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图书馆
九江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九江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章 科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彭泽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3609
颗粒名称:
第四章 科技
分类号:
G322.7
页数:
13
页码:
458-470
摘要:
本文讲述彭泽县科技包括机构设置、科技人员、科普活动、科技研究、防震观测等情况。
关键词:
彭泽县
科技
概况
内容
第一节 机构设置
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县科委),见本志“政权政协”卷。
科学技术协会(简称县科协),见本志“党派群闭”卷。
县科学院 成立于1950年5月,与县科委、科协合署办公,在编干部3人,从事科研工作。1962年精简机构时被撤销。
棉花试验站 其前身为芙蓉赣北棉场,成立于1949年秋,1950年10月改称江西省彭泽县棉作试验场,工作人员30人,试验耕地300亩,隶属江西省农科院。11955年改名彭泽棉花试验站,技术人员15人,干部5人,农工30人。设选种、栽培、植保3个组,一个化验室。主要任务是棉花科学种植试验。通过全国品种比较试验,确定推广品种;通过长江区域化试验,确定棉花新品种在不同地区的适应性和推广价值,提纯复壮棉种;选育抗治枯萎病新品种,饲养金小蜂消灭红铃虫卵。十年间,试验站皮棉单产一直居全县之首。60年代亩产皮棉75至85公斤。1968年,因芙蓉属棉花枯萎病老病区,试验站被撤销。
农业科学研究所 成立于1975年3月,当时有干部4人,农工10人。科研项目有:棉花品种区域化实验;棉花杂交组合;棉花良种三圃(株行、株系、原种)实验,水稻杂交制种。1979年改称彭泽县棉花原种场,属国营农业单位,有干部3人,正式职工135人,耕地2314亩。以选育沪棉204为主,兼管园林、水产、农牧,年出圃原种5吨,普棉50吨。
棉花科学研究所 其前身为彭泽县农场,于1955年成立,1959年更名九江专区棉花原种场,隶属九江地区农业处,1968年改县辖。所址现设棉船乡境内,耕地1612亩,以研究培育抗枯萎病新品种为主。亩产皮棉大部分在80公斤左右。曾精心培育“彭泽4号”良种达1500吨,调往7省30县,深受欢迎。
标准计量所 成立于1973年12月。下辖民生计量站。计量所设所长1人,工作人员9人。备有5000克千分之一天平一架,万分之一电光天平一架,0.5吨标准法码等标准计量器具。
地震办公室 成立于1975年4月,与县革命委员会科技组合署办公,业务上受地区地震办公室领导。地震办下设县地震台,工作人员2人,在全县设群测群防点20个,兼职者百人。用“土地电”、“土地磁”、“生物电”、“地应力”等仪器进行观察,将各方所得的数据综合处理后呈报上级防震部门。1978年地震办撤销,工作人员编入科技组。
第二节 科技人员
建国前,科技活动多自发于民间,科技人才得不到重视,形不成队伍。
建国后,科研机构相继成立,逐步形成县、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四级农科网,专职科研人员和业余科研人员逐年增多。“文化大革命”期间,不少科技人员受迫害,科研工作陷于停顿状态,迫使科技人员改行和外流,科技队伍受到破坏。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23名科技人员的冤、假、错案得到彻底平反,科技人员的工作条件,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一助理工程师、技术员、中专文化以上的知识分子与家属长期分居的问题得到解决。按照政策规定,科技人员家属由农业粮转商品粮的有7户,家属因下放恢复商品粮17户;工程师、农艺师等中级技术人员(含中教五级、小教三级)家属是农业粮的全部转为商品粮。高、中级知识分子安排一名子女就业享受照顾的46人。33名工作在农业第一线的农技人员(包括在乡镇企业工作的)浮动一级工资。科技人员住房问题有缓解。同时,组织、人事部门对高、中级知识分子的档案进行清理,科技人员得到合理使用。1981年至1985年,有767名知识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有7人被提拔为县级领导,6人当选为县人大常委,9人当选为县政协常委。
1981年至1983年对科技人员进行职称的套改、考核、评定和晋级工作,被授予职称的科技人员有529人。其中高级3人,中级42人。初级192人,技术员292人。
