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龙虎山志》 图书
唯一号: 141020020230000012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K928.3
页数: 6
页码: 1-6
摘要: 本文主要内容包括龙虎山的自然风景、文化特色以及道教背景等。文章通过描述龙虎山地理地貌、历史文化、道教的发展与影响等方面,全面展示了龙虎山作为旅游名山、文化名山和道教名山的特点和魅力。
关键词: 红虎山 自然风景 基本情况

内容

龙虎山由于特殊的地理与人文个性而名噪古今,成为誉满中外的旅游名山、文化名山、道教名山。
  从自然角度看,龙虎山地处武夷山脉的余脉。地质构造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峰灵水秀,景色独绝,使人百看不厌,百游不烦,是风景名山。
  从文化层面看,龙虎山荟聚了各种文明,如儒家、释家、道家、纵横家,以及畲族、古代百越族文化、近代基督教文明等等多元文化,历史上许多伟人、名人、文人墨客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由此可见,龙虎山是文化名山。
  从宗教层面看,道教是在龙虎山形成、发展与完善的,特别是完成和完善了正一天师道的思想体系、教义教规、典章制度等多方面的发展与建设,延续63代经久不衰,获得与孔府齐名的“南张北孔”称誉,可以说龙虎山是举世公认的“道教第一名山”。
  龙虎山,山因道而光辉,道因山而闻名,两者相依相托,相得益彰。
  龙虎山位于鹰潭市南郊16公里处,周边与贵溪市的塘湾镇、耳口乡、余家乡、彭湾乡以及金溪县、余江县接壤,下辖上清镇、龙虎山镇、上清林场,有16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6个林业分场。总人口3.1万人,总面积200平方公里,山体标高200多米,主峰海拔247.4米。鹰厦铁路、206国道穿境而过,1988年被列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地质公园、森林公园,与江西的庐山、龟峰、三清山和福建的武夷山、安徽的黄山构成黄金旅游圈。龙虎山因“龙石虎石相对峙”而得名。道教中素称当年第一代天师炼丹,“丹成而龙虎现”遂将云锦山改为龙虎山,给龙虎山的得名由来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
  龙虎山地处武夷山的西北翼,由于地球内部和地壳几经运动,地表经历了200万年左右的大自然侵蚀、夷平作用,演变为现在龙虎山的地貌与地质构造。
  龙虎山极富特色的丹霞地貌,兼具水流侵蚀型、崩塌残余型、崩塌堆积型、溶蚀风化型和溶蚀风化堆积型等,形成了石崖、石寨、石梁、石柱、石墙、石桥、石峰、石门、峡谷、蜂窝洞穴、贯通洞穴以及天然壁画等自然奇观,千姿百态,妙趣横生。南部火山岩地貌则山高林密、云雾飞瀑,更具一番好景色。这里有如诗如画的排衙峰、奇诡如梦的马祖岩、巍峨险峻的云台山、荒僻孤傲的天台山、宫观连袂的应天山、宛如仙境的鬼谷洞……蜿蜒于群峰当中的上清河(又名泸溪河、上清溪、沂溪),如诗如画、如梦如歌、清澈澄碧、曲折迂环、风光无限。这里有四时盛开之花,八节长青之草,令人目不暇接。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共鹰潭市委、鹰潭市人民政府决定设置龙虎山风景旅游区,成立相应的行政管理机构,下辖上清镇、龙虎山镇、上清林场等,从此龙虎山的开发建设走上快车道,多年来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各种公共设施初具规模,服务机构应有尽有。到龙虎山旅游,你可以领略到深邃神秘的天师道文化,独具特色的碧水丹山和历史悠久的崖墓群,这里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会使你流连忘返,真正体味到“丹山碧水数龙虎,道教祖庭坐上清”的风韵。
