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图书馆
九江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九江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章 轶事 传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彭泽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3641
颗粒名称:
第二章 轶事 传说
分类号:
I277.7
页数:
7
页码:
522-528
摘要:
本文讲述轶事、担絮者、丁孤山与海瑞的友谊、鹅池翁、陶渊明为彭泽县令、狄仁杰辩冤纵死囚等情况。
关键词:
彭泽县
轶事
传说
内容
第一节 轶事
担絮者
明万历年间,港下凌村(今瀼溪乡)凌中州,建“鱼池书屋”于水面,有山有水,鱼鸟相忘,景色清幽,天成佳趣。请了一位南昌姓叶的塾师,在这个书屋里教诸孙读书。有一天,塾师体倦午休,忽有一肩挑破絮的汉子,来到塾中,大模大样地在师位就坐,翻阅桌上句读的课本,凡有错误之处——予以标出。塾师出来一看,大为惊服。请坐献茶,互通款曲。谈话间那担絮者口苦悬河,滔滔不绝,上下古今,了如指掌。主人凌中州知道后,奉衣帽酒食,敬礼有加,宾主尽欢,盘桓三日,临去时,将凌赠之新衣一一脱下,仍穿自己原来的破衣,肩担破絮,昂然而去。留诗一首:“散发长歌一举巵,今非乌鹊过南时,解衣沽遍黄州酒,信口吟成赤壁诗,海阔莫嫌风过冷,山高休怪月来迟,平生寄迹烟霞外,若问家乡总不知。”当时疑为“坡仙”之笔,其实不过是落魄才人,游食四方,故示狡狯,以博取别人之惊骇,虽无乞怜之态,倒有卖弄之姿,录此趣闻,藉传风雅。
丁孤山与海瑞的友谊
邑人丁湛,号孤山,明嘉靖八年(1529)进士,先后官工科、礼科给事中,河南巡抚等要职,刚正不阿,清介自持,所居不蔽风雨。他的学生徐五台任江右巡抚,给他造了一幢宽敞的房屋,他坚决拒绝。后因弹劾奸臣严嵩,几乎死在廷杖之下。旋撤职回彭,在城内造了一间茅屋,匾曰“行窝”,咏啸其中,怡然自得。十二年后的某一天,直声震天下的海瑞,罢官海南,路经彭泽,停舟河岸,专诚拜访丁湛。这两位志同道合,风雨同舟的老战友,尊酒相逢,痛心国事,江关把晤,慷慨悲歌。临别时海瑞赠丁一联:“心存魏阙三千里,身老行窝十二年。”上联是说丁耿耿丹心,不忘君国:下联是说丁身处茅屋,穷且益坚。全联是对丁的铮铮铁骨备极赞扬,益见他们之间的高尚情操和金石交谊。丁湛弹劾严嵩的二篇疏文,见本志艺文篇。
鹅池翁
明天启年间,县城西门有一位外来的算命卜卦先生,不言姓名籍贯,自号“鹅池翁”。每天占卜所得,沽酒独饮,每饮必醉,醉后伸纸疾书,书毕又碎其稿。别人访问,也不答拜。住了二年,忽然离去,也不知其何往?邻人搜其破箧,得五、七律各一首,均无题。
五律
落日残桥外维舟兴不孤
春潮将满岸江鸟下平芜
负笈才离楚吹箫已入吴
千金轻一掷漫自说呼卢
七律
浪迹江湖老此身 绨袍诚念故人贫
沙汀逐鹤浑闭事风雨看花又一春
抱玉经年终献楚怀书垂老不干秦
明朝说有孤山约短艇长歌任性真
“渊明风骨”有传人
明朝嘉靖年间我们彭泽有位县令名叫程风金,湖北黄岗人,他风骨铮铮,清廉自守。同治版县志称其“狱无冤滞,庭无请谒”。某次御史大臣来彭巡视,程拜谒稍后,御史大为不满,当面对程加以讽刺说:“你是这样当官的吗?”程受不了这种侮辱,告诉自己的幕僚说:“御史之所以有权有威,就是因为他能撤人的官职,现在我自己撤自己的官,御史的权威,在我头上施展不开。”马上奋笔写一下首诗,挂在县衙门之上,弃官而去,与渊明藐视督邮的故事,后先辉映,那首具有风骨的好诗,流传至今仍脍炙人口。诗云:“平生惟拙天知我,三载无能我负官,今日铨衡公论定,好归旧隐理鱼竿!”
