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近代人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彭泽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3652
颗粒名称: 第二章 近代人物
分类号: K820.856
页数: 21
页码: 544-564
摘要: 本文讲述近代人物包括高善继、廉方正、高超、汪佩芳、时倚方、陈竹溪等情况。
关键词: 彭泽县 近代人物

内容

高善继(1854-1894)
  字次浦,本县黄花乡虎厂坞高村人。清咸丰四年(1854)十一月二十七日亥时生。其父高梯,字云浦,清政府徐海兵备道,清廉有政声,清史载入《循吏传》。善继少时,随父在任所从师受读,博览经史,天性纯厚,深得师友的厚爱和赞许。清光绪元年(1875)举乙亥科孝廉方正,朝考县职,任江西弋阳县训导,他注意培养选拔品学兼优的人才,而不论其出身富贵贫贱。县学积弊,为之一清。弋阳县令蔡某,贪赃枉法,善继列其罪状30条,予以揭发,蔡某被革办,民心大快。学使陈宝琛赞佩说:“想不到冷衙门中竟有这样热心肠的人!”弋阳人民纪其恩德,曾立生祠以祀。
  清光绪十四年戊子科举人,保候选五品知县。光绪十八年赴北京会试未中,旋赴天津任县教谕。
  光绪二十年(农历甲午年),日本借口朝鲜东学党之乱,派兵攻占朝鲜,单方面破坏了光绪十一年(1885)中日双方签订的共管朝鲜的协定,严重地威胁了我国的安全。高善继深感国家危急之秋,正男儿挺身报国之际,便去谒见李鸿章,自请投笔从戎,为国效命。时李鸿章秉承慈禧旨意,希图避战求和,高善继以话不投机,愤然而去。又转投直隶通永镇总兵吴育仁,被留为仁字军营务处帮办,此时朝鲜当局向清政府请兵求援,函电交驰,急于星火。李鸿章迫于形势,才决定派仁字军3个营增援朝鲜。高善继认为报国时机已到,便慷慨陈词,请赴前线,总兵吴育仁为他的爱国热情所感动,即命他同翼长(总兵之下,营官之上,相当于现在的团长)江自康共同带队赴朝。
  仁字军3个营分两批出发:第一批由江自康自带一营,分乘英小商轮爱仁、飞鲸二号,先于七月二十一日启航。第二批由高善继与营官骆佩德、吴某带两营,乘英轮高升号于七月二十三日启航。
  七月二十五日上午9时左右,当高升号与另一同行的操江号驶至牙山附近海面时,适遇日本吉野、浪速、秋津洲三舰与中国济远号迎面而来,操江管带(船上统兵官)王永发转航西逃,日舰“秋津洲号”尾随追击,王永发贪生怕死,悬白旗乞降。
  上午9时半,日舰浪速号直冲高升号,并发出“下锚停驶”的信号,英国船长高惠悌(译音)立即遵行,接着,日舰又连续发出3次警告信号,威逼高升号投降。高善继面对严重情况,抱必死决心,激励将士说:“我辈自请杀敌,岂可贪生怕死,今日之事,有死而已!”骆、吴二营官也齐表决心:“公死,我等岂可独生!”
  此时情况愈益紧迫,高升号船长高惠悌三番两次代日本出面招降,并准备随日舰浪速号行驶,全船官兵,愤怒万分,高善继凛然无畏,以仁字军帮带身份,奔向船长,提出严重抗议,因语言不通,临时由乘客德国人汉纳根(译音)上尉担任翻译,将中国官兵的决心告知高惠悌:“宁愿死!决不屈从日本人的命令,誓不投降!”往返交涉,历3个小时之久,以高善继为代表的中国官兵不怕威胁,勇对强敌,使日本方面妄图迫降的梦想,归于幻灭。
  日浪速舰长东乡平八郎见诡计难施,招降被拒,即决定对中国官兵狠下毒手,12时半,先向高升号发射鱼雷,继以6门右舷炮猛击,据东乡日记载称:“清兵有意与我为敌,决定进行炮击,破坏该船,经发射两次右舷炮后,该船后部开始倾斜,旋告沉没,共历时30分钟。”在此生死存亡关头,高善继镇定自若,指挥官兵。仅凭手中步枪,英勇还击,即在高升号垂沉之际,依然视死如归,奋力搏斗,直到船身完全沉没。高继善与骆、吴二营官及千余官兵,除少数为外轮救起及凫水获生者外,全部壮烈牺牲。
  事后,清光绪帝谕赐祭葬,光绪二十一年追赠道衔,世袭罔替五品云骑尉,赐恤银并祭葬银两,入祀本籍府城昭忠祠,清史立传。
  忠骸没入海中,邑民将他的衣冠葬于虎厂坞高村长岭岗(今黄花乡新民村),墓前石碑,刻有殉国事迹,两侧刻有庆亲王奕劻撰写的对联:“旗常特表牙山色,冠服长留幽冢香。”现仍巍然屹立,供人凭吊景仰。
   其子高超(1873—1932) 原名祖佑,字荫敷,晚号印佛,生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光绪甲午乡试中举。这年中日战起,其父高善继壮烈牺牲于牙山海面,试毕闻耗,悲愤欲绝。此后,即弃八股括帖之学,以雪国耻复父仇自誓。他文章诗词;豪奇雄健,自成一家,平生著述,其后人编有《宽庐遗集》行世。又长于史笔,是有名的志书专家。清末,讲学广东,著有《东汉党锢史》,对清廷后党屠杀戊戍维新志士,多有讽喻,触犯时忌,几遭不测。光绪三十三年京试,钦点主事。民国初年任财政部盐务署编辑,纂《中国盐政史》,为盐务界所重视。评论时事,独具眼孔。常言东邻为我国大患。嗣后日军大举侵华,其言果验。民国21年(1932)病逝于南京。终年59岁。
  汪佩芳(1831—1913) 字梦鱼,清道光十一年(1831)生。原为本县黄岭乡老屋湾汪村人,其祖父本熹移居杨塘西寨,遂定居于大塘村(今芙蓉乡凤凰村)。童年时家中极为贫苦,为人牧牛:及壮,即为邻村谌继盛家打长工,由于精通农活,耕作勤奋,深得主人的信任。40岁时,结束长工生活。回家立业。没有娶妻,和哥哥同居,弟兄相处极为友爱,二人共把房侄锡起过继为子。从此,一家人同心同德,广辟荒土,扩大种植面积,精耕细作,岁岁丰收,仅10余年之间,家道大为富裕。
  这时,乡党邻里都劝他多置田产,留给子孙,佩芳笑说:“一个人活在世界上,生活应该靠自己去创造,靠祖业过活,是最无出息的人。我多买田产,不过是留给后人好吃懒做的依靠,是害子孙,我不做这种蠢事!”有人讽剌他说:“你现在有这么多钱财,舍不得吃,舍不得穿,难道带到棺材里去不成?”他严肃地对答说:“我没什么能耐,凭着一双手,积攒了几个钱,我要利用这点钱,为乡里办几件好事!”于是把历年劳苦积累,全部拿出,在四乡境内,独力修建石桥7座,逐年施工,次第完成。
  这7座桥:一是“上新桥”,位于黄岭乡的旧县塔,二是“下新桥”位于黄花乡马路口附近,三是“杨家塘桥”,位于方湖东侧杨家塘门前,四是“高桥”,位于芙蓉乡牌楼宗上首;五是“神楼桥”,位于黄岭乡项家山口,六是“计家桥”,位于芙蓉乡计家屋门前,七是“新屋桥”,位于黄岭乡新屋汪门口。
  以上7桥,全用石条砌造,基础牢固,工程浩大,共耗当时制钱二千余缗(音“民”,古代穿铜钱用的绳子),可算巨款。另外,他还极力资助其他公益事项,捐款不可悉数。当时县令金盛秋表彰他的义举,赠“乐善好施”匾额一方,乡里称荣。
  民国2年(1913)汪佩芳72岁寿终正寝,葬于计家村后山。族人优贡生汪际虞代撰墓志,纪其行谊甚详。
  时倚方①(1885—1915) 又名袭龙,本县定山乡日光腊树时村人。幼年家境贫苦,无钱入学,村中塾师时吉士见其聪颖奇特,遂收为弟子,免费教读。倚方感激发愤,勤学不倦,19岁时,考中清代科举最后一届秀才。
  那时正值清王朝末叶,政府腐败无能,列强屡肆侵略,瓜分之祸,迫于眉睫,倚方蒿目时艰,痛心国事,常慷慨悲歌,藉抒积愤。
  某次,途经九江,见租界内帝国主义分子耀武扬威,并禁止华人进入租界,倚方义愤填膺,奋臂呼喊:“这是我们中国的土地,中国人为什么不能进去?”随即闯入租界,①注:时倚方生年无考,但从“19岁考取清代未届秀才”考之,可以推算,清废科举为光绪30年,这年时19岁,往上推算,则知其出于光绪十一年,至民国4年(1915)牺牲,年才30岁。
  昂首阔步于“洋街”之上,当即被巡捕抓去关押5天,倚方受此凌辱,更坚定了救国救民之志。事为寓居南昌邑人欧阳霖所闻,对倚方赞佩不已,即聘他为家庭教师,因而,倚方得机结识辛亥革命元老李烈钧,经李介绍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并与李结为异姓兄弟。
  宣统二年(1910),孙中山任同盟会总理,准备起义推翻清帝,而北洋军阀黎元洪多次破坏湖北革命党人的活动。辛亥年武昌起义后,黎被迫出任军政府鄂军大都督,破坏汉口的革命战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选为临时大总统,黎元洪为副总统,仍暗中勾结袁世凯进行篡政活动。民国3年(1914)倚方积极参加李烈钧领导的讨袁“湖口起义”,失败后,李、时二人被北洋军阀列为要犯,悬赏通缉。面对袁世凯、黎元洪这两个危害革命的权奸巨憝,时倚方认为有立即铲除之必要。这时,倚方虽挂着“长江巡阅使”的空衔,实无一兵一卒可资调用,于是决心剌杀黎元洪,消灭罪魁,巩固革命。
  民国4年临去武汉之前,亲友以危险过大,力阻其行,倚方借用前人诗句,挥毫写下悲壮誓言:“男儿仗剑出乡关,不斩匈奴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到处有青山。”终以事机不密,路径不熟,所谋未成,被捕入狱。黎元洪亲自审问,倚方慷慨陈词,劝黎元洪放弃破坏革命的行为,服从孙中山的领导,共救祖国于危亡。黎惊服其胆识才学,即软语温言,劝其投降,倚方厉声说:“我此番是来杀你,为民除害,今不幸落入你手,惟有一死报国,决不向国贼投降!”黎恼羞成怒,下令将倚方四马分尸。行刑之前,时索纸笔写“彭泽时倚方”5个大字,掷笔于地,昂首步入刑场,面不改色。
  死后,孙中山颁令,追赠为陆军少将,恤葬优厚。民国6年,县各界人士为倚方举行追悼大会,入祀昭忠祠,挽联祭幛甚多,其中一联:“逐鹿在中原,地利不居,逼使英雄争汉水,屠龙惊大众,天时未得,愁看明月堕孤山。”足以概括倚方当时的惊人壮举和群众怀念惋惜的心情。
