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图书馆
九江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九江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书院 义学 私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彭泽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358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书院 义学 私塾
分类号:
G527.56
页数:
2
页码:
410-41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彭泽县境内的书院、义学、私塾等教育机构的发展和演变。书院、义学、私塾是历代主要办学形式,但随着时代变迁,逐渐被现代学校所取代。
关键词:
彭泽县
书院
义学
私塾
内容
书院 靖忠书院,元至正四年(1344),由县尹王国辅建,旧址在县治北观音岩。并用以祀陶(渊明)、狄(仁杰)二公,后增祀赵昂发,故又名“三贤祠”。
共学书院,系清康熙三十八年(699),知县吴士宏捐建,故址在县署后文昌阁右侧。
敬业书院,系教谕彭滨捐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在县治泮水右侧(今粮食局内)。
上述三书院均早毁,晚清时期,只有1所五柳书院。
五柳书院,曾名柳洲书院,清道光年间江南总督陶澍,易名“五柳书院”以示对陶公(渊明)的纪念(该书院详细情况本志“名胜”节有附)。清末,邑中举人刘毓珍、高轩举先后任书院院长。书院有学田座落于项家山、长乐畈、湖西垄等处,清末时有田45亩,其租课收入作办学经费。
书院设山长(即书院主持人、主讲者),多由名儒充任。书院讲学,有时由山长延请当地学行素著的举人、进士任教,但多由山长自讲。多传授儒家知识和身心、道德修养。
书院生徒,一是已考中的秀才,为应乡试,每月定期几次来院听讲,并送诗文词赋请教师批改者,编入“文生月课”;一是入学的童生,常年住院攻读经史诗赋,以备应童试者,编入“童生常课”。
义学义学亦称“义塾”,免费读书。按其经费来源和招生对象不同,可分为两种:一是官款和地方公款设立的符合入学条件的学童,都可入学就读;一是某宗族或义庄设立的,专课一姓子弟,这种义学实际是“族学”。县内影响较大的有春风堂、阁学、鱼池书屋等。
明洪武年间,主簿孔希直在县治西凤凰山麓建春风堂,是县内最早办的义学。
清代曾林霄在九都(今浩山乡)桥亭曾办族学。故址在桥亭亭阁前,依山建筑,大厅三间,中间是课堂,右厅供孔子神位,左厅是教师书房,东西两边各有书房10余间,为学生住宿和读书之所,大厅前是花园,有鱼池,后有亭,亭上刻有直径二尺许的“渔樵耕读”四大字,四周有围墙,称阁学。道光状元县人汪鸣相未第时,曾在此任教,其脍炙人口的《禀贼文》即作于这所义学,故阁学远近闻名。
同治年间,港下凌氏建鱼池书屋,为凌姓族学。书屋建筑别致,正堂两大间,建在水池上,右侧是课堂和教师书屋。左侧有宿舍三间,供学生住宿。民国30年(1941),因日军侵扰,难民居住,失火焚毁,故址被瀼溪水库淹没。
私塾 类型大致可分为几种:“家塾”,由一村或数家聘请教师设立,按学童年龄大小、程度高低、家境贫富议定全年学费;“东馆”是富裕家庭聘请教师,专门授其一家子弟;“闭馆”系塾师自行设馆,招收附近学童,自愿入学就读。按其招生对象又分两种:一曰“蒙馆”,一般只收卜一二岁以下的初学儿童,进行启蒙教育;教材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龙文鞭影》、《幼学琼林》、《孝经》、《论语》、《孟子》、《大学》、《千家诗》等,学生以读书、识字为主,年龄大,程度稍高的学生,也作日记和短文。一曰“经馆”,一般招收十三岁以上,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学生深造,准备应科举考试,教材有:《四书》、《五经》、诗、词、赋和历科墨卷、珠卷选本,也读一些散文和骈文。作业主要是练“八股文”和诗、词、赋等。
私塾是历代主要办学形式,遍及城乡。民国23年,初等教育私立学校有35所,学生964人;25年有私塾214所,学生2288人,是公立小学的7倍。
建国前,私塾灌输的是封建思想道德伦理观念。教育方法单一,学生每天功课总是背书、授新课(大多是点读而不讲解)、写字、读诗。学生不守秩序则以戒尺、教鞭进行体罚。民国年间,县府也曾下令取缔,但仍延续不断。
建国初期,小学教育仍以私塾为主,但讲授的是新文化课本。直到1956年前后,私塾才改为村校,由民办改为国家或集体办学。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全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除卷首概述、大事记和卷末附录外,全志设23卷,计69章236节,上限一般起于1840年,下限为1985年。
阅读
相关机构
靖忠书院
相关机构
共学书院
相关机构
敬业书院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彭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