刘日曦少年巧对
明万历年间,太平关乡刘俨村,有一个名叫刘日曦的人,少时家境贫苦。五岁时随父母去外祖父家拜寿,礼仪菲薄,外祖母讥笑讽刺,赐以草食,而对豪富之家的二位姨母,则坐以华堂,宴以酒席,日曦的母亲,愤然离去,并说:“我的日曦不坐八人大轿,誓不再来!”外祖母反唇相讥说:“日曦坐八人大轿,我拆掉门楼给他进来。”
次年,他父母咬紧牙根,把家中仅有的半亩秧田卖掉,送日曦至叔祖刘肖岩先生处读书。由于历尽饥寒,深谙炎凉滋味,乃刻苦自砺,勤奋不息,二年之后,年才八岁,知识日增,学业大进。
某日,塾师刘肖岩出联命对:“教子不留田半亩,”日曦应声而对:“养亲自有禄千锺!”肖岩大喜,走告其父,说:“千里神驹,已生在我们家了!”
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日曦中进士,连擢南京兵部武库司郎中,封武库公,再去外祖家,轿不能入、乃拆除门楼,以实前言。
不留青冢在单于
满清入关之初,残暴异常,史载“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对汉人实行残酷的血腥镇压,清兵所到之处,奸淫掳掠,无所不为。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经过湖北,掳获一年轻漂亮的姑娘,随舟东下,行至小孤山,船上清军头目,想对她施加非礼,女突起跃入江中,尸体逆流千里,在汉口为一李姓翰林收葬。装殓时,在她内衣密缝,得诗十首,今录其二:
(一)
征帆又说过双孤掩泪声声怯报乌
没入江流葬鱼腹不留青冢在单于
(二)
国史当年强解亲杀身自古羡成仁
请缨虽愧奇男子犹胜王家共事臣
细读全诗,觉得忠义壮烈的浩然正气,充溢于字里行间。连自己的尸体也不愿存留在敌人占领的土地上,民族国家之仇,不共戴天!那些腼然附逆,甘作敌人鹰犬的“王家共事之臣”,应当为之愧死!巾帼英雄,千秋共仰。至于尸体逆流之说,自是后人有意神化,聊以寄托虔敬悼念之情而已。
出差自带口粮的县令
秦锡琈,山西曲沃人,由进士选兴安令,清乾隆十六年(1731)调令彭泽,那时的彭泽县令一职,接连调换了好几个,因为新旧交替的繁忙,县里许多重要案件都积压下来,秦令精勤检阅,认真处理,午夜不休。五更鸡鸣,即教课子弟,书声琅琅。自己即入厅治事,每天处理积案四、五起,合情合理,妥贴周至,不到三个月的时间,积案全部清理完毕,剔除弊端,惩办奸宄,官吏衙役,杜绝了贪污渎职现象。同治版县志称颂他:“莅彭者,清廉以公为最。”
平时因公下乡,绝不扰民。自携带饭筒,佐以盐菜,绅士们邀请,坚决拒绝,自奉清苦,有类寒士,以劳瘁致疾,到任才半年就死于彭泽任所。死后一文不存,由本县士民乐助银两,家人才得扶棺返籍,启棺之日,白衣冠送至江边的有几千人。可见本县人民对这样的父母官,是深为爱戴和怀念的。
汪伦士勇服反面头陀
汪伦士,清康熙年间黄花畈七甲咀村(今黄岭乡繁荣村)人,少年时得异人传授,精少林绝技,生性刚烈,爱打不平。二十五岁为商旅保镖,绿林之徒,闻风丧胆。某年,护送一批巨商,到景德镇贩运瓷器,见街上行人绝迹,家家关门闭户,汪伦士心中纳闷,问了旅店老掌柜,才知道前几天这里来了一个反面头陀,横暴凶恶,动辄伤人,市民畏之如虎,这几天在南门广场摆下擂台打伤几个人,气焰嚣张到了极点。老掌柜叮嘱他:“避之则吉!”
