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知识类型: 事件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九江年鉴2010》
唯一号: 140532020210005538
事件名称: 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事件简称: 九江积极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综述
文件路径: 1405/01/object/PDF/140510020210000010/001
起始页: T00037_00.pdf
事件类型: 经济事件
起始时间: 2009年12月12

事件描述

2009年12月12 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把鄱阳湖开发与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江西的大事,更是九江的大事。长期以来,九江人民一直在探求经济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之道,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力求保护鄱阳湖生态、挖掘鄱阳湖资源和全力推进我市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走在全省前列。 高层关注,共识共为打造生态经济当全球都在为环境日渐恶化而付出代价的时候,当人们为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而奔走高呼的时候,当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为了人类怎样力能生存下去而争吵不休的时候,我们的工业化、城市化浪潮也一浪高过一浪。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一次又一次地看到了江河湖泊的伤痛:太湖蓝藻集中暴发,淮河、滇池、巢湖治污多年而无明显好转……曾经清澈、富饶的河湖,正承受着污染等“病痛”折磨。也是人类正在承受着的伤痛。她们已无法挽回,正如市发改委助理调研员丁杰告诉记者的那样: “像这些湖泊水质被严重污染后,即使花再多的钱也无法还原水质。”值得庆幸的是,在国内各大内湖中,惟有鄱阳湖水质依然保持在三类以上水质。 但是鄱阳湖的水质污染仍旧日重一日,由于她是全国内陆最大的淡水湖,因而她的变化也牵动了国家、省、市领导的心。 2007年4月20日,温家宝总理来到山清水秀的江西,穿行于红土地上的田间地头、林区工厂,视察农业和农村工作。温总理在充分肯定江西改革发展成绩的同时,无比感慨这里的山水之美,指出像江西这么好的生态环境在全国已经不多了,要好好保护。希望江西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在中部崛起中有更大的作为,走出一条新路子。不久,温总理又专门对江西生态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保护鄱阳湖的生态环境,使鄱阳湖永远成为‘一湖清水’”。 早在新世纪初,江西省委、省政府就非常重视以鄱阳湖为核心的生态保护T程,时任省委书记的孟建柱同志就提出了“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口号,到2007年省委进一步提出“生态立省,绿色发展”理念,制订了“建设绿色生态江西”的发展目标。 2007年11月,苏荣同志调任江西省委书记,苏荣书记上任后,迅速跑遍了11个设区市进行调研,对省情有了一个基本判断:江西目前最大的省情是生态环境好。他先后五次乘船来到九江等环鄱阳湖城市调研,他甚至感叹道: “鄱阳湖不仅仅是江西的鄱阳湖,中国的鄱阳湖,也是世界的鄱阳湖。” 2008年2月20日,苏荣在给吴新雄省长的一封信中对鄱阳湖作了较为形象的定位: “鄱阳湖是江西的代名词,是我省的名片,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恩赐。”并且郑重提Jm了鄱阳湖保护治理和鄱阳湖经济开发的战略构想一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2008年3月8日上午,参加全国“两会”的江西代表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会,向外界正式介绍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的总体设想,此战略构想一经提出,就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引起海内外的广泛关注。今年4月15日至18日,在省委书记苏荣、九江市委书记钟利贵等陪同下,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率国家部委调研组专程赴鄱阳湖区主要城市九江等地调研,80名调研人员分综合组和农业、水利、生态环境、工业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城乡及国土规划、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7个专题组对相关情况作了详细的调查。杜鹰说,加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综合开发治理新模式,有利于加快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步伐,有利于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协调、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共同进步的新路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不仅是江西的事,也是国家的事。 