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交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彭泽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3440
颗粒名称: 第一章 交通
分类号: F512.756
页数: 14
页码: 199-210
摘要: 本文介绍了彭泽县在陆上交通方面有古道、驿道、乡道和公路的发展。
关键词: 彭泽县 公路 水上交通

内容

第一节 陆上交通
  古道 为传车驿马而开辟的大道,有劳动人民往来城乡,进行物资交流所形成的乡道。清代和民国时期境内主要通道有:
  驿道:由县城通往县外的驿道共3条:县城西抵湖口县,计程45公里;县城东抵安徽省建德县,(今东至县)计程70公里;县城北抵安徽东流县(今东至县),计程60公里。由县城通往县内四乡的驿道共5条:县城东抵瀼溪港,计程20公里;县城东抵马路口,计程12.5公里;县城南抵黄土岭,计程10公里;县城南抵横山口,计程15公里;县城南抵太平关,计程25公里。
  乡道:通往省外、县外的有两条主干线路。一名:西大路。西起湖口县,经县境老店、石涧、太平、油店、黄岭、马路口、郭家桥等地,东达安徽省至德县,通过本县境内总程50多公里。这条主干线路,在民国15年(1926)之后,又是通往湖南、湖北、福建、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七省的长途电话线路,故民间有“电线路”之称。一名:东大路。由县境浩山起,经郭家桥、芦峰口、方家店、杨梓桥入波阳萧家岭,是本县前往波阳县城—饶州的通衢。由县通往四乡的道路共有5条:县城至黄土岭,经妈妈桥、落冠畈(今乐观)抵杨梓桥;县城至岭上阳,经新桥、六都方、瀼溪港抵柳墅下;县城至阳塘浒,经马路口抵郭家桥;县城至浮云墩(今芙蓉),经上祠堂、石涧桥、太平关抵庙前街(今天红);县城至泉水山,经将军庙、青山坝抵马当。除以上驿道和乡道之外,余皆逶迤山壑与丘陵之间的羊肠小道,荆棘横生,坎坷难行。
  公路 有公路始于民国25年(1936),国民政府为抢修马当江防要塞,令饬江西省政府命彭泽、湖口两县,按田亩摊派款项,征集本省赣北各县及湖北黄梅、安徽宿松、望江等县的民伕,修筑湖(口)马(当)公路。历时一年,草草竣工。全长53公里,县境占33公里。27年马当失守,湖口旋亦陷落,公路大部分遭破坏。
  日军侵占县境期间,为巩固其据点,曾强迫据点周围群众,修筑县城至马路口土面公路18公里,小屋陈至黄土包土面公路6公里,上祠堂至望夫山土面公路9公里。在修筑这些公路中,死于日本侵略军刺刀、皮鞭之下者有1000余人。
  建国后,公路建设突飞猛进。1955年,县人民政府动员6千多民工,完成湖(口)马(当)公路彭泽段的修复工程。开辟了从县城起经天红至杨梓,从县城至浩山的公路路基两条。
  1958年,修筑成功自县城经天红至杨梓、县城至浩山、郭桥至杨梓3条公路。60年代到70年代初由县到乡,乡到村的公路网基本形成。
  1985年,全县已有公路总程329.63公里(干线公路148.6公里,县乡公路181.03公里),其中晴雨通车公路313.8公里,占已有公路总程的95.2%。其中省养干线公路5条,计148.82公里。分别是:
  湖牛线(湖口——牛矶),起于湖口县城,途经凰村、流泗入县境定山、芙蓉、县城,终于马当乡赣皖交界处的牛矶,全长65.7公里,县境内占45.2公里。沙石路面,晴雨通车。沿线有芙蓉河钢筋混凝土大桥1座,涵洞约60道。后上通九江,改名为“九牛线”,为赣皖主干线,九江至县城一段现为沥清路面,定为8号国道。
