙虎山的发展规划和当前应该采取的步骤、措施。
  6月17日,成立鹰潭市龙虎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和鹰潭市龙虎山旅游开发公司(副县级)。
  6月28日,参加踏勘龙虎山的11个单位,联名向省委、省政府呈报《龙虎山发展规划座谈会报告》。
  7月,鹰潭市领导带着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史学家周銮书的亲笔信,赴沪恳请中国园林兼古建筑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派员规划龙虎山。
  在以黄水龙、周沐照、倪金生等为主的龙虎山风景名胜调查小组的详细调查报告送交给陈从周、朱畅中;谢凝高、丁文魁、司马铨、龙永龄等权威教授审查后,专家们均对此调查报告予以肯定,称之为“简明扼要地系统评述了龙虎山风景资源的特点,图文并茂,照片雅美,是一本较好的风景资源评价作品。”
  1985年2月22日,江西省委、省政府作出决定,批准《龙虎山发展规划座谈会报告》。24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龙虎山发展规划座谈会报告》至各地、市委,省委各部门,省直各单位党委、党组。文件指出:“龙虎山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建设是我省一项重要的旅游事业,各有关方面应加强协调,互相配合,共襄盛举”。省委、省政府如此重视一个旅游区的开发,在全省还是第一次,为解决龙虎山开发中的问题,提供了“绿色通道”。同年10月,省政府批准龙虎山、上清宫遗址、天师府、仙水岩、崖墓群为省重点风景名胜区。是年年底,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风景园林教研室和鹰潭市龙虎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共同完成《龙虎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龙虎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确定:龙虎山风景名胜区总面积约200平方公里,是由中国道教发祥地、春秋战国崖墓群和上清河山水自然风光三大特色组成的统一体,开发建设宜以仿古、观光旅游为主,以度假、休养、娱乐为辅。应尽可能地恢复原有道教殿观,完善保护现存的崖墓群及岩洞寺庙,保持纯朴的自然田园风貌、上清河的绿岸野趣和山色的叠翠神奇,不宜过多人工修饰。全区依据古迹、自然风景景观的分布情况,分为4大景区:(1)上清龙虎山景区:以道教古迹为主题;(2)仙水岩景区:以自然景观为主体;(3)独峰马祖岩景区:以自然景观为主体,辅以佛教的洞岩寺庙古迹;(4)洪五湖景区:以水上活动场地及大型游乐场为主体。开发建设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近期(1985-1990年)为初步恢复、重点开发建设期,主要是改善交通条件,修复若干景点,增添少量游憩点和服务设施,重点在于绿化环境。中期(1991-2000年)为全面建设期,主要是全面修复上清官、天师府及改造上清古镇,修复龙虎山正一观,完善仙水岩的景点及度假村设施,开辟上清河、独峰、马祖岩、香炉峰等地段的新景点,开始洪五湖水库景区的建设,建立完整的旅游经济体系。远期(2001年以后)为外围建设期,主要是建设上清镇以东的应天山景区,完善龙虎山风景区,建设龙虎山一贵溪一圭峰风景旅游区。
  是年5月1日,龙虎山庄对外营业,开始接待游客。
  1986年8月初,国家副主席王震为鹰潭题写“龙虎山风景名胜区”。
  1988年8月6日,国务院批准龙虎山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龙虎山从此开始显山露水。
  第二节 特色游
  为深层次地开发龙虎山旅游资源,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观光、考察、科研的需求,景区经营管理部门对各景点进行综合有机组合,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线路,推出一系列特色游产品。
  龙虎山道教文化游
  道教文化游的主要线路景点包括上清古镇一大上清宫一天师府一正一观。
  上清古镇名胜古迹很多,长约2公里的上清古街上有长庆坊、留侯家庙、天师府、留侯第、天源德药栈、天主教堂等景点。沿河鳞次栉比的吊脚楼和船埠码头更让小镇显现出江南水乡的风格。天师府是历代天师生活起居之所和祀神之处。又称“大真人府”,先后建在上清古镇关门口、长庆坊等地,后经十多次修建,于明初建在今址,现存木构建筑均依明清遗留建筑规制经修葺而成。正一观坐落在龙虎山脚下,坐北朝南,背山面水,风水奇特,是道教祖师张道陵当年炼丹得道之地。
  龙虎山地质科考、崖墓探奇游
  龙虎山地质科考、崖墓探奇游的主要线路景点包括市区一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一仙水岩崖墓。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主要地质遗迹类型为丹霞地貌。2000年3月,中国国家国土资源部将国家级地质公园证书及匾额牌授予江西龙虎山。
  崖墓又称悬棺,被称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它是指我国古代一些民族,将死人棺木送入悬崖洞穴安葬的一种奇特葬式。崖墓葬所选的山崖一般都是人难于攀援的绝壁,崖面光滑,下临深水,使得悬棺得以长久保存。龙虎山作为中国道教发祥地,不仅道教文化有着深远影响,据专家考证,龙虎山的崖墓是历史最悠久、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崖墓葬,是中国崖墓葬的发源地。
  上清河漂流揽胜游
  上清河漂流揽胜游的线路主要景点包括上清古镇-九曲洲-正一观-无蚊村-仙水岩。上清河沿途经云台山、象山、圣井山、上清镇、正一观、仙水岩、马祖岩,在龙虎山景区内流长43公里,是景区水上游览的最佳线路。
  上清河北岸是一处别具特色的农业生态观光园——龙虎山下九曲洲。是一个集观光、休闲、科考为一体的生态园。在一座仿古越民族风格修建的干栏式建筑——吊脚楼里,可以欣赏古朴的民间艺术表演,品尝清新的农家茶,观赏出自名家之手的中国字画以及房屋本身古老的建筑艺术。园内茂竹修林,花果溢香,建有木结构的写字楼、客舍,仿佛世外桃源。
  仙水岩是仙岩和水岩的总称。这里怪石遍布,山水相映成趣,景点最为集中,有“十不得”美景。仙岩又名仙人城,是龙虎山主要景点之一。整座山峰拔地而起,犹如一柱擎天。沿途有仙鼠石、凤凰桥、仙水井、仙姑庵、清浊水池、龙化池、兜率宫等十多个景点。
  无蚊村即上清河东岸仙水岩景区的许家村,全村共有50来户人家,200余人,是唐尧时名垂史册的大贤人、大隐士许由的后裔,村中人多长寿,所以又有“长寿村”之称。该村依山傍水,峰峦秀丽,村内树木葱茏,村前碧波荡漾、舟楫穿梭,冬暖夏凉、气候温和。村里有一奇特现象,就是没有蚊子,因此被称为“无蚊村”,是极为理想的避暑胜地。
  天门山天然氧吧健康游
  天门山天然氧吧健康游的主要线路景点包括上清古镇和天门山。