  整个龙虎山可划为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几大景区。
  一是仙水岩景区:
  上清河一水西流,逶迤10多公里,水碧于蓝,与两岸山色相映成趣,这就是所谓的水岩。
  上清河两岸几十处奇峰妙景,如粒粒明珠,由上清河一线贯串。游人或乘舟、或驾筏、或舍舟筏登临,抒情快意,恍如世外。这两岸风光即所谓仙岩。
  这里有蕴含一个张扬人性、凄美哀婉爱情故事的僧尼峰;绽放水面、如出水芙蓉的莲花石;像是艺术大师刻意雕塑、惟妙惟肖、酷似女性胴体下部、被中外游人誉为“天下第一景”的仙女岩;直挂蓝天、蔚为壮观、七彩斑澜、宛如壁画的云锦岩;谜一样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崖墓群落;“香格里拉”般的无蚊村;……
  登高则上仙人城,一路可参观风门、雨门,兜率宫,仙姑庵,狮子岩,泾渭池等诸多景点名胜。
  相对自成格局的象鼻山景区,也在上清河岸边,有象鼻山、观象台、金龙吸水、断首金龟、潜龙洞、古兵寨等等。
  二是龙虎山景区和大上清宫景区:
  这里是正一天师道的宫观府第为中心的建筑群落。历代天师生活起居之地嗣汉天师府如今已是重点保护宫观,这里古香古色的恢宏建筑群弥漫着浓重的道教氛围,置身其中,你就会深感道教宗义对人的震憾,特别是遇到道徒的功课及道教演示,更是会让人如痴如醉。正一观包括正一观仪门,正一观七星池、钟鼓楼、祖师殿、玉皇楼、元运殿、祭祀殿、炼丹池与炼丹房等,弥漫着缥缈浓郁的宗教气氛。
  大上清官是龙虎山的核心建筑,楼台殿阁,错落有致,彼此呼应,交相辉映,气势非凡。此外,这里还有福地门、龙凤街、东隐院、镇妖井和伏魔殿等等。
  景区内的上清古镇,是龙虎山的经济生活中心,虽不乏现代文明时尚,而更多的是古楼典雅,古风犹存,古调犹闻,别有意境。置身上清镇,“徘徊倘佯,寓目幽蔚”,上清河岸边的吊脚楼难免使人萌发思古之幽情。
  三是马祖岩与洪五湖景区:
  这里有滴漏岩,让你超越时空,回到古代滴漏计时的原始文明时代。金枪峰,宛如阳刚伟岸的男根。其他为幽静深邃的一线天,山水如画的天鹅湖,无不恍性怡神,令人称绝。洪五湖景区由五湖、洪湖水库及周边景点组成的水面游玩为主。
  四是鬼谷洞景区:
  包括大小鬼谷洞、凝真观遗址、天乐道院旧址、张仪井、庞涓井、孙膑寨、以及太平军构筑的战术城墙等,还有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建筑群。
  然而塑造龙虎山个性的不是瑰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与名胜风物,而是生于斯长于斯发展于斯的正一天师道。
  东汉张陵创教伊始,诸事尚欠完备。至第三代天师三国时期的张鲁,政教合一,政治与行政色彩较浓。完善道教的思想体系、活动规范直至仪式、服饰的,是东汉末西晋初第四代天师张盛迁教址于龙虎山之后,故龙虎山是道教发育成长的摇篮与圣地。
  自唐以来,历代帝王对龙虎山与道教的重视与具体支持经久不辍。虽然龙虎山与任何一个朝代的国都及皇宫都远隔千山万水,而天师道对每个朝代每位皇帝的影响却近在咫尺,这不能不说是天师道的魅力所在。至今保存下来的历朝历代皇帝及皇亲国戚对龙虎山正一天师道的纶言、诏书、赐封比比皆是,这些在张继禹先生所新编的《中华道藏》中可见一斑。
  唐玄宗李隆基、肃宗李亨和明太祖朱元璋,分别作有《祖天师赞》和《天师赞》。朱元璋曾诏令全国“普施”龙虎山天师道的“符水”,“深潜妙用,以秀山林”。
  《水浒传》中所描写的洪太尉到龙虎山请天师出山在大上清宫中误走妖魔始有108将风云大宋天下的故事家喻户晓,真正下旨召张天师到京城驱妖除病的人便是宋朝徽宗皇帝,而这位天师便是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
  明世宗朱厚熄、神宗朱翊钧、清康熙帝、雍正帝,先后下诏、派员、拨款修建、重建龙虎山道教宫观府殿建筑,拨款银两数万至数十万两。