  陈竹溪(1894—1930) 又名陈珍,本县杨梓乡唐家洲人。生于光绪二十年(1894),少年时期,即以刚勇正直闻于乡里,8岁入私塾读书,勤奋好学,中文根底较为深厚。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右派及地方顽固势力,控制了县党部选举会议,共产党员及进步人士,全遭排斥,革命处于严重关头。省方获悉后,特派共产党员萧韶星夜来彭,召开以共产党员为核心的紧急会议,商讨对策。恰在这时,陈竹溪以国民党庙前区区长身份,由南昌区长训练班毕业归来,立即参加会议,剖析形势,准确详明,深得萧韶嘉许。会后,在陈竹溪等人的建议下,韶以省党部特派员名义,果断下令取消县党部召开的代表大会,同时宣布原先的选举结果无效。并派周静轩、陈竹溪重新组织县党部。这一斗争的胜利,对当时气焰嚣张的国民党右派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同年8月,党的“八·七”会议后,革命中心转入农村。陈竹溪有公开合法的区长身分,对掩护革命工作极为有利,党组织即派他带领助手何品山前往黄港、杨梓、武山等地,发动群众,组织游击队,扩大革命武装力量。
  民国19年(1930)9月26日,方志敏、邵式平所领导的工农红十军,攻入彭泽县城,国民党官吏,纷纷作鸟兽散,陈竹溪在此期间,积极领导全县群众打倒土豪劣绅,筹集粮饷,支援红军;组织运输担架队,给红军运送伤兵和衣食物资:并号召工农参军,为红军补充战士。一系列的工作,完成得异常出色,表现了卓越的领导才能。
  同年11月28日,彭泽县革命委员会在黄港成立,旋改名为彭泽县苏维埃政府,萧韶根据青田畈会议决议,派陈竹溪任县苏维埃政府主席,下辖区、乡苏维埃政府4处。在千人庆祝大会上,陈竹溪慷慨激昂,发表了长篇演说,阐述革命必胜的道理,号召工农群众起来革命,深入浅出,听者欢跃,掌声不绝。29日,方、邵红军撤离县境,国民党右派卷土重来,蒋军第五师姚纯团进驻彭译由县靖卫大队长汪慕苏相互配合,兵分两路,分别从黄土港、梅树下二处,大举进犯苏区,造成东西夹击之势,一时白色恐怖笼罩全县。陈竹溪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组织力量,浴血奋战达一月之久,终因众寡悬殊,弹尽粮绝,被包围在老屋湾(今杨梓乡)苏维埃驻地,身中数弹,不幸被俘,坚贞不屈,遂被害。同时被围的有杨梓区苏维埃主席李白球,中共都昌县委书记刘应以及红军伤病员、苏区工作人员等46人,均惨遭杀害。
  陈竹溪,为本县早期革命的卓越领导人和苏区最早创建者之一,牺牲时年仅35岁。
  李庚庆(1901—1935)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出生于本县瀼溪乡河畈李村一个农民的家庭。8岁入私塾读书,成绩冠于侪辈,因家境清贫,无力筹措学费,迟迟才升入革命元老赵醒侬主办的进步学校南昌黎明中学,在校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旋辍学回彭,受党支部的派遣,在家乡瀼溪一带,秘密从事革命活动。
  民国16年(1927)随同黄梅籍共产党员项平生前往湖北黄梅,参加赤卫队,学习武装斗争经验。
  民国17年,李庚庆由黄梅带回步枪2支,与党员曾道初、阳旦初、洪梦先等,利用民间婚丧庆吊、迎神赛会之机,在浩山、瀼溪一带宣传革命,联络群众,工作颇为得手。
  民国20年春,县委做出深入农村开展武装斗争的决定,又派李庚庆再度赴黄梅学习。9月,带回手枪2支,随同来彭的有黄梅籍共产党员江某,王砖瓦匠、宛驼子、施岚等四人,齐集在曾道初家夹房里开会,讨论建立浩山游击队的计划,会议决定:由李庚庆负责掌握全面,收集弹药。其余的人,分别以教书、砖匠、补锅等行业为掩护,在八房、下年坑、乔亭、柳墅等地秘密从事革命活动。在白色恐怖的环境中,他们团结战斗,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工作,达3年之久,为积集革命力量,打下了基础。
  民国21年5月,李庚庆以各项准备工作已大致就绪,即果断地宣布:浩山游击队正式成立。从此,浩山农民打土豪、分田地、打团防的斗争迅猛发展,革命星火,遂成燎原之势。
  民国22年,由于恶霸阳国春的告密,县政府以“赤匪”罪名,将李庚庆逮捕入狱。残酷审讯,延续2月之久,李庚庆坚贞不屈,表现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和崇高品节,敌人终因未获确凿证据,不得不对他宣布无罪释放。出狱后,县委任命他为军事部长。
  民国23年,他率领的游击健儿,纵横驰骋于浩山、岚陵之间,威名远震,敌顽丧胆,两年之间,参加大小战斗数十余次,战果最为辉煌的有奇袭瀼溪团防、严惩梨下朱土豪朱寿同及剿灭至德青山桥大刀会3次战斗,大大地鼓舞了士气,振奋了民心。七县中心委成立后,李庚庆任军事部长兼游击大队长。
  民国24年5月,李庚庆率部在发洪岭袭击安微省保安团,缴获大批武器和物资。正在胜利凯旋之际,敌人纠集数倍于我的兵力,进行反扑,李庚庆英勇沉着,率领并掩护部队迅速突围,独挡众敌,且战且却,退至大桃园时,身中数弹,然犹奋臂高呼,阻击敌人。此时,游击队已安全转移,而英勇善战的指挥员李庚庆,终因伤势过重而壮烈牺牲,年仅34岁。
  
  高暄阳(1854—1937) 字朴庵,本县黄花乡虎厂坞高村人,清咸丰四年(1854)九月十八日生,光绪八年(1882)中举,光绪二十年中进士,奉派赴奉天(今辽宁沈阳)先后任宽甸、康平、怀德等县知县。当时满清政府腐败无能,日本强占辽东半鸟,俄、德、法等国以分赃不均,遂有“还辽”之议。他身处辽东,当交涉之要冲,不畏外人强暴,据理力争,外人折服。日本、沙俄驻扎在辽东的士兵,经常四出骚扰,民不得安。俄将阿萨服夫以协议撤兵期届,便勾结胡匪在南满铁路沿线大肆杀掠,他派兵镇守,依靠群众,生擒胡匪营长张鹤龄,就地正法,并电请各州县密拿余党,一时匪徒敛迹,人民安居,俄将阴谋,遂被挫败。
  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犯京,慈禧太后挟光绪逃奔西安,他忧愤交萦,挂冠归里。光绪二十八年,复任兴京知县,当时总督赵次珊大兴土木,民力不堪,他作诗讽喻,有“可怜无数民膏血,化作宫墙一片红”之句。赵某闻之遂令停止。日人在辽南横施毒化政策,大量贩运鸦片,清政府大小官吏,对日人畏之如虎,面对鸦片泛滥,束手无策,他受命署理海城知县,勇敢果断,厉行禁烟,严惩盗匪,日人毒化之计,遂不得逞。
  光绪三十四年,清光绪帝病死,规定国丧百日内,禁止婚嫁娱乐,而天主教民,却仗外国传教士之势,不遵禁令,他认为国民应遵国法,因而严告教民,违禁必究。一时间教民骄横气焰大为收敛。胡匪首领张作霖,劫掠四方。他听说张某颇有胆略,建议上级予以招抚,委为营长,并延师教读,后张历升要职,成为“东北之王”,屡以重金酬报,均被婉拒。在怀仁任内,疏浚佟佳江,农商均受其惠,又主纂怀仁地方志,保存当地珍贵史料甚多。
  辛亥革命后,他息影家园。民国26年(1937),日军大举侵华,他遣送二子二孙参军杀敌。民国27年,日军陷马当和县城,他家乡被毁,两媳死节,遂忧愤成疾,当年9月18日,病逝于郭家桥旅邸,终年85岁。
  其孙高镇边(1914—1939) 民国3年(1914)生。镇边幼承父祖余荫,安享尊荣,然志趣高雅,未染纨䄎恶习,精金石、刻画、摄影、瓷绘诸艺。
  民国26年,“七·七”事变,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镇边悲愤异常,毅然投笔从戎,请缨杀敌。江西保安政训团毕业后,任保安十三团上尉政治指导员,对马当要塞江防工事的构筑,建议颇多。
  民国27年7月,日军攻陷马当、彭泽后,继续西犯,湖口、九江、星子、德安各县先后失守。而庐山守军在四面环敌的情况下,坚壁清野,浴血苦战,坚持一年之久。这是江西抗日战争中有名的孤军抗战。镇边不告家人父母,不顾个人安危,只身间关绕道,历尽艰险,登上庐山,与“孤军”将士一道,于硝烟炮火中英勇杀敌。至民国28年,“孤军”处境险恶,弹尽粮绝,幸存官兵,寥寥无几,奉命突围至安福县集中休整。这时,日军已占领南昌,吉安告急,镇边以重伤重病之身,力疾参加吉安的城防工作,终因劳瘁不支,当年4月死于安福旅舍,时年才25岁。
  许业笏(1876—1938) 字子晋,晚号止静,本县湖西乡许家坝人,清光绪二年(1876)出生。光绪三十年以二甲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他是清代最末一届翰林。邑人因他父亲许振祥也是翰林,故称为“父子翰林”。
  光绪三十四年,他东渡日本,留学于东京早稻田大学,毕业归国,适值辛亥革命成功,清帝退位。他淡于名利,退隐故乡,潜心佛典,皈依净土,对于慈善公益事业,极为热心,每年青黄不接之际,他家开仓出粮,无偿无息接济乡里贫民,故四乡贫民誉之为“许家义仓”。
  民国23年,本县大旱,次年又遭大水,灾患连年,饥荒严重。业笏外出,遍游江浙各地,募捐赈济,并将自己在上海卖字所得收入,全部捐作救灾经费。回县后,他又同本县佛教徒,创立“莲社”,一方面作为弘扬佛法的场所,一方面作为赈济的机构,饥饿之民,多赖其救全活命。
  民国26年,日军侵华,烧杀淫掳,肆虐无道,业笏义愤填膺,戟指扶桑,怒加谴责,并四处向群众宣传说:“暴力决不能征服我中华民族,日寇如此惨无人道,必将自食恶果!”
