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交通运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彭泽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344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交通运输
分类号: F512.756
页数: 4
页码: 206-209
摘要: 本文介绍了彭泽县建国前的陆路货运和水上货运的发展。
关键词: 彭泽县 陆路货运 水上货运

内容

货运 陆路货运,建国前靠肩挑背驮,辅以木制的手推车和牛车。
  1958年5月,成立县汽车队,仅有货车1辆,工作人员2人,始办汽车运输业务,为县内机动车辆营运之开端。1963年增至4辆,年底汽车运输量计18692吨。1970年有货运汽车34辆,全年货运量0.99万吨,周转量68.7万吨/公里。1976年以后,县直有关单位及公社(场),均自购汽车搞运输。财贸单位均相继成立汽车队,如县商业局、县粮食局汽车队等。工农业生产发展,物资日益增多,单靠汽车运输,尚不能满足要求。农用拖拉机亦成为运输工具。至1980年,有货运汽车188辆,货物周转量67.14万吨/公里。
  1982年,县汽车运输公司成立,正式办理常年货运业务。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个体运输专业户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机动三轮车、手扶拖拉机等机动车辆,奔驰在运输线上。
  1985年,全县有大小货车268辆(其中载重汽车143辆),拖拉机213台,手扶拖拉机1166台。货车车吨年产量24112吨公里。仅汽车站、搬运公司全年货运量达29.78万吨,周转量为37.7万吨公里。
  水上货运 建国前主要靠个体木帆船。民国38年夏,县人民政府组建了运输船队,有8艘木船,载运量计40吨,承担县内货运兼客运业务。
  1953年,县航运管理站成立,对货运业务实行货源、调度、运价统一管理。
  1954年,船民组织水上运输互助组,至1956年互助组转为水上运输合作社。船民以船作价入股,变私有制为集体所有制,运输业务由集体组织调配。至1958年,木帆船增至55艘,计有760吨位。
  1961年,成立彭泽县航运公司,隶属江西省内河航运管理局管理。1949至1962年木帆船运输总量480052吨,年均34289.4吨。
  1982年,县航运公司有木质机动船23艘,930吨位,683马力;木质拖轮2艘,200马力;钢质机动船3艘,180吨位,72马力;淘汰了木帆船,实现了机械化。至1985年,年平均货运量5.93万吨,周转量9168吨公里。
  1985年,全年主要水运工具有机动船116艘,载重47537吨。挂机船64艘,2020吨。渔船203艘,4797吨。机动船每吨位年产量1100吨公里。县属船队年货运量3.52万吨,周转量1473.6万吨公里。
  客运 陆上客运始于60年代初,1962年8月,成立彭泽县客车站,购置客车一辆,开始办理陆路客运业务,每天往返县城至九江。1963年,客车增至3辆,全年客运量11.6万人次。1975年,新建客车站房2100平方米。至1979年有客运汽车10辆,全年汽车客运量32万人次。
  1982年,客车站、汽车队合并为彭泽县汽车运输公司,计有客车14辆,客运量为80.8万人次。比1979年增长1.5倍。
  1984年,有客车19辆,全年客运量96.45万人次,占水陆总客运量的66.2%,客运周转量为1858.3万人公里,占水陆客运周转总量的68.3%。
  1985年,县汽车运输公司在县境内外开辟的客运班次有:县城至九江,途经芙蓉、定山、湖口县的流泗、凰村、湖口县城,运输旅程为75公里,每天3个班次;县城至乐观畈,途经黄花、马路口、东升、上十岭、方家店、马林、杨梓桥,全程56、53公里,每天3个班次;县城至海形,途经黄花、马路口、东升、曾山、乔亭、浩山、敬老院,全程51公里,每天2个班次;县城至龙宫洞,途经芙蓉、定山林场、上祠堂、横山、太平关、庙前街,全程35公里,每天4个班次;县城至马当镇,途经泉山、双合、跃进、黄山,全程16公里,每天4个班次;县城至皖东至县县城,途经泉山、马当镇、牛矶、香隅,全程65公里,每天2个班次。每天通车一至二个班次的是由:县城分别至浩山、东升、上十岭、黄岭、黄乐林场、和团、瀼溪、太泊湖、湖西、芙蓉农场、上祠堂、红光建材厂。还设有夜宿柳墅、杨梓桥、庙前街等地的班次。县城至县境内各乡每天开出客车共40班次,设有客车停车站、招呼站共65个,全程2130班次公里。长途汽车线路616公里,从县城发车,西南可达九江、南昌;东北可抵皖东至、庐江、钱家桥等地。县城始发站出车时间,随季节变化而异,夏季按夏令时间,冬季从10月1日起,开始后移。
