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风景 名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彭泽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3606
颗粒名称: 第三章 风景 名胜
分类号: K928.7
页数: 3
页码: 456-458
摘要: 本文介绍了彭泽县的风景旅游区和名胜古迹,包括龙宫洞、澎浪矶、旧县街等。这些景点和古迹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游览。
关键词: 彭泽县 风景 名胜

内容

第一节 风景旅游区
  龙宫胜景 位处县境西南天红乡的乌龙山,是长江中下游一座巨大的地下水、暗河型岩溶洞穴。距庐山风景区80公里,成为以庐山为主体的风景群的一部分。该洞全长2千余米,幽深曲折,洞中有洞,洞体相连,加上洞内变幻奇特,千姿百态,充满神话色彩的岩溶景观,宛如《西游记》中描绘的龙宫仙境。全洞分龙门、前宫、东宫、西宫、正宫、后宫6个部分,每处各具特色,引人入胜。
  龙门初探 龙宫洞前200米处,有一座横空怒出,凌霄飞架的天桥,民间相传叫“仙人桥”,桥高22米,长50米,厚2米,拱圆直径6米,由石山穿孔而成,为进洞必经的门户,称之为“龙门”。龙门左右两边,各有清泉一道,潺潺流入一座“龙泉池。”
  寿星迎宾 进洞不远,三根并列着的巨大石笋,经自然界雕塑,宛如三位银须飘拂的寿星,正奉龙王之命,恭候游客光临。
  游龙回宫与海鸟点灯 在前宫300多米长的宫廷回廊上,串串钟乳石宫灯照耀,一条20多米长的石钟乳,形似游龙,正摇头摆尾,呼啸入宫。游龙前的石笋,形似海鸟,正扬翚剔羽,回头转目,注视着宫灯。
  定海神针 东宫仙游楼,占地近500平方米,楼前宫灯倒映水中,妙趣横生,楼的对面有一舞台,舞台前方有一根粗壮的“石柱”,花纹密布,刻凤雕龙,巍然屹立,砥柱中流。人们名之为“定海神针。”
  金钟宝塔 在正宫里,有一根巨大的圆锥形石笋,上摩天穹,下临绝壁,傲然挺立,气势雄伟,为龙宫特大奇景之一。塔高38米,底部直径5米,一半悬空。其下悬挂着无数条带状的石钟乳,恍若银瀑飞流,直下幽谷,千姿百态,游人叹为观止。
  水晶宫殿 是龙宫洞的主体部分。长70米,宽35米,总面积为2450平方米,呈圆弧拱顶,空灵旷远,气派非凡。宫顶倒悬无数钟乳石宫灯,地面似铺着天然水波式花纹地毯,大殿正中,是龙王宝座,右边是擎天玉柱,雕龙画凤,宝剑高悬;左边为龙鼎,红烛高照,一面龙鼓摆列玉柱旁边。这个大自然雕刻的艺术宫殿,几可与皇宫的金銮殿媲美。
  后宫垂幔 游入后宫,层层迭迭的石钟乳,宛若垂幔重重,珠帘密密,使后宫增添了一种幽深曲邃的美感。
  玉壶洞 该洞处于龙宫洞左侧,是古八景景点之一,今列为龙宫洞风景区。洞长800余米,分水旱二洞,水洞350米,风光独特,游人轻舟荡桨欸乃声柔,波光人影,仙风送客,饶有情趣。进口是一座天然的宽敞大厅,可容纳千余人。1984年曾在此举行七省、市“龙宫杯”青年女篮邀请赛。洞内有一首古刻诗“洞前流水碧如苔,洞口桃花拂面开,转头望断意不断,长啸一声须再来”。
  龙宫洞风景旅游区 1982年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对外开放,每年接待中外游客约100万人次。
  澎浪矶 位于县城下游约0.5公里处的长江南岸,与“长江绝岛”小孤山(小姑山)隔江相望。澎浪矶(彭郎矶)以怪石屹立江中,顶风遏浪,惊涛澎湃而得名。石矶依山傍水,地势险要,为长江流域三大名矶之,与小孤山合称为“江南第一景”。唐武后天授年间(690—691)曾在石矶壁台上建有龙津寺,供奉小姑佛像和彭郎塑雕。明清两代,屡次修缮,其建筑之华丽,造型之精秀,为全县寺庙之冠。配套建筑有前厢、正殿、后宫、偏房,临江面水,别具风格。古往今来,以“小姑嫁彭郎”的优美传说,诱人的自然风光,令游人为之倾倒,唐宋八大家中的欧阳修、苏东坡,江西诗派的祖师黄庭坚,以及明代解缙等文人墨客,均到此作诗吟咏。诗文巨匠苏东坡词云:“天苍苍,水茫茫……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名人佳作,流芳百世。惜于抗日战争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寺庙悉毁无余。县人民政府已决定修复。
  第二节 名 胜