  民国27年,日军攻陷县境,焚掠之惨,从古未有,业芴耻于受辱,遂挈全家稚弱孙辈,避难于庐山黄龙寺,悲天悯人,感而成疾,这年秋天,瞑坐而逝,享年63岁。有三女,无子,遗命不立嗣,火葬于东林寺。
  业笏对古典文学造诣甚深,转而学佛,遂成佛学大师,与当时佛教界领袖印光、圆瑛、虚云等大法师,交谊甚笃。所著《廿四史感应篇》、《观音感应颂》二书,成为佛教界的经典,流布甚广。工书法,晚年犹临池不倦,在战争炮火声中,尚手写《金刚经》、《弥陀经》小楷2册,书法家视为珍宝。知识分子和佛教界,尊奉他为一代宗师,深受崇敬。
  汪国镇(1889—1938) 字君毅,
  本县黄岭乡金黄老屋湾汪村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五月五日(6月3日)生。少年时与胞兄辟疆随父在河南任所,毕业于河南客籍中学,旋考入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民国元年(1912),以英语一科第五名毕业。民国3年,任教于本县高等小学堂,不久辞职家居,自费创办平民夜校,招收贫苦农民子弟,免费入学读书,无偿供应课本、灯油、文具,并亲自任教,年老乡民,至今犹能详述其办学之辛劳与教学之勤恳。民国8年,任教于九江第三中学,民国16年,设馆于县城,次年,受南昌二中文史教员之聘,督教綦严,循循善诱,深得全校师生敬爱,与物理教师张海曼、化学教师蒋进三,并称为“二中三巨头”。
  民国26年,日军发动侵华战争,占领华北,进逼沪宁,南昌二中西迁清江县之永泰镇,国镇慨然说:“敌寇尚在数千里之外,即望风逃窜,怯敌如此,焉能抗战!”遂愤而辞职回彭,教失学青年于东皋山馆,每讲及日军侵华史实,热血沸腾,双目尽赤,受课诸生,无不为之感动。
  民国27年7月1日,马当要塞失守,县城沦陷,国镇家乡距县城15华里,为日军必争之地。当日傍晚,日军高桥联队进村,未及逃避的老弱妇孺20余口,悉遭屠杀。国镇与族人汪志和同时被俘押往高桥联队部,高桥联队长知其为学界巨子,意图诱降,收为傀儡,款以香烟、咖啡、果点之类,通译传言,国镇正气凛然,予以严斥:“我中华民族为世界最优秀之民族,日本军阀,轻举妄动,将来必自取灭亡,今日之事,只有一死!”遂索纸大书一“死”字。敌酋未置一辞,只强作冷笑而已。这时,国军16师大举反攻,枪声四起,敌联队部乱成一团,高桥如受伤野兽,室内乱窜,用皮靴猛踢国镇以泄愤。国镇跃起,戟指敌酋说:“听!这是中国的枪声!五分钟内,你将作大陆之鬼!”敌酋狂怒,以佩刀猛刺国镇左目,血流如注,国镇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敌兵数人以剌刀乱戳,国镇左股折断,敌酋最后一刀剌入国镇腹部,国镇遂壮烈牺牲,时年49岁。同时被俘的汪志和乘敌人慌乱之际,滚入屋外深沟之内,次晨,被国民政府军救出。他将目睹国镇遇害情况详为上报。国民政府题颁“义烈千秋”匾额一方,予以旌表。《江西省通志》曾将他忠烈事迹载入《教育忠烈》篇。
  国镇刚正自守,行谊端方,终身不慕荣利,不入官府,唯以治学教书为事。平生著述甚富,有《中国文学史》上下卷、《经学概论》、《文字学概论》行世。
  周静轩(1904—1940) 字希勃,又名清泉,化名张老三,革命战士常以张先生呼之。清光绪三十年(1904),出生于县城内(今龙城镇)一个仕宦之家。其长兄周图轩,日本东斌大学毕业,官至江西警视总监;二兄周荫轩,黄埔军校毕业,后成佛教徒。一门之内,封建意识,迷信思想,甚为严重。而周静轩能卓然自立,处污泥而不染,毅然脱离家庭羁绊,民国6年(1917),考入南昌心远中学读书,常与进步师生,探讨革命真理,寻找救国途径。民国8年,“五·四”运动的火炬照亮他前进的道路,当年联合进步学生周天麟等返回彭泽,组织学生罢课游行,在街头进行“反对《廿一条》卖国条约”的宣传,在彭泽播下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火种。
  民国15年,周静轩在心远中学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暑假辍学返里,与北伐军驻彭之独立师政治部取得联系,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势下,于次年3月中旬,掀起了全县反霸运动,周静轩在斗争中,表现了昂扬的斗争意志和卓越的领导才能。
  民国16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萧韶以江西省党部特派员身分,指派周静轩、陈竹溪重建彭泽县党部“七·一五”国共破裂,以汪慕苏为首的反动势力,向革命发动猖狂进攻,周静轩在敌人的追捕下被迫离开故乡。
  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周静轩返回彭泽,与当时领导都(昌)、鄱(阳)、彭(泽)、湖(口)四县革命斗争的、坚持彭(泽)至(德)边境游击战争的曾晓春接上了关系。民国27年2月,在中共浮梁中心县委的领导下,在县境瀼溪成立彭泽特区委员会,周任书记。同年10月,叛徒陈守华任国民党县自卫大队第四中队长,周静轩从挽救陈的愿望出发,并想控制一批武力作为革命资本,遂主动担任陈队的指导员,身居虎口,几遭不测。其时适值第三战区抗敌自卫总队长罗子实公开招兵,周静轩又带领一支人马应招,编为罗部第五大队,任大队长,取得公开合法身分,为.“白皮红心”之计。不料事机不密,为国民党当局所察觉,即派147和148两师合组一个团的兵力,将周静轩及其所部,包围在瀼溪刘村,解除武装,周仅率人枪30余突围得免。经过这两次利用敌军方案的失败,更激发了周静轩自力更生,独创革命局面的决心和勇气。
  这时,坚持在辰字号领导游击战争的商群,因日军多次“扫荡”与原领导单位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司令部的关系中断已久,周静轩突围到达辰字号后,二人团结对敌,建立沿江游击大队,周派人携亲笔信去安微屯溪新四军军部联系请示工作,当即由新四军政治部主任邓子恢指示:彭泽工作,转由赣北特委黄先领导,成立沿江特委,指定周为书记:部队改名为江南军区长江游击大队(赣皖边区大队),周任政委,商任大队长。从此,彭泽革命武装斗争,在周、商共同领导下,迅猛发展,为尔后新四军第五师挺进十八团来彭,创造了有利条件。
