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龙虎山志》 图书
唯一号: 141020020230000011
颗粒名称: 序(五)
分类号: K295.63
页数: 1
页码: 8
摘要: 序(五)
关键词: 序(五)

内容

古云:志之修也,以备采风,以翼国史也。新编《龙虎山志》,不仅对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详尽记载,更立足当前,通贯古今,对道教历史,道教文化,历史文化遗存不遗笔力,其既可为龙虎山旅游者的向导,更完整地承载了史志的功能,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献价值。盛世修志,志以明史,可喜可贺!
  己酉年夏,我有幸来龙虎山工作,到任之时,恰逢修志。在一年的工作感悟和对志稿的拜阅中,我深感幸之,继而叹之,后以惴之。
  幸之,龙虎山自然景观之美,碧水丹山,聚天地灵气。 自古龙虎山被誉为“神仙所都”、“人间福地”、“羽人之国”。其有千古难解的崖墓之奇,有丹山碧水的江南之秀,更有20里画廊串起99峰、24岩、108处自然景观。于龙虎山,可尽揽“青黛染成千块玉、碧纱笼罩万堆烟”的仙境之美,能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深感荣幸之至。
  叹之,龙虎山文化底蕴之深,多元共存,兼容并蓄。《水浒传》开篇第一回极尽笔墨渲染了上清官之崔嵬,道尽“中国道教第一名山”的宏伟之势。在龙虎山,可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天籁之音中领悟和谐、自然的道教精髓;于清静幽渺的马祖岩领略唐高僧马祖道一的棒喝遗风;于高峻凸兀的应天山中探寻象山书院旧址,感悟陆九渊“心学”理念的儒家风范。历代名人顾况、曾巩、王安石、陆九渊、文天祥、夏言等大家均曾驻足于此,泼墨言志。龙虎山就似一座文化的殿堂,必将给我以文化的洗礼,心灵的熏陶。
  惴之,承载着辉煌历史的龙虎山在旅游业千帆竞发的今天,面临更多的压力与挑战,恐心有余力不足,而惴惴不安。 自1984年龙虎山开发以来,在龙虎山建设者的辛勤努力下,现已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4A级旅游区、国家森林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各项软硬件设施得到完善,旅游品位日趋提升。如何乘势而上,提升档次,集聚功能,做精做强,深感责任之重。惟尽心尽责,将龙虎山建设得更美,让更多的海内外人士认识龙虎山、了解龙虎山、走进龙虎山。
  值新编《龙虎山志》定稿付梓之际,慨而言之,权以为序。
  杨金红
  二〇〇六年九月
  (作者时为中共龙虎风景旅游区委员会书记)

知识出处

龙虎山志

《龙虎山志》

出版者: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书介绍龙虎山的旅游和文化资源。内容涵盖了地理、天师道、文化、居民和经济等方面,详细介绍了龙虎山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景区景点、天师道文化、文化与文物、民情风俗、经济活动和人物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杨金红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