  有些皇帝为了与天师道攀附得更近,甚至主动充当月下老人,如明太祖、宪宗分别让开国功臣刘伯温、成国公朱仪家族与龙虎山的天师们攀起了亲戚;给龙虎山道士赠送御书、匾额和对联,如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皇帝等;至于封田产赠礼物的更是数不胜数。这些在本志中都有提及。
  龙虎山天师道法术不仅影响当政者,其符箓更是影响遍及全国,进入普通百姓阶层,如百姓家中的为亡人念经超度、逢年贴门神、为小孩招魂等都是天师道的科目。
  龙虎山的历代天师们不仅与上层关系非同一般,而且与历代名人、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也往来密切。如古代的顾况、常建、吴筠、曾巩、王安石、洪迈、陆九渊、徐霞客、文天祥、谢枋得、郑所南、夏言等。现当代名人、文人前来龙虎山考察、领略“山魂”者更是不乏其人。如当代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以及赵紫阳、吴官正、费孝通、吴仪、曾培炎、李铁映、刘延东等相继莅临考察游览。还有当代的文化名人如强晓初、王朝闻、阎肃、吉狄马加、杨澜、卢奇等,以及香港名人邵逸夫、诗人张星,澳门诗人冯刚毅,著名美籍华人陈香梅等等,都各自怀着良好的心愿来过龙虎山。
  龙虎山天师道的恢复发展,使其迅速漂洋过海,除港澳台地区盛行以外,天师道的教徒遍及了东南亚及西欧一些国家,人们纷纷把目光投向龙虎山,研究天师道,寻找天师道在民间如此普及的真谛,世界各地的“朝觐”者怀着一颗真诚的心,有的甚至一步三叩首地来到祖庭寻根访祖,然后满怀希望与满足返回自己的人生。
  正是由于天师道的影响及龙虎山的魅力,龙虎山被誉奉为“道教第一名山”。
  龙虎山地区文化的历史,纵向可上溯至公元前11世纪—前16世纪的角山文化、古越族文化,横向则以道教为主,儒、释、道与诸子甚至西方基督教文明“和平共处”,兼容并蓄,形成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
  3500年前甚至更早,龙虎山已经有了早期的华夏文明。龙虎山古崖墓群的发掘,除确定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外,其中发现的古代纺织器具与古乐器,使中国的纺织史向前推进600余年。七弦琴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大最古老的乐器,可见当年龙虎山的古越民族音乐的兴盛。这些文物的发现,使我国当代的史学者不得不考虑部分地重新改写中国的文化史、技术史与艺术史。这不能不说是龙虎山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龙虎山的文化表象主要是由道家文化、崖墓文化、鬼谷子文化、畲族文化以及旅游文化构成的,博大精深,影响十分远广。
  龙虎山文化的主要部分是道教文化。历朝历代许多文化名人,甚至最高统治者都受到道教文化影响,有的成为著名的道教学者,如北魏的寇谦之,南朝的陆修静、陶弘景,都是历史上著名的道教学者,王羲之家族也是世代信奉天师道的东晋巨族,对发展道教文化作出过重要贡献。唐朝皇帝李隆基亲自注释了《道德经》,诏令各地道教学子研读,有力地推广了道教文化。
  从道家文化来说,二千多年来,无数的名师高道撰写、编纂的道教方面的经典成千上万,繁如烟海,唐代至明代年间陆续编修的《道藏》5485卷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涉及天文、地理、化学、医药、生物学、体育、保健、音乐、艺术、房中术等诸多领域,成为古今中外道家学者必读之“圣经”,特别是经当代张继禹领衔主编整理过以后,这部新的《中华道藏》更是成为海内外道徒悟道修身、明彻信仰的经典、专家学者研究道教的主要资料库。数千年来,道教在伦理道德、环境与人生,养生等各方面所形成的理论不仅影响道教本身,也影响很多人的人生与思想。