  县环城线,全长1.03公里。均为水泥路面。
  彭乐线(县城——乐观),位于县城东南面,起于县城,横穿县境中部,途经黄花、东升、上十岭、杨梓,终于乐观乡政府驻地—落冠畈,全长56.53公里。县城至东升乡郭家桥的一段,与彭(泽)—海(形)公路重合。沿线有桥梁10座,涵洞339道,晴雨通车。
  白海线(白铜畈—海形)起于东升乡白铜畈与彭乐线连接,途经曾山、八方、浩山、敬老院,终于海形乡政府驻地——前屋夏家,全长25.6公里,其中山谷线居多,沙石路面,晴雨通车。
  定龙线(定山——龙宫洞)位于县城西南面,起于定山乡的上祠堂,途经太平、天红,终于龙宫洞风景区的乌龙山。全长20.9公里,沿线有中小型桥梁6座,涵洞110道。于1956年动工修筑,1958年竣工,(当时终于天红乡政府所在地——庙前街),1980年改道扩建为三级公路。现为沥青路面
  县养干线公路6条,计104.43公里。分别是:南岭至金家屋,全长33.84公里;郭桥至张家湾,全长28.35公里;天红至乐观畈,全长13.92公里;小屋陈至黄岭,全长7.87公里;杨梓桥至张家祥,全长9.00公里;芙蓉至芙蓉农场,全长11.45公里。这些公路均为沙石路面,晴雨可通车。
  连贯各乡的分支公路有12条,总计里程为76.6公里。其起终点及里程分别是:松林庄至太泊湖5.12公里;杨梓桥至唐家洲6.10公里;马当镇至棉船6.44公里;马当镇至雷公山7.59公里;芙蓉农场至湖西6.90公里;天红至大屋冯6.70;马林至下彭8.00公里;钓鱼台至青峰2.05公里;定山至红光2.50公里;柳墅至岚陵9.00公里;枫岭至田米鸡5.12公里;湖西至太平关11.00公里。
  公路养护,建国前,县内没有专门机构,由官府临时筹办。建国初期,由县交通科负责。1959年10月,县公路段成立,始有专职人员养护公路,段址初设东升乡的白铜畈,1976年迁县城今址。
  县境公路329.63公里中,有148.6公里为干线公路,即湖牛线、县城环城线、白海线、彭乐线、定龙线。由县公路段养护。
  现有16个道班养护人员长期作业在5条干线上。平均每人养护1公里,保证路面平整,路拱适度,行车舒适,路基整洁,边坡稳定,水沟畅通,桥梁、涵洞维护完好,交通标志、标号完好、显目,公路维护完好率保持在85%以上。全年养护经费30万元,大、中修工程,国家另拨专款,县乡公路实行“县管、乡办、群养”,公路管理部门每年拨给养路补贴,不足部分由受益乡、村负担。现有支线公路养护专业队14个,养护工87人,养护里程114.41公里。有常年固定养护,也有季节性养护。村与村的小公路由村每年集中劳力进行整修。本县支线公路养护情况见下表:
  桥梁清代至民国时期,境内中小型桥梁共有92座。即:澌村桥、闵家桥、上高桥、中高桥、杨家塘桥、易家桥、思贤桥、富溪桥、白莲桥、分水桥、官步桥、黄潦桥、黄荆桥、黄板桥、北塔桥、上新桥、下新桥、章添桥、慈善桥、青冈桥、大港桥、杨梓桥、三陂桥、仁溪桥、甘露桥、悬鱼桥、罗家桥、土桥、曹家桥.黄土桥、塔水桥、北垄桥、沈湾桥、大埠桥、女儿桥、月宫桥、张家桥、共缘桥、下新桥、蜚英桥、怀圮桥、永济桥、许家桥、梅源桥、守安桥、妈妈桥、汪圣桥、雪心桥、乌沙桥、同善桥、双港桥、陈伯港桥、绥安桥、桃源桥、善心桥、光甫桥、万载桥、承志桥、百谷桥、傅家桥、周家湖石桥、合志桥、洞桥、计家桥、神楼桥、万家桥、白家林桥、沈家桥、玉溪桥、横山桥、马当大桥、詹家桥、赵元桥、沙沟桥、青山坝桥、渡星桥、
  倪家桥、石涧桥、许家坝桥、乐善桥、阳鹤桥、金钩桥、郭家桥、定心桥、城暇桥、上北斗桥、郝书港桥、庙湾桥、徐家桥、广济桥、黄土港桥、李家桥。
  古桥大都由地方之乐善好施者修建。如清末黄岭的汪佩芳,靠务农为业,因勤俭起家,积攒巨款,在四乡境内,独资修建上新桥、下新桥、杨家塘桥、高桥、神楼桥、计家桥、新屋桥等7座石桥。也有本地族人众修的。
