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图书馆
九江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九江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农业赋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彭泽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346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农业赋税
分类号:
F812.42
页数:
5
页码:
259-263
摘要:
本文记述了税制演变:从清初的明制到民国时期的改革,涉及田赋的改革和实际税额,并有具体的数字描述。从增加税种到实际征收情况的变化,展现了税制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
税制
田赋
征收额
内容
税制 清初沿明制,作相应的改革,归并项目,化繁为简称田赋。康熙五十二年(1713),朝廷规定以当年丁册为常额,续生人丁,永不加赋。此后,对滋生人丁俱遵照永不加赋,并停止人丁编审。雍正五年(1727),将丁银摊入田粮,统以田亩为征收对象,统一征银。道光以后,军需浩繁,外债累累,田赋加征日多,杂税也随田赋计征,地方官吏加上的苛捐杂税,名目繁多,贫苦百姓税负日重。
民国初,丁漕正杂等税改为尽征尽解。每地丁银一两,征钱2700文。(文:旧时一枚方孔圆形的制钱为一文。民国时,一枚铜元折十文,2700文即270枚铜元),每漕米一石,征钱3600文。民国3年(1914)后,钱价贬值,改征银元,地丁一两征银元2.2元,米折一石征银元2.9元,另征手续科银6分。次年,当局专款增加,于兵米项下,地丁每两附税3角,米折每石附税五角。16年,省接管田赋征收权,省厅简化手续,化整为零,地丁每两改征银元3元,米折每石征银元4元,田赋地方附加税在征税15%范围内征收。24年,将地丁、米折合并计算,统称田赋正税,每正银一两征法币三元二角五分,实征册上仍算银两,串票则记元角数目。
从民国30年起,田赋改征稻谷,每元折征谷2市斗,按田计税,取消地丁米折。征收项目为征实(公粮及附加)、征购、征借三种,同时计征。其中,征实部分中央得3成,省得2成,县得5成,若征实有超,其超出部分,悉数归县使用。征借全归中央。征购作为县之公卖粮。征收的谷按每石108市斤验收,进出相同。31年2月,中央政府颁布《战时田赋征实暂行通则》25条中规定各县按民国30年正附税总额,每元折征稻谷4市斗,比上一年加征一倍。同时,还向农民征购。江西省政府颁布的《征购粮食实施办法》21条规定,向农民征购其收获量10%的粮食,无论余缺,均按亩征购,每亩水田征购稻谷30斤,由县、乡、保逐级开会,查清田亩,按户实有田数确定征购粮数。以中央财、粮两部发行的粮食库券,作为向农民购粮交付代价之用。库券分五年,以每年五分之一的公粮额抵还,农民卖粮得不到现金。33年国民政府财经日益短绌,改征购为征借,连粮券也不发,征借之粮也分五年在新征公粮项下抵还。所 谓征借,实是寅征卯粮。
抗日战争时期,省政府划彭泽为“游击区县”,免除田赋税收。至民国35年才开始征田粮。当时的征粮标准是,每元赋额征实3斗6升,征借2斗,带征省县公粮1斗1升。田赋收入交省20%,留县80%。田赋附加,省县各半。36年,每元赋额征实3斗,征借(购)2斗,省县公粮1.5斗。37年,每元赋额征实3斗,征借(购)2.25斗,省县公粮1.5斗。
建国后,废除旧的田赋制度,改按赋额征收为按田亩常年产量计税,依率计征,称为“农业税”,又称“公粮”。由各级政府下达任务,委托粮食部门代征入库,折款上缴县财政。
民国38年5月,组织支前工作队,向地主、富农、中贫农(临时划的成分)征借粮食支援前线。采取先借后征、秋后算帐、抵交公粮数的办法。征收的项目有公粮、田赋、柴草代金和地方粮(附加)。9月16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发布命令和通知,具体规定公粮征收暂行办法:特产收入,按亩产折粮计征,用田种红薯者酌征部分;开生荒三年内不征粮,革命军人家属、烈属实行优待;归还借粮,抵公粮征收数,借柴草折粮或现金归还;田赋(包括公柴草)每亩上等田征人民币600元,(旧人民币、下同)中等田450元,下等田300元,种红薯之山地,历来不征田赋者免征,收成不足四成者免征,四成至六成者征半,六成以上者不减。同年11月,公粮由征收人民币改征实物——大米。每亩上等田3公斤,中等田2.25公斤,下等田1.5公斤。并规定每人平均0.5亩以下者免征。每人平均土地0.6—1.5亩者,每亩按半成负担。每人平均土地1.6—3亩者,每亩按一成负担,每人平均土地3.1—5亩者,每亩按一成半负担;每人平均土地5.1—7亩者,每亩按二成半负担。每人平均土地7.1亩以上者,每亩皆按三成半负担。革命烈士家属、军人家属、供给制干部家属、革命残废军人、孤寡缺劳力者以及遭受意外灾害者、特殊困难户,均免征农业税。
1950年5月始,执行政务院决定,在夏征总额不超过夏征正产物总收入的13%的比例下,征收额以户为单位,贫农最高不超过其夏收的15%,富农不超过25%;地主不超过50%。垦种生荒地5年以内者;垦种熟荒地3年以内者,轮歇地在轮歇之年者免征农业税。“粮多多出,粮少少出,无粮不出,合理负担”此税制执行到1951年底。
