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图书馆
九江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九江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卷十八 教育 体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彭泽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3580
颗粒名称:
卷十八 教育 体育
分类号:
G527.56;G812.756
页数:
34
页码:
410-44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彭泽县教育、体育的发展情况,其中包括了书院义学私塾、幼儿教育、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教师、体育机构、学校体育、群众体育、体育竞赛等。
关键词:
彭泽县
教育
体育
内容
第一章 教育
第一节 书院义学私塾
书院 靖忠书院,元至正四年(1344),由县尹王国辅建,旧址在县治北观音岩。并用以祀陶(渊明)、狄(仁杰)二公,后增祀赵昂发,故又名“三贤祠”。
共学书院,系清康熙三十八年(699),知县吴士宏捐建,故址在县署后文昌阁右侧。
敬业书院,系教谕彭滨捐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在县治泮水右侧(今粮食局内)。
上述三书院均早毁,晚清时期,只有1所五柳书院。
五柳书院,曾名柳洲书院,清道光年间江南总督陶澍,易名“五柳书院”以示对陶公(渊明)的纪念(该书院详细情况本志“名胜”节有附)。清末,邑中举人刘毓珍、高轩举先后任书院院长。书院有学田座落于项家山、长乐畈、湖西垄等处,清末时有田45亩,其租课收入作办学经费。
书院设山长(即书院主持人、主讲者),多由名儒充任。书院讲学,有时由山长延请当地学行素著的举人、进士任教,但多由山长自讲。多传授儒家知识和身心、道德修养。
书院生徒,一是已考中的秀才,为应乡试,每月定期几次来院听讲,并送诗文词赋请教师批改者,编入“文生月课”;一是入学的童生,常年住院攻读经史诗赋,以备应童试者,编入“童生常课”。
义学义学亦称“义塾”,免费读书。按其经费来源和招生对象不同,可分为两种:一是官款和地方公款设立的符合入学条件的学童,都可入学就读;一是某宗族或义庄设立的,专课一姓子弟,这种义学实际是“族学”。县内影响较大的有春风堂、阁学、鱼池书屋等。
明洪武年间,主簿孔希直在县治西凤凰山麓建春风堂,是县内最早办的义学。
清代曾林霄在九都(今浩山乡)桥亭曾办族学。故址在桥亭亭阁前,依山建筑,大厅三间,中间是课堂,右厅供孔子神位,左厅是教师书房,东西两边各有书房10余间,为学生住宿和读书之所,大厅前是花园,有鱼池,后有亭,亭上刻有直径二尺许的“渔樵耕读”四大字,四周有围墙,称阁学。道光状元县人汪鸣相未第时,曾在此任教,其脍炙人口的《禀贼文》即作于这所义学,故阁学远近闻名。
同治年间,港下凌氏建鱼池书屋,为凌姓族学。书屋建筑别致,正堂两大间,建在水池上,右侧是课堂和教师书屋。左侧有宿舍三间,供学生住宿。民国30年(1941),因日军侵扰,难民居住,失火焚毁,故址被瀼溪水库淹没。
私塾 类型大致可分为几种:“家塾”,由一村或数家聘请教师设立,按学童年龄大小、程度高低、家境贫富议定全年学费;“东馆”是富裕家庭聘请教师,专门授其一家子弟;“闭馆”系塾师自行设馆,招收附近学童,自愿入学就读。按其招生对象又分两种:一曰“蒙馆”,一般只收卜一二岁以下的初学儿童,进行启蒙教育;教材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龙文鞭影》、《幼学琼林》、《孝经》、《论语》、《孟子》、《大学》、《千家诗》等,学生以读书、识字为主,年龄大,程度稍高的学生,也作日记和短文。一曰“经馆”,一般招收十三岁以上,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学生深造,准备应科举考试,教材有:《四书》、《五经》、诗、词、赋和历科墨卷、珠卷选本,也读一些散文和骈文。作业主要是练“八股文”和诗、词、赋等。
私塾是历代主要办学形式,遍及城乡。民国23年,初等教育私立学校有35所,学生964人;25年有私塾214所,学生2288人,是公立小学的7倍。
建国前,私塾灌输的是封建思想道德伦理观念。教育方法单一,学生每天功课总是背书、授新课(大多是点读而不讲解)、写字、读诗。学生不守秩序则以戒尺、教鞭进行体罚。民国年间,县府也曾下令取缔,但仍延续不断。
建国初期,小学教育仍以私塾为主,但讲授的是新文化课本。直到1956年前后,私塾才改为村校,由民办改为国家或集体办学。
第二节 幼儿教育
民国25年(1936),本县办过一所“幼稚园”,收教官绅儿童30余人,次年,日军侵华,幼稚园随之解散。
建国后幼儿教育,始于1952年。县城设立幼儿园一所,招收3至7岁的幼儿24人,有保教员2人,工勤职员1人。1955年,从服务生产出发,全县办起幼儿班230个,入班幼儿2744人。当时幼儿教师未受过专门训练,水平低,教法不当,教学内容单一。县文教局举办幼师培训班,培训幼儿保教员200多人。后因师资工资、房屋设备等问题,这些幼儿班均告停办。
1960年,县文教局在城关幼儿园的基础上进行扩充,添置了设备,招收3个全托班,受托幼儿90人。有园长2人,保教员6人。农村各小学附设了21个幼儿班,入班幼儿716人。各班开设了识字、数数、唱歌等课目,安排跳舞、游戏、讲故事和简单的生活自理等活动。1962年,由于经费、设备等原因,农村小学附设幼儿班停办。城关幼儿园仅3个班,入园幼儿114人,保教和工勤人员10名。1967年,城关幼儿园班次增至7个,入园幼儿324人。
1965年,城关街道办起幼儿班,招收幼儿20人,保教员1名。
1968年,城关幼儿园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停办。
1976年以后,幼儿教育逐渐恢复。1981年6月,成立县幼托小组,制订了全县托幼工作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1983年全县共办起幼儿园57个,其中教育部门办1所,起示范作用,工矿企业办9所,城镇民办1所,农村民办46所,保教员96人,受教育儿童2839人。
全县普遍存在幼儿入园难的问题。目前,农村低龄儿童只能在家抚教,学龄前儿童大都能就近入小学学前班(俗称半年级)。成为一年级的预备班。
1985年,城关幼儿园仍为全县规模较大,设备较好,师资较优的中心幼儿园。在园幼儿380人,分大、中、小三个年级,各三个班。幼教人员大都受过正规的幼师教育,配有正、副园长,26名幼儿教师,2名职工。开设语言、计算、美工、体育、唱歌、故事、游戏、体操等课程。入幼儿园(所)学习一年,一般能认写100多个汉字,数100以内的自然数,唱20多首儿歌、民歌,跳几个简单的舞蹈,讲几个简单的小故事,背几首诗歌,教育幼儿养成懂礼貌、讲卫生、守纪律的好习惯,为进小学打下良好基础。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家庭为单位比较,幼儿比以前减少。越来越多的家庭,重视幼儿教育,除配合幼儿园外,在家庭还进行文化等方面教育,幼儿智力普遍增强。
第三节 小学教育
沿革 光绪二十九年(1903),科举废,新学兴。县署将五柳书院改为县高等小学堂。刘毓珍任堂长,有教员4人,文书1人,学生60人。民国元年(1912)更校名为彭泽县高等小学校。学生全部住读,校内有寝室60多间。学生不交学杂费,全年交膳费千文。以国文、英文、算术为主科。每年报考者百余人,正式录取的只有20多人。3年春,学校附设师资讲习所,至22年,教员增至10人,学生6个班共180余人。23年更名为彭泽县东门高等小学校。27年,县城沦陷,学校停办。
民国初年,马当镇设立马当初等小学堂1所,有教职员工5人,学生70人。11年,在县城忠义祠设立彭泽义务小学1所,有教员3人。17年改为彭泽县女子职业学校,同年,在县城增设彭泽县北门初级小学校1所,民国15年邑人许松友捐田百余亩及树木、砖瓦等在太平石涧桥创办彭泽县第三区中心小学。有教师6人,学生120余人。设一至六年级。
民国16年以后,先后办有太平关初级小学、黄土岭初级小学,白沙洲完全小学,郭家桥完全小学、瀼溪港完全小学。除公办小学外,民间私塾挂小学招牌的有50多所。