  当代世界权威的科学史家,英国学者李约瑟(1900-1995)风靡全球的科学巨著、五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论证了道教文化在科技领域的影响,他得出的结论是道教的炼丹术是中国最早的化学。
  道家在修炼过程中的炼丹、吐纳、胎息、按摩、服饰、导引、医疗、饮食、辟谷、房中、斋醮、诵经,都是道教特有的文化。道教文化在长期衍变发展过程中,对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文学艺术、风俗习惯以至农民运动等都有影响。
  崖墓文化本来不属于龙虎山特有的,但正如1982年在四川珙县召开的《中国悬棺讨论会》上专家学者一致作出的结论:龙虎山仙水岩崖墓分布之集中、文物之丰富、墓室结构之完整、自然环境之优美和历史之久远,都居全国之首。崖墓专家李科友说:“关于崖墓,民间流传着许多美好而神奇的故事,成为千古不解之谜。为了解开这个谜,文物考古工作者对于四川的悬棺葬、武夷山的棺葬,江西的崖墓进行了调查与发掘,其中以江西龙虎山崖墓出土的遗物最为丰富精美,对于研究春秋战国时期南方古越民族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龙虎山的崖墓发掘考古,产生了许多谜面,龙虎山也悬奖数十万元等待人们去破解,这些谜面就像“哥德巴赫猜想”一样,要证明“1+1≠2”,多少科学家用其毕生精力,尽管死不瞑目,但也无可奈何。龙虎山崖墓谜面很多,如纺织器具把中国纺织史推进600多年,当年是谁发明的?是如何发明的?为何再找不出第二部?七弦古琴当年是怎样发明的?谁是这些古琴的创造者和使用者?它在音乐方面属于何种地位?是如何演奏的?那些离水面几十米高的洞穴中的棺材是如何放进去的?这么多的谜底等待破解,您不妨试试?
  龙虎山鬼谷洞留存下极为难得的战国时期纵横家鬼谷子的文化遗迹。我们目前读到的纵横先驱鬼谷子的著作《鬼谷子》,尽管历来有人疑为伪托,但是《史记》记述了鬼谷子的学生与信徒苏秦、张仪、孙膑、庞涓的事迹,是确切的信史。宋代的《云笈七签》、清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对龙虎山鬼谷洞,也作了肯定性的记述。
  樟坪畲族乡是江西7个民族自治乡之一,畲胞在那里繁衍生息已500余年,形成自己独特的生存习性与传统文化,这里也有许多谜面等待世人去揭底,这是一块待开发的旅游胜地,只要你置身其中,你就会乐在其中,陶醉其中。尽管这里离龙虎山有一段距离,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又与龙虎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志书中也给予一定的地位介绍给大家。角山古窑址离龙虎山不远,这里的考古证明角山的制瓷工场要比景德镇早出许多年,这不能不说是鹰潭的骄傲,故在志中也留一席之地。
  龙虎山的旅游文化表现更为突出,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美丽诗文,一些文学大师甚至与天师道或高道本身就来往十分密切,如元代的文学大家虞集、赵孟頫、揭侯斯、袁桷等都与天师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有些天师本身的文学造诣就相当深,集道士与文学家于一身,如第43代天师张宇初,所撰写的《岘泉集》就“诗文过半”,在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影响,其文集也被收入《四库全书》之中。
  在文学史上,道教对开创某些文体的形成上是有贡献的,如历史上的“青词”便是一例。各地道士或道观经常请一些文学名人为其撰写青词,然后为其谱曲弹唱,形成了“青词”这种特殊的文学文体,龚自珍的名篇“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就是他为江苏镇汀一座道观中为道士们所填写的青词。明代大旅行家、被世人誉为“游圣”的徐弘祖游遍祖国名山大川,到龙虎山一连考察了5天,在其《徐霞客游记》一书中写下了著名的旅游散文对龙虎山有详尽的描述。明代兵部尚书徐学谟到龙虎山旅游也为这里的瑰丽风光所迷恋,写下了《游龙虎山二十四岩记》的名篇。
