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传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彭泽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364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传说
分类号: I277.3
页数: 4
页码: 525-528
摘要: 本文讲述彭泽县传说陶渊明为彭泽县令、朱元璋在彭泽的传说种种、叶符际偶遇乾隆皇帝等情况。
关键词: 彭泽县 传说

内容

陶渊明为彭泽县令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东晋诗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九江县)人。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义熙元年(405)秋出为彭泽县令,时年四一岁。这年冬,上级派督邮(官名,汉代各郡的重要属吏,代表太守督察县乡,宣达教令,兼司狱讼捕亡等事唐以后废)来县视察县政,陶的侍从,请陶冠带出迎,小心伺候,他心鄙督邮之为人,说:“我怎能为五斗米的薪俸,向一个毫无知识的乡里小儿打躬作揖呢?”遂挂冠封印而去,赋《归去来辞》以见志。做了八十余天的县令,便归隐柴桑老家。
  狄仁杰辩冤纵死囚
  唐代名臣锹仁杰,字怀英,太原人。历任宁州、豫州刺史等职。武则天当政的长寿元年(692)他任地官待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为来俊臣诬害下狱,贬彭泽令。神功元年(697)复相,居官以不畏权势著称。
  长寿元年的秋天,他以副相的身份,贬来彭泽担任县令,正值大旱为灾,农民颗粒无收,他为民请命,奏请减免彭泽一切租税,武后认为他关心人民疾苦特予嘉奖,并下命江州,免除彭泽民间租税。(狄公奏疏,载本志艺文篇)年底,他将前任拘捕的全县抱括死囚在内的囚徒三百人,逐一审问,辩悉冤情,全部放还家中度岁,约期返狱。到期,仅二死囚迟到,一为大风所阻,舟楫不通;一为母死治丧,稍稽时日,狄公以朝廷恩德及人,均奏准免死开释。众囚预先约定返狱之日,每人怀土一兜,堆放狱侧,遂巍然成一小丘,后人称为“纵囚墩”。并于墩旁,建狄公生祠,名为“狄梁国公祠”,用以纪念狄公盛德。该祠于民国29年(1940)毁于日军之手。“纵囚墩”亦于“文革”期间铲削为田,狄公遗迹,荡然无存。“纵囚墩”、“狄公祠”均在黄岭乡东南里许,遗迹犹可辩认。
  朱元璋在彭泽的传说种种
  民间,长期流传着朱洪武、陈友谅大战鄱阳湖的种种传说,兹选录数则如下:
  一、相传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于彭泽城东之小孤洑朱元璋大败,渡江落荒而逃,时值深夜,昏晦无光,芦苇从中,不辩途径。忽见前面数丈处,有红灯一盏,向前游动,朱元璋随灯而行,卒达小孤山寺,经寺僧护救,得脱险难,朱元璋称帝后,认为是神明显灵,赐匾曰:“灵照江屿”,至今犹存。
  二、在一次战斗中,朱元璋兵败,仓皇逃窜,弃甲丢盔,连自己头上的“紫金冠”也失落在地,后人称其地为:“落冠畈”(即今乐观乡所在地)。等到追兵远去,他的待从拾起落冠,重新给他戴上,后人又称其地为:“升冠岭”(也在乐观乡境内)。
  三、朱元璋派他的一个儿子带领一支部队去前线作战,儿子未遵军令,战事失利。朱元璋不徇私情,按照军法将儿子斩首示众,后人称其地为“斩儿山”。行军途中,朱元璋动了父子之情,坐在一个岭头上,愁思满怀,悲叹不已,后人称其岭为“叹子岭”。过了几天,朱元璋登山望山川形势,观察敌我双方营垒,忽望见前面不远的山峰,是自己前几天斩儿之地,触景伤情,泪如雨下,久久凝望,不忍离去,后人称其地为“望儿岭”——斩儿山、呤子岭、望儿岭均在湖西乡境内。
