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蓬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唯一号: 140530020210000186
人物姓名: 桂蓬
文件路径: 1405/01/object/PDF/140510020210000007/001
起始页: T00648_00.pdf
性别:
出生年: 1905年
卒年: 1986年
国别: 中国
籍贯: 九江县港口街镇夏家山
民族: 汉族

传略

谱名家淦,字济瀛,化名黄育贤,港口街镇夏家山人。中共党员,原安徽省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 桂蓬,1925年,在九江参加“五卅”运动和从事学运、农运工作。同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8年转人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在九江一带从事艰苦的党团工作和武装斗争。与汪仲屏、徐上达等一道,深入发动群众,建立党团组织,发展革命武装,打击土豪劣绅和地主武装,参加组织1929年11月17日的“港口暴动”,并以暴动队伍为基础组建赤湖游击队,开辟赤湖革命根据地,建立区苏维埃政府。历任港口农民协会常委、港口区茶岭党支部书记、港瑞区团委书记、中共九江临时市委组织委员。 1931年4月,奉命去上海向党中央汇报工作不幸被捕。在国民党狱中,大义凛然,坚贞不屈,积极参加和领导同狱难友进行绝食等斗争,曾以“猴子”署名写了一篇充满战斗激情的檄文,愤怒鞭挞国民党反动统治,揭露监内非人待遇,倾诉政治犯要求出狱参加抗日为民族献身的决心。 1937年8月获解出狱后,立即投身于抗日民族解放运动。历任皖中工委委员、舒城中心县委书记、新四军四支队第二游击纵队政治处主任、舒芜地委军事部长、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政治部主任,盱眙、仪征、高邮县委书记,津浦路东地委组织部长、副书记,淮南区党委组织部长,对重建皖中党的组织,创建和发展皖中抗日武装作出重要贡献。1946年6月国民党军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12月他受命任华中干校副校长,负责收容、安置由解放区撤出的一批批干部及家属,经山东威海到达大连。他以铁一般的意志,克服重重困难,出色完成任务,自己却因劳累过度而病倒在大连。滞留间,仍抱病就任华中办事处副秘书长,继续接送北上南下的干部和民主人士。1948年9月,他随干校干部最后一批南下,12月到济南任华东铁道总局党委书记兼政委,负责接管铁路工作。他废寝忘食,日夜操劳,全力以赴地对辖区路务进行全面整顿,为淮海战役和大军渡江的军事交通运输提供有力保障,受到铁道部的表彰。1950年,铁道部部长滕代远陪同毛泽东主席到济南视察,在车厢里召见桂蓬等人,在听取桂蓬工作汇报时,毛主席频频点头微笑,对管理局工作予以充分肯定。 1953年3月调铁道部,历任铁道部党组成员,铁道部政治部副主任、部长助理。他坚持原则,把铁道系统的政治思想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上,维护党的正确路线。1958年11月调安徽工作,历任安徽省委常委、省委交通工作部部长、副省长兼秘书长、省视察室副主任、省纪委副书记、省政协副主席等职。他以执著的事业心,依靠群众,深入调查研究,在加强全省交通队伍建设,发展交通事业以及全省经济建设等方面尽心尽力做了大量工作。在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肆虐时期,他虽身心备受摧残,但仍不畏权势,仗义执言,坚持斗争。在省纪委工作时,他坚持实事求是,秉公办案,对党内出现的某些不正之风嫉恶如仇,为维护党风党纪作出表率。他具有坚强的党性、原则性和组织性、纪律性,为人光明磊落,刚直不阿,严于律己,关心他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不以权谋私,生活简朴无华。晚年长期患病,但一直以顽强的意志与病魔作斗争。生病期间仍关心党的四化大业,关心改革进程,关心党风党纪建设。 1986年9月8日病逝于合肥。逝世后,遵照他的遗嘱,骨灰撒播在其生前战斗过的九江县赤湖水中。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九江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经九江县志全体编撰人员辛勤工作,历时六年,《九江县志(1986~2005)》终于付梓了。该志全面、忠实地记录了九江县二十年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辉煌成就,是九江县改革开放和三个文明建设的又一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专题

副省长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