民国24年,全县有公立初级小学校69所,103个学级,学生4052人(其中女生1190人),教职员130人;有公立初等教育学校72所,116个学级,学生4439人。
民国25年以后,各乡设立中心国民学校,各保设立保国民小学,分别由乡长,保长兼任校长,教员由校长聘用。全县办保学68所,班级131个,学生5888人(其中女生2750人);中山民校3所,学生171人,教职员5人。
民国26年邑人张锦枝一家(其爱人、女儿均为教员),在定山公社老店陶村,自费办起一所小学,有学生60余人,不收学费,除按规定课程教学外,还向学生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第二年,日军入侵,学生疏散。各沦陷区学校均被迫停办。
抗日战争时期,县政府在黄港、庙前、下彭、杨梓、梅树、柳墅等处设过公学,民国30年办有7所学校,有教职员16人,学生322人。31年,增至9所,教职员增至18人,学生增至402人,另设义务教育工作队,陷区教育工作队,潜入日伪区秘密办救童班、妇女班、读书站、识字组抵制日伪奴化教育,日伪在县城设立小学一所,教授日语,少数汉奸子女入学。沦陷区农村仍办私塾,只教汉文。
民国34年抗战胜利后,学校虽得恢复,但校舍、经费不足,曾委任校长66人,无一人就职开学,除乡(镇)中心国民学校11所外,其余所谓保国民学校均为半公半私性质。是年,原彭泽县东门小学校改名为彭泽县双峰镇中心小学,有教员14人,学生210余人。建国后更名为彭泽县城关完全小学。民国36年本县国民教育基本情况见下表:
1949年,全县只有小学12所(包括私立小学),学生1011人,私塾57所,学生430人,时值建国之初,人力、物力、财力均感不足,遂允许私塾存在。
1951年,全县小学发展到22所,82个班,有教职员工132人,学生3699人。
1952年,在一区增设芙蓉完小,在人口稠密区增设初级小学。全县公办小学增至31所,教职员工185人,学生5478人。
1954年,开始按计划招收新生,在校学生6009人,教职员工240人。
1958年,全面普及小学教育。每个公社(场)都设立完小,每个大队都设立初级小学。棉船、马当、芙蓉三公社增设完小。全县小学47所(不包括村小),学生增加到13233人。1963年,调整学校规模和布局,将28所公立小学转民办,精简教师158人。
1965年,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全县小学发展到299所,学生17541人,教职员工740人(含民办教师292人。)同时,还开办多种形式的早班、晚班、全日制耕读小学。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下半年学校停课“闹革命”。1968年,村村队队办小学,学校办到贫下中农家门口。全县小学猛增到445所,学生28953人,教职员工974人。教学内容以学习毛泽东主席语录为主,辅以体力劳动。
1975年,全县继续大办小学,学校增至689所,学生44055人,教职员工1997人(含民办教师1608人)。后因过于分散,管理不便,曾于1977和1979年两次调整,全县减少到505所,学生55843人,教职员工2771人。
1981年,以公社(场)为单位,成立中心完小,领导和管理所辖区小学。据1985年统计,有小学394所,其中有:中心完小21所,村完小193所,初小180所。有学生55375人,小学在校学生是建国初期的22倍。学龄儿童入学率94.5%,普及率87.5%。
学制 清光绪二十九年《钦定学校章程》——癸卯学制(这年为农历癸卯年,故俗称为“癸卯学制”)颁布后,儿童受教育一般分为三步:蒙养院为儿童受教育的起点,修业年限为4年,入院年龄3至7岁,每日授课不得超过4小时;初等小学堂为儿童受教育的第二步,分完全科和简易科两类,修业年限为5年,入学年龄7岁以上。这级学堂,以“启其人生应有之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身体,令其发育”为宗旨;高等小学堂为儿童受教育的第三步,修业年限为4年,“以培养国民之善性,扩充国民之知识,强壮国民之身体”为宗旨。招收初等小学堂合格的毕业生。名曰“启立小学堂”。
民国元年,国民政府废除清光绪二十九年颁布的“癸卯学制”。9月3日“壬子学制”(注:以干支纪年号命制,后称旧制。)新学制规定:高等小学堂学生修业年限由4年改为3年。
民国11年,政府又制定中华民国学校系统案,并于11月11日公布施行“壬戍学制”,小学初级4年,高级2年,为“四.二分段制”,也可以合设一校。由于次年开始实行,本县高级小学修业年限由3年改为2年,同时增设初级班,成为完全小学。
民国17年2月,大学院在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修改“壬戍学制”,改称“壬辰学制”,又称“现行学制”。规定:小学6岁入学,12岁毕业,仍为“四.二分段制”。
1949至1951年规定:小学修业时间6年,即初小4年,高小2年。
1951年,教育部通令:从1952年春季起,改小学“四.二分段制”为“五年一贯制”。1952年,在城关、粮富、金黄、马当、石涧等小学各招收一个班,试行“五年一贯制”,摸索经验。
1953年,教育部通知:“五年一贯制”缓办。从秋季起,一律沿用“四.二分段制”。对已招收的五年一贯制班进行了调整,决定全县学校统一为秋季始业。
1969年,小学一律改为五年一贯制。从1984年起,逐步改为六年制,为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而作准备。
课程设置清末,小学课程设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算术、历史、地理、格致、图画、体操等科目。各校视具体情况,加授手工、商业、农田等科目为随意科。每星期读经6小时,背诵及讲解经文6小时,另有温经课每日半小时,在自习课举行。《孝经》、《四书》、《礼记》节本为完全科必读之经书。第一年每日读40字,第二年每日读60字,第三年每日读100字,第四年每日读120字,总共5年应读101800字。高等小学堂,每日约读120字,每年应读28000字,四年读经112000字。
民国元年1月,初等小学开设修身、国文、算术、游戏、体操、图画、手工、唱歌、裁缝等科;高级小学开设修身、国文、算术、中国历史、地理、博物、理化、图画、唱歌、体操、手工、游戏、裁缝、外国语、农业、商业等科。
民国时期,课程设置先后经过10多次的改革。到民国37年1月起,教育部初小设公民训练、国语、算术、常识、音乐、体育、美术、劳作、珠算;高小设公民训练、国语、算术、社会、自然、音乐、体育、美术、劳作、珠算。
建国后,小学课程几经变更,1952年本县小学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见下表:1953年,改美工为图画。1955年改音乐为唱歌,增设手工劳动。1957年,农村小学高年级不开手工劳动,另开农业常识课。每周增加一节周会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时事政策教育。各年级每节课授课时间为45分钟。1957年规定四年级以上每年劳动半个月。
“文化大革命”期间,小学课程设置紊乱。1970年教材由各省自编,1976年后,本县开始使用全国统编教材,小学课程设置均按教育部颁布的教学计划规定全面开科。1980—1981年度小学课程设置详见下表:
第四节 中学教育
沿革 民国18年(1929)秋季创办五柳中学,校址设在县城南岭文昌宫内。有专职教师2人,兼课教师多人。校长、教师均为本县宿师名儒。当年招一个班,学生40人。次年秋,因经费无着而停办。
民国36年秋,在县城开办彭泽县中正中学,为本县第一所全日制普通初级中学,校址在东岭西坡,有教员6人,次年,学生发展到70余人,开二个班。建国后,改为彭泽县初级中学,教职员工8人,学生59人;1958年,开始设立高中,成为完全中学,定名为彭泽中学。1959年教职员工增加到25人,学生增至330人。1958年在太平关设立彭泽县太平初级中学。
1961年,这两所中学,在校学生806人,教职员工68人,同年,县中有25名合格高中学生毕业,18人被大专院校录取。
1963年,在郭家桥设立一所初级中学。