在经过实地调研、多方科学论证之后,省委强调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从保护生态人手,再延伸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争取列入国家规划,上升为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既保住“一湖清水”,又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发展,努力把鄱阳湖保护开发推向新的阶段,使之成为生态优美、经济快速发展、产业层次较高、城乡协调发展的功能区。 九江市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主战场,共有12个县(市、区)被纳入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重点规划范围,占所有规划县、市数量的近三分之一;九江470万人口中有近400万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对于九江在新起点实现新的跨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因此,九江市委、市政府对鄱阳湖的开发与建设非常重视。 2009年3月16日,市委书记钟利贵,市委副书记、市长曾庆红,市委副书记张学军,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远秀,市政协主席程来安等一同深入鄱阳湖区,就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进行调研。这是一次高规格的集体调研活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套班子主要领导悉数出席同一个专题调研活动,在我市政治生活中是不多见的,也足见市委、市政府对我市策应省委、省政府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的高度重视。 8月4日,市委书记钟利贵,市委副书记、市长曾庆红陪同省委书记苏荣第五次来到鄱阳湖考察,再次深入到九江市鄱阳湖湖区,就大力推进生态建设、致力实现绿色发展进行调研。 每一次调研考察,九江抢抓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机遇更加紧迫一分。在多次调研之后,市委、市政府达成共识,提出了要把九江建设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的生态文明示范区、新型产业集聚区、改革开放前沿区、城乡协调先行区和江西崛起先行区的发展蓝图,这个蓝图与国务院批复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四大功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我市决心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充分发挥我市的生态优势和主体作用,努力争当全省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排头兵。 治理保护,三十年矢志不渝鄱阳湖是典型的季节性湖泊,高水是湖,低水似河,洪枯季节变幅达7.67 - 14.19米。近年来,受降雨偏少等因素影响,五大江河水位持续下降,不断突破历史最低值。2007年江西遭遇近50年不遇的秋冬大旱,鄱阳湖水面面积一度降到50余平方公里,不足最大时的l%,水量仅1.2亿立方米,仅刚刚达到大(二)型水库标准。鄱阳湖水系低水位持续时间还在不断拉长。 此外,近30年间,鄱阳湖水质受到的污染威胁越来越大,I、Ⅱ类水的比例下降了30个百分点,劣于Ⅲ类水比例上升了18个百分点。近年来,在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污染治理的情况下,人湖污水仍以每年以上亿吨速度递增。水量的大幅减少,纳污能力明显下降,加剧了鄱阳湖水质的下降。 针对鄱阳湖出现的土壤流失和水质污染等新情况,省、市、县三级在近30年来矢志不渝把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当做一项崇高使命来完成。早在1983年,江西省开始实施“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 “山江湖工程”是鄱阳湖和流入该湖的赣、抚、信、饶、修五大河流及其流域开发治理工程的简称,涉及全省国土面积的97%。遵循“治湖必治江、治江必治山、治山必治贫”这一全新的生态修复和发展模式,江西省通过20余年的山江湖开发治理T程,实施“灭荒”造林、“…上再造”和“跨世纪绿色工程”三大战役,穷山恶水换了新颜,森林覆盖率增长近l倍,水土流失面积下降近2/3,鄱阳湖湖体面积增加40%多,直接带动500余万贫困人口脱贫。 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西省委、省政府根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了“三个坚决不搞”,即在经济发展中,坚决不搞危及劳动者生命安全和人民群众健康的项目、坚决不搞严重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坚决不搞“黄、赌、毒”项目,确立了“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方针,宁愿GDP少增长两个百分点,也不要严重污染的项目。而后又提出“山上办绿色银行,山下建优质粮仓,水面兴特色养殖”的农业发展战略思路。历届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经济建设和形成的科学发展理念,为发展绿色产业和建设绿色家园提供了思想与组织保证。2004年起,江西又率先实施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九江市武宁县林权改革的经验得到了温家宝总理及有关部门的高度赞赏,也为林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苏荣书记到江西任职后,通过多次调研,征询各方专家意见,提出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构想,并着手启动r综合保护鄱阳湖生态的关键性工程——鄱阳湖水利枢纽的科学论证“攻坚战”,实施了平原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城市污水治理工程、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五河一湖及东江源区保护工程“四大战役”。 