  天门山生态游览区位于上清景区的东南,是龙虎山地质公园和国家森林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岭壑相间、峰峦连绵,瀑布三起三落。绿树遍野、郁郁葱葱,珍禽欢歌、异兽闲逸,环境幽胜、天人合一,是观光、休闲、度假、科考的地方。天门山属于晚侏罗纪火山岩地貌,呈开口向北的展布,整个游览区山坡陡险、谷地幽深、怪石遍地、巍峨壮观;深渊峡谷中碧水湍流不息,多处瀑布气势磅礴。这里的岩性以酸性岩类为主,有极少量的中性岩类。酸性火山岩的结构由于含长石很多,风化后形成的高岭土极易被水流冲刷侵蚀,石表面凹凸不平,在流水作用集中的地点大多形成溜痕、凹槽,为水流进一步冲刷侵蚀创造了良好条件。
  绿色生态游
  龙虎山绿色生态游的主要线路景点包括上清古镇一耳口(曾家古民居)一冷水(鬼谷洞天、冷水峡谷漂流)。
  冷水镇域山青水秀,自然生态环境品质卓越,空气极其清新,人文和自然景观众多:鬼谷修真场所、千年白果树、高山峡谷漂流、太平天国古城墙、虎路龙潭、气势磅礴的赣闽瀑布、茂密的原始森林、七彩的林区公路等,每一个景点都是那么的引人人胜,让游客留恋忘返。
  鬼谷洞位于冷水镇麻地村洞源村小组,世代相传为古代智圣鬼谷子的出生、修道之所。被道家尊为第十五小洞天,与道教第三十二福地龙虎山遥相呼应。在鬼谷洞附近,还有张仪井、苏秦台、金银仓、千年古藤等景点,当地居民代代相传,留下了众多关于鬼谷子出生、求学、授徒的传说。
  江铜(江西铜业公司简称,下同)工业游
  江铜工业游的主要线路景点包括鹰潭市区一江铜总部一贵冶厂。在江铜主要参观点有熔炼车间、硫酸车间、铜电解车间、铜拉丝生产线、金砖陈列室等。
  市区商务会展游
  市区商务会展游的主要线路和景点包括鹰潭市区所在地月湖区及梅园新区等。
  月湖区下辖白露、童家、夏埠三个乡镇和四青、梅园、江边、交通、东湖五个街道办事处,面积1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25腕人。
  月湖区钟灵毓秀,风光旖旎。月湖岩四周山岭相连,一望无垠。山垅深处,隐一大岩,洞门半月状,岩顶深圆,宛如满月。
  位于月湖区童家镇蒙山园开发区内的南山甘露寺,是颇有名气的佛教寺院,在国内外亦有一定的知名度,每年有大量的香客和游客前来朝拜或观光。
  鹰潭市区各宾馆饭店均有歌舞厅及娱乐场所。景区龙虎山宾馆有娱乐城,节目内容丰富多彩,华侨饭店有保龄球等高档娱乐项目。市区人民广场的风味小吃也可让你一饱口福。东湖休闲广场不仅有水面可泛舟,也有音乐喷泉及人行步道、草地、坐椅等,是个休闲的极好去处。
  韬奋故里游
  韬奋故里游的主要线路景点包括余江一血防纪念馆一韬奋雕塑像一果喜雕刻厂一九龙休闲山庄。
  畲族风情游
  畲族风情游的主要线路景点包括鹰潭市区一贵溪畲族乡。
  贵溪畲族人民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崇拜,每年农历二、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祭奉鬼神。到了畲族可欣赏到畲民的山歌、马灯舞,在民族广场领略畲族民族文化。
  畲族妇女服装,各地略有差别,其共同特点是上衣多刺绣。畲族妇女最主要的装束,就是“凤凰装”。红头绳扎的长辫高盘于头顶,象征着凤头;衣裳、围裙(合手手)上用大红、桃红、杏黄及金银丝线镶绣出五彩缤纷的花边图案,象征着凤凰的颈项、腰身和羽毛;扎在腰后飘荡不定的金色腰带头,象征着凤尾;佩于全身的叮当作响的银饰,象征着凤鸣。
  冷水峡谷漂流
  龙虎山区冷水大峡谷位于上清河的上游,源于武夷山支脉的鹰潭最高点阳际坑主峰南麓。整个生态旅游区坐落在贵溪市冷水镇境内,总面积100平方公里,大峡谷全长20公里,相对落差120米,漂流全程长约8公里,用时约90分钟,漂流区内水凝碧翠,空气清新,漂流其上,妙不可言。惊险处激流叠水,浪遏飞舟;舒缓处平湖揽月,温馨浪漫。主要景点有:卓玛滩、寨上滩、喜来滩、玉枕滩、鹰嘴岩及壮观的鹰厦铁路等。大峡谷生态游览区内生态原始自然,是击涛搏浪、挑战自我、享受自然的好去处。
  白鹤湖水上游
  白鹤湖水上游的主要线路景点包括市区一白鹤湖一塔桥果园。
  白鹤湖原名硬石岭水库,因湖区栖息大量白鹤而得名,该湖位于江西省贵溪市北部,水域面积1.6万亩。2000年7月1日,国家水利部批准白鹤湖为“国家水利风景区”。白鹤湖风景区即依托这片烟波浩渺的水库水域而开发,全力打造独特的湖光、山色、田园风光。
  白鹤湖风景旅游区距鹰潭市19公里、贵溪市区33公里、国家级风景旅游区龙虎山36公里。景区总面积达60平方公里,与龙虎山仙水岩、上清宫、天师府、圭峰等旅游胜地构成旅游链,全年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目前,已开通了龙虎山一白鹤湖一日游线路。景区游览景点及项目主要有白鹤湖门楼、攀岩观景、观赏生态园、宾馆休闲娱乐、竹林漫步、水上观景垂钓、游览大坝等。
  与白鹤湖紧连的塔桥果园,前身是贵溪籍国民党军将领黄维等创建的农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成南方水果出口基地,内有大片农田果园、鱼池、林地。该基地拥有果园6000余亩,果种繁多,各具特色,春天十里花团锦簇,夏秋硕果满枝飘香。构成景区生态果园和农业旅游的黄金点,具有很高观赏价值。
  游览白鹤湖,极目远眺,湖平如镜,碧草青青,阡陌纵横,情趣盎然。泛舟湖上,水体清澈、小岛葱郁,是白鹤、大雁、野鸭等珍禽栖息地。“蜥蜴逐兔”、“金蟾望月”、“白鹤翱翔”、“湖岸沙滩”、“小桥流水”“湖岸竹林”等景点,让人陶醉于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之中,放情于奇山异景的仙境里。这里独特的灵气和清秀,让人铭心刻骨。
  第三节 旅游促销活动
  新闻报道
  龙虎山自开发以来,每年都在旅游促销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各种新闻媒体上做了大量的宣传,特别是每1-2年一次的文化活动节,更给龙虎山的带来巨大的宣传效应。各新闻单位经常派记者到实地采访,发现龙虎山确为“宝地”一方,也在宣传上给予了大力支持。仅中央电视台于1997年12月至2004年5月就报道20多次。
  历届道教文化活动周
  鹰潭市人民政府于1990年5月24日向江西省人民政府就龙虎山举行祖天师神像“开光”活动发出请示。省政府将这一活动定名为“中国龙虎山道教文化活动周”,并于当年12月1—7日举行了第一次活动。
  1990年第一届中国龙虎山道教文化活动周暨经贸旅游活动周 第一届中国龙虎山道教文化活动周暨经贸旅游活动周在11月30日拉开序幕。港台同胞、海外宾客、境内道观人士200余人参加。江西省及省直有关部门和本省10个地市的领导,上海市杨浦区和福建省三明市的有关领导以及部分驻鹰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近200余人出席活动周迎宾茶话会。
  这次活动有三个特点。一是利用外资工作打开了局面。这次一共签定4个利用外资项目合同,其中3个为合资项目,一个独资项目,总投资达340万美元。此外,境外商人也同参加展销的厂家开展了洽谈活动,签订了一批订货合同。二是横向经济技术联合活动成效显著。在“活动周”组委会的统一安排下,本市一些企业邀请了全国范围内的新老客户200余人来本市旅游观光,洽谈贸易。江西合成洗涤剂厂、鹰潭市面粉厂等企业召开了业务恳谈会。三是商业展销活动很受欢迎,设在市交通路的商业展销点几乎成了市区的购物中心。由于商品适销对路,价格优惠,这里每天的零售额都在4万元以上。
  1991年第二届龙虎山文化活动周暨经贸洽谈会 于10月3- 10日举行,历时7天,参加开幕式的有江西省顾问小组副组长王书枫、省人大副主任王贤渡、王国春、省政协副主席沈翰卿、吴永乐、金立强、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孙瑞林。参加这次活动者有来自日本、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及港澳台地区的宗教界、经贸界人士和旅游团体,有江西省六套班子领导、兄弟地市的领导、江西省相关厅局的领导及各新闻媒体共干余人。