汪伦士听了这番介绍,怒气冲天地说:“我一定降此恶魔!”行至南门广场中心,见一座二丈多高的擂台,台柱上贴着“拳打九州,脚踢四海”的楹联,反面头陀,稳坐台上,面貌狰狞,旁边有四个小徒,正在玩弄鸡蛋般大小的铁丸,台下观众,一个个心怀恐惧,鸦雀无声。
汪伦士拨开人群,走至台前,台上小徒问道:“你是来比武的?”汪微微一笑,答道:“我不是来比武,是想买你手中的铁丸,”反面头陀怒叫:“我的铁丸要一千个铜钱一只!”汪从怀中掏出一包钱,抛向台上,小徒将铁丸猛击而下,汪伦士不慌不忙,用两指轻轻夹住,翘首台上说:“谢谢师父!”突然,小徒狂喊:“你这铜钱一个也没有用!”旋用手将铜钱掐碎,并对观众说:“大家看,这家伙用假钱骗人!”汪伦士冷笑一声,说道:“你这铁丸也没有用,小师父!”说罢,用两指一夹,铁丸分成两半,放在左掌之上,两手合掌一搓,如同碎土。这时,反面头陀在台上暴跳如雷,狂呼:“上来!上来”汪伦士轻身一跃,稳立台口,反面头陀指着他的鼻子吼道:“你是哪家哪派的?师门是谁?”汪伦士微笑说:“你弄错了,我不是习武的,而是学医的,没有师门家派。”头陀问:“你医治什么病?”伦士答:“我专门医治反长脑袋的人。”头陀听罢,怒不可遏,猛将手中铁棍向汪劈顶打来,汪夺下铁棍,合二指将铁棍削成碎片,边削边说:“这玩艺有什么用?还不如我家的烧火棍!”头陀恼羞万状,即以猛虎下山之势,一头冲撞汪伦士的腹部,汪岿然不动,也不还手,只见头陀的头部被吸在他肚皮之上,抽不出,扭不动,痛彻心脾,大叫“师父饶命!”汪伦士趁势用两手紧紧钳住头陀的两颊,轻轻一扭,把那个反脑袋一下子扭得端端正正,头陀连忙跪倒,口称:“师父在上,小徒大礼参拜!”汪伦士将他扶起,劝他洗心革面,改恶从善,头陀一一遵依。后师徒二人遍游大江南北,扶危济困,做了许多好事。汪伦士壮年未娶,四十以后,即无音信,据说入峨嵋山出家为僧去了。
百万军中一书生
刘晓,清康熙年间进士,诗文造诣均臻上乘。著有《南北游草》、《从征录》二书行世。冯虬称其“先生诗文,久驰海内,驾杜苏、攻韩柳,直逼龙门。”评价很高,他又精于韬略。大半生从事戎马生涯,在广西平乱有功,康熙皇帝亲自召见,升任参议,又派赴广东料理军事,特著功勋,康熙慰勉有加,并称之为“百万军中一书生”。后升任浙江粮道。
某次,康熙召开盛会,大宴群臣,并命题诗纪事。刘晓适从前线回京,戎装赴宴,有些新进文臣,认为他是武官,定不能诗,有意刁难,推他首唱。他心里暗想:“这些文官只会咬文嚼字,坐享太平,哪知功成百战,创业艰难,他们竟敢嘲弄于我?我决定乘机挖苦他们一番。”于是随口出诗,高声朗诵:“幼习干戈未学诗,琼林宴上强留题。朝中爵禄君曾赏,塞外风霜我独知;剪发接缰牵战马,割袍抽线补旌旗,雄兵百万交锋日,敢请诸公一首诗。”原来那些有意捉弄他的人,此时面面相觑,窘态毕露,刘晓振衣而起,仰天一啸而去。
第二节 传说
陶渊明为彭泽县令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东晋诗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九江县)人。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义熙元年(405)秋出为彭泽县令,时年四一岁。这年冬,上级派督邮(官名,汉代各郡的重要属吏,代表太守督察县乡,宣达教令,兼司狱讼捕亡等事唐以后废)来县视察县政,陶的侍从,请陶冠带出迎,小心伺候,他心鄙督邮之为人,说:“我怎能为五斗米的薪俸,向一个毫无知识的乡里小儿打躬作揖呢?”遂挂冠封印而去,赋《归去来辞》以见志。做了八十余天的县令,便归隐柴桑老家。