  古代架设的桥梁就其类型分别为:
  木架桥:架木为墩,桥面铺以木板,连接成桥。此类桥、多于山区急流、险滩处采用。如:澌村桥,女儿桥,柳墅桥。
  石墩桥:砌石为墩,以厚木板或串树为桥面。此类桥,多建于丘陵地带。如黄板桥,(下三都监生汪鉴源,于清乾隆年间捐金修路后,黄花畈汪姓众人接着敛费修桥),郭家桥,闵家桥(明成化年间,僧觉俗建)。
  石梁桥:用坚硬石块砌桥墩、桥台,墩台上安放横木枕或石枕,然后用长条石直放枕上,再将长条石两头衔接的桦头和铆眼互相嵌紧为梁,使之平整构成整体桥面。多于宽港深河处用之。如:曹家桥,明正德年间,周浒建;石涧桥,同治五年被洪水冲圮,八年乡民重建;承志桥,位于三叉港,清廩生李友松经此,见水势汹涌,涉渡甚险,决定在此兴建石桥,尚未动工,突然病逝,其妻何氏,为承夫志,捐银百两,建造石梁二十余截,又捐田地下六亩三分,以其收入,作增补建桥经费,桥成,乡民题“承志桥”。
  石拱桥:用石块向上卷成半弧形桥洞,水经洞下畅流。桥面再用石块铺平,有的桥身两端砌有石级,两旁有石条栏干。如杨梓桥、乌沙桥、城暇桥(位于十二都小岭,曾铭达建)。
  这些古桥,由于沧桑变迁,大多风化倒塌;或因改道和修筑公路,被新建桥梁代替。迄今所存,寥寥无几。
  建国后,新建和改建了很多桥梁。1955年修造区乡桥梁41座,62孔,涵洞231
  道,过水路19个。1957至1968年修建大小桥梁58座。至1985年全县已有桥梁99座,总长为1146.7米。其中较大的列举几例:
  芙蓉大桥:位于芙蓉乡政府驻地的芙蓉墩,桥身长105米,宽6米,由6个桥梁支撑,中心墩高15米,载重量为10.5吨,横跨芙蓉河上,与公路东西两岸连接,湖水经桥下流注长江。昔时,此处仅设芙蓉墩义渡,木船摆渡,交通不便。民国25年修筑湖(口)马(当)公路后,始建木桥。抗日战争期间,桥毁。1953年修建石墩木板桥,1968年改建扩大为钢筋水泥桥。是彭(泽)湖(口)公路的主要桥梁。
  朱河桥:位于浩山乡政府驻地柳墅东北面0.8公里处。原为木桥,常被洪水冲毁。1971年建青石卷孔桥,水泥嵌砌;1982年春,山洪暴发,水勢汹涌,桥身仍被冲塌。1984年秋,兴建钢筋混凝土桥,桥长60米,宽15米,载重30吨。
  天红桥:位于天红乡政府驻地庙前街的西北面0.3公里处,为定(山)龙(宫洞)公路的末段。建于1975年,为钢筋混凝土桥。桥长42米,宽8米,高10米,载重20吨。新建的其他桥梁,列表如后:
  第二节 水上交通
  航道 县境自古以来,水源丰富,江河纵横。长江、太泊湖、方湖等水域,沟通山乡河川,历史上水上运输方便。
  长江境内流域面积245.4平方公里,深度为13—29.8米,长年可通3000吨以上船舶。
  太泊湖漫境内水域面积54平方公里。汛期水深2.5米,涸水季节1—2米,木船可经湖内通瀼溪港,外抵香口通长江,航程计30公里。现为断航湖泊。
  方湖水域面积41.4平方公里。湖水深处5米,一般1米左右。木船经湖内可通太平河抵筲箕港,外达张家港入长江。航程计30公里,现为断航湖泊。
  两湖原为沟通县内山区季节性的航道,涨水季节,可行载重5吨的木船。5—10月通航。太泊湖周围的溪港、柳墅下、郭家
  桥、马路口和方湖一带的太平关、庙前街、湖山、湖西、石涧桥等地的农产品,分别由两湖水路运输出口,直至冬季枯水季节封航。1960年以后,由于筑堤修坝,联圩建闸,围垦两湖通江的水道阻塞,遂告断航。
  渡口 建国前,县境内渡口有21处。名为:胭脂港渡、双溪港渡、张家港渡、青山渡、仁矶石渡、小孤洑渡、时家渡、马当渡、母鲤渡、柘林咀渡、毕家渡、刘智湖渡、小关口渡、段港河渡、汪家渡、大埠头渡、月山墩渡、固夫滩渡、太平渡、南田販渡等。后7处渡口为义度,好善乐施之士,或助以舟楫,或捐献田亩,每岁收租,除纳官府田赋及工薪之外,余为保养船只之资。
