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疾病治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彭泽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3574
颗粒名称: 第五节 疾病治疗
分类号: R161
页数: 3
页码: 395-397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彭泽县建国后的中医和西医治疗的发展历程。建国后,彭泽县的中医治疗受到重视,县中医院和各基层医院都开设了中医科,中医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效果。同时,西医治疗也在不断发展,设备和技术逐年更新,外科手术和内科治疗都取得了很大进展。在某些重大疾病的救治中,西医发挥了重要作用。总体来说,彭泽县的医疗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为当地人民的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
关键词: 彭泽县 卫生 疾病治疗

内容

中医治疗 建国前,县内治疗疾病,主要靠中医。不少中医世家出身,终生务医,具有一定的临床经验,疗效显著,且有医治病根的特效,历代为群众所欢迎。
  建国后,继承祖国医学遗产,中医在本县继续受到重视。县成立中医院,县人民医院和各基层医院相继开设中医科。县中医院发挥中医的特长,安排医术能力很强的老医师负责门诊、住院行政管理和临床业务指导,注意会诊,历年来,诊断符合率均达96.5%以上。中西结合的方法,治愈部分急、危、重症。对妇儿科病,疗效显著,独树一帜,对外科病症如脓臭、脚气、疝气、疖疽、骨折、脊髓损伤、风瘫、面瘫、小儿麻痹症等均收到满意效果。同时,开展牙的拔、补、镶、修复。白内障摘除、泪囊、鼻息肉摘除,鼻腔泪囊吻合,斜视矫正,拍片,胃肠镜透视等,还自制膏药、水剂等数十个品种的中成药及蒸馏水、糖水、盐水等供应本院需要。对老中医药人员临床诊断的医案医话、加工炮制药材的经验,进行整理,对古典中医药论著进行注释和讲座,组织疑难病症会诊,及时总结临床经验。
  1979至1985年,县中医院住院治疗病人1519人,治愈率74%,各乡(场)卫生院中医对一般疾病均能进行诊治。
  县人民医院设有中医科,除单独有中医药治病,还中西结合,取得良好收效。1970年,县医院外科开展了肾切除、骨折内固定。为颅骨开放粉碎凹陷性骨折施清创减压术。
  1971年,县医院外科用中药“扶正理气汤”废除两管一禁(胃管、输液管、禁食); 内科在抢救流行出血热过程中,辅以中药清热凉血药静脉被钾,大胆用到11克,取得较好效果(文献记载最多不能超过8克)。
  西医治疗建国前,县内西医历来无科、室之分。只能诊治小伤小病。
  1949年以后,医院设备不断更新,技术人员逐年充实,医疗水平显著提高。县境内,西医治疗以县人民医院医术为最。
  1951年,增添血压计、显微镜,开始使用盘尼西林(青霉素)。下半年开始静脉点滴、小孩大腿皮下输液等治疗项目。门诊量日平均50人左右。疑难病症如难产、肺炎等转九江、安庆等地治疗。
  1955年,县卫生院首次派人赴外地进修外科,开始应用肠胃减压等治疗手术。次年1月4日以胡苏孙为主刀,费海玲为助手,为一名急性阑尾炎患者施行摘除术,此为本县第一例外科腹部手术。继而开始施行疝修补、痔核摘除、剖腹引流、截肢、包皮外切、腹壁神经瘤摘除及肠套迭的松解等手术。
  1957年3月1日为一炸伤病人施行腕关节解离术,开始应用全麻。相继开展括宫、输卵管、输精管结扎,葡萄胎施纱条引产等手术。
  1958年2月10日施行了第一例剖腹产 手术。次年3月15日,施行第一例脾切除手术。为胃穿孔患者施行胃缝合术。
  I960年,为慢性胆囊炎、胆结石病人施行胆囊切除术。开展胃修补引流,膀胱切开取石等手术。次年7月,施行第一次子宫全切除术。8月为一肝破裂者施行肝修补术。内儿科首次开展小儿头皮静脉输液、静脉输血、股动脉穿刺,颈动脉穿刺等。当年,初步开始病案统计。年门诊达52863人次,入院1617人次,治愈率96%,死亡率2.1%。
