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彭泽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3569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卫生
分类号: R199.2
页数: 15
页码: 386-40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彭泽县卫生机构设施、医疗队伍、卫生预防、卫生保健等情况。
关键词: 彭泽县 卫生 机构设施

内容

第一节 机构设施
  西医诊所 建国前,治疗疾病的,主要是散居在农村的中医。民国15年(1926),本县浩山人、天主教徒郑少余,在县城内私人开办一西医诊所,规模极小,设备简陋,26年日军陷城时,避难停业。
  助产诊所 民国16年,广东籍的女助产士钟桌荣,随其夫毕展成回乡定居,在马当镇开办一助产诊所,为本县新法接生之始。26年日军攻陷马当,钟氏逃至杨梓桥,任县卫生院助产士。
  县医院 民国23年1月,江西省政府委派徐策来本县,建立彭泽县医院,并任院长兼主任医师,另配一名医师兼司药,除每年夏季开展一些传染病预防工作和治疗日常小伤小病之外,几乎无所作为。
  民国27年6月,县医院随县政府迁至杨梓桥(今杨梓乡)、段家店(今乐观乡)等地,因属战时战地,在原有2人的编制外,另增加卫生员2人,炊事员1人,共5人,由县政府民政科监督管理,在一次战斗中,该院院长徐策逃回省城,其他人员在混乱中自行星散。
  县卫生院 民国28年3月,常松涛组织一班人马由泰和(南昌失守后省府移此)来到县政府临时驻地黄土港(今乐观乡),在吕村恢复医院,改称彭泽县卫生院,行政上归县政府管理,业务上由省卫生处领导。院内设院长1人,医师1人,护士2人,助产师1人,助产员4人,事务员1人,共10人。另由当时驻县国民政府军配备担架15人,因战争频繁,该院随县政府迁徙不定,先后由吕村迁下彭、梅树下(均在今杨梓乡境内)。34年9月,随县政府迁回县城,以城隍庙(今粮食局仓库)为院址。年底迁至上街头。
  彭泽解放,新政权接管卫生院(院址设今县人民政府招待所后山)。1951年4月,省派刘达基任县卫生院院长。8月,迁院址于武庙(今粮食局旁的剧团宿舍),时有医务人员11人。次年,房屋增至18间,修建住院部一幢,人员增至27人,有病床10张,设有诊所、药房、产房、财会、外科等室,还担负全县卫生行政、防疫接种、推广新法接生、实行饮水消毒等工作。
  1955年,县卫生院首次派员进修外科,增添腹部刀包、立式高压消毒器、木制手术床、鹅颈灯、脚踏吸引器等医疗器械。
  县人民医院 1958年,县卫生院改名为彭泽县人民医院。工作人员增至47人,新建门诊部360平方米,住院部一幢700平方米。购置麻醉机、万能手术床、四头无影灯等设施。开展输氧抢救等项目。组建县义务献血组。开始接治住院病人。
  1963年,县人民医院有职工64人(其中医师9人),置钢丝床82张,设正规病床72张。九头无影灯一台,氧气瓶3个及五官科和眼科必要器材。门诊部设内科、外科、妇产科、五官科、肠道科、儿科、中医科、伤科和中、西药房、制剂、化验、X光、理疗、供应、注射、换药7室;住院部设外妇科、内儿科、传染科3个病区。
  1969年底,与血防站、防疫站、保健站、医药公司5个单位合并,成立彭泽县医药防治处,直属县“革命委员会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领导,担负医疗、血防、防疫、妇幼保健、医药等项工作。1970年3月,撤销医药防治处,恢复人民医院,有职工93人。
  1975年6月,县人民医院迁至城外茅湾新址,建有三层1200平方米住院部一幢,二层900平方米住院部一幢,二层300平方米门诊部一幢,三层1000平方米手术室、药库用房一幢,职工宿舍3幢计1500平方米,X光室一幢以及其他附属设施。城内设有第二门诊部,方便就医。病床增至172张,职工增至113人,其中医师13人,士级医务人员30人,技术人员9人。
  1985年,县人民医院已有医疗用房5090平方米,生活用房3720平方米,其他用房1960平方米,总计11290平方米。年末,有300元以上的贵重仪器131台,其中较为先进的有同位素肝扫描、同位素肾图、同位素甲状腺扫描、纤维胃镜、纤维肠镜、脑电图、脑血流图、超声心动图、心电除颤起搏器、阴道镜、双目手术显微镜、角膜显微镜、高频电刀、300毫克X光机、血气分析仪、640火焰光度器、尼康生物显微镜等。建立设备档案,备有专职的器械管理、修理人员。年末,有职工216人,其中医技人员170人,占职工总数78%。省卫生厅已正式命名为“六好文明医院”。
  县中医院 解放前夕,全县有60余名中医散处民间。
  1957年,3名老中医在城关采石场(县城南郊)一座庙宇内办起联合医务所,开设内、外、针炙等科门诊,利用走廊设简易病床10余张。