九江在推进环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推进湖区经济建设的进程中,决心大,行动早,措施硬,效果好: ——进一步完善了责任制和考核考评机制。市委、市政府针对县域经济目标考核方案明确提出, “宁可少点税,不能脏了青山和绿水”、 “对县域经济的考核,实行环保、计生、安全生产、社会综合治理一票否决”。这是九江首次把环保工作与目标考核和各类评优评先表彰挂钩,把正在开展的“蓝天碧水”工程实施情况和环境保护工作成效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考核体系,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硬指标。此举一出,不少政府官员戏称给他们再上了一道“环保紧箍咒”。 ——实施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工程。2008年7月,九江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全面启动了所有11个县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11个县污水处理设施厂区总投资3.23亿元,总处理规模12.5万吨,日;管网总投资2.74亿元,总建设规模约165公里。2008年以来,九江市以“政府引导,囚地制宜,群众自愿,科技帮扶”作为农村垃圾处理扩面试点的基本原则,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广了“村收集——乡(镇)集中——县处理”及简易填埋模式,形成了规范的城乡垃圾处理工作的长效机制。2009年,市城区又实施了-十里河综合整治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了城区水质污染问题,为保护鄱阳湖水资源环境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了加强修河流域生态建设,九江市人大通过法规,全面推动了修河流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解决了一批突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到目前为止,修河已成为鄱阳湖五大水系中水质最好的河流,达到国家二类水体水质标准。 ——加强总量控制和污染减排。2009年以来,九江市环保部门强化责任,勇于担当,高位推进,全力完成污染减排任务。针对九江地区化学需氧量减排形势十分严峻的现状,市环保局确定鹤问湖、中石化、武宁、瑞昌、星子、彭泽6个污水处理厂为化学需氧量减排重点项目,重点调度、重点督查,为确保这6个污水处理厂在9月1日前竣工运行,达到国家考核要求,实行了“周督查、月调度、季预警、年奖惩”制度。南市环保局6名局领导对鹤问湖污水处理厂等6个重点项目包干负责,进行每周督查,并编发督察快报;市污染减排领导小组每月调度一次,通报项目进展情况;每季度主要减排项目建设进展严重滞后于计划、或实际减排量大大少于预期减排量的,对责任单位予以通报批评进行减排预警;按照年度完成任务情况,分别对完成情况好的进行奖励,对未完成的县(市、区)实行评先评优一票否决、建设项目区域限批。通过采取上述强有力措施,2009年上半年,全市完成减排项目52个,可削减化学需氧量831吨、二氧化硫8783吨。通过推进企业节能项目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燃煤锅炉,加大污染减排力度,实现了万元GDP能耗持续下降,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指标实现“双下降”,武宁等县坚决不要“带血的GDP”,拒绝2个亿元项目入户,彻底取缔一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高污染的化工厂。 ——加强污染源头控制。2009年上半年开展了“三绿一蓝”环保专项行动。在“绿水”环保专项行动中,r市环保局对修河源头及于流沿线和鄱阳湖滨湖一公里范围内的污染企业进行了清理。在长江环保执法活动中,对长江沿线排污口进行全面排查,对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排污口整治成果开展回头看,对全市21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其中3处为地下水)进行排查,确保群众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在“绿野”环保专项行动中,对畜禽养殖污染进行专项整治,积极推进畜禽粪便的污染防治和无害化处理;在“绿地”环保专项行动中,对农田、果园、蔬菜用地等食物生产种植土壤的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在“蓝天”环保专项行动中,集中淘汰中心城区燃煤锅炉,整治餐饮油烟污染,督促搬迁城区污染严重的企业,加强机动车尾气综合治理,共检测机动车尾气车辆12346台,治理2139台,治理后合格率达96%,全市主要环境质量指标持续位居全省第一,庐山、柘林湖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九江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1-6月优良天数为179天,优良率达到98.9%;主要河流长江九江段和修河水质均达到Ⅱ类水标准,鄱阳湖出口断面水质达到Ⅲ类水标准,全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全市声环境质量优于国家标准。 为积极融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九江市还将超前包装和推进一批湿地保护、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生态移民、血吸虫病防治、湖区中心码头等项目;着力引进一批新型制造、优质农产品基地、生态旅游和清洁能源项目,加快湖区经济发展;规划建设一批沿湖生态县城和村镇,提高湖区城镇化水平。 