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建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彭泽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343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建材
分类号: F426.91
页数: 4
页码: 187-190
摘要: 本文介绍了建筑材料资源丰富,砖瓦和石灰业生产历史悠久。砖瓦业在建国前需求量较小,但1951年后逐渐发展,特别是在70年代得以兴旺。县内砖瓦厂数量逐步增加,机砖、机瓦产量大幅提高。石灰业也有所发展,生产量大幅增长。县内建筑材料厂和砖瓦厂成为产值较高的重要企业,产品畅销多个省市。
关键词: 建筑材料资源 砖瓦业 石灰业

内容

县境内建筑材料资源极为丰富,砖瓦和石灰业生产历史悠久。建国前,民间窑工自建土窑,用木制瓦模子,手工制坯,煅烧而成,生产青砖土瓦。供兴建祠堂、庙宇、公房及豪富之家建房使用。贫苦百姓大都用自制的土砖、茅草盖房,因需求量小,砖瓦业生产不太景气。1949年,全年仅生产青砖35万块,土瓦110万片。石灰业历来是通晓煅烧技术的农民就地生产,就地销售。1949年,全县有小石灰窑6座,分布在泉山、马当、瀼溪、东升等地,年产石灰300多吨。
  1951年后,建材工业逐步发展。1956年生产砖282万块,瓦330万片,石灰1734吨,建材工业总产值5.08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0.7%。60年代发展仍然缓慢,70年代,建设事业迅猛发展,建材业得以兴旺。1971年产值首次突破百万元大关。1973年产值猛增到206.19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3.5%。
  1981年,全县建材工业13个,其中全民所有制的3个,县属集体所有制的2个,社办企业8个。建材工业总产值557.3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4.38%,比1978年增长67.16%,比1965年增长72倍。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252.88万元,占当年建材工业总产值的45.36%。集体企业(含农村社办)304.42万元,占54.64%,生产机砖4963.57万块,机瓦172.43万片,型砂37.63万吨,石灰1823吨,块石7万吨、水泥16702吨,普通水泥涵管1051平方米,农房水泥预制板460.7立方米。与1951年相比,砖增长64倍,石灰增长12倍。
  1985年,建材工业有26个,其中国营5个,集体21个(含乡办18个)。全县建材工业总产值1098.7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2.48%。其中国营549.8万元,集体548.9万元。砖产量提高到17961万块,瓦产量由120.92万片提高到1760万片,石灰产量由1564吨提高到3175吨,水泥产量提高到35200吨,型砂产量提高到52万吨,块石产量提高到16.5万吨。1973年开始生产水泥预制件,当年生产空心水泥预制板7.76立方米。1980年生产普通涵管4088平方米,空心水泥预制板534立方米。1984年生产水泥预制构件35400件,比上年增长26%。
  建材工业主要分布在自红光至马当、棉船的建材生产基地上,这一带有大量的石灰石和型砂,水陆交通方便。主要企业有县水泥厂、县建筑材料厂、县砖瓦厂、马当砖瓦厂。 县水泥厂属县办国营企业,隶属县经济委员会。位于县城北郊。创建于1968年11月,1970年1月正式投产,当年生产水泥1605吨,产值26.22万元,固定资产16.23万元,主要机械设备有直径1.2×5型立窑1座,直径1.2×1.2米生熟料磨机2台。1972年该厂有职工230人,年产水泥5100吨,产值46.83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045元,定额流动资金27.32万元,设备有车床2台、钻床1台、台钻2台、液压机1台,固定资产原值30.08万元。是年,产量虽翻了2倍,仍亏损7.09万元。1975年后,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生产稳步上升。当年生产水泥10334吨,涵管1901只,年创产值60.41万元,固定资产原值72.81万元,企业流动资金增至40.08万元,首创利润8000元。
  1980年,职工增至297人,年产水泥13125吨,年产值80.79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3271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166.35万元,比1975年增长1.3倍,产品销售税金8.09万元,盈利4.08万元,百元产值税利率15.06%。
  1985年,有职工346人,其中工人258人,徒工9人,工程技术人员2人,管理人员59人,服务及其他人员18人。已安装设备价值244.7万元。自建厂至1985年底固定资产投资计473万元,其中1981至1985年投资305.6万元(含工业生产投资284.6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469.5万元,其中房屋建筑物为159.5万元,机器设备222.6万元,非生产用固定资产57.3万元,年生产水泥4.4万吨,比1979年增长2.4倍,出厂水泥合格率100%。立窑小时产量4.54吨/小时,立窑企业工人水泥实物劳动生产率人均108.64吨,年产值348.8万元,净产值139.1万元,分别比1980年增长2倍和3.2倍。自建厂至1985年,实现利润税金165.4万元。上交利税165.4万元,1985年利税总额为61.6万元,比1980年增长4倍。单位成本1980年立窑水泥75.57元/吨,1984年56.36元/吨,1985年60.78元/吨。产品除供本县需要外,还销往上海、江苏、安徽等地。目前,正扩建一条8.8万吨水泥生产线。