  1962年,医务所扩大为城关卫生所,县卫生部门调配1名西医任所长,配有专职会计、挂号和中药加工人员和8名医生。1968年,该所与县卫生工作者协会城关诊所合并,改称城关卫生院。有10余间平房,12名医务人员,设有中医内科、外科、伤科、牙科、西医诊疗室、化验室、中西药房。开始做小型手术,收治疑难病症。“文化大革命”期间,该院停滞不前。1979年在城关卫生院的基础上,扩建为彭泽中医院,增设妇产科、注射换药室、中药加工等科室。能做细菌、血型等检验项目。有医务人员59名,病床43张,350平方米的门诊部和370平方米的住院部各一幢,医疗设备有:50毫克的X光机、电冰箱、干燥箱、氧气瓶、压流吸引器、切药机、粉碎机、计划生育手术器械、心电图、电疗机、显微镜、电动离心机、高压消毒器、产床、牙科器械……等。基本上适应中西医结合诊治病人的需要。
  1979年以来,该院先后选送6人去省、市中医院进修。为基层培养3名中医药人员。写出论文、临床经验小结146篇。老中医童传辉,编写有15万余字的《伤寒析义》。
  县卫生防疫站 建国初期,防疫工作由县卫生院兼管,院内设有3名卫生防疫人员,负责指导全县卫生防疫工作。1955年,县卫生院成立防疫保健股,定员7人,兼管妇幼保健工作。
  1962年6月,正式成立彭泽县卫生防疫站。分防疫、卫生、检验、行政4个科室,站址在今解放路粮食局内。共有9名工作人员,其中医师3人,医士2人,检验士1人,初级医务人员2人,行政管理人员1人。房屋面积200平方米。配有光电比色计、电冰箱、恒温室、茂福电炉等大型实验设备。
  1968年,防疫站被撤销,房屋转让。除留1人在医药防治处兼管防疫工作外,全部下放。1970年,县卫生局革委会成立,内设办事组,负责全县一般性的防疫工作。1971年11月,恢复县卫生防疫站。此后,人员设备逐年均有增加。至1985年,全站工作人员24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7人,行政管理人员7人。
  县妇幼保健站 建国初期,妇幼保健工作,由县卫生院负责。1955年县卫生院设立防疫保健股,配有2名专职妇保人员,与县医院妇产科一起指导全县妇幼保健工作。1962年正式成立妇幼保健站。1968年,妇幼保健机构撤销,人员下放,工作由“医药防治处”代管。1973年,恢复妇幼保健站,与计划生育办公室合署办公。1980年8月又分开。至1985年,全站共有医务人员10人。
  县医药公司 1953至1955年,中药材收购、销售业务由县供销社下辖的中药门市部负责。
  1956年上半年,中国药材公司江西省彭泽县分公司成立,隶属县供销社领导,有职工7人,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2万元。同年,九江医药分公司彭泽医药批发组组成,工作人员4人,经营西药及医疗器械批发业务。
  1960年,中药门市部、医药批发组一同并入县药材公司,隶属县商业局领导,有职工30余人,经营中西成药及器械的批发与零售业务。
  1963年,县药材公司更名为中国医药公司彭泽分公司(“文化大革命”期间,先后称医药防治处、医药站,统归卫生局领导),先后隶属县卫生局、县商业局领导,现隶属省、市医药公司领导。有职工50余人,占地面积2858平方米,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共106.19万元,年销售额达152.2万元。年利润2.9万元,经营中、西、成药及医疗器械批发、零售和药材收购业务。
  基层卫生院 建国前,境内各乡均无医疗机构。
  1951年10月,土改工作队在七区(今棉船)建立第一个区卫生所。同年11月又在五区(杨梓)建立区卫生所。接着四区(太平关)、六区(浩山)、三区(黄花)相继设立。1958年,区卫生所改称卫生院。人民公社成立,各公社均先后建立卫生院。1962年2月调整机构,将棉船、杨梓、浩山、太平、黄岭、马当等6个公社卫生院,定为中心卫生院,属全民所有制。其设备比较齐全,有病床70张,职工52人,其中技术人员47人。芙蓉、瀼溪、东升、先锋、新桥、黄花、余粮、和团等8个卫生院,定为公社卫生院,属集体所有制。有病床73张,职工84人,其中技术人员66人。
  1975年,全县6所农村中心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增至91人,病床增至125张;集体所有制公社卫生院有泉山、芙蓉、湖西、定山、天红、乐观、东升、瀼溪、和团、黄花、海形、太泊湖等12所,工作人员有130人,病床136张。卫生院既负责医疗、防疫、保健等业务工作,又负责全社的卫生行政管理。
  1985年,农村6所中心卫生院,12所乡卫生院,共有固定职工289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46人。有病床174张。
  联合诊所及村级医疗机构 1959年始,将私人开业的中药店,组成联合诊所。1956年起,一些条件较好的地方,先后建立卫生所、保健站、医务室,年末,有大队卫生所29个,卫生技术人员62人,固定病床7张;联合诊所10个,卫生技术人员42人,固定病床2张。1969年,在联合诊所、卫生所、保健站、医务室基础上,按人缴纳基金(每人0.5至1.5元)农村普遍办起农村合作医疗。全县大队均设有医疗站,每站有乡村医生(原名赤脚医生)2至3人,其中女医生占一定的比例。生产小队基本上都有卫生员、接生员,备有保健箱。治疗小伤小病,颇为方便。1981年末,全县有大队医疗站165个,其中125个实行合作医疗。有卫生技术人员471名(女性107人),经考核有342人获乡村医生合格证书。有1589个生产小队备有保健箱,有卫生员915人,其中能新法接生的426人。