  这次活动周推出旅游、文化、宗教、经贸四大类别的活动。文物展览中的崖棺、扁鼓、琴马、古纺织器械等25种出土珍品深深地吸引了中外宾客;旅游活动中的悬棺仿吊、崖墓探奇更使各地宾朋同声称奇,齐称“全球一绝”;天师府向海外道徒颁发“职牒”仪式和玉皇殿奠基等活动,在海内外道教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一周内,仅从境外前来旅游、朝圣、洽商的海外宾客就达300人,其中,新加坡道教总会友好代表团一行13人,在道教总会主席陈国显的率领下,也参加了这一活动。获得该年首批授“牒”的海外道友达36人;来自日本、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港、澳、台和国内兄弟省市、地市各界人士达1000余人参加了活动周各项活动。
  经贸成果更令人瞩目。截止10月8日,商品订货、物资协作以及商品批发零售成交总额达1.0673亿元,比首届活动周增长64.52%。洗衣粉、磷肥、面粉、水泵、水表、仪表、钟表、陶瓷、熨酒(以白蚁为原料成分提炼成的酒)、节能灯等20余种畅销产品销售额均达到100万元以上。内联经济协作洽谈项目26个,总投资达2223万元。可引进资金1965万元。外商由首届活动周的6人增至31人,并与外客商签订5个合资项目,即余江县造纸印刷总厂与香港远征印刷贸易公司合资兴办的江西余江远征(香港)印刷有限公司,贵溪县西窑竹辉竹业开发有限公司,月湖区梅园办事处与台湾林宜山先生合资兴办的海峡瓦斯炉有限公司,月湖区夏埠乡鞋楦厂与香港特伦有限公司兴办江西月伦皮革制品有限公司,月湖区生化厂与香港华羚有限公司兴办江西月华清洁用品有限公司。总计投资402.45万美元,其中协议利用外资163万美元。
  1992年第三届中国龙虎山文化活动周暨经贸洽谈会 10月15-21日举行,提出“人人都当东道主,各方协力办盛会”“让世界了解鹰潭,让鹰潭走向世界”的口号,参加这届活动周的境内外客人近千人,有各种活动12项。
  此次活动周共签订利用外资合同项目18个,新批三资企业9家,利用外资1285.86万美元。地方产品订货总额达2.497亿元,比上届增长一倍多。
  这届活动周适逢中共十四大胜利召开,全市上下沉浸在喜庆的气氛中。按照“文化搭台、旅游引路,经贸唱戏”的方针,开展了经贸、旅游、道教、文化等多项活动,突出经贸这个中心。本着“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的原则,在确保经贸洽谈总任务实现的前提下,组织形式上作了相应改革。由前两届的统一指挥,集中管理改为统一协调,分散管理。组委会把宾客招徕、经贸洽谈任务分解到县区和市直经济主管部门,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这届活动周开支较上年大幅度下降,但成果却翻了一番。
  这次活动有来自美国、荷兰、泰国、新加坡及港澳台地区的客人232人,境内宾客150余人,在著名的仙水岩风景区举行的悬棺仿古试吊、墓穴探奇等旅游活动,市文联举办的海峡两岸诗书画联展,吸引了1万多名观众。这届活动周还增加了技术交流和咨询活动,华东交大、江西大学、江西工大、江西农大发布了109条科技信息,推广了一批科研成果,达成了意向性合作协议8项。
  1994年第四届中国龙虎山文化活动周暨经贸洽谈会 于10月8日举行。出席开幕式的宾客有: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国本,江西省副省长周怒平;市六套班子领导;原国家宗教局局长任务之;厦门市政府代表团;上饶、丽水、抚州、金华、南平、黄山、景德镇、衢州党政领导邓布仁、陈仲方、徐俊如、陈章方、肖成栋、张脉贤、周庭祥、张达洋;省外办主任李祖沛;闽浙赣皖四省协作办负责人;福建三明市、华东交大代表;九方经济区联络处、淮海经济区联络处、泉州市、漳州市协作办负责人;美国夏威夷大学中医学院名誉院长张怡香女士;印尼华隆集团代表李泉才;以及道教界人士、经贸界人士、境外客商代表、采访“两会”的境内外新闻记者共计1000余人。
  第四届道教文化活动周暨经贸洽谈会共签订利用外资合同项目8个,协议外资项目16个,合同利用外资632万美元,协议利用外资1484.3万元。内贸合同订货、协议金额7.3亿元。
  远道而来的海内外嘉宾1700余人参加活动周,其中有来自美国、法国、日本、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及香港、澳门、台湾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宾客近300人。宾客之多、范围之广、规模之大,都是建市以来的第一次。尤其是闽浙赣皖九方经济区第九次联席会议同时在鹰潭市举行,并取得了圆满成功,更为这届道教文化活动周增添了光彩。
  期间在嗣汉天师府举行的玉皇殿落成典礼、斋醮大演、玉皇大帝圣像开光大典、道教科仪表演,吸引了境内外道教信徒1000余人参加。龙虎山道教文化学术研讨会,几十名国内外专家学者云集,境内外宾客还兴致勃勃地游览了仙水岩景区,观看了中国龙虎山武术散打精英擂台赛、悬棺吊装表演、龙虎山竹筏赛;以及四省九方经济成果图片展、龙虎山书画联展。
  这届活动周暨经贸洽谈会推出了60个招商引资项目,98个经济技术协作项目,10大类40多项贸易洽谈项目。在赣东商城10区市名特优新产品展览馆、在各个接待点,近800名经贸界人士开展了对口贸易洽谈活动。九地市经委、二轻、经贸、粮食、物资、商业、供销等部门都举行了联席会议,签订了一批协作、销售合同,总金额达2.9亿元。两会期间,招商引资取得了新成果,其中市投资公司与澳门盛铭发展公司签订了开发建设一流商住小区的合同,总投资达2634万元人民币。
  1996年第五届中国龙虎山道教文化节 10月18-23日举行,历时6天,这一届在形式上实现了三个转变,即由市政府主办向以风景区管理局主办承办转变,由“官办”向“民办”转变,由旅游接待型向旅游经营型转变。
  参加这届龙虎山道教文化节的有海外宾客500多人,国内游客3万多人,出席在景区新景门前举行的开幕式的有:江西省旅游局副局长向光林;建设厅副厅长叶澄中;检察院副检察长杜宝国;鹰潭市领导刘祖三、倪贤伍、吴步高、陈水秘、郑荣辉、王学仁、沈运煊、王中俊、蒋代梅、陈学祥、黄俊、黄知慧、艾佛胜、汪维焕、王先发、黄文锦、彭路祥、林升泰,老同志孙永久,美国夏威夷道教玄学院院长张怡香女士等千余客人。
  这届道教文化节从道教文化、旅游观光、民俗文化、经贸洽谈等四方面展示出龙虎山特有的风姿、游客们参加了民俗游园活动,欣赏河北吴桥杂技和鹰潭市民间艺术展示及悬棺吊装表演、南丰傩舞、八卦阵迷宫游、武术演武大赛等。
  鹰潭市共推出招商引资项目72个,经济技术合作项目30多个,经贸洽谈项目18个,6天来共签订协作项目协议5个,协议利用外资近1000万元。
  1998年第六届中国龙虎山道教文化节 10月18-21日在龙虎山举行,这次提出“依托古文化促进大开放”的发展战略。出席开幕式的有:江西省粮食局局长徐新明,江西省旅游局副局长向光林,省建设厅副厅长宋晨光,杭州周易研究会副会长任易德,高空走索吉尼斯纪录创造者秦超伦等,鹰潭市领导有刘祖三、倪贤伍、施国强、王学仁、沈运煊、王中俊、蒋代梅、黄俊、黄知慧、朱风桐、刘尧铣、高金庆、王先发、黄文锦、权荣,军分区司令员杨志,中级法院院长彭路祥,检察长林升泰,省人大常委曾荣芳,老同志孙永久等。
