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哲夫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湖口县志》
唯一号: 140530020220004322
人物姓名: 吴哲夫
人物异名: 又名:炽夫;蛰圃;德邻;克昌
文件路径: 1405/01/object/PDF/140510020220000005/001
起始页: 0799.pdf
出生年: 1879年
卒年: 1946年
籍贯: 江桥二甲吴村
亲属: 吴庭芝

传略

吴哲夫(1879-1946),又名炽夫、蛰圃,德邻、克昌。江桥二甲吴村人。系吴庭芝长子。光绪三十二年(1906)毕业于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习农科,授师范科举人。民国二年(1913)任赣北视学。民国十七年任江西吏治训练所训练主任。1928年任赣南吏治考察员,不久回县任湖口县教育科长。 1930年,四甲吴村许多人参加土地革命。革命失败后,反动派在县城北门吴锦寿家开会,欲将四甲吴村革命群众杀绝。吴哲夫闯入会场,仗义执言;又动员县城群众呼吁制止。反动派慑于公愤,只得作罢。 鄱阳湖水经常泛滥,农田尽淹,农民苦不堪言。哲夫于1933年倡议修建南港大堤,防治水患。经多方呼号奔走,终于动工兴建。哲夫日夜操劳,有时还亲自参加建堤劳动。堤未完工,资金告罄,哲夫不忍离去,在堤旁开垦荒地建庐舍,名“蛰圃”。抗战胜利后,哲夫又提出了续建南港大堤规划,自号“南港愚公”,并吟诗志言:“学殖久荒人渐老,堤防未固志弥坚。”由于当局无建堤诚心,不了了之。哲夫壮志未酬,抱恨而卒。临卒,嘱子孙将其葬于南港坝头樵郎山山坡(1968年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湖口人民终于建成南北港大堤,根治了洪患)。 吴哲夫重视农林业,率子弟开辟了南港垦殖场,并亲自栽种林木,教人嫁接果树,引进良种棉花,推广农科技术。他常说:“人面难求,土面易求,千棵松,万棵桐,子子孙孙永不穷。”只可惜尚未见到成效,垦殖场便被日寇焚毁。 吴哲夫关心普通百姓的疾苦,常路遇危难,倾囊相助。1940年群众受日军封锁而无盐吃。哲夫挺身为群众到乐平买盐,临行前留下诗句云:“欲为斯民调鼎鼐,敢云良骥困盐车。”在抗日战争期间,有中方伤兵数人困卧路侧,无人过问。哲夫闻讯,出资雇人抬去蔡家岭医院。1939年湖口虐疾流行,并缺医少药。哲夫拿出仅有的钱买了4瓶进口金鸡纳霜粉,救治病人。吴哲夫一生淡泊自甘,救助他人无吝色,自己常常连买烟的钱也没有。至晚年更是穷困潦倒,但他铁骨铮铮,始终耕种自立。

知识出处

湖口县志

《湖口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湖口县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针,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准绳,坚持辩证唯物丰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真实反映湖口县的历史和现状。湖口县志由概述、大事记和各专志组成。计19卷88章347节。采用志、记、传、图、表、录等形式,以志为主。湖口县志详今略古,取事主要从南唐建县起,下限大体至1988年,有些重大事件适当上溯和下延。湖口县志横排门类,纵写史实,同类归并,不受现行行政管理系统的限制。大事记以编年体与记事本末相结合,以编年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简称建国)后的历次政治运动散见于大事记和有关专志。

阅读

相关专题

训练主任
职位
考察员
职位
科长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