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街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彭泽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348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街道
分类号: F299.27
页数: 2
页码: 284-285
摘要: 本文描述了彭泽县县城街道的发展和更名情况。从清代到民国时期,县城有五条小街,经历了多次改名和拆除。在1950年后,新街道不断开辟,街道数量增加,同时也发生了一系列的更名。截至1985年,县城共有15条大小街道,总长度为10.8公里,宽度在8-20米之间,全部铺设了水泥路面。还提到了经县人大常委会审议后,一些街道又进行了改名。
关键词: 县城街道 更名 拆除

内容

清代,县城有五条小街:市中街,从南岭至今大众餐厅现名解放路;市东街,从今检察院通东门外,现已建房,街不复存;市南街,从粮食局通南岭,现粮食局已建房;市西街,从大众餐厅至江边,今解放路的一段;市北街即现东风一支路。
  民国前期维持原状,市中街,曾分段改称上正街、正街、下正街。抗日战争时期,除市中街保存大部分外,其余悉被日军炸、烧、拆、毁,成为废墟。抗战胜利后,对已毁街道,无力复建。
  民国35年(1946)市中街又分段改称中正街和中山街。1953年改名解放路,当时的街道只有5条石板路,其余均为泥土路,2-3米宽。
  1952年,开辟新大街东风路,全长350米,宽10米,分人行、车道。1958年曾分段名解放路和渊明路,1969年改称东风路。现为城内闹市,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凤凰山至丫髻山的城墙拆除后,1958年建成街道,长250米,宽9米,与东风路、解放路成廿字形,是老城内的中心市面,始名建设路、1969年改称东风一支路。
  1958.年建成环行南路,60年代后相继建成环行东路。江岸防洪石堤竣工后,又建成环行北路。现在环行东、西、北三路相接,构成沿江大道,从镜子山脚直通牛头山麓,全长2000米,为老城通往郊外的要道。1985年全城有大小街道15条,总长10.8公里,宽8-20米不等,均为水泥路面。
  后来,经县人大常委会第九届五次全体会议审议,下述街道已更名:原环行北路更名为沿江路,自镜子山山脚至小孤狀,原环行南路一支路更名为南山路,自县电影院至
  振兴旅社;原环行东路分别更名为马湖路和流芳路;马湖路自县供销社贸易中心至种子公司,流芳路自公路段至水泥厂东侧街道;原环行西路更名为渊明路,自县物资局经环保局至幼儿园东侧街道;原东风一支路更名为狄公路,自老蔬菜门市部经食品厂至搬运公司;原茅湾路更名为龙泉路,自朝阳机械厂至县饲料公司加工厂;原环行南路并入东风路,自彭泽饭店经东岭隧道至电动工具厂;取消原东风二支路,按东风路统一编号;新命名塔桥路,自交通局停车场至闵家桥。以上街道于1987年12月25日使用新名。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彭泽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全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除卷首概述、大事记和卷末附录外,全志设23卷,计69章236节,上限一般起于1840年,下限为1985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彭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