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党派 群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彭泽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3499
颗粒名称: 卷十二 党派 群团
分类号: D630.1;D638
页数: 29
页码: 299-327
摘要: 本文讲述彭泽县党派、群团包括政党、中国国民党、工人组织、农民组织、妇女组织、青年组织等情况。
关键词: 彭泽县 党派 群团

内容

第一章 政党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
  解放前的党组织及活动
  民国16年(1927)初,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彭泽县国民党县党部成,各区分部、县总工会及各行业工会,县农民协会及各区 农民协会、青年社、妇女解放协会、儿童团、商民协会、工人纠察队等党群组织,亦相继成立。3月,刘明生、周静轩、王泽春等人发动了工人罢工、全县掀起游斗士豪劣绅、退押金、减租减息、罚款、罚谷的高潮5月、在特派员共产党员肖韶的支持区、反击国民党右派势力,夺了国民党县党部的权。“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召开了了人声讨大会举行示威游行,张贴标语,翻印《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揭露蒋介石反革命阴谋。为建立党组织作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同年5月,中共九江地委秘书桂家鸿、丁灿烈介绍刘明生、刘文元、刘某等三人加人中国共产党,6月、中共九江地委批准,成立中共彭泽党小组,党员三人,刘明生任、7月,成立了中共彭泽支部,党员8人,书记刘明牛。隶属九江地委。
  民国17年8月,中共彭泽特支成立, 隶属中共九江中心县委。下辖太平、马当、尖山黄村、东岭高等小学等四个支部。
  民国19年,方志敏、邵式平领导的红
  十军活动干彭泽杨梓、庙前和鄱阳箫家岭(今波阳地)交界处。是年,彭泽党组属赣东北特委。
  民国20年10月、中共浮梁县委派2宛驮子、彭小鬼来浩山与李庚庆、曾道初接上关系,发展中共党员、12月,在浩山乔亭伍龙庵,成立中共彭泽小组,后改为支部,党员9人。隶属中共浮梁县委。
  民国21年4月,中共彭泽支部改为中共彭泽特支,党员12人。李庚庆任书记下辖下凌、乔亭、黄荆桥3个支部、建立雇农工会与贫农团。
  民国22年11月,中共闽浙赣省委在浩山乔亭伍龙庵成立中共彭泽区委,曾道初任书记,下辖城关区和港下凌、乔亭、黄荆 桥、小浩山、岚陵等支部,组建游击队。隶属赣北特委。
  民国23年3月,曾道初在去南昌的途中被国民党当局捕获,病死狱中。4月闽浙赣省委派陈开运接替工作,将区委改为中共彭泽县委,下设城关区委和港下凌等5个支部。6月中旬赣北特委批准,在浩山乔亭村公开成立中共彭泽七县中心县委(彭泽、湖口、鄱阳、都昌、秋浦、东流、望江)。陈开运、徐永鉴、陈守华先后任书记。下辖彭泽、秋浦(没有另成立县委,由中心县委直辖4个区)、中共鄱阳县委、都昌县委、东流县委、望江特区、湖口新三区、秋浦两个区、彭都湖特区委。中心县委活动范围,彭泽除彭湖公路以北沿长江之间一级的地区外,另有鄱阳、都昌、湖口、秋浦、东流靠彭泽的山区,望江靠长江一带。9月中心县委迁到岚陵,11月迁到兆吉沟,24年元旦迁到小浩山。领导反围剿,打土豪分田地,坚持到4月后转入地下。田英、宣丹菊、陈守华等领导人转移到彭泽、都昌、湖口、鄱阳交界的武山、老山一带活动。不久成立都、湖、鄱、彭四县中心县委,彭泽地区改建为县委,下辖严家山、陈家岗两个区委和一个支部,活动在今天红乡、乐观乡、老山阳、武山、老屋饶一带。26年8月,因陈守华叛变,县委暂停活动。
  民国27年2月,周静轩从外地回县以中共东南分局的组织关系,在瀼溪成立中共彭泽特区委。3月,在县城成立青年学会宣传中共“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次年2月和5月,周静轩通过统战关系分别在瀼溪、郭桥担任彭泽县自卫大队第二中队指导员和第三战区皖赣边区抗敌自卫总队第五大队大队长,为党组织武装。
  民国28年11月,中共彭泽特区委改称中共彭泽江南特支。周静轩任书记。活动地区在小孤山至马当一段的长江两岸,下辖三个支部,党员15人。隶属赣北特委。29年5月,赣北特委指示成立中共彭泽江边特支,活动地区扩大到宿松、望江湖区,党员25人。10月9日,周静轩牺牲,中共彭泽江边特支改为支部,米济群任书记。
  民国30年9月,黄先等与前来的新四军七师挺进团党组织,共同组建赣东北特委,李丰平任书记,黄先任副书记,隶属皖中区党委,统辖七师挺进团、独立团(黄湖游击大队改称)。独立大队和12个地方党支部,党员140名。
  民国31年1月,七师挺进团与独立团因遭敌围攻后,主力向东转移去皖无为,部分干部留下。2月成立中共彭泽沿江工委,沈清之任书记,党员50人,隶属皖中区党委。8月沈清之去无为汇报工作未归,工委停止活动。
  民国32年3月,新四军五师第五军分区挺进18团政委郑重,带领20多名骨干到达本县辰字号商群家,11日在辰字号成立中共彭泽工委和宿望工委。隶属鄂皖边地委(五地委)。同时恢复江南、江北两个党支部和“抗十团”,党员12人。5月在瀼溪操家垄将中共彭泽工委改为县委。6月改为鄂皖边中心县委,辖长江支队和地方上的4个党支部,党员22人。活动地区扩大到本县太泊湖周围。郑重任书记。7月中共彭泽县委在张岭阳村改为中共彭泽工委,辖长江支队和地方4个党支部,党员22人。活动地区扩大到与东流交界,西达湖口边境,南抵太泊湖、方湖周围,北临长江,从湖口流泗至皖省东流香口段两岸,商群任书记兼长江支队长,郑重任政委。9月,在辰字号、朱家凹成立赣北大工委。
  民国33年2月,改称彭泽大工委,辖原彭泽工委、宿望工委和同时成立的彭鄱湖工委、彭南工委、(9月改称彭至工委)。活动地区西起黄梅段窑、湖口流泗,东达东流香口,南抵至德、波阳边境,北至黄梅下新、芭茅山、龙感湖北岸、望江华阳。大工委常驻地本县的浩山、瀼溪操家垄一带、隶属鄂皖边中心县委。33年3月17日郑重牺牲,吴光治接任大工委书记。34年4月隶属鄂皖边地委。大工委直至同年9月率部队600余人,地方干部400余人,北渡长江去湖北集结编入新四军独立二旅。
  民国38年4月22日全县解放,26日成立中共彭泽县委、隶属赣东北区党委、鄱阳地委,赵振邦任书记。8月13日,中共彭泽县委,划归中共九江地委,9月10日移交结束。
  解放后的党组织建设
  县委与历次党代会 民国38年(1949)9月10日至1956年5月,中共彭泽县委书记先后由孔洁光、万全、李文桂、李增春担任。
  1956年5月16日至23日,中共彭泽县第一届党员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145人,列席代表18人。会议的主要议程是;(一)中共彭泽县委建国后七年来的工作报告;(二)关于知识分子工作的报告;(三)关于今后几项主要任务的报告;(四)关于发展国民经济计划12年远景规划的报告;(五)选举中共彭泽县委员会、监察委员会。大会通过了关于县委七年来工作报告的决议和关于《发展国民经济12年远景规划》的决议;选举产生了18名县委委员和5名县委候补委员,王寒影任书记、宁福山任第二书记、王凤阁任副书记。
  1958年8月,成立中共彭泽县委书记处。第一书记王寒影、书记宁福山、李才,副书记赵德福、李斌、李处坤、欧阳甦。
