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镇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彭泽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3485
颗粒名称: 第四节 镇容
分类号: F299.21
页数: 2
页码: 287-288
摘要: 本文描述了彭泽县城环境改善的情况。从建国前城市环境的状况开始,详细介绍了建国后在老城区进行的城市清理、疏通下水道、拆除违章建筑等工程,以及农贸市场和铁皮简易棚的建设。概述了环卫工作的改进和垃圾处理的措施,以及城市的绿化工作和单位的绿化成就。强调了城市环境卫生的持续改善和绿化的成效。
关键词: 城市环境改善 城市清理 环卫工作

内容

建国前,城内仅市中街(今解放路)为青石路面,其余巷、弄仅能行人,均为沙石路面,无下水道,无公共厕所,雨天污水横流,秽气四溢。瓦砾成堆,百孔千疮。
  建国后,县城容貌有了很大改观。因受自然条件限制,建设又是在老城的基础上进行,规划、美化受到限制,1980年以后,对有碍市容、影响交通的违章建筑进行清理,不符合县城建设总体规划的构筑物。如原东风街环行一支路居民较集中,街道两旁个体户随意搭棚设点,路面被占,下水道堵塞,污水满地流。秩序乱,环境差,行路难,群众称为县城的“龙须沟”。1985年11月,领导亲自上阵,有关部门协作,用一个多月时间,拆除违章建筑物,拓宽道路,疏通下水道,面貌改观。其它地方的违章建筑,同时拆除,共拆除售货亭、棚39处,违章建筑2栋,停建25处。
  1985年投资8.8万元,兴建1283平方米、500平方米农贸市场两处,修建33间计280平方米的铁皮简易棚,为商贩提供交易场所,避免到处摆摊设点,影响市容。1976年后,将城区范围内一些有碍市容的宣传壁画、标语,全部粉刷。在公共场所和行人集中的地区建有统一的广告栏58处,宣传栏和宣传橱窗46处,纠正乱画乱贴现象。商店和营业场地的门面、招牌,公共场所的路标、门牌,按要求设计、装璜。近年来新建的楼房设计精巧、式样美观。1985年,修铺水泥路3条计1500平方米;修下水道2条,约2100平方米;疏通污水沟60多条。环卫工作人员增加,清扫工具增添,装运垃圾用机动车。大街设置果皮箱,居民集中区有垃圾坑或垃圾箱。环卫工人坚持早晚各清扫大街小巷一次。大部分季节洒水车每天早、中、晚各洒水一次、改变了刮风灰尘满天,车过尘土飞扬的情景,街道常年处于清洁、清新状态。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楼院、住宅,每日小扫,每周大扫,定期进行检查,卫生户门上贴上“卫生之家”红标签,较好的卫生户贴“一般卫生”蓝标签,差的单位和居民户挂黄牌警告。还在不同季节,及时进行灭蚊、灭蝇、灭鼠、灭蟑螂、臭虫及粪便消毒工作。环境卫生保持经常,取得成效。1984年,龙城街被评为全市先进单位,荣获“爱国卫生先进城镇”称号。1985年末,县城有果皮纸箱筒14个,垃圾箱15个,垃圾坑47个,公共厕所10个,单位厕所46个。
  解放前,城内仅五柳书院(今教育局)门前、天主堂(今南岭小学)和县署院内几棵零星古树,枯枝老干,了无生意。1954年长江涨水,大水进城,原有树木全被淹死,几棵古树也因建房被伐。城区居民响应绿化县城的号召,每年春季义务植树,现已林荫夹道,花木扶疏。1985年城区范围内植树2100多棵,城区周围植树400余亩。不少单位建有花圃,大部分居民家庭种花、养花,绿化、香化效果显著。龙城镇绿化率达31.4%,比1984年增长2.4%,部分单位绿化面积已达50%以上。如,荣获全国血防先进单位的县血防站、荣获省“六好”文明医院称号的县人民医院、以及县委、县政府大院、县供销社、教育局、自来水公司等单位,有花,有树,四季长青。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彭泽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全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除卷首概述、大事记和卷末附录外,全志设23卷,计69章236节,上限一般起于1840年,下限为1985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彭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