  这届文化节景区共接待游客1.3万人次,境外客人500人次,旅游直接收入76万元。这届文化节比往年缩短3天,活动内容却增至22项,海峡两岸诗书画摄影展、茶艺表演、省老年书法展、灯谜有奖竞猜、龙虎山婚俗表演等可参观性及参与性均十分强,尤其在仙人城推出高空走索表演既达到宣传节庆的效果,又使节庆的活动内容更充实。
  2000年第七届中国龙虎山道教文化旅游节 11月11日至13日举行。出席这次节庆的有: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朱英培,省政协副主席汪国镇,原中国文联副主席、摄影家协会主席吕厚民等,市党政军领导肖茂普、缪兵、邵奇生、施国强、张崇纪、杜德春、杨志、黄高棠等。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铁木尔,达瓦买提向这届文化旅游节发来贺电。
  这次文化旅游节邀请到了韦唯、阎维文、屠洪刚、倪睿思、巩汉林等国内著名歌手和笑星参加了晚会,鹰潭近万余人出席观看,省电视台进行了现场直播,活动结束的晚上举行了大型焰火晚会。
  这次文化旅游节精选出26个重点项目、32个产品向与会的海内外客商进行推介,达成引进外资200万美元的意向协议。
  在这次文化旅游节期间,中国道教文物收藏暨鹰潭市博物馆开馆,该馆占地3142平方米,有国家一级文物在内的文物6000余件,展厅占地面积900平方米。
  2002年第八届龙虎山文化旅游节、华夏老人文化节 10月19-21日在龙虎山仙水岩桃花洲举行。江西省人大副主任周〓平,副省长朱英培,省政协副主席刘运来,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市领导邵奇生、张崇纪、杜德春、李东堂、樊建平、陈爱民,省人大常委刘祖三等出席了开幕式。市委书记黄建盛讲话。
  开幕式结束后举行了大型文娱活动,李光曦、刘秉义、李维康、游本昌、腾格尔、李琦、毛阿敏等著名表演艺术家、歌手和笑星同台献艺,万余观众观赏了文艺演出。
  两节期间举行了招商引资项目洽谈会,来自美国、德国、加拿大、阿根廷、奥地利、澳大利亚、泰国、韩国、马来西亚、西班牙、日本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及省内外219名客商参与洽谈,共签约38个项目,合计总投资161647万元、外资额156071万元。
  这届节庆上进行了亘古未有的游船拔河比赛,上了“中国电视吉尼斯”。
  2005年中国(鹰潭)道教文化节暨第九届龙虎山道教文化旅游节 10月22-24日在正一观隆重举行,参加这次旅游节的有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朱维群,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张胜友,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英培,副省长孙刚,省政协副主席、省委统战部长王林森,中国道协会长任法融、副会长张继禹,市领导黄建盛、胡宪、董企生、张崇纪、邵奇生、李东堂等以及数千群众出席了开幕式。
  本届文化节内容有:一、龙虎山国际诗、词、联大赛,由中华诗词学会、江西诗词学会、鹰潭市文联、龙虎山管委会、天师府管委会、鹰潭诗词楹联学会共同举办,共收到作品2042件,参赛作者500多人,作者来自全国各地及美国、马来西亚等华裔,最后评出一等奖3件,二等奖10件,三等奖30件,优秀奖106件。二、天师府举行建府900周年庆典,来自香港、澳门、台湾及全国各地的嘉宾共计1200多人参加庆典,共同诵词、祈祷“护国佑民世界和平”,24日晚举行了盛大的河灯送福道场。三、举办鹰潭道教文物精品展,参展的有距今1900多年的道教施法器具中最大的铜镜;有距今2600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百越居民使用的弦乐器;有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完整的一套纺织工具;有距今3400多年的角山窑场出土的各种陶器瓷器;有国家级文物在内的2000余件道教馆藏精品。四、举办了首届海峡两岸道教文化论坛,由省政府台办,省民族宗教局、江西师大、中国道协等联合举办,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吴新雄出席并讲话,海峡两岸200多人参加论坛。五、举办了招商引资签字仪式,签约项目16项,投资总金额13亿元,其中境外投资4项,3900万美元,境内投资12项,9.73亿元。六、22日晚,举行了规模盛大的焰火晚会,燃放各种烟花35000发,长达36分钟。
  新闻发布会和旅游交易会
  1996年:分别在上海、厦门、深圳、南昌、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或龙虎山旅游推介会。
  1997年:分别在广州、福州、杭州、南昌、抚州召开新闻发布会或龙虎山旅游推介会。
  1999年:分别在福州、南昌、南京、武汉、大连、深圳召开新闻发布会或龙虎山旅游推介会。
  2001年:分别在长沙、南京、福州、成都、上海、无锡、厦门、昆明等召开新闻发布会或龙虎山旅游推介会。
  2002年:分别在温洲、香港、厦门、南昌、南京、上海,以及日本东京、大坂、高松、歧阜进行了龙虎山旅游宣传。
  2003年:分别在上海、杭州、福州、合肥、南京、黄石、鄂州召开新闻发布会或龙虎山旅游推介会。
  2004年:分别在杭州、烟台、合肥、武汉、福州、北京、无锡、厦门、衢州、金华、绍兴、嘉兴、苏州、无锡召开新闻发布会或龙虎山旅游推介会。
  2005年10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为期一周的龙虎山旅游推介会。
  2005年:分别在南京、福州、杭州、北京、南昌等召开旅游推介会。
  龙虎山旅游专列
  1996年:上海一龙虎山旅游专列。
  1997年:福州一龙虎山旅游专列。
  1997年:南昌一玉山(281次)旅游列车冠名“龙虎山号”。
  1998年:上海、福州、武汉一龙虎山旅游专列。
  1999年:上海、福州、武汉、无锡、厦门、南京一龙虎山旅游专列。
  2001年:南京一龙虎山、厦门一龙虎山、合肥一龙虎山旅游专列。
  2003年:南昌市民百辆自驾车、江苏“苏友”俱乐部自驾车游览龙虎山。
  第四节 旅游服务
  宾馆旅店
  鹰潭市的旅游接待经过多年的建设,硬件设施不断完善,服务条件也不断改善。
  旅游人次、收入变化
  龙虎山作为天造地设的风景游览区,历朝历代都有不少名人墨客留下足迹和墨迹,史籍记载:唐代即有长安进士常建游龙虎山,并作《张天师道堂》诗一首;名士顾况、名道士吴筠、进士吴武陵、王贞白都游览过龙虎山并留下过诗作。
  宋代以后随着天师道的日渐兴隆,龙虎山也声誉鹊起,来游龙虎山的文人学士络绎不绝,知名者有:叶适、晁补之、曾巩、王安石、杨南野、白玉蟾、王文卿、洪迈、文天祥、谢枋得、江万里等。
  到了元代,由于朝廷对张天师的看重,第38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使龙虎山空前鼎盛,许多达官贵人、文人学士、道门善士纷纷到龙虎山拜谒,其中较知名的有:赵孟頫、徐敏文、程矩夫、袁桷、贡奎、虞集、吴澄、杨戴、范椁、揭侯斯、柳贯、陈旅、余阙、张翥、贡师泰、伯颜子中等。
  明代到龙虎山旅游过的人有:苏伯衡、危素、甘瑾、贝琼、王崇庆、凌云翰、王淮、韩阳、韩雍、顾应祥、邵宝、罗洪先、李万宝、王宗沐、袁炜、朱维京、汪正、翁溥、施凤来、王稚登、黄汝良、陆万钟、刘应秋、揭重熙等。