  1959年2月20日至26日,第二届党员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参加大会的代表274人,候补代表335人。会议通过3项重要决议;(一)《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入开展整顿人民公社的决议》;(二)《关于在1958年工业大跃进的基础上,迅速掀起县、社办工业更大高潮的报告的决议》;(三)《关于全党全民团结一致、高举胜利红旗、为实现更大、更好、更全面的跃进而奋斗的报告的决议》。大会选举县委委员29名,候补委员9名,常务委员13名。王寒影任书记处第一书记,宁福山、李才任书记,赵德福、李斌、李处坤、高加保任副书记。
  1963年8月,撤销县委书记处,王寒影继任县委书记,宁福山、李才、赵德福、欧阳甦、汪国安任副书记。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县委受冲击,逐步瘫痪。
  1968年6月20日,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实行一元化领导,党政权力统归“革命委员会”。1969年6月,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党的核心小组,孙文泮任组长,核心小组至1970年3月撤销。
  1970年3月25日至28日,第三届党员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491人。孙文泮作题为《突出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为实现党的“九大”提出的战斗任务而奋斗》的工作报告。大会选出县委委员25名,候补委员4名,孙文泮任书记,苏新田任副书记。
  1972年3月,孙文泮调离,刘俭接任书记。
  1978年4月,刘俭调离,赵德福接任县委书记。1980年4月,赵德福调离彭泽,万瑞世来彭任县委书记。第三届委员会期间,任副书记的还有汪国安、高加保、赵德福、刘思奇、沈孝渭。
  1981年8月23日至26日,第四届党员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到会代表315人。大会的主要议程是:(一)听取和审查中国共产党彭泽县委会的工作报告;(二)听取和审查中国共产党彭泽县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报告;(三)选举中国共产党彭泽县第四届委员会,选出县委委员35人,候补委员5人,常务委员9人,万瑞世任县委书记。张凤翥、宋占山、汪汉庆任副书记。
  1985年2月9日,召开第五届党员代表大会,到会代表293人。大会议程:(一)听取和审查中国共产党彭泽县委员会的工作报告;(二)听取和审查中国共产党彭泽县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报告;(三)选举中国共产党彭泽县第五届委员会;(四)选举中国共产党彭泽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大会通过《关于全面深入改革,大胆开拓前进,为我县振兴经济,提前翻番而努力奋斗》的报告的决议;选举产生第五届县委委员33名,候补委员4名,常务委员8名,沈振铭任书记,汪汉庆、林耀兴、吴宣友任副书记。
  县委机关
  办公室 民国38年9月设秘书室,1957年改称办公室,“文革”中机构瘫痪,1977年11月恢复办公室。负责处理县委机关的政务和事务。
  组织部 民国38年9月设置。1968年6月,县革委设组织组。隶属政治部。1977年11月复名组织部。负责党的组织建设和中共党员干部的管理工作,并配合有关部门抓好党的思想建设。
  宣传部 民国38年9月设置。1957年10月与文教部合并改称宣教部。1958年仍称宣传部。1968年6月,县革委设宣传组,隶属政治部。1977年11月恢复宣传部,负责抓好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教育,按照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抓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学习。
  统一战线工作部 1953年2月设置。1966年撤销。1980年12月恢复。负责对统战对象的教育,贯彻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团结党外民主人士,调动各界人士为社会主义建设、祖国统一服务的积极性。
  纪律检查委员会 1953年4月设置,1955年10月改称监察委员会,1972年县革委设纪检组,隶属政治部。1976年6月恢复纪律检查委员会。1984年2月成立中共彭泽县纪律检查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纪律检查科、案件审理科,成为独立机构,负责党的纪律教育和检查,受理党员的控告和申诉。
  农村工作部 1954年9月设置。1966年6月撤销。1984年4月恢复。负责对农村工作的调查研究,党的农村政策的贯彻落实,人民公社(后改乡人民政府)的经营管理。
  党校 1955年11月为训练班,1958年3月改名干部学校,1960年2月正式成立县委党校。1970年称毛泽东思想学习班,1973年复称党校至今。负责轮训党员和干部,培训理论学习骨干。
  直属机关党委会 1959年8月设置,1966年5月撤销,1977年4月恢复。负责县属机关党组织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
  民运部 1950年设置,土地改革完成后撤销,未复设。
  文化教育部 1956年6月设。1957牟10月与宣传部合并,后未复设。
  财贸政治部 1956年4月设财政贸易部。1964年改称财贸政治部。1966年5月撤销,后未复设。
  工业交通部 1956年8月设置,1962年7月被撤销,后未复设。
  基层组织建设 民国38年5月,中共江西省委从南下工作团中派人来县,其中有党员21人。是本县党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中的基本力量。同年9月成立5个区委。1949年底又成立2个区委,在7个区委中建立了6个支部,在县城机关建立3个支部。至1950年有党员45人。
  1952年,开始了农村建党工作,首建21个支部,有党员105人,占党员总人数的55%。
  1953年1月,县委先后举办3期建党训练班,398名建党对象参加训练。其中233名积极分子吸收为中共党员(农村176名,机关57名)。至年底,全县有党员371名,其中正式党员284名,预备党员87名。农村新建26个党支部,机关新建8个党支部。建党面复盖46个乡,占全县68个乡、镇的67.6%。
  1954年始,在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利用暑假举办了多期知识分子建党训练班,参加人员为中小学教师和医护人员中的积极分子。至1957年,在知识发子中发展党员22人。
  1958年,13个公社(镇)成立党委会。党员人数达1976人,其中,女党员159人。有支部203个,其中,农村支部153个。
  1962年始,根据《农村支部工作条例》的精神,健全支部工作制度,调整党的基层组织。至1964年,公社(镇、场)党委22个,大队党支部220个。1963、1964年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主要是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的战斗力。对发展新党员,要求较高,两年仅发展党员19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党的基层组织瘫痪,广大党员被迫停止组织生活。
  1969年,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后,县革委党的核心小组成立,公社、大队两级建立临时党组织。