  四、又一次,朱元璋战败,被陈友谅部紧追至黄花乡光辉村的赵家,情况万分危急,朱无路可逃,即闪入村头土地祠内,藏匿于神龛之下,陈兵追至祠前,见祠门蛛网尘封,即互相告语说:“此祠门前蛛网满挂,无人进去,不须搜查。”遂哄然而去。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封其祠为“天下大土地祠”。赵家人每以此自豪。解放后,祠毁。
  五、一次,在彭泽谢家州(今芙蓉乡境内)朱元璋与陈友谅作战败走,陈友谅追之,时天色阴晦,小雨如丝,洲地有几百农民在打湖草肥田,忽闻人声鼎沸,由远而近,皆披蓑戴笠,持长柄镰,骑上放牧的水牛前往观看,友谅追兵在远处望见这批奇异装备的人群,疑朱无璋诈败诱敌,设伏兵于此,吓得掉头就跑,朱元璋趁势追杀,转败为胜,邑人遂将“谢家洲”改名为“得胜洲”。
  叶符际偶遇乾隆皇帝
  叶家咀(今芙蓉乡青峰村境内),地处方湖北岸,沙汀水渚,烟树迷蒙,是座风景秀丽的渔村。村民叶符际以打鱼为业,贫不能娶,行年五十,犹孑然一身。一日,景迫黄昏,晚风拂暑,符际维舟于钓鱼台柳阴之处,烹鱼煮酒,独酌陶然。适有一客商打扮的人,踽踽独行;至符际维舟处,笑问符际:“能允许我上船陪你喝一盅么?”符际虽贫,然素以慷慨好客著称。且此时独酌寡欢,正需人陪伴,藉解寂寞。于是招呼来客上船,殷勤让坐,添杯加箸,谈笑风生,备极欢洽,客人离去时付以银两,符际坚不接受。客人说:“这次承你盛情。我是北京人,请上北京玩玩,我家住在城内第一家。”说罢拱手而别。
  过了几年,彭泽大旱,江湖水涸,一贯以打渔为生的叶符际,生计断绝,衣食维艰。邻里戚友,都劝他上北京找那个当年喝酒的朋友,符际辗转行乞到了北京。可是两眼一抹黑,朋友姓甚名谁?一概不知。只朦胧记得“北京第一家”,终日流浪街头,逢人便问。有人见他土气兼傻气,有意戏弄他,即指皇宫以告。符际直奔皇宫,被御林军挡住盘查,正遇乾隆帝早朝退朝,呼问召见。符际注视:眼前这位皇帝,不就是当年在我船上喝酒的那位客商吗?连忙磕头行礼。乾隆问他来此何事?符际把家乡大旱,饥馑遍地以及沿途灾象,一一陈述,乾隆即诏示各省州县,免粮一年,并亲书“手援天下”黄绫匾额,赏赐叶符际报灾之功。
  最后乾隆问他是否愿意为官?符际哈哈大笑说:“目不识丁,无做官之才;闲云野鹤,无做官之欲;傲骨天生,无做官之福,万岁爷倘念及旧交,每天赏我三餐粗饭,三碗浊洒,如愿足矣!”乾隆面对这位劳苦朴质的乡民,不好意思拒绝他的微小要求,当即交黄伞一柄,上书曰:“全县境内,逢店饮酒,遇户饱餐。”
  叶符际以九十高龄,终老于家,“手援天下”黄绫匾及黄绫伞,在叶家咀村代代珍藏,至民国27年(1938)毁于日军之难。
  马当山的有关掌故
  一、邑中乡民某,家畜一马,日久成精,每逢月夜,出害禾稼,动辄数十亩,玉帝大怒,将它囚禁于港下凌村(现瀼溪乡境内)溪流一巨石中,某日巨雷袭石,马精逸出,天兵天将,闻讯追捕,至青山坝附近,大江横亘,马精面临前无去路,后有追兵的绝境,乃跃入江中,忽化为山,名曰“马当”。这段神话,自无足信,而旧志所载:“乘舟自彭泽而下,约三十里许,突兀一山,状如奔马,横枕大江,是谓马当。”山势状如奔马,则为实录。
  二、唐大诗人李白《横江词》之二写道:“海潮南去过浔阳,牛渚由来险马当,横江欲度风波恶,一水愁牵万里长。”唐文学家陆龟蒙曾在马当山下构〓讲学,作《马当山铭》一文,文曰:“吾闻天下之险,在山曰太行,在水曰吕梁,合二险而为一,吾又闻乎马当”。这一诗一文,是古往今来描绘马当山水险恶的代表作,陆龟蒙还在马当山上元殿侧建亭一座,名曰:“鲁望亭”。清光绪甲午中日之战,奉命修筑炮台于马当山,该亭在修筑炮台时毁去。
  三、唐开元中、大诗人琅琊王昌龄,自吴往京,舟行至马当,风浪骤作,船家说:“经过这里的人,无论贵贱,都要祭谒马当山神,才会风平浪静。”昌龄即派人陈列酒肉和纸人纸马,献于山神大王,草鞋一双,献于大王夫人;并对江朗诵自己的诗作:“青聪一匹昆仑牵,奉上大王不取钱,直为猛风波浪骤,莫怪昌龄不下船”,读毕,风浪遂平,安然而过。山神灵验之说,绝无足信,然王诗诙谐风趣,与其说是向神祈祷,无宁说是向山神开了一次不大不小的玩笑。(此段纯系彭泽民间传说,旧志亦有载及,但王昌龄集中并无此诗)。
