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科技成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彭泽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3614
颗粒名称: 第五节 科技成果
分类号: G322.7
页数: 4
页码: 467-470
摘要: 本文介绍了彭泽县在科技传播和推广方面取得的成果。在建国前,民间科技活动有限,缺乏政府重视。建国后,科技传播和推广成为国家重要工作。政府通过多种形式如创办科技简报、印发科技手册、建立科普橱窗和画廊等,广泛宣传科学知识,提高干部、群众的科技素质。同时,政府成立农业技术推广站和农科所等机构,积极开展农业技术的试验和推广工作,如推广优良品种、栽培技术和管理方法等。这些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彭泽县的科技发展和农业生产的进步。在工业方面,政府也积极进行工具改革和机械化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关键词: 科技传播 科学技术 农业技术

内容

省奖科技成果
   彭泽四号 彭泽四号棉种原名281号,1952年由黄庭理从岱字15号棉种系统选育而成,1956年参加区域试验,比岱字15号皮棉增产9.9—21.8%。1957年参加长江流域试验,在20个试点中有17个试点皮棉产量超过对照,8个点皮棉增产10%。1963年全国第二次作物育种工作会议定为向全国推荐的15个优良品种之一,全国推广面积20万亩,并选送苏联、越南、保加利亚等国试种。1963—1973年县棉花原种场连续十年繁育此棉种1500吨,先后调往7省30县,深受欢迎。他还从岱字15号优良选系73号中,用系统选育成彭泽3号优良品种,也被列为向国家推荐的15个优良品种之一。黄庭理受到国家农业部、江西省农业厅嘉奖。
  红铃虫测报与防治 农业局万胜印经过20余年的田间调查,室内饲养害虫,系统观察,综合分析历史资料,掌握红铃虫发生发展规律和发生期、危害程度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用直线回归法计算,研究成功了预测方法22套。1984年“红铃虫生物学研究及测报方法的改进”成果,获江西省农业厅技术改进二等奖。
  套装锤 1981年县五金厂试制套装锤成功,同年接受法国商人订货,年产值近100万元。1983年10月获轻工业部优秀科研成果四等奖,1984年8月获江西省优秀科技成果奖。
  改进红铃虫测报方法和防治措施 1983年,万胜印在准确测报红铃虫的基础上改进了防治策略。方法是放过一代,狠治二代,巧治三代,科学分析虫情,采用对路药剂,降低成本,效果显著。仅一代不打药,全县节约药费30万元。1985年全县大面积推广这一方法。1985年获江西省人民政府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赣抗一号 1973年芙蓉农场邹鹤辉为抗治棉花枯萎病,从“中棉所3号”进行株选,采用系统选育法,经过8年试验选育而成,该品种抗病性能强,发病率为0.64—5.5%,定为抗病品种新类型,适应于发枯萎病区种植。该品种生育期120天,株高85—90厘米,纤维长度28—29.5毫米,衣分36—38.5%,亩产皮棉高达88公斤。1981年荣获江西省优秀科技成果四等奖。
  气候区划 1981年,县气象站在全县范围内进行农业气候资源调查和农业气象区划工作。对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调整农业生产布局提出具体意见和办法。获江西省农业气候区划一等奖。
  MH80—I型双辊式棉花不孕粒回收机1980年东边河轧花厂汪分田、郭梅记经多次试验,制成棉花不孕籽回收机,与另外5台回收机配套,使不孕籽回收率由原15%增至65%,比全国最高水平还高出一倍多,为大量回收短绒找到新路,增加国防、医药、纺织急需原料,变废为宝,提高经济效益。此项成果1981年荣获江西省优秀科技成果四等奖。
  市奖科技成果
  棉种提纯复壮 1974年始,棉船江心大队建立完整的棉花良种沪棉204繁育体系,1981年对其繁育的沪棉204原种考查,衣分率42.9%,纤维长度31毫米,原种圃纯度为99%,平均亩产皮棉80公斤。1981年获九江市优秀科技成果四等奖。
  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 1976年瀼溪公社瀼溪大队章才生试验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成功。1978年县棉花原种场将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进行大田示范,提高棉花单产,缓和油麦争时争地的矛盾。1981年全县开始普及,皮棉总产量翻一番。这项棉花栽培技术革新,1981年获九江市科技成果三等奖。
  棉籽壳栽培香菇 1978年,芙蓉农场王永棠利用棉壳栽培香菇,色美味香,制作简便,100公斤棉籽壳可产干香菇7公斤,纯收入近百元。此项成果属省内首创。1981年获九江市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
  人工繁殖育珠河蚌 1969年,县水产养殖场钱统开人工繁殖育珠河蚌,1971年收珍珠.3.9公斤,1972年生产手术蚌15000个。1981年生产珍珠76.9公斤。是年,全省育珠现场会在本县召开,通过试验和气象、水质分析,确认方湖有育珠天然优势。此一研究1981年获九江市优秀科技成果四等奖。
  
