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古建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彭泽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360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古建筑
分类号: K878
页数: 2
页码: 451-452
摘要: 本文介绍了彭泽县的旧县塔、马当炮台、黄土岭凉亭和惜字亭的历史背景和现状。这些古迹展示了彭泽县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旧县塔是唐代建筑,具有独特的花纹和建筑风格;马当炮台是军事防御设施,曾在不同历史时期进行加固和修建;黄土岭凉亭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建筑,供行人休息;惜字亭则是古代学馆的一部分,用于焚烧字纸。这些古迹在历经沧桑后仍得以保留,成为彭泽县的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彭泽县 历史 文化遗产

内容

旧县塔 旧县塔位于县城南10公里的黄岭乡。据清同治版《彭泽县志》记载:“……唐武德四年(621)置江州,领县三,彭泽属焉。五年置浩州,徙彭泽为附郭县,即旧县。”古迹编载:“七级浮屠”在旧县,俗呼旧县塔,今犹存。”县志记载,旧县塔为唐代所建,民国《江西通志》载:“塔为唐代所建,重修于明代。”
  旧县塔为砖土结构,塔体呈6面棱锥形,塔高30米,内周围长19.7米,底座直径6.28米,中空占面积29.6平方米,层层有独特花纹,虽历经沧桑风雨,侵蚀剥落,而花纹犹清晰可见。极具唐代建筑风格。1954年省文化局专家根据花纹的刀法风格,确认为唐代雕刻艺术。日军攻陷黄岭时,曾炮击此塔,塔身上弹痕累累,虽残损圮坏,遍体鳞伤,仍挺拔巍巍,傲然屹立。
  马当炮台 位于马当乡政府所在地的马当镇东北1.5公里,长江南岸马当山上。该处江面狭窄,水流湍急,地势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道光二十年(1840),英军进攻上海宝山后,直逼南京,清政府下令沿江建筑炮台防守,马当炮台修建自此始。
  清咸丰年间,太平军名将林启荣率重兵镇守马当炮台,布防湖口、马当、香口等地。
  清光绪甲午(1894年)中日战争,马当炮台又进行加固,民国元年(1912)10月29日,孙中山先生亲临马当视察,亲笔书写“中流砥柱”四字,刻于矶头岩石上,后于抗日战争,被日军飞机炸毁。马当炮台上的大炮要件,在军阀混战中,军阀孙传芳于民国15年(1926)败退时,拆卸一空。仅存三座炮台砖石建筑。27年炮台又再度加固,马当失守后,遭日军严重破坏,现仅存三座空炮台和砖石砌成的隧道掩体,三座炮台遗迹尚可辩认。
  一级炮台设马当山最高顶。炮台面积200平方米。砖石砌成拱形防空洞一座,高3米,宽3.5米,深30米,洞顶砌砖五层,封土1.5米厚。洞口南北相通,北洞口有100平方米炮台一个。
  二级炮台位于一、三级之间的山腰上。是个由乱石垒成的高2米,直径4米的圆形土台。
  三级炮台,位于马当矶头,矶头下悬崖峭壁,与一级炮台相呼应急。炮台面积30平方米,砖砌拱形防空掩体高3.5米,宽4米、深35米,洞门东南与西北对开,另有一处600平方米的练兵场。
  黄土岭凉亭 位于县城南35公里的乐观乡邻都村大洼自然村两山之间,该凉亭原为沟通彭泽、都昌的要道,建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凉亭为砖石拱顶涵洞式结构,由青条石砌成,内宽3.94米,长7.7米,高3.17米,亭内两边均有石条坐凳。亭为东西向,亭内右墙有石刻碑一块,长0.43米,宽0.18米,由于年久风化,字迹不清,但“皇明万历十四年季秋月谷旦立”字样清晰可辨。
  惜字亭位于天红乡武山村。该亭原为一所学馆焚烧字纸所用,故惜字亭紧靠学馆屋后山坳,亭高3米,五层六面,亭门(火门)南向,底层每边宽0.75米。关于学馆建造年代,无文字记载,据当地传说是历代精馆。清代每年游龙至该地非有秀才称号者不准参加。从地名志考证,该馆所处之地,为古代都昌、彭泽、湖口3县古驿,人口集中;从“节义文章”字迹和墙基砖瓦分析,该馆为明清建筑,故惜字亭亦当建于此时。惜字亭尚在,学馆早已毁坏,学馆规模东西深40米,南北宽50米,内有二进天井遗迹,遗物有石匾一块,长1.8米,宽0.6米,匾刻“节义文章”四字。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彭泽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全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除卷首概述、大事记和卷末附录外,全志设23卷,计69章236节,上限一般起于1840年,下限为1985年。

阅读

相关人物

林启荣
相关人物
孙中山
相关人物
孙传芳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彭泽县
相关地名
黄岭乡
相关地名
湖口县
相关地名
都昌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旧县塔
相关专题
马当炮台
相关专题
黄土岭凉亭
相关专题
惜字亭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