1985年末,全县有科技人员1844人,其中被授予中级以上职称的66人。有工程技术人员259人,农业技术人员l11人,卫生技术人员953人,经济、会计、统计人员503人,文艺技术人员18人。科技人员职称情况见下表:
县科协成立后,各乡均成立科协组织,发展会员80余人。开展技术交流和科学普及活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先后恢复和建立工学会、邮电学会、财贸学会、农学会、林学会、水利学会、医学会、水产学会、教育学会等九个县级学会。1985年,县科协对这些学会进行了重新登记,重新发给会员证。并成立广播电视学会、物资学会、质量管理学会。学会下设各种专业组近百个(如农学组、栽培组、种子组、植保组、畜牧组、造林育苗组、林业管理组、园艺组、中医组、西医组、血防组、防疫组、保健组、中学中心教研组、小学中心教研组等)共有会员971人。编著和发表各类科技论文203篇。学会普遍为会员举办技术进修、培训、专题讲座,开展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科技普及等活动,召开年会,宣读论文。1983年后,全县23个乡、镇、场全部建立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吸收会员近千人。专业研究会50个。全县各村建立科学技术普及小组,组设科普宣传员,近万名科技人员活跃在工业、农业生产第一线。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后,农村出现千家万户学科学、用科学的新气象,科技队伍更加壮大。
第三节 科普活动
旧社会,民间科技的传播主要形式是私人带徒。力量微薄,进展缓慢。
建国后,广为宣传科学知识,大力推广科学技术,科学普及活动十分活跃。
科学知识的宣传学习 50年代,县科委主办《科技简报》,介绍技术革新、工具改革等科技知识。
60年代县科委主办《科技情报》,农业局编印《农技手册》,每期都印发2000多份。传播科技信息,介绍有关科技知识,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县农业局主办《农业技术》,每期印发5000份,农技工作人员,人手一册。
本县林业学会自1979年11月成立以来,定期印发《林业科技简报》,通俗易懂的介绍科学育林方法和有关知识。1982年县水产学会印发《池塘养鱼知识》31000份,赠送养鱼专业户、专业队,印发《水库养鱼知识》和《稻田养鱼知识》1000多份,订购《养鱼日历》500本,分赠有关单位和个人。
1985年县科委主办《信息报》周刊,每期印发1240份。除在本县城乡发行外还赠送省内外有关科研、信息单位。与全国68家信息报刊,310个情报科研单位建立信息网络交流资料,及时传播全国各地经济、技术方面信息和本县工农业、乡镇企业生产动态。县农牧局所属棉花、水稻病虫测报站定期印发《病虫情报》、《苗情简报》,报道全县农作物病虫危害情况和生长情况,介绍防治虫害的方法和措施。县、乡广播站都自办科普知识节目,宣传工农科技、计划生育、饮食卫生、医药知识、科学趣闻、生活常识等。除宣传科学知识,还培训技术人才。50年代,每年集中一周左右的时间培训农技员、劳动模范、干部和青年骨干。使他们成为栽培管理的农技员、品种培育的种子员、查治病虫的植保员。成为农业战线科技常备军。
1972年起,4次组织农技人员赴海南岛学习杂交水稻育种知识取得经验后,通过多种渠道培训和实地指导农民自制种子。1982年起,晚稻杂优制种无自然灾害,一般不需要再去海南岛。
1980年以来,每年均开办农技人员训练班,参训人员有乡农技干部、青年骨干。每期100多人,受训时间7至10天,分多项专题,采取讲授与实践结合的形式,提高干部、群众的科技素质。
1981年,县科委设科技情报资料室,藏科技图书500多册,订购有关科技报刊170多种,收集科技资料3000多份,与省内外100多个科技资料管理部门进行资料交换,为科研人员学习、查阅资料提供了方便。
1982—1985年,曾多次举办科技展览,展出新产品及科技成果100多种,图片和文字介绍500余幅,县乡科技组织还在集市闹区和街中心地段建起科普橱窗和画廊,展出新产品,宣传科普知识。向广大农村科技爱好者发放《科普知识》、《农村百业科普》等小型刊物14400多份,全县各地出科普宣传栏100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10次,培训2000多人次。
1985年,县乡技术市场主办良种培育、多种经营、食用菌栽培等培训班17期,培训技术员5000人次。
科学技术推广 1951年成立县棉麻推广委员会,由县长方述才任主任,推广种植岱字15号棉花品种。培训一批青年骨干,在全县范围内进行宣传、推广,当年种植面积近万亩。
