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电影 电视 广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彭泽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360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电影 电视 广播
分类号: G249.27
页数: 3
页码: 448-450
摘要: 本文介绍了彭泽县的电影、电视和广播的发展历程。电影方面,建国初期仅有省电影队在彭泽、湖口、都昌轮流放映,1956年成立县电影队,开始在农村巡回放映。电视方面,1974年县广播站购买了第一台电视机,随后县城和农村的电视机普及率逐渐提高。广播方面,1951年文化馆建立收音站,1956年成立县广播站,随后在各乡镇建立广播站,形成了广播网。
关键词: 电视 广播 彭泽县

内容

电影 抗日战争前数年,时有私人临时经营的黑白影片在县城放映,但无专门放映和管理机构。
  建国初期,省电影队配合政治运动,在彭泽、湖口、都昌轮流放映,周转时间长,收费较高,一般群众一年看电影也不过2至3次。
  1956年,成立县电影队,有乌克兰54型和东德蔡司型16毫米放映机2部,放映员6人,分2个队,轮流下乡巡回放映,每队年放映500场次左右。1962年,县购置解放103型35毫米放映机一台,以城关轧花厂小礼堂为电影院,年映350余场次。同年,成立彭泽县电影管理站,辖2个电影队和1个电影院。1965年,增设一个农村流动放映队。县城放映也于同年由城关轧花厂礼堂迁至县影剧院。第二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县城放映正常,农村只有1个队活动。放映机构改为毛泽东思想宣传站放映组。
  1971年8月,恢复彭泽县电影管理站,在县城东岭续建1座占地面积600平方米,拥有800个座位的电影观众厅。1974年扩建,增至1220个座位,1979年又新建1幢占地面积333平方米,使用面积1000多平方米的三层候映厅,配有“松花江501型”放映机2台,35毫米提包机2台,16毫米放映机1台,发电机12千瓦及动力机26马力的发电设备一组。至此,初具规模。
  “文化大革命”期间,主要放映《新闻简报》和八个样版戏影片。其他影片封存,上座率低,放映场次下降。农村放映科教片,传播科技知识,指导农民种田。1975年,县电影站负责人应邀出席在南京召开的全国科教片会映经验总结会。
  1978年,撤销县电影管理站,设立彭泽县电影放映发行公司。组织、管理电影工作,其中包括组建放映队伍,发行影片,供应器材,培训技术,修理机械,革新、规划,放映管理等。1985年,公司辖全民所有制放映单位5个(县电影院、芙蓉农场、红光建材厂、“6301”厂、县棉科所)。乡(场)办电影队26个。村办电影队23个。个体电影队16个。有35毫米放映机14套,16毫米放映机43部,8.75毫米放映机17部,发电机51部。乡办电影队都有固定的放映场所,票费略低于县城。村办、个体办电影队则按规定的放映网点巡回放映,在农闲、节假日、喜庆日主动送电影上门,方便群众。
  1976年以后,放映场次回升。1979年,全县放映11719场次,观众达9121365人次。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发行故事片l1374部,纪录片189部,美术片11部,戏曲片130部,上缴片租72802元,完成利润20715.75元(其中县电影院利润11200元)。1985年,村办、个体办电影队减少,全县放映6309场次(其中县电影院1340场),观众达433.3万人次,发行故事片4434部,纪录片228部,科教片354部、美术片46部,戏曲片239部,上缴片租79528.86元,完成利润4113.69元(其中县电影院完成利润3057.09元)。
  电视 1974年,县广播站购买全县第一台上海牌14寸黑白电视机。此后,县城各机关、城镇居民相继购买。至1985年,县城有90%以上的家庭购买黑白电视机,部分家庭还购买彩色电视机,农村购买电视机的家庭也越来越多。1985年,电视机年销量已由1981年的207台增至2607台,其中彩色电视机306台,电视人口复盖率为40%。1981年、1985年,县人民政府先后在县城南岭建成功率100瓦、500瓦电视差转台各一座,县城及附近农村收看效果甚佳。
  广播 1951年,文化馆内建立收音站,每天按时收听中央和省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天气预报及农村专题节目,纪录整理后,编成油印小报,分送领导及有关部门。1956年初,筹建县广播站,站址设现供销社宿舍处一幢80平方米的房屋内。购进“TV500型”扩音机一台,电子管收音机一台。县城居民集中地及街道中心安装25瓦高音喇叭8只,同时,利用电话线路传送广播,在各乡镇(除隔长江的棉船乡外)所在地,安装舌簧喇叭。1957年7月1日晚7时,第一次播音成功,宣告县广播站正式成立。
  1964年,棉船公社自筹资金4万元,建起“TV500瓦扩音室”和广播室,成立了棉船公社广播站,各大队及村庄都架起了广播专线,全社安装喇叭4300只,同年9月1日晚7时正式播音,创全省公社级建广播站的纪录。次年,红光型砂厂(今县建材厂)、天红、黄岭、杨梓等公社也先后建立。
  1967年2月,县武装部接管县广播站,7月,又被县造反组织大联筹接管。1968年,广播站编入毛泽东思想宣传站广播组。至1969年底,全县公社(场)均成立广播站,有广播员26人,机线员27人,初步形成到队到户的广播网。
  1972年恢复广播站,站址迁至县人民政府招待所后面一幢约300平方米的二层楼房里,工作人员12人。1978年县政府拨款5.8万元,架设县城至各公社的广播专线,至1982年底已架设专线70杆公里,黄花、黄岭、太泊湖、泉山、马当、瀼溪等公社可直通县广播站。
  1980年,在东岭城外建成一栋880平方米的三层广播大楼,于同年底迁入新楼办公,内设农网、电视、编播、服务4部和1个办公室。是年,全县建公社放大站21个,通生产队广播805个,入户广播15450户,入户广播为总户数的32%全县有广播工作人员58人,其中县站16人。
  1985年,架设专线90杆公里,全县基本上形成了一个以县站为中心,联结全县各乡、(场)的农村广播专线网。全县广播站、室共有扩音机12KW23架,录音机25台,县城装广播喇叭22只,农村6169只。已安装广播专线1869杆公里,双线155对公里,单线1774条公里。全县农村已通广播的村133个,村通广播率75%,已有6100家农户装有广播,广播入农户率为11.9%。广播人口复盖率为6.5%。
  县广播站坚持每日早、中、晚播音,除转播中央及省台节目外,还有自编《彭泽新闻》、《每周一歌》、《科技与生活》、《知识与健康》、《听众信箱》、《天气预报》等节目。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彭泽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全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除卷首概述、大事记和卷末附录外,全志设23卷,计69章236节,上限一般起于1840年,下限为1985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彭泽县
相关地名
湖口县
相关地名
都昌县
相关地名
乌东德镇
相关地名
东岭乡
相关地名
松花江镇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
南岭乡
相关地名
棉船乡
相关地名
棉船镇
相关地名
天红镇
相关地名
黄岭镇
相关地名
杨梓镇
相关地名
瀼溪镇
相关地名
直通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