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加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彭泽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3460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加工
分类号: F762.1
页数: 2
页码: 249-250
摘要: 本文介绍了粮食加工在彭泽县历史上主要使用手工工具进行,如土砻、篾筛、石碓、石碾等,这些加工厂的建设和机械化加工的推行,提高了粮食的加工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 彭泽县 粮食 加工企业

内容

粮食加工 用土砻、篾筛、石碓、石碾、扇具等手工工具,加工大米的方式沿用很久。县城到50年代,农村至60年代初,逐渐为机械所取代。民国后期,农村有私用的土砻、篾筛和公用的石碓、石碾,大村石碾一、二处,并兼有石碓;小村只有石碓,石碾,为圆圈形,周有石槽,槽内盛谷,牛拉木架滚转动,碾谷成米;石碓则是人力踩踏,石碓咀连续上下,将石臼中的谷,舂捣成米,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民国11年,县城王文山开设的“王文记”米厂,首次使用动力机带斗碾米。抗战时期和抗战胜利后,县城私营砻坊(小型米厂)有李锦泰、李锦昌、郑德声、余长盛、汪仁和、高厚云等八家,用上述土设备,砻好舂熟,以升斗计算出售。建国初期,县城私营粮食加工的有姚瑞麟(白家巷,今解放二支路)、贺祥忠、汪志和、谌炎初等四家(均在上正街,今解放路)。1951年11月县粮食局办起了手工米厂(后称第一加工米厂),职工13人,日产大米约1500公斤。县城有集体公营的“大众”、“公益”、“利民”3家加工米厂,受国家委托加工粮食。当时粮食加工公营60%,集体38%,国营2%。1953年县粮食局接管县供销社经营的原九江军分区办的米厂,定名为第二加工米厂,职工37人,年产大米约1700吨。1955年8月将一、二加工米厂合为县粮食加工厂,现在有“东方红”碾米机2台,平面游动筛1台,统糠磨3台,固定资产36.63万元,职工29人,年产大米5138.82吨,年产值168.29万元,税金2.02万元。1955年后,县城其他米厂相继歇业。
  马当在50年代初有米厂3家,日产大米共约2000公斤,其中集体经营的兴农米厂较大,有职工20人,余为个体经营。1958年,马当粮管所和马当公社合资兴办米电厂,经营制米、制粉、发电3项。1963年12月划归县粮食局,改名县粮油加工厂马当分厂。1985年日制米17吨,职工17人。
  小麦加工成面粉,历代均以石磨推碾,迄今农家少量加工,仍用此法。私营磨坊所售之面粉,则以畜力拉大石磨,自产自售;面条生产分机制面和手工面(也叫油面、咸面或挂面)后者已逐渐淘汰。建国初县城有四家面坊,均以畜力拉磨,日产面粉25公斤,余则赖外地加工。70年代,农村始有机械生产面粉。1972年马当米厂建成200平方米面粉(条)车间。1975年5月在县城东郊建成面粉(条)厂,现有职工11人。1984年日加工小麦15—18吨,年产面粉2208吨,面条班产1200—1300公斤,年产值44.41万元。
  油脂加工 建国前,油料加工成油脂,用木榨生产。油坊一般是农民集资兴办或富户独办。有按季节经营和常年经营两种。50年代,区、乡单位也曾办过油坊。1956年县粮食部门曾接管全县各地油坊16个(丁家咀、乌谷塘、马家林、杨梓、庙前、南垄、西垄、黄岭、马路口、瀼溪、新桥、青山、江北、城关、黄港、梅岭)。1958年6月移交当地社队经营,由粮食部门委托加工。迄今,还有沿用木榨加工的油坊。1965年,马当粮油加工分厂,始用“95”型榨油机,日处理油料1000公斤。1977年县粮油加工厂糠油车间配套投产。1979年马当分厂亦增设糠油车间,日产糠油30公斤。1982年社队办油脂厂(油榨坊)91个,年处理油料约1774.25吨。较大的有棉船油脂加工厂。1983年10月筹建县油脂加工厂,厂址在县城东郊蔡家瀼,1984年投产,改名彭泽县植物油厂。1985年由省投资250万元,改建新的生产线,日处理油料80吨,浸出日处理50吨,精炼一级油30吨,年产棉油643吨,菜油576吨,年产值231万元,利润9.5万元,职工97人。
  饲料和食品加工 饲料加工是80年代初新兴的粮食工业。1981年11月县粮油加工厂始建配合饲料生产车间,每小时产配合饲料1吨,1983年11月成立县饲料公司,新建浓缩饲料加工厂,厂址在县城东郊蔡家瀼。现有粉碎机、搅拌机、粗清筛、除尘器各一台,自动配料机8台,电子自动控制一套,年产配合饲料3861吨,混合饲料3477吨,浓缩饲料295吨,年产值282.3万元,职工41人。全县已有不同形式的饲料加工企业52家,其中国营11家,农村集体办的34家,联营办的3家,个体户4家。粮食部门所属饲料生产企业年产能力约8000吨。乡办饲料企业年产能力约6550吨,全县饲料企业总年产能力约14550吨。从事饲料生产的职工计180人。1984年县饲料公司建立饲料门市部。马当粮食加工分厂,也加工配合饲料。饲料公司现辖1厂2车间,即县饲料厂、县城米厂和尖山米厂各一个饲料车间。
  1985年7月建成食品厂,厂址在县城东郊尖山。与上海食品厂联营,厂名上海松鹤食品厂。设备从上海引进一条“560”型自动化生产线,即打粉和面机、承印成型机、18米的红外线烘箱、转离系统、冷却机、包装台和半自动封口机。整个生产线价值15万元,年产饼干700吨,年产值140万元,利润1.12万元,管理人员和职工24人。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彭泽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全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除卷首概述、大事记和卷末附录外,全志设23卷,计69章236节,上限一般起于1840年,下限为1985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彭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