濂溪书院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唯一号: 140531020220001377
机构名称: 濂溪书院
文件路径: 1405/01/object/PDF/140510020220000007/001
起始页: 0557.pdf
起始时间: 北宋

机构描述

故址有多处。一在县城南10里濂溪港(今庐山区十里乡境),北宋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周敦颐始建。敦颐本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嘉祐六年(1061年)赴任虔州通判途经浔阳,因爱庐山北莲花峰之胜,遂以故里“濂溪”之号而名麓之溪;熙宁四年(1071年)八月,调知南康军(治所在今星子县)时,即着人筑书室于溪之上,号日“濂溪书堂”;当年十二月,辞官居此著书立说,讲学授徒,人称“濂溪先生”。此为书院之发端,敦颐逝后荒败逾百年。南宋淳熙三年(1176年),知军州事潘慈明复于遗墟作堂,揭以旧名,以奉先生之祀,翌年特请朱熹为之记。嘉定间,中军守赵崇宪于堂左筑学舍26楹,初具书院规模,元末兵毁。明正统初,御史徐杰、项璁与副使焦宏、陈玠两度重建,改称祠。弘治间,都御史林俊、布政使林泮和佥事王启分命知府刘玑、高友玑相继修饬与扩建,前为仪门,堂后为寝、为廊房,创“濯缨”、“光霁”、“爱莲”、“交翠”四亭于堂之东西,立坊牌于祠之道左,匾曰“濂溪书院”。嘉靖间,巡抚何迁复辟基地增建学舍;十六年(1537年),户部主事祖琚砻石刻<太极图说>树于寝;次年,副使谢迪与同知姜辂又凿莲池5亩于前方,并将倾腐栋宇尽易而大新之,是为书院鼎盛时期。然岁久多圮,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兵备道葛寅亮重葺。清顺治二年(1645年)又被袁左乱兵焚毁,迨至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巡抚宋荦、马如龙和知府朱俨会同所辖五邑知县合力捐资,始建正院3重;乾隆十九年(1754年),德化知县高植在维修正院同时,继于堂左扩基捐建学舍2重共10楹,并将白鹤乡毛家圩垦复荒田150亩的收益佐膏火,使书院渐次复苏。二十一年,知府董榕移建于莲花峰下,新筑讲堂、斋舍、亭榭、池沼,所需经费五邑乐输,嗣因资金不敷,全工迁延未果,历数年涧水侵蚀、风雨飘摇而后圮。 一在城内丰储坊都察院左,明嘉靖年间兵备道陈洪濛建。中为祠,建头门、二门、无极门和像堂,上祀濂溪先生,侧配程颢、程颐;两旁共建书室9重,诸生肆业其中;后有空地长10丈余,凿莲池一亩;巷口立坊牌,题日“濂溪书院”。天启末年,因东林党禁毁天下书院,改称周子祠。 还有一所在城内世德坊之南,世称新濂溪书院。初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知府初之朴买地创署、建奎阁,以祀濂溪先生神位;追缉莲花洞旧业取租息,以备膏火。嘉庆五年(1800年),巡道阿克当阿复加修葺.捐俸延师。十年,巡道广惠相继增建。十三年,知府方体与诸绅捐款买地,改大门以正午位,并建监院厅于左,增学舍于右,陆续置产以裕膏火,立法规经理书院。二十二年,知府朱綮又重修奎阁。咸丰三年(1853年),毁于兵火。同治三年(1864年),巡道蔡锦青筹款重建,前构奎星阁、中大堂、内讲堂,右启学舍40间,筑短垣以清院基;并置店房取租资以充膏火,捐廉延山长、给奖赏、增课期,于士林大有裨益。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颁布“壬寅学制”,利用书院房产改办学堂。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九江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九江县志》是江西省地方志丛书之一,由江西九江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写,于1996年12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主要介绍了九江县建置区划、人工、自然环境、农业、水利、林业、畜牧水产、工业、城乡建设、商业、财政金融等各方面的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周敦颐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