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图书馆
九江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九江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六节 扫盲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彭泽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3587
颗粒名称:
第六节 扫盲教育
分类号:
G729.2
页数:
2
页码:
426-42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彭泽县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情况,包括明代的义学、清末的公民教育、民国时期的扫盲教育以及建国后的扫盲运动。这些措施旨在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促进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
彭泽县
扫盲教育
内容
明代,当时乡间开办的“义学”或“书塾”,供贫家子弟免费就读,教学粗浅日常用字,教化民俗,这实为扫盲之举。
清末,推行公民教育,提倡民众识字,令城乡各处设识字学校为实施场所。
民国时期,推行社会教育。21年(1932)本县设立3所民众学校,1所妇女补习学校,开办多期扫盲补习班,受教育的民众约2000余人。
民国24年,本县区、乡小学开始办民众文化补习班。至民国33年在国统区,县政府、县党部、县参议会及各区署均各设一个成人班,各保甲办理甲乙级国民训练识字教育,每年识字人数均有2000余人。在各中心学校及国民学校各设民众问字处。半年,问字者379人次。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心国民学校辅导区办理的失学民众高级成人识字班10个,其中妇女班5个,初级成人识字班11班,其中妇女5班,国民学校办理的失学民众初级识字班66个,其中妇女26班。
民国时期,经费匮乏,国民政府虽三申五令办教育的政令终成一纸空文,失学人数众多,文盲、半文盲遍及城乡。据1949年统计,全县文盲、半文盲占总人数的93.4%以上。而女性又多于男性。
建国后,大力开展扫盲运动。1950年下半年,县教育科举办“冬学教师培训班”,培训182名骨干。集中农村小学教师学习“速成识字法”,开展扫盲。是年冬,全县农村办起夜校53所,学员931人,以识字为主,结合向农民进行革命教育。
1952年冬,农村夜校发展成为常年性的农民业余学校19所,40班,学员636人;季节性的农民业余学校93所,116班,学员2068人;冬学210班,学员6104人。这些业余学校,实行“速成识字法”教学,除一部分业余教师外,所有农村小学教师,每人都担任一个班的教学工作。同年县城办起了1所工人业余学校,设3个班,168人。
1954年,县城各手工业单位,办起了5所学习班和扫盲班,学员计99人,街道办两个市民班,有学员78人。1955年,县城扫盲班有学员1351人,农村冬学发展到259班,学员6947人。1956年有247人经过考试,达到脱盲标准。1957年,参加扫盲学习的有14427人,其中又有2520人达到脱盲标准。
1958年秋,在“大跃进”形势推动下,扫盲工作跃进,农村中所有文盲(除残疾者外)都参加学习,限期扫盲。两个月突击,大部分社、队向上级“报喜”,自认成为无盲社、队。实际是片面追求速成,并未收到实效。
1959年,县文教局采取“农闲多学、农忙少学、大忙不学,忙后复课”的方法,稳步前进。每年有二千多人经过考核达到脱盲标准。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农民夜校处于瘫痪状态。老文盲不能扫除,脱盲的大量“回生”,新文盲成批产生。1972年,工农教育恢复,各地夜校改为政治夜校。偏重政治宣传,不搞识字教育,扫盲工作未见明显效果。
197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扫除文盲的指示》后,全县采取举办集中识字班、常年夜校和送字上门等形式继续对12至40周岁的文盲进行教育。普及小学教育,提高儿童入学率,堵塞新文盲产生。截至1981年止,本县青壮年中文盲、半文盲所占的比例,已由建国初期的93.4%下降到9.7%。
1985年,全县办夜校56所,上学人数7-11岁的72人,12-15周岁的1588人。一批新文盲继续为脱盲学习。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全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除卷首概述、大事记和卷末附录外,全志设23卷,计69章236节,上限一般起于1840年,下限为1985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彭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