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淡水养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彭泽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342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淡水养殖
分类号: F326.4
页数: 5
页码: 170-174
摘要: 本文介绍了彭泽县淡水养殖业的发展历程和不同时期的特点。
关键词: 彭泽县 淡水养殖业 发展历程

内容

淡水养殖业的发展比较缓慢。1949年,全县养殖面积只有84亩,养殖产量只占全县水产品总产量1%,主要还是蓄养。建国后,农田基本建设,改变了水体自然面貌,利于水体的综合利用。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
  第一个时期(1949——1957),是天然捕捞业大发展的兴旺时期,也是淡水养殖业的蓄养时期。
  第二个时期(1958—1969),长江捞苗有一定的发展,淡水养殖业由蓄养发展到人工放养,是本县的渔业生产从以天然捕捞为主发展到以养殖为主。
  第三个时期(1970—1977),是湖泊养鱼的开拓时期。两湖水产品产量占全县水产品总产量55.5%,最高年份占全县63.3%。从1972—1977年6年中,两湖为国家提供商品鱼2124吨,占全县国家水产品收购量的94%,收购商品率66.9%。
  第四个时期(1978—1985),是彭泽县淡水养殖业深入发展的新时期。1978年后,养鱼专业户和家庭养鱼户发展,大、中、小水面齐开发,全民、集体、个体和联营一起上,在普及科学养鱼,建设鱼种基地和饵料基地,鱼病防治等技术实施方面有较大进展。1985年,全县已利用养殖面积99092亩,水面利用率96.9%;鱼种池面积占池塘面积的比例由1981年的3.9%提高到9.1%。本县淡水养殖业从粗养向精养发展,1985年,从事渔业生产的劳力有1659人,其中专业劳力1165人。全县有乡镇渔业劳力790人,其中:渔业专业劳力291人。有专业国营渔场2个,职工780人,其他国营性质的专业渔场3个,职工89人。有乡镇专业渔场19个,职工305人。有家庭养鱼户906户,养殖面积1305.8亩,成鱼产量78.25吨,其中乡镇家庭养鱼户868户,养殖面积1282.8亩,成鱼产量76.6吨。乡镇养鱼专业户117户,养殖面积9039.1亩,成鱼产量272.6吨。1985年水产品总产量2250.85吨,比1949年增加近2倍,平均亩产22.7公斤,其中池塘平均亩产41公斤、商品鱼基地42.1公斤,湖泊12.6公斤,水库29.5公斤,河沟49.5公斤,稻田养鱼35.5公斤。
  鱼苗、鱼种鱼类品种,境内有13目24科68属95种(详见《彭泽县鱼类区系名录表》)。主要经济水产品有鲤、鲫、鲩、鲭、鲢、鳙、鳊、鲂、〓、鳡、鳤、鲴、䱻、赤眼鳟、鲥、鲚鲟、鳇、银鱼、河豚、鳜、鲶、鲲、鳢、〓虎鱼、鳗、鲡、黄鳝、泥鳅、虾、蟹、龟、鳖、螺、蚌、蚬等。
  1958年以前,苗种来源直接取于湖泊和长江。鱼类繁殖季节,束草为巢,放入江湖引卵育苗;鱼苗汛期,灌江纳苗。苗种的组成,全部是自然混合苗种不分,家鱼野鱼共养。
  1957年开始设弶网张捕长江鱼苗。当年生产长江鱼苗6855万尾,除满足本县自己育种需要外,主要销售于广东、福建两省和赣南的南康、瑞金等地。
  1958年,县水产养殖场、太泊湖水产养殖场、芙蓉农场、棉船水产场、马当水产场和芙蓉水产场张捕鱼苗有捞棚108个,捞网1400多个,劳力648人。接着又从湖北等地引进双层网、双袖网和大口捞50个,芦柴网120个,全县开挖鱼种池178亩,其中国营150亩。同年生产长江鱼苗1.4亿尾,冬片鱼种800万尾,成活率29%,首次自己培育冬片鱼种。1960年生产长江鱼苗8.5亿尾,为历史最高产量。60年代后期,长江鱼类资源衰退,每个捞棚的鱼苗产量下降到150万尾左右。
  “文化大革命”期间,专业渔场分合无常,原设置的张捕工具,如木桩,茅竹和弶网等,丢失和损坏很多。1972年全县只有捞棚19个,捞网950个。到1980年全县只剩3个捕苗点,即棉船水产场、芙蓉农场和红光渔业队。有5个棚,230个捞网,年产鱼苗约300万尾左右。棉船的捞棚,在1983年破圩时,工具全部冲失,迄今未恢复。
  1969年,县水产养殖场,把水缸改装成孵化缸,当年孵化草、鲢、鳙鱼苗120万尾。1974年太泊湖水产场建设了一套自动化的孵化环道,有产卵池1个,31平方米,环道3个,81平方米,生产能力为年产鱼苗13000万尾。1975年孵化草鱼苗40万尾,成活15万尾,1985年生产鱼苗3050万尾。
  1981年,县水产养殖场换水缸孵化为环道孵化,兴建产卵池2个,104个平方米,环道2个,77平方米。年产鱼苗12000万尾,当年孵化草、鲢、鳙鱼苗1000余万尾。1985年生产鱼苗4989万尾。
