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图书馆
九江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九江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小学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彭泽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358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小学教育
分类号:
G629.2
页数:
8
页码:
412-41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彭泽县小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包括废除科举后新学的兴起、民国时期的公立和私立小学、抗日战争时期的公学和义务教育工作队、建国后的私立小学和公办小学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学数量和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管理不便、教学内容单一等。
关键词:
彭泽县
小学教育
内容
沿革 光绪二十九年(1903),科举废,新学兴。县署将五柳书院改为县高等小学堂。刘毓珍任堂长,有教员4人,文书1人,学生60人。民国元年(1912)更校名为彭泽县高等小学校。学生全部住读,校内有寝室60多间。学生不交学杂费,全年交膳费千文。以国文、英文、算术为主科。每年报考者百余人,正式录取的只有20多人。3年春,学校附设师资讲习所,至22年,教员增至10人,学生6个班共180余人。23年更名为彭泽县东门高等小学校。27年,县城沦陷,学校停办。
民国初年,马当镇设立马当初等小学堂1所,有教职员工5人,学生70人。11年,在县城忠义祠设立彭泽义务小学1所,有教员3人。17年改为彭泽县女子职业学校,同年,在县城增设彭泽县北门初级小学校1所,民国15年邑人许松友捐田百余亩及树木、砖瓦等在太平石涧桥创办彭泽县第三区中心小学。有教师6人,学生120余人。设一至六年级。
民国16年以后,先后办有太平关初级小学、黄土岭初级小学,白沙洲完全小学,郭家桥完全小学、瀼溪港完全小学。除公办小学外,民间私塾挂小学招牌的有50多所。
民国24年,全县有公立初级小学校69所,103个学级,学生4052人(其中女生1190人),教职员130人;有公立初等教育学校72所,116个学级,学生4439人。
民国25年以后,各乡设立中心国民学校,各保设立保国民小学,分别由乡长,保长兼任校长,教员由校长聘用。全县办保学68所,班级131个,学生5888人(其中女生2750人);中山民校3所,学生171人,教职员5人。
民国26年邑人张锦枝一家(其爱人、女儿均为教员),在定山公社老店陶村,自费办起一所小学,有学生60余人,不收学费,除按规定课程教学外,还向学生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第二年,日军入侵,学生疏散。各沦陷区学校均被迫停办。
抗日战争时期,县政府在黄港、庙前、下彭、杨梓、梅树、柳墅等处设过公学,民国30年办有7所学校,有教职员16人,学生322人。31年,增至9所,教职员增至18人,学生增至402人,另设义务教育工作队,陷区教育工作队,潜入日伪区秘密办救童班、妇女班、读书站、识字组抵制日伪奴化教育,日伪在县城设立小学一所,教授日语,少数汉奸子女入学。沦陷区农村仍办私塾,只教汉文。
民国34年抗战胜利后,学校虽得恢复,但校舍、经费不足,曾委任校长66人,无一人就职开学,除乡(镇)中心国民学校11所外,其余所谓保国民学校均为半公半私性质。是年,原彭泽县东门小学校改名为彭泽县双峰镇中心小学,有教员14人,学生210余人。建国后更名为彭泽县城关完全小学。民国36年本县国民教育基本情况见下表:
1949年,全县只有小学12所(包括私立小学),学生1011人,私塾57所,学生430人,时值建国之初,人力、物力、财力均感不足,遂允许私塾存在。
1951年,全县小学发展到22所,82个班,有教职员工132人,学生3699人。
1952年,在一区增设芙蓉完小,在人口稠密区增设初级小学。全县公办小学增至31所,教职员工185人,学生5478人。
1954年,开始按计划招收新生,在校学生6009人,教职员工240人。
1958年,全面普及小学教育。每个公社(场)都设立完小,每个大队都设立初级小学。棉船、马当、芙蓉三公社增设完小。全县小学47所(不包括村小),学生增加到13233人。1963年,调整学校规模和布局,将28所公立小学转民办,精简教师158人。
1965年,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全县小学发展到299所,学生17541人,教职员工740人(含民办教师292人。)同时,还开办多种形式的早班、晚班、全日制耕读小学。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下半年学校停课“闹革命”。1968年,村村队队办小学,学校办到贫下中农家门口。全县小学猛增到445所,学生28953人,教职员工974人。教学内容以学习毛泽东主席语录为主,辅以体力劳动。
