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效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彭泽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357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效果
分类号: R532.21
页数: 2
页码: 401-407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彭泽县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果。经过多年的防治,患病人数、急血病人和晚血病人数量显著减少,粪检阳性率、儿童发病率大幅下降,有螺面积减少,疫情减轻。同时,疫区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关键词: 彭泽县 卫生 效果

内容

疫情减轻 表现为“三少”、“两降”。
  患病人数减少 历年来共发现患血吸虫病患者51202人,其中早期慢性患者47981人,经过反复治疗,普遍恢复健康,增强体质。建国以来,经治疗的病人占历史累计病人总数的83.8%。
  急血病人减少60年代初急血发病达到高峰,1962年有727人,以后逐年减 少。1968至1977年发病人数在1至48人之间,接近消灭。详见下表:
  晚血病人减少全县历年来査出晚血病人3341人,占全县总人数的6.5%,绝大多数病人丧失了劳动生产能力,经过有效治疗后,体质增强,体力恢复,能参加生产劳动。卫生部门对727例脾切除术后的病人进行调查,其结果列表如下:
  粪检阳性率下降 经过20多年的防治,全县阳性感染率下降。1958年全县平均粪检阳性率为17.8%,1980年降至7.9%。耕牛粪检阳性率1959年为14.8%,1980年降至8.5%。原来的中、重型疫区已成为轻疫区或非疫区。
  儿童发病率下降通过对太平公社的太平、古楼大队抽样检査可以看出儿童发病率 显著下降,大多数单位近几年来没有査出儿童患者。
  有螺面积减少 经过历年的灭螺,全县有螺面积逐步 减少,1980年底全县有螺面积3230281m,占历史有螺面积140180722m的2.3%,下降了97.7%。
  疫区换新颜 随着血防工作的开展,疫区面貌发生深刻的变化。血吸虫病患者得到了有效治疗,恢复健康,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荒芜的田地被重新开垦种植,萧条残破的村庄,今日已是犬吠鸡鸣,人烟兴旺。昔日号称“钉螺窝”的太泊湖,经过治理已变成米粮川,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达250多万公斤。为灭钉螺和生产需要而修建的瀼溪水库和太泊湖蓄水区已成为本县重要的渔业基地。瀼溪水库水电站电力,除供沿湖地区照明和电灌外,还能供给县城。人称“大肚尖嘴”的马蝗山,原是血吸虫病重疫区,如今是太泊湖乡政府所在地,湖区实行机械耕作,电力排灌。重疫区方湖沿湖地区如今面貌大变,昔日钉螺遍地的油店湖、丁家湖一带经过芙蓉农场多年的建设,人工渠、灌溉沟纵横交错,年产粮食265万公斤,皮棉2000多担,还有开展果树、茶园、油桐,养鱼、酿酒、羽绒制品等多种经营,已成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国营农场。
  过去“种田种田心,隔田不见人,放牛不出村,野兽闯进门”的重疫区乐观乡乐观畈村,通过水田改旱地,如今种上棉花,生产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提高。1980年亩产皮棉79.5公斤,全村向国家交售皮棉1012担,仅棉花一项,人均收入即为200元,80%以上的农民修建了新住宅,收音机、电视机等家用电器也进了山村,全村购手表110块,自行车24辆,缝纫机8部。1980年底全村存款25000多元,90%以上的家庭有存款,其中一户存款2050元。疫区椿树村经济收入也稳定上升,1980年全村人均收入达300多元,成为江西省人均收入最高的七个村之一。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彭泽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全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除卷首概述、大事记和卷末附录外,全志设23卷,计69章236节,上限一般起于1840年,下限为1985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彭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