  清代至民国期间,因为天师道的没落与衰败,龙虎山也每况愈下,来游玩的人寥寥无几。这种清冷现象一直延续至鹰潭升格为省辖市后,才把这颗埋没的珍珠重新发掘出来,直至1986年组建了旅游公司后,才对外收费参观旅游。从此,龙虎山敞开胸怀,接纳海内外八方游客。
  第五节 旅游管理
  旅游管理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鹰潭旅游开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3-1993年)。1983年,省辖鹰潭市成立之初,即提出开发龙虎山旅游资源问题,1984年组建鹰潭第一家旅游开发公司和龙虎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事业编制12人,1990年成立了鹰潭市旅游局。
  主要负责人有:黄水龙、丁闪亮
  第二阶段(1994-2003年)。1993年5月,鹰潭市委、市政府从理顺景区管理体制人手,集中力量发展龙虎山旅游,将原龙虎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鹰潭市旅游局合二为一,组建了鹰潭市风景旅游区管理局(1999年11月更名为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委员会),实行三块牌子一套人马,并先后将原属贵溪县管辖的上清镇、龙虎山镇、上清林场和余江县管辖的豪岭村委会划给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局管理,市委、市政府赋予其县级党政管理职能。
  主要领导先后有:李志坚、卢越明、周佐明、杨金红、吴塘顺。
  第三阶段(2003年至今)。随着旅游形势的发展,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构建鹰潭大旅游格局。为此,2003年9月,市委、市政府决定鹰潭市旅游局单设,作为市政府的职能部门,主管全市旅游工作,指导全市大旅游的发展。主要领导有:黎云,2003年9月至今,任鹰潭市旅游局局长。杨芳,2004年1月至今,任鹰潭市旅游局副局长。
  市旅游局现有机构设置:办公室、行业管理科、市场开发科,下设市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与市旅游监察大队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为正科级事业单位)。
  导游管理
  鹰潭市的导游由旅行社的导游、各景点导游、各参观点的讲解员组成,共计600名,其中国家级导游200名,平均年龄22岁,大专学历的占40%,他们分布在全市31家旅游社,14个景区(点)中。鹰潭市导游人员由市旅游局归口管理。2005年,成立了鹰潭市导游服务中心,为市旅游局内设机构,与市旅游局行业管理科合署办公,主要负责全市社会兼职导游的调度和日常管理。
  2004年1月,鹰潭市编委批复成立了“鹰潭市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鹰潭市旅游监察大队”,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为市旅游局下属正科级事业单位。市旅游局授权委托鹰潭市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对本市旅游市场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旅游行政管理规定的行为人实施行政处罚,监督全市旅游行政处罚的执行。
  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
  鹰潭市于2004年正式向国家旅游局申报参加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两年来,鹰潭市委、市政府把“创优”作为推动旅游产业和整个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开展全民创建,提高全体市民的创优意识,认真组织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成立了以鹰潭市长胡宪为组长,市委副书记董企生,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杜德春,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肖伏芝,市政府副市长张鲁年为副组长,全市33个责任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创优”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创优”,市旅游产业地位进一步提升,城市旅游功能进一步完善,旅游要素开发进一步加快,旅游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市民文明素质进一步提高。在“创优”过程中,在城市重要场所制作了一系列旅游宣传大型广告牌13块,旅游交通图46块,市区新建道路总长22公里、65万平方米;全面实施道路“畅通工程”,增设规范醒目的中英文对照交通指示牌60多个,增设电子警察4个,标划停车泊位1400多个;城市绿化步伐加快,建有公共绿地78.77公顷,城市绿化率达34.37%;市区新建高等级旅游公厕4座、改造5座、维修6座,景区(点)、星级宾馆、公共场所更新设置公共信息图形符号和指示标牌400多个,市区设立旅游咨询中心4处;旅游安全管理、教育培训明显加强,建立了规划化、系统化的旅游安全生产制度,对旅游从业人员广泛开展了岗位资格培训,全市旅游企业管理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80%以上。通过创优活动的开展及市、省各级部门的多次检查评比,对市里的旅游外部环境及旅游从业人员的形象都有较高评价。在全市形成了关心旅游、爱护旅游、我为旅游作贡献的浓厚氛围。2005年11月下旬,经“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检查验收,认为鹰潭市基本达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验收标准,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第六节 景区管理
  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委员会
  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委员会驻地鹰潭市西南部16公里处,其辖区范围北至浙赣铁路、南至天台山、东至贵溪市境内玉里峰、西至余江县境内的狮子岩,面积约200平方公里。下辖两镇一场(上清镇、龙虎山镇、上清林场),16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6个林业分场。总人口3.1万。耕地面积3.25万亩,山(林)地面积26.6万亩。
  景区管委会至2005年底有28个内设机构和直属单位,其中党委机构6个,行政机构14个、乡镇2个、正科级事业单位6个。现有干部教师618人,其中县级干部10人、科级干部91人,公务员167人。职工630人。景区党委系统下设科级党委4个、党支部51个,共有党员877名。
