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集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彭泽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348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集镇
分类号: F299.275.6
页数: 2
页码: 291-292
摘要: 本文描述了彭泽县马当镇和上祠堂的发展现状。马当镇是一座古老的江南小镇,经过建设加快已成为新兴的工业集镇,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繁荣的经济活动。上祠堂则是一座新兴的集镇,成为边境集市贸易中心。文章也提到了两个地方的交通便利和各项设施建设情况。
关键词: 马当镇 发展现状 工业集镇

内容

建国前,农村小集镇有马当、太平关、郭家桥、杨梓桥、庙前街等处。建国后,老集镇焕发新姿,新建小镇蓬勃兴起。迄今,乡(镇)政府及场、厂驻地,均成为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农村小镇23个。其中古镇5个,新镇18个。较大的有马当镇、上祠堂、庙前街、芙蓉墩、太平关、杨梓桥、郭家桥、棉船乡的沙凸洲和东边河等9个。其中,古镇马当、新镇上祠堂发展更快。
  马当镇 是一座古老的江南小镇,早就以其优越的地理环境、便利的水陆交通和兴盛的商业贸易而闻名遐迩。明末清初,集镇人欢马闹、商贾云集、熙熙攘攘,繁华非常,南北杂货铺、茶楼酒店、手工作坊、公学私塾遍布镇区,民间艺团活动频繁。来自安徽徽州的72家“房客”,至今仍声传名留、妇孺皆知。
  民国时期,全镇面积约0.7平方公里,纵横两条街,店铺50余家,日用杂货,一应俱全,特产“杠子糖”,酥甜松脆,特具风味;缩项鳊,鲜美可口,远近闻名。后因兵祸战乱,该镇日趋败落。日军入侵,劫难尤甚,房舍庭宅,破坏无余。
  1978年以来,马当镇建设速度加快。1985年全镇总面积1.42平方公里,比解放初期翻了一倍。如今,主要街道长达1500米的水泥路面已铺设,三条下水道计2170米已建成,共耗资21万元;筹集资金34万元,已建成一座日产500吨的自来水厂已投产,马当镇已由一个集市小镇发展成为新兴的工业集镇。
  现有常住户1183户计5025人(其中商品粮283户1132人)。县驻镇单位27个,乡办企业12家,商业服务网点97个(其中个体71个),摊贩187家,从业人员1500余人。有可容千人的影剧院以及拥有一定数量文化用品的文化站。
  马当镇地处长江南岸,是一个天然船舶港口。建有客货轮趸船3艘,过江轮渡一座。日客流量3500人次,年货物吞吐量12万吨,外地来镇流动经商的日平均达140人次。陆路,八号国道穿镇而过,是来往于本省至安徽、江苏、上海等地汽车的必经之地。已成为东至、望江和县内5乡2场集市交易的重要场所之一。
  上祠堂位于城西18公里,地处彭泽、湖口两县交界,九(江)牛(矶)公路与定(山)龙(宫洞)公路交接的岔道口上,是一座新兴的集镇,已成为彭泽、湖口边境集市贸易中心。解放前,此地是荒郊野畈,仅小丘旁有一座“时氏宗祠”,因与垄下的“时氏宗祠”(下祠堂,今定山中学)对称,故名上祠堂。1955年,在祠堂内始设供销合作社。1961年定山公社迁驻此地,以后逐年扩建,成为现在规模。定(山)龙(宫洞)公路穿镇而过,公路即为主要街道,全长800米,宽10米,为柏油路面,街旁绿树成行。1985年,全镇总面积约0.5平方公里,设有国营、集体、个体经营的商店、酒馆、货摊60余家,有常住户164户,357人,大多为机关干部、职工及家属。近几年来,公私楼房逐渐增加,红砖碧瓦,颇具壮观。上祠堂的陆路交通有:九牛公路擦镇而过,定龙公路穿镇而行,两条主干公路沟通上祠堂与省、县、乡的交通,同时又是旅游龙宫洞必经之路,过往游客甚多。水路,距长航、内河的红光码头仅2公里,亦称方便。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彭泽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全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除卷首概述、大事记和卷末附录外,全志设23卷,计69章236节,上限一般起于1840年,下限为1985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彭泽县
相关地名
马当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