  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乡村出现多种形式的医疗组织。1985年,全县村民委员会设医疗点254个,其中村(组)或群众集体办的79个,乡村医生联合办的23个,卫生院设点的2个,个体办的150个。共有医生485人,其中女性88人。经考核有244人获医生证书,203人获乡村医生证书。村民小组有卫生员398人,接生员386人。
  内设医疗机构 综合医院:6031厂职工医院,设有病床10张,配有37名医务人员,房屋面积为300平方米。芙蓉农场人民医院,设有病床100张,68名医务人员,房屋面积3338平方米。上十岭垦殖场卫生院,设有病床15张,9名医务人员,房屋面积400平方米。红光建材厂卫生院,设有病床10张,配有7名医务人员,房屋面积300平方米。医务室:省属芙蓉626制药厂及县属电动工具厂、农机厂、五金厂、针织厂、水泥厂、轧花厂、砖瓦厂、水产厂、原种厂、棉科所、县一中、县二中等单位,均设有医务室,分别有1至10名医务人员。上述医疗机构,业务由县卫生局统一领导、管理。
  第二节 医疗队伍
  50年代始,在组建医疗卫生机构的同时,大量吸收民间医生加入队伍,实行中医带徒。举办短期培训班,为农村培养急需人材。选送有培养前途的医务人员去省、市级医院、进修深造,引进新技术。从1950至1959年的10年中,送省培训2人,送地区培训10人,由县培训20人,现已全部担任领导职务。西医进修70人,其中达到高级水平的25人,中级35人;中医进修41人,其中达到高级水平的15人,中级18人。同时大中专毕业生陆续分配到县,医疗队伍遂逐渐壮大,医疗技术亦逐渐提高。到1958年,高级卫生人员从零增至17人,中级卫生人员从56人增至177人,初级卫生人员从4人增至51人。全部卫生人员从60人发展到260人。为农村培养出保健员306人,接生员332人。为联合诊所培训医务人员89人。寻医难的问题基本缓解。
  1958年9月,本县创办彭泽医务大学,招收学员40人,学制2年,1960年首届学生毕业。1967年改办卫生进修学校,每期3至4个月,招收学员50人,其中,有在职卫生人员,也有乡村医生、卫生员。至1985年,彭泽卫校办学17期,举办培训班21期,共培训医务人员835人。不定期举办的短期轮训班,培训在职医生440人,培训医生355人,卫生员40人。举办中医函授2期,招收学员100人,西医进修中医45人。至1985年底,全县卫生技术人员已达668人,平均每千人中有医务人员2.3人,加上乡村医生及厂矿卫生员,平均每千人中有医务人员4.6人。详情见下表:
  第三节 预防
  爱国卫生运动 建国前,本县水旱连年,兵燹屡见。城乡各处,垃圾成堆,有些村庄,无厕所、无阴沟、无家禽畜圈,人畜同居,臭气四溢。农村妇女,大多数不知道处理经期和产期的卫生。瘟疫流行,死亡相继。民国37年(1948)有资料表明,婴儿死亡率高达40.7%;天花、霍乱、伤寒、痢疾、疟疾等烈性急性传染病经常流行,加上猖獗的血吸虫、血丝虫、钩虫等病的长期侵袭,严重威胁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1952年,县人民政府成立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县长兼主任委员。领导全县人民开展除害灭病、讲卫生、爱清洁的群众性活动。搞三改(改厕所、改房屋、改水井)五净(道路净、碗筷净、庭院净、衣服净、身体净)。城乡村镇,家家动手,人人上阵,洗刷门窗桌椅,铲除垃圾和杂草,结合农村积肥,反对美国发动的细菌战争。
  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除四害(苍蝇、蚊子、老鼠、麻雀后改臭虫)讲卫生、消灭疾病的指示下达后,全县范围内掀起声势浩大、规模空前除四害、讲卫生、消灭疾病的爱国卫生高潮。据统计:1958年下半年,消灭老鼠354454只,埋蝇蛹4550公斤,疏通沟渠7850条,积肥60077.8万担,新修建厕所、粪窖21602个,新建和改良水井6857口。涌现卫生村200多个。
  1965年4月,九江地区组成20余人的医疗队到杨梓公社搞“卫生村”试点,三移、三改(即移猪圈、移厕所、移厨房,改水井、改旧灶、改阴沟)。半年时间,杨梓公社村村有厕所,队队有粪池,家家吃井水,猪牛有栏,鸡鸭有圈,人畜分居,整齐清洁,省内外来参观者达百余人次。
  这年,全县新建水井150余口,修整旧井100余口,改造公共厕所5600个。有的村庄修沼气池。乐观公社部分村庄,安装了简易自来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此项工作中断。
  1978年l0月,恢复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掀起两管(管水、管粪)、五改(改厕、改圈、改水、改灶、改沟)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高潮。至1985年止,全县新建和改建水井1018口,建造公共厕所1178个,家庭厕所42117个,集体猪圈3540个,个体猪圈33947个。县城有环卫工人每日两次清扫,居民周末突击扫除,环境常年清洁卫生。
