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轶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彭泽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364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轶事
分类号: I277.7
页数: 4
页码: 522-525
摘要: 本文讲述彭泽县轶事包括担絮者、丁孤山与海瑞的友谊、鹅池翁、“渊明风骨”有传人情况。
关键词: 彭泽县 轶事 传说

内容

担絮者
  明万历年间,港下凌村(今瀼溪乡)凌中州,建“鱼池书屋”于水面,有山有水,鱼鸟相忘,景色清幽,天成佳趣。请了一位南昌姓叶的塾师,在这个书屋里教诸孙读书。有一天,塾师体倦午休,忽有一肩挑破絮的汉子,来到塾中,大模大样地在师位就坐,翻阅桌上句读的课本,凡有错误之处——予以标出。塾师出来一看,大为惊服。请坐献茶,互通款曲。谈话间那担絮者口苦悬河,滔滔不绝,上下古今,了如指掌。主人凌中州知道后,奉衣帽酒食,敬礼有加,宾主尽欢,盘桓三日,临去时,将凌赠之新衣一一脱下,仍穿自己原来的破衣,肩担破絮,昂然而去。留诗一首:“散发长歌一举巵,今非乌鹊过南时,解衣沽遍黄州酒,信口吟成赤壁诗,海阔莫嫌风过冷,山高休怪月来迟,平生寄迹烟霞外,若问家乡总不知。”当时疑为“坡仙”之笔,其实不过是落魄才人,游食四方,故示狡狯,以博取别人之惊骇,虽无乞怜之态,倒有卖弄之姿,录此趣闻,藉传风雅。
  
  丁孤山与海瑞的友谊
  邑人丁湛,号孤山,明嘉靖八年(1529)进士,先后官工科、礼科给事中,河南巡抚等要职,刚正不阿,清介自持,所居不蔽风雨。他的学生徐五台任江右巡抚,给他造了一幢宽敞的房屋,他坚决拒绝。后因弹劾奸臣严嵩,几乎死在廷杖之下。旋撤职回彭,在城内造了一间茅屋,匾曰“行窝”,咏啸其中,怡然自得。十二年后的某一天,直声震天下的海瑞,罢官海南,路经彭泽,停舟河岸,专诚拜访丁湛。这两位志同道合,风雨同舟的老战友,尊酒相逢,痛心国事,江关把晤,慷慨悲歌。临别时海瑞赠丁一联:“心存魏阙三千里,身老行窝十二年。”上联是说丁耿耿丹心,不忘君国:下联是说丁身处茅屋,穷且益坚。全联是对丁的铮铮铁骨备极赞扬,益见他们之间的高尚情操和金石交谊。丁湛弹劾严嵩的二篇疏文,见本志艺文篇。
  鹅池翁
  明天启年间,县城西门有一位外来的算命卜卦先生,不言姓名籍贯,自号“鹅池翁”。每天占卜所得,沽酒独饮,每饮必醉,醉后伸纸疾书,书毕又碎其稿。别人访问,也不答拜。住了二年,忽然离去,也不知其何往?邻人搜其破箧,得五、七律各一首,均无题。
  五律
  落日残桥外维舟兴不孤
  春潮将满岸江鸟下平芜
  负笈才离楚吹箫已入吴
  千金轻一掷漫自说呼卢
  七律
  浪迹江湖老此身 绨袍诚念故人贫
  沙汀逐鹤浑闭事风雨看花又一春
  抱玉经年终献楚怀书垂老不干秦
  明朝说有孤山约短艇长歌任性真
  “渊明风骨”有传人
  明朝嘉靖年间我们彭泽有位县令名叫程风金,湖北黄岗人,他风骨铮铮,清廉自守。同治版县志称其“狱无冤滞,庭无请谒”。某次御史大臣来彭巡视,程拜谒稍后,御史大为不满,当面对程加以讽刺说:“你是这样当官的吗?”程受不了这种侮辱,告诉自己的幕僚说:“御史之所以有权有威,就是因为他能撤人的官职,现在我自己撤自己的官,御史的权威,在我头上施展不开。”马上奋笔写一下首诗,挂在县衙门之上,弃官而去,与渊明藐视督邮的故事,后先辉映,那首具有风骨的好诗,流传至今仍脍炙人口。诗云:“平生惟拙天知我,三载无能我负官,今日铨衡公论定,好归旧隐理鱼竿!”