  民国28年春,周静轩率部将盘踞宿、望交界处王家营一带的帮匪吴万德、高方达、王大为等部匪徒400余人一鼓荡平,旋回彭泽八保洲(今棉船乡)击败了猖獗一时的帮匪王文直、胡呆子、冯玉麟等部。同年4月中旬,周率部30余人,在宿松毕家咀活动,突被日伪百余人三面包围,周英勇沉着,指挥作战,自晨至暮,打退敌人3次进攻,击毙敌兵30余人,击伤敌酋1名,取得辉煌战果。这年秋,周静轩为扩大革命武装力量,放手在太(湖)、宿(松)、望(江)、彭(泽)地区,组建抗日游击队,由于梁金奎匪部奸细混入,农历十月十九日,劫走枪支,在宿松团岭头湖中间小村,起哄叛变。次晨,周闻讯前往处理,在下苍区遇叛兵,被击中腹部,经抢救上船,开到柏椿湖,自知不起,即对商群及周围的战友们说:“要坚持革命,奋斗到底,要报仇雪恨!”语毕即溘然长逝。
  欧阳桐 (1898—1940) 本县马当乡南垄阳村人,清光绪三十四年(1898)生。高等小学堂毕业后,即弃文习武,精少林绝技,酒酣耳热,遇不平事,辄目眥欲裂,挥拳相助,由是以豪侠闻于乡里。
  民国27年(1938),日军陷马当,他的家乡惨遭焚掠,庐舍为墟。他率眷避难于杨梓桥,这年冬季,江西省政府招收沦陷区流亡青壮年,组成“战地工作队”,他首先报名,请缨杀敌。
  他深入日军占领区工作,胆识兼备,成绩卓著。民国28年12月5日晚,奉命破坏马当附近将军庙公路桥梁,在当地农民掩护下,一举成功,使敌人军用汽车3辆倾覆于此,曾获当时政府重奖。
  民国29年12月2日,日军攻陷马路口(今黄花乡马路村)。他身藏手榴弹,潜入敌后,相机活动,在家乡南垄阳村附近,被日军便衣宪佐发现,深夜被俘,惨遭酷刑,肌肤尽脱。最后被日军刺穿胸部,壮烈牺牲,时年42岁。次年,县各界人士,在杨梓桥举行追悼大会,以寄哀思。
  
  许垂善(1903-1941) 号述斋,本县湖西乡许家坝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生,平生热心公益,重义轻财,曾捐祖遗田20亩,兴办区学。贫苦子弟均蒙其惠。民国27年,日军攻陷彭泽,战火纷飞,人心浮动,他先后担任临时县参议会副议长及第三区区长,对协助军运,战备补给,安抚流亡,维护治安诸事,尽心筹划,贡献殊多。当时湖西乡地处前线,外有日军伪军之侵凌,内有汉奸帮匪之骚扰,狼奔豕突,鸡犬不宁。乡长一职,无人敢于承担,悬缺既久,地方糜烂日甚,他以众望所归,于民国25年任湖西乡长,率领全乡民众,与敌人巧作周旋,时有所获。同年秋,国民政府21军148师888团,奉命在长江布设水雷,他亲作向导,通过日军封锁线时,潜伏于芦苇丛中3日之久,终于在枪林弹雨中胜利完成任务。这次布雷收获不小,共炸沉炸伤敌舰敌艇7艘,148师潘师长赞之为爱国乡长。
  他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对汉奸卖国求荣行为极为痛恨,常说汉奸不除,民无宁日。在乡长任内,缉捕汉奸不遗余力,是以民众爱之如亲人。而汉奸群丑,则常欲除之而后快。民国30年1月16日深夜,他由前线归来,行至计村,突遭暴徒袭击,身被数刃,惨遭杀害,时年才39岁。事后查出凶手系红帮头目潘传贵受县城汉奸指使而下的毒手,潘匪旋归案伏法。
  曾晓春(1906—1944) 又名曾俊,本县浩山乡柳墅村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农历十月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青少年时期,为地主放牛、打长工,借以糊口。艰苦的生活经历,磨练出他一副勇猛刚毅、嫉恶如仇的性格。因而豪势之徒,对他异常畏惧,遂赐以外号“曾小鬼”。他闻听后极为高兴地说:“我就是地主豪绅、贪官恶霸的催命鬼,要把他们一个个地打下地狱!”
  民国20年(1931),浩山一带,革命运动迅猛发展。25岁的曾晓春,渴望翻身解放,毅然投身革命工作。次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游击中队长。
  民国23年5月,中共赣北特委指示,彭泽县委扩建为中共彭(泽)波(阳)都(昌)湖(口)东(流)至(德)望(江)中心县委,曾晓春升任彭泽县游击大队长。
  民国24年,由于国民党当局多次“围剿”,革命暂处低潮。9月,中心县委武工队队长滕国荣在绿豆岭战役牺牲后,队员伤亡过半,曾晓春主动收集失散人员,秘密潜入鄱阳猪头山一带,从事地下革命活动,以红帮为掩护,组织“抗敌十人团”,积蓄革命力量。
  在这个时期,曾晓春立场坚定,铁骨铮铮,对叛徒的变节行为,毫不宽容,曾先后亲手处决叛徒丁炳清、丁志礼、阳勤松、阳清松、陈四等,稳定了当时动摇混乱的局势。
  民国28年,曾晓春在浩山、岚陵、新岭、乔亭一带,将原先抗敌十人团改为“抗日十人团”,高举抗日大旗,深得群众拥护。
  由郑重政委领导的新四军第五师挺进十八团,进驻彭泽后,曾晓春受任为彭至游击大队大队长,从此他纵横驰骋,威名远震。日军、敌伪曾印他的照片,四处张贴,重赏缉拿,但他神出鬼没,敌人费尽心机,始终找不到他的踪影。
  民国32年春,国民政府军147币1个班驻在沈家村,给新四军交通路线构成极大的威胁,曾晓春奉命拔掉这颗钉子。他仅带1名通讯员,自持手榴弹,于某日傍晚摸至哨所,手榴弹轰然一声,敌哨应声倒地,其余敌兵,丧魂落魄,全部缴械投降。同年秋,他又将县保警中队朱克齐部的1个班包围缴械,迫使朱部龟缩柳墅下一隅之地,不敢越雷池一步。
  同年10月,青帮土匪张四维、黄朝闻2部,共计人枪千余,联合一起,打家劫舍,彭、至二县人民,备受蹂躏。有一次,他们弄来一批驳壳枪、快慢机,密运鄱阳,曾晓春得此情报,即率战士10余人,埋伏路旁,一举截获。自是张、黄2匪,闻风丧胆。
  民国33年12月的一个黑夜,曾晓春率部执行任务,行至至德县永丰镇,恰与企图袭击游击队军之国民政府军147师某连相遇,曾晓春沉着机智,迷惑敌人,黑夜之间,敌人不知虚实,被迫退入碉堡,准备投降,适游击队一个新兵土炮走火,敌在碉堡内狂呼:“土炮响,不是正规新四军!”即凭险顽抗,以待天明。曾晓春怒不可遏,立即带头冲锋,不幸为流弹击伤腿部,受伤后他坚持战斗,终以流血过多,晕倒在地,撤出战斗后,含笑而逝。
  曾晓春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在追悼大会上,政委郑重悲痛异常,亲题挽词:“浩山苍苍,河水泱泱,曾俊队长,万古流芳!”