  饮水、食品卫生 1964年,建成县自来水公司,1983年参加全国统一布置的水质调查,水质理化、细菌检验,全部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红光建材厂、芙蓉乡五联村、棉船乡光明村自来水厂水质等均符合标准。至1985年,全县已有22988人饮用自来水,占全县人口总数38.8%。未使用自来水的地方,有的改用井水,有的实行饮、川分开和消毒的制度。饮水卫生状况均有改善。
  食品卫生管理,从1963年始,每年对饮食行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1964年1305人次受检,其中带菌检查有322人次。每年夏季,防疫部门均组织力量,严格检验食品卫生,控制不合格的冷饮及其他食品的出售。及时报告疫情。
  1980年,检查发现从业人员有痢疾带菌者、肝炎和肺结核患者各一名,均及时进行调换。1984年始,宣传贯彻《食品卫生法》,加强有效监督。县人大、县政府经常组织进行基层检查,听取检查汇报。
  1985年,县卫生防疫站设立食品卫生科,配有食品监督员3名,担负全县1250家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为生监督、指导监测和2078名从业人员的健康检查任务。当年,对县食品厂、上十岭酒厂、县乡9个酱油厂进行感观、细菌、理化检测。对5家植物油厂的产品进行理化和含毒物质(黄曲霉毒素B₁)进行监测。还对稻谷、家禽、猪肉、鱼等物类中的含毒物质(有机氯)进行监测,先后发现有机氯毒素在上述物类中有不同程度的残留。上报省卫生厅,曾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卫生防疫 建国后卫生防疫工作,县医院配有专人分管,以饮水消毒、普种牛痘、预防天花、霍乱、鼠疫等烈性传染病为主1954年,特大洪水为灾,防疫人员深入灾区,开展持续三月之久的饮水消毒,预防灾后传染病的流行。
  1955年,县医院组建防疫保健股。1958年,县委成立除害灭病领导小组,开展头癣、丝虫病、钩虫病的查治。
  1962年6月,彭泽县卫生防疫站正式成立,配有防疫,卫生、检验、行政等专职人员。负责主要传染病的预防,各种疫苗的分配和接种指导。
  1963年,防疫站增修办公室48平方米,检验室100平方米,配有大型实验设备,工作渐趋正规。1964、1965二年共完成156618人次的副霍乱疫苗注射任务。对201141人接种牛痘、卡介苗或注射百日咳疫苗、伤寒疫苗。
  70年代,开展儿童计划免疫工作。1979年9月,在棉船公社开展计划免疫建卡建册试点。继而在部分公社推广。1980年,全县50%的公社(场)完成建卡建册任务。,次年4月,建卡建册完毕,开始对7岁以下儿童实行计划免疫。当年约5万儿童实行计划免疫,10871名15岁以下儿童做结核菌素试验,88279名儿童,接种卡介苗,完成麻疹、伤寒、乙脑、小儿麻痹糖丸等接种任务。从1984年起,每年进行四苗复查率调查。1984、1985年四苗复查率,分别为20.95%、40.78%,未达部颁标准。1985年,在棉船、芙蓉两乡对15岁以下15个年龄组的598名儿童进行人群白喉免疫水平的调查,两乡合计阳性率54.18%,对其中35名7岁以下阳性者,进行两次百、白、破混合制剂接种,第一次转阴率77.14%,第二次转阴率100%,两次平均转阴率81.81%。表明两乡过去预防接种工作质量很差。同国家规定的25种法定传染病,除鼠疫、天花、霍乱等11种外,在本县境内有14种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疫情资料记载,江西省首例出血热病人就是在芙蓉农场发现并经卫生部化验确诊的。1967年,杨梓发生首例钩体病。1976年发生猩红热和狂犬病。1984年钩体病、脊髓灰质炎、白喉、猩红热4种病绝迹。境内除出血热发病率略有上升外,其他传染病的发病率均大幅度下降。
  几种地方病通过防治,发病率下降更快。疟疾、头癣、地方甲状腺肿流行病(简称地甲病)、丝虫病已基本消灭和接近基本消灭。
  疟疾 1964年10月,全县首次开展休止期根治,在此之前,上十岭垦殖场作5000人根治试点。1970年5月,省卫生防疫站一行5人,在棉船金洲大队进行抗疟新药效果观察。1976至1984年,参加赣东北七县“两病”(疟疾、二号病)联防。1979年在太泊湖公社开展5千人带疟原虫情况的调查。1982年联防片在本县举办蚊媒调查学习班,基本摸清本县蚊媒种类。1983年水灾期间,两次派医务人员深入棉船灾区,开展为期三个月之久的抗疟和饮用水消毒工作。1985年,全县疟疾病人由1970年的22110人减少到235人,下降98.9%。
  头癣病 1968年卫生部皮肤研究所邵博士率领医疗队来县,从事防治工作。1972年县、乡、村三级,层层组织头癣防治专业队,工作10多年至1980年10月,基本消灭头癣病,经九江地区卫生局验收,发给合格证。
  地甲病、克汀病 1982年,23个乡(镇、场)抽样调查74个村,752个村民组,检查63308人,受检率达89.36%,查出地甲病6389人,生理肿大4611人,患病率10.09%,肿大率17.38%。查出克汀病181人,患病率0.29%,按全国地甲病病区划分标准,以乡为单位,全县重病区7个,轻病区8个。浩山乡岷山村第一组朱锡林家三个儿子患克汀病,瘫在地上不能行走。普查后,撰写《彭泽县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病及病因学探讨》的论文,参加1985年度卫生学术年会大会宣读。