1952年,在太平乡的康庄、马路乡的岭上、杨梓乡的上彭等地,进行水稻栽培开始一季改两季试验后,于1953年向全县推广。改变千百年来一季水稻的种植历史,实现了农业耕作制度的一大变革。
1955年,成立彭泽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全县七个区都成立了基层农技推广站,任务是选育品种、栽培管理、防治病虫害、培训农技推广员等。每年开展一至二次评比检查,总结交流经验。
1959年,水稻栽培推行矮杆品种,本县推广的早稻品种是矮脚南特号,晚稻品种是圭陆矮。
1973—1981年,推广晚稻杂优品种,主要有汕优6号,v优6号,v优20号。
1975年,成立县农科所,23个社场建有农科所,209个生产大队建有农科站,2286个生产小队建有农科组。10年间,这些农科组织坚持推广农业技术,实行科学种田。县农科所一方面对基层所、站的科学试验进行指导,一方面抓本所棉种区域化试验,培育“彭泽5号”优良棉种,进行水稻汕优6号的杂交制种,成为全县粮棉良种试验推广基地之一。1978年天红公社农科所试验一年三熟(油—稻—稻),油菜亩产75公斤,两季稻亩产637公斤。棉船公社江心大队农科站坚持三圃提纯复壮,建立棉种良繁体系,每年向国家提供良种50吨。
1978年后,全面推广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新技术,解决棉花与油菜争地争时的矛盾,保证棉苗齐、全、壮。
1984年,上十岭农机厂张旺发等试制成功5C—500型脱粒机,适用于小块田地农作物的收割脱粒,与禾戽比较,具有脱粒干净、谷粒散失少、劳动强度低等优点,当年在全县推广。
80年代初期,全县建立技术市场。1985年,通过技术市场牵线搭桥,引进57个项目。与10所大专院校,15个科研院所进行技术协作,引进人才175人。
科技人员钟春林、余乃光、喻宝翠、姜中才、刘义益、曾祥云、谌舞秋等长期坚持在农牧渔业战线从事技术推广工作,取得优异成绩,均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牧渔业部颁发的“三十年农业技术推广荣誉证书”和荣誉证章。
第四节 科技研究
科研活动,代有杰出之士。明代邑人王演畴,植棉有创见。《农桑辑要》有他撰著的《栽木棉法》一文,其中叙述,颇合科学植棉之道。清名医、邑人杨钧操术多奇:“杨钧刻意方书,通医理,远近赖活者众。邑人凌广赤任福建储粮道时,延钧入幕,适其将军征台湾,病喑,诸医束手,广赤荐钧往,立愈”。清名士刘敝精天文,著有《星宿指南》。篾工刘洪模在竹篮上编织《八仙过海》图像,栩栩如生。黄岭旧县古塔结构雄竣,图案精美,耸立千年,仍未倾圮。瀼溪港下凌鱼池书屋,建于水面,结构精美。
民国时期,本县太平乡人刘子昭研制插秧机,自费制作模型,经鉴定符合技术标准,获国民政府农业部嘉奖,因当时地方政府未予支持,经费无着未获投产。
建国初期,木工刘国安(本志有传)自制木轮自行车,设计合理,运用自如,木制手电筒能照明。将脚踏水车的木栓改为链条,省力、轻便、转动提水快;将手丢肥改为竹筒施肥,在竹筒里安装弹簧、活塞,筒里盛肥水,在作物根部喷洒,省力、省时、省肥、肥效高。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工业系统大搞:工具改革,逐步实现由手工操作,到半机械化、机械化生产。
1956年,芙蓉农场用系统选择法,从大田岱字15号棉田中选出单株,连续三年选择培育成似“佛座芝麻”的多铃棉,株高一米以上,果枝着生部位低,无叶枝,结铃性特强,顶端生长成熟后,结一簇棉铃,苗期耐低温,现蕾开花早,蕾铃期对水肥条件敏感,宜早播、密植。1960年起,参加全国69个点试种,并在全省大面积推广。
同年,县棉花试验站,从福字棉6号中用系统选育成“彭泽1号”优良品种。是年在区域比较试验中,比对照岱字15号皮棉增产19.25—26.83%。1957年在长江流域21个区域试验中,有8个区域皮棉产量超过对照,5个点增产20%。“彭泽1号”属早中熟品种,绒长30毫米,衣分36—38%,耐肥、抗寒、抗风、不易倒伏,对炭疽病和叶跳虫的抗病性亦较强。适于沿海和平原种植。50年代在上海崇明县推广,60年代在省内推广面积达3万亩。成为国内外选育抗枯黄萎病棉种的主要抗源品种和配制海陆杂种的强优势组合亲本材料。
1957年,县棉花试验站用彭泽3号为母本,多铃棉为父本进行杂交,连续多年单株选择,培育成“彭泽5号”新品种。1979年参加全县棉花区域试验,六个点有四个点籽棉产量高,平均亩产皮棉70.9公斤,纤维长度29毫米,衣分38—40%。有吐絮集中,铃壳薄、开裂畅、花色好、出苗快、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后劲足、不早衰等优点。