  王龙娥(女)师1919—1944) 本县太平关乡横山村人。民国8年(1919)生于贫苦农民之家,平日勤劳俭朴,为邻里所推重。
  民国27年,日军侵占县境后,即沿湖马公路推进。龙娥的家乡,正处在日军望夫山据点之下,饱受日军侵扰和蹂躏,长达数年之久。
  民国33年3月28日,龙娥在家乡附近小山上采摘山楂嫩叶(焙干后可代茶饮),突闻山下犬吠甚急,村民惊恐相告:“日本鬼子来了”!龙娥迅速隐入蒿丛以避。良久,人声寂静,龙娥探首向山下了望,见一妇女迎面款款而来,龙娥急步上前,意欲探询日军行止,待与来人贴近,见络须满腮,狰狞如鬼,始知是化了装的日军,转身逃避不及,被一双茸毛黑手紧紧搂住,欲施强暴。龙娥全力抗拒,厉声斥敌,敌怒,以佩刀砍断龙娥左手,她不顾剧痛,仍以右手和双脚与敌博斗,日军又剌伤她的腰部,龙娥倒地后,口啮敌左胫不放,敌创痛狼嚎,猛向其头部连砍数刀,龙娥遂被害,年才25岁。
  郑重(1913—1945) 本名陈忠万,原籍湖北当阳,祖迁江陵。民国2年(1913)出生。毕业于湖北省第八中学。民国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红安县七里坪受训后,被派往应山县(中心县委)任自卫游击队政治部主任、中心县委委员。28年调任新四军黄梅江北游击队八大队政治部主任。同年秋,调任湖北孝感县县委副书记。29年任蕲(春)、黄(梅)、广(济)中心县委副书记,31年鄂东军分区成立挺进十八团,郑奉命兼任该团政委。
  这年,新四军第五师师长李先念决心要在赣皖之间打通五、七两师的交通路线,从而确保与军部的直接联系。鄂东军分区根据这个意图,即派挺进18团担负完成这个重任。民国32年,郑重以挺进十八团政委兼彭(泽)湖(口)鄱(阳)至(德)望(江)宿(松)大工委书记的身份,偕同十八团团长张海彪率领全团,先到彭泽长江北岸,与七师取得了联系,旋即渡江南来,在县境辰字号与坚持敌后游击战争的商群等接上了关系。
  2月初,在团山商群家召开彭泽宿松干部会议,决议在大工委领导下,成立彭泽、宿望工委,嗣后,彭湖、彭至等工委,亦相继成立,在郑重统一领导下,新局面迅速打开,大江南北燃起了革命烽火。
  团山会议之后,郑重马不停蹄,赶赴乔亭召开彭、至二县统战会议,参加者有国民党乡保长、地方士绅、青红帮首领共200余人。会上,郑重以明快的言辞,充实的论证,讲述抗日必胜之理,要求各阶层人士团结一致,驱逐日军,与会者深受感动,在场几个帮会首领,自动交出步枪300余支。
  9月,郑重着手培训和整顿干部队伍,指示彭泽军民联合办事处主任廖挺,在白茆山开办干部训练班。干部素质,大为提高。共发展新党员百余人。
  32年,驻至德之广西部队顽固异常,经常残杀新四军交通人员和地方村乡干部,郑重决心拔掉这颗钉子,遂于6月底率部队和民兵共千余人,一举攻克至德县城,全歼守敌,缴获武器、粮款、物资甚多,敌军闻风丧胆,再不敢轻举妄动。
  7月,郑重又在大庙区朱村召开区委书记、办事处主任、村团长联席会议,决定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发展生产,保障贫苦农民生活,支援主力部队。这些有力的措施,大大地增强了群众对共产党的信赖。
  这年冬,由彭泽通往江北七师的交通路线,已顺利打通,郑重又指示彭泽工委书记商群,用两年时间,开辟湖口、鄱湖、九江直至瑞昌马头镇路线,以便与五师独立旅取得联系。他常对周围的人员说:“交通线起码应有两条,万一被敌人破坏了一条,我们还有一条!”对于郑重的目光远大,考虑周详,大家均为敬服。
  郑重在开辟水上交通路线工作中,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沿途建立地方政权机构和地方武装共10余处,确保根据地安全。又为民除害,剿灭了作恶多端的青帮匪首方来安,袭击了疯狂残暴的望夫山日军,战果辉煌,声威远震。
  34年3月17日,郑重亲率一个连,在宿松鹅颈湾剿灭土匪梁金魁,激战3昼夜,不幸壮烈牺牲。年仅31岁。
  韩渭臣(1877—1947) 字小雅,本县定山乡犁头湾韩村人,清光绪三年(1877)出生。童年入乡塾读书,受经史之学,17岁即考中秀才,蓝衫雀顶之荣,惊骇世俗之耳目,家人亲友,咸以高科大器期之。时值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之后,国势阽危,外侮日亟,渭臣少年气盛,热血沸腾。尝自念弱国病夫,自招凌辱,救国之道,必以强身强种为先,乃愤然弃文习武,拜武林英杰刘模夫妇为师。刘精少林绝技,其妻早岁流闯江湖,武艺尤为高妙,均精通伤科医疗之术,渭臣尊敬二师,如奉父母,十年寒暑,尽得其传。
  渭臣于伤科医疗,有起死回生之力。民国21年(1932)年冬,刘贤三村民妇某,从高楼坠下,腰骨折断,命悬旦夕,渭臣闻讯,顶风冒雪,黑夜摸行十余里,前往诊治,经推拿接斗各种手术之后,不药而愈。27年,日军进攻,枪击今太平关乡老妇某氏,弹穿胸膛,血流如注,渭臣敷以自制金疮药,伤创遂平。又农民何某,被日军刺刀杀伤,肠流体外,渭臣为之洗清流肠,纳入腹内,敷药后,以白布束扎伤口,仅旬日即告愈合。妙手回春,活人众多,以故名震遐迩,本省都昌、鄱阳、湖口、九江及安徽宿松、望江、太湖、东流、至德等县,登门求医者,络绎不绝。
  渭臣家境富裕,但从不以富贵骄人,待人接物,谦和有礼,怜贫恤老,乐善好施。一生为人治病,不受酬金财礼,遇有贫困者,施药之外,且馈送饮食衣物。民国16年,打倒土豪劣绅浪潮,席卷县境,四乡农民,提出“积阴德的许子晋(本志有传),积阳德的韩渭臣,要保护,不打倒”的主张,其深受群众爱戴,于此可见。
  民国23年,中国共产党七县中心县委军事部长李庚庆曾派战士备以轿马,密请渭臣去浩山根据地,为红军伤病员进行医疗,救死扶伤,辛劳备著。33年春,彭泽工委书记商群奉命率部攻打望夫山,夜访渭臣家,请渭臣教导战士武术,以为拚搏之用。并畅谈中国革命大好形势。渭臣听而忘倦,事后常对子侄说:“国民党反动派腐朽不堪,一定失败;共产党为国为民,一定胜利!”
  抗战胜利后,渭臣息影家园,拟将平生武功,医术经验,整理成编,以贻后学,惜以老病侵寻,未竟其志。
  民国36年7月6日病卒于家,享年71岁。
  袁祥花(女)(1915—1952) 本县浩山乡岷山金垄村人,生于民国4年(1915)。由于家境贫苦,从小就被父母送与他人为童养媳。艰难岁月,历尽酸辛。民国23年,浩山、海形地区,创建革命根据地,革命风暴席卷全县。18岁的袁祥花即秘密参加革命工作,对组织全村妇女支援前线红军,掩护革命同志,救护伤病战士,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民国24年,国民党当局,掀起反共高潮,对革命根据地采取包围封锁政策。祥花不畏艰险,经常来往于赣皖边区大小市镇之上,为红军采购米盐,不使匮乏。
  这年秋,组织上将婺源县移送来彭的5名重伤战士交祥花负责隐蔽治疗,事为敌人侦悉,即派便衣特务,冒充红军来到袁祥花家,谎称迎接5战士归队,祥花英勇机智,巧妙地送走伤员,自己承担风险,应付敌人,不幸为叛徒黄炎生告密,祥花终于被捕。审讯时,地上摆了皮鞭、夹棍、刀绳、砖石等刑具。袁祥花昂首挺立,怒视敌人。主审的陈挺秀、王继安凶狡地问道:“你家里藏了几个土匪?到哪里去了?”祥花冷然作答:“不知道!”,叛徒黄炎生出庭作证,祥花痛斥叛徒并坚定的说:“什么也不知道,要杀趁早!”。审讯至深夜,敌人一无所获,最后对祥花施以酷刑,先用皮鞭抽打,继用夹棍加砖,祥花膝骨噼啪作响,血肉模糊,昏晕数次。黎明时,敌人认为她已经死亡,下令抛之郊野,经乡民秘密救活。此后,她以残疾之身,在白色恐怖中艰难度日,直至解放。1952年,“中央南方老革命根据地慰问团”向她慰问时,赞之为“钢筋铁骨战士”,次年病逝。
  万全(1904—1954) 又名万义斌,湖北省天门县岳口镇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出生。家境贫苦,务农为生。民国15年(1926)万全加入当地农会,成为打土豪的积极分子,并当选为肃反委员。民国16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革命处于低潮,万全毫不动摇,毅然离家至湖北石首县藕池口,进入当时由共产党人控制的织袜厂做工,并于17年在厂内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交通联络工作。
  民国18年,被派回原藉,任天门县地下党西区区委书记,同年地下党天门县委正式成立,万全当选为县委委员,20年,国民党当局发动围剿,万全奉命转入部队,任红军第九师一营二连指导员。战斗负伤,伤愈任天门县武装部长兼指挥长。21年清党时被诬为“改组派”,送省政治保卫局审查,问题弄清后,被送至感化院受训,同年8月,国民党当局大举进攻,感化院内百余人编为一连,万任连长,激战中不幸被俘,在押解途中,乘机脱逃。当时环境险恶,无法找到党的关系,只得隐姓埋名,在国陵县土地口为人佣工度日,达二年之久。24年冬,回家探亲,又被国民党联保办事处抓获,以“共匪”罪名,送县究办。审讯中备受酷刑,坚不吐实,敌人一无所获,遂将万全长期监禁。
  民国26年,正值“西安事变”之后,中共中央派梁成美来天门工作,得悉老战友万全身陷囹圄,即微服探监,代万全秘密接上了党的关系。同时,通过梁的介绍,与当时湖北革命领导人董必武、贺龙取得联系。
  万全身居魔窟数年之久,备受折磨,仍忠心耿耿,为党工作,对难友满控热情,向他们宣传革命道理,鼓励他们坚定革命信心,并给“刑满释放”的的同志找上组织关系,如解放后首任湖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李人林,就是在当时由万全向董老介绍而安排工作的。
  民国27年,日军进攻,武汉沦陷,天门县国民党党政机关,准备撤退,事先将案情重大的“共匪”万全等,转移潜口县关押,途中,万全机智地避开敌人耳目,又一次乘机脱逃,风餐露宿,几经艰险,潜回天门县找到县委书记廖学道汇报脱险经过,经组织审查清楚后,由廖介绍重新入党,被派往公安、国陵一带搞地下工作。28年调回天汉地委,任天门县公开的党代表兼武装部长。放手组织游击队,扩大革命武装力量,到处打击日寇,声威远震。在将近一年的时间,即迅速发展为一个团,万全任团长,直至34年日军投降。