  刘日曦少年巧对
  明万历年间,太平关乡刘俨村,有一个名叫刘日曦的人,少时家境贫苦。五岁时随父母去外祖父家拜寿,礼仪菲薄,外祖母讥笑讽刺,赐以草食,而对豪富之家的二位姨母,则坐以华堂,宴以酒席,日曦的母亲,愤然离去,并说:“我的日曦不坐八人大轿,誓不再来!”外祖母反唇相讥说:“日曦坐八人大轿,我拆掉门楼给他进来。”
  次年,他父母咬紧牙根,把家中仅有的半亩秧田卖掉,送日曦至叔祖刘肖岩先生处读书。由于历尽饥寒,深谙炎凉滋味,乃刻苦自砺,勤奋不息,二年之后,年才八岁,知识日增,学业大进。
  某日,塾师刘肖岩出联命对:“教子不留田半亩,”日曦应声而对:“养亲自有禄千锺!”肖岩大喜,走告其父,说:“千里神驹,已生在我们家了!”
  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日曦中进士,连擢南京兵部武库司郎中,封武库公,再去外祖家,轿不能入、乃拆除门楼,以实前言。
  不留青冢在单于
  满清入关之初,残暴异常,史载“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对汉人实行残酷的血腥镇压,清兵所到之处,奸淫掳掠,无所不为。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经过湖北,掳获一年轻漂亮的姑娘,随舟东下,行至小孤山,船上清军头目,想对她施加非礼,女突起跃入江中,尸体逆流千里,在汉口为一李姓翰林收葬。装殓时,在她内衣密缝,得诗十首,今录其二:
  (一)
  征帆又说过双孤掩泪声声怯报乌
  没入江流葬鱼腹不留青冢在单于
  (二)
  国史当年强解亲杀身自古羡成仁
  请缨虽愧奇男子犹胜王家共事臣
  细读全诗,觉得忠义壮烈的浩然正气,充溢于字里行间。连自己的尸体也不愿存留在敌人占领的土地上,民族国家之仇,不共戴天!那些腼然附逆,甘作敌人鹰犬的“王家共事之臣”,应当为之愧死!巾帼英雄,千秋共仰。至于尸体逆流之说,自是后人有意神化,聊以寄托虔敬悼念之情而已。
  出差自带口粮的县令
  秦锡琈,山西曲沃人,由进士选兴安令,清乾隆十六年(1731)调令彭泽,那时的彭泽县令一职,接连调换了好几个,因为新旧交替的繁忙,县里许多重要案件都积压下来,秦令精勤检阅,认真处理,午夜不休。五更鸡鸣,即教课子弟,书声琅琅。自己即入厅治事,每天处理积案四、五起,合情合理,妥贴周至,不到三个月的时间,积案全部清理完毕,剔除弊端,惩办奸宄,官吏衙役,杜绝了贪污渎职现象。同治版县志称颂他:“莅彭者,清廉以公为最。”
  平时因公下乡,绝不扰民。自携带饭筒,佐以盐菜,绅士们邀请,坚决拒绝,自奉清苦,有类寒士,以劳瘁致疾,到任才半年就死于彭泽任所。死后一文不存,由本县士民乐助银两,家人才得扶棺返籍,启棺之日,白衣冠送至江边的有几千人。可见本县人民对这样的父母官,是深为爱戴和怀念的。
  汪伦士勇服反面头陀
  汪伦士,清康熙年间黄花畈七甲咀村(今黄岭乡繁荣村)人,少年时得异人传授,精少林绝技,生性刚烈,爱打不平。二十五岁为商旅保镖,绿林之徒,闻风丧胆。某年,护送一批巨商,到景德镇贩运瓷器,见街上行人绝迹,家家关门闭户,汪伦士心中纳闷,问了旅店老掌柜,才知道前几天这里来了一个反面头陀,横暴凶恶,动辄伤人,市民畏之如虎,这几天在南门广场摆下擂台打伤几个人,气焰嚣张到了极点。老掌柜叮嘱他:“避之则吉!”
