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血吸虫病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彭泽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3576
颗粒名称: 第二章 血吸虫病防治
分类号: R199.2;R532.21
页数: 10
页码: 386-400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彭泽县的血吸虫病疫情和防治情况。在疫情方面,描述了血吸虫病的流行范围广,发病人数众多,对人民的生命和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在防治方面,彭泽县建立了血防工作机构,包括领导机构、血防站等专业机构,以及专业队伍的建立和变迁。尽管在防治过程中遭遇了一些困难和挫折,但血防工作一直在持续推进,为控制疫情和保护人民健康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 彭泽县 卫生 机构设施

内容

第一节 疫情
  流行范围血吸虫病在县内流行范围广,年代久。据民国年间的老人回忆推测,在县境内流行已逾百年。到建国初期,各区、乡均为疫区。1958年前,全县25个乡镇场,24个乡有感染血吸虫病的人,发病农业社178个,占农业社总数的96.5% , 发病生产队1548个,占生产队总数的
  96.5% ,发病户29511,占总户口数的97.8%,发病人口113922,占人口总数的97.32%。疫区耕地面积310465亩,占全县 耕地总面积的98.23%。
  人群感染率的高低,与职业、年龄、性别、生产、生活方式等有关。1958年查病资料表明,男性高于女性,农民高于其它职业者,壮年高于其它年龄组。 感染率小于10%的轻疫区有棉船、海形,感染率11—20%的轻中疫区有红光、城关(现龙城镇)、黄花、浩山;21—30%的中等疫区有泉山、定山、太平、杨籽;31—40%的中重型疫区有攘溪、和团、太泊湖、马当、芙蓉、湖西、上十岭、东升;41—50%重型疫区有黄岭、芙蓉农场、乐观、黄乐林场。
  危害程度 据调査,建国前的50年内,全县共有1.5万余人被血吸虫病夺去生命,4200多户人家断烟绝户,316个村庄趋于毁灭。太泊湖边的马蝗山曾有13个村庄,每村15户以上,到建国初只剩下4个村庄和10户人家,田地荒芜,村破房毁。下太泊湖的金家榜村,解放前全村21户76 匸人,就有47人死于血吸虫病。盛之江全家8 口,一年内死亡6口;何运东一家5口,一个月内全部死光,全村有寡妇21人。歌谣说明当时情景是:“金家庄,金家庄,家破人亡田地荒,女子不生育,男子大肚亡”。黄岭建山村(即项家山),百年前村兴人旺,有项、艾、周、吴四大姓,1100户,做官经商的占全村人数之半,正所谓,骑骡跨马项家山血吸虫病危害,逐渐衰败没落,到解放时只剩下项姓三户,艾、吴各一户,周姓灭绝。乐观乡马桥村,历史上人丁兴旺,到解放时村破人亡,十室九空。方泽其祖孙四代有20人死于血吸虫病。东升乡郭桥村杨山桥曾是96户480余口的大 村庄,到解放时几乎成废墟,只留下杨杏牙兄弟三人。檀田販村杨继堂的继母,先后嫁四个丈夫,都是死于血吸虫病,最后她自己也死于“瘟神”。
  第二节 防治
  机构 1956年,成立中共彭泽县委血防工作五人领导小县人民政府成立彭泽县血防工作委员会,各区乡亦成立相应的机构。1958年撤销血防五人领导小组,成立县委除害灭病领导小组。1970年,成立县
  委消灭血吸虫病指挥部。1973年,恢复县委血防领导小组,由县委常委担任领导小组组长,下设办公室,负责和处理日常工作。各公社(场),由一名副书记主管血防工作,兼任社(场)领导小组组长。各大队也有一名副书记兼管血防工作。
  血防站(组),是防治血吸虫病的专业机构。
  1953年九江专区血防站派出第三组来本县开展血防工作,工作人员15人,这是本县最早的血防专业队伍。1956年,全县设有“两站三组”(即城关、太平血防站,瀼溪、马当、黄港血防组),医务人员有赣南、吉安专区和康复医院前来支援的81人,1957年,城关、太平两站合并成立县血防站,医务人员65人。县血防站几经变迁,至1966年有工作人员45人,其中医务人员31人。1968年血防机构被撤销,站(组)房屋转让,绝大部分血防人员下放,血防工作由医药防治处代管。直至1973年,县血防站恢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充实专业人员、增添医疗设备,深入疫区,防治并进。至1980年底,县站共有医务工作人员52人。