1975年,全县继续大办小学,学校增至689所,学生44055人,教职员工1997人(含民办教师1608人)。后因过于分散,管理不便,曾于1977和1979年两次调整,全县减少到505所,学生55843人,教职员工2771人。
1981年,以公社(场)为单位,成立中心完小,领导和管理所辖区小学。据1985年统计,有小学394所,其中有:中心完小21所,村完小193所,初小180所。有学生55375人,小学在校学生是建国初期的22倍。学龄儿童入学率94.5%,普及率87.5%。
学制 清光绪二十九年《钦定学校章程》——癸卯学制(这年为农历癸卯年,故俗称为“癸卯学制”)颁布后,儿童受教育一般分为三步:蒙养院为儿童受教育的起点,修业年限为4年,入院年龄3至7岁,每日授课不得超过4小时;初等小学堂为儿童受教育的第二步,分完全科和简易科两类,修业年限为5年,入学年龄7岁以上。这级学堂,以“启其人生应有之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身体,令其发育”为宗旨;高等小学堂为儿童受教育的第三步,修业年限为4年,“以培养国民之善性,扩充国民之知识,强壮国民之身体”为宗旨。招收初等小学堂合格的毕业生。名曰“启立小学堂”。
民国元年,国民政府废除清光绪二十九年颁布的“癸卯学制”。9月3日“壬子学制”(注:以干支纪年号命制,后称旧制。)新学制规定:高等小学堂学生修业年限由4年改为3年。
民国11年,政府又制定中华民国学校系统案,并于11月11日公布施行“壬戍学制”,小学初级4年,高级2年,为“四.二分段制”,也可以合设一校。由于次年开始实行,本县高级小学修业年限由3年改为2年,同时增设初级班,成为完全小学。
民国17年2月,大学院在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修改“壬戍学制”,改称“壬辰学制”,又称“现行学制”。规定:小学6岁入学,12岁毕业,仍为“四.二分段制”。
1949至1951年规定:小学修业时间6年,即初小4年,高小2年。
1951年,教育部通令:从1952年春季起,改小学“四.二分段制”为“五年一贯制”。1952年,在城关、粮富、金黄、马当、石涧等小学各招收一个班,试行“五年一贯制”,摸索经验。
1953年,教育部通知:“五年一贯制”缓办。从秋季起,一律沿用“四.二分段制”。对已招收的五年一贯制班进行了调整,决定全县学校统一为秋季始业。
1969年,小学一律改为五年一贯制。从1984年起,逐步改为六年制,为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而作准备。
课程设置清末,小学课程设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算术、历史、地理、格致、图画、体操等科目。各校视具体情况,加授手工、商业、农田等科目为随意科。每星期读经6小时,背诵及讲解经文6小时,另有温经课每日半小时,在自习课举行。《孝经》、《四书》、《礼记》节本为完全科必读之经书。第一年每日读40字,第二年每日读60字,第三年每日读100字,第四年每日读120字,总共5年应读101800字。高等小学堂,每日约读120字,每年应读28000字,四年读经112000字。
民国元年1月,初等小学开设修身、国文、算术、游戏、体操、图画、手工、唱歌、裁缝等科;高级小学开设修身、国文、算术、中国历史、地理、博物、理化、图画、唱歌、体操、手工、游戏、裁缝、外国语、农业、商业等科。
民国时期,课程设置先后经过10多次的改革。到民国37年1月起,教育部初小设公民训练、国语、算术、常识、音乐、体育、美术、劳作、珠算;高小设公民训练、国语、算术、社会、自然、音乐、体育、美术、劳作、珠算。
建国后,小学课程几经变更,1952年本县小学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见下表:1953年,改美工为图画。1955年改音乐为唱歌,增设手工劳动。1957年,农村小学高年级不开手工劳动,另开农业常识课。每周增加一节周会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时事政策教育。各年级每节课授课时间为45分钟。1957年规定四年级以上每年劳动半个月。
“文化大革命”期间,小学课程设置紊乱。1970年教材由各省自编,1976年后,本县开始使用全国统编教材,小学课程设置均按教育部颁布的教学计划规定全面开科。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全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除卷首概述、大事记和卷末附录外,全志设23卷,计69章236节,上限一般起于1840年,下限为1985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彭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