  同年,九江市防疫站在浩山乡举办全市地甲病普查学习班。12月,在海形进行食盐加碘试点,次年10月起在全县15个病区乡全部供应碘盐。
  1983年6月在海形乡的海形、盘谷两村,进行效果考核,海形村的患病率,由服碘盐前的39.58%,降至10.3%,下降74.2%。270个老病人中,食碘盐后,甲状腺恢复正常者193人,治愈率71.48%。7月,商业部、轻工业部、卫生部专家学者来县检查,高度评价本县地方病防治工作。
  丝虫病 50年代开始大规模调查。1958年抽样血检1806人,阳性354人,阳性率为19.6%。
  从1958至1985年开展11次大规模查治工作,受检人数计221974人,占总人口的86%,全县22个乡(场)178个农业村,普查了143个村(其中复查11个村),占全县村数的68.5%。血检微丝虫幼阳性病人1026人,阳性率0.46%,对查出的病人进行正规治疗的有7931人次。3乡16个村全民服药,人数16471人。经反复查治,微丝虫幼率从1958年的19.6%降至1985年的0.09%,以村为单位均降至0.5%以下。
  1985年底,采取双耳垂双血片复查考核,7乡10村100名病人,81人转阴性,转阴率81%。省调查组经考核验收,确认彭泽县已达部颁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部分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情况及预防接种情况分别见下表:
  第四节 保健
  妇幼保健 1952年,本县就开始推行
  新法接生。每年冬闲季节,在县城举办接生员培训,每期30至40天。至1955年培训出接生员320人。全县每2—3个自然村配有一名接生员。1958年,公社卫生院已配有专(兼)职保健员,大队有1至3名接生员,小队有卫生员,初步建立妇幼保健网。
  1956年,开始推行妇女劳动保健制度,妇女四期(怀孕期、产期、月经期、哺乳期)实行三调三不调的保护措施(即经期调干不调湿,孕期调轻不调重,乳期调近不调远),减少月经不调、闭经、早产、流产的发生。开展孕妇产前检查,防治难产。1960年重点开展子宫脱垂、闭经、小儿营养不良、小儿佝偻病的防治。当时,正值困难时期,用米粉、蛋壳制做土奶粉,用益母草、鸡血藤针炙等中医草药治疗子宫脱垂。县民政局拨出10600元专款,支援卫生部门治疗农村妇女的妇科病。
  1961年,实行“四期”劳保经期有休息,孕期有营养,产期有优待,哺期有照顾。农村妇女月劳动日20个,产后休息45天。
  1962年8月,县妇幼保健站正式成立,有4名工作人员,其中2名助产士,2名保健员,工作用房150平方米。当时主要工作是开展全县农村妇幼保健工作,负责接生员的管理、培训和器械配备等,开展计划生育方面的宣传。站内有产床、接生器械、难产器械、各种保教模型和幻灯等。1964年始,该站进行上环、人流、男女结扎等手术。
  “文化大革命”期间,妇保工作一度停滞。1973年,妇幼保健站恢复。1976年,全县开展对妇科病(宫颈炎、滴虫、子宫脱垂、尿漏、宫颈癌)防治,此后,每年查治一次。1976至1981年共查治妇女病24086人次,查出病人16327人,治疗13060人。1978年始,重点防治妇女二病(宫脱、尿漏),用2年时间,在全县20个乡(场)开展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对5100名妇女进行妇科检查,查出子宫脱垂病者531人,手术切除178人,服药、上托339人次。尿漏病患者15人,进行手术治疗8人,服药治疗3人。1982年,全国9省尿漏病研协作,本县列为全省9个尿漏病研协作试点县。
  1979年,开展围产期保健,进行新生婴儿管理。1981年,在棉船公社进行产妇系统管理试点建卡251人。现已由点到面,全县建卡。
  科学接生普及,妇科医疗水平提高,严重威胁母婴生命的病症得到控制。1975年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为9.6‰,1981年,下降到2.8‰;产妇的产褥热由1975年的4.1‰,降至1981年的0.45‰;子痫率由1975年的16‰,降至1981年的2.6‰,婴儿死亡率由1975年的47‰,降至1981年的4.1‰;产妇死亡率由1975年的3.2‰,降至1981的0.43‰。
  1984年抽调十分之一村(居委会)进行婴儿死亡回顾调查,1982—1983年活产1323人,婴儿死亡37人(新生儿20人)婴儿死亡率54.9‰,新生儿死亡率为31.16‰。
  传染病得到控制,遗传病的发病率增高,据在棉船、芙蓉、杨梓、浩山四乡和龙城镇现状调查,7岁以内儿童13191人,有遗传病的78人,发病率为5.91‰,多属近亲婚配所生。
  儿童保健 建国后,本县办有托儿所、幼儿园,配有护理员,对幼儿精心护理。条件好的,对睡觉、活动、饮食时间按儿童特点科学安排,实行一人一巾、一盆、一杯,预防传染病。有关部门经常访视托幼机构,举办托幼人员训练班,提高保教水平。学校推行二操(课间操、眼保健操)。开展文体活动,增进儿童身心健康。儿童中的传染病、近视眼和脊柱弯曲等发病率明显下降。