  民国35年,奉命北调,先后任吉林省安东、恒仁2县的民运部长。后因国民党当局撕毁停战协定,疯狂地进攻解放区,万全被派至恒仁、辑安二县之间打游击,巧与敌人周旋,颇获战果。同年调任吉北分区山河县民运部长。吉林解放后,调吉林市任区委书记。
  民国38年随解放大军南下,派至九江地区都昌县工作。旋调彭泽县委组织部长,1952年任彭泽县长。1953年任县委书记。时解放初期,百废待举,万全在肃清国民党残余势力,进行土地改革,安定社会秩序,发展工农业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各方面做出了卓越的成绩。终因风湿性心脏病发作,医治无效,于1954年元月30日逝世于九江医院。周力行(1913—1955) 原名周树森,字公正,本县龙城镇人。民国2年(1913)6月1日出生。学生时期,即以思想进步,文辞敏捷著称。民国22年南京高中毕业后,即受南京洪武路九龙桥小学之聘,任国文教员。时东北沦亡,日军又蚕食华北,他热血沸腾,教课之余,为抗日救亡,呼号奔走,事为南京国民党当局所忌,遂以沈钧儒等七君子一案牵连入狱,经八路军驻宁办事处营救得脱。26年2月经沈钧儒向叶剑英介绍入陕北公学第一期学习,加入“民族先锋队”。
  民国27年9月,在安徽六安、宿松、立煌(今金寨县)等县工作,在宿松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宿松县动员委员会指导员。10月,调西安,先后任西安战地文化服务处秘书,西安难民服务团宣传股副股长兼党小组长。28年9月,调陕北宜川县第二战区文化抗日协会科长。次年3月任新四军第六支队政治处宣传股长兼支委,10月调重庆电力公司,搞青年统战工作,在西南局的领导下,与其他同志一道成功地发动了著名反特斗争的“胡世合运动”,战果辉煌,赢得了重庆市工人的崇敬和信赖。
  民国34年日军投降,10月调南方局青年组任青委,次年,任四川省委青委书记,11月随同周恩来、董必武率领的中共代表团,在南京搞统战工作,并受中央青委指派为蒋区青年工作负责人。
  民国37年,国共谈判破裂,回到陕北,在中央青委搞研究工作,参加河北平山县土改,曾任区委委员。
  民国38年4月,江南即将解放,中央青委派出南下工作组,周任组长,在参加全国第一次团代表工作会议后,随军南下,任中共浙江省委青委书记兼中共杭州市委委员。
  1950年4月,任中共中央华东局青委委员、联络部长兼学生部长。1951年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宗教事务处处长。1952年“三反”运动中,因生活不检被开除党籍,并撤销了党内外一切职务。后到北京,降级为内务部优抚局某科副科长,心情抑郁,意志消沉,终以鼻咽癌扩散,于1955年8月18日逝病于北京医院,年仅42岁。
  1981年10月5日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批准:决定撤销1952年给周力行的党纪处分,恢复周力行党籍。
  周力行性情爽直,善于思考,立场坚定,大节昭然,生活上虽小有瑕疵,仍不失为一名坚强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平生手稿,散失殆尽,其《抗日战争与民族运动》一文,曾以周知笔名刊载于民国29年重庆出版的《新华日报》。
  汪国垣(1887—1966) 字辟疆,一字笠云,晚号方湖,清光绪十三年(1887)十一月三日出生于本县黄岭乡金黄老屋湾汪村,五岁时,由叔父寅圃启蒙受读,12岁从塾师易介甫学《春秋左氏传》,日抄《尔雅》一百字,性敏慧,过目不忘,深得塾师喜爱。其父际虞以丁丑拔贡,戊戌朝考,分发河南,辟疆随待在侧,诵九经毕,又读《资治通鉴》。16岁开始读泰西史书,并从留学日本戚友处购得日文版欧美各国史籍,前后三、四年间,共得八、九十种之多,先后撰有《发明家列传》、《航海家列传》等。其父常勉以为有用之学,应以读史为重;庚子以还,内忧外患日重,有识之士多藉报刊以醒国人,辟疆尤喜读《清议报》、《时务报》、《国闻报》,诸报文章时引西史及欧美先哲学说,开始研究西史。
  22岁时,经河南提学使孔祥林主考录取,保送北京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与胡先骕姚鹓雏、林庚白等人均能诗,有“太学十君”之称。当时该校颇多西学,辟疆初有留学之志,后决定专攻中国文史,因其时大学藏书,几全为巴陵方柳桥(功惠)碧琳琅馆收藏,且多为世间不传之秘本,尤多明清禁书。辟疆日处藏书楼中,研读不忍释手,曾写成阅读提要六、七册。时程家桐密组同盟会于京师,辟疆为会员之一。
  民国元年(1912),25岁毕业于北京大学。26岁,一度去上海,经乡人刘芸台介绍,得识邵力子、于右任、叶楚伧、苏曼殊诸人,旋以父病返里侍亲。民国4年2月父丧,在乡守制三年,专心研读家藏旧籍。
  民国7年,去南昌任省立第二中学国文教员,11年熊育锡成立江西心远大学,应该校科主任兼文学系教授之聘,同事有余仲詹、朱希祖、陈际唐、南士昆仲、王晓湘、王礼锡等宿学名流。
  民国14年,因校事赴北京,章士钊坚留教授女子大学,其时,因江西通志局电邀任通志纂修,而心远大学文科仍需人主持,乃返南昌。16年,江西通志局及心远大学先后停办,乃应第四中山大学之聘而去南京,任文学院中国文学系副教授。17年2月到校授目录学、诗歌史、各种文体习作、读书指导等课程,深为同系师生所敬重。虽校名四易(初名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后改江苏大学、再改中央大学、解放后院系调整,又改为南京大学),始终未离教学岗位,凡38年之久,先后与名教授黄侃(季刚)、汪东(旭初)、王伯沆、陈汉章、楼光来、宗白华、胡小石、柳翼谋、吴梅诸先生共事,课余诗酒唱酬为乐。
  抗战军兴,他随校西迁至重庆,民国28—33年曾兼任中央大学文学院中文系主任5年,35—37年曾一度经于右任推荐,兼任监察院监察委员2年,国史馆修纂8个月,并于是时当选为江西选区彭泽县的“国大代表”,但从未间断教学工作,直至南京解放。
  1954年因患高血压中风,右肢瘫痪,行动艰难。经多方医治,体力日趋好转,病后仍坚持左手写书,并带研究生在家讲课。其后病情时有反复,终以脑血栓形成不治症,于1966年3月12日逝世,享年79岁,葬于南京雨花台望江坡公墓。
  他平生治学谨严,著述甚富,其已刊印行世,卓享盛誉的有《光宣诗坛点将录》、《近代诗人述评》、《读书举要》、《唐人小说》、《丛书书目索引》、《目录学研究》、《方湖谈荟》、《方湖类稿》、《彭泽县志长编》等,共数百万言。
  生平事迹,已列入中州古籍出版社的《三百年来诗坛人物评点小传汇录》、历史掌故专家郑逸梅先生的《艺坛百影》、日人桥川时雄的《中国文化界人物总鉴》。学术成就,誉满中外,诗苑流芳,可谓不朽。
  吴宣文(1915—1968) 原籍安徽省的枞阳县浴塘公社响山大队,民国4年(1915)9月23日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8岁起,即在家协助父母放牛耕作,颇称勤谨。
  民国28年,吴宣文正值青年,被当地政府抓去充当壮丁,因不愿接受军事训练而屡遭毒打,他不堪忍受,只身潜逃来彭,在棉船乡帮地主伍锦山打长工为生,因染上赌博恶习,被伍家赶走,身无积蓄,专靠卖零工度日。适日军向地方征派民伕,群众雇请吴宣文充当“苦力”,为日军从事劳役,被日军指派为苦力班长。
  民国31年,在青帮头子胡传恒门下加入青帮,充当“小老大”。次年,日军指派他催收税款,他多次受到新四军的启发教育,便利用这个身份,秘密代新四军办理税务,工作颇为出色。民国33年,到今芙蓉乡五联村帮人烧炭。解放初期,全家迁至三联村开荒种地,安家落户。
  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教育下,吴宣文戒绝了赌博恶习,洗涤了帮会气习,努力从事农业生产,带头组织互助组,进行棉花生产试验,总结出合理密植、精耕细作、整枝打叶、通风透光、合理施肥、防旱排涝、防治病虫害等一套完整的植棉经验。
  1949年,他种棉4亩,生产籽棉250公斤,被评为县劳模;1951年他种棉8亩,生产籽棉440.5公斤,被评为省劳模。1952年又评为全国植棉模范,数年之中,荣获县、省、中南区、中央各级颁发的奖状、奖章、奖金、奖品多次。1952年国庆前夕,接受中央人民政府的邀请,前往北京出席全国英模大会和国庆观礼,见到了毛泽东主席,并共进晚餐。
  吴宣文自获得全国劳模光荣称号后,骄傲情绪日渐滋长,生活特殊,脱离群众,失去了一个劳动模范应有的品质。但对他的植棉经验,政府仍予以推广。
  “文化大革命”期间,吴宣文遭到诬陷迫害,于1968年5月11日服毒身亡。
  1980年3月间,芙蓉公社、三联大队联合召开群众大会,在会上公开为吴宣文平反,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十载沉冤,得以昭雪。
  刘国安(1915—1972) 本县太平关乡谷塘刘俨村人,民国4年(1915)10月9日出生。3岁丧父,家境清贫,寡母孤儿,相依为命。7岁为地主放牛,14岁学织布,24岁转学木工,70天即出师独立操作。艰苦的生活,耗去他整个青少年的岁月,也磨炼出他全身过硬的本领。
  建国后,他精湛的木工技艺得到了正常的发挥,技术革新热情勃发。1952年,自制木质自行车一辆,虽不如正规自行车灵便,具推广价值,但在建国初期的农村,毕竟是一件新鲜事。1953年将农村老式织布机,改为半自动化,可以织平布、蚊帐布,罗布浴巾,一机多用,随意调整。
  1953年,他带头组织手工业社,任太平手工业社社长兼综合厂厂长,试制成功打谷机,研制出风力水车,均因资金不足,未成批生产。