  防治草鱼种病 县水产养殖场大面积放养草鱼。多年受草鱼种病威胁,有时因染此病死亡的量数高达30万尾。该场钱统开经多次观察、试验,1981年根治了草鱼病。这一防治鱼病方法,1981年获九江市优秀科技成果四等奖。
  脾肾静脉分流术治疗晚期血吸虫病门静脉高血压症 1973—1981年县医院外科张连平医师对晚期血吸虫病门静脉高血压症多次临床研究,确定适宜作脾切除者均应施行脾静脉分流术。1980年撰文《脾肾静脉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血压症186例》在省外科学年会上宣读,获得好评。1981年获九江市优秀科技成果四等奖。
  圆头锤装柄新工艺 1981年5月,县五金厂装柄质量管理小组试验圆头锤装柄新工艺成功,使锤子在50度恒温下不松柄摇头,解决出口锤在非洲等高温地区作业松柄摇头问题,进一步扩大出口量。此项新工艺获九江市优秀科技成果奖。
  化学除草剂 1981年芙蓉农场大面积棉地、稻田使用化学除草剂,除杂草,消灭草荒。棉地用“除草醚”加“敌草隆”;稻田用“除草醚”加“呋喃丹”混合剂,除草率达85%。1981年获九江市优秀科技成果四等奖。
  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县血防站王又槐医师,根据中药丹参有化血、化瘀、改善脏器组织微循环作用,探讨丹参能否改善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病态。试验结果表明,在病原治疗的配合下,静脉滴注较大剂量的丹参,对晚期血吸虫病具有软缩肝脾、消除和稳定腹水,改善肝功能的作用。此项试验在国内尚属首创。1981年获九江市优秀科技成果四等奖。
  丰登5TQ—500型脱粒机 1984年上十岭农机厂张汪发等制成5TQ脱粒机,适用于水稻、花生、荞麦脱粒用。式样美,重量轻,经久耐用,零件通用。断穗率0.18%,未脱净率0.13%,清洁率90%,飞溅损失率0.19%,效率58.4公斤/小时。此机已在全县大部分地区推广。1984年获九江市科技成果创新奖。
  改进套装锤锻压设备和工艺 1984年1月,县五金厂改进套装锤锻压设备和工艺,提高锻压质量,使套装锤出口率由95.56%.提高到96.15%。此项改进,获九江市优秀科技成果奖。
  推广热处理新工艺 1984年,县五金厂热处理班试验推广热处理新工艺,缩小热处理散差,提高圆头锤热处理质量,使热处理合格率由82.9%提高到98.5%。同年10月、12月,分别获九江市二轻系统和九江市优秀科技成果奖。
  改进喷漆工艺管理 1985年,五金厂喷漆组改进喷漆工艺管理,提高圆头锤喷漆外观质量。同年6月获九江市优秀科技成果奖。
  县奖科技成果
  梨树矮、密、早丰产试验 1976至1980年,林业局闵家桥园艺场方友厚在黄壤丘陵山地进行梨树矮、密、早栽培试验,历时五年,获得丰产。试验园比稀植园增产8.8倍。1981年获县科技成果三等奖。
  储粮三低防治法 1977年,县粮食局直属一库蒋仁德,用三低(低氧、低温、低药量)综合法防治储粮病虫害,高温粮降温不回升,高水分粮降水不发热,生虫粮虫死不再生,变质粮保原质不恶化。全县粮库推广后,每年可节省保管费5万元。1981年获县科技成果三等奖。
  抗选77—3号 1977年,县棉科所李代海从陕401抗病品种中选变异单株育成。丰产性能好,抗病性能强,品质优异,农艺性状佳,出苗快,结铃性强,吐絮畅,株型紧凑,长势稳健。1981年获县科技成果三等奖。
  薄层层析点样器 1977年,县防疫站陈顺时医师,采用无光学系统载物台的废显微镜架,制成薄层层析点样器。用以检测农药残留量,是棉区检验室不可少的农药分析机械。它具有斑点清晰,点样迅速,操作容易,制作简便等优点。1981年获县科技成果三等奖。
  桃期施肥 1978年,县农业局余太洽针对棉花生长前期偏旺,中期不足,后期早衰的实际情况,在棉船公社江心大队试验桃期施肥。立秋前后每亩施尿素7.5公斤,结合后期治虫。试验结果表明,可防早衰,增结秋桃,增加铃重,年增产皮棉13.9公斤。1979年后在全县推广,普遍增产。1981年获县科技成果三等奖。