1965年,棉船农业中学改为全日制普通中学。至此,全县有4所全日制中学,学生1097人,教职员工83人(其中民师3人)。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生参加“红卫兵”运动,校舍被占,学校图书、仪器、设备多遭洗劫。教师多被下放劳动,中学呈瘫痪状态。
1968年,开始“复课闹革命”,工人、贫下中农宣传队进驻学校,管理教育。同年,废除考试制度,不论成绩优劣,学生读一年升一级,教学质量急剧下降。
1969年,全县增设22所初中,共76个班,有学生3140人,教职员工192人(含民师57人)。次年,高中恢复招生。为解决20多所初中1684名初中毕业生升学问题,大部分初中学校增设高中部,改初级中学为完全中学。这年,全县招收高一新生27个班,962人。
1976年,普通中学继续发展,除完小附设的初中班外,有中学35所,初中186个班,学生9684人,教职员工618人(含民师226人)。基本形成公社有高中,大队有初中。中等教育发展过猛,造成师资奇缺,设备简陋,一大批只能教小学的教师调至初、高中任教,水平低下,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1977年,恢复大中专招生考试制度。1978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次年,调整中学网点,合并一部分中学,小学附设的初中班一律停止招生。初级中学每公社一所,保留县一中、县二中、太平、东升、棉船、马当、芙蓉、杨梓、黄花等
完全中学。调整后,全县共有完中9所,初级中学32所,学生15708人,教职员工982人(含民师407人)。
1984年,将农村完中合并成太平关、东升、棉船3所完全中学。加上驻县单位芙 蓉农场完中,朝阳机械厂子弟中学,连同县一中、县二中全县有完全中学7所。
学制 民国时期,本县中学学制大致分几个阶段:“壬子学制”,中学修业四年;“壬戍学制”为“三、三分段制”即高中、初中各修业三年。这一学制一直延续到建国后。
建国后,本县中学学制,经历几次变动。1968年以前,仍实行“三.三分段制”,高中、初中各修业三年,统一为秋季招生。1969年,根据毛泽东主席关于“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精神,本县各中学改“二二制,初、高中各修业两年,并改秋季招生为春季招生。1972年,恢复秋季招生。1978年开始,各中学招收的初中一年级学生修业年限改为“三.二分段制”即初中三年,高中二年。1981年秋季始,县一中高一年级新生修业改为三年,1983年以后全县完中高一年级开始实行修业三年,全面恢复“三.三制”。
课程设置 民国元年,中学开设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等科。女学生增设家事、园艺、缝纫。外国语以英语为主。民国18年,初中开设党义、国文、外语、历史、地理、算术、自然、生理、卫生、图画工艺、职业科目、童子军;高中开设党义、国文、数学、中国历史、中国地理、外国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军训体育、选修科。
民国21年初中开设:公民(改党义为公民科)、体育、国文、英语、算术、植物、动物、图画、音乐等科;高中开设:公民、体育、卫生、军训、国文、英语、数学、生物、化学、物理、本国历史、本国地理、化理、图画、音乐等科。
民国36年,县中正中学开设教学科目和学时分配见下表:
建国初期,实行新民主主义教育,中学废止公民、历史、军训等课程。
1950年8月,初中阶段设政治、语文、数学、自然、化学、物理、历史、地理,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等科。高中在此基础上增设生物和制图,减去自然一科。
1953年,初中开设:语文、算术、代数、几何、物理、化学、植物、动物、卫生常识、世界古代史、中国古代史、自然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中国革命常识、外语、体育、音乐、图画等科。高中开设:语文、三角、几何、物理、化学、人体解剖学、达尔文主义基础、世界近代史、中外经济地理、社会科学基本知识、共同纲领、外语、体育、制图等科。1956年,语文科改为汉语、文学两科,高、初中各年级增设实习课。初中三年级增设工农业基本知识课。1958年,政治课改为社会主义教育课,生产劳动正式列入教学课程。
1964年,中学课程设置见下表: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学只设政治、数学、外语(农村学校未开设)、工业基础知识、农业基础知识等几个学科,砍掉其它课程。
1976年以后,全县中学课程设置均按教育部颁发的《教育计划》,使用全国统编教材。
第五节 职业教育
职业学校 民国17年(1928),创办彭泽县女子职业学校,招收县内女青年学习纺织和刺绣,兼学语文、算术。分甲、乙两班,有学生50余人,教职员工6人。后经费无着,于20年停办。
民国35年秋,在太平关石涧桥设立一所彭泽县民生初级职业中学。教员3人,学生30余人。除学文化知识外,还兼学一些木工、缝纫、机械等专业知识,后因学生毕业无业可就,第三年停办。
1962年,城关公社在县城南岭背创办一所林工中学。开始招收学生50人,有教师2人。以后逐年招收一班新生。到1966年秋,除三个初中毕业班外,还增设了职业高中一个班。学生200人,教师10人。课程设置有文化、林业技术、电工、机械、制图、测绘等课程。学生在校担负公社林场育林和护林任务。毕业后参加公社农机厂或城郊大队的生产建设。“文化大革命”期间瘫痪,至1969年,学校停办,教师下放。
1963年,江心(今棉船)、马当两地,办起农业中学各1所。1964年,芙蓉、定山、太平、杨梓、先锋(今天红)、瀼溪、浩山、黄花、黄岭均办起农业中学。这些学校,在地方政府领导下,集体办学,国家扶持,培养农业生产技术人才。到1966年,全县农业中学11所,学生924人,教职员工67人。均有劳动基地,学生半工半读,勤工俭学。其课程除开设一般初中文化课外,还开设农业知识和农业机械课等。学生毕业后,既有从事农业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又可以报考普通高中。1969年后,一部分农业中学转为公办普通中学,一部分停办。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彭泽分校(简称共大)于1965年10月在上十岭垦殖场创办。是一所半工半读性质的中等农、林、牧技校。创办时开设农机、林学、医学三个班,招收学生152人,教职员工18人。实行“社来社去”的办学方针。
1968年,迁至太平公社鼓楼。开设农机、兽医、水电三个班,学生150人,教职员工21人。有水田730亩,旱地70亩,山地1.8亩,作学生劳动、实验用地。
1971年,招收150名新生,新编语、化两个班,数、理一个班,在校学习一年,毕业后分配到各中小学任教,是年有学生300人,教职工增至32人。
1980年,学校只开设一个农学班,学生45人,教职工30人。基地由农工管理。1981年,专门培训民办教师,开设普通培训班和专科培训班,每期5个月。
1984年该校更名为农业技术学校,每年从初中升高中考试中择优录取100名学生,开设2个班,经过正规化教育后报考对口的农林专业学校。
卫生进修学校 该校于1958年9月创办,原名彭泽县医务大学,有专职教师3人,学员40人,设卫生基础知识、临床诊断两科。经考核大都达到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水平。毕业后实行“社来社去”。
1967年,校址迁县城卫生局内,更名彭泽县卫生进修学校,建有校舍205平方米,培训在职卫生人员、民间医生和卫生员。学校设西医班、中医班、妇产科班、中药炮制班。1967至1985年共举办培训班21期,培训医务人员835人,其中民医及卫生员395人。
农机学校 1969年创办于上十岭垦殖场,1981年迁入县城农机管理站内,为全县培养农业机械技术人员。学校占地面积350余平方米,有教室、会议室、学生宿舍、食堂、图书资料室、实验室。开设农机修理、大中小型拖拉机驾驶、动力操作、维修与保养、农用电工、植保机械、农机经营管理等学科。截至1985年底,举办培训班51期,培训农机员4350名。
供销职工学校 该校1973年创建,原名彭泽县商业学校,1982年归口县供销社辖,更名彭泽县供销职工学校。