  县建筑材料厂 创办于1959年,厂址设县境红光,北濒长江,东连定山上祠堂。隶属县经济委员会。建厂初期,以生产型砂为主,厂名彭泽县型砂厂。1969年9月改名为彭泽县红光型砂厂。之后,产品增多,1981年更名为彭泽县建筑材料厂。1959年,建厂初期,设备简陋,仅有一台10马力柴油机、100部板车,流动资金仅2.55万元,运砂靠肩挑。当年销售型砂4.38万吨,实现利润11.1万元。1962年运砂使用板车。1970年兴建红光码头,有趸船一艘。次年,开始采用短途皮带机送砂上船。1971年该厂利用12型柴油机改装三轮车,因砂路行驶困难,不能使用,损失5万余元。1978年,试制矿车运输,因铁轨和车轮质量差而失败,耗资11万元。1980年着手试制皮带运输机。1981年,贷款30万元,购制机头、机尾,自制大小滚筒,添制35千瓦电动机5台,于8月试制成功,投入生产,可直接运输型砂上船,日产量400吨,相当于建厂初期100个劳力全天的总和,每吨降低成本0.47元。实现运输机械化。年底,型砂产量24.16万吨,比1970年翻了2番,比建厂初期翻了5番。1967年始建水洗砂池1座,至1985年已建水洗砂池3座,实现型砂筛选化,质量合格率达100%。自建厂至1985年累计出港型砂385.88万吨,上缴税金利润共613.6万元,创产值累计达2018.05万元。
  该厂砖瓦生产始于1974年,7月建成隧道窑一座,当年投产,隧道窑全长95米,宽1.8米,高1.42米,可容窑车50部。从原材料到成品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现有职工82名,内设机砖、机瓦、成品、后勤4个班组,最高年产机砖900万块,机瓦50万片。机砖合格率达98%,机瓦合格率达85%。1975至1985年机砖产量7808.9万块,机瓦产量438.3万片。
  釉面砖分厂,1981年4月生产出首批产品。素烧合格率93.3%,釉烧合格率84.7%,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达到规定的工艺要求。填补九江地区的一项空白。5月经县批准,动工扩建。12月初,建成投产,年产釉面砖10万平方米。建有厂房2655平方米,配有球磨机3台、交流电动机33台、空气压缩机4台、挤泥机1台、双缸泵1台、压坯机5台、喷釉机1台、顶车机1台、成份分析仪1套,兴建院墙、铺路及其他开支,总投资50万元。1985年2月再次扩建,10月竣工投产,年产釉面砖20万平方米,共投资115万元,当年收益13.3万元。建厂厂6年来,累计生产釉面砖676073平方米,创产值743.7万元,上缴税金利润116.6万元。其产品有152型白色、彩色釉面砖,200×100型外墙砖、108型各色釉面砖及大型彩色壁画等。产品销广东、深圳、上海、南京等12省、市。
  县建筑材料厂经多年建设,占地面积282728平方米,建筑面积46315平方米。现有职工821人,其中固定职工368人,建厂至1985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514.6万元,其中1981至1985年263.5万元(含工业生产投资235.4万元)。1985年末,固定资产原值470.5万元,其中机器设备222.4万元,房屋建筑155.6万元,非生产用固定资产79.9万元。年生产硅砂33万吨,机砖932万块,机瓦76万片,釉面砖17万平方米。年产值328.8万元,净产值185.4万元,分别比1980年增长1.7倍和2倍。实现利润税金累计达692.4万元,已上交384.7万元。1985年利润税金总额101.4万元,比1980年增长3.5倍。在县办国营企业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县砖瓦厂 属县二轻工业企业。前身是国营大众砖瓦厂,1970年三线建设需要,由6301厂(今名朝阳机械厂)帮助扩建,改名战备砖瓦厂。新建24门轮窑1座,新建砖机2台,螺旋瓦机1台,职工增至104人,年产机砖1800万块。1972年改名彭泽县砖瓦厂,年末有职工188人,年创产值31.81万元,创利润0.52万元,固定资产原值76.21万元。至1980年全厂有职工371人,其中固定职工207人,辅助工164人,年产机砖2024万块,机瓦25万片,年创产值62.39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1625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124.22万元,产品销售税金9.79万元,全年盈利2.07万元,百元产值税利率19.01%。
  自建厂至1985年,固定资产投资176.9万元,其中1981至1985年投资52.7万元(含工业生产投资48.2万元)。1985年末已安装设备价值合计76.1万元。企业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6341平方米,其中职工住宅5845平方米。年末有职工229人,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2917元,比1981年的1734元增长68.2%。年产红机砖1752万块,机瓦29万片,石灰696吨,产值105.8万元,净产值40.8万元,利润税金总额8.9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73.2万元,其中生产用固定资产124.8万元。目前,砖瓦厂土源枯竭,生产受影响。
  马当砖瓦厂 属乡办集体企业,隶属马当乡人民政府。1963年创办于马当镇。1972年有职工32人,年产值4.54万元,创利润1.02万元,固定资产原值6.8万元。1975年职工增至61人,年产值5.6万元。此后,该厂规模不断扩大,设备不断更新,企业管理更趋正规化、科学化。建厂至1985年,固定资产原值为76.4万元,已安装设备价值量计34.5万元。生产设备有B360型制砖机3台,自动制瓦机2台,2250KW电动机10台,500马力柴油机8台,“丰收27型”拖拉机1台,水泥浇灌的码头2座;全厂占地面积5平方公里,厂房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年生产机砖2960万块,机瓦75万片,年产值149.6万元,净产值103.3万元,完成利润税金总额36.6万元,在全县乡镇企业中名列榜首。该厂生产的红机砖,单位面积承受压力达200公斤,机砖样品送西安砖瓦研究所检验,抗折抗压标号均达到部颁标准200号,外观质量棱角完整,火色均匀。从1983年起“马当牌”红机砖连续4年在全省砖瓦质量评比中获第一名。1984年,被农牧渔业部评为优胜企业。产品远销上海、南京、湖北、安徽等省市。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彭泽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全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除卷首概述、大事记和卷末附录外,全志设23卷,计69章236节,上限一般起于1840年,下限为1985年。

阅读

相关机构

马当砖瓦厂
相关机构
彭泽县砖瓦厂
相关机构
朝阳机械厂
相关机构
战备砖瓦厂
相关机构
彭泽县水泥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彭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