  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委会原为鹰潭市风景旅游区管理局(副县级,1984.6-1993.5)。1993年5月,鹰潭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原龙虎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鹰潭市旅游局合并,成立鹰潭市风景旅游区管理局,为正县级机构,行使对上清镇(含天师府)、龙虎山镇区域党政领导和管理职能,全权负责龙虎山风景区的规划、建设、管理、保护和旅游事业发展及两镇的各项工作。1998年3月,鹰潭市风景旅游区管理局更名为鹰潭市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局(正县级)。1999年11月,又更名为鹰潭市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委员会(正县级)。2000年4月,又将余江县洪湖乡豪岭村委员会和贵溪市上清林场划归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委会管理。2003年9月,鹰潭市委、市政府决定鹰潭市旅游局单设。
  境内交通便利。鹰厦铁路贯穿境中。境西北有206国道。省道龚资线穿越全境。县道有圩桂线、彭上线、应大线、圩金线、九曲洲路、龙虎山庄路、洪豪线、严毕线等,新建的上清大桥及正一观大桥,均可通行大型车辆。人力渡口有沙湾、桂洲、汉浦、四甲、许家、仙水岩6处。
  景区社会服务设施有养老院2个,邮政所2个,中学2所,小学15所,卫生院2所,粮管所2个,金融服务点4个,供电站2个,水电站1个,电信基站5个,加油站1个,液化气站2个。
  1983年,上清天师府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景观;1988年,龙虎山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被批准列为国家森林公园;2001年,被评为全国“4A”级风景区,同年3月被列为全国第一批国家地质公园;同年,龙虎山崖墓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龙虎山九曲洲农业观光园被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管理机构级别及名称更迭
  1984.6-1993.5 鹰潭市龙虎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副县级)
  1993.5-1998.3 鹰潭市风景旅游区管理局(正县级)
  1998.4-1999.11鹰潭市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局(正县级)
  1999.12-至今 鹰潭市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委员会(正县级)
  上清镇
  上清镇位于鹰潭市西南30公里处的上清河畔。东交贵溪市塘湾镇和耳口乡,西连龙虎山镇,南北邻上清林场,西南接金溪县。面积约86平方公里。2005年辖上清街道居民委员会和泥湾、沙湾、城门、通桥、上清、桂洲、泉源、渐浦、历山9个村委会,、74个自然村、4900户、18700人。有耕地22000亩,可开发山地45400亩、养殖水面430亩。上清镇于1984年恢复建制镇以来加强了小城镇建设开发步伐,1988年列为全省重点建设样板镇,1996年列为全省综合改革试点镇,1999年被列为全省200个重点镇之一,2003年被列为全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之一,同年被评为全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2004年被列为全国重点镇。
  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东南多山,西北丘陵。东南边境的天台山最高,海拔1124.8米;西部边境的应家最低,海拔160米。上清河自东向西横贯境内。年均气温17.9℃,无霜期约258天(3月上旬至11月下旬),年降水量1871毫米。土壤多属红壤及水稻土,较肥沃。矿藏有金(矿化点)、钾长石、花岗石、高岭土、釉土等。
  镇区沿上清河北岸呈带状分布,占地0.5平方公里。镇设有中学1所,小学10所,卫生院1所。
  鹰厦铁路中贯上清镇,并建有上清站。省道有龚资线,县道有彭上线、圩桂线(含上泉路),应大线,均为水泥硬化路面。桥梁有上清大桥。
  上清镇自然风光优美,山青水秀,上清国家森林公园的主要部分在上清镇范围内。现已开发以瀑布群和森林为主要资源的天门山自然生态游览区和圣井山生态游览区。
  附:上清古镇沿革考
  发源于武夷山西北麓而汇入古余水(今信江)的一条河流,古名沂溪;沂溪流域,古为百越之地,今上清镇地即在沂溪中游。武夷山区盛产的竹木山货,以筏舟顺流而下达鄱阳湖周围,上清地为适宜的停靠之所。陆路则是通闽广的古大道所经之区。而且,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的后裔世居龙虎山,开设道场,名显于外,招来四方道徒。
  因而,至隋朝(581-617),上清已形成聚落街市,在沂溪之阳,故名沂阳市。
  现在能见的古籍中,最早记载“沂溪”、“沂阳”之名的,是清乾隆五年(1740)版的《龙虎山志》。该志卷三《宫府》“大上清宫建置沿革”载:大上清宫“左拥象山,右注沂溪”;“大真人府旧制”载:“府第在上清里,古沂阳市。”(先有沂阳市,后立雄石镇)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平定江南,但此时的唐朝势力在东南仅达武夷山之北。为加强南方边防,乃于翌年(武德八年,625)在江闽要冲的余干县晋兴乡设立雄石镇,置镇遏使、副使、押衙、都监等官,“宿重兵于此”。镇在今上清镇城门、沙湾二村之间。考隋唐之际的军事机关“镇”,有一类设于不立州郡之地,规制较高,所派镇将位同刺史或县令,兼理军民政务,上马管军,下马管民。雄石镇地处南方边陲要冲,而当时未设信州(在133年之后的唐肃宗乾元元年始置,“未有信州,先有雄石镇”),当属于此类重镇,故其镇将亦称“军民镇遏使”。雄石镇当时驻兵在千人以上(设有左右押衙,按《唐六典》兵部条:凡五百人置押官一人),并筑有城墙(故有“城门”、“关门口”等遗址地名)。至唐末、五代时期,天下大乱,武人称雄,镇将权力更加扩大,除镇关防守、奉调率军外出参战外,还直接向人民征收粮饷器甲,掌握地方实权。其时镇将倪亚、薛忠位高威重。
  据清乾隆十五年(1750)版《贵溪县志》所载,先后任雄石镇镇将的有:
  郑立,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进士,授溧阳尉,稍迁余干丞,历饶州倅(副职),任雄石镇左押衙(一说任镇遏使)。
  叶凯,浙江人,唐宪宗朝(806-820)官御史大夫,出为河东剌史,左迁信州雄石镇军民镇遏使。时边寇蜂起,侵掠境内,民不聊生,凯出奇兵平镇之,四境宁谧。卒于官。
  倪亚,字由中,恒州(河北正定)藁城人,唐昭宗龙纪元年(889),授侍御史为信州防御使,迁雄石镇遏史,以军功官至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奉化军开国侯,进封奉化郡王。昭宗天复四年(904),朱全忠弑昭宗,倪亚多次致书吴王杨渥并移文诸道,敦请会兵兴复唐室,但无响应者。无奈,散兵归田里,居汉浦,卒于此。
