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队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彭泽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349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队伍
分类号: F426.91
页数: 2
页码: 293-294
摘要: 本文描述了建国前彭泽县建筑行业的从业人员组成和发展情况。建国前,建筑从业人员多为个体工匠,后逐渐形成工程队伍。建国后,成立了泥水业工会和县泥木业生产合作社,后发展为地方国营县建筑厂和县修建生产合作社,最终定名为县建筑工程公司。县建筑公司采用了新的机械设备和工艺,工种也发展为多种衔接的工种。重要工程包括学校楼层、广播大楼、工厂厂房和商业门市部。乡镇组成了建筑队,在全县范围进行建筑工程。
关键词: 工程队伍 机械设备 重要工程

内容

建国前,建筑从业人员多为个体泥工、木工,一般是半工半农。小修小建工程,自由聘请;较大工程,由包工头执掌,招雇二帮、徒弟,组成工程队,设计施工,均由包头安排,照工作日定价点工计酬。
  1953年,本县即成立泥水业工会,负责县城房屋的修理和建造,有泥水匠30多人,隶属手工业管理局。1955年,泥水业和木业两工会合并,组成县泥木业生产合作社,有职工105人。1958年,将建筑、木器、竹器、砖瓦等行业的生产合作社合并,建成地方国营县建筑厂,职工近600余人。1961年“大办农业,大办粮食”,下放部分来自农村的劳力,县建筑厂又按行业改组,改称县修建生产合作社,职工222人。曾先后隶属工交局、工业局。1970年,正式定名为县建筑工程公司。至1985年底,有职工165人,隶属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曾名城建局、基本建设委员会)。
  县建筑公司从1970年起,先后使用混凝土搅拌机、砂浆和泥机、打夯机、磨面机、钢筋拉丝机等机械设备;挑砖挑泥改为井架升降机。木工用上了电锯、刨板机、锯板机、打榫机,初步改善劳动条件,减轻劳动强度。采用水泥预制件、块、砌体和安装水电、卫生设施等新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和工程质量。工种由过去单打一的泥工、木工,逐步发展为挖基夯实的普工、钢筋混凝土工程的钢筋工、水泥预制工、水管漏斗白铁工、门窗油漆安装工、玻璃安装工、水电安装工,还有红炉工、钳工、车工、机修工、电工等衔接一条龙的工种。管理人员服务于生产,有技术指导员、质检验收员、材料采购、调运、供应人员,还有经济核算、预决算人员、行政管理及后勤服务人员。历年来,在县城建比较大的工程有:县一中的四层实验大楼和三层教学大楼;广播站的三层广播大楼;水泥厂、针织厂、五金厂的厂房;商业部门的营业门市部和部分宿舍大楼。所有建筑物在交付使用验收中,均符合国家规定的工程标准。
  据1981年调查,乡(场)有建筑工人1628人。先后有泉山、马当、瀼溪、黄花、黄岭、太平关、定山、龙城镇、芙蓉、东升、棉船、天红等乡(镇)组成了建筑队,在全县范围内从事建筑,其中,瀼溪、定山两队在县城承建工程较多。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彭泽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全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除卷首概述、大事记和卷末附录外,全志设23卷,计69章236节,上限一般起于1840年,下限为1985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彭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