狄仁杰辩冤纵死囚
唐代名臣锹仁杰,字怀英,太原人。历任宁州、豫州刺史等职。武则天当政的长寿元年(692)他任地官待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为来俊臣诬害下狱,贬彭泽令。神功元年(697)复相,居官以不畏权势著称。
长寿元年的秋天,他以副相的身份,贬来彭泽担任县令,正值大旱为灾,农民颗粒无收,他为民请命,奏请减免彭泽一切租税,武后认为他关心人民疾苦特予嘉奖,并下命江州,免除彭泽民间租税。(狄公奏疏,载本志艺文篇)年底,他将前任拘捕的全县抱括死囚在内的囚徒三百人,逐一审问,辩悉冤情,全部放还家中度岁,约期返狱。到期,仅二死囚迟到,一为大风所阻,舟楫不通;一为母死治丧,稍稽时日,狄公以朝廷恩德及人,均奏准免死开释。众囚预先约定返狱之日,每人怀土一兜,堆放狱侧,遂巍然成一小丘,后人称为“纵囚墩”。并于墩旁,建狄公生祠,名为“狄梁国公祠”,用以纪念狄公盛德。该祠于民国29年(1940)毁于日军之手。“纵囚墩”亦于“文革”期间铲削为田,狄公遗迹,荡然无存。“纵囚墩”、“狄公祠”均在黄岭乡东南里许,遗迹犹可辩认。
朱元璋在彭泽的传说种种
民间,长期流传着朱洪武、陈友谅大战鄱阳湖的种种传说,兹选录数则如下:
一、相传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于彭泽城东之小孤洑朱元璋大败,渡江落荒而逃,时值深夜,昏晦无光,芦苇从中,不辩途径。忽见前面数丈处,有红灯一盏,向前游动,朱元璋随灯而行,卒达小孤山寺,经寺僧护救,得脱险难,朱元璋称帝后,认为是神明显灵,赐匾曰:“灵照江屿”,至今犹存。
二、在一次战斗中,朱元璋兵败,仓皇逃窜,弃甲丢盔,连自己头上的“紫金冠”也失落在地,后人称其地为:“落冠畈”(即今乐观乡所在地)。等到追兵远去,他的待从拾起落冠,重新给他戴上,后人又称其地为:“升冠岭”(也在乐观乡境内)。
三、朱元璋派他的一个儿子带领一支部队去前线作战,儿子未遵军令,战事失利。朱元璋不徇私情,按照军法将儿子斩首示众,后人称其地为“斩儿山”。行军途中,朱元璋动了父子之情,坐在一个岭头上,愁思满怀,悲叹不已,后人称其岭为“叹子岭”。过了几天,朱元璋登山望山川形势,观察敌我双方营垒,忽望见前面不远的山峰,是自己前几天斩儿之地,触景伤情,泪如雨下,久久凝望,不忍离去,后人称其地为“望儿岭”——斩儿山、呤子岭、望儿岭均在湖西乡境内。
四、又一次,朱元璋战败,被陈友谅部紧追至黄花乡光辉村的赵家,情况万分危急,朱无路可逃,即闪入村头土地祠内,藏匿于神龛之下,陈兵追至祠前,见祠门蛛网尘封,即互相告语说:“此祠门前蛛网满挂,无人进去,不须搜查。”遂哄然而去。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封其祠为“天下大土地祠”。赵家人每以此自豪。解放后,祠毁。
五、一次,在彭泽谢家州(今芙蓉乡境内)朱元璋与陈友谅作战败走,陈友谅追之,时天色阴晦,小雨如丝,洲地有几百农民在打湖草肥田,忽闻人声鼎沸,由远而近,皆披蓑戴笠,持长柄镰,骑上放牧的水牛前往观看,友谅追兵在远处望见这批奇异装备的人群,疑朱无璋诈败诱敌,设伏兵于此,吓得掉头就跑,朱元璋趁势追杀,转败为胜,邑人遂将“谢家洲”改名为“得胜洲”。
叶符际偶遇乾隆皇帝