  1970年,按照党的“九大”党章要求,由点到面开展整党建党,各级党组织逐渐恢复。95%以上的党员恢复组织生活。在此期间,出现突击入党的现象。
  1971年,全县党员增至4928名,支部291个,总支132个。
  1978年以后,中共党组织建设稳步发展。
  重视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妇女中发展党员。至1980年,有党员7969人,其中女党员753名,大学文化程度的79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648人,吸收435名从事各类专业技术工作的知识分子入党,其中文教卫生系统196名,占吸收总人数的30%。
  1985年6月始,县、乡、村分三批进行整党,历时一年半。参加整党的有24个党委,5个党组,32个总支,561个支部,党员8825名,其中农民党员5332名,预备党员266名。准予党员登记的8528名,占党员总数的99.6%,缓登或暂不登记的15人,占0.18%,不予登记的3人,占0.04%,未定性的13人,占0.17%。整党结束进行验收,搞得好的占37%,一般的占51%,较差的占12%。在整党过程中,都注重发展优秀分子入党,全县共发展新党员634名。
  党员教育 理论培训 除历年选送党的负责干部和理论干部,进中央、省、市(地)三级党校培训外,主要由县委宣传部、组织部及县委党校,对党员进行短期轮训和有计划的培训。
  建国初期,理论培训的教材,主要有中共中央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制定的党员八条标准,艾寒松的《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1956年至“文化大革命”前,以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修养》为教材。“文化大革命”后期,学习毛泽东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红旗》杂志重要文章等。中国共产党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改草案)、《关于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党的基本知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邓小平文选》、《政治经济学》中国社会主义问题的有关理论及中国共产党十二大文件。
  1953年1月,县委组织部、宣传部先后举办3期建党训练班,训练建党对象398名。
  1955年8月至1957年期间,县委干部训练班办3期,每期半月左右,训练对象为新党员、支部书记及基层骨干,计300余人。
  1961至1964年,县委党校开办大队支部书记、大队长、公社副社长一级的党员干部培训班9期,培训750余人。
  1965至1966年4月,县委党校举办3期公社党委委员、大队支部书记及中小学的党员教师培训班,毎期1-2个月,有170余人参加学习。
  1969至1971年,县委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分期分批地组织社队革委会成员、中小学教师及机关、团体、工厂、部队的干部、工人、战士党员500余人,学习毛泽东主席著作。
  1972至1975年12月,县委党校开办大队党支部书记,乡党委委员、团干、妇干及股长一级的党员培训班。共10期,计800人。
  1979年6月至1984年5月,县委党校轮训乡党委委员、副局长、副股长级的党员干部15期,每期20天,有1000人参加学习。
  1984年下半年始,党校的教育工作以短期轮训逐步转到以正规化学习为主。1985年5月,经上级批准中共彭泽县委党校举办中专培训班,学制二年,学习期满经考试合格者,发给中专文凭。9月1日正式开学,招收46名在职干部。
  普通党员的培训由基层党组织举办短期培训班,学习内容主要是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时事政治和党的基本知识。县委组织部、宣传部有负责党员学习的专职人员,根据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提出学习内容,安排学习计划,提供学习材料,采取上门辅导和举行辅导报告等形式和健全“三会一课”制度。机关的党员干部一般每星期二、五下午集中学习,农村党员集中进行冬训,工人党员利用“三会一课”或职工学校进行集体学习。
  纪律检査 1956年以前,党员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发扬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大部分党员克己奉公,严于律己,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1958年大跃进期间,党内违纪现象以及“五风”(共产风、浮夸风、命令风、 瞎指挥风、干部特殊化风)、“三害”(官僚主义、贪污、浪费)较为严重,给党带来严重损害。1960年5月至1961年,县城机关开展了三反(解决三害),农村进行整风整社(解决五风)的活动,对犯有各种错误的党员,在进行教育的基础上给予组织处分。有472名党员犯有各种错误,其中,给予纪律处分的116人(开除党籍的29人,留党察看的11人,撤职的19人,严重警告的31人,警告和其他处分的26人),占党员总数的3.54%。
  1961年下半年,对在1958年7月至1961年6月,受到批判与处分的513名党团员和干部进行一次全面的甄别。至1962年11月底,共甄别结案的507人,占总数的98.8%。其中加重处分的1人,占0.2%,维持原结论的338人,占结案数的66.67%,减轻处分的79人,占15.58%,撤销处分的90人,占17.75%。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文化大革命”中和历史上遗留的冤假错案,进行复查,共复查案件118起。平反、改正冤假错案54件,其中恢复党籍和工作的1人,恢复党籍的9人,恢复工作的21人,重新安排工作的1人,改变处分、撤销原处分的21人,修改结论维持原处分的1人,维持原处分不予改变的64人。对1959年“反右倾”斗争中的案件进行了清理,计有142人,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改变结论,撤销处分,恢复原工资的决定。
  1980年,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对党员干部以权谋私的不正之风和经济犯罪行为进行清查和处理。合计清查党员干部子女不符合政策招工的9人,家属不符合政策由农业粮转为商品粮的30人。清查党员干部建私房,挪用、侵占公款、公物的2户,金额为880多元,均给以党纪处分和经济上的退赔。清查全县机关干部、职工长期借欠公款377479元,至1984年止,已收回309800元,占欠款的82%。清查经济犯罪案97件(其中个人违法所得万元以上的1件,千元以上的39件),涉及167人,实际惩处46人,其中党员11人,县团级以上干部1人。8人受到党纪处分,14人受到政纪处分,17人被依法判刑。
  自1952年起,县纪委建立人民来信来访接待工作制度,有专人负责。据不完全统计,从1950至1984年,县纪委收到和处理群众来信2506件,其中申诉的729件,控诉的1624件,其他153件。来信来访对维护党纪国法,处理违法党员,起监督作用。县纪委对来信来访中涉及到的人和事,分别进行调查或立案检查,给予适时的处理。