同年,芙蓉农场采用系统选择法从大田“彭泽4号”中所选单株,经连续选择培育成“芙蓉跃进1号”新品种。1960年参加全省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皮棉60公斤。其果枝蕾铃脱落后,还能继续生长结铃,无空枝,有双果枝出现。1961年该品种选送朝鲜试种。
1958至1966年,上下一齐动手进行农具改革。县城组成农具改革科研组,各手工业社也相应成立农具革新小组,均抽调能工巧匠进行研制。在植棉工具方面,按照棉花高产丰收和推行棉麦套种的要求,试制推广深耕犁、营养钵、播种器、移苗器、中耕除草器、拔棉杆器等。在水稻种植方面,按照密植和推广矮杆良种的要求,试制推广插秧划行器、稻田除草器、耘禾扒、脱粒机等。同时灌溉、治虫、施肥等田间管理工具和农副产品运输加工工具也相应改革。1966年5月,省科委、省手管局评选鉴定,有4项编印在《江西农业机具图选》(全省共选入71项)在全省推广应用。这4项是:城关木器社研制生产的棉花双行条播器、单行中耕除草器、封闭式水车,城关篾器社研制生产的手提竹筒棉花施肥器。
1958年,开展地质普查。县地质队查明县境定山、红光、芙蓉一带有型砂矿,芙蓉至马当沿江一带的石灰石矿,含钙95%;黄岭、上十岭、乐观、天红一线有石煤矿,仅黄岭(西起杨家畈东至狮子山长达5000米) 一段,储量1.6亿吨,发热量1106千卡/公斤;马当有鸡窝状煤,发热量4500千卡/公斤;东升有铜矿,长2000米,含铜量8%;杨梓有铅锌矿,天红有磷矿,黄岭项家山有铀矿,东升有银矿。并较为准确地提供了数据。
1959年,县木器厂干部、职工自己动手,自力更生,安装圆盘锯板机一台,解决笨重的手工锯板问题。接着,相继制成平刨、压刨、牵手刨、以锯带刨、打眼机、棱榫机、钻眼机等木工机械18台。提高生产效力。
1961—1964年,县服装厂引进技术、改革设备、自制工具,先后发展东北帽、草帽和布鞋等新产品。
1963年,县五金厂(原铁业社)改手拉风箱为电动鼓风,自制弹簧(也叫跳板锤)、砂轮机各一台,解决大件锻打和冷作磨光问题。
同年,砖瓦厂添置320型制砖机1台,自制配套设备,第一次实行机器制砖。
1965年,县工业局自己设计、测量、施工新建自来水厂,解决从水池上升到东岭27米的水压问题。
1969年,县水产养殖场开始人工繁殖河蚌育珠试验。1971年收获珍珠3.95公斤,到80年代,年产超过50公斤。1982年进行了象形珍珠的培育试验,经过158天的培育,获得了一枚珍珠像章。
1970—1973年,县五金工具厂先后制成160吨摩擦压力机、12吨冲床各一台,圆头锤专用车床4台以及磨光、热处理等成套工具设备。解决锤体生锈和松柄摇头问题。为圆头锤外销拓宽道路。
70年代,县林业局在马路口苗圃进行杉木造林不同密度的对比试验,试验方法、整地方法为全垦,不做水平带,样本单元配置采用长方形,造林苗木选茁壮苗。规格为苗高30cm,根径1cm以上,试验密度分5种:375株/亩,240株/亩,200株/亩,150株/亩,110株/亩,分12个试验小区,每小区面积1.2亩,小区间隔3米,小区两边各栽保护行两排,在重复对比试验小区二侧边缘植大片,作为对照。详见下表:
试验结果表明:丘陵地区选择适当立地条件,注意密度,栽杉木能成林、成材;杉苗不宜过密过稀,要稀密适度;丘陵栽植杉苗合理密度以240株/亩为宜。
县林业科技人员根据反复考查、验证、研究提出用封山育林法、抚育间伐法、林分改造法,对次生林进行改造。
1972年,县科技组在黄花爱民大队试验成功混凝土结构的沼气池,可煮饭、照明两用。当年,16户建有沼气池。1973年,再次在该大队建沼气池10个,全都成功,下雪天也可煮饭、照明。1983年全县推广,建有沼气池500多个。1979年,在芙蓉公社农科所首建第一座沼气池发电站,开8个沼气发酵池,容积320m3,动力设计50马力,发电30千瓦。
1974年,大搞农具革新。根据圩区、丘陵、山区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分别试制推广机耕犁、划行器开沟犁、清沟犁、营养钵、移苗器、播种机、播种器(有单、双行,点播、条播等型号)、中耕除草器(包括铁、木结构和单、双行等型号)、施肥器、埋肥犁、双头喷雾器、手推车式喷雾器、拔棉杆器等30多种改良农机具。全县植棉作业从整地、播种、育苗、移苗、中耕、施肥、灭虫到拔杆等主要生产环节,实现农机具配套成龙。
1975年,乐观联合厂仿制广西65型插秧机,在全社推广71台,当年晚稻60%以上用机插。黄岭联合厂试制的收割机,经试用2个工人一天可割稻15亩,后因小型汽油动力机无货供应,未批量生产。杨梓、浩山等联合厂生产的脱粒机有人力、机动、电动、双滚筒、单滚筒等多种型号,每年推广使用近400台。黄岭联合厂研制的红薯机具有磨粉、切片、刨丝等多种功能,不仅在本县推广应用,而且由县农机公司经销县外。马当联合厂研制生产的饲料粉碎机,可以进行各种青、干饲料加工。
