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乡村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彭泽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3487
颗粒名称: 第二章 乡村建设
分类号: F299.21
页数: 3
页码: 291-293
摘要: 本文详细描述了彭泽县城和村庄的发展情况,包括古镇和新镇的兴起,马当镇的历史发展和现状,以及农房结构和改水输电情况。文章总结了农村发展的历史变迁和现状。
关键词: 马当镇 农房结构 改水输电

内容

第一节 集镇
  建国前,农村小集镇有马当、太平关、郭家桥、杨梓桥、庙前街等处。建国后,老集镇焕发新姿,新建小镇蓬勃兴起。迄今,乡(镇)政府及场、厂驻地,均成为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农村小镇23个。其中古镇5个,新镇18个。较大的有马当镇、上祠堂、庙前街、芙蓉墩、太平关、杨梓桥、郭家桥、棉船乡的沙凸洲和东边河等9个。其中,古镇马当、新镇上祠堂发展更快。
  马当镇 是一座古老的江南小镇,早就以其优越的地理环境、便利的水陆交通和兴盛的商业贸易而闻名遐迩。明末清初,集镇人欢马闹、商贾云集、熙熙攘攘,繁华非常,南北杂货铺、茶楼酒店、手工作坊、公学私塾遍布镇区,民间艺团活动频繁。来自安徽徽州的72家“房客”,至今仍声传名留、妇孺皆知。
  民国时期,全镇面积约0.7平方公里,纵横两条街,店铺50余家,日用杂货,一应俱全,特产“杠子糖”,酥甜松脆,特具风味;缩项鳊,鲜美可口,远近闻名。后因兵祸战乱,该镇日趋败落。日军入侵,劫难尤甚,房舍庭宅,破坏无余。
  1978年以来,马当镇建设速度加快。1985年全镇总面积1.42平方公里,比解放初期翻了一倍。如今,主要街道长达1500米的水泥路面已铺设,三条下水道计2170米已建成,共耗资21万元;筹集资金34万元,已建成一座日产500吨的自来水厂已投产,马当镇已由一个集市小镇发展成为新兴的工业集镇。
  现有常住户1183户计5025人(其中商品粮283户1132人)。县驻镇单位27个,乡办企业12家,商业服务网点97个(其中个体71个),摊贩187家,从业人员1500余人。有可容千人的影剧院以及拥有一定数量文化用品的文化站。
  马当镇地处长江南岸,是一个天然船舶港口。建有客货轮趸船3艘,过江轮渡一座。日客流量3500人次,年货物吞吐量12万吨,外地来镇流动经商的日平均达140人次。陆路,八号国道穿镇而过,是来往于本省至安徽、江苏、上海等地汽车的必经之地。已成为东至、望江和县内5乡2场集市交易的重要场所之一。
  上祠堂位于城西18公里,地处彭泽、湖口两县交界,九(江)牛(矶)公路与定(山)龙(宫洞)公路交接的岔道口上,是一座新兴的集镇,已成为彭泽、湖口边境集市贸易中心。解放前,此地是荒郊野畈,仅小丘旁有一座“时氏宗祠”,因与垄下的“时氏宗祠”(下祠堂,今定山中学)对称,故名上祠堂。1955年,在祠堂内始设供销合作社。1961年定山公社迁驻此地,以后逐年扩建,成为现在规模。定(山)龙(宫洞)公路穿镇而过,公路即为主要街道,全长800米,宽10米,为柏油路面,街旁绿树成行。1985年,全镇总面积约0.5平方公里,设有国营、集体、个体经营的商店、酒馆、货摊60余家,有常住户164户,357人,大多为机关干部、职工及家属。近几年来,公私楼房逐渐增加,红砖碧瓦,颇具壮观。上祠堂的陆路交通有:九牛公路擦镇而过,定龙公路穿镇而行,两条主干公路沟通上祠堂与省、县、乡的交通,同时又是旅游龙宫洞必经之路,过往游客甚多。水路,距长航、内河的红光码头仅2公里,亦称方便。
  第二节 村庄
  清代,民国时期,多系集族而居,自成村落。建国后,变动不大。50年代末,社员便于出工吃食堂,搞房屋规划,部分小村并入大村。三座中型水库(瀼溪、白沙、余家堰)的兴建,芙蓉农场和太泊湖的开垦,沿江圩提的迁徙和改建迁村移民,滨湖低洼地区村庄,经1954年大水淹没后迁往高处。“文化大革命”中建新村,迁移了部分村庄。大部分村址未变。总的情况是:
  山区:村庄一般座落在山垄、山坞、山冲内,房屋大部分是依山就势,局限于基地,村子小而散。住宅基地占用耕地面积较少。
  丘陵地区:多受集族而居传统方式的影响,大多是一姓一村或一姓几村。村子座落多在地畈中间。建房无规划,横七竖八,各取其便,农家居宅基地面积占用耕地较多。
  平原及圩区:住户多,村庄大,农房建设比较集中。房子均建在圩堤上,不占用或极少占用耕地面积。村庄座落适当,规则较整齐划一。通风向阳,交通便利,有利生产、生活。