  1963年,县人民医院内科首例心包穿刺获得成功。外科手术144次,膀胱取石术1次,胰腺囊肿内引流术2次,胆囊摘除3次。外科手术中,行胃修补术1次,脾切除6次,直肠癌切除1次,肝脓肿经腹部引流术3次,截肢2次。其他为乙、丙级手术。妇产科行子宫切除术9次,宫外孕术3次,剖腹产9次,穿颅术5次,胎盘稽留剥离术3次,产钳3次,肾牵引术2次。五官科手术37次,其中包括白内障、鼻息肉、上颔窦穿剌、气管切开等。化验室完成各科检验92554人次,开展细菌培养、肝功能、非蛋白氮、二氧化碳结合力、以及血氨、血钙、血钾、血钠、血糖等生化检验。X光透视1394人次,理疗859人次,输血量达6万毫升。
  1964年,县人民医院内儿科开展人工气腹、气管导管滴药、气管穿剌滴药治疗肺结核。外科对外开放性骨折施行复位手术,五官科施行眼内容物挖出术及扁桃腺摘除术等。次年,农民患者汪锦德,因肝脓肿向胸腔穿破,病情危急,县医院首次进行胸腔密闭式引流术,业务院长胡苏孙带头,全院工作人员献血300亳升,汪转危为安。全年门诊量70351人次,入院病人2049人次,治愈率95%,死亡率2.4%。
  1969年,县医院内科第一次诊治流行性出血热。进行多尿期的离子监测。
  1972年,县医院X光室开展胆道造影、钡餐透视等项目;化验室培养细菌,自制标准血清。五官科开始施行泪囊鼻腔吻合术(改良方法)。全年门诊量为84926人次,入院病人2066人次,治愈率90.07%,死亡率2.6%。
  1973年4月,动物血管吻合术成功,开始应用于临床。同年,五官科开始行乳突根治术治疗慢性中耳炎和胆脂瘤。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县人民医院医疗水平较前又有提高。1982年,内科已能对各种严重心律失常、罕见的多发性骨髓瘤、血液病、肿瘤、尿毒症、肝昏迷、脑溢血等疑难病症进行诊断和治疗。外科能开展脑外伤的开颅血肿清除术、脑膜瘤的切除术、食道癌、肝叶的切除术。检验科开展免疫球蛋的测定和酶标记免疫吸附试验等。X光可行支气管炎、胃肠、泌尿脏器的造影和断层摄影。这一年,各科均提前实现部颁“八五”业务发展规划,受省、地嘉奖。
  1983至1985年,内科具有对新生儿破伤风、乙脑、有机磷农药中毒、出血热等疾病的治疗积累的经验。破伤风死亡率从原来的80%下降到30%1985年收治乙脑20余例,无一例死亡;收治农药中毒30例,仅一例死外科开展脾静脉分流术、门奇静脉断流术、直肠疾病的成形术、骶部畸胎瘤切除术、肾实质切开取石术、前列腺摘除术、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术、脊髓探查术、椎间脱出髓核摘除术、关节融合术,断肢再植术、子宫全切除术等。五官科在角膜显微镜下取合房角镜、三面镜下进行房角眼底各部的检查,熟练掌握各类白内障摘除术,应用玻璃体切割器进行对严重眼外伤治疗,如,玻璃体混浊,外伤性白内障、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巩膜缩短术治疗视网膜脱离等。开展喉镜及食道镜的检査与治疗、乳突根治及上颔骨部分切除手术。检验科开展了对K+、Na+、βun、G、S、长蛋白、白蛋白的质量控制,胆固醇酶法测定、尿素氮酶法测定、淀粉酚光电比色法、Y—GT及MAO测定。免疫与检验项目已发展到间接血凝、酶标记、放射火箭电泳等检测技术。开展血清、胃液Ig的测定,血清C3、AFP、NBSAg、MBSAg、MBSAb,HBCAb的检测和T淋巴细胞计数,组织化学染类、快速染色等的检测。县人民医院几个年份医疗、效力指标情况见下表: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彭泽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全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除卷首概述、大事记和卷末附录外,全志设23卷,计69章236节,上限一般起于1840年,下限为1985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彭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