  1958年调任县农具改革科研组组长,主持链条水车,改良风车等15种农具的革新,对全县农具改革起了推进作用。这年,兴修七里洪水库,工程进展缓慢,他设计“土火车”,用木材做路轨,加钉竹片,减少磨擦阻力;车斗前后装有挂钩,一次可串挂车斗五、六节,并装有活动开关,可以自动倾卸,这项革新,使运土工效猛增10余倍。
  1960年,全县开展插秧机大会战,他领导一个组,研制出新颖独特的插秧机和畜力牵引推剪式收割机,在城郊马湖试割湖草成功,后因研制工作受条件所限未能继续,因而插秧机、收割机尚未应用于农业作业。1963年,他改变旧式磨面工艺,造出双滚筒式的磨粉机。磨粉、筛粉两道工序,一次完成。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排除极“左”路线的干扰,仍然坚持搞技术革新,制成开沟、耕田两用犁,改装锄草机。又将两部单管喷雾器,装在土车之上,接上制动连臂,由一人操作,两部喷雾器同时工作,增加效率4倍。
  他心灵手巧,除精通木工技艺外,其它如裁缝、篾工、油漆、铁工、铜匠、银匠诸行当,无一不通,他一字不识,但能挥毫运笔,描绘人象,为自己母亲绘制的肖像,容貌酷肖,栩栩如生。乡人称他为“精通百艺的奇人”。政府赞之为“革新迷”。惜以早岁劳苦过度,疾病缠身,于1972年病逝,享年60岁。
  周明正(女)(1920—1982) 原名周英娥,民国9年出生于本县龙城镇。幼年丧父,其胞兄周公正(即周力行)早岁参加革命,奔走四方,明正随寡母弱妹,寄居舅父高肇瑾家,井臼之劳,形同佣媬。
  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其兄周公正从南京国民党监狱获释回彭泽,探望老母,乘便向周明正宣传革命和抗日的道理,并密劝她去延安抗日大学读书,明正当时虽然还不懂得延安是革命圣地,但求学心切,且急于摆脱舅父的羁绊,对哥哥的劝说,便欣然接受。
  民国27年2月,在母亲的支持下,冲破了舅父的拦阻。艰难辗转,到达了武汉,与哥哥相晤后,找到了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得到了办事处主任伍修权的介绍,偕同哥哥的未婚妻王珍莲步行几千里,跋山涉水,到达延安。先后在陕北公学18队,延安抗日大学区队长训练班和参谋训练班学习。她原来识字不多,通过一系列培育训练和自己的刻苦学习,政治思想和文化水平,得到迅速地提高,并在4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后来,延安成立俄语训练班,她得到留守兵团司令员萧劲光的支持和介绍,参加学习,由于基础太差,势难赶上学习进度,校长曾涌泉特派茅盾的女儿沈霞,对她进行个别辅导。她以顽强的精神,夜以继日,奋勇攻关,终于顺利通过毕业考试,名列前茅。
  学习结束后,任留守兵团司令部机要科科员、留守兵团政治部宣传部干事、中央党校附设训练班支部书记等职。由于各项成绩显著,被选为“工作学习劳动模范妇女”,并颁有奖状。
  民国34年8月,日军投降,周明正在延安被派随军赴东北沈阳工作,担任沈阳市大河区区委组织部部长。那时日军虽已投降,但敌伪、汉奸、土匪、国民党和各种地方势力,互相勾结,狼狈为奸,加之当地群众对共产党、解放军还很不了解,工作极为困难。周明正积极深入群众,宣传党的政策,与敌伪和国民党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并在沈阳市委领导下,着手建立武装,公开招兵买马,利用日军仓库中储存的枪支弹药、衣食物资,装备新兵,一时声威大振。
  民国35年1月,驻沈阳苏联部队,要求中国共产党工作人员全部撤退,在这种情况下,周明正随同大伙撤至距沈阳25华里之平罗堡。这年春节拂晓,国民党大批武装,包围了平罗堡,妄图将周明正所在的区委机关及游击战士,全部消灭。由于市委事先得到了可靠的情报,急令撤退,避免了重大牺牲,安全撤到市委所在地柴罗堡。
  到达柴罗堡不久,周明正奉派去接收康平县,任县委组织部长兼城关区委书记,在剿匪反霸,肃清敌伪残余势力,安定社会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年8月,周明正奉命前往黑龙江省黑龙江县,任县委组织部长兼城关区委书记、财经委员会主任、妇女委员会主任等职。百务猬集,工作繁重,周明正却能沉着稳健,处理得井井有条。在土改分浮财工作中,严格执行中央政策,纠正了过左行动。
  同年底,周明正又奉调黑龙江省通和县,任县委组织部长,她在繁忙之余,还勤奋读书,练习写作,她的处女作《欢欢喜喜》一文,发表于民国37年的《人民日报》上。
  民国38年4月,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江南国土,中共中央东北局通知周明正随军南下,任南下工作团一个小队的副书记兼行政负责人。6月到达南昌后,江西省组织部派她回彭泽本籍担任县长,成了江西有史以来第一个女县长。
  时解放不久,国民党残部和土匪勾结一起,在四乡抢劫骚扰,残害人民,袭击政府,为害甚烈。周明正放手发动群众,建立县大队武装,率部深入匪区,指挥进剿。曾在上十岭、流水湾2处,遭到匪徒袭击,周明正镇定自若,进行英勇还击,致使匪徒惊慌逃窜,经数月努力,剿抚互用,政策感人,终于迫使巨匪高俭、胡月英、彭寿、彭年等俯首就擒。对罪大恶极的匪首欧阳士道予以正法,使全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1950年,九江地区调周明正去都昌县,任县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领导都昌土改工作。她严格执行中央政策,对地主、富农分子不搞武斗,却没收金银珠宝较多,受到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土改工作团团长彭加伦的表扬,并总结经验在全地区推广。
  1952年,调省委统战部任科长、处长,主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及华侨、宗教、民族等工作。1956年经中央批准,提升为省委统战部副部长兼对资改造办公室第二副主任。继又当选为第三、四届省政协常委,团结各方人士,深孚众望。
  1970年,受极“左”路线的影响,被下放到江西八一麻纺厂任党委副书记。她忍辱负重,毫无怨言,不计个人得失,仍然积极工作。1975年,社会上刮起一股经济主义妖风之时,周明正站在党的立场,维护党的利益,向违反党的原则的错误思想作斗争,为国家节约了近3万元的开支。
  粉碎“四人帮”后,她心情振奋,斗志昂扬,在麻纺厂带头揭发江青、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滔天罪行,清理冤假错案,工作异常积极。自觉地与中央保持一致。
  周明正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艰苦朴素。在彭泽县长任内,住的是伪县长遗留下来的马房,在麻纺厂住集体宿舍,吃大食堂,从不特殊。她常说:“我幼年时期,所遭受的痛苦和欺凌,永远也不会忘记。我能有今天,完全是党的哺育,我对党有永恒的、铭心的感激之情!”。
  1978年,周明正被确诊患有癌症,病情逐渐恶化,延至1982年7月24日凌晨30分病逝于南昌医院,临终前将自己仅有的一千元存款,向党交最后一次党费。中共江西省委为她举行了追悼会。
  方外元(1963-1985) 本县乐观乡黄港村人。1963年12月生。高中文化程度。1982年1月入伍,同年5月加入共青团,任83011部队侦察连五班副班长。
  方外元是个有理想、有志气的青年。为了反击越军的侵略,保卫祖国安全,他放弃高考的机会,投笔从戎。在部队里,他凭着一股韧劲,军事技术有了显著提高,捕俘、格斗、攀登等专业训练,都达到了技术能手的标准。并会打“五行八卦拳“、“公安拳”和“醉拳”。被评为训练标兵。先后7次受到各级嘉奖。
  1985年1月15日,在老山前沿阵地抗击越军大规模反扑的战斗中,为防止敌人穿插,保证防御阵地的稳定,他勇敢作战,积极歼敌,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肩部和腹部两处重伤,仍然坚持战斗,与敌人开展搏斗,只身毙敌8名。这时敌人后续部队冲了上来,包围了方外元,在这紧要关斗,他毅然拉响了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为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献出了年轻的宝贵生命。
  同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83011部队党委追认方外元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记一等功一次,6月10日,昆明军区授予方外元“战斗英雄”的荣誉称号。
  陈思明(1962-1985) 本县天红乡人。1962年10月生,初中文化程度。1982年1月入伍。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3次受过连队嘉奖,并树为“苦练标兵”。
  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陈思明坚守“1153”高地时,既守阵地,又当军工,先后独自运送弹药23箱,与战友一道构筑掩蔽工事4个、挖堑壕250多米,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
  1985年1月30日,连队调防到松毛岭地区,他和战友坚守在“140”高地前沿12天,挫败了越军多次袭扰。2月7日,当连队接到攻打140高地的任务后,他两次递交请战书,要求党支部在纷飞的战火中考验自己。