  四、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自汾州去交趾省视父亲,舟次马当阻风涛不得进,因泊舟马当山庙下,登庙游览,忽见马当山矾,坐着一位老翁,须发皆白,顾盼异常,他遥对王勃说:“年青人,你从哪里来?明天,洪州(今南昌)滕王阁有盛会,你去写篇文章,定垂不朽!”王勃笑着说:“这里离洪州,路程四、五百里,一个晚上怎能赶到?”老人说:“这是中元水府归我管辖,你若决心前往,老夫当助你一帆好风”。王勃依言启航,但觉阵阵清风,船行如箭,一夜便到了洪州,第二天恰是重阳佳节,都督阎伯屿大会宾客于滕王阁,头一天,他叫自己的女婿预先撰写了一篇文稿,想当众显示才华,王勃年最少,应邀末座,阎公拿了纸笔,请诸客题诗,以纪盛会,诸客都谦逊谢绝,勃独不辞,阎公很不高兴,认为这年青人太不知世务了。即派人看王起草,写一句报告一句,王拂纸挥毫,写出“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八个大字,阎公笑着说“老生常谈”;王勃接着写:“星分冀轸,地接衡庐。”阎公又说:“只是敷衍故事!”及至“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阎公默然无语,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公惊起说:“真是天下奇才!”文成,满座传看,阎公十分喜悦,赠缎绢五百匹。这就是名传千古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简称为滕王阁序)写作的传说,俗谚“时来风送滕王阁”就是由这一传说附会而来的。
  小孤山的正名
  距彭泽县城北面五里许的江上,有山拔地而起,屹立中流,这就是“江天一柱”的小孤山。“孤”字的本义,原当孤独解,是说此山毫无依傍,绝少凭藉,傲然挺秀,独立江中,故称之为孤山。而世俗的谐音,转“孤”为“姑”,于小孤山上塑妇人像,称为“小姑圣母”;并将南岸之“彭浪矶”谐转为“彭郎矾”说彭郎与小姑,原是一对夫妻,被张天师的飞剑,将他俩共撑的宝伞劈成两半,一半落江中化为小姑山,一半落江南化为彭郎矶,这对忠于爱情的夫妇,遂隔江相望,万年相守。牵强附会,殊为可笑!南唐陈致雍撰写的《曲台奏议》中载:“据彭泽镇申,乞改小姑神仪”的批示:“彭泽镇所申称改正甚允……去妇人位,正山神庙貌。”由此可知南唐以前,小孤山原属彭泽管辖,至宋才划归安微省宿松县管辖,数百年间,常有争论,今则中华一统,四海一家,祖国河山,同属人民,属赣属皖,已无争论之必要。
  丁家湖渔民反霸
  梁山起义失败后,好汉阮小七带着唯一的女儿桂英来到江南的彭泽,改名萧恩,在丁家湖捕鱼为生。某年秋天干水浅,鱼不上钩,劳苦兼旬,毫无收获。父女二人,正在忍饥耐饿之际,湖主丁员外偏来催讨渔税,萧恩苦求稍缓时日,丁霸执意不肯,反派家丁多人,对萧恩百般凌辱,还勾通彭泽县官吕子秋,将萧恩责打四十大板。面对赃官恶霸的压迫,老英雄悲愤欲绝,下决心为民除害,假称向丁员外献传家宝物“庆顶珠”为由,带领女儿桂英,闯进丁府,将丁霸一家老小全部杀光,为穷苦渔民吐了一口冤气,铲除恶霸,大快人心,后人以此题材编为《打渔杀家》的戏剧,迄今仍在全国上演不衰。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彭泽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全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除卷首概述、大事记和卷末附录外,全志设23卷,计69章236节,上限一般起于1840年,下限为1985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彭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