校址设泉山乡林场南面,距县城3公里,占地面积千亩之多。学校建有办公楼、教室、图书阅览室、资料室、宿舍及食堂,面积为800平方米。有篮球场、运动场地、劳动生产基地。现有专职教师3人,职工4人。建校12年来,共举办棉检、财会、统计、政工、保管、物价、厨师、文化等长、短期训练班91期,培训人员达3315人。
粮食职工学校 学校座落于泉山乡尖山黄村东北侧,距县城3公里,占地面积4亩多。学校建有教学楼、阅览室、资料室、会议室、宿舍及食堂,面积约630平方米。有校长1人,教师3人,行政人员2人,职工2人。设政治、文化、专业基础知识等课程,共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72期,培训粮食系统职工1644名。
1985年,该校面向全市招生,设高、初中两个班,课程设置有:哲学常识、政治经济学、语文、物理、化学、粮商业基础知识、粮油储藏、检验、珠算等学科。高中学制一年,每年计划招生100名。
成人教育 1979年,江西师范学院(后改称江西师范大学)恢复高等函授教育,本县6名在职教师进行数学函授专业学习。1985年毕业。
1982年3月,江西广播电视大学九江分校在本县招收45名工人半脱产学习,1983年又招考40名,85年招考60名,分别攻读中文、工业企业管理、法律专业。至1985年有30名获得电大中文专业(专科)毕业文凭。
1984始,江西省推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本县首批报考者107人,分别参加马列基础理论、法律、中文三个专业十门课程的考试,有68人获得了一门以上的单科合格证书。
1985年始实行中师考试,本县有542名中小学教师参加,当年有370名获得一门以上单科合格证书。
第六节 扫盲教育
明代,当时乡间开办的“义学”或“书塾”,供贫家子弟免费就读,教学粗浅日常用字,教化民俗,这实为扫盲之举。
清末,推行公民教育,提倡民众识字,令城乡各处设识字学校为实施场所。
民国时期,推行社会教育。21年(1932)本县设立3所民众学校,1所妇女补习学校,开办多期扫盲补习班,受教育的民众约2000余人。
民国24年,本县区、乡小学开始办民众文化补习班。至民国33年在国统区,县政府、县党部、县参议会及各区署均各设一个成人班,各保甲办理甲乙级国民训练识字教育,每年识字人数均有2000余人。在各中心学校及国民学校各设民众问字处。半年,问字者379人次。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心国民学校辅导区办理的失学民众高级成人识字班10个,其中妇女班5个,初级成人识字班11班,其中妇女5班,国民学校办理的失学民众初级识字班66个,其中妇女26班。
民国时期,经费匮乏,国民政府虽三申五令办教育的政令终成一纸空文,失学人数众多,文盲、半文盲遍及城乡。据1949年统计,全县文盲、半文盲占总人数的93.4%以上。而女性又多于男性。
建国后,大力开展扫盲运动。1950年下半年,县教育科举办“冬学教师培训班”,培训182名骨干。集中农村小学教师学习“速成识字法”,开展扫盲。是年冬,全县农村办起夜校53所,学员931人,以识字为主,结合向农民进行革命教育。
1952年冬,农村夜校发展成为常年性的农民业余学校19所,40班,学员636人;季节性的农民业余学校93所,116班,学员2068人;冬学210班,学员6104人。这些业余学校,实行“速成识字法”教学,除一部分业余教师外,所有农村小学教师,每人都担任一个班的教学工作。同年县城办起了1所工人业余学校,设3个班,168人。
1954年,县城各手工业单位,办起了5所学习班和扫盲班,学员计99人,街道办两个市民班,有学员78人。1955年,县城扫盲班有学员1351人,农村冬学发展到259班,学员6947人。1956年有247人经过考试,达到脱盲标准。1957年,参加扫盲学习的有14427人,其中又有2520人达到脱盲标准。
1958年秋,在“大跃进”形势推动下,扫盲工作跃进,农村中所有文盲(除残疾者外)都参加学习,限期扫盲。两个月突击,大部分社、队向上级“报喜”,自认成为无盲社、队。实际是片面追求速成,并未收到实效。
1959年,县文教局采取“农闲多学、农忙少学、大忙不学,忙后复课”的方法,稳步前进。每年有二千多人经过考核达到脱盲标准。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农民夜校处于瘫痪状态。老文盲不能扫除,脱盲的大量“回生”,新文盲成批产生。1972年,工农教育恢复,各地夜校改为政治夜校。偏重政治宣传,不搞识字教育,扫盲工作未见明显效果。
197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扫除文盲的指示》后,全县采取举办集中识字班、常年夜校和送字上门等形式继续对12至40周岁的文盲进行教育。普及小学教育,提高儿童入学率,堵塞新文盲产生。截至1981年止,本县青壮年中文盲、半文盲所占的比例,已由建国初期的93.4%下降到9.7%。
1985年,全县办夜校56所,上学人数7-11岁的72人,12-15周岁的1588人。一批新文盲继续为脱盲学习。
第七节 教学研究
光绪二十九年(1903),废科举,兴新学。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方针,推崇孔教,不许离“经”叛“道”。“癸卯学制”虽规定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实际上仍袭科举一套。
民国时期,县教育局(科)下设督学组,负责国民学校的行政督导和教学研究。中心国民学校负责辅导保国民学校的教学业务。县、乡两级分别成立国民教育研究会。民国13年(1924),教育局设督学2人,1人负责几个区,每学期视导各级学校一次。各区教育委员,不定期视导本区局属学校,不少于两次。民国36年,全县以11所中心国民学校为辅导中心,负责本区保国民小学业务辅导。当时,新教育思想传入,教法上各有尝试,低年级以灌输式为主,高年级班有讨论、抽问、笔记的方法,引导学生领悟内容。对教师只要求教学上不触犯党禁,其它无具体规定。
教学上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死记硬背。教师上课仍无教案、无计划,教学未当作一门科学来研究。
1956年,县教育局成立了教研室,具体组织、辅导全县教学研究。按照苏联“五环教学法”(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组织教学,各中心完小成立学区委员会,各校分科设立教研组,每周有一至二个下午的教学研究活动时间,钻研教材,发掘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有目的地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探讨新的教学方法。
1958年,全县中小学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工作方针,大胆革新创造,冲破“五环教学法”的程式束缚。对课程设置和教材的内容进行了增、删、补、换。搞“单科独进”放教学“卫星”。
课堂教学和实验操作结合,学校大办工厂、农场,组织师生下厂、下乡劳动,学习生产知识,增加实验、实习、参观、访问等实践活动。由于过多的社会活动和劳动,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1963年,各中小学,以教学大纲为尺子,以教材为依据。就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中,如何狠抓关键,突出重点,因材施教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纠正各科齐头并进的做法。小学注重语文、算术的教学,中学注重数学、外语的教学。教师将课堂教学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运用启发式,精讲多练,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知识,弄清基本概念,熟练基本技能。“文化大革命”期间搞“开门办学”,教学工作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紊乱,县教研室撤销,各级学校教研机构处于瘫痪。