叶家咀(今芙蓉乡青峰村境内),地处方湖北岸,沙汀水渚,烟树迷蒙,是座风景秀丽的渔村。村民叶符际以打鱼为业,贫不能娶,行年五十,犹孑然一身。一日,景迫黄昏,晚风拂暑,符际维舟于钓鱼台柳阴之处,烹鱼煮酒,独酌陶然。适有一客商打扮的人,踽踽独行;至符际维舟处,笑问符际:“能允许我上船陪你喝一盅么?”符际虽贫,然素以慷慨好客著称。且此时独酌寡欢,正需人陪伴,藉解寂寞。于是招呼来客上船,殷勤让坐,添杯加箸,谈笑风生,备极欢洽,客人离去时付以银两,符际坚不接受。客人说:“这次承你盛情。我是北京人,请上北京玩玩,我家住在城内第一家。”说罢拱手而别。
过了几年,彭泽大旱,江湖水涸,一贯以打渔为生的叶符际,生计断绝,衣食维艰。邻里戚友,都劝他上北京找那个当年喝酒的朋友,符际辗转行乞到了北京。可是两眼一抹黑,朋友姓甚名谁?一概不知。只朦胧记得“北京第一家”,终日流浪街头,逢人便问。有人见他土气兼傻气,有意戏弄他,即指皇宫以告。符际直奔皇宫,被御林军挡住盘查,正遇乾隆帝早朝退朝,呼问召见。符际注视:眼前这位皇帝,不就是当年在我船上喝酒的那位客商吗?连忙磕头行礼。乾隆问他来此何事?符际把家乡大旱,饥馑遍地以及沿途灾象,一一陈述,乾隆即诏示各省州县,免粮一年,并亲书“手援天下”黄绫匾额,赏赐叶符际报灾之功。
最后乾隆问他是否愿意为官?符际哈哈大笑说:“目不识丁,无做官之才;闲云野鹤,无做官之欲;傲骨天生,无做官之福,万岁爷倘念及旧交,每天赏我三餐粗饭,三碗浊洒,如愿足矣!”乾隆面对这位劳苦朴质的乡民,不好意思拒绝他的微小要求,当即交黄伞一柄,上书曰:“全县境内,逢店饮酒,遇户饱餐。”
叶符际以九十高龄,终老于家,“手援天下”黄绫匾及黄绫伞,在叶家咀村代代珍藏,至民国27年(1938)毁于日军之难。
马当山的有关掌故
一、邑中乡民某,家畜一马,日久成精,每逢月夜,出害禾稼,动辄数十亩,玉帝大怒,将它囚禁于港下凌村(现瀼溪乡境内)溪流一巨石中,某日巨雷袭石,马精逸出,天兵天将,闻讯追捕,至青山坝附近,大江横亘,马精面临前无去路,后有追兵的绝境,乃跃入江中,忽化为山,名曰“马当”。这段神话,自无足信,而旧志所载:“乘舟自彭泽而下,约三十里许,突兀一山,状如奔马,横枕大江,是谓马当。”山势状如奔马,则为实录。
二、唐大诗人李白《横江词》之二写道:“海潮南去过浔阳,牛渚由来险马当,横江欲度风波恶,一水愁牵万里长。”唐文学家陆龟蒙曾在马当山下构〓讲学,作《马当山铭》一文,文曰:“吾闻天下之险,在山曰太行,在水曰吕梁,合二险而为一,吾又闻乎马当”。这一诗一文,是古往今来描绘马当山水险恶的代表作,陆龟蒙还在马当山上元殿侧建亭一座,名曰:“鲁望亭”。清光绪甲午中日之战,奉命修筑炮台于马当山,该亭在修筑炮台时毁去。
三、唐开元中、大诗人琅琊王昌龄,自吴往京,舟行至马当,风浪骤作,船家说:“经过这里的人,无论贵贱,都要祭谒马当山神,才会风平浪静。”昌龄即派人陈列酒肉和纸人纸马,献于山神大王,草鞋一双,献于大王夫人;并对江朗诵自己的诗作:“青聪一匹昆仑牵,奉上大王不取钱,直为猛风波浪骤,莫怪昌龄不下船”,读毕,风浪遂平,安然而过。山神灵验之说,绝无足信,然王诗诙谐风趣,与其说是向神祈祷,无宁说是向山神开了一次不大不小的玩笑。(此段纯系彭泽民间传说,旧志亦有载及,但王昌龄集中并无此诗)。