  全县农房和庭院占地面积23938.4亩,其中房屋面积约5432.6亩,占总面积22.7%。1981年上年,全县总农户47240户,农业人口254777人,每户平均占地333.5平方米(合0.5亩),人均占地面积48.1平方米(合0.09亩)。年计划建新房的农户3053.5户,占总农户6.46%,新建房屋面积240659平方米,平均每户面积78.82平方米(合0.12亩)。全年按9.49%户建房,每户房屋及庭院需占地0.47亩计算,合计占地面积为1432.6亩。
  第三节 农房
  清代、民国时期,农房建筑结构和格局,按贫富分两类:富户住房全是青砖瓦屋,高大宽宏。楼房较多,多有庭院。格局为“四印”、“八间”、“三进”,内有天井。“三进”分上下厅堂,上下厢房,反厅;“四印”、“八间”有正房、茶厅、厨房,多建于正屋之旁。贫苦农民居房结构为土砖瓦屋、土坯草屋。其格局为“小三间”、“明三暗五”、“三间两伸手”,矮小无楼。基地私有,就基建房,间有不规则的格局。窗户窄小,通风透光差,阴暗潮湿,无出场。有的居户人畜一起,极不卫生。户与户之间,地基限制,横竖杂乱无规划。抗日战争时期,全县除现在的海形、浩山、东升、上十岭、天红、乐观、杨梓、和团等乡少数村庄外,这些古老农房都被日军烧、炸、拆、毁。现有的老农房,是抗战胜利后重建的。初为土坯草木结构或旧砖瓦木结构,以后逐渐翻新改建。建国后,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民日益富裕。农村茅屋翻瓦屋,土墙换青砖,小屋改大屋,平房变楼房的情况,随处可见。过去土木结构的“三进”、“八间”、“四印”等老格局正在被钢筋混凝土的“平台楼房”、“阳台楼房”所取代。
  据1981年上年调查,全县拥有农业人口254777人,居住在1891个自然村中,农房建筑面积3626282平方米,人均占房面积14.23平方米。
  人均居住面积15-19平方米的有:海形、泉山、湖西、杨梓、东升、瀼溪、黄花、黄岭、黄乐、芙蓉、太平关、共大学校等12个单位。
  人均居住面积10-14平方米的有:浩山、马当、天红、乐观、和团、太泊湖、城关、上十岭、原种场、闵家桥、县砖瓦厂、“五.七”农场、县茶场等13个单位。
  人均居住面积5-9平方米的有:马路口苗圃、棉船、定山、红光、县棉科所、芙蓉农场、县水产场、太泊湖水产场等8个单位。
  当年农房结构是:青砖瓦木结构计2249590平方米,占农房总面积62.04%;土砖瓦木结构1190842平方米,占农房总面积32.84%;土坯草木结构179590平方米,占农房总面积4.96%;楼房结构5900平方米,占农房总面积的0.16%。
  第四节 改水与输电
  本县历来农村饮用塘、堰、河、港的自流水,极少村庄饮用天然涌泉的井水。
  50年代初,组织群众进行“三移三改”(移厕所,移猪栏,移厨房,改水,改灶,改沟),农村饮用水质开始改善。60年代,在搞“卫生村”试点的同时,兴建新井,修整旧井继续改水。1965年4月,九江地区派人在杨梓搞“卫生村”试点,进行“三移三改”。全县以杨梓为榜样大搞“卫生村”,新建水井150余口,修整旧井100口,改造公共厕所5600个。有180个村庄还建起了沼气池,减少了污水浸流,提高饮用水质。乐观公社的近山村庄,依山就势,用土办法安装了简易自来水。80年代,红光建材厂、芙蓉乡的五联村、棉船乡的光明村、金星村、朝阳村先后建起了自来水厂,水质均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至1985年止,全县新建和修整水井1015口,22988人饮用自来水,占全县总人口9.3%。饮用井水103840人,占全县总人数41.6%。
  输电,到1985年,全县有小水电站26处,总装机2120.5千瓦,年发电228万度。农村变电站三座(马当、太平、棉船)。年末,全县高压网路总长350公里,安装配电变压器300台,计20000千伏安。已通电150个村。
  除照明外,工业生产、食品加工、抗旱、排涝、部分生活设施,均使用电力。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彭泽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全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除卷首概述、大事记和卷末附录外,全志设23卷,计69章236节,上限一般起于1840年,下限为1985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彭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