1976年后,中小学逐步恢复和建立各项规章制度,课堂教学又居于学校的主导地位。
1977年,县教研室恢复工作,中学以校为单位,分别成立各学科教研组,按“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认真指导作实验,认真检查教学效果”6个环节,开展教研活动,通过传、帮、带,公开教学,示范教学,外出参观,函授辅导,举办讲座等渠道,帮助教师学习和研究新教学大纲、新教材,过好教材关,练好基本功。1985年,全县组织424名初中教师和1296名小学教师参加教材教法过关考试,有927人达标。
1978年后,各中小学把学习新《教学大纲》作为经常性的教研内容,教研空气浓厚。1981年12月成立彭泽县教育学会。研究探讨教学上急需解决的专题,组织广大教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学校管理学》,研究教学方法,该会以县一中中心教研组为学会活动中心,分三级活动网,即完全中学片,初中片,中心完小片。各校每周自行活动,各片每学期集中活动两次,以学科教研为活动课题。还与省内外几个学校建立固定联系,沟通信息,交流论文、资料。
1985年,教研工作重点,围绕提高教师文化业务素质、开发学生智力这一中心,开展多种形式活动。上半年,教研室全体人员分别深入到6所完全中学和四所农职业学校调查教学情况,9月初又组织了3个调查组,分赴到4个片区、27所中学检查。通过抽考途径做好质量分析工作。上学期对全县小学三、四年级7835名学生进行语文、数学抽考,下学期对棉船片区11所中学1320名初三学生的数学成绩作比较全面的分析,建立质量档案。还开展竞赛活动,举办选拔型考试;提高“尖子”率。上学期组织高、初中学生数学竞赛;下学期组织语文、物理等学科的竞赛,开展政治、历史、地理小论文评选活动。县一中高二学生段云获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7名学生获九江市作文竞赛奖,有2名学生分别获九江市高中历史小论文一、二等奖。抓课堂教学方面,全县开展小学语文、数学、思想品德3门学科,最佳课的评选活动,评选出教学优胜者13名。教研活动深入开展,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当年,组织有关人员对南岭小学首届实验班毕业生进行全面验收,32名学生中有31名合格,合格率达97%。是年,全县参加高考493人,录取255人,录取率51.7%;录取飞行员2人,升入九师、中专计95人。大专录取人数创历史最高水平。
第八节 教师
队伍的发展 清末,聘用教师办法大致是:私塾教师(也称蒙学先生),大都由学东或学生家长聘请;书院主讲,多为名士自行设馆,教师(亦称经学先生)由堂长选聘,并报经地方官核准;县儒学的学官、教谕、训导,系朝廷命官,均为科举出身。
民国时期,各学校的教员由各学校校长根据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教员资格聘请,然后报县教育局(科)备案。高师(相当中师)、简师、师训班毕业生,或同等学历,经试用合格始可聘用。公办中、小学教师,一律由县教育局(科)统一管理和调配。农村私塾教师,由学生家长自行聘用,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据民国25年(1936)版《江西年鉴》载:民国23年彭泽初等学校教员公立19人,私立18人,私立教职员工兼者36人。24年,彭泽完全小学教职员公立13人,初级小学教职员公立130人,初级教育中的公立教职员143人。除此之外还有遍布乡村的私塾教师。该时期教师资历情况,据民国36年对全县11所中心国民学校教员教育程度统计:简师21人,占总教员数的30%;高师16人,占23%;高中7人,占10%;初中15人,占22%;其他10人,占15%。11所中心国民学校计有教师68人。
建国初期,经过考核和审查留用了旧学校人员52人。1951年后,一部分乡村小学教师和塾师共86人,发给合格教师证书。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从工农群众中又选拔一批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充实教师队伍。1951年后,部分私塾教师转为公办教师,招收社会失业知识分子充当小学教师,师范学校分配的部份学生,1959年又吸收178名民办教师。至1962年,全县有中小学教师766人,其中民办教师303人。“文化大革命”期间,部分合格教师下放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另一方面,不问文化业务水平高低,又大量吸收民办教师,大批地从小学选调骨干教师和社会招聘代课教师充实中学师资。1976年,全县共有小学教师2243人(其中民办教师1794人,占小学教师总数的80%),中学教师723人,(其中民师226人,占中学教师总数的31%)。这一时期,教师队伍管理混乱,师资素质差。
1976年以后,先后从中学调回原小学骨干教师,对全县民办教师队伍进行整顿,经政治、文化和业务考查,择优录用,合格者发“任用证书”,登记建档。先后吸收一批合格民办教师转为国家正式教师。1985年底,全县有普通中学教职员工3397人,农业中学教职员工55人,职业中学教职员工10人,小学教职员工2268人,幼儿园教职员工106人,成人学校教职员工25人,兼课教师60人。
培训提高 1952年,以7个辅导学区为单位,举办“星期日学校”,由本区完全小学组织和辅导小学教师。
1954年,开始把文化水平较低而有培养前途的青年教师,有计划、分期分批地派往九江师范轮训一年。是年,轮训经考试合格者13人,1955年14人,1956年15人,1957年14人。受培训者经过一年时间系统学习,业务水平有所提高,基本适应教学工作。
1957年,对全县小学教师进行函授培训。县文教局配备了专职教师管理和辅导函授,基层以辅导区为单位成立函授辅导站,各完小校长兼任站长,站以下按地区或学校划分函授小组。聘请文化业务水平较高的教师兼辅导员。1959年春开始,各函授站采取单周大集中,双周小集中(小组活动)的辅导制度,按文化程度和教学需要编班,全县编师专文科班37人,数学班9人,中师语文班88人,数学班8人,初师语文班70人,数学班192人。
1959年暑假,县文教局在县城举办中师、初师函授学习班,有300人参加学习。各公社利用暑假时间组织民办教师就地培训。1961年以后,采取“分散自学,加强辅导,确保时间,定期检查”的方法,规定每周保证4小时学习时间,每月进行一次辅导活动,小组活动和研究活动结合起来。每学期进行一次成绩考核,检查学员提高的程度。
1976年以后,每年暑假各公社均开办小学教师暑假学习班,组织民师学习,按照实际水平,分别学习语文、初中数学,小学高、中年级语文及汉语拼音等。结业时,进行考试,成绩报公社并抄送各民师所在的大队备案存查,每年参加学习的1500多人。
1979年,举办电视大学辅导班,学员30人。1981年增加到40人,还有80人参加自学。
1981年开始,有计划地组织青年民办教师轮训,每期5个月。设普通班,学习语文、数学;专科班学习英语。
1985年,为59名教师参加电大、函大学习提供条件;选送了20名教师分别到师范院校进修深造。
政治地位 旧社会教师政治地位低下,被上层人物称为“教书匠”,但民间尚有尊师的传统。建国后,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1950年,在城关完小和县中建立团组织。1951年,县成立教育工会,吸收大批教师为会员,教师属工人阶级的范畴。
1954年3月,县举行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时良霞代表教师参加,同各界代表共商全县大事。1955年,女教师杨醉菊出席江西省英模大会。1956年暑假,县委举办“知识分子建党训练班”,在教师中发展一批中共党员。1961年以后,全县完小以上的学校,基本上有党员干部,规模较大的学校,建立中共党支部或党小组。至1985年,全县教育系统有党支部30个,党员241人。教师中有市人大代表1人,县人大代表8人,县政协委员13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师被污蔑为“臭老九”(列为第九位),部分教师被当作“牛鬼蛇神”,成为“专政”对象。