1976年,人们把“酢桨草如叶螨”当作危害棉花的红蜘蛛。农艺师万胜印经过反复观察,细心研究,三易寒暑,终于证实“酢桨草如叶螨”不是危害棉花的昆虫。1980年,开始研究一种为害蔓荆药物的新虫“蔓荆山球链蚧”,所撰论文《药植物新害虫蔓荆山球链蚧的研究》经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鉴定,为世界昆虫史上所未有的(见《昆虫学研究集刊》1985年第5期)。他还摸清30多种棉花、水稻等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编写过7本书和100多篇论文在全国出版、发行。取得了10项科研成果。成为中国昆虫学会会员,中国昆虫学会江西分会理事、中国农学会、中国棉花学会会员。
1976年6月,建县水文站。测量水文和流速大小,分析水情和收集县内下属6个雨量站(天红、杨梓、浩山、马当、县城、曾山的南冲)的雨量资料,分别向安徽、湖北、江西防汛抗旱指挥部报汛。几年来收集了一批水文资料,为本省邻省提供了汛情、雨情数据,参加了长江流域赣皖地区水文资料汇编工作。
1978—1984年,县水泥厂杨继时对水泥窑下料电力拖动系统的控制装置进行研究,探讨将电子技术应用于机械设计的途径。据此试验,撰写题为《应用电技术控制拖动转,改进拖动系统设计》的论文。1984年12月在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专业委员会召开第二届水泥学会上正式宣读,1985年第五期《电子技术杂志》刊登,并加按语:“此设计,不仅可用于水泥立窑拖动,其它类似工作,亦可参考。”中国电力学会副理事长、高级工程师袁昭锷评议此文“颇有创新”。
1978年,遇罕见的大旱,于7月22日至8月10日先后四次进行了高炮人工降雨作业。黄花射击点周围地区降雨40至50公厘,太泊湖公社最大降雨量为92公厘;和团射击点周围地区降雨量为20至25公厘,棉船最大降雨量为50公厘;浩山射击点周围地区降雨量15至20公厘,浩山公社最大降雨量为40公厘;乐观射击点周围地区降雨量10至15公厘,乐观公社最大降雨量为25公厘。4次作业,缓解了旱情。评为全省人工降雨红旗单位。
1978年11月,县地震台派人参加国家地震局组织的永平铜矿爆破人工地震科研数据测试工作,测试数据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受到通报表扬。1982—1984年县地震台先后与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合作,完成国家地震局的重点攻关课题中的“降水影响”和“温度影响”两个部分。县地震台连续、准确、及时、可靠地提供十几万个数据资料,多次受到上级业务部门表扬。1982年评为九江地区先进集体。防震观测始于1974年,继而在全县形成群测群防网(防震观测情况附本节后)。
1980年12月,县农业区划委员会组织农、林、水系统的科技人员,分成若干小组在全县进行农业资源调查。历时一年,基本弄清了县农业自然资源概况,并撰写《彭泽县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的报告》。进行土壤概查,鉴定全县有8个土类,14个亚类,27个土属,发现县境内的土壤普遍少磷缺钾,微量元素极为贫乏,提出了解决办法。
1980年,县科技组试制成功箱式太阳能灶。表面积0.8m²,三层玻璃。两层空气保温,计6mm,积温达120℃,4小时后食物可煮熟。因条件所限,未能推广。
1981年,县水科所针对太泊湖生物组成状况有变异,水体生态不平衡,营养衰退的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确认造成这个原因主要是浮游动物量与浮游植物量的比值很大,总部量贫乏。旋即采取正确处理排蓄关系,利用湖滩大面积种植水稻或稗草养鱼,增加天然饵料的措施。此一方法在全县推广。
1982年,县农业局针对地力下降,土壤养分不协调,严重缺磷少钾的情况,分别在芙蓉五联、棉船金星、新淡大队进行增施钾磷肥和喷硼的试验。五联1.38亩施磷酸二氢钾的棉地比未施的对照,棉枝多1.4层,节间紧凑0.4公分,每棵成桃多0.65公斤,脱落率减少11.3%,衣分达40.7%,每亩增产皮棉8.65公斤。喷硼试验地亩增6公斤皮棉;施钾肥的试验地,8月底仍青枝绿叶,花铃满株,单株成桃率多1.55公斤,亩产皮棉12.5公斤。通过这次试验,全县推广磷钾肥,棉花获高产。
1982年,县农机局进行负压节油的研讨,采用165F柴油机加油口介的单向阀进行改造,用到S195型12马力柴油机上,达到负压节油的目的。当年在东升农机站进行试验数据测定,机型S195机型动力,装上负压阀带榨油机工作,工作机械负荷10马力,发动机转速1500转/分。经测定,5小时工作后机油耗量350克,每马力小时耗油7克,不装负压阀试验,发动机工况同前,5小时后测定机油耗量400克,每马力小时耗油3克。对比结果节油率12.5%。
