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科普活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彭泽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361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科普活动
分类号: G322.7
页数: 2
页码: 461-462
摘要: 本文介绍了建国前后彭泽县科技传播和推广的情况。在建国前,民间科技传播主要依靠私人带徒,力量微薄,进展缓慢。建国后,政府大力推广科学技术,通过多种形式如创办科技简报、印发科技手册、建立科普橱窗和画廊等,广泛宣传科学知识,提高干部、群众的科技素质。同时,政府成立农业技术推广站和农科所等机构,积极开展农业技术的试验和推广工作,如推广优良品种、栽培技术和管理方法等。这些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彭泽县的科技发展和农业生产的进步。
关键词: 彭泽县 科学知识 农业技术

内容

旧社会,民间科技的传播主要形式是私人带徒。力量微薄,进展缓慢。
  建国后,广为宣传科学知识,大力推广科学技术,科学普及活动十分活跃。
  科学知识的宣传学习 50年代,县科委主办《科技简报》,介绍技术革新、工具改革等科技知识。
  60年代县科委主办《科技情报》,农业局编印《农技手册》,每期都印发2000多份。传播科技信息,介绍有关科技知识,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县农业局主办《农业技术》,每期印发5000份,农技工作人员,人手一册。
  本县林业学会自1979年11月成立以来,定期印发《林业科技简报》,通俗易懂的介绍科学育林方法和有关知识。1982年县水产学会印发《池塘养鱼知识》31000份,赠送养鱼专业户、专业队,印发《水库养鱼知识》和《稻田养鱼知识》1000多份,订购《养鱼日历》500本,分赠有关单位和个人。
  1985年县科委主办《信息报》周刊,每期印发1240份。除在本县城乡发行外还赠送省内外有关科研、信息单位。与全国68家信息报刊,310个情报科研单位建立信息网络交流资料,及时传播全国各地经济、技术方面信息和本县工农业、乡镇企业生产动态。县农牧局所属棉花、水稻病虫测报站定期印发《病虫情报》、《苗情简报》,报道全县农作物病虫危害情况和生长情况,介绍防治虫害的方法和措施。县、乡广播站都自办科普知识节目,宣传工农科技、计划生育、饮食卫生、医药知识、科学趣闻、生活常识等。除宣传科学知识,还培训技术人才。50年代,每年集中一周左右的时间培训农技员、劳动模范、干部和青年骨干。使他们成为栽培管理的农技员、品种培育的种子员、查治病虫的植保员。成为农业战线科技常备军。
  1972年起,4次组织农技人员赴海南岛学习杂交水稻育种知识取得经验后,通过多种渠道培训和实地指导农民自制种子。1982年起,晚稻杂优制种无自然灾害,一般不需要再去海南岛。
  1980年以来,每年均开办农技人员训练班,参训人员有乡农技干部、青年骨干。每期100多人,受训时间7至10天,分多项专题,采取讲授与实践结合的形式,提高干部、群众的科技素质。
  1981年,县科委设科技情报资料室,藏科技图书500多册,订购有关科技报刊170多种,收集科技资料3000多份,与省内外100多个科技资料管理部门进行资料交换,为科研人员学习、查阅资料提供了方便。
  1982—1985年,曾多次举办科技展览,展出新产品及科技成果100多种,图片和文字介绍500余幅,县乡科技组织还在集市闹区和街中心地段建起科普橱窗和画廊,展出新产品,宣传科普知识。向广大农村科技爱好者发放《科普知识》、《农村百业科普》等小型刊物14400多份,全县各地出科普宣传栏100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10次,培训2000多人次。
  1985年,县乡技术市场主办良种培育、多种经营、食用菌栽培等培训班17期,培训技术员5000人次。
  科学技术推广 1951年成立县棉麻推广委员会,由县长方述才任主任,推广种植岱字15号棉花品种。培训一批青年骨干,在全县范围内进行宣传、推广,当年种植面积近万亩。
  1952年,在太平乡的康庄、马路乡的岭上、杨梓乡的上彭等地,进行水稻栽培开始一季改两季试验后,于1953年向全县推广。改变千百年来一季水稻的种植历史,实现了农业耕作制度的一大变革。
  1955年,成立彭泽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全县七个区都成立了基层农技推广站,任务是选育品种、栽培管理、防治病虫害、培训农技推广员等。每年开展一至二次评比检查,总结交流经验。
  1959年,水稻栽培推行矮杆品种,本县推广的早稻品种是矮脚南特号,晚稻品种是圭陆矮。
  1973—1981年,推广晚稻杂优品种,主要有汕优6号,v优6号,v优20号。
  1975年,成立县农科所,23个社场建有农科所,209个生产大队建有农科站,2286个生产小队建有农科组。10年间,这些农科组织坚持推广农业技术,实行科学种田。县农科所一方面对基层所、站的科学试验进行指导,一方面抓本所棉种区域化试验,培育“彭泽5号”优良棉种,进行水稻汕优6号的杂交制种,成为全县粮棉良种试验推广基地之一。1978年天红公社农科所试验一年三熟(油—稻—稻),油菜亩产75公斤,两季稻亩产637公斤。棉船公社江心大队农科站坚持三圃提纯复壮,建立棉种良繁体系,每年向国家提供良种50吨。
  1978年后,全面推广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新技术,解决棉花与油菜争地争时的矛盾,保证棉苗齐、全、壮。
  1984年,上十岭农机厂张旺发等试制成功5C—500型脱粒机,适用于小块田地农作物的收割脱粒,与禾戽比较,具有脱粒干净、谷粒散失少、劳动强度低等优点,当年在全县推广。
  80年代初期,全县建立技术市场。1985年,通过技术市场牵线搭桥,引进57个项目。与10所大专院校,15个科研院所进行技术协作,引进人才175人。
  科技人员钟春林、余乃光、喻宝翠、姜中才、刘义益、曾祥云、谌舞秋等长期坚持在农牧渔业战线从事技术推广工作,取得优异成绩,均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牧渔业部颁发的“三十年农业技术推广荣誉证书”和荣誉证章。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彭泽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全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除卷首概述、大事记和卷末附录外,全志设23卷,计69章236节,上限一般起于1840年,下限为1985年。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旺发
相关人物
钟春林
相关人物
余乃光
相关人物
喻宝翠
相关人物
姜中才
相关人物
刘义益
相关人物
曾祥云
相关人物
谌舞秋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彭泽县农科所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彭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