  水上客运 以长江航道为主,民国以前旅客往来乘坐木帆船。民国初期,除私营运输船只外,尚设有官船(亦称“洪船”)两艘。不载运客、货,仅供官吏外出或官府差役巡逻和抢救海事专用。民国5年(1916)元月,九江至安庆的客运小轮船,首次停靠县城江边。此为县内用轮船运输之始。25年,湖北大盛轮船公司和宁波扬子轮船公司客轮均在本县营业。
  日军侵占期间,长江沿线原有班轮为日轮取代,只下通安庆,不上溯九江。民国34年9月,九江至安庆的班轮复航,继续办理上下水客运。
  民国37年,长江航运小客轮,全年载运出入本县的旅客约1.2万人次。
  民国38年9月,九江港务局在县内设代办站。1953年改为营业站,1958年建成彭泽港务站,1965年改称彭泽中心港务站,隶属长航九江港务局管理。有工作人员19人。并先后分别在马当、红光设两个分站,办理客、货运输业务。
  九江——安庆小客轮,航程164公里,于1949年开航,每日对开,沿途往返停靠九江、湖口、红光、复兴、彭泽县城、马当、华阳、东流、沟口、安庆。至1962年客运总量为644320人次,年均46023人次,年均周转量265.6万人公里。
  九江——南京中客轮,航程464公里,于1983年开航,每日对开,沿途往返停靠九江、彭泽、华阳、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南京。当年客运量增至44.5万人次,是1962年的4倍,是1965年的1倍,比1977年增长47.8%。
  彭泽——九江内河航线,航程84公里。1977年开航,每日往返一次,沿途停靠复兴、红光、湖口、九江。1984年,客运量8.7万人次,1985年客运量4.76万人次。
  装卸搬运 民国时期,县城西门外左侧巷内,聚居着由本省德安县和安徽省宿松县流入的若干贫民,他们互相组合,从事江边码头货物搬运和其他零杂搬运工作。箩筐、扁担、竹杠、绳索为搬运工具;肩挑、扛抬、背负为货主运送货物。当时称该巷为“箩巷”,称这般人为“箩丈”(意即靠箩担谋生的丈夫)。箩丈分大箩、小箩。大箩以搬运码头货物为主,德安县人居多;小箩专司抬轿、扛丧、搬砖运石等杂役,宿松县人居多。民国27年日军入侵县境时,“箩丈”流离四散。
  日军侵占县城期间,曾强迫本县人民组成“洋行”,从事搬运役用。
  抗日战争胜利后,县政府委任城内士绅丁铸九负责成立县工会,内设搬运组,有搬运工20余人,以县城北门外旧考棚作为搬运业务洽谈点。
  建国后,即成立彭泽县搬运队,承担货物装卸运送任务。1949年秋,县搬运队有搬运工28人,全年装卸量0.4万吨,平均每天每人仅装卸0.5吨。
  1950年,有搬运工28人,肩扛背驮搬运,全年装卸量0.4万吨;1955年有搬运工73人,使用板车12部拉运,全年装卸量1.2万吨;1965年有搬运工250人,使用板车60部拉运,安装了2台拉坡机,牵引上坡,全年装卸量8万吨;1976年有搬运工300人,使用板车80部,汽车1辆、手扶拖拉机2辆拖运,安装了3台拉坡机、3台皮带运输机,辅助装卸堆高,全年装卸量10万吨;1985年有搬运工224人,搬运工具有板车129部、汽车1辆、拖拉机4辆、手扶拖拉机4辆,拉坡机5台,皮带转运机6台,全年装卸量14万吨,较1950年增长35倍,较1976年增长3.5倍。在内航港设有露天货物、装卸转运堆放场200平方米。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彭泽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全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除卷首概述、大事记和卷末附录外,全志设23卷,计69章236节,上限一般起于1840年,下限为1985年。

阅读

相关机构

彭泽县航运公司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彭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