  周丞邺,与倪亚同时任押衙兼都监。
  叶调:叶凯之孙,承袭镇遏使职。曾以家财代输本镇租税。
  卢立,山东济阳人,雄石镇将,信州静边使,银青光禄大夫。
  在唐末农民大起义中,黄巢于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引军渡江南下,曾转战饶、信诸州两年,后于僖宗中和四年(884)在山东兵败自杀。倪亚正是在农民起义失败而唐朝也陷于没落衰亡之际出任雄石镇遏使的。
  唐亡后,五代十国纷争,淮河以南长江中下游地区,先是杨氏立吴国,李氏又灭吴建南唐国,都在雄石镇驻兵戍边(时福建为王审知的闽国)。南唐司徒薛忠,渐浦人,官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静边节度使,曾提兵驻雄石镇(其寨在今兰车村)。吴曾攻虔州、韶州,南唐曾攻福州,雄石镇兵皆参与其役。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宋将曹彬克金陵(今南京),南唐后主李煜投降,江南平定。为加强中央集权,撤镇隶县,收其权交县令,雄石镇始归贵溪县,不再驻常备军。
  自唐武德八年(625)至宋开宝八年(975),长达三个半世纪,今上清地实际上都是在雄石镇管辖范围之内。期间,重兵长驻沂溪河畔,使这一带商业愈趋兴旺,八方商贾匠人赶来开店设铺,街道渐渐延长。唐末五代战乱绵延,乡村富户纷纷迁来靠近军镇,希冀庇护。雄石镇旁的沂阳市发展起来。而倪亚任镇遏使期间保护了这方土地的相对安宁,封为郡王后解甲归田,寓居汉浦(今上清镇所辖村),声名显赫,本地人引以为荣且感恩戴德,于是渐渐地把“沂阳市”改口呼为“倪王市”了。《贵溪县志》卷五“古迹”:“倪王市,即上清镇;唐倪亚为中丞,移镇雄石因名。自松(琼)林街下逮濠口成市。”《龙虎山志》卷二“山水”:“上清溪:(桂洲)北岸曰上清镇,古之倪阳市也。或曰:唐倪亚为中丞,镇雄石,因名焉。今土人犹多倪姓者,亚之裔也”。《贵溪县志》中还载有“倪王坊”、“倪王渡”之名。但因为是众口相传的俗称,地名叫法的改变并无什么正式手续,所以志书中“倪王市”与“倪阳市”“倪洋市”并录。《龙虎山志》卷五“古迹”:“沂阳市,在宫里,旧为倪洋市。唐倪亚为中丞,移镇雄石。上自宫前,下逮濠口,商贾贸易于此。”
  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敕改龙虎山真仙观为上清观。徽宗崇宁四年(1105),上清观从龙虎山迁今上清宫址。政和三年(1113),升上清观为上清正一宫。
  “上清”,是道教所称“三清”之一。道书称,道教所尊奉的三位神——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道君、太清太上老君,居天外仙境,称“三清境”。《云笈七签》卷八:“上清之天在绝霞之外,有八皇老君运九天之仙而处上清之宫也。”皇帝赐名“上清宫”,这里就成了“道家总会”、“神仙所都”、“百神受职之所”。
  自从在倪王市东建立起以“上清”仙境为名的宏伟壮丽的道教建筑群之后,上清宫名扬天下,周围更形成一大闹市,商贾云集,而当地的道教气氛越加浓厚,倪王市便又逐渐被上清镇的名字所取代了。
  《贵溪县志》卷二十四“杂记”引蔡天衡《倪亚论略》:
  “上清镇,旧为倪王市,即雄石镇遏使倪王亚侨寓之所也。自上清官建而倪王市之名遂隐,或更以沂易倪、以阳易王而并其隐者,亦将泯灭之矣。”此说确切地概括了“沂阳市一倪王市一上清镇”地名更易的过程与缘由。
  但是,以上三个地名,都是县以下的商业小都市的称号,并不是基层行政单位。
  据贵溪市近年出土文物可知,宋代贵溪县下设乡、里、社三级单位;其时南乡有两个乡,即仙源乡、仁福乡。另据《贵溪县志》载,明初全县仍为4个乡(信江南北各二),编户110里和3个坊;直至清初,全县划为八个乡(信江北五南三)。上清地方,宋元明均属仙源乡。
  据旧志,作为县以下的基层行政区域,今上清镇在元明清三代的演变情况是:
  元代,上清街市称“上清里”、“长庆里”或“长庆坊”。《龙虎山志》卷三《宫府》“大真人府旧制”:“府第在上清里,古沂阳市。宋时在关门之上。元时徙建长庆里,在静应观西。后复迁观东,即今址也。”清光绪十六年(1890)版《留侯天师世家宗谱》“历代宫府观建置沿革考”:真人府,“宋时在关门上,元时徙建长庆坊。”另据传,上清街市自东至西划为三个坊:五通坊、中坊、长庆坊。
  明代,称“倪王里”“倪王坊”或“上清街”。明初43代天师张宇初(1340-1410),在其《岘泉集》中提到“倪王里”。明代《信郡志》载:倪王坊,在仙源乡。明末崇祯九年(1636)《徐霞客游记》中则称“上清街”,“其街甚长”。
  清代,属仙源乡三十六都和三十七都,上清官前的街市则称“招宾里琼林街”。《龙虎山志》卷三《宫府》“大上清宫建置沿革”:“大上清宫,在贵溪县西南七十里,乡曰‘仙源’,里曰‘招宾’,街曰‘琼林’。”另据《龙虎山志》卷十《田赋》载:真人府属三十六都一图,上清宫属三十七都一图。
  明清时期,上清地方有两件建置方面的大事:
  一是设立驿传递铺。明武宗正德年间(1506-1521),在上清设递铺,驻铺兵。清初,因“三藩之乱”,闽广与赣东北多战事,为适应传递紧急军令军情之需,贵溪县芗溪驿一时规模庞大,对南路递铺进行加强,其线路是:县前总铺一新田一桂店一横石一丘村一紫云一上清,达金溪界交接,通抚州府、建昌府、邵武府。上清作为赣闽广通衢上的枢纽地位更显凸出。
  二是管界寨巡检司定驻。明洪武十三年(1370)创建于贵溪与光泽边境茶山(今冷水镇属村)的管界寨巡检司,清康熙十三年(1674)毁于战火。随后巡检秦弘借上清镇朱(熹)陆(九渊)祠基自盖茅房以居。雍正初年,知县黄鹤鸣向上呈报,称贵溪要地有三,上清镇为其一。从此,管界寨巡检司定驻上清。乾隆初年,巡检沈濂得上清绅士资助,买基构建大堂及内宅。乾隆三十年(1765),正式改称上清镇巡检司,长驻弓兵30名。上清又成为贵溪县南乡的军事重地和治安中心。
  清乾隆年间的上清镇,已奠定今日对外开放游览的古镇长街的基本格局。《留侯天师世家宗谱》卷二《考赞》“祠庙府第建置考”:
  “上清,即耆山真人《岘泉集》所谓倪王里,今为上清镇,东西长三里余,后枕台山,左挹象山,右控西华,前临大溪,中间居闾(注:里巷大门)数千,最东为上清宫。”
  综览清乾隆初期纂修的三部志书、宗谱,其中称“上清镇”的已有数十处,说明这一地名已被社会和官方所公认,但都不能算是一级行政区域,而是带道教意义的商业小都市的称谓。开始成为基层行政单位,是在民国10年( 1921)区划的鹰潭区上清乡。正式作为行政单位的镇,则是在民国28年,保联改为乡镇时成立的贵溪县第三区的上清镇。
  上清古镇,从隋朝开始算,迄今已有1400余年的悠久历史。
  龙虎山镇
  龙虎山镇位于鹰潭市西南17公里处,东交上清镇,南邻金溪县、西连余江县、北接余家乡,面积约80平方公里。2005年,辖西源、鱼塘、豪岭、龙虎4个村委会和龚店居委会。有37个村民小组,3000余户,总人口1084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926人。有耕地1.05万亩,可开发山地2.5万亩,水面1.2万亩。
  明清时属贵溪县仙源乡;民国时属渐浦、天禄乡;1951年属上清区龙虎乡、西源乡和月湖区天禄乡;1953年属鱼塘乡;1958年属上清公社鱼塘、西源、龙虎大队;1961年成立鱼塘公社;1968年并入上清公社;1972年恢复鱼塘公社;1984年改称鱼塘乡;1990年11月改为龙虎山镇。
  全镇地处丘陵谷地,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属武夷山向鄱阳湖平原的过渡地带。境内制高点峨眉峰,海拔372.9米,境西北的鱼塘地片最低,海拔50米,丹霞地貌,土壤类型以沙质红壤土,沙质土壤,森林棕壤为主。山地占总面积的61%,植被为松杂幼林和灌木;水域面积1.56万亩,占总面积的11%;耕地1.48万亩,占总面积的11%,大部分分布在上清河两侧。