  建国后,原设的渡口,有一部分因航道改变或筑路架桥而废弃,有一部分至今沿用,渡运工具多改用机动船。县交通部门每年定期检验渡口船只,确保安全。至1985年,经县人民政府批准设置的主要渡口见下表:港口 抗日战争前,本县没有正规水运码头。小轮往来停靠,只能舶于江中,用木划子接送客货。民国34年(1945),在县城江边迥塘口,驳砌一座小青石码头,设置木质趸船一艘。
  1958年,成立彭泽县港务站,着手港口建设。
  在位于县环行北路的中心港,沿江岸并排新建的两个停泊码头,一为长航码头,二为省航码头。进出码头大门旁侧,均建有避风雨走廊,另有候船室两座,面积共400平方米。码头前沿水深20米,停放40米水泥趸船和40米铁板趸船各一艘。35米、26米钢质引桥各1座。50米、25米水泥斜坡各
  1条。可停靠3000吨级以下的船舶。每年吞吐量100万吨左右。
  位于马当镇西头江岸的马当港,停放有40米长的水泥趸船2艘,20米钢质引桥1座,100米水泥斜坡1条,200平方米候船室1所。码头前沿水深20米,可停靠2000吨级船舶,年吞吐量40万吨。
  位于红光建材厂偏北1.5公里江边的红光港。有35米铁驳趸船1艘,20米钢质引桥1座,70米水泥斜坡1条,100平方米候船室1所,码头前沿水深10米,每年吞吐量30万吨。
  另在县城江边,有粮食局、生资公司、水泥厂等单位的货运专用码头。
  第三节 交通运输
  货运 陆路货运,建国前靠肩挑背驮,辅以木制的手推车和牛车。
  1958年5月,成立县汽车队,仅有货车1辆,工作人员2人,始办汽车运输业务,为县内机动车辆营运之开端。1963年增至4辆,年底汽车运输量计18692吨。1970年有货运汽车34辆,全年货运量0.99万吨,周转量68.7万吨/公里。1976年以后,县直有关单位及公社(场),均自购汽车搞运输。财贸单位均相继成立汽车队,如县商业局、县粮食局汽车队等。工农业生产发展,物资日益增多,单靠汽车运输,尚不能满足要求。农用拖拉机亦成为运输工具。至1980年,有货运汽车188辆,货物周转量67.14万吨/公里。
  1982年,县汽车运输公司成立,正式办理常年货运业务。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个体运输专业户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机动三轮车、手扶拖拉机等机动车辆,奔驰在运输线上。
  1985年,全县有大小货车268辆(其中载重汽车143辆),拖拉机213台,手扶拖拉机1166台。货车车吨年产量24112吨公里。仅汽车站、搬运公司全年货运量达29.78万吨,周转量为37.7万吨公里。
  水上货运 建国前主要靠个体木帆船。民国38年夏,县人民政府组建了运输船队,有8艘木船,载运量计40吨,承担县内货运兼客运业务。
  1953年,县航运管理站成立,对货运业务实行货源、调度、运价统一管理。
  1954年,船民组织水上运输互助组,至1956年互助组转为水上运输合作社。船民以船作价入股,变私有制为集体所有制,运输业务由集体组织调配。至1958年,木帆船增至55艘,计有760吨位。
  1961年,成立彭泽县航运公司,隶属江西省内河航运管理局管理。1949至1962年木帆船运输总量480052吨,年均34289.4吨。
  1982年,县航运公司有木质机动船23艘,930吨位,683马力;木质拖轮2艘,200马力;钢质机动船3艘,180吨位,72马力;淘汰了木帆船,实现了机械化。至1985年,年平均货运量5.93万吨,周转量9168吨公里。