  查螺 钉螺是血吸虫的寄主。建国后,对县内螺情分布作了多久调查。
  1956年,采用随机抽样和机械抽样的方法,着重调查太泊湖、方湖湖滩及沿岸地区。1957至1958年省湖沼地区试点工作组和芙蓉农场医院,对方湖的西刘芝湖、油店湖、丁家湖进行调查,当时査螺971框,发现有螺416框,出现率为42.8%,解剖钉螺345只,阳性71只,阳性率20.5%。同期,在江滩和山丘地区重点进行调查,均〓现有钉螺存在。
  累计有螺面积140130722㎡,占陆地总面积12.6%,除输入型(有病人,无钉螺)疫区海形乡外,其它乡(场)均有钉螺分布。钉螺分布的主要地形有三大类:内湖型、江滩型、山丘型(内湖型是指太泊湖,方湖草滩及周围一带;江滩型是指棉船、江中二洲和沿江的湖滩洲地;山丘型是指丘陵山区)。其中内湖型110315130㎡(165390亩),占有螺总面积78.6%;江滩型3001500m2(4500亩),占有螺面积的2.14%;山丘型26864,092㎡(40276亩),占有螺总面积的19.17%。按水系划分计算,太泊湖、方湖流域最大,共占有螺总面积88.9%,沿江流域占5.5%,杨乐流域占5.6%。
  境内土壤、植被、水系、地势不同,螺情有明显差异。太泊湖、方湖草滩及沿湖地区地势低平,水源充足,土质肥沃,钉螺分布面广,密度高。如太泊湖水产养殖场门前湖滩,1964年查螺时,钉螺密度高达292只/平方市尺,活螺平均密度89只/平方市尺。两湖是本县钉螺集结的“大本营”。部分年查螺情况见下表
  灭螺 1953年,省公安厅在方湖办起了劳改农场。筑圩堤,搞垦种,灭了部分钉螺。
  1957年,芙蓉农场扩建,修筑油店圩、方湖圩、芙蓉圩进行垦种。1958年5月芙蓉农场医院、县血防站在油店湖、丁家湖垦区采用机械抽样法查螺,钉螺死亡率高达98%,证实围垦能有效灭螺。继而,在太泊湖、方湖周围的社、场先后采用高矮围垦,不圩而垦、堵湖汊等方法灭螺。
  1959年,在上十岭垦殖场黄港分场的乐观畈,宝山分场的光明畈进行了水田改旱地,改变钉螺孳生环境的方法灭螺,取得收效。
  其它疫区,采用开新沟、埋老沟、铲草皮、火烧、堆“瘟神包”、药杀等方法灭螺。
  1956至1960年全县采用各种方法灭螺,共投劳动日2925657个,消灭钉螺面积12089375平方米。
  1964年底,浩山公社组织全社劳动力,开展大规模的灭螺群众运动,在有螺区开新填旧,进行水改旱,灭螺面积459540平方米。同年,棉船公社动员大批劳力在北套口有螺芦滩进行垦种,建造水闸,调整水系,改造大面积钉螺孳生环境,消灭钉螺266000平方米。其它地区,采用堵湖汊、修鱼池、开新填旧、药杀等方法灭螺。1964年,省寄生虫研究所孙振中教授等来县进行养鱼灭螺实验研究工作。
  1961至1966年实际灭螺7331997.5平方米。
  1968年,进一步推广水改旱的灭螺方法,重疫区乐观大队继续水改旱1200亩。浩山水改旱5000亩,其它地区也有不同规模的水改旱。1969至1972年全县水改旱面积72596亩。
  1969年组织万人上阵,百日大会战,在太泊湖围垦灭螺85000亩。还在下湖构成一个3万亩的蓄水灭螺养鱼区。1972年2月《江西日报》发表题为《一曲送瘟神的凯歌》的报道,介绍彭泽人民综合治理重疫区太泊湖的事迹。
  1971年,马当公社修筑跃进圩,围垦灭螺面积2000余亩。芙蓉公社采取“走底火”方法灭螺,然后耕种,灭螺面积1320000平方米。
  1967年至1972年,全县实际灭螺面积达107582764平方米。
  1973年,全县组织劳力在重疫区湖西公社修建余家堰水库,同时起灭螺作用。
  1976年春,县血防站对上十岭垦殖场残螺分布情况和灭螺效果进行考核调查,发现山丘地区残存钉螺有“源头——传送带——大本营”的分布特点。提出从治水入手,立足于改,采用开新沟,填旧沟,整地造田和药杀等综合措施。杨梓公社西峰水库坝脚,地形高低不平,杂草丛生,终年积水,是该社钉螺的主要源头,灭螺难度大。1977年,公社动员700劳力,奋战20天,在该地区开新河1500米,埋旧河2000米,平整土地,造田120余亩。消灭坝脚下的残螺。同年底,黄岭、浩山、东升、天红、和团、太平、黄花等公社也大抓治水灭螺工程。全县共投劳动日2412846个,开新河78条,埋老河64条,总长度136219米,造田1200余亩,消灭钉螺5316857平方米。
  除群众性的灭螺外,1973年以来,全县坚持长年灭螺的专业队有50个,500余人。专业防治,消灭钉螺面积8000余亩,乐观邻都灭螺队,建队10年,组织不散,人员稳定,工作不停,坚持长年查螺灭螺,灭除该大队60%的有螺面积。黄岭公社8个专业队,坚持打难点,攻死角,消灭残存钉螺面积560余亩。1978年经县委同意,县级灭螺专业队成立,担负全县经常性的查螺灭螺工作。