  1978年起,每年“六一”节前,对7岁以下儿童进行健康检查,其中独生子女享受二次优生检查,并建立卡片。
  1983年,县妇幼保健站对5552名7岁以下儿童进行体检,体重超均值的1969人,身长超均值的1937人,对患各种病的53人全部进行治疗。同年,在棉船乡江心村对809名儿童进行血检,查出患贫血的640人,贫血率79.1%。
  1985年,县妇联、县妇幼保健站对小学、幼儿园儿童进行健康体检,实检6492人,其中身体健康、发育正常、体重、身长、胸围基本达到健康儿童的有3032人,接近健康儿童标准的3342人,发育不大正常且智力低下的118人。对身体某些不足的儿童,通知学校和家长矫治,病孩及时治疗。
  职工保健 建国前,资本家或业主不关心,更不采取措施保护职工的健康,县内工人或店员,长年处于贫困之中。
  建国后,职工医疗费用由企业负担。部分工厂、农场还自办规模较大的医院、设备较为完备的医务室。三废(废水、废汽、废碴)处理、矽尘测定、防寒保暖、防暑降温等项均列为常规工作。每年还对本企业职工进行一次普检,并建立卡片,为开展保健积累资料。
  1963年,对重点产棉区的棉船乡进行农药使用调查和中毒原因分析。同年,在县内召开全省防治有机磷农药中毒现场会。提出整套防治办法。
  1976年始,对从事砂尘、粉尘作业的红光型砂厂、县水泥厂工人进行健康检查,摄片120张,未发现矽肺病人。
  1979年,进行5种职业病(铅、苯、汞、三硝基甲苯、矽肺)普查,未发现病人。
  1980年,公费医疗制度改革,但对患职业病或工伤事故者,医药费不受限制,还酌情给营养补助。
  1981年,对县水泥厂、轧花厂等5个粉尘作业现场进行粉尘浓度测定。除轧花厂外,4个单位都超过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其中水泥厂球磨车间,粉尘浓度为128mg/m3,超过国家检验标准的4倍,该厂引起重视,采取措施改善。
  公费医疗 建国初期,供给制干部看病到指定医院就诊,免费医疗。1953年初,开始实行公费医疗,党政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和中、小学教职员工,均享受此待遇,每人每月医疗费由卫生部门统一掌握,个人凭公费医疗证到指定医院就医。工矿企业职工,除个人免费医疗外,直系家属患病治疗费用报销一半。干部、职工退休后仍然享受公费医疗待遇。1970年以后,公费医疗经费连年超支。1956年全年公费医疗经费实支仅2万元,1972年实支公费医疗经费达7万元,1978年增加到11.3万元,公费医疗经费猛涨,给县财政带来很大压力。
  1980年,制订“定额包干、超支分担、结余留用”的管理办法,1981年进一步实行定额包干,按年龄档次,规定个人负担比例。大部分单位未严格执行,全年支付经费上升到21.6万元。1985年全面改革公费医疗办法,职工和干部,门诊或住院均按年龄,自付不同比例,结余部分本人得50%。离休干部、身患癌症的病人,据实报销。
  第五节 疾病治疗
  中医治疗 建国前,县内治疗疾病,主要靠中医。不少中医世家出身,终生务医,具有一定的临床经验,疗效显著,且有医治病根的特效,历代为群众所欢迎。
  建国后,继承祖国医学遗产,中医在本县继续受到重视。县成立中医院,县人民医院和各基层医院相继开设中医科。县中医院发挥中医的特长,安排医术能力很强的老医师负责门诊、住院行政管理和临床业务指导,注意会诊,历年来,诊断符合率均达96.5%以上。中西结合的方法,治愈部分急、危、重症。对妇儿科病,疗效显著,独树一帜,对外科病症如脓臭、脚气、疝气、疖疽、骨折、脊髓损伤、风瘫、面瘫、小儿麻痹症等均收到满意效果。同时,开展牙的拔、补、镶、修复。白内障摘除、泪囊、鼻息肉摘除,鼻腔泪囊吻合,斜视矫正,拍片,胃肠镜透视等,还自制膏药、水剂等数 十个品种的中成药及蒸馏水、糖水、盐水等供应本院需要。对老中医药人员临床诊断的医案医话、加工炮制药材的经验,进行整理,对古典中医药论著进行注释和讲座,组织疑难病症会诊,及时总结临床经验。
  1979至1985年,县中医院住院治疗病人1519人,治愈率74%,各乡(场)卫生院中医对一般疾病均能进行诊治。
  县人民医院设有中医科,除单独有中医药治病,还中西结合,取得良好收效。1970年,县医院外科开展了肾切除、骨折内固定。为颅骨开放粉碎凹陷性骨折施清创减压术。
  1971年,县医院外科用中药“扶正理气 汤”废除两管一禁(胃管、输液管、禁食); 内科在抢救流行出血热过程中,辅以中药清热凉血药静脉被钾,大胆用到11克,取得较好效果(文献记载最多不能超过8克)。
  西医治疗建国前,县内西医历来无科、室之分。只能诊治小伤小病。
  1949年以后,医院设备不断更新,技术人员逐年充实,医疗水平显著提高。县境内,西医治疗以县人民医院医术为最。
  1951年,增添血压计、显微镜,开始使用盘尼西林(青霉素)。下半年开始静脉点滴、小孩大腿皮下输液等治疗项目。门诊量日平均50人左右。疑难病症如难产、肺炎等转九江、安庆等地治疗。
  1955年,县卫生院首次派人赴外地进 修外科,开始应用肠胃减压等治疗手术。次年1月4日以胡苏孙为主刀,费海玲为助手,为一名急性阑尾炎患者施行摘除术,此为本县第一例外科腹部手术。继而开始施行 疝修补、痔核摘除、剖腹引流、截肢、包皮外切、腹壁神经瘤摘除及肠套迭的松解等手术。