  镇区有小(一)型水库两座(桥头岭水库,长110米,宽876米,深13.9米,容量110万立方米;源里水库长265米,宽496米,深19.2米,容量101万立方米)。小(二)型水库有10座(峨嵋峰、何家坝、十分塘、王岭、里兴塘、杨井山、马尾窝、东塘、何益寺、乌龟塘)。水塘71座,水轮泵站装机3台,水塔3座,另有白塔渠引水渠一条。
  鹰厦铁路横贯镇区,境内长7.064公里,并建有肖家站(三等三股轨道,1个300米的固定式站台,日通过列车35对)。公路交通便利,国道有206线,境内长9公里,宽9米。县道有3条:龚资线,境内长9公里,宽6米;龙界线长1.5公里,宽6米;中龙线长4.2公里,宽5米。乡道5条:圩桂路长7公里,宽6米;圩金线长3公里,宽6米;龙虎山庄路长3公里,宽6米;九曲洲路长4公里,宽6米;仙人城公路长1.3公里,宽6米,均为水泥路面。行政村通车率100%。
  桥梁有4座:鱼塘大桥,1956年建,钢筋混凝土桥,有12个桥孔,跨径9.95-15.15米,桥高10.8米,孔高7米,长156米,载重13吨;孔家甲桥,1970年建,钢筋混凝土桥,总长70米,孔家乙桥,1970年建,钢筋混凝土桥,总长50米;正一观大桥,2003年建,钢筋混凝土桥,总长110米。
  1956年建造铁路涵洞14座(其中拱涵7座,回涵7座)。
  山庄隧道,1999年始建,2000年7月通车,属山岭公路隧道,长75米,宽7.5米,高4.5米,限高4米,为2车道,避车点1个。
  鱼塘粮管所坐落于龚资线旁,库容750万公斤,储备稻谷数量231万公斤。
  镇区有中学1所,小学5所,在职老师97名,在校学生1582人。卫生院1所,床位12张;行政村建立了卫生所(站),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4名。
  镇区有两个金融服务企业:鹰潭市农行营业部龙虎山营业所和鹰潭市龙虎山区龙虎山农村信用合作社。
  邮政所总业务量为4.2万元,函件1.3万份,报刊期发数1360份,电报30份。电信所已开通程控电话1400门,可开通程控电话2204门。电缆145公里,光缆18公里。
  上清林场
  上清林场北距鹰潭市30公里。西南部与上清镇,东南与贵溪市耳口乡,南部与金溪县何源乡,东北部与贵溪市彭湾乡、余家乡接壤。全场有林地面积6.6万亩(另有2万亩为国营集体联营山场),是以营造杉木林,生产杉木木材为主的国营林场。全场人口1413人、职工近800人。上清林场下辖4个分场:应天山分场、琵琶山分场、苍源分场、薛家洲分场,另有木材综合加工厂,消防队、医院、林技推广站、大上清宫旅游公司(2004年划归龙虎山旅游集团公司管理)等单位。总场机关的职能机构有党政办公室、综合治理办公室、计划生育及文化办公室、计划财务科、生产技术科、业务供销科。
  民国29年(1940)秋,江西农学院直属的贵溪中心苗圃在大上清宫营造油桐示范林,成为上清林场的最初雏形,经营从大上清宫拨来的1620亩山地和买来的13.5亩苗圃用地。民国35年(1946)4月,贵溪中心苗圃改名为江西农学院直属上清宫林场。1949年10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定名为江西贵溪林场,归省农林处领导。1954年秋,林场开始进行大规模人工造林。1958年4月,撤销贵溪林场,划归贵溪县天华山垦殖场管理。1959年11月,经贵溪县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上清垦殖场,以后管理体制几经变更,于1968年10月正式恢复国营上清林场,一直延至2000年3月底由贵溪市划归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辖。
  上清林场历经几代人的艰苦创业,现已初具规模,特别是1986年开始营造速生丰产林以来,产生了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受到国家林业部的多次表彰。1992年,跻身国家500强林场之一,居223位。上清林场是一个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为鹰潭市第一国营林场。注册资金为200万元,拥有固定资产500万元。2002年活立木蓄积量32万立方米,年增长量为1.8万立方米。年产商品材1万立方米。近几年,上清林场年总产值达近千万元。年造林数量为1500亩左右。
  上清国家森林公园是由国有上清林场为基础建立的,实行的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管理体制。公园面积1.18万公顷,山地面积1万公顷。公园由大上清宫景区、圣井山景区、天门山景区和应天山景区、上清河漂流区、生态保护区、公园管理区、公园人口区等几个功能区组成。建设目标共分为三期九年完成。到2010年全面建成。届时,上清国家森林公园将建成为一个以道教文化为核心,集森林旅游、寻幽探奇、休闲度假、娱乐、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国家级森林公园。
  龙虎山旅游(集团)公司
  龙虎山旅游(集团)公司是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委会下属的国有独资企业,负责龙虎山风景旅游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管理。经营范围为旅游产业投资、旅游服务、旅游客源市场的开发管理、旅游商品、生态农业和绿色旅游产业的开发和经营、旅游信息咨询及资讯传播等。内设八部一室:董事长总经理办公室、市场营销部、企业发展部、仙水岩旅游管理部、上清旅游管理部、财务票务部、人力资源部、园林工程部、综合业务部,下辖龙虎山庄,拥有鹰潭上清古镇旅游有限责任公司、鹰潭市上清宫旅游有限责任公司、鹰潭市龙虎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三家子公司及若干合作企业。至2005年底有正式职工258人,正式船筏工380人、导游108人、演出人员43人、勤杂人员44人。
  龙虎山旅游(集团)公司前身为龙虎山旅游管理处,成立于1994年1月1日。1997年6月,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局决定成立龙虎山旅游实业公司,与龙虎山旅游管理处分设管理。2001年7月,以龙虎山旅游管理处和龙虎山旅游实业公司为基础,成立龙虎山旅游(集团)公司。
  景区建设
  1993年- 2005年,龙虎山风景旅游区建设进入大发展期,期间投入建设资金合计约3亿多元,用于景区的基础设施、接待设施和景点建设。并组建了旅游游船队、旅游竹筏队、旅游客车队。

知识出处

龙虎山志

《龙虎山志》

出版者: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书介绍龙虎山的旅游和文化资源。内容涵盖了地理、天师道、文化、居民和经济等方面,详细介绍了龙虎山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景区景点、天师道文化、文化与文物、民情风俗、经济活动和人物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龙虎山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