调优结构产业布局先行一步 12月6日,省政府与中石化签署了一份战略合作协议,中石化将加快推进九江石化炼化一体化项日建设,使九江石化形成800万一1000万吨/年的炼油综合加工能力,把江西省建设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炼油化工生产基地;江西省则将大力支持中石化在江西的发展,积极协调落实好项目建设所需土地、环境容量、水资源等各项建设条件,为企业创造良好生产经营环境。双方同意共同推进九江石化实施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力争2010年炼油加工能力扩能改造开工建设,2012年前完成综合配套建设;同时,延长九江石化产业链,在九江石化配套建设60万吨/年PX(对二甲苯)项目,使九江石化成为中部地区大型芳烃加工基地。这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在得到国务院正式批复之前,省、市大力发展九江石油化工及上下游产品,延长产业链,优化九江产业结构,强化九江产业优势的重大举措。 按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产业布局图中,炼油及化工产业基地、化工(有机硅)产业基地和优质钢材深加工基地三大产业基地都滨江滨湖。九江在鄱阳湖区域属于核心区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一是白然条件优越。九江滨江滨湖,自古以来九江经济相对较为发达富裕。进入新世纪后,发展现代农业、工业、旅游业优势更加显现;二是区位优势凸显。鄱阳湖区域东邻发展势头强劲的长三角、闽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西接长江中上游地区,区位优势明显。而九江又位于京九铁路和长江航线上,承东肩西、连南贯北,以九江为中心与武汉、合肥、南京、上海等大城市形成数小时空间距离,而在省内也与南昌、景德镇、鹰潭、上饶连为一体,形成了数小时经济圈;三是鄱阳湖三分之二水面在九江境内。相比较而言,九江更具有吸引新兴产业的天然优势。据资料显示,江西的土地资源指数、水资源指数、水土资源匹配资源指数、生物资源指数总体在全国各省区市中排第3位,在中部6省中排第一位。自然开放的水文生态环境具有较强排污净化能力,对于吸引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具有极大的优势;四是多年来我省对九汀的发展倾以更多政策卜的支持与领导的关怀。江西最早的高速公路在九江,最大的外贸码头在九江,九江是江西惟一的外贸口岸,近几年省里又倾力打造临江工业带,省级战略中有三个即共青城开发建设、沿江开发战略、鄱阳湖生态经济在九江全力予以推进与实施。 九江也不负众望,全力调优产业结构,迎接新的发展机遇。 生态经济起步较早,形式多样,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生态旅游在近几年得到长足发展,鄱阳湖湿地生态旅游已经开发出候鸟观赏、草洲沙滩娱乐、湖区科考、渔俗风貌、古镇风貌、生态摄影等多种产品。 在江西推进的沿(长)江开发与昌九工业走廊发展战略中九江正处于T型的黄金架上,昌九工业走廊里拥有伞国最大的有机硅生产基地、全省最大的石油化工企业,沿线汽车、石化、有机硅下游产品开发潜力巨大,有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链的基础和条件。 坚持“两区互动,强工兴城”战略,坚持以项目建设为主抓手,加快产业布局步伐,促进项目集聚、产业集聚效应的早日出现。当前,已经成功申报了共青城青年创业基地、台商投资基地和农业示范基地;彭泽工业园的棉纺工业、湖口工业园的重工业和轻化工业、德安工业园的电子元件、星火工业园的有机硅系列产品、武宁工业的节能灯产业信群等,一系列同区内的产业聚集效应凸显,这些业已形成的特色优势为九江工业带来巨大的活力和整体竞争力。 围绕鄱阳湖,九江能源建设在全省处领先地位。江西省风能资源主要集中于环鄱阳湖区域,根据江西省风电发展规划,全省规划15个风电场,装机957兆瓦,其中九江1 1个,装机696兆瓦。“十一五”期间全省规划建设4个项目,装机119兆瓦,全部位于九江。目前,庐山区长岭一期、都昌矶山湖已建成运行,星子大岭一期于今年底投产,合计建成装机84兆瓦,20 1 0年争取开工建设都昌老爷庙一期和庐山区长岭二期,其余项目在2020年以前全部建成。 江西省是全国铀矿资源大省,铀矿储量、铀产品年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彭泽帽子山厂址被专家誉为国内内陆地区建设核电条件最好的“原生态”厂址,发展核电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目前内陆地区最佳的核电厂址之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在江西投资最大的项目。 环鄱阳湖区农业发达,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生物柴油、非粮食燃料乙醇和生物质发电等国家鼓励的绿色可再生能源项目。拟由中国节能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都昌2 x 15兆瓦生物质直燃发电项目已获省发改委批复同意开展前期工作,项目科研已经专家评审,中节能公司正在内部走程序,争取明年初正式开工建设。 根据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战略,九江正向建成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目标迈进。

知识出处

九江年鉴2010

《九江年鉴2010》

出版者:武汉出版社

《九江年鉴2010》是一部全面、系统、科学、翔实记载和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资料性年刊。

阅读

重要人物

温家宝
相关
苏荣
相关
杜鹰率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