“文化大革命”运动后,教师从政治上又一次获得解放,被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和依靠力量,平反和处理了大批的冤、假、错案,错划为右派分子的教师,全部改正,恢复名誉和工作。1984年,县委、县政府召开“庆三十年教龄”教师大会,颁发荣誉证书。给24名中教五级,7名小教三级的教师家属解决农业户口转非农业户口的问题。
1985年9月10日第一个教师节,县主要领导,分头深入各学校,走访教师,解决具体问题。全县上下围绕教师节,宣传重视教育,发展教育的意义,宣传尊师重教单位和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召开庆祝会、座谈会,表彰优秀教师102名,评选出尊师重教先进单位20个。教师节后,组织尊师重教、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报告团,深入基层进行报告。年末,全县共评选出先进教师572人,模范班主任234人,有132名教师加入中国共产党。
生活待遇 清末民国初年,本县高等小学堂教员年俸,平均约为一百八十千文,校长年俸在二百五十千文以上,一年收入可养活10口之家。
民国12年(1923)以后,小学教员薪俸由年俸改为月俸,教员每月20银元,校长每月24银元,正常年景可买谷十余石。22年教员薪俸每月增至26银元,校长、教导主任28至30元。
抗日战争期间,教职员工薪津虽增几次,每月薪俸几十至几百元,另外还有津贴,但物价飞涨,货币贬值,小学教员薪俸微薄,生活困苦。有“粉笔生涯,人生末路”之慨叹。
1949年以前,私塾教师薪俸一般以稻谷计算。年薪稻谷从10石到20石不等,有的则是学生轮流给塾师供膳,另加适当薪俸。
建国初期,小学教师每月平均发给大米80斤,中学教师100至120斤。1952年上半年,乡村小学教师每月大米增至180至210斤。下半年,改为按“工资分”计算。完小教师平均每人每月100分左右,完小校长最高的达150分以上,乡村小学教师略低。中学教师平均每人每月150分以上,中学校长200分。每个工资分折人民币二角二分。
1955年,对一些工资偏低的教师,一般都增加一级(十个工资分)。
1956年,教师工资实行改革,改革后,小学教师最高级别为小教六级,每月42元,最低级为九级,每月29元。中学教师最高级别为中教六级,每月64元,最低级别为中教十级,每月38元。
1963年,根据教师的思想和业务水平,适当照顾资历和教龄,部分教师升一级工资。
1972年,本县小学教师依据工龄,套工人工资级别。小教六级以下的小学教师普升一级或两级。中学教师工资偏低者也升级。
1977年,全县40%的教师增加一级工资。接着,又给2%的教师(工作表现好、贡献大的教员骨干)增加一级工资。
1979年,40%的中小学教师增加一级工资。并从秋季实行班主任津贴。中学班主任每月津贴6元,小学班主任每月津贴5元。
1981年,中小学教师又普遍增加一级或两级工资。至此,本县小学教师最高工资已达行政20级每月66.5元,中学教师最高工资达中教四级,每月85元。除增加工资外,还享有各种福利待遇。60年代初,发教职员工及家属粮食差价补贴。1963年,对没有配炊事员学校的教师,每人每月发给小伙食团补助费2.5元。1965年,按工资总额的2.5%提取工资福利费,解决困难者。1979年后,教职员工每人每月发给副食品补贴费5元,每年冬季还发给教职员工烤火费或木炭。教职员工享有公费医疗,牺牲或病故后,发给丧葬费,对遗属进行抚恤。
民办教师的工资,1966年以前,由学校从学费中支付,1969年开始“民办公助”,1978年以后,民办教师工资从农业生产提留及国家补助费中开支,每人平均工资600元左右,最高可达千元以上。享受医药费补助、付食品补贴、班主任津贴、奖金、烤火费等福利待遇。
第九节 行政管理
机构清代,县衙内设置“儒学署”,设教谕、训导各1人,主持文庙(或称孔庙、圣庙)春秋二季的祭祀,宣扬儒家经典和皇帝训谕,教导和管束全县生员,并主持县考(秀才预选考试)。
民国元年(1912),县级教育行政机关在县署下设立“劝学所”,管理全县教育。设所长1人,视学1人,下设劝学员数人。
民国13年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县教育局组织规程》,撤销劝学所,成立教育局,设局长1人,督学2人,下设3股,配有3名科员。
民国23年撤销教育局,县政府内设督学办公室,设督学1人,专司教育。
民国27年在政治科内设督学1人,专管教育,另设陷区教育工作队、义务教育工作队。省府派有教育督导员,常驻彭泽。
民国37年后,区署初期设民教指导员,后期改民政指导员,督办民政及教育事务,乡镇公所,设文化干事,办理教育文化事务。保设保学委员会,后改国民教育委员会,负责筹措办学经费。
建国后,教育行政机构设置情况,见本书“县人民政府”节。
管理 民国初年,高等小学堂长(校长)选用县内鸿儒硕彦,德望俱高者充任。并由地方绅士推荐,劝学所报请县署任命。教员则由校长聘请,校长负责管理学校。
民国16年(1927)以后,完全小学校长,由教育局直接任命。各校教员在征求教育局同意之后,由各校长聘请。
民国25年,中学校长由省教育厅提名,报请省政府批准任命,校长资历应为高等师范大学毕业或其它大学本科毕业,具有5年以上教龄者。小学校长由县教育科提名,报请县政府批准任命,校长资历为师范学校或高等师范科毕业,经县检定委员会检定合格并服务2年以上,且有成绩者。校长接受任命后,即可聘请和辞退教员,选考和开除学生,具有管理学校的全权。规定虽严,执行不力。解放前夕彭泽国民学校校长,多由称霸乡里的保长兼任,教员则由其聘请,非亲不用,教育质量,极为低下。
建国后,小学设校长、教导主任、总务主任,民主管理学校。县城中心完小校长由县教育局报县委组织部备案后任命,中心完小教导主任,总务主任由教育局直接任命,各大队完小校长、教导主任均由各乡政府任命。实行校长负责制。
中学设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总务主任,下设教导、总务两处,协助校长管理学校教育、思想政治和后勤工作,学校领导实行集体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初级中学校长由教育局直接任命,县一中、二中、教师进修学校和各完全中学校长由县委组织部任命。各校成立校务委员会,由校长、教导主任、总务主任和教师代表若干人组成,贯彻执行教育方针,管理学校工作和处理其它事务。学校按学科划分教研组,协助教导处管理教学工作。1959年,县中、城关完小,城关幼儿园联合成立县教育系统第一个中共党支部,70年代各公社教育系统均建立党支部,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
各类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由县教育局、县工会等主持部门负责管理。
经费 明清两代,书院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学田租谷,义学经费主要是官款或地方公款,而私塾经费则由学生家长分摊。租款收支的统一组织,名曰“宾兴”,县一级的叫“大宾兴”,乡一级的叫“小宾兴”。全县大小宾兴共有田产约200亩。
民国初年,县一级教育经费,除由省、县两级政府统一预算核定,分月下拨外,地方还自筹经费,来源于学产收入,或公共款产拨充。县教育经费,每年3千余银元。当时全县只有1所高等小学,继而在马当创办1所初等小学,学校少,资金颇为充裕。16年以后,全县学校增多,教育经费也随之增加。
民国22年,全县教育经费为18878元(法币,下同)。
民国23年,教育经费压缩,公立小学6660元,私立小学为5564元,加上其它各项教育事业的费用开支,不足2万元。地方岁出教育费19261元(包括学产收入13233元),约占地方总岁出的3.5%。
民国26年—34年,教育经费无来源。
民国35年,国民大会公布的《宪法》规定:“教育经费,在市县一级不得少于预算总额的35%,其依法设置之教育基金及产业应予保障”。究其结果,一纸空文。
建国后,经过3年的经济恢复阶段,中小学经费统由国家拨款,教育部门根据事业发展任务,招生计划,人员编制等情况,保证重点,兼顾一般。1953年,全县支出49043元,到1985年增加到269907元(见附表),民办学校经费,采取民办公助。厂矿办学,由本单位负担开支。地方财政用于教育的投资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提高到16.11%,但与迅速发展的教育事业仍不适应。农村中小学校舍修建和设备维修,国家只能酌情给予补助。大部分依赖乡村集资解决,1984至1985年,全县共集资491万元,兴建改建和维修中小学校舍面积79375平方米,添置课桌凳18900套。