1982年,县科委研制成“彭泽一I型”安全省柴灶,先后在黄花、芙蓉进行反复试验,证明该灶省柴、省时、安全、卫生。全县现有6000多户使用该灶。
1983年,水产局在东升畈上进行稻田养鱼试验成功。稻田面积30亩,平均亩产鱼25公斤。
1983年,县泥炉厂自制粉碎机、和泥机、车坯机4台,实现泥炉制坯机械化,提高工效三倍。
附:防震观测
县防震观测,先是土法上马,以肉眼观察和人畜感受为主,1975年后开始走向正轨。县地震台先后安装金属水平摆倾斜仪、单分向薰烟微震仪、LT—1三分向流动测震仪、高精度整体摆倾斜仪、高精度石英水平摆倾斜仪等专业地震测报仪器,使这些仪器得到地形变化的观测数据,达到国家Ⅱ类台站标准,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对彭泽地震台观测数据十分重视,要求按时提供(本县地震台是省内地震台站向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提供数据的单位)。1975年县地震台与福州地震大队综合队、武汉地质大队测量队合作,对县城周围进行一次较全面的水准测量,从芙蓉到马当的测量中,发现1953—1975年的22年之间地形变化较大,马当相对芙蓉上升了616mm,趋势一致,且明显,特别是县城到芙蓉一段仅7.4公里,即上升了445mm(摘自《测量报告》)。曾四次测到本县境内的微震情况,与上级业务部门所测数据相同
另据九江地震台1974年7月20日提供的资料反映:近三百年来,九江地区发生有感地震79次,其中彭泽6次。目前,这些小的构造地带仍在继续活动。从1971至1974年的4年期间,九江地区所属七县(市)与邻省之间,又曾发生过22次。县境历史上虽然震次不多,但地质条件比较复杂,不仅许多沿江公社如棉船、马当、泉山、城关、芙蓉、定山等地处在淮阳山字型前弧顶,而且不少公社如和团、瀼溪、浩山、上十岭、杨梓等,又都处在石门街那条断裂带上。1974年6月3日,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关于1974年和近一、二年地震趋势的估计指出,江西不会出现六级以上地震,需要注意可能发生五级左右地震的地区有九江至彭泽,寻乌至瑞金。可见,县境正处在一个可能发生中强度地震地带。
第五节 科技成果
省奖科技成果
彭泽四号 彭泽四号棉种原名281号,1952年由黄庭理从岱字15号棉种系统选育而成,1956年参加区域试验,比岱字15号皮棉增产9.9—21.8%。1957年参加长江流域试验,在20个试点中有17个试点皮棉产量超过对照,8个点皮棉增产10%。1963年全国第二次作物育种工作会议定为向全国推荐的15个优良品种之一,全国推广面积20万亩,并选送苏联、越南、保加利亚等国试种。1963—1973年县棉花原种场连续十年繁育此棉种1500吨,先后调往7省30县,深受欢迎。他还从岱字15号优良选系73号中,用系统选育成彭泽3号优良品种,也被列为向国家推荐的15个优良品种之一。黄庭理受到国家农业部、江西省农业厅嘉奖。
红铃虫测报与防治 农业局万胜印经过20余年的田间调查,室内饲养害虫,系统观察,综合分析历史资料,掌握红铃虫发生发展规律和发生期、危害程度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用直线回归法计算,研究成功了预测方法22套。1984年“红铃虫生物学研究及测报方法的改进”成果,获江西省农业厅技术改进二等奖。
套装锤 1981年县五金厂试制套装锤成功,同年接受法国商人订货,年产值近100万元。1983年10月获轻工业部优秀科研成果四等奖,1984年8月获江西省优秀科技成果奖。
改进红铃虫测报方法和防治措施 1983年,万胜印在准确测报红铃虫的基础上改进了防治策略。方法是放过一代,狠治二代,巧治三代,科学分析虫情,采用对路药剂,降低成本,效果显著。仅一代不打药,全县节约药费30万元。1985年全县大面积推广这一方法。1985年获江西省人民政府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赣抗一号 1973年芙蓉农场邹鹤辉为抗治棉花枯萎病,从“中棉所3号”进行株选,采用系统选育法,经过8年试验选育而成,该品种抗病性能强,发病率为0.64—5.5%,定为抗病品种新类型,适应于发枯萎病区种植。该品种生育期120天,株高85—90厘米,纤维长度28—29.5毫米,衣分36—38.5%,亩产皮棉高达88公斤。1981年荣获江西省优秀科技成果四等奖。
气候区划 1981年,县气象站在全县范围内进行农业气候资源调查和农业气象区划工作。对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调整农业生产布局提出具体意见和办法。获江西省农业气候区划一等奖。
