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机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彭泽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3434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机械
分类号: F426.63
页数: 4
页码: 190-193
摘要: 本文介绍了彭泽县机械工业始于1958年,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从最初的彭泽县机械厂和农机厂,到后来建立了多家机械企业,如农业机械修造厂、电动工具厂、五金工具厂、印刷厂等。在70年代,机械工业有持续发展,产值不断增长。主要产品有喷雾器、打谷机、电动工具、砂轮机等。机械工业在全县工业总产值中占有一定比例,产品也有一定的出口量。
关键词: 彭泽县 机械工业 主要产品

内容

县内机械工业始于1958年。当年成立彭泽县机械厂,城关镇和部分乡也成立农机厂,生产农机配件和机械产品。1959年产值108.16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8.18%。70年代始,机械工业有所发展。1971年,产值205.94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13.8%;1978年产值335.84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12.11%。1980年,全县机械工业有19个,其中全民所有制5个,集体所有制14个(含农村社办12个),主要生产产品有:钻床34台,喷雾器10539台,电动工具355台,打谷机716台,碾米机27台,农用水泵185台,各种锤子31.78万把,其中出口25.99万把。年产值286.81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9.67%,是1958年的10.5倍,是1965年的6.2倍,其中全民所有制产值99.71万元,集体所有制产值187.1万元(含农村社办64.43万元)。
  1984年,全县机械工业有18个工厂,其中全民所有制4个,集体所有制14个(含乡办12个),主要产品有:喷雾器1.1万台,人力打谷机1251台,轧花机200台,电动工具450台,各式样锤子20.3万把。新产品有营养钵器2900个,罐盖打印机58台,注胶机30台,香皂试验机1台,年创产值327.46万元,其中全民125.28万元,集体202.18万元(含乡办135.47万元)。1985年,新增轻工食品机械,年生产134台,机械工业总产值增至587.6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6.67%,其中全民321.2万元,集体266.4万元。主要企业有农业机械修造厂、电动工具厂、五金工具厂、印刷厂。
  农业机械修造厂 1958年由县电厂、铁业社、粮油加工厂合并而成。原铁业社为农机厂红炉车间,主要生产和修理中小型农具,有职工61名,厂址设县城南岭脚下。1961年迁城郊马湖边(今水泥厂边),1968年10月原拖拉机站并入农机厂,以制造小型农具和修理拖拉机柴油机为主,厂址迁县城东岭,属县办地方国营企业。
  1975年,职工增至202人,定额流动资金占用额为26.89万元,年产值78.89万元,比1965年增长6.7倍,固定资产原值81.46万元,年末金属切削机床为18台,吸尘设备2台,砂轮及抛光机5台。
  1969至1980年,生产饲料粉碎机60台,轧花车50台,脱粒机60台,25毫米立式钻床146台,12毫米台式钻床65台,摇臂钻床168台,油泵83265只。产值累计为857万元,年均产值78万元,最高的1978年为110万元。上缴利润税金累计为376718元,年均34247元。
  1981年,国民经济调整,该厂开始转产,至1985年,生产棉花营养钵移栽机700只,罐盖打印机206台,圆边联合切板机2台,小香皂实验设备12台,2C3注胶机30台,2C5注胶机30台,圆边机50台,195型油泵壳体7362只及农机修理,产值累计达241万元,年均48.2万元,上缴利润税金累计185346元,年均37069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2500元。
  1985年,有职工144人,其中工人93人,徒工4人,工程技术人员4人,管理人员27人,服务及其他人员16人。全员劳动生产率1466元,比1969年翻了3倍,比1980年增长0.78倍。建厂至1985年,固定资产投资144.4万元,其中1981至1985年投资33.6万元(含工业生产投资),完成利润税金总额70万元,已上交56.1万元。现有厂房3997平方米,职工宿舍3717平方米,已有设备85台,安装设备价值70万元。年末工业总产值72.4万元,净产值29.2万元,分别比1980年增长0.6和0.7倍,利润税金总额13.5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19.8万元,其中机器设备49.9万元,房屋建筑物13.8万元,非生产用固定资产30.9万元。
  县电动工具厂 原名县电机厂,1970年5月创建,厂址设县城东岭农机公司仓库,属地方国营工厂,隶属县经济委员会。建厂初期仅有几间旧车间,一台C618车床,一台35吨冲床,一台5吨冲床。同年8月底,生产出手电钻样品,很快得到技术部门鉴定通过,批量生产。年底生产J3Z—13手电钻15台,S3S—125手提砂轮机42台,2.8KW电动机18台,1.7KW电动机41台,年产值3.35万元,销售收入1.87万元,劳动生产率人均621元。1972年迁厂址于今商业局旁。年底建成445平方米车间一栋,添置了车床5台,磨床、铣床、钻床各1台,刨床2台,台钻3台,锻压设备1台。生产品种由4个规格发展到6个规格。年末有职工75人,年产值27.98万元,比1970年增长7.4倍,定额流动资金13.16万元。年创利润3.87万元。
  1973年更厂名为彭泽县电动工具厂。至1979年,主要产品有各型号手电钻11019台,电动机360台,手提砂轮机3517台,软轴砂轮801台,台式砂轮机1447台,年均产值37.65万元,上缴利润计6.7万元。
  1979年下年始,由生产电动工具转为主要生产农用喷雾器。至1985年累计生产农用喷雾器73744台,各式手电钻13558台,各式砂轮机5590台,电动机461台,年均产值37.26万元,上交利税计4.06万元。
  1980年末有职工80人,产品销售税金8300元,年产值36.27万元,全年盈利5500元,百元产值税利率为3.8%,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5038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36.66万元。