四、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自汾州去交趾省视父亲,舟次马当阻风涛不得进,因泊舟马当山庙下,登庙游览,忽见马当山矾,坐着一位老翁,须发皆白,顾盼异常,他遥对王勃说:“年青人,你从哪里来?明天,洪州(今南昌)滕王阁有盛会,你去写篇文章,定垂不朽!”王勃笑着说:“这里离洪州,路程四、五百里,一个晚上怎能赶到?”老人说:“这是中元水府归我管辖,你若决心前往,老夫当助你一帆好风”。王勃依言启航,但觉阵阵清风,船行如箭,一夜便到了洪州,第二天恰是重阳佳节,都督阎伯屿大会宾客于滕王阁,头一天,他叫自己的女婿预先撰写了一篇文稿,想当众显示才华,王勃年最少,应邀末座,阎公拿了纸笔,请诸客题诗,以纪盛会,诸客都谦逊谢绝,勃独不辞,阎公很不高兴,认为这年青人太不知世务了。即派人看王起草,写一句报告一句,王拂纸挥毫,写出“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八个大字,阎公笑着说“老生常谈”;王勃接着写:“星分冀轸,地接衡庐。”阎公又说:“只是敷衍故事!”及至“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阎公默然无语,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公惊起说:“真是天下奇才!”文成,满座传看,阎公十分喜悦,赠缎绢五百匹。这就是名传千古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简称为滕王阁序)写作的传说,俗谚“时来风送滕王阁”就是由这一传说附会而来的。
小孤山的正名
距彭泽县城北面五里许的江上,有山拔地而起,屹立中流,这就是“江天一柱”的小孤山。“孤”字的本义,原当孤独解,是说此山毫无依傍,绝少凭藉,傲然挺秀,独立江中,故称之为孤山。而世俗的谐音,转“孤”为“姑”,于小孤山上塑妇人像,称为“小姑圣母”;并将南岸之“彭浪矶”谐转为“彭郎矾”说彭郎与小姑,原是一对夫妻,被张天师的飞剑,将他俩共撑的宝伞劈成两半,一半落江中化为小姑山,一半落江南化为彭郎矶,这对忠于爱情的夫妇,遂隔江相望,万年相守。牵强附会,殊为可笑!南唐陈致雍撰写的《曲台奏议》中载:“据彭泽镇申,乞改小姑神仪”的批示:“彭泽镇所申称改正甚允……去妇人位,正山神庙貌。”由此可知南唐以前,小孤山原属彭泽管辖,至宋才划归安微省宿松县管辖,数百年间,常有争论,今则中华一统,四海一家,祖国河山,同属人民,属赣属皖,已无争论之必要。
丁家湖渔民反霸
梁山起义失败后,好汉阮小七带着唯一的女儿桂英来到江南的彭泽,改名萧恩,在丁家湖捕鱼为生。某年秋天干水浅,鱼不上钩,劳苦兼旬,毫无收获。父女二人,正在忍饥耐饿之际,湖主丁员外偏来催讨渔税,萧恩苦求稍缓时日,丁霸执意不肯,反派家丁多人,对萧恩百般凌辱,还勾通彭泽县官吕子秋,将萧恩责打四十大板。面对赃官恶霸的压迫,老英雄悲愤欲绝,下决心为民除害,假称向丁员外献传家宝物“庆顶珠”为由,带领女儿桂英,闯进丁府,将丁霸一家老小全部杀光,为穷苦渔民吐了一口冤气,铲除恶霸,大快人心,后人以此题材编为《打渔杀家》的戏剧,迄今仍在全国上演不衰。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全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除卷首概述、大事记和卷末附录外,全志设23卷,计69章236节,上限一般起于1840年,下限为1985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彭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