  1985年,全年主要水运工具有机动船116艘,载重47537吨。挂机船64艘,2020吨。渔船203艘,4797吨。机动船每吨位年产量1100吨公里。县属船队年货运量3.52万吨,周转量1473.6万吨公里。
  客运 陆上客运始于60年代初,1962年8月,成立彭泽县客车站,购置客车一辆,开始办理陆路客运业务,每天往返县城至九江。1963年,客车增至3辆,全年客运量11.6万人次。1975年,新建客车站房2100平方米。至1979年有客运汽车10辆,全年汽车客运量32万人次。
  1982年,客车站、汽车队合并为彭泽县汽车运输公司,计有客车14辆,客运量为80.8万人次。比1979年增长1.5倍。
  1984年,有客车19辆,全年客运量96.45万人次,占水陆总客运量的66.2%,客运周转量为1858.3万人公里,占水陆客运周转总量的68.3%。
  1985年,县汽车运输公司在县境内外开辟的客运班次有:县城至九江,途经芙蓉、定山、湖口县的流泗、凰村、湖口县城,运输旅程为75公里,每天3个班次;县城至乐观畈,途经黄花、马路口、东升、上十岭、方家店、马林、杨梓桥,全程56、53公里,每天3个班次;县城至海形,途经黄花、马路口、东升、曾山、乔亭、浩山、敬老院,全程51公里,每天2个班次;县城至龙宫洞,途经芙蓉、定山林场、上祠堂、横山、太平关、庙前街,全程35公里,每天4个班次;县城至马当镇,途经泉山、双合、跃进、黄山,全程16公里,每天4个班次;县城至皖东至县县城,途经泉山、马当镇、牛矶、香隅,全程65公里,每天2个班次。每天通车一至二个班次的是由:县城分别至浩山、东升、上十岭、黄岭、黄乐林场、和团、瀼溪、太泊湖、湖西、芙蓉农场、上祠堂、红光建材厂。还设有夜宿柳墅、杨梓桥、庙前街等地的班次。县城至县境内各乡每天开出客车共40班次,设有客车停车站、招呼站共65个,全程2130班次公里。长途汽车线路616公里,从县城发车,西南可达九江、南昌;东北可抵皖东至、庐江、钱家桥等地。县城始发站出车时间,随季节变化而异,夏季按夏令时间,冬季从10月1日起,开始后移。
  水上客运 以长江航道为主,民国以前旅客往来乘坐木帆船。民国初期,除私营运输船只外,尚设有官船(亦称“洪船”)两艘。不载运客、货,仅供官吏外出或官府差役巡逻和抢救海事专用。民国5年(1916)元月,九江至安庆的客运小轮船,首次停靠县城江边。此为县内用轮船运输之始。25年,湖北大盛轮船公司和宁波扬子轮船公司客轮均在本县营业。
  日军侵占期间,长江沿线原有班轮为日轮取代,只下通安庆,不上溯九江。民国34年9月,九江至安庆的班轮复航,继续办理上下水客运。
  民国37年,长江航运小客轮,全年载运出入本县的旅客约1.2万人次。
  民国38年9月,九江港务局在县内设代办站。1953年改为营业站,1958年建成彭泽港务站,1965年改称彭泽中心港务站,隶属长航九江港务局管理。有工作人员19人。并先后分别在马当、红光设两个分站,办理客、货运输业务。
  九江——安庆小客轮,航程164公里,于1949年开航,每日对开,沿途往返停靠九江、湖口、红光、复兴、彭泽县城、马当、华阳、东流、沟口、安庆。至1962年客运总量为644320人次,年均46023人次,年均周转量265.6万人公里。
  九江——南京中客轮,航程464公里,于1983年开航,每日对开,沿途往返停靠九江、彭泽、华阳、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南京。当年客运量增至44.5万人次,是1962年的4倍,是1965年的1倍,比1977年增长47.8%。