  统战工作党组织建立不久即开展统战工作。民国28年(1939),特区委负责人周静轩通过统战关系,担任县自卫大队和抗敌自卫总队第五大队长职务,为党组织武装。32年8月,中共彭泽县工委在乔亭曾村(今浩山乡)召开第一次统战工作会议与会者有国民党当局政府官员、地方士绅、民主人士及青红帮头目等100余人。会上工委书记郑重讲话,阐明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有利于抗日和共同对敌的重要性,分析国内外形势,阐述抗日必胜的道理。
  建国初期,统一战线工作,由县人民政府秘书室兼办。1953年2月,县委设立了统一战线工作部后,主办全县的统战工作。其主要工作有:
  组织政治学习建国初期,县人民政府组织党外各界人士政治学习。宣传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号召各界人士积极参加土地改革、清匪反霸、减租减息、三反五反的斗争,为建立人民政权、抗美援朝献计献力。
  1954年,全县各机关党支部设统战委员,开展机关统战工作。4月,召开全县工商业代表大会,宣传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澄清私营工商业者的各种混乱思想,激发大家“积极经营、争取利用、爱国守法、接受限制、努力学习、欢迎改造”的积极性。
  1957年,县举办政治讲习班,工商界参加学习的有46人。输送7名党外人士和私营工商业者参加省、地政治讲习班学习。
  1958年后,县委统战部组织工商联委员和其他民主人士学习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
  1959年,县开办政治讲习班,工商界、知识界和民主人士分期分批地参加学习。继而又于1960年增设政治学校,安排民主人士学习。共开办4期,学员200余人次。
  1965年2月,改政治学校为社会主义教育学校,对中下层工商、宗教、医务、教育和民主党派等各界人士普遍轮训。至次年4月,共办5期,累计学习时间330天,受训人员149名。
  对各界民主人士,一般采取以政治思想教育为内容、实践和劳动为基础、不脱离工作岗位或企业基地的学习方法。通过学习,武装了思想,团结了同志,凝集了力量,鼓舞了斗志。
  1976年以后,统一战线工作除主要由中共彭泽县委统战部负责外,还设立县委对台工作办公室。每年定期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报告会,就党和政府工作征求意见和批评。开展对台宣传。
  落实各项政策 社会主义改造中,对私营工商业的从业人员均作安排。对城镇工商业者在公私合营时,已经失去劳动能力的从业人员和业主以及女雇工均安排了工作或给予生活照顾。公私合营企业工作人员的职务,原则上未变,对合营前的原负责人,按照各人的才能安排适当的企业领导职务。
  对民主人士,根据各个时期的方针政策,视其政治态度和工作能力,相应地安排了工作,确定了政治待遇。1962年以来,推荐16名民主人士为省政协委员候选人,安排了党外人士担任地(市)政协委员和县人大委员。历年来,安排非党知识分子担任县科(局)、医院、学校领导的计有53人,其中有41人担任副局(科)长以上的干部。
  1961年,县投资扩建、整顿小孤洑绳子加工厂,解决佛教徒生活自养问题。1964年又给49名佛教徒安排了生活出路。1982年秋,批准天红仙真岩、西山大觉庵、双峰集福寺3处为本县佛教活动点。历年来,恢复佛教徒商品粮7人,对17人定为“五保”或定期社会救济对象。
  1978至1984年,平反冤、假、错案中,为民主党派成员、爱国人士、起义投诚人员、原工商界人士计233人落实政策。其中平反错案或改变性质的28人,摘掉右派帽子的80人,复工复职67人,恢复党籍或撤销处分的20人,有104人(含受株连的家属)恢复商品粮。落实起义、投诚人员政策,15人得到安置,落实原下放从业人员政策,原下放的从业人员15人收回,补发工资45682.86元。对“文化大革命”中11户被占用的原工商业者、民主党派及台胞、台属私人房屋有的退回原主,有的折款赔偿,计33747.60元,对被查抄财物的37户退赔7893元。1980年,对参加公私合营的172户计198名小贩,从资产阶级工商业者中区别出来,恢复劳动人民成份。
  1984年机构改革,安排党外人士担任县级干部的2人(其中县人大常务委员会副主任1人,县政协副主席1人)。有12位党外人士(含僧人释演成)被选为县人大、县政协常务委员。
  1985年4月,办理芙蓉农场统战对象补发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扣发的51个月的工资187万元,安排非党知识分子住房面积达3000平方米。
  开展“三胞”工作 1977年以后,加强台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同祖籍亲属、朋友的通讯联系,帮助他们寻找大陆亲人、朋友。对其在县境的亲属给予多方照顾,帮助解决他们的困难,统战部门每年均会同有关部门召开“新春寄语”、“中秋思亲” 等形式的座谈会。
  据1982年统计,本县去台人员有178
  名,侨居外国分布在16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56人,在县内的侨胞、侨眷、港澳同胞眷属共100余户。
  第二节 中国国民党
  县党部 民国元年(1912),在九江中学读书的曾旭初,经县人时倚方(辛亥革命者)、胡炳生(该班国文教员)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15年下半年,北伐军来彭泽,丁壮山、许国昌、时日新、周希勃(即周静轩)等筹建国民党,参加者完全为知识青年,16年春,丁壮山、许国昌、时日新、周希勃等成立中国国民党彭泽县临时县党部,丁懋斌、时佑民(即时日新)、周希勃等负责。当年改组,正式成立中国国民党彭泽县党部,负责人为周希勃、时日新、陈珍(即陈竹溪)、许国昌、王泽均等。17年8月,成立中国国民党彭泽县党务指导委员会,江西省党务指导委员会指派何子哲、刘明生、刘复命(即刘静之)、黄增培、丁仓良等为彭泽县党务指导委员会成员。19年10月,复称县党部,并设执行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办事处。21年10月,江西省党务整理委员会命令县执行委员会及监察委员会办事处停止活动,改为党务整理委员会。22年5月,又恢复原机构。11月,县党部改行干事制,干事陶寿(即陶洪九)、助理干事刘复命。28年,县党部实行书记长制,刘邦直任书记长。日军陷城,无法选举,由书记长代行县执行委员会职权,兼办监察事务。同年7月,设宣传委员会,主任委员刘邦直、副主任委员向国士,委员七人。31
  年,刘邦直调宜丰,江西省党部改派丁仓良为书记长。32年,设筹募基金委员会。35年10月,选举执、监委员,经江西省党部指定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丁仓良继任书记长。36年10月,国民党县党部组成国民党与三民主义青年团合并的党团统一委员会,原三青团彭泽分团干事长张孟仁转为国民党彭泽县党部副书记长,并设青年运动组。
  下属组织 秘密组织:有特别小组和同级领导机构——党政(军)联席会议。县内各单位有“中统”、“军统”特务组织,剌探新四军情报。民国31年10月19日,特别小组第17次会议决定,由县党部督导,县政府严令所属机关内非党员的公务人员应一律加入国民党,否则不予录用。33年4月20日,特别小组第38次会议决议:“关于军事方面:除即抽调县保安警察大队三分之二兵力交饬县清剿奸匪委员会副主任汪涤尘率领前往陶然乡之芦峰口一带严密防范新四军外,并由县党部、参议会、县政府克日派员前往第五行政区专署转请第三战区派兵进剿”。“关于政治方面:即饬县战地工作队、特务队分赴各乡督同保甲长厉行户口清查,注意人口异动登记,以防奸党分子潜入,新四军活动区域内,宣传“奸党”危害国家民族罪行及其阴谋策略之毒辣,以促民众之警觉”。在政治上大肆污蔑共产党。