  1957年3月1日为一炸伤病人施行腕关节解离术,开始应用全麻。相继开展括 宫、输卵管、输精管结扎,葡萄胎施纱条引产等手术。
  1958年2月10日施行了第一例剖腹产 手术。次年3月15日,施行第一例脾切除手术。为胃穿孔患者施行胃缝合术。
  I960年,为慢性胆囊炎、胆结石病人施行胆囊切除术。开展胃修补引流,膀胱切开取石等手术。次年7月,施行第一次子宫全切除术。8月为一肝破裂者施行肝修补术。内儿科首次开展小儿头皮静脉输液、静脉输血、股动脉穿刺,颈动脉穿刺等。当年,初步开始病案统计。年门诊达52863人次,入院1617人次,治愈率96%,死亡率2.1%。
  1963年,县人民医院内科首例心包穿刺获得成功。外科手术144次,膀胱取石术1次,胰腺囊肿内引流术2次,胆囊摘除3次。外科手术中,行胃修补术1次,脾切除6次,直肠癌切除1次,肝脓肿经腹部引流术3次,截肢2次。其他为乙、丙级手术。妇产科行子宫切除术9次,宫外孕术3次,剖腹产9次,穿颅术5次,胎盘稽留剥离术3次,产钳3次,肾牵引术2次。五官科手术37次,其中包括白内障、鼻息肉、上颔窦穿剌、气管切开等。化验室完成各科检验92554人次,开展细菌培养、肝功能、非蛋白氮、二氧化碳结合力、以及血氨、血钙、 血钾、血钠、血糖等生化检验。X光透视1394人次,理疗859人次,输血量达6万毫升。
  1964年,县人民医院内儿科开展人工气腹、气管导管滴药、气管穿剌滴药治疗肺结核。外科对外开放性骨折施行复位手术, 五官科施行眼内容物挖出术及扁桃腺摘除术等。次年,农民患者汪锦德,因肝脓肿向胸腔穿破,病情危急,县医院首次进行胸腔密闭式引流术,业务院长胡苏孙带头,全院工作人员献血300亳升,汪转危为安。全年门诊量70351人次,入院病人2049人次,治愈率95%,死亡率2.4%。
  1969年,县医院内科第一次诊治流行性出血热。进行多尿期的离子监测。
  1972年,县医院X光室开展胆道造影、钡餐透视等项目;化验室培养细菌,自制标准血清。五官科开始施行泪囊鼻腔吻合术(改良方法)。全年门诊量为84926人次,入院病人2066人次,治愈率90.07%,死亡率2.6%。
  1973年4月,动物血管吻合术成功,开始应用于临床。同年,五官科开始行乳突根治术治疗慢性中耳炎和胆脂瘤。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县人民医院医疗水平较前又有提高。1982年,内科已能对各种严重心律失常、罕见的多发性骨髓瘤、血液病、肿瘤、尿毒症、肝昏迷、脑溢血等疑难病症进行诊断和治疗。外科能开展脑外伤的开颅血肿清除术、脑膜瘤的切除术、食道癌、肝叶的切除术。检验科开展免疫球蛋的测定和酶标记免疫吸附试验等。X光可行支气管炎、胃肠、泌尿脏器的造影和断层摄影。这一年,各科均提前实现部颁“八五”业务发展规划,受省、地嘉奖。
  1983至1985年,内科具有对新生儿破伤风、乙脑、有机磷农药中毒、出血热等疾病的治疗积累的经验。破伤风死亡率从原来的80%下降到30%1985年收治乙脑20余例,无一例死亡;收治农药中毒30例,仅一例死外科开展脾静脉分流术、门奇静脉断流术、直肠疾病的成形术、骶部畸胎瘤切除术、肾实质切开取石术、前列腺摘除术、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术、脊髓探查术、椎间脱出髓核摘除术、关节融合术,断肢再植术、子宫全切除术等。五官科在角膜显微镜下取合房角镜、三面镜下进行房角眼底各部的检查,熟练掌握各类白内障摘除术,应用玻璃体切割器进行对严重眼外伤治疗,如,玻璃体混浊,外伤性白内障、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巩膜缩短术治疗视网膜脱离等。开展喉镜及食道镜的检査与治疗、乳突根治及上颔骨部分切除手术。检验科开展了对K+、Na+、βun、G、S、长蛋白、白蛋白的质量控制,胆固醇酶法测定、尿素氮酶法测定、淀粉酚光电比色法、Y—GT及MAO测定。免疫与检验项目已发展到间接血凝、酶标记、放射火箭电泳等检测技术。开展血清、胃液Ig的测定,血清C3、AFP、NBSAg、MBSAg、MBSAb, HBCAb的检测和T淋巴细胞计数,组织化学染类、快速染色等的检测。县人民医院几个年份医疗、效力指标情况见下表:
  第六节 药物药政
  药材生产采挖,境内浩山、乐观、天红、黄花、杨梓等乡均有中药材,其中浩山乡是重点产区。有:明党参、彭前胡、丹参、麦冬、六冬、青木香、防杞、花粉、贝母、虫蜕、白花蛇、祁蛇等近百个品种。每年春秋两季,上山采挖药材者达千人以上,县医药部门派人定点指导,同时动员儿童及农村闲散劳动力,收拾零星的陈皮、鸡内金、虫蜕等紧缺品种。仅1975年就收购中药材11.8万公斤,价值达5万元。
  种植,1958年起,中药材种植列入计划,有基地20多处,约2000余亩。主要基地有:黄港分场、西丰药厂、汤家山、芙蓉农场、浩山、海形、定山、黄花等处。种植品种有:杜仲、丹皮、厚朴、人参、贝母、白术、泽泻、桔梗、甘草、防风、丹参等50余种。成功的有杜仲、丹参、人参、贝母、一见喜、薄荷等30余种。引种甘草、防风等10余种失败。1969年棉船公社种植生地100多亩,年产鲜货50余万斤。详情见下表:
  药材收购 中药材的收购形式以定点收购为主,旺季增设网点及流动收购担,与基层供销(店)签定合同,委托代收。医药公司每年举办一次代收员学习班。50年代,主要是收购野生药材,年均收购总量在5万公斤左右。60年代因部分引种成功,加上奖励政策兑现,最高年达7.3万公斤。1972年,收购明参6290公斤,南沙参2100公斤,贝母31公斤,药午1011公斤。1976年收购中药材60483公斤,价值10.7万元。1985年收购中药材价值量为12.5万元。
  加工制造 1970年,县医药公司成立医药加工组(厂)、炮制中药材和加工饮片,当时,基本靠手工操作,后来增添切药机3台和其他操作工具10多件,车间和仓库面积200平方米。现有职工5人,年产量3万公斤。
  1979年,县人民医院重建制剂室,能制出5%、10%葡萄糖液、含糖盐水、氯化钠、注射用水及各种普通制剂。1981年又扩建制剂室,添置、更新设备。1985年,药剂室制品新增20%甘露醇、5%碳氢钠、1%盐酸普鲁卡因、1%盐地卡因、1%盐酸地卡因等11种,普通制剂有1%奥宁眼药水、12%匹罗卡品眼药水、1%碘、甘油等37个品种。同时,建立药检室、动物试验室,对自制药品作含量测定及PH值、明常、热原试验、以及氯化物、里金属等各种测定,保证药品质量。
  药物销售 清咸丰年间(1851—1861),中药业开始兴起。当时,南京人周惠荫的祖先来本县开设“周泰源”中药铺。同治年间(1862—1874),周汉章的祖先相继来本县开设“周寿康”中药铺;到民国24年(1935)先后有朱瑞协、李四方、陶龙生、高曙东等人开设药店,都座落在中正街(现解放路一带),以上六家共有从业人员40余人,资金2.33万元,其中历史在百年以上,资本较为雄厚的有周惠荫、李四方、周汉章3家。27年,药店纷纷倒闭。34年,周惠荫的周泰源药店,周汉章的周寿康药店相继复业。详情见下表:
  建国后,药品由县医药公司独家经营。各医疗单位、私人开设的药店凭证到医药公司批发。
  中药材主要以零售为主,兼有批发。1981年经营550个品种,销售额21.9万元。中成药,由原来销售丸、散、膏、丹,逐步发展到新剂型,如:注剂、曲剂、片剂、茶剂、冲剂等。营养药、补药也逐渐增多。仅1981年,就销售人参精8801瓶,归参蜂皇浆(精)、银耳晶、鹿茸精、双宝素等滋补药8776合(瓶)、金额5万元,占整个成药销售的33.1%。
  西药销售,建国前系空白,占整个销售额的64%。品种由1961年的300种增加到1981年的650种,销售西药制剂补品金额95.24万元。医疗器械的经营品种(包括各种规格)470种,年销售额9.74万元,占、整个销售额的6.56%。县医药公司门市部还设立避孕药用具供应专柜。
  药政管理解放前,药材市场由药商垄断,无人管理,药价也无统一规定。民间“郎中”(医生)从药商处购得药材,转手加价传给病人,利润超倍,病家叫苦。
  1949年始,药政管理由县卫生局负责。不合格的药品不准出厂,不准收购和销售,打击骗钱害人的药贩子以劣充优,以伪代真,骗人牟利,危害人民。采取市场检査、售药抽査、医疗单位监查的办法,发现一个,彻査一个,严惩一个。药品市场秩序井然。1978年,县卫生局配备药政管理专职干部。1984年设药政股,专司管理之职。大的药品销售门市部和医疗单位设药品质量检査员。一类剧毒药品(如西药的苯丙胺针、片剂、三氧化三钾等,中药的信石、水银等)严禁在门
  市一部零销,二类剧毒药品配方,按处方证明等手续办理。麻醉药品严格执行“专人专柜,加锁保管,专帐专册登记,定期盘点、专用处方,医生签名,制度。
  医药单位配有专门药价人员,经常对零售批发和使用单位进行检査核实。
  1985年7月1日,《药品管理法》实施,县卫生局出动宣传车、编写墙报,宣传封存卫生部公布已被淘汰的药品127种,有些转售给兽医部门,有些予以销毁;对药品经营者再一次进行检査、考核,合格者发给营业证。对入境售药的游医药贩严格检验,对违犯药品管理的42名游医药贩予以取缔,没收其作法所得,销毁了伪劣药品350公斤。
  第二章 血吸虫病防治
  第一节 疫情
  流行范围血吸虫病在县内流行范围广,年代久。据民国年间的老人回忆推测,在县境内流行已逾百年。到建国初期,各区、乡均为疫区。1958年前,全县25个乡镇场,24个乡有感染血吸虫病的人,发病农业社178个,占农业社总数的96.5% , 发病生产队1548个,占生产队总数的
  96.5% ,发病户29511,占总户口数的97.8%,发病人口113922,占人口总数的97.32%。疫区耕地面积310465亩,占全县 耕地总面积的98.23%。
  人群感染率的高低,与职业、年龄、性别、生产、生活方式等有关。1958年查病资料表明,男性高于女性,农民高于其它职业者,壮年高于其它年龄组。 感染率小于10%的轻疫区有棉船、海形,感染率11—20%的轻中疫区有红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彭泽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全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除卷首概述、大事记和卷末附录外,全志设23卷,计69章236节,上限一般起于1840年,下限为1985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彭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