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彭泽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349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农房
分类号: F293.3
页数: 2
页码: 292-293
摘要: 本文描述了清代和民国时期农村农房的建筑结构和格局,根据富贫不同分为青砖瓦屋和土砖草屋两类。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逐渐改建和翻新农房。文章提到了彭泽县的农房建筑面积、人均居住面积和不同结构类型的占比情况。
关键词: 农房建筑结构 青砖瓦屋 土砖草屋

内容

清代、民国时期,农房建筑结构和格局,按贫富分两类:富户住房全是青砖瓦屋,高大宽宏。楼房较多,多有庭院。格局为“四印”、“八间”、“三进”,内有天井。“三进”分上下厅堂,上下厢房,反厅;“四印”、“八间”有正房、茶厅、厨房,多建于正屋之旁。贫苦农民居房结构为土砖瓦屋、土坯草屋。其格局为“小三间”、“明三暗五”、“三间两伸手”,矮小无楼。基地私有,就基建房,间有不规则的格局。窗户窄小,通风透光差,阴暗潮湿,无出场。有的居户人畜一起,极不卫生。户与户之间,地基限制,横竖杂乱无规划。抗日战争时期,全县除现在的海形、浩山、东升、上十岭、天红、乐观、杨梓、和团等乡少数村庄外,这些古老农房都被日军烧、炸、拆、毁。现有的老农房,是抗战胜利后重建的。初为土坯草木结构或旧砖瓦木结构,以后逐渐翻新改建。建国后,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民日益富裕。农村茅屋翻瓦屋,土墙换青砖,小屋改大屋,平房变楼房的情况,随处可见。过去土木结构的“三进”、“八间”、“四印”等老格局正在被钢筋混凝土的“平台楼房”、“阳台楼房”所取代。
  据1981年上年调查,全县拥有农业人口254777人,居住在1891个自然村中,农房建筑面积3626282平方米,人均占房面积14.23平方米。
  人均居住面积15-19平方米的有:海形、泉山、湖西、杨梓、东升、瀼溪、黄花、黄岭、黄乐、芙蓉、太平关、共大学校等12个单位。
  人均居住面积10-14平方米的有:浩山、马当、天红、乐观、和团、太泊湖、城关、上十岭、原种场、闵家桥、县砖瓦厂、“五.七”农场、县茶场等13个单位。
  人均居住面积5-9平方米的有:马路口苗圃、棉船、定山、红光、县棉科所、芙蓉农场、县水产场、太泊湖水产场等8个单位。
  当年农房结构是:青砖瓦木结构计2249590平方米,占农房总面积62.04%;土砖瓦木结构1190842平方米,占农房总面积32.84%;土坯草木结构179590平方米,占农房总面积4.96%;楼房结构5900平方米,占农房总面积的0.16%。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彭泽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全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除卷首概述、大事记和卷末附录外,全志设23卷,计69章236节,上限一般起于1840年,下限为1985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彭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