  建厂至1985年累计投资51万元,其中1981至1985年投资14.1万元(含工业生产投资8万元),完成利润税金总额34万元,已交利税30.2万元。主要设备有金属切削机床22台,锻压设备7台,焊接及切削设备8台,工业电热设备5台套,主要仪器仪表衡器5台套,汽车一辆,工业设备拥有价值量为29.7万元。房屋建筑面积5549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51万元。
  1985年有职工63人,其中工人36人,徒工5人,工程技术人员2人,管理人员14人,服务人员6人。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7450元,比1970年翻了11倍,比1980年增长47.8%。当年工业总产值为39.1万元,工业净产值11万元,完成利润税金总额2.8万元。
  县五金工具厂 隶属县二轻局,其前身为县农具厂。1970年9月从农机厂分出,成立彭泽县五金机械厂,开始产平口钳、鲤鱼钳、奶子锤(后改为圆头锤)、羊角锤、手摇油泵、汽车配件等产品,有职工36人。1972年,职工增至56人,定额流动资金4.23万元,年产值18.9万元,年利润6900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5375元。设备有金属切削机床7台,简易机床6台,锻压设备7台,台钻1台,固定资产原值13.06万元。次年7月与外贸部门挂钩,当年交圆头锤3200把,首创外汇0.2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0.32万元)。此后,产品由外贸部门包销,并且包供原材料。
  1976年全厂有职工135人,其中固定职工115人。生产“钻石牌”奶子锤15.44万把,出口10.51万把,生产羊角锤1.15万把;总产值47.31万元,其中出口产品总产值30.3万元,实现利润0.88万元,税金2.18万元,固定资产原值22.43万元,年末流动资金15.57万元。
  1981年11月更厂名为彭泽县五金工具厂,厂址设城东郊闵家桥。规模扩大,设备更新,品种增多,质量提高。生产“钻石牌”奶子锤有1/4镑、1/2镑、3/4镑、1.5镑、3镑、2.5镑、2镑、1镑等8种规格,具有做工精细、式样新颖、油色鲜艳以及使用不换柄摇头等特点。同时,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增加出口新产品套装锤(即电工、木工、F钳工锤)。是年,生产各式锤37.68万把,其中出口32.5万把,由天津、上海及江西等外贸公司经销出口,远销日本、美国、加拿大、英国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末工业总产值119.05万元,出口产品102.24万元,分别比1976年增长1.5倍和2.4倍。
  建厂至1985年国家对该厂的投资95.9万元,其中1981至1985年投资27.4万元(含工业生产17.6万元)。1985年设备有:金属切削床机11台,冲压机床19台,空气锤4台,锯切机床5台,电焊机2台,检测仪器3台,发电机组90千瓦一套,汽车2辆。已安装设备价值合计29.5万元,比70年代增长70.8%。年末占地面积33052平方米,房屋建筑5547平方米,其中职工住宅1183平方米。累计出口“钻石牌”奶子锤168.06万把,套装锤76.16万把,创外汇额达194.86万美元(折合人民币732.66万元)。
  1985年,有职工179人,其中工人139人,管理人员27人,徒工1人,服务及其他人员12人。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5784元。产品17个品种,56个规格。全年生产“钻石牌”奶子锤27.44万把,出口17.58万把。年产值101.8万元,其中出口产品产值52.74万元。利润税金总额5.7万元。形成年产锤类80至100万把的生产能力,成为国家轻工业出口产品定点企业。
  县印刷厂 1958年10月成立国营彭泽县印刷厂,厂址设县城解放路,建厂初期设备简陋,租赁厂房300平方米,机械设备仅6部圆盘印刷机和1台机械切纸机,购置相应的排字设备。当年主要承印《彭泽报》,不上交利润。
  1962年报纸停刊,印刷厂划归县工:交部门开始独立经营。1965年,改脚踩手:印刷为电动机械印刷,购置了手摇铸字机。年末有职工21人,零件印刷13778千印,年产值7.31万元,完成利税1.23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3481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1.67万元。
  1968年秋,新厂房竣工,厂址在县城东风路,占地面积1299平方米,年底,实现了圆盘印刷机自动化。
  1970年,购进对拜台印刷机、平压机、塑料热合机。印刷品种增多。年末有工人27人,年印刷量21177千印,上交利润税金总额1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3769元。至1975年全厂有职工42人,其中固定职工33人,年产值15.35万元,比1965年增长1倍,年创利润2.38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1.08万元。
  1979年,添置自动铸字机。年末有职工37人,印刷量26527千印,印刷品的内检质量达到97%,获纯利14143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3761元,百元产值税利率17.8%。1982年增添自动裁切机。1985年又添置拖蜡机。
  建厂至1985年,固定资产投资23.6万元,其中1981至1985年投资1.4万元,企业建筑面积1958平方米(含职工住宅361平方米),现有印刷机械18台、铸字机械3台、装订机1台、裁切机2台、辅助设备4台、内燃发电机组1套,动力机械总能力为36千瓦,工业设备原值9.9万元。1985年末,有职工39人,其中,工人28人,徒工1人,管理人员8人,服务人员2人。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6667元,比1978年增长0.9倍,印刷品年产量为3150万印,年创产值26万元,实现利润税金4.9万元,已上交1.1万元。建厂至1985年末,完成利润税金总额52.6万元,已上交44.6万元。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彭泽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全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除卷首概述、大事记和卷末附录外,全志设23卷,计69章236节,上限一般起于1840年,下限为1985年。

阅读

相关机构

彭泽县机械厂
相关机构
五金工具厂
相关机构
农业机械修造厂
相关机构
东岭农机公司
相关机构
彭泽县二轻局
相关机构
彭泽县印刷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彭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