MH80—I型双辊式棉花不孕粒回收机1980年东边河轧花厂汪分田、郭梅记经多次试验,制成棉花不孕籽回收机,与另外5台回收机配套,使不孕籽回收率由原15%增至65%,比全国最高水平还高出一倍多,为大量回收短绒找到新路,增加国防、医药、纺织急需原料,变废为宝,提高经济效益。此项成果1981年荣获江西省优秀科技成果四等奖。
市奖科技成果
棉种提纯复壮 1974年始,棉船江心大队建立完整的棉花良种沪棉204繁育体系,1981年对其繁育的沪棉204原种考查,衣分率42.9%,纤维长度31毫米,原种圃纯度为99%,平均亩产皮棉80公斤。1981年获九江市优秀科技成果四等奖。
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 1976年瀼溪公社瀼溪大队章才生试验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成功。1978年县棉花原种场将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进行大田示范,提高棉花单产,缓和油麦争时争地的矛盾。1981年全县开始普及,皮棉总产量翻一番。这项棉花栽培技术革新,1981年获九江市科技成果三等奖。
棉籽壳栽培香菇 1978年,芙蓉农场王永棠利用棉壳栽培香菇,色美味香,制作简便,100公斤棉籽壳可产干香菇7公斤,纯收入近百元。此项成果属省内首创。1981年获九江市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
人工繁殖育珠河蚌 1969年,县水产养殖场钱统开人工繁殖育珠河蚌,1971年收珍珠.3.9公斤,1972年生产手术蚌15000个。1981年生产珍珠76.9公斤。是年,全省育珠现场会在本县召开,通过试验和气象、水质分析,确认方湖有育珠天然优势。此一研究1981年获九江市优秀科技成果四等奖。
防治草鱼种病 县水产养殖场大面积放养草鱼。多年受草鱼种病威胁,有时因染此病死亡的量数高达30万尾。该场钱统开经多次观察、试验,1981年根治了草鱼病。这一防治鱼病方法,1981年获九江市优秀科技成果四等奖。
脾肾静脉分流术治疗晚期血吸虫病门静脉高血压症 1973—1981年县医院外科张连平医师对晚期血吸虫病门静脉高血压症多次临床研究,确定适宜作脾切除者均应施行脾静脉分流术。1980年撰文《脾肾静脉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血压症186例》在省外科学年会上宣读,获得好评。1981年获九江市优秀科技成果四等奖。
圆头锤装柄新工艺 1981年5月,县五金厂装柄质量管理小组试验圆头锤装柄新工艺成功,使锤子在50度恒温下不松柄摇头,解决出口锤在非洲等高温地区作业松柄摇头问题,进一步扩大出口量。此项新工艺获九江市优秀科技成果奖。
化学除草剂 1981年芙蓉农场大面积棉地、稻田使用化学除草剂,除杂草,消灭草荒。棉地用“除草醚”加“敌草隆”;稻田用“除草醚”加“呋喃丹”混合剂,除草率达85%。1981年获九江市优秀科技成果四等奖。
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县血防站王又槐医师,根据中药丹参有化血、化瘀、改善脏器组织微循环作用,探讨丹参能否改善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病态。试验结果表明,在病原治疗的配合下,静脉滴注较大剂量的丹参,对晚期血吸虫病具有软缩肝脾、消除和稳定腹水,改善肝功能的作用。此项试验在国内尚属首创。1981年获九江市优秀科技成果四等奖。
丰登5TQ—500型脱粒机 1984年上十岭农机厂张汪发等制成5TQ脱粒机,适用于水稻、花生、荞麦脱粒用。式样美,重量轻,经久耐用,零件通用。断穗率0.18%,未脱净率0.13%,清洁率90%,飞溅损失率0.19%,效率58.4公斤/小时。此机已在全县大部分地区推广。1984年获九江市科技成果创新奖。
改进套装锤锻压设备和工艺 1984年1月,县五金厂改进套装锤锻压设备和工艺,提高锻压质量,使套装锤出口率由95.56%.提高到96.15%。此项改进,获九江市优秀科技成果奖。
推广热处理新工艺 1984年,县五金厂热处理班试验推广热处理新工艺,缩小热处理散差,提高圆头锤热处理质量,使热处理合格率由82.9%提高到98.5%。同年10月、12月,分别获九江市二轻系统和九江市优秀科技成果奖。
改进喷漆工艺管理 1985年,五金厂喷漆组改进喷漆工艺管理,提高圆头锤喷漆外观质量。同年6月获九江市优秀科技成果奖。
县奖科技成果
梨树矮、密、早丰产试验 1976至1980年,林业局闵家桥园艺场方友厚在黄壤丘陵山地进行梨树矮、密、早栽培试验,历时五年,获得丰产。试验园比稀植园增产8.8倍。1981年获县科技成果三等奖。
