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书院 义学 私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彭泽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358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书院 义学 私塾
分类号: G527.56
页数: 2
页码: 410-41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彭泽县境内的书院、义学、私塾等教育机构的发展和演变。书院、义学、私塾是历代主要办学形式,但随着时代变迁,逐渐被现代学校所取代。
关键词: 彭泽县 书院 义学 私塾

内容

书院 靖忠书院,元至正四年(1344),由县尹王国辅建,旧址在县治北观音岩。并用以祀陶(渊明)、狄(仁杰)二公,后增祀赵昂发,故又名“三贤祠”。
  共学书院,系清康熙三十八年(699),知县吴士宏捐建,故址在县署后文昌阁右侧。
  敬业书院,系教谕彭滨捐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在县治泮水右侧(今粮食局内)。
  上述三书院均早毁,晚清时期,只有1所五柳书院。
  五柳书院,曾名柳洲书院,清道光年间江南总督陶澍,易名“五柳书院”以示对陶公(渊明)的纪念(该书院详细情况本志“名胜”节有附)。清末,邑中举人刘毓珍、高轩举先后任书院院长。书院有学田座落于项家山、长乐畈、湖西垄等处,清末时有田45亩,其租课收入作办学经费。
  书院设山长(即书院主持人、主讲者),多由名儒充任。书院讲学,有时由山长延请当地学行素著的举人、进士任教,但多由山长自讲。多传授儒家知识和身心、道德修养。
  书院生徒,一是已考中的秀才,为应乡试,每月定期几次来院听讲,并送诗文词赋请教师批改者,编入“文生月课”;一是入学的童生,常年住院攻读经史诗赋,以备应童试者,编入“童生常课”。
  义学义学亦称“义塾”,免费读书。按其经费来源和招生对象不同,可分为两种:一是官款和地方公款设立的符合入学条件的学童,都可入学就读;一是某宗族或义庄设立的,专课一姓子弟,这种义学实际是“族学”。县内影响较大的有春风堂、阁学、鱼池书屋等。
  明洪武年间,主簿孔希直在县治西凤凰山麓建春风堂,是县内最早办的义学。
  清代曾林霄在九都(今浩山乡)桥亭曾办族学。故址在桥亭亭阁前,依山建筑,大厅三间,中间是课堂,右厅供孔子神位,左厅是教师书房,东西两边各有书房10余间,为学生住宿和读书之所,大厅前是花园,有鱼池,后有亭,亭上刻有直径二尺许的“渔樵耕读”四大字,四周有围墙,称阁学。道光状元县人汪鸣相未第时,曾在此任教,其脍炙人口的《禀贼文》即作于这所义学,故阁学远近闻名。
  同治年间,港下凌氏建鱼池书屋,为凌姓族学。书屋建筑别致,正堂两大间,建在水池上,右侧是课堂和教师书屋。左侧有宿舍三间,供学生住宿。民国30年(1941),因日军侵扰,难民居住,失火焚毁,故址被瀼溪水库淹没。
  私塾 类型大致可分为几种:“家塾”,由一村或数家聘请教师设立,按学童年龄大小、程度高低、家境贫富议定全年学费;“东馆”是富裕家庭聘请教师,专门授其一家子弟;“闭馆”系塾师自行设馆,招收附近学童,自愿入学就读。按其招生对象又分两种:一曰“蒙馆”,一般只收卜一二岁以下的初学儿童,进行启蒙教育;教材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龙文鞭影》、《幼学琼林》、《孝经》、《论语》、《孟子》、《大学》、《千家诗》等,学生以读书、识字为主,年龄大,程度稍高的学生,也作日记和短文。一曰“经馆”,一般招收十三岁以上,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学生深造,准备应科举考试,教材有:《四书》、《五经》、诗、词、赋和历科墨卷、珠卷选本,也读一些散文和骈文。作业主要是练“八股文”和诗、词、赋等。
  私塾是历代主要办学形式,遍及城乡。民国23年,初等教育私立学校有35所,学生964人;25年有私塾214所,学生2288人,是公立小学的7倍。
  建国前,私塾灌输的是封建思想道德伦理观念。教育方法单一,学生每天功课总是背书、授新课(大多是点读而不讲解)、写字、读诗。学生不守秩序则以戒尺、教鞭进行体罚。民国年间,县府也曾下令取缔,但仍延续不断。
  建国初期,小学教育仍以私塾为主,但讲授的是新文化课本。直到1956年前后,私塾才改为村校,由民办改为国家或集体办学。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彭泽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全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除卷首概述、大事记和卷末附录外,全志设23卷,计69章236节,上限一般起于1840年,下限为1985年。

阅读

相关机构

靖忠书院
相关机构
共学书院
相关机构
敬业书院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彭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