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扫盲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彭泽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3587
颗粒名称: 第六节 扫盲教育
分类号: G729.2
页数: 2
页码: 426-42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彭泽县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情况,包括明代的义学、清末的公民教育、民国时期的扫盲教育以及建国后的扫盲运动。这些措施旨在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促进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 彭泽县 扫盲教育

内容

明代,当时乡间开办的“义学”或“书塾”,供贫家子弟免费就读,教学粗浅日常用字,教化民俗,这实为扫盲之举。
  清末,推行公民教育,提倡民众识字,令城乡各处设识字学校为实施场所。
  民国时期,推行社会教育。21年(1932)本县设立3所民众学校,1所妇女补习学校,开办多期扫盲补习班,受教育的民众约2000余人。
  民国24年,本县区、乡小学开始办民众文化补习班。至民国33年在国统区,县政府、县党部、县参议会及各区署均各设一个成人班,各保甲办理甲乙级国民训练识字教育,每年识字人数均有2000余人。在各中心学校及国民学校各设民众问字处。半年,问字者379人次。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心国民学校辅导区办理的失学民众高级成人识字班10个,其中妇女班5个,初级成人识字班11班,其中妇女5班,国民学校办理的失学民众初级识字班66个,其中妇女26班。
  民国时期,经费匮乏,国民政府虽三申五令办教育的政令终成一纸空文,失学人数众多,文盲、半文盲遍及城乡。据1949年统计,全县文盲、半文盲占总人数的93.4%以上。而女性又多于男性。
  建国后,大力开展扫盲运动。1950年下半年,县教育科举办“冬学教师培训班”,培训182名骨干。集中农村小学教师学习“速成识字法”,开展扫盲。是年冬,全县农村办起夜校53所,学员931人,以识字为主,结合向农民进行革命教育。
  1952年冬,农村夜校发展成为常年性的农民业余学校19所,40班,学员636人;季节性的农民业余学校93所,116班,学员2068人;冬学210班,学员6104人。这些业余学校,实行“速成识字法”教学,除一部分业余教师外,所有农村小学教师,每人都担任一个班的教学工作。同年县城办起了1所工人业余学校,设3个班,168人。
  1954年,县城各手工业单位,办起了5所学习班和扫盲班,学员计99人,街道办两个市民班,有学员78人。1955年,县城扫盲班有学员1351人,农村冬学发展到259班,学员6947人。1956年有247人经过考试,达到脱盲标准。1957年,参加扫盲学习的有14427人,其中又有2520人达到脱盲标准。
  1958年秋,在“大跃进”形势推动下,扫盲工作跃进,农村中所有文盲(除残疾者外)都参加学习,限期扫盲。两个月突击,大部分社、队向上级“报喜”,自认成为无盲社、队。实际是片面追求速成,并未收到实效。
  1959年,县文教局采取“农闲多学、农忙少学、大忙不学,忙后复课”的方法,稳步前进。每年有二千多人经过考核达到脱盲标准。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农民夜校处于瘫痪状态。老文盲不能扫除,脱盲的大量“回生”,新文盲成批产生。1972年,工农教育恢复,各地夜校改为政治夜校。偏重政治宣传,不搞识字教育,扫盲工作未见明显效果。
  197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扫除文盲的指示》后,全县采取举办集中识字班、常年夜校和送字上门等形式继续对12至40周岁的文盲进行教育。普及小学教育,提高儿童入学率,堵塞新文盲产生。截至1981年止,本县青壮年中文盲、半文盲所占的比例,已由建国初期的93.4%下降到9.7%。
  1985年,全县办夜校56所,上学人数7-11岁的72人,12-15周岁的1588人。一批新文盲继续为脱盲学习。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彭泽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全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除卷首概述、大事记和卷末附录外,全志设23卷,计69章236节,上限一般起于1840年,下限为1985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彭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