储粮三低防治法 1977年,县粮食局直属一库蒋仁德,用三低(低氧、低温、低药量)综合法防治储粮病虫害,高温粮降温不回升,高水分粮降水不发热,生虫粮虫死不再生,变质粮保原质不恶化。全县粮库推广后,每年可节省保管费5万元。1981年获县科技成果三等奖。
抗选77—3号 1977年,县棉科所李代海从陕401抗病品种中选变异单株育成。丰产性能好,抗病性能强,品质优异,农艺性状佳,出苗快,结铃性强,吐絮畅,株型紧凑,长势稳健。1981年获县科技成果三等奖。
薄层层析点样器 1977年,县防疫站陈顺时医师,采用无光学系统载物台的废显微镜架,制成薄层层析点样器。用以检测农药残留量,是棉区检验室不可少的农药分析机械。它具有斑点清晰,点样迅速,操作容易,制作简便等优点。1981年获县科技成果三等奖。
桃期施肥 1978年,县农业局余太洽针对棉花生长前期偏旺,中期不足,后期早衰的实际情况,在棉船公社江心大队试验桃期施肥。立秋前后每亩施尿素7.5公斤,结合后期治虫。试验结果表明,可防早衰,增结秋桃,增加铃重,年增产皮棉13.9公斤。1979年后在全县推广,普遍增产。1981年获县科技成果三等奖。
肺叶切除二例 1978年,县医院外科医生张连平,为支气管扩张症伴有频繁大量咯血以致休克患者施行左下肺叶切除。手术时间3小时30分,术后半月痊愈。1979年为因载重板车柄从右背向前胸撞穿的患者施行上肺叶切除。手术时间4小时20分,19天痊愈。1981年获县科技成果三等奖。
西瓜保鲜 1978—1981年,县太泊湖良种场石三宝对西瓜进行保鲜试验。储藏期80余天,鲜度好。1982年获县科技成果三等奖。
用冷冻颗粒精液对母牛人工授精 1980年农艺师桂知非在和团公社菜牛场用法国的夏洛来,瑞士的西门塔尔公牛冷冻颗粒精液,对土种母牛进行人工授精。初生小牛体重20公斤,比当地小牛增重一倍。1981年获县科技成果三等奖。
对食道癌、胃癌普查分析 1980年12月,人民医院费海玲率领内科、放射科、检查科的医务人员组成一支食道癌、胃癌普查队,对马当公社杨柳大队25岁以上8118名社员进行食道拉网普查,在调查取证的基础上集体撰写《普查资料分析》,对条件较差的农村进行检查和预防有参考价值。1981年获县科技成果三等奖。
硼肥根施 1981年,县棉花原种场进行硼肥根施试验,棉花增产。此一项成果1981年获县科技成果三等奖。
沼气肥 1981年,芙蓉公社农科所进行沼气肥、化肥、人畜肥对棉花增产效果对照试验,肥效、投资均优于化肥。1981年获县科技成果三等奖。
治疗严重蛛网蟆下腔出血 1981年—出生才四个月男婴患严重珠网膜下腔出血症,频于死亡。县医院陈式方医师临床诊断后,采用经囱门穿剌降低颅内压,放出脑脊液,患儿得救。1981年获县科技成果三等奖。
油菜喷硼 1981年,泉山公社茅店大队在油菜盛花期喷硼,比未喷硼肥的亩产增49.42%。1981年获县科技成果三等奖。
茶叶拣梗机 1981年,县茶场杨钧瑞试验改进了茶叶拣梗机。1981年获县科技成果三等奖。
F—CH方锤自动磨床1981年,县五金工具厂赵家雄、王的宝研制成F—CH方锤自动磨床,在全省磨床加工中尚属首创。1981年获县科技成果三等奖。
交流电钎焊、点焊设备 1981年,县农机修造厂潘文雍装置综合性能的“C—D—G”型交流电点接触导轨淬硬、钎焊设备,来温迅速,冷却快,变形小导轨表面清晰、美观,经久耐用。1981年获县科技成果三等奖。
集中识字教学 1981年,南岭完小教师伍微尘进行集中识字教学试验。试教一年级学生识字1200个,比同年级多认字479个。1982年获县科技成果三等奖。
电化教学 1981年,县一中物理教师王文轸进行电化教学试验,效果显著。撰写“幻灯教学——启发式教学的有力工具”一文在《江西电教》杂志发表。1982年获县科技成果三等奖。
节能挤瓦机 1982年,县建材厂改装节能挤瓦机,与国产挤瓦机比,每班次出瓦同样是1.2万片。节约成本3万元。1982年获县科技成果三等奖。
改革制板工艺,提高面料利用率 1985年7月,县服装厂试验改革制板工艺,提高面料利用率,平均节约面料2.5%。同年获县科技成果奖。
改进瓦泥配比和生产工艺 1985年6月,县砖瓦厂二分厂质量管理小组,改进瓦泥配比和生产工艺,使机瓦合格率由50%提高到95%。同年获县科技成果奖。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全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除卷首概述、大事记和卷末附录外,全志设23卷,计69章236节,上限一般起于1840年,下限为1985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彭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