  肺叶切除二例 1978年,县医院外科医生张连平,为支气管扩张症伴有频繁大量咯血以致休克患者施行左下肺叶切除。手术时间3小时30分,术后半月痊愈。1979年为因载重板车柄从右背向前胸撞穿的患者施行上肺叶切除。手术时间4小时20分,19天痊愈。1981年获县科技成果三等奖。
  西瓜保鲜 1978—1981年,县太泊湖良种场石三宝对西瓜进行保鲜试验。储藏期80余天,鲜度好。1982年获县科技成果三等奖。
  用冷冻颗粒精液对母牛人工授精 1980年农艺师桂知非在和团公社菜牛场用法国的夏洛来,瑞士的西门塔尔公牛冷冻颗粒精液,对土种母牛进行人工授精。初生小牛体重20公斤,比当地小牛增重一倍。1981年获县科技成果三等奖。
  对食道癌、胃癌普查分析 1980年12月,人民医院费海玲率领内科、放射科、检查科的医务人员组成一支食道癌、胃癌普查队,对马当公社杨柳大队25岁以上8118名社员进行食道拉网普查,在调查取证的基础上集体撰写《普查资料分析》,对条件较差的农村进行检查和预防有参考价值。1981年获县科技成果三等奖。
  硼肥根施 1981年,县棉花原种场进行硼肥根施试验,棉花增产。此一项成果1981年获县科技成果三等奖。
  沼气肥 1981年,芙蓉公社农科所进行沼气肥、化肥、人畜肥对棉花增产效果对照试验,肥效、投资均优于化肥。1981年获县科技成果三等奖。
  治疗严重蛛网蟆下腔出血 1981年—出生才四个月男婴患严重珠网膜下腔出血症,频于死亡。县医院陈式方医师临床诊断后,采用经囱门穿剌降低颅内压,放出脑脊液,患儿得救。1981年获县科技成果三等奖。
  油菜喷硼 1981年,泉山公社茅店大队在油菜盛花期喷硼,比未喷硼肥的亩产增49.42%。1981年获县科技成果三等奖。
  茶叶拣梗机 1981年,县茶场杨钧瑞试验改进了茶叶拣梗机。1981年获县科技成果三等奖。
  F—CH方锤自动磨床1981年,县五金工具厂赵家雄、王的宝研制成F—CH方锤自动磨床,在全省磨床加工中尚属首创。1981年获县科技成果三等奖。
  交流电钎焊、点焊设备 1981年,县农机修造厂潘文雍装置综合性能的“C—D—G”型交流电点接触导轨淬硬、钎焊设备,来温迅速,冷却快,变形小导轨表面清晰、美观,经久耐用。1981年获县科技成果三等奖。
  集中识字教学 1981年,南岭完小教师伍微尘进行集中识字教学试验。试教一年级学生识字1200个,比同年级多认字479个。1982年获县科技成果三等奖。
  电化教学 1981年,县一中物理教师王文轸进行电化教学试验,效果显著。撰写“幻灯教学——启发式教学的有力工具”一文在《江西电教》杂志发表。1982年获县科技成果三等奖。
  节能挤瓦机 1982年,县建材厂改装节能挤瓦机,与国产挤瓦机比,每班次出瓦同样是1.2万片。节约成本3万元。1982年获县科技成果三等奖。
  改革制板工艺,提高面料利用率 1985年7月,县服装厂试验改革制板工艺,提高面料利用率,平均节约面料2.5%。同年获县科技成果奖。
  改进瓦泥配比和生产工艺 1985年6月,县砖瓦厂二分厂质量管理小组,改进瓦泥配比和生产工艺,使机瓦合格率由50%提高到95%。同年获县科技成果奖。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彭泽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全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除卷首概述、大事记和卷末附录外,全志设23卷,计69章236节,上限一般起于1840年,下限为1985年。

阅读

相关人物

黄庭理
相关人物
万胜印
相关人物
邹鹤辉
相关人物
汪分田
相关人物
章才生
相关人物
王永棠
相关人物
张连平
相关人物
王又槐
相关人物
张汪发
相关人物
余太洽
相关人物
费海玲
相关人物
赵家雄
相关人物
潘文雍
相关人物
伍微尘
相关人物
王文轸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彭泽县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