第二章 体育
第一节 机构与设施
机构 明清两代,武术、龙舞、狮舞、竞渡……等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均自发进行。
民国时期,开始推行社会体育运动,提倡妇孺运动。体育运动的组织和指导工作由县教育科(局)兼管,无专门机构。
建国初期,体育工作由县文化馆和团县委兼管,设专职干部1人,处理日常工作。
1953年秋,成立彭泽县体育运动委员会,配专职干部1人,与县文教科合署办公,行政领导由县文教科兼管。
“文化大革命”期间,体育工作由县革命委员会政治部兼管。1972年机构恢复。1984年机构改革,与县教育局合署办公,保留机构名称。
1983年12月成立彭泽县老年人体育协会。该会成立后,积极组织老年人开展体育活动。举办门球、钓鱼、登山等竞赛活动。
设施 建国前,县城体育活动场所,仅南岭老衙基(今城关轧花厂所在地)一处,面积2200多平方米,场内除一副破旧的篮球架外,一无所有。农村更无公共体育场所。
建国后,各类体育设施数量、种类逐年增加。至1985年境内有体育场2处,篮球场130个、足球场3个。设备较完备,规模较大的体育设施集中于县城。
人民体育场 1979年,在县城东郊马湖南端着手建设人民体育场,共填土石6万余立方,1981年10月竣工。占地面积近2万平方米,内有长400米、宽9.62米的平整环形跑道一条,还有田径赛区、足球场、排球场、门球场。广场的南西二侧设有能容纳5千观众的看台。整个广场地坪绿草如茵,蔚为壮观。既为体育活动、比赛场地,又作人们散步、小憩之所。在此进行过省市级比赛多次。
灯光球场 1963年,县总工会在县人民政府门前(现建文化馆),建成面积约2200平方米的灯光球场,次年,拨款2万多元在球场四周增建可容纳1000多人的看台和器材保管室、广播室、运动员休息室及乒乓球训练房。1979年,该场地转让给文化馆建房。灯光球场移县一中另建。
1984年5月,在县一中运动场东端新建灯光球场,占地面积1164平方米,东、南、北三面建有八级看台,可容纳2千多观众。并设有器材保管、播音、运动员休息室及体操活动用房。该球场曾多次提供给省内外球队作比赛场地。
第二节 学校体育
课程 民国初期,废科举,兴学堂,全县各类学堂开始设体操课,但只列为随意科。民国12年(1923)各校改体操课为体育课,由随意科改为必修科。每周授课2—3节,授课范围扩大,既有球类活动,又有田径活动。民国25年全县中心国民小学开始设童子军组织,体育课每周增加到4至5节,增加童子军训练和军事训练,对学生进行所谓“智、仁、勇”的教育。
建国后,中心学校开始每周安排两节体育课,后增加到“两课、两操、两活动”,即:每周安排两节体育课,每天坚持早操和课间操,每周安排两节课外活动为课外体育活动。大部分中小学每天上午第三节课后,还进行眼保健运动。规定体育成绩计入学生升留级总分。以“德、智、体”全面发展评选优秀学生。1970年后,体育课被军事训练、开门办学、生产劳动所代替。1976年,中小学校恢复了正常的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也开展起来。
教师 民国年间,本县各学校开设的体育课程,大都配兼职教师,专职体育教师甚感奇缺。
建国后,专职体育教师亦很缺乏,中小学中,除县城两所中学和三所完小以及农村完中、中心完小,配备具有体育专科毕业的专职体育教师外,绝大部分学校体育课由其它科任教师兼带,体育技能差,无体育教学经验。体育课在相当一部分学校流于形式。60年代,坚持培训体育任课教师,利用每年暑假办1—2期学习班,系统地学习体育教学大纲,熟悉教材,研究教法,进行示范教学,组织集体备课,开展业务培训。共培训体育任课教师近百名。
1982年暑假,县体委重点培训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共举办3期,每期24天,近90名教师受训。
1984年,全县中小学专职体育教师22名,其中,高等体育院校资历的5人,专科体育院校资历的6人,中专(含高中)资历的5人;民办体育专职教师6人。
锻炼标准 1958年在各中小学试行“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简称“劳卫制”)。开始为中小学生课外活动锻炼内容,由学生按照自己的年龄和特长选择,有目标的参加锻炼。次年,这项制度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各学校确定了测验员,定期在学生中检测。是年,有34名中小学生达到劳卫制锻炼标准,并被县体育运动委员会授予一、二、三级“劳卫制”证章。在“大跃进”年代,学校体育搞所谓“放卫星”,在学校中大搞短期突击;限期达标,各校普遍发生虚报体育成绩。1964年,推行青少年锻炼标准。
1978年,全县各中小学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简称“达标”)。1982年,在各校普遍施行。
业余训练 1973年8月,县体育运动委员会聘请四名教练员,开设武术、篮球、排球、乒乓球四个班,有106名青少年参加业余训练。1975年5月正式成立彭泽县青少年业余体校,校址设在城关完小。设武术、田径、篮球三个普通班,学员80余人。这些学员均属在校学生,坚持课余时间练习,寒暑假集中训练。至1985年共培训学员800多名,为高、中等体育院校输送一批人才。
竞赛活动 民国年间,中、小学校际间单项竞赛活动不时举行,民国22年,县城曾举办田径运动会,参加的学校有东岭小学、北门小学等9所,运动员200多人。
民国27年,县教育局在县城举办全县小学夏季运动会,参加者有县城中心小学、北门小学、马当小学、瀼溪小学,沙凸洲小学、石涧小学、太平关小学等,参加比赛的学生200余人,比赛项目有:跳高、跳远、拔河、踢毽子、举重及球类比赛。
建国后,中小学班与班、校与校之间小型多样的比赛很活跃,各中学一般每年举行一次运动会。全县性中小学生运动会每隔三至五年举行一次。至1985年在县城举办过幼儿田径运动会8次,小学生田径运动会17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20次,参加竞赛的学生计3千多名。本县参加省、市历届运动会的代表队成员,多数来自学生。1962年,组队参加九江地区中学生乒乓球比赛中,女队获团体赛第一名,男队获团体赛第三名,学生朱武华获女子单打第一名。1981年县业余体校的篮球队,在都昌县举行的皖、鄂、赣三省青少年篮球协作比赛中,女队获第四名,男队获第五名。同年,九江地区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在本县举行,县中学生代表队累计总分为139,荣获全区总分第一名。1983年止,本县有105人次代表九江市,出席全省青少年田径运动会。1983年在全省田径运动会上,黄洁获女子甲组“100米、200米”赛跑第二名,何美珍获女子甲组“400、800米”赛跑第二名;梅健荣获500克手榴弹投掷第一名。1985年,在全省青少年田径运动会上,本县业余体校学生时晓霞获女子100米赛跑第四名,陈爱红获女子300米赛跑第六名,王文魁获全能比赛第五名。
第三节 群众体育
历代相传,有武术、举重、游泳、棋类、舞龙、舞狮、爬杆、踢毽子、踩高跷、划龙船、跳绳等民间体育活动项目。特别是武术和划龙船久传不衰。建国前,有的以自然村为单位,有的则以族姓为单位自愿结合,延师设馆,利用农闲和早晚时间习武,强身健体,自卫防患。建国后,这项传统体育活动在民间仍有开展。龙舟竞赛,尤为沿江及滨湖地区的龙城、棉船、马当、芙蓉、太平关等地人民所喜爱。每年端午节,县城都在长江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活动。龙舟竞渡,浪花飞溅,两岸观者如云,催浆锣鼓和迎接夺标的鞭炮声,响彻晴空,场面甚为壮观。
民国25年(1936)农历五月初五(6月23日),龙城镇居民和对岸宿松县套口居民举行龙舟友谊赛,双方各组船5艘,饰以红、黄、蓝、白、黑五色龙头、龙尾,参赛者亦着有色衣服,五彩斑烂竞渡江上,飞舟腾浪。龙舟竞赛这一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至今仍延续不断。惟“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视为旧“文化”严令禁止达10年之久,1980年后,才获恢复。县航运公司的黄龙船和县水产场的黑龙船,每年端午节互相竞赛,已成惯例。