  公开组织:有区党部、直属区分部、区分部、小组等。
  征求党员 国民党征求党员,扩充组织的方式有:一、上级规定“征求”指标,严令完成。民国32年8月,江西省执行委员会训令:彭泽县应征求党员153名,其中妇女党员38名,占25%。实际该年只征求党员144名,差9名未完成任务,受到通报批评。二、“设法吸收”,民国32年商准县政府在壮丁训练班、警察
  队办理入党手续的200余人,各乡公所征求的700余人。三、党员介绍,民国28年县党部通知全县各机关每个成员除自己参加国民党外,还负责介绍二人以上入党。四、策动妇女会暨妇运会,加紧扩大妇女入党。五、强迫公务人员入党,否则不予录用。
  党务 民国16年春,由武汉农民运动
  讲习所毕业归来的韩原道帮助县党部成立农民协会,开展农民运动,打倒土豪劣绅阳达钦、方巨山、方九如、方庆余、詹慕煌、刘翥南、陶涤泉、张汉墀等。同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江西省政府成立“惩治共匪委员会”。土豪大肆反攻,欧阳翔下狱,周希勃、欧阳英、刘平格等离开县城。17年,县党部举行镇压共产党的清党运动。18至20年之间,县党部配合来彭泽的国民政府军分赴各乡进行“剿共”。19年9月27日红军进城,县党部执行委员丁仓良向省府请来军队镇压。22年,县党部参加国民政府军独立36旅708团,将烧杀苏区人民的罪行,反诬为浩山红军陈守华、李庚庆所为。31年设立宣传队,分往各地进行诬蔑共产党破坏抗战的宣传,并组织行动队派往各地密探新四军情况,及防止共产党入境。32至37年经先后劝募和拨款,总计法币7500万元,作为县党部党务基金。同年4月,举办基层干部讲习会,参加者20余人。33年遵照江西省政府命令,组织文化运动委员会,进行反共宣传,发行《彭泽旬刊》,先后举办“三民主义演说竞赛”、“三民主义论文竞赛”等。34年11月6日起至12月10日止,办理党员党籍总清查,在县城、马当、石涧、庙前、杨梓、柳墅6地各设登记处。延续到37年5月。1135名党团员重新登记合格的仅434人。35年,江西省党部主任委员陈肇英来县巡视,指示本县对全国国民代表及中央立法委员选举方式,须严遵上级指示,不得违误。36年,组织政治委员会,由县党部书记长、三青团干事长、县长、秘书、科长等为委员,通过党的组织作政治活动。37年5月,组织“彭泽县戡乱工作队”,县党部书记长丁仓良兼队长,县参议会副议长时习为副队长。派遣队员分赴各乡刺探解放军情报,严密调查共产党地下工作人员。同年7月,江西省党部监委庄祖方来县开座谈会,诬蔑共产党为杀人放火者,并作如何防范共产党的反动指示。38年2月,县党部书记长丁仓良参加县政府召集的联席会议,讨论抢修湖马公路,便利反共军事运输。组织军民合作站,征工征料,构筑江防工事,阻止解放军渡江。当年(1949)4月22日,国民党彭泽县党部随其政权的崩溃而瓦解。书记长丁仓良潜逃南昌市,被人民政府逮捕法办。
  附:中国青年党
  本县追随国民党的党派只有青年党(前身即国家主义派)。民国36年(1947)2、3月间,由青年党江西省党组指示其党徒黄枬着手组建,先后共发展党员14人。无经费来源,未正式成立青年党县党部。在党务活动上,只进行了组织分工,黄枬为负责人,分设秘书、总务、组训、外务,宣传等股,各配股长一人,从事青年党的党务工作。全县解放后,青年党自行解体。
  第二章 群众团体
  第一节 工人组织
  民国16年(1927)初,国民党县党部成立后,继而在武庙召开工人代表大会,成立彭泽县总工会,王泽春任主席,下设店员分会、缝纫分会、石木分会。并组织工人纠察队。总工会成立后,发动各行业工人向剥削阶级斗争,张贴标语,提出“打倒土豪劣绅”、“实行减租减息”、“改善工人生活”等口号。同时成立房屋减租委员会,开展房屋减租工作。3月,刘明生、周静轩、王泽春等人发动了县城工人以增加工资、实行劳动时间“三八”制等为条件的罢工,坚持了3天,取得了增加30%工资的胜利。4月,国民党右派篡夺工会领导权,县总工会被迫解散。工会干部和骨干分子多数加入了地方游击队,坚持与国民党反动派继续斗争。
  民国35年4月8日,县总工会重新成立,理事长丁铸九、监事长丁仓良,会址初设杨梓乡的开山彭村。抗战胜利后,随县政府迁回城内孤山巷16号。有会员535人。该会每月向会员征收会务费7万余元(法币)。承办会员储蓄、生产、消费、职业教育等有关工作。
  1950年5月,县工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成立,至1951年,共建立12个基层和产业工会,有会员500余人。1952年底,工会会员发展到11300余人。
  1953年10月29日至11月1日,县工会联合会召开全县首届工人代表大会,出席代表49人,特邀代表8人。正式成立县工会联合会,下辖基层工会18个,产业工会4个,工会小组77个,有会员1495人。1958年,县工会联合会更名为县总工会。1959年,县总工会并入工交政治部。
  1961年,全县共有基层工会49个,会员2118人。至1964年,工会基层组织发展到171个,是年召开了第二次工人代表大会。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县总工会工作陷于瘫痪。
  1973年8月21日,召开县第七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恢复县总工会。这次大会后,县总工会进行基层工会组织的恢复和整顿工作。至1978年,建立16个基层工会,98个工会小组,会员共计1732人。
  1982年,全县有工会工作委员会21个,工会委员会120个,工会小组769个。工厂及公司级以上单位,都配有专职工会主席,有专人从事工会工作。
  建国后,工会工作主要是围绕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开展,向职工进行时事政策、宣传教育、文化教育及体育锻炼、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教育,劳动保护和福利等工作。
  宣传教育 根据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采取办夜校、职工学校和职工文化业余学校、短训班、专修班等形式进行。组织基层工会在职工中进行扫盲识字教育,开展读报活动,办黑板报、宣传栏,学习时事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经常召开职工大会,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定期不定期的选送工会干部和职工中的积极分子到上级有关单位进修、培训。至1985年,全县工人业余教育共办566期(校、班),培训工人近3万人次。
  组织劳动生产竞赛 全县各级工会组织,以增产节约技术革新为主要内容,组织职工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生产竞赛和调动职工劳动生产积极性。1958年,百货公司、米厂、供销合作社等8个单位的职工,提出合理化建议62件,被采纳实施的有52件,其中改进生产设备的有10件,节约人民币3万多元。1950至1959年,全县采纳职工合理化建议,节约开支近500万元。建国后,职工创造发明千余项,获县以上科技部门奖励的近百项。推广先进经验近万条,年创造价值近百万元。
  文化体育活动 1951年,成立工人业余剧团,有团员45人,至1953年,排演了20多个节目,演出40多场,观众达8万人次。1955年,县搬运公司工会成立职工业余剧团,团员30余人,设备齐全,演出深受欢迎。
  1953年,县总工会开办工人俱乐部,设游艺室、文娱室和图书室,每天对外开放,全县基层工会还设有5个图书室,藏书2500册。同年“五一”节,县工会举行以工矿企业工人为主的小型运动会,比赛项目有田径和球类。8月,县教育工会组织全县教工篮球比赛。