  古县治—旧县街旧县街座落在黄岭乡新春村境内。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在县境增设州制,州治设此。同时,将彭泽县治从今湖口的小凰山下迁此,为附郭县。随之建城池,设官署,占地约一平方公里,城郭建筑雄伟,有东、西、南、北四门。武德八年废州制,县治仍留此,直到五代南唐升元二年(938年)县治迁址,历时313年,因称此地为旧县街。
  旧县街原有“纵囚墩”和“狄公祠”。相传唐代武周时期(武则天执政期间),著名宰相狄仁杰受政敌诬陷,被贬在此任彭泽县令,政绩卓著。长寿元年(692年)秋天,值大旱为灾,农民颗粒无收,他为民请命,奏请减免彭泽一切租税。武后认为他关心百姓疾苦,特予嘉奖,并下令江州,免除彭泽民间租税。年底,又将前任拘捕的囚徒包括死囚在内的300人,经逐一审问,辨悉冤情,全部放回家中度岁,限期返狱。到期仅二死囚迟到,一因大风所阻,舟楫不通;一因母死治丧,稍稽时日。狄公以朝廷恩德及人,均奏免死开释,众囚返狱之日,因感恩至深,每人怀土一兜,堆放狱侧,遂成小丘,后人称之为“纵囚墩”,复在墩旁建祠,名为“狄梁国公祠。”该祠于民国29年(1940)毁于日军之手。“纵囚墩”亦于“文化大革命”期间,铲削为田。上述狄公遗迹在旧县街犹可辨认。
  旧县街历经战火兵燹,夷为废墟,各项建筑尽毁,仅古塔幸存。至明末清初,王姓由本县大埠桥迁此建村,村名旧县街。抗战期间,再遭劫难。解放后,人民安居乐业。现旧县街有25户,127人。
  烈士陵园 位于城东北一公里的牛头山麓,占地面积约50亩。1953年筹建,1964年正式对外开放,1965年重修为现在规模。陵园中心为烈士纪念塔,塔身耸立,雄踞山巅,四周遍植苍松翠柏,整个陵园,林木扶疏,绿荫葱郁,花香不断,竹影参差。纪念塔面临奔腾澎湃的万里长江,象征着烈士精神长在,后继有人。环抱青山,忠魂永驻。
  附:五柳书院与二云楼简介
  本县最早建立的书院有五柳馆、五柳堂,后均废为寺庙。到元代至正四年(1344)县令王国辅正式创建“靖忠书院”,用以纪念陶渊明、狄仁杰二公,故又名陶狄书院,稍后,知县吴士宏又捐款兴建共学书院。清雍正二年(1724)教谕彭滨又捐款兴建敬业书院。这几个书院相继毁废,晚清时期,仅存五柳书院。该书院原名“柳洲书院”,位于县城北郭之柳林芜。乾隆三年(1738)知县李松泰建。乾隆二十五年知县曹师呈取“柳汁染春衣”之意,改为“春衣书院”。乾隆三十九年知县叶深远增建讲堂、号房(门房)、寻灾(防火)三部。乾隆五十五年知县胡率德移建,嘉庆十九年(1814)九江府知府方礼率邑民重修。道光年间(1821—1850)江南总督陶澍,以彭泽乃渊明旧治,宜改名为“五柳书院”。院址在江边,被水侵倒塌。同治初,知县李士棻移建于东岭西麓,依山建院。院门内有花圃,遍植花木,入重门为一大厅,上悬“江山之助”横匾,厅上一台阶,为“大成殿”,祀孔子神位,神龛上有“耸壑昴霄”巨匾,每字五尺见方;左侧一小院,花坛上植有梅菊,院东书斋,有“静寄东轩”匾额。以上三匾,均为知县、名书法家李士棻分别用赵、颜、柳三体书写,字迹妩媚、苍劲、刚健,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和艺术珍品。惜于民国28年(1939)毁于日军之手。正厅之南,鱼池花圃,环境清幽,为书院师生讲习寝食之处。主讲书院的先后有刘毓珍、高轩举等。民国初,用其旧宅,改为彭泽高等小学堂。日军占踞县城期间,破坏很大。抗战胜利后,稍加修葺,改办彭泽县初级中学,直至解放。今则新建为“教师之家”,书院原貌杳不可寻。
  元代皇庆初,江州太守、翰林学士买住(蒙古名)所建的狄公祠,明代两次重修。明正统九年(1444)建望云亭,明弘治十六年(1503)知县王琦建白云亭,沿至清同治初,为合祀陶、狄二公于一一处,邑人取“停云思友,望云思亲”之意,建“二云楼”于五柳书院北侧,即今城关完小宿舍所在地。楼阁宏开,庭院轩敞,时花吐艳,佳木清荫。楼口悬蓝底金字匾额“二云楼”。民国15年(1926)当时县政府利用楼舍为教育局办公地。28年被日军拆除部分建筑物,剩者残败不堪。日军投降后,35年曾就剩下部分为县法院办公地。解放后,此处一带建设一新,“二云楼”旧址,亦被城关完小建为宿舍。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彭泽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全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除卷首概述、大事记和卷末附录外,全志设23卷,计69章236节,上限一般起于1840年,下限为1985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彭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