  龙虎山是迷人的山,天师道是影响极其深远的宗教,从一定意义上说,龙虎山、天师道曾影响过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走向、历代天师在历史上产生过许多传奇式的影响,这一影响首先反映在文学艺术上,宋代以后,特别是明清时代,一些有关天师驱妖降魔辟邪避难或与天师道有关的戏剧、小说、故事比比皆是。如元代吴昌龄写的杂剧《张天师断风花雪月》,明代朱有嫩的《张天师明断辰钩月》,都是以天师为核心人物的戏剧作品,、一些民间传说更是与张天师有关,如《追鱼》、《白蛇传》等,特别是著名古典长篇小说《水浒传》更是以龙虎山的张天师为引子,以大上清宫镇妖井跑出的108位地煞灭罡为主线,展现了一场悲壮的农民起义。
  龙虎山的文化不仅能给人以视觉享受,也可给人以听觉享受,只要在龙虎山天师府参观并聆听了道场法事的人无不为之撼动。天师道在举行斋醮仪式时,有唱诵、有舞蹈、有乐器伴奏,这就是道场艺术,这道场艺术具有艺术性、群众性、雅俗共赏性等特点,特别是道教音乐在其1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把独唱、齐唱、吟唱、鼓乐、吹打乐和器乐合奏灵活组合,恰如其分地表现道教召神遣将、镇压邪魔、剑拔弩张、仙境缥缈、气势磅礴的场面,如今天师府道乐团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发展影响越来越大,足迹也遍布港澳台及东南亚,每到一地上演出就会引起一阵轰动,正如一位游人在《重游天师府记》中写道:“道乐团在鼓师的指挥下,奏起的《山坡羊》、《小开门》、《步虚》、《瑶台赞》等曲凋,既有昆曲韵味,又有—弋阳腔情趣,加上法师们颇具戏剧程式的道场科仪,一场道不离韵、韵不离歌、歌不离曲、曲不离器的法事,独具龙虎宗仙乐之风韵,令我如梦如幻,赏心悦目。”湖南著名诗人李曙初在天师府听到道教音乐演奏后,陶醉不已,当即写下一副对联:“朗朗诗声,府上已留千载唱;飘飘仙乐,人间难得几回闻。”
  改革开放以来,昔日龙虎山经过20多年的建设,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代一些文人学者也尽情讴歌,撰写了许多书籍文章,涌现一大批关于道教和龙虎山的学术专著、论文、文学(小说、诗词、散文、剧本等)与艺术(绘画、雕塑、音乐、舞蹈、书法、摄影、影片与影视剧等)作品难以数计。中央及各级各地电视台也经常拍摄播放龙虎山的风光片,中共鹰潭市委、市政府每1—2年举办的龙虎山文化活动周,更把龙虎山推到世人面前,特别是港澳台、东南亚地区的道教组织与信教徒一批一批地来到龙虎山拜祖、接受封箓,更使龙虎山迅速地走向世界,一个龙虎山鼎盛时代已经到来。
  龙虎山文化姹紫嫣红,光彩照人。龙虎山也是一部人类发展历史上的大书,只要一走进这部大书,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有一番体会。我国著名美学家王朝闻称其为“天然雕塑公园”,香港著名摄影家陈复礼先生说“龙虎山不仅有情感,而且有性感,在全国风景区中不多见”。足迹遍全球的著名国际政治活动家陈香梅女士游龙虎山后欣然题词:“山水秀丽,天下一绝。”
  我们相信,你到了龙虎山也会有独特的见解。

知识出处

龙虎山志

《龙虎山志》

出版者: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书介绍龙虎山的旅游和文化资源。内容涵盖了地理、天师道、文化、居民和经济等方面,详细介绍了龙虎山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景区景点、天师道文化、文化与文物、民情风俗、经济活动和人物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龙虎山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