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井绿

知识类型: 实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修水县志》
唯一号: 140536020210000457
实物名称: 双井绿
文件路径: 1405/01/object/PDF/140510020210000008/001
起始页: T00264_00.pdf
类型: 植物
分类号: S571.1
主题词: 茶;茶叶

实物简介

双井绿产于杭口镇双井村,北宋时黄庭坚曾把家乡产的茶叶分赠京师族人及好友欧阳修、司马光、苏东坡等,并互相转赠和诗赞赏。在制作上,唐属蒸青团茶类,宋代发展为蒸青散茶类,后发展为炒青散茶类。其品质特征外形紧圆带曲,形如凤爪,锋苗润秀,银毫披露,内质香气清高持久,滋味鲜爽醇厚,汤色清澈明亮,叶底嫩绿匀净。鲜叶采摘除严格按嫩度标准分级采摘外,还要求五不采(不采病虫伤叶、紫红芽叶、对夹叶、雨水叶、露水叶)、三不带(不带鳞片、鱼叶、杂物),做到嫩度一致,长度均匀,芽长于叶或芽叶等长,不掐采、紧握、紧压、日晒,盛具清洁通气,采摘后及时送厂,保持新鲜。制作工艺分特级、一级和二级,清明至谷雨前主要采制特级,特级以一芽一叶初展,长度2.5厘米左右(不超过3厘米)的鲜叶制成,一级、二级以一芽二叶初展的鲜叶制成。制作分6道工序。(一)薄摊:鲜叶进厂后及时用竹垫薄摊、匀摊于阴凉通风处,约2-5小时;(二)杀青:老叶嫩杀,嫩叶老杀。每锅投叶300 - 400克。锅温120 -150℃,先高后低,闷透结合,多透少闷,达到匀透。杀青5-7分钟后出锅,迅速抖散降温,防止变黄;(三)揉捻:老茶热揉,嫩茶冷揉。用手三揉三抖,至叶卷成形,茶汁开始溢出为度;(四)初烘:焙温80℃,薄摊(二锅一笼)、勤翻,至三成干、叶不粘手时下烘;(五)整形提毫:目的是形成双井绿独特的外形,包括搓揉捻紧条、团条和摩擦显毫。整形时,锅温80 - 60C,先高后低,先以双手回转搓揉紧条,边揉搓边翻炒,至条索适度后进行团条。团条时,双手五指微弯,捧茶于掌中轻轻旋转搓团,用力要匀,达到紧圆带曲,形如凤爪,至八成千时,降温至40 -45℃,两手捧茶向不同方向旋转,用力柔和均匀,使茶条互相摩擦,白毫披露,香气提高。约10分钟左右近九成干时起锅。起锅后摊凉、筛末、再复烘(茶末另烘)。(六)复烘:焙温70 - 60℃,先高后低,垫以无异味的白细布或白纸,适时翻拌,烘至茶叶手捏成粉末,含水量5 - 6%时下烘。及时包装,以提高香气,醇化滋味。

知识出处

修水县志

《修水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志书上起1986年,下至2008年,跨度23年。在这期间,修水县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经济总量连续翻番、城乡面貌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进步的沧桑巨变。志书真实、客观、全面地记述了这些变化,且在服从体例的前提下,突出修水地方特色,如“林业”“水利、电力”“蚕桑、茶叶”“老建扶贫、库区移民”等单独成卷,矿业也在有关卷章用足笔墨,充分体现了修水的产业特色和区域特点。诚传世之信史,一方之全书,对当今及后世将具有重要的启发教育作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