  1982年,县工会在马湖湖畔兴建了一栋三层楼房的工人文化宫,使用面积达1千平方米,10月为庆祝文化宫落成,举行了文艺演出,有奖猜谜、象棋、乒乓球比赛、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览等活动。同年,成立工人业余剧团、象棋协会、灯谜协会和摄影协会,在全县开展文体活动。10月,举办全县工人田径运动会。
  1983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县工会、体委联合举办工人运动会。
  1984年,县工会、体委筹办三省二市六县象棋赛。
  1985年,县工会、体委从上海特邀象棋大师柳大华来县为职工群众作盲棋表演。
  劳保福利 1954年,县工会成立劳动保险委员会,基层工会相继设置劳保委员,全县有专职劳保委员22人,劳保干事9人。厂矿、企业制定了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制度,组织检查组,坚持自查与抽查相结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防患于未然。厂矿均设立医疗室,坚持24小时值班。新工人上班作业,先接受培训。工会组织还协同行政搞好职工福利,深入职工家庭问寒问暖,办好职工食堂、浴室、托儿所。劳保经费专款专用,真正用在工人劳保福利上,对生活特别困难的职工,每年均给予临时补助,为职工排忧解难。1950年至今,多数单位均实行互助储金制度,金额近20万元,解决部分职工的临时困难。建国后历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概况见下表:
  第二节 农民组织
  民国16年(1927),成立县农民协会,王泽均任主席。下辖杨梓区农会(领导人陈竹溪),瀼溪区农会(领导人李庚庆),马当区农会(领导人占杰),太平区农会(领导人韩原道)。入会农民近万人。主要任务是配合中共党组织在农民中开展政治思想教育,支援革命战争。当时,农会领导开展抗租抗税,打土豪,分田地,与地主恶霸作斗争,积极性高涨,大革命失败后,农会被政府封闭。中共党组织从县城转到农村后,农会在农村中也由秘密到公开,乡、村农会迅速壮大,斗争风起云涌。
  民国30年(1941),国民党县党部控制的县农会在杨梓桥成立,干事长高建予。6月,永安、龙城、旧县、五柳等乡也先后成立农会组织,有会员6134人。日军占领的区、乡均未成立农会。抗战胜利后,区、乡虽先后有农会组织,但农民未能掌握领导权,只是国民党愚弄农民的工具。
  民国38年5月,县召开第一次农民代表会议,出席代表200人。成立县农民协会,选举商恩甫为副主任。在领导农民开展征粮和减租减息运动的同时,积极筹建乡农民协会。1950年初,本县6区1镇66乡,先后成立农民协会。废除保甲制,一切权力归农会。入会农民14320人,成为土地改革运动的骨干和依靠力量。同年8月,县召开第二次农民代表大会,出席代表232人,讨论了土地改革工作计划。土地改革运动开展后,各地农会发动并带领农民参加土地改革,斗地主,分田地,走互助合作的道路,发展农业生产。
  1951年9月,县召开第三次农民代表大会,出席代表336人。听取中共彭泽县委关于镇压反革命和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的报告。
  1952年,各区乡农民协会成为土地改革运动中代表广大贫雇农利益的权力机构。入会人数增加到37304人。1958年后,农民协会的活动渐少。
  在社会主义教育、路线教育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村社队曾设立过贫农、下中农协会,生产队设立贫协小组,县成立贫下中农协会筹备委员会。1969年2月,首届贫下中农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此后,贫下中农协会即有名无实,不久被撤销。
  第三节 妇女组织
  民国16年(1927)3月,在国共合作的县党部领导下,成立妇女协会,丁桂香、周赛红负责。妇女协会发动广大妇女参加民主革命,争取自由,谋求解放,宣传剪发放足,提倡婚姻自由,男女平权和禁止童养媳等。发行油印的《彭泽妇女》半月刊,各基层妇女协会也领导妇女从事革命工作。
  民国23年5月,中共彭(泽)、鄱(阳)、都(昌)、湖(口)、东(流)、至(德)望(江)七县中心县委设妇女工作部,凌赛容任部长。6月,中心县委副书记宣单菊兼妇联主任,从望江特支调来20多名男女学生在兆吉沟中心县委训练班学习,又派李三秀等去东流特支从事青年、妇女领导工作。发动妇女参军参战,参加打土豪、分田地、剿土匪的斗争。
  民国32年10月,国民党县党部开始妇运工作,选拔钟卓荣、高贞慧、刘玉华、龚淑珍、欧阳艳梅、丁凤华等为妇女工作队队员。11月,由文昭、欧阳淑贞等15人负责筹备组织妇运会,发动妇女参加劳动,开展纺织竞赛,募捐献款,慰劳伤员,支援抗日战争。这一妇女组织,抗战初期,颇有朝气,至抗战后期,则徒具虚名,未能发挥作用。
  1950年9月,县各界妇女代表大会召开,出席代表163人,成立县民主妇女联合会,中共彭泽县委宣传部长栾璞兼妇联主任。各区乡成立妇代会,发动妇女投入清匪、反霸、减租减息的斗争,积极参加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宣传贯彻婚姻法等活动,次年,全县妇女联合会会员发展到15884人。
  1953年3月,县召开第二届妇女代表大会,主要任务是,组织妇女参加农业生产,走社会主义道路,进一步宣传贯彻婚姻法。
  1957年,县召开第三届妇女代表大会,出席代表200人。12月,县民主妇女联合会更名为县妇女联合会。
  1958年,人民公社设妇联,大队设妇女主任,生产队设妇女组长,组织妇女参加社会主义大辩论,增产节约,勤俭持家,支援社会主义建设。
  1959年10月9日至12日,县召开第四届妇女代表大会,出席代表139人,其中有10名妇女模范列席会议。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百队、千组、万名巧手”的巧姐妹运动。涌现出先进集体23个,先进个人157名。次年,“三.八”妇女节,给予表彰和奖励。
  1963年4月25日,县召开第五届妇女代表大会,出席代表220人,发动妇女端正思想,鼓足更大干劲,巩固发展集体经济,发挥妇女“半边天”作用。
  1966年3月25日,县召开第六届妇女代表大会,出席代表249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级妇联组织机构瘫痪。至1972年公社妇联、大队妇代会、生产队妇代小组等基层组织恢复。1973年7月19日至22日,在杨梓召开县第七届妇女代表大会,恢复县妇女联合会。出席代表330人。确定以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为纲,围绕中心工作,加强妇女组织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
  1978年9月,在县城召开第八届妇女代表大会,出席代表300人。大会确定该时期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全县妇女参加理论学习。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争“五好家庭”、创“三.八”红旗手(集体)的活动。自1978至1982年全县涌现出“三.八”红旗手(集体)867个,其中经全国妇联、省妇联和地区妇联命名表彰的194个。全国“三.八”红旗手、浩山公社岚陵大队妇代会主任、第4生产队队长欧阳爱娥,二十多年如一日,关心群众,她不仅认真做好生产队的工作,还经常帮助家庭有困难的邻里料理家务,照顾孩子,护理病人。全国“三八”红旗手,芙蓉公社、芙蓉大队党支部书记陶秀兰,早在50年代就荣获“全国五好民兵”的光荣称号,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1982年被全国妇联、省妇联授予“五好家庭”光荣称号的杨梓公社双峰大队王坳生产队刘木英,公婆年逾花甲,兄弟妯娌6人,8个孩子,其中有两个是失去父母寄养在家的外甥,全家16口,她能和睦相处。并经常帮助邻里调解家庭纠纷,周济困难户。龙城镇东风街道主任刘世凤,长年累月,走家串巷,做居民的思想政治工作,调处邻里的家庭纠纷,带领街道居民创“五好家庭”,使许多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深受居民称赞。1979年荣获省妇联“三.八”红旗手,1982年荣获全国妇联、省妇联“五好家庭”等荣誉称号。