  2月11日,担任主攻140高地的四连一排受挫后,上级命令陈思明所在的六连三排立即攻占无名一号高地。他背着满满的4盒子弹,提着机枪,冒着敌人疯狂的炮火,直指无名一号高地,以石缝为掩护体,对准敌人一个长点射,把敌人的火力引向自己。他不顾个人安危,越打越猛,压倒了敌人的火力,使八班攻上一号高地,紧接着九班也冲了上去,攻击分队趁势向主峰逼近。陈思明和副射手王国永边掩护边冲击,这时主峰脚下左侧有两名越军准备夺路溃逃,陈思明用机枪扫射,当场击毙1名。7点30分,我军占领整个阵地,立足未稳,一个排的越军在炮火掩护下向主峰反扑,陈思明沉着冷静地对王国永说:“不要急,等靠近再打。”当越军距我前沿只有六、七十米时,他勇猛地举枪射击,敌丢下一具尸体,仓惶逃窜。为了再歼越军,陈思明和王国永冒着炮火抢修机枪工事,不幸被炮弹击中,身负重伤,英勇牺牲。
  中国人民解放军35157部队党委根据陈思明生前表现和要求,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并记二等功一次。
  何平安(1962-1985) 本县杨梓乡杨梓村人,1962年2月生,高中文化程度。1982年1月入伍。他父亲早故,母亲年老体弱,家境贫寒,而他仍以国家利益为重,一心投入部队建设。何平安表现忠诚积极,1984年12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历年受奖,两次被树为部队先进标兵,担任了某部二团二班班长。
  1984年,何平安随部队开到抗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山前沿,担任军工任务。他带领全班战士,冒着敌人的炮火,送弹药、运伤员;遇有险情,冲在最前,从不畏惧退缩。
  1985年3月初,何平安听说部队要出击,即剌破手指用鲜血写了一份要求参加突击队的请战书:“我是党员,为了祖国,我愿献出自己的一切。”出发前,他还写了一封家信:“亲爱的妈妈,我就要出击了。我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祖国——母亲争得一张和平与安宁的‘文凭’。……假如我在战场上牺牲了,您不要过份悲伤,不要向组织伸手,您的儿子为维护祖国的尊严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您应该感到欣慰和自豪,请您转告乡亲们,我们的家乡地处山区,要发挥山区优势,种茅竹、种果树、种药材……把公路修通,这样是能够富裕起来的……。”爱家乡、爱祖国的崇高的思想,充溢于字里行间。
  3月8日,战斗打响了,何平安和战友们奋勇杀敌,战斗两个多小时,占领了高地,就在他搜索残敌时,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3岁。
  陈大友(1962—1985) 本县太泊湖乡人。1962年11月生。初中文化程度,1982年1月入伍,1983年5月加入共青团。
  陈大友入伍后,当过炮手、机枪手、火箭筒手,他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还经常利用节假日或休息时间,帮助同志们洗衣服、执勤、站哨和到炊事班帮厨。曾4次受过连队嘉奖。
  陈大友所在部队2师6团接到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命令后,他连续三次向连队递交申请书请求参加战斗,并对指导员说:“我家庭条件好,没有后顾之忧,这次参战不能少了我,我一定要去。”连队见他请战心切,批准了他的请求。
  为了适应山岳丛林地带作战特点,他和战友们一道苦练杀敌本领。还坚持每天锻炼身体。在爬山训练中,从不叫苦。一次爬山越野,他因劳累过度,中途晕倒,领导和同志们劝他休息,他咬紧牙关,继续前进,坚持到达终点。
  1985年1月15日晨,陈大友所在排奉命向“李海欣高地”入侵之敌反冲击,沿途翻山越岭,崎岖难行,在通过炮火封锁区时,他总是冲在最前面。15时许,陈大友第一个冲上145阵地后,又迅速向“李海欣高地”冲击。敌人从3个方向,用各种炮火严密封锁,在145阵地前约35米的一个山洞里,敌人用机枪向我冲击部队疯狂射击,陈大友迅速跃到敌右上方30米处,向山洞发射一支火箭弹,击毙石缝里正在向我射击的敌人,又趁着烟雾,冲过山洞。这时不料另一隐蔽山洞的敌人向他射击,胸部中弹,他舍生忘死,忍痛高呼:“同志们,冲啊!”还英勇顽强地冲了七、八米远,为祖国、为人民献出了最后一滴血。
  汪慕苏(1897—1950) 小名思恭,后改名涤尘,浑名汪大头,因其杀人颇多,群众又叫他“汪屠夫”。本县黄岭乡金黄匡时汪村人。生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民国4年(1915)高小毕业后,随父经商达11年之久。
  民国17年,汪慕苏出任彭泽县伪政府警备队队长,开始了他的反革命生涯。19年该队改名为彭泽县靖卫队,汪继任队长兼任都、鄱、彭、湖、至5县剿匪总指挥。在湖口殷家山袭击红军部队时,红军战士有3人伤亡。
  同年9月26日,由方志敏、邵式平领导的赣东北红军攻克县城,汪慕苏在仓惶逃窜前,仍从监牢内提出关押的共产党员何品山,押解至八保洲(今棉船乡)加以杀害。4天后,红军撤走,汪慕苏率残部卷土重来,疯狂残杀人民群众,连一个外地铜匠也被诬为暗藏子弹接济红军,在北门外砍头示众。
  这年冬天,他又配合国民政府军第5师姚纯团,进攻杨梓桥苏区。战斗中,县苏维埃政府主席陈竹溪及革命群众数十人,全部壮烈牺牲。
  民国21年,汪慕苏为县自卫大队第二中队长,这年8月,他指使其分队长凌斗生去九都(今浩山)搜山“剿匪”,在猪毛冲与游击队相遇,当游击队退至八房周村的时候,汪慕苏以窝藏“共匪”为借口,将该村房屋30间全部放火烧毁。
  民国23年,本县在共产党领导下,革命烈火燃遍城乡,而九都(今浩山)一地为革命根据地之中心。汪慕苏及其武装官兵80余人,于是年3月10日,向九都进犯,围捕了正在开会的共产党员及革命群众张慕九、曾必吾、章和乔、虞擅云、虞明珠、徐县开、徐荣开、徐红开、徐天才等人,并加以杀害。
  正当汪慕苏绞尽脑汁,妄图彻底消灭革命力量之际,中共彭泽县委也在秘密组织力量,领导军民,准备迎击,在“赣皖军分区”派来游击大队的支援下,于6月4日凌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汪慕苏盘踞的各个据点,同时发起猛攻,经过数小时的战斗,全歼汪部,计毙敌80名,俘敌10名,缴获步枪80余支,机枪3挺,子弹、手榴弹10余箱,在这次震惊赣东北的“柳墅大捷”中,仅汪慕苏本人化装逃脱。
  这次大捷,汪慕苏全军覆没,因“进剿不力,指挥无方”被当时驻县之省保安处长廖士翘逮捕,关押于南昌军事监狱。
  民国27年日军侵赣,马当失守,汪慕苏获释出狱,并奉命回彭泽募建军队。时县城陷落,国民党县政府迁驻在二十五都(今天红乡)严村,汪慕苏即在该地招兵买马,花了3个月的工夫,搜罗散兵游勇,帮会匪徒共300余人,奉令编为“江西省保安司令部特务第二营,汪为少校营长。次年改番号为省保安团第二团第二大队,汪为少校大队长。先后在彭泽、都昌、波阳、抚州、浒湾、南城等地驻防。这期间,迫于抗战形势,受国共合作影响,参加了抗日。1939年秋,曾率部夜袭定山据点日军;民国29年在泉山公路截击日军军用汽车数辆,缴获军用品甚多;又在南垄阳村生擒日宣抚班头目大冢要造一名;民国30年在都昌梅家山阻击了日军。
  民国32年调任省保安司令部少校附员,处于闲差冷职,满腹牢骚,即请长假回县居住。
  次年,国民党彭泽县政府积极推行反共政策,将地方武装组成“绥靖队”,县长兼空头主任,汪慕苏为实际负责的绥靖队副主任,兼第四区区长,汪为了扩大反动武装,收编了青帮股匪徐江堂人枪20余,利用这些亡命之徒,作为袭击新四军的先锋。同年冬,又兼任彭泽经征处副主任。至此,汪慕苏集彭泽军事、政治、财经大权于一身,气焰熏天,路人侧目。
  民国34年春,汪调浮梁县任自卫大队副大队长。夏,随第五区保安司令徐步穉驻防彭泽,任自卫总队中校副总队长。36年夏,因竞选伪国民代表,按规定须辞去军职。37年春,竞选失败,又复任副总队长。曾纵容包庇其中队长高瑞年、朱克齐杀害望江商民曹春牙,毁尸灭迹。
  民国37年,汪慕苏又兼任县情报总站站长,专门搜集共产党、解放军各项活动的情报。这年3月,县自卫大队,改编为省民众自卫军第五师第六团,汪慕苏任中校副团长,积极参与国民党119师构筑江防工事,企图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大军渡江南下。38年4月23日,彭泽解放,汪慕苏率残部逃至南昌市,因走投无路,被迫向解放军投降,上缴全部武器弹药。
  汪慕苏终因罪大恶极,民愤难平,于1950年8月21日经全县人民公审后被枪决,结束了他52岁的罪恶生命。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彭泽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全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除卷首概述、大事记和卷末附录外,全志设23卷,计69章236节,上限一般起于1840年,下限为1985年。

阅读

相关人物

高善继
相关人物
汪佩芳
相关人物
时倚方
相关人物
陈竹溪
相关人物
李庚庆
相关人物
高暄阳
相关人物
高镇边
相关人物
许业笏
相关人物
汪国镇
相关人物
周静轩
相关人物
欧阳桐
相关人物
许垂善
相关人物
曾晓春
相关人物
王龙娥
相关人物
郑重
相关人物
韩渭臣
相关人物
袁祥花
相关人物
汪国垣
相关人物
吴宣文
相关人物
刘国安
相关人物
周明正
相关人物
方外元
相关人物
陈思明
相关人物
何平安
相关人物
陈大友
相关人物
汪慕苏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彭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