  1973至1985年,全县实际灭螺面积达9946971平方米。详见下表:
  全县部分年份灭螺面积情况
  查病 1956年,血防医务人员对全县居民采用抗原皮内试验法进行摸底,共检查出病人41525人,占应检对象(6—60岁) 88911人的46.7%。皮试阳性者20373人,阳性率高达48.7%。还采用粪检法定点抽查25847人,査出病人7079,平均感染率27.4%。査病发现大批血吸虫病患者,不少病人症状严重,其中部分已进入晚期。60年代初,发现大量急血病人。1962年因洪水为害;全块急性感染727人,死亡近百人。马当、湖西金家榜生产队1962至1964年间,有22人死于急性血吸虫病。徐普文全家4人,三个月内死亡3人。1972年,原农建师二团四营九连男女知青在虹山
  桥下附近水田拔秧和下河洗澡,一次急性感染56人。
  60年代未,查病工作一般以公社(场)为单位,组成査病、治病小组分头进行。采用粪检(三粪九检)直肠镜检、血吸 虫卵抗原皮内试验和环卵凝集试验等方法。
  70年代末,查病匸作以基层为单位进行,亦常组织全县性的普査。1976至1977年,全县抽调化验员、赤脚医生110余人,组织三个査病队,深入疫区,全面査病。 1977年集训全县28个疫情较严重的大队赤脚医生,配备显微镜。提高赤脚医生查病水平。当时部分医疗所就能单独査病。
  除人员査病以外,历年来还査耕牛168097头,査出病牛有26727头。其中1959年用粪便检査法査耕牛9219头,阳性率14.9%。1976年査耕牛7988头,阳性率17.9%。耕牛感染率较高。
  治病 建国前,血吸虫病患者,或投医无门,或医药罔效,被视为“绝症”,得这种病的人,只有束手待毙。
  建国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抢救、医治血吸虫病患者的工作。1956年贯彻“动员群众、结合生产、全面预防、重在治疗、控制发展”的方针,在血防站设立病房,动员病人住院。在农村,政府把医药、病床送到村,实行就地免费治疗,并发给营养补助费。治病误工者,给予适当补贴。治疗药物以酒石酸锑钾针剂20天疗法为主,大批病人得到治疗,不少晚期病人康复。还将中药峻泻剂和甘逾、元花和各种汞利尿剂试用于高度腹水的晚期病人,治疗708例,死亡22例。这种方法只能缓解病人症状,不能达到根治的目的。到1960年底,治疗病人15645人次,其中晚期血吸虫病人1179人。
  在治疗中,还采用中西医结全和脾切除手术的方法治疗晚期血吸虫病人。1961、1962年,省寄研所齐同瑞教授和省中医研究所杨志一中医师来县采用一辩(中医辩证施治)、二治(中西合治)的方法,六经分类,具体辩证施治,减轻症状,提高了对病人的治疗质量。县血防站应用“自家腹水还注”的方法,对减轻病人症状,消灭腹水有一定疗效。根据中医辩证施治的理论,采用中药培本治疗,为医治病原打基础。还应用锑剂灌肠法治疗急血病人20余例,多数病人一般症状减轻,60%的病人体温下降。
  1964年底,在姚育修主治医师为首的省医疗队指导下,县血防站进行了脾切除术,治疗巨脾症晚期血吸虫病人108例,手术成功率99.1%。
  1961至1966年,治疗患者17103人次,其中晚期病人661人。跟踪调查,经医治的患者,体质和劳动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
  1967年始,在病原治疗上采用锑针加锑273片、锑273片加846片、锑273片、846片、846干粉、“送瘟神丸”ⅠⅡⅢ号(县626制药厂生产)、草药等。1970年对抗原皮内试验阳性者和部分粪检阳性者,采用一边劳动一边治疗的方法,政府组织大批人员将草药枫杨树叶汤送到各村各户,田头地畈就地服药。1970年下半年全县治疗患者21000人次,效果不甚显著。
  1967至1972年,对一些巨脾症晚期患者,仍采用脾切除术,全县手术治疗287例。这期间,全县治疗血吸虫病人58805人,其中晚期患者546人。
  1973年以后,继续以基层为单位进行治疗,除采用锑剂外,还采用了7505、呋喃丙胺加敌百虫片(或肛栓)和奈羟酸付品红等进行病原治疗。晚期病人的手术治疗除继续采用脾切除术外,还采用了脾肾静脉分流术。先后治疗晚血门静脉高压症50例,成功率百分之百。这一阶段治病2631人,其中晚期病人855人。历年治疗血吸虫病人情况详见下表:
  防护 1961年,县血防站提出抓重点(重点地区、感染季节、重点对象),把三关(打草关、插秧关、捕鱼关),多边结合(如宣传教育与技术指导相结合,防护与灭螺,管粪管水相结合),搞好防护工作。县城卫生单位抽调大批医务人员深入太泊湖、方湖地区的沿湖公社(场),会同当地医务人员一起开展防护工作。走村串户,宣传防护知识,培训防护员,建点设卡,为群众涂搽防护药,督促下田劳动打绑腿,把好防护关。1964年全县涂搽防护药二丁脂88172人次。1965年上半年用二丁脂3500多公斤,全县打绑腿18500余人。1966年太泊湖水产场购油布裤300多条,供职工下水作业。1964年县血防站用锑剂三天疗法的三分之一量,对174例尾蚴性皮炎者进行了预防性治疗。上述防护措施有效,使急血发病率逐年下降。
  第三节 效果
  疫情减轻表现为“三少”、“两降”。
  患病人数减少 历年来共发现患血吸虫病患者51202人,其中早期慢性患者47981人,经过反复治疗,普遍恢复健康,增强体质。建国以来,经治疗的病人占历史累计病人总数的83.8%。
  急血病人减少60年代初急血发病达到高峰,1962年有727人,以后逐年减 少。1968至1977年发病人数在1至48人之间,接近消灭。详见下表:
  晚血病人减少全县历年来査出晚血病人3341人,占全县总人数的6.5%,绝大多数病人丧失了劳动生产能力,经过有效治疗后,体质增强,体力恢复,能参加生产劳动。卫生部门对727例脾切除术后的病人进行调查,其结果列表如下:
  粪检阳性率下降 经过20多年的防治,全县阳性感染率下降。1958年全县平均粪检阳性率为17.8%,1980年降至7.9%。耕牛粪检阳性率1959年为14.8%,1980年降至8.5%。原来的中、重型疫区已成为轻疫区或非疫区。
  儿童发病率下降通过对太平公社的太平、古楼大队抽样检査可以看出儿童发病率 显著下降,大多数单位近几年来没有査出儿童患者。
  有螺面积减少 经过历年的灭螺,全县有螺面积逐步 减少,1980年底全县有螺面积3230281m,占历史有螺面积140180722m的2.3%,下降了97.7%。
  疫区换新颜 随着血防工作的开展,疫区面貌发生深刻的变化。血吸虫病患者得到了有效治疗,恢复健康,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荒芜的田地被重新开垦种植,萧条残破的村庄,今日已是犬吠鸡鸣,人烟兴旺。昔日号称“钉螺窝”的太泊湖,经过治理已变成米粮川,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达250多万公斤。为灭钉螺和生产需要而修建的瀼溪水库和太泊湖蓄水区已成为本县重要的渔业基地。瀼溪水库水电站电力,除供沿湖地区照明和电灌外,还能供给县城。人称“大肚尖嘴”的马蝗山,原是血吸虫病重疫区,如今是太泊湖乡政府所在地,湖区实行机械耕作,电力排灌。重疫区方湖沿湖地区如今面貌大变,昔日钉螺遍地的油店湖、丁家湖一带经过芙蓉农场多年的建设,人工渠、灌溉沟纵横交错,年产粮食265万公斤,皮棉2000多担,还有开展果树、茶园、油桐,养鱼、酿酒、羽绒制品等多种经营,已成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国营农场。
  过去“种田种田心,隔田不见人,放牛不出村,野兽闯进门”的重疫区乐观乡乐观畈村,通过水田改旱地,如今种上棉花,生产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提高。1980年亩产皮棉79.5公斤,全村向国家交售皮棉1012担,仅棉花一项,人均收入即为200元,80%以上的农民修建了新住宅,收音机、电视机等家用电器也进了山村,全村购手表110块,自行车24辆,缝纫机8部。1980年底全村存款25000多元,90%以上的家庭有存款,其中一户存款2050元。疫区椿树村经济收入也稳定上升,1980年全村人均收入达300多元,成为江西省人均收入最高的七个村之一。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彭泽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全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除卷首概述、大事记和卷末附录外,全志设23卷,计69章236节,上限一般起于1840年,下限为1985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彭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