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水上交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彭泽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344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水上交通
分类号: F512.756
页数: 2
页码: 204-205
摘要: 本文介绍了彭泽县境内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水源和水域,长江、太泊湖和方湖等水域在历史上方便了水上运输。这些港口都可以停泊一些水泥趸船和钢质引桥,并且提供候船室等设施。
关键词: 彭泽县 航道 港口

内容

航道 县境自古以来,水源丰富,江河纵横。长江、太泊湖、方湖等水域,沟通山乡河川,历史上水上运输方便。
  长江境内流域面积245.4平方公里,深度为13—29.8米,长年可通3000吨以上船舶。
  太泊湖漫境内水域面积54平方公里。汛期水深2.5米,涸水季节1—2米,木船可经湖内通瀼溪港,外抵香口通长江,航程计30公里。现为断航湖泊。
  方湖水域面积41.4平方公里。湖水深处5米,一般1米左右。木船经湖内可通太平河抵筲箕港,外达张家港入长江。航程计30公里,现为断航湖泊。
  两湖原为沟通县内山区季节性的航道,涨水季节,可行载重5吨的木船。5—10月通航。太泊湖周围的溪港、柳墅下、郭家
  桥、马路口和方湖一带的太平关、庙前街、湖山、湖西、石涧桥等地的农产品,分别由两湖水路运输出口,直至冬季枯水季节封航。1960年以后,由于筑堤修坝,联圩建闸,围垦两湖通江的水道阻塞,遂告断航。
  渡口 建国前,县境内渡口有21处。名为:胭脂港渡、双溪港渡、张家港渡、青山渡、仁矶石渡、小孤洑渡、时家渡、马当渡、母鲤渡、柘林咀渡、毕家渡、刘智湖渡、小关口渡、段港河渡、汪家渡、大埠头渡、月山墩渡、固夫滩渡、太平渡、南田販渡等。后7处渡口为义度,好善乐施之士,或助以舟楫,或捐献田亩,每岁收租,除纳官府田赋及工薪之外,余为保养船只之资。
  建国后,原设的渡口,有一部分因航道改变或筑路架桥而废弃,有一部分至今沿用,渡运工具多改用机动船。县交通部门每年定期检验渡口船只,确保安全。至1985年,经县人民政府批准设置的主要渡口见下表:港口 抗日战争前,本县没有正规水运码头。小轮往来停靠,只能舶于江中,用木划子接送客货。民国34年(1945),在县城江边迥塘口,驳砌一座小青石码头,设置木质趸船一艘。
  1958年,成立彭泽县港务站,着手港口建设。
  在位于县环行北路的中心港,沿江岸并排新建的两个停泊码头,一为长航码头,二为省航码头。进出码头大门旁侧,均建有避风雨走廊,另有候船室两座,面积共400平方米。码头前沿水深20米,停放40米水泥趸船和40米铁板趸船各一艘。35米、26米钢质引桥各1座。50米、25米水泥斜坡各
  1条。可停靠3000吨级以下的船舶。每年吞吐量100万吨左右。
  位于马当镇西头江岸的马当港,停放有40米长的水泥趸船2艘,20米钢质引桥1座,100米水泥斜坡1条,200平方米候船室1所。码头前沿水深20米,可停靠2000吨级船舶,年吞吐量40万吨。
  位于红光建材厂偏北1.5公里江边的红光港。有35米铁驳趸船1艘,20米钢质引桥1座,70米水泥斜坡1条,100平方米候船室1所,码头前沿水深10米,每年吞吐量30万吨。
  另在县城江边,有粮食局、生资公司、水泥厂等单位的货运专用码头。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彭泽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全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除卷首概述、大事记和卷末附录外,全志设23卷,计69章236节,上限一般起于1840年,下限为1985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彭泽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中心港
相关专题
马当港
相关专题
红光港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