  彭泽——九江内河航线,航程84公里。1977年开航,每日往返一次,沿途停靠复兴、红光、湖口、九江。1984年,客运量8.7万人次,1985年客运量4.76万人次。
  装卸搬运 民国时期,县城西门外左侧巷内,聚居着由本省德安县和安徽省宿松县流入的若干贫民,他们互相组合,从事江边码头货物搬运和其他零杂搬运工作。箩筐、扁担、竹杠、绳索为搬运工具;肩挑、扛抬、背负为货主运送货物。当时称该巷为“箩巷”,称这般人为“箩丈”(意即靠箩担谋生的丈夫)。箩丈分大箩、小箩。大箩以搬运码头货物为主,德安县人居多;小箩专司抬轿、扛丧、搬砖运石等杂役,宿松县人居多。民国27年日军入侵县境时,“箩丈”流离四散。
  日军侵占县城期间,曾强迫本县人民组成“洋行”,从事搬运役用。
  抗日战争胜利后,县政府委任城内士绅丁铸九负责成立县工会,内设搬运组,有搬运工20余人,以县城北门外旧考棚作为搬运业务洽谈点。
  建国后,即成立彭泽县搬运队,承担货物装卸运送任务。1949年秋,县搬运队有搬运工28人,全年装卸量0.4万吨,平均每天每人仅装卸0.5吨。
  1950年,有搬运工28人,肩扛背驮搬运,全年装卸量0.4万吨;1955年有搬运工73人,使用板车12部拉运,全年装卸量1.2万吨;1965年有搬运工250人,使用板车60部拉运,安装了2台拉坡机,牵引上坡,全年装卸量8万吨;1976年有搬运工300人,使用板车80部,汽车1辆、手扶拖拉机2辆拖运,安装了3台拉坡机、3台皮带运输机,辅助装卸堆高,全年装卸量10万吨;1985年有搬运工224人,搬运工具有板车129部、汽车1辆、拖拉机4辆、手扶拖拉机4辆,拉坡机5台,皮带转运机6台,全年装卸量14万吨,较1950年增长35倍,较1976年增长3.5倍。在内航港设有露天货物、装卸转运堆放场200平方米。
  第四节 交通管理
  车辆监理 1963至1967年,彭泽车辆管理工作,由湖口县交管站代管。1968至1974年,九江交通管理部门始派交通安全员管理本县交通工作,1975年,县成立交管站。1980年成立彭泽县车辆监理站,隶属九江车辆监理所,行政上由县交通局代管。设站长1人,工作人员4人。站址设东风街环行东路。县车辆监理站,贯彻执行以交通安全为中心的生产方针、政策,维护交通秩序,组织安全检查,处理公路交通事故,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征收养路费。县公安局治安科派出专人协助工作。
  港航监督 1963年以前,船舶管理工作,由湖口县航运站代管,之后由航运管理站管理,设专职航运监理员。1974年,统一实行港航监督,船舶检查签证,40吨以下机动船检验与签证工作,由航运站航监员办理。1980年,成立彭泽县船舶监理站,设站长1人,航监员3人,负责对全县各类船舶实行统一管理,定期检验登记,签发航行出口证;维护水上交通秩序,处理海事,定期检查航道、码头安全设施。
  1984年水上发生事故19起,损失243864.18元,死1人;1985年下降为18起,损失15000元,死5人,伤16人。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彭泽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全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除卷首概述、大事记和卷末附录外,全志设23卷,计69章236节,上限一般起于1840年,下限为1985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彭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