  1983年3月22日至24日,在县城召开第九届妇女代表大会,出席代表300人,其中,特邀代表15名。大会确定该时期中心工作是,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搞好计划生育工作,发挥妇女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中的作用,继续开展创“三八”红旗手、“五好家庭”活动。几年来,动员妇女干部带头晚婚、晚育和计划生育,保证妇女产假休息。与有关部门配合,每年在“三八”妇女节期间,分期分批地对育龄妇女进行妇科病普查,有近100名妇女解除隐病。每年“六一”儿童节前后,对独生子女进行身体检查。与有关部门配合,兴办幼托事业。据1985年不完全统计,全县办各类托幼组织74个,其中示范性幼儿园1所,城镇托儿所13处,乡办幼儿园、托儿所21所,家庭幼儿园2所,场(厂)办幼儿园(所)24所,乡办13所,近万名儿童入园入托,家长解除后顾之忧,儿童受到早期教育。
  第四节 青年组织
  共青团 民国16年(1927)2月,成立彭泽青年社。社长欧阳英,文书欧阳启。下设宣传、组织、财务三股,各股设股长。青年社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吸收青年学生、店员、手工业工人等,学习革命理论,进行学术研究,配合党工作的群众团体。
  解放初期,全县只有6名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未设领导机构。1950年3月,配备专职团干,先在江北区(今棉船乡)进行建团试点。接着在城关、马当、马路、太平、杨梓、浩山等区建立区团工委。1953年,全县有专职团干21名,团支部71个,团员1250人。同年12月,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彭泽县工作委员会。栾璞兼书记。,
  1957年6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彭泽县工作委员会改称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彭泽县委员会。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团县委工作机构瘫痪。1969年9月,团县委并入县革委政治部。
  1973年1月24日,召开共青团彭泽县第十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的团县委。下设办公室和组织、宣传、学少3个部,配备专职干部5人。各级团组织先后恢复和建立。全县有基层团委17个,共青团支部1400个,团员12606人。
  1978年,超龄团员陆续退团,全县团员人数降为8814人。至1985年全县有基层团委32个,共青团支部392个,团员9223人。其中女团员1926人。当年发展新团员2931人。团组织根据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开展活动。
  组织活动 1955年,全县2464名农村团员,参加农业社的有2352名,担任正副社长的216人,生产队长215人。
  1963年,毛泽东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全县有团员、青年28500人,以雷锋同志为榜样,为人民争做好事。
  1968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本县1500多人参加,经过劳动锻炼,有24人加入中国共产党,265人入团,36人参加社队各级领导班子,74人担任乡村医师和民办教师,143人被选送进工厂,18人推荐上大学,9人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68年冬至1969年冬,乐观、杨梓、浩山、上十岭、瀼溪、和团、马当、天红、太平、黄岭、湖西、定山等公社的团员和青年,组织突击队,冒严寒,顶风雪,投入消灭钉螺的战斗,开新沟,填老沟,歼灭钉螺面积14万亩。
  1970年春,全县有3000多名团员和青年参加了围垦太泊湖工程的战斗。
  1978年以来,各级团组织带领团员、青年投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全县营造青年林5900多亩,植树40多万株,贡献爱国棉30吨。涌现出新长征突击手133名,其中经团中央、团省委命名表彰的有17名。团县委还创办红专学校,组织团员、青年学习政治、文化和技术。配合县人民武装部开展游泳、射击、通信等军事野营训练;会同县总工会、教育局等单位利用节假日举行球类、文艺会演等项目比赛,丰富团员、青年的业余生活,促进身心健康。
  1985年12月17日,县城团员青年开展为老区捐款捐物活动,共收捐款1155.07元,衣裤33件,粮票192公斤,药品4箱,参加活动的2000多人。同年12月25日,组织县科委、农牧局、卫生局、商业局等5个单位的15名青年,赴老区海形乡开展历时4天的咨询服务活动。活动期间,咨询服务队看望敬老院的孤寡老人和兆吉沟的烈军属,并赠送礼品。义务为老区人民修理收音机28部,电视机1台,治病140多人次。举行两次农村实用知识讲座和一次城乡青年联欢,并植树留念。
  三民主义青年团 民国29年(1940),三民主义青年团(简称三青团)鄱阳分团在彭泽成立区队,指派队长。
  民国33年,由第三战区支团指派团务筹备员成立彭泽团务筹备员办事处。
  民国34年6月14日,彭泽团务筹备员办事处,改建为彭泽分团筹备处,驻县省保安一团团长蔡啸波兼任临时干事会主任,黄茂山为专职书记。团址设杨梓桥的畈上吴村,负责彭泽、湖口两县的团务工作(湖口设通讯员),由湖口师范校长梅荣汉兼任。该组织除广泛吸收团员外,并随时派人去沦陷区侦察新四军情况。
  民国35年抗战胜利后,团部由杨梓桥迁至县城,3月20日,召开第一次团员代表大会,选举殷庆云为彭泽分团主任。主要工作是健全区队部、分队部的组织,加强各级组织“剿共”、“防共”工作效能。同年4月17日,江西支团、第三战区团干事会以赣青饶字第007号会衔命令:“以战区支团奉令撤销,该分团自应于交接之日起,正式改隶江西支团部。”自此,三青团彭泽分团隶属于江西支团部。
  民国36年,彭泽分团改组,张孟仁为主任,欧阳芩为书记。同年10月,上级命令三青团彭泽分团部与国民党彭泽县党部合并,成立党团统一委员会,原三青团主任改派为县党部副书记长,原三青团书记改派为县党部副秘书长。至此,三青团之名遂告消亡。
  第五节 少儿组织
  儿童团 民国16年(1927)3月,在北伐胜利的形势下,彭泽青年社,领导成立儿童团,团长邹志皋,团员20余名,佩戴红布条标志,手执红缨枪,担任警察、站岗、放哨、张贴标语、散发传单,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开展宣传。曾协助动员妇女剪发、放脚,在各项工作中,成为青年社的助手。
  中国少年先锋队 1949年10月,根据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的决议,建立中国少年儿童队。行政村设大队或中队部,自然村设小队部。当时正值解放初期,主要任务是站岗放哨、侦察敌情、监视坏分子。