  汪伦士听了这番介绍,怒气冲天地说:“我一定降此恶魔!”行至南门广场中心,见一座二丈多高的擂台,台柱上贴着“拳打九州,脚踢四海”的楹联,反面头陀,稳坐台上,面貌狰狞,旁边有四个小徒,正在玩弄鸡蛋般大小的铁丸,台下观众,一个个心怀恐惧,鸦雀无声。
  汪伦士拨开人群,走至台前,台上小徒问道:“你是来比武的?”汪微微一笑,答道:“我不是来比武,是想买你手中的铁丸,”反面头陀怒叫:“我的铁丸要一千个铜钱一只!”汪从怀中掏出一包钱,抛向台上,小徒将铁丸猛击而下,汪伦士不慌不忙,用两指轻轻夹住,翘首台上说:“谢谢师父!”突然,小徒狂喊:“你这铜钱一个也没有用!”旋用手将铜钱掐碎,并对观众说:“大家看,这家伙用假钱骗人!”汪伦士冷笑一声,说道:“你这铁丸也没有用,小师父!”说罢,用两指一夹,铁丸分成两半,放在左掌之上,两手合掌一搓,如同碎土。这时,反面头陀在台上暴跳如雷,狂呼:“上来!上来”汪伦士轻身一跃,稳立台口,反面头陀指着他的鼻子吼道:“你是哪家哪派的?师门是谁?”汪伦士微笑说:“你弄错了,我不是习武的,而是学医的,没有师门家派。”头陀问:“你医治什么病?”伦士答:“我专门医治反长脑袋的人。”头陀听罢,怒不可遏,猛将手中铁棍向汪劈顶打来,汪夺下铁棍,合二指将铁棍削成碎片,边削边说:“这玩艺有什么用?还不如我家的烧火棍!”头陀恼羞万状,即以猛虎下山之势,一头冲撞汪伦士的腹部,汪岿然不动,也不还手,只见头陀的头部被吸在他肚皮之上,抽不出,扭不动,痛彻心脾,大叫“师父饶命!”汪伦士趁势用两手紧紧钳住头陀的两颊,轻轻一扭,把那个反脑袋一下子扭得端端正正,头陀连忙跪倒,口称:“师父在上,小徒大礼参拜!”汪伦士将他扶起,劝他洗心革面,改恶从善,头陀一一遵依。后师徒二人遍游大江南北,扶危济困,做了许多好事。汪伦士壮年未娶,四十以后,即无音信,据说入峨嵋山出家为僧去了。
  百万军中一书生
  刘晓,清康熙年间进士,诗文造诣均臻上乘。著有《南北游草》、《从征录》二书行世。冯虬称其“先生诗文,久驰海内,驾杜苏、攻韩柳,直逼龙门。”评价很高,他又精于韬略。大半生从事戎马生涯,在广西平乱有功,康熙皇帝亲自召见,升任参议,又派赴广东料理军事,特著功勋,康熙慰勉有加,并称之为“百万军中一书生”。后升任浙江粮道。
  某次,康熙召开盛会,大宴群臣,并命题诗纪事。刘晓适从前线回京,戎装赴宴,有些新进文臣,认为他是武官,定不能诗,有意刁难,推他首唱。他心里暗想:“这些文官只会咬文嚼字,坐享太平,哪知功成百战,创业艰难,他们竟敢嘲弄于我?我决定乘机挖苦他们一番。”于是随口出诗,高声朗诵:“幼习干戈未学诗,琼林宴上强留题。朝中爵禄君曾赏,塞外风霜我独知;剪发接缰牵战马,割袍抽线补旌旗,雄兵百万交锋日,敢请诸公一首诗。”原来那些有意捉弄他的人,此时面面相觑,窘态毕露,刘晓振衣而起,仰天一啸而去。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彭泽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全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除卷首概述、大事记和卷末附录外,全志设23卷,计69章236节,上限一般起于1840年,下限为1985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彭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