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后,按全家每人平均全年农业收入(以原粮计算)从150斤至200斤,税率起征点为6%,采用累进计算方法,由此基数每增加50斤收入,增税率1%,如201斤至250斤,税率为7%,251斤至300斤,税率为8%。人均收入在150斤以下的免征。同年,查田定产依率计征,依法减免,平衡负担,取消附加税。
1953年,经济作物区实行棉花折征,按每50公斤稻谷5.97元,用棉花或现金折征。乡村自筹粮不超过农业税5%改为7%,随公粮入库。省县按四比三分配。
1957年以社当户征收农业税,执行“地区差别、比例税制”对过高过低(高于20%,低于11%)适当调整,一般变动不大。
1958年废除累进计征税法,按常年产量规定税率计征。县平均不超过25%,五年不变,增产不增税,稳定负担。
1959年,灾情减免,轻灾少减,重灾多减,特困全免,歉收一成至二成者,按歉收数减免。歉收二成至三成者,减免应征税额三成半。歉收四成至五成者,减免应征税额五成;歉收五成至六成者,减免应征税额七成。歉收六成以上者,免征全部应征税额。
1962年,根据面积产量,农业税任务分到大队,按核算单位计税,一律征收实物,产粮区征粮,产棉区征棉,不搞现金折征,边核算边入库。
1967年,地方附加粮,由原来15%,调到不超过10%,稳定三年不变,增产不增税。
1979年,从当年起实行起征点的办法,对低产缺粮,人均口粮在起征点200公斤以下的生产队免征农业税。
1981年,农业税原则上征收实物。本县确定粮棉两个品种,实无粮棉,可用现金折征,以中等稻谷价11.55元为结算标准。先征后购,先税后贷,先公粮后定量,仍以生产队为统一纳税单位。
1984年,开始实行以钱代粮,方便群众交农业税。同年,农村特产征收农业税的税目有茶叶、鲜鱼,征率5%,加附加合征5.5%。
税额 清同治九年(1870),田赋仍沿旧制,赋税的主要对象是人丁与田产。本县稽查保甲实户共27238户,实丁共49963丁。田赋每亩编征银一厘二毫三丝六忽至一钱一分七厘一丝三忽;米一合四勺至一斗七合二勺五抄。地每亩编征银五丝四忽至二钱一分一厘一毫二丝八忽;米五勺二抄至五升一合二勺八抄。塘每亩科银五丝四忽至二钱七分七毫六丝七忽;米一合一勺三抄至六升八合三勺七抄。
清末,本县原额官民田地山塘洲地3732顷67亩7毫,成熟田地山塘3657顷29亩有零,实征银16896两有零,其中田分二则,共1859顷23亩有零,实征银12623两2钱有零,实征米911石2斗7升有零;地分四则,共163顷99亩3分1厘,原编除荒地开垦,实征银3750两8分有零;实征米256石3升有零,原额山191顷57亩5厘,原编银130两6钱2分2厘,编米9石7斗2合有零;原额塘92顷4分8厘,编银392两1钱9分有零,编米28石4斗5升4合有零。
民国3年,本县屯粮屯丁征额:九(江)卫田60顷76亩7分2厘,地19顷28亩8分3厘,共实征屯粮额949376两(银元,下同)屯丁额15054两,屯丁、屯粮额合计96443两。南(昌)卫田402顷58亩9厘,地5顷34亩1分7厘,实征屯粮额为439107.6两,屯丁额120328两,屯粮屯丁额合计4511404两。
民国16年,核征全县地丁额银19063528两,米折10678090石。
民国21年,全县一则田地为1771顷99亩,每亩科银7分8厘6毫,每亩科米4合4勺,每银米折银元2角5分3厘4毫。
民国22年,实征丁额19063.528两,米额10678石,丁米折合银元61461.82元,每亩平均税额0.3305元。
民国23年,实征地丁额9578元,米额折银451元,各年旧欠地丁12064元,米折522元,共22615元。
民国35年,奉配赋额3万元,实际登记及查齐所得赋额为52611.86元。按奉配赋额应征赋谷数为征实稻谷10800市担,征借6000市担,带征省公粮3300市担。截至民国36年3月底止,实征稻谷29871市担,其中征实16050市担,征借8917市担,省县公粮4904市担,超征稻谷9771市担。
民国37年9月至38年2月,全县应征稻谷23625市担,其中征实10500市担,征借7875市担,公粮5250市担;实征稻谷17561市担,其中征实7802市担,征借5858市担,公粮3901市担。
民国38年4月后,为过境的人民解放军筹借军粮40万公斤,并于同年8月30日接管和清理了国民党县政府遗留下来的粮秣,计库存大米29517公斤,新征大米350866公斤,上解大米364345公斤,存米16058公斤,实征税额约合稻谷451万公斤。1955年农业税(包括附加)折人民币15.2万元,占当年财政收入的84.44%。以后,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税虽有所增,但幅度不大,实际上呈下降趋势。1965年农业税收入74.9万元,占当年财政收入的24.19%;1978年农业税78.5万元,占当年财政收入的24.2%;1985年农业税收入123.1万元,占当年财政收入的19.62%。
1955至1985年农业税总收入2122.1万元,占县级财政总收入的26.46%。1979年至1985年农业税总收入为565.8万元,占该时期县级财政总收入的23.48%。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全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除卷首概述、大事记和卷末附录外,全志设23卷,计69章236节,上限一般起于1840年,下限为1985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彭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