  1950年,少年儿童组织纳入学校教育。全县先后有城关、安复、石涧、湖西、庙前、杨梓、瀼溪、马路、旧县、马当、江北等11所完全小学组建中国少年儿童队。
  1953年,中国少年儿童队改称中国少年先锋队(简称少先队)。各完全小学均组建了少先大队或中队,村小组建了小队。
  “文化大革命”期间,少先队活动中断,中学成立红卫兵组织,小学成立红小兵组织。
  1978年,各校恢复少先队组织。是年,有少年儿童54695人,其中25695人加入了少先队,约占适龄儿童的54%。有大队部31个,中队部234个,小队部1484个,配有校外辅导员718名。
  1985年,有少年儿童53867名,入队儿童52948名,约占少年儿童总数的98%。组建大队部27个,中队部221个,小队部1830个。配有辅导员1321人。
  少先队组织一般以中队为单位每星期开展一次活动,大队部每学期组织2至3次活动。活动形式多样,以增进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培养“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新人为主要内容。
  第六节 工商组织
  商会 民国25年(1936),县商会成立,下辖17个同业工会。同年4月22日,县商会召开理、监事会议,公推田祥仁为理事长。
  民国35年3月24日,召开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并呈请县党部、县政府、县参议会派员莅场监选,选理事9人,监事5人,复选王梓廉、高肇谨、周汉涛、胡久通等5人为常务理事,亡梓廉为理事长,徐育仁为常务监事。
  民国36年6月2日,召开第二届代表大会,选举理事13人,监事7人。同日,由理事会公推丁铸九、汪树滋、王岭梅、杨绥远、周汉涛、刘松青、欧阳不凡等7人为常务理事。由常务理事互推欧阳不凡为理事长,监事会公推洪椿茂、欧阳中育、高松年为常务监事,由常务监事互推洪椿茂为监事长。全县入会会员206人。
  工商业联合会 1951年4月,成立县工商联筹委会,有代表54人,选举产生委员16人,主任1人,副主任2人。5月,筹委会为支援抗美援朝,保家卫发表宣言,制定八项爱国公约。
  1953年8月,召开第一一届工商联合代表大会,正式成立县工商联合会。设执行、监察两个委员会,选举委员22人,主任1人,副主任2人。
  1954年4月,召开第二届工商联合代表大会,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0月,城关镇工商联合会成立。
  1955年2月,县工商联成立国家经济建设公债推销分会,协助政府推销公债8299元。7月,在县委的领导下,县工商联合会在马当镇开展对小商贩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试点工作。接着在全县进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51户私营商业,3户转为国营,210户转为公私合营,38户转为合作企业。另组织合作商店3个,代销店30个,经销店9处。同年冬,纯洁组织,清除反、坏分子,县工商联改组。
  1963年秋,建立、恢复马当、太平、杨梓工商联合分会。
  1965年7月,召开第六届工商联合会,设主任1人,副主任2人,秘书1人。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县工商联合会机构瘫痪,直至1985年3月,才恢复县工商联合会。
  第七节 其它组织
  科学技术协会 1956年5月成立县科学技术协会,配专职干部1人,工作由县委宣传部兼管。1959年与县科委、县科学院合署办公。“文化大革命”期间,机构瘫痪,各级科协组织解散。1981年12月召开首届科协代表大会,审议并通过彭泽科技工作报告和彭泽科学技术协会章程。选举科协主席1人、副主席5人、秘书长1人、副秘书长2人,设专职干部3人。至1985年,成立13个县级学会,有会员971人。各乡(镇、场)均成立了科学普及协会,有会员2500人。各协会均召开了年会,先后评选出优秀论文100多篇。
  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1956年,成立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张济世兼主席。1964年12月4日,召开第二次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委员7人,设兼职副主席1人,兼职秘书长、副秘书长各1人。机构设在文化馆内。“文化大革命”期间,未开展工作。1983年5月14日召开第三次文代会,恢复机构并单独办公。选举委员14人,主席1人,兼职副主席2人,秘书长、副秘书长各1人。1984年8月,召开第四次文代会,选举委员10人,配有专职干部4人。下设文学工作协会,设主席1人,副主席2人,理事7人;戏剧工作协会(小组)设组长1人;音乐舞蹈工作者协会(小组),设组长、副组长各1人。
  县文联下属文艺社团有:澎浪诗社,县文化馆主办的五柳文学社,6301厂主办的神剑文学研究会,棉船乡主办的文学协会,县总工会主办的职工书画社。
  1983年以来,本县被接纳为江西省文联会员的有12人。被接纳为九江市文联会员的有104人,其中理事7人。
  至1985年底,本县文艺工作者被省级以上学术团体吸收为会员的有有10人;九江市各学术团体吸收为会员的有49人,其中7人任理事。
  抗美援朝分会 1950年8月,声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斗争,成立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帝侵略委员会彭泽县分会。主任由县长方述才兼、副主主任江善讲(全国劳模)。后改称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彭泽分会。在县抗美援朝分会领导下,城乡举行反对美帝武装日本的游行大示威,全县65%的人参加,64%的人受到抗美援朝教育,有56831人参加爱好和平签名,占全县人口59.7%,投票反对美帝重新武装日本的有36137人,占全县人口37.9%,召开控拆美帝大小会议240次,参加控诉的有3万余人。适龄青年报名参军的有57人,城乡各户普遍订立爱国公约。6月,全县人民响应“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捐献飞机大炮、做好拥军优属工作的号召,捐献旧人民币9亿元。救济朝鲜难民和慰劳中朝部队的金额300余万元(旧人民币)。写慰问信200余封,做军鞋2700双,送慰问袋486件。
  中苏友好协会 1951年11月,县中苏友好协会成立。县城各机关单位也分别成立中苏友协分会。县以下各区设中苏友好协会工作委员会,乡成立友协支会,村成立友协分支会。次年3月,全县中苏友协会员发展到26000余人。1952年11月7日至12日,举行“中苏友好月”活动。1959年停止活动。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彭泽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全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除卷首概述、大事记和卷末附录外,全志设23卷,计69章236节,上限一般起于1840年,下限为1985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彭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