春节期间,农村群众自愿组织,自筹资金,以文娱活动形式,玩龙灯、舞狮子,欢度佳节。儿童平常玩耍的滚铁环、捉迷藏、跳格子(又名跳房子)、跳皮筋、踢毽子比赛,都是群众所喜爱的体育活动。
农民体育 建国前,农民体育只局限于节日娱乐。建国后,农民体育活动有组织地开展起来。1958年,在县体育运动委员会指导下,棉船、芙蓉、杨梓、东升、太平关、上十岭等公社(场)先后成立了体育活动领导小组。其它公社也相继成立体育活动领导机构。继而,乡(场)成立篮球、乒乓球队。结合民兵训练,开展体育活动。1962年以后,以生产大队为单位自愿结合,组织体育运动队(包括武术队和各种球队)500个,参加体育锻炼的达5万余人次,有7500个运动员,其中有5千余名超过“劳卫制”各级标准。至1965年,全县开办各种体育训练班53期,培训出250名业余教练员,参加县内外比赛达300人次。
1967年至1971年,农民体育工作由县人武部兼管,群众体育活动被军训所代替。1972年县体育运动委员会恢复,农民体育活动又兴起,尤以篮球活动为最。当时实力较强的有棉船和红光两支篮球队,曾于1975年2月出席九江地区农民篮球运动会,男队获全区第二名,女队获鼓励奖。沿江的芙蓉、泉山、马当、棉船等公社的团员、民兵先后3次组织游泳比赛和武装泅渡演习,每次参加者300余人。
1974年,县体委举行农民篮球运动会,全县18支男女篮球队,500多名运动员,经过几天的争夺,棉船队获冠军,红光队获亚军。
1976年以后,全县各公社、(场)都建立文化站或文化中心站,开辟乒乓球室、棋类室和其它活动室,农闲或早晚可到文化站参加活动。还不定期地举行田径、篮球、乒乓球、象棋、围棋和拔河比赛。
职工体育 建国后,职工体育运动迅速发展。1954年,在县属各机关团体企业单位推广工间操,开展跳高、跳远、赛跑、游泳、篮球、乒乓球等各项活动。成立50多支体育队,互相之间开展比赛。
1963年,体育军事活动兴起。次年,成立军事野营办公室,组织县属干部、工人、解放军和青少年学生3万人次,参加军事野营活动。练习摔跤、搏斗、举重、赛跑、射击、掷弹等项目。
1965年夏季,开展游泳活动。1975年、1976年、1982年、1986年县体委、总工会、人武部联合举行了横渡长江活动,4年中有700多名工人、干部、战士和学生参加游泳比赛。其中,1982年7月16日,为纪念毛泽东主席畅游长江16周年,横渡长江活动,盛况空前。自愿参加畅游的422名勇士,及望江县派来的5名男女运动员,均胜利到达了彼岸。
1976年以后,每逢元旦、春节、“五一”、“国庆”等节日,县体委、总工会、文教局均在县城举办篮球、乒乓球、象棋、冬季长跑等项比赛活动,10年来参加者达万余人次。
1982年元旦起,每年举行老年人3000米环城赛跑,参加者皆55岁左右的人,5年来参加者达200多人次。
1983年,老年体育协会成立后,老年人除各自进行散步、太极拳等活动外,还经常组织门球、钓鱼、象棋、扑克、登山等项比赛,至1985年共举行各类比赛10次。
1984年春节,县体委和妇联联合举行妇女职工拔河比赛,各机关、团体、企业、学校均派出代表队参加比赛,推动女职工体育活动的开展。
第四节 体育竞赛
1970年9月,第一届球类运动会在县城举行。比赛项目为篮球,参加单位有各公社(场)、县城各系统篮球队。比赛结果,棉船队获冠军,县中队获亚军。
第二届、第三届球类运动会分别于1971年9月、1972年9月在县城举行。各公社(场)、县城各系统代表队参赛,比赛项目为篮球、乒乓球。比赛结果:电机厂、县中分别获篮球冠亚军,县中、建筑公司分别获乒乓球冠亚军。
1970年5月、1971年10月、1972年5月连续三年在县城举行一、二、三届中学生球类运动会,(第一届篮球比赛分东升中学和共大两个赛区进行),参赛的是各中学代表队,球类项目为篮球、乒乓球、排球。县中“三球”三连冠。
1972年1月,第一届中小学生田径比赛在棉船举行。此后三届,分别于1973年、1974年、1975年均在棉船举行。第五届1980年在县城举行。尔后,中、小学生田径比赛便分开进行。中学生的比赛沿袭原有届序。
1978年10月,县体委、县妇联联合举行女子篮球比赛。各公社(场)都派队参加,县城有8支代表队。参赛篮球队31支,是县女子篮球运动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比赛。
1981年11月,在县城举行第六届中学生田径比赛,有10所中学男女运动员参赛。经过比赛,团体总分前三名依次为:县中、棉船中学、芙蓉农场中学。这次比赛有5人5次破县记录、一中学生何美珍以1381分的女子三项全能成绩破地区记录。
1984年10月,彭泽县第七届中学生田径比赛在县城举行。这次比赛是以完中为单位,分高、初中组进行,参赛的有:一中、二中、棉船中学、东升中学、太平中学、共大六个单位,计有男女运动员120人。比赛结果,名次依次是一中、棉船中学、县二中。男子高中组有3人3次破县记录。一中学生方石以1.70米跳高成绩,远超县1.55米记录。
1982年6月、1983年6月、1984年6月,团县委、文教局、体委均在县城分别举行一、二、三届县城小学生运动会,每届历时3天,城关完小、东岭完小、南岭完小、朝阳厂子弟小学、蔬菜大队小学、砖瓦厂小学参赛。城关完小为一、二届第一名,东岭完小为二届第一名。
附:省、市在彭泽举行的体育比赛
1970年10月,九江地区第三届运动会排球比赛在县城举行。参赛的有:都昌、星子、九江、湖口、彭泽5县和市直单位共12支男女队。本县男女队均获第三名。
1974年8月,九江地区中学生篮球邀请赛在县城举行。参赛的是全区10县20支男女队。本县男队获第三名、女队获第二名。
本县发起皖、鄂、赣3省6县(东至、望江、宿松、黄梅、都昌、彭泽)为体育协作区。加强毗邻地区体育工作的相互学习和了解。增进毗邻地区人民的团结和友谊。每年轮流举行比赛。1978年8月,首届协作区中学生篮球比赛在本县举行。本县男队获得第二名。
1981年10月22日—25日,九江地区第四届运动会田径比赛在县城举行,历时四天。本县与修水团体总分并列第一名。
1982年4月23日—28日,江西省青少年长跑竞走比赛在县城举行。历时6天,参赛的有各地、市代表队、省体校男女运动员计210人。这是本县第一次承办的省级比赛,也是县体育场建成后第一次承办的大型比赛。
1983年8月26日—31日,江西省青少年田径运动会在县城举行。各地市、省体校350名男女运动员参加比赛。这是本县第一次承办的大型运动会。历时6天,共打破了4项省少年乙组记录,创两项省青少年甲组记录,通过比赛有299人分别达到等级运动员标准。
1984年9月,第一届“龙宫杯”青年女子篮球邀请赛在一中灯光球场举行。参赛有:河南、湖南、上海、江苏、天津、江西六支青年女队。这次比赛是由中国篮球协会江西分会主办,本县体委承办的第一次全国性的专业队伍比赛。有两场次安排在龙宫洞旅游区内的玉壶洞大厅举行,邀请国际裁判(电影“女篮五号”中扮演裁判的戴云飞)担任临场裁判。开创国内在山洞安排省际篮球比赛的先例。“龙宫戏珠”的报道和照片刊登在上海《文汇报》和《新民晚报》上。全国引起反响。
1985年1月10日—13日,九江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在县城举行。参赛的有全市各县、区12支代表队共470名男女运动员。这是本县承办的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田径盛会,县代表队团体总分名列第二名,还被评为精神文明运动队。
1985年11月21日—25日,九江第六届运动会田径比赛在县城举行。参加比赛的有10个代表队计300名男女运动员。本县代表队获团体总分第2名。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全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除卷首概述、大事记和卷末附录外,全志设23卷,计69章236节,上限一般起于1840年,下限为1985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彭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