  县水产场和太泊湖水产场,每年还人工繁殖鲤鱼苗(普通鲤、荷包红鲤、兴国红鲤、杂交鲤、散鳞镜鲤)和团头鲂鱼苗约500万尾左右。
  1985年全县鱼苗总产量9488万尾。其中长江鱼苗843万尾,人工孵化鱼苗8545万尾。
  苗种 1958年后,开始分段培育。每年从5月上旬到7月底,在长江设弶网捞苗,所生产的“水花”(极小的鱼苗)除直接销售外,留部分培育鱼种。有的经10—15天的培育,长到3厘米左右,俗称夏花,便出塘销售。有的将夏花继续分塘饲养,再经过4—6个月的培育,长到13厘米左右,再出塘销售,称冬片。夏花鱼种一般采用豆浆培育法,冬片鱼种一般采用混合饲养法。本世纪70年代末,县水产场利用鱼种池种稻淹没肥水法培育冬片鱼种,也取得良好效果。夏花鱼种产量,每亩约10万尾上下,成活率50%左右;冬片鱼种产量,每亩1万尾左右,或培育4—5寸大规格鱼种4000尾左右,成活率60—80%。
  1972年太泊湖水产养殖场扩建鱼种池120亩,使冬片鱼种产量由1971年70万尾提高到180万尾,引起省水产局的重视,1974年江西省大湖养殖会在太泊湖召开。当年全县鱼种池增加到358亩,其中国营277亩,比1958年增长一倍,同时,两个国营水产养殖场开始培育二龄鱼种。
  1978年后,鱼种培育由专业渔场扩展到专业户,例如:1980年东升乡畈上村毕桂春等4户农民,开始承包池塘培育鱼种,每年销售夏花鱼种约20万尾,冬片鱼种10万尾左右。1985年毕桂春等5户农民,承包鱼塘4.5亩培育鱼种,渔业总收入6000元,纯收入4120元,劳均纯收入824元。
  1978年县水产养殖场利用鱼种池种稻培育鱼种。每年投放0.8—1寸夏花1.5万尾,混养比例:白鲢占55%,花鲢占15%、草鱼占30%,40天不必投饵施肥,也不要拉网,鱼种规格达3.5寸以上,成活率80%。
  1980年县水产养殖场和余家堰水库用网箱培育鱼种。县水产养殖场平均每平方米生产10厘米左右的鱼种821尾。余家堰水库平均每平方米生产13厘米左右的鱼种52尾。
  1984年东升乡畈上村进行“田塘库”一条龙的稻田养鱼试验,利用早稻田搞鱼稻兼作,待收割早稻时,把田鱼转入塘库饲养。平均每亩可收获3—4寸草鱼、鲤鱼种397尾,最高的每亩收获鱼种533尾。
  芙蓉农场利用地下温泉水兴建罗非鱼越冬池两座,1979年建一座210平方米,1984年一座340平方米,合计550平方米,年生产罗非鱼种能力约10万尾左右。现仅年产罗非鱼种5万尾。
  1985年全县有鱼种池1332.3亩,其中国营647亩,比1958年增加4.7倍。鱼种产量1070.5万尾,比1976年增长90%,比1980年增长36%,其中,大规格鱼种312万尾,比1977年增长56%。
  成鱼养殖 池塘养鱼,建国初期,在淡水养殖业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从1949年到1958年以前,主要是蓄养。1958年以后,逐步发展为人工精养。1964年,池塘养殖面积5097亩,占淡水养殖面积73.4%。70年代后,湖泊养鱼突起,池塘养鱼所占的比重显著下降。1977年池塘养殖面积只占全县淡水养殖面积5.2%,池塘养鱼产量仅占全县养殖产量17.8%。1978年后,本县兴建了一批商品鱼基地,养鱼专业户和家庭养鱼户不断涌现,对普及科学养鱼,推动池塘养鱼,变粗养为精养发挥了作川。80年代,池塘养鱼在淡水养殖业中的地位,又开始回升。1985年全县池塘养鱼产量660.65吨,占全县水产品养殖总产量30.4%,平均池塘亩产45公斤。同年全县有商品渔基地5333亩,其中投产的有5182亩,产量268.2吨,占池塘养鱼产量的40.6%。商品渔基地平均产量42.1公斤,最高产量平均亩产160公斤。
  养殖对象,1958年后,长江捞苗发展,养殖品种,逐步稳定,主要养殖对象有青、草、鲢、鳙、鲤、鲫、鳊、鲂等8个品种。70年代后,从外地引进一些优良品种:如兴国红鲤、婺源荷包红鲤、散鳞镜鲤、日本白鲫、团头鲂、莫桑比克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等新品种。
  饲料,主要的青草、粪便、化肥、糠、麸、饼类(菜饼、棉饼、麻饼)等。1978年引进高效植物饲料苏丹草和宿根黑麦草等。
  湖泊养鱼 1969年太泊湖和方湖开始灌江纳苗,增殖大湖水产资源。
  1971年太泊湖开始采用人工放养和灌江纳苗相结合的方法增殖水产资源,投放长江水花3000万余尾,1972年在太泊湖投放冬片鱼种212万余尾,夏花300万尾、末江水花980万尾。在方湖投放冬片鱼种15万尾。
  1973年太泊湖鱼产量325吨,比放养前增长2.1倍,创造了自己捞苗、自己育种、自己放养、自己捕捞,回放大规格鱼种的基本经验。
  1974、1975年太泊湖、方湖列入九江地区大湖水产养殖基地重点建设项目。
  1976年太泊湖因草鱼投放比例失调,致使青鱼和草鱼流行烂鳃病和肠炎病,死亡不少,延续两年病情才得以控制和消灭。
  1979年中央投资在方湖建设连片精养鱼池1000亩,在太泊湖建设连片精养鱼池500亩。
  1981年县水产养殖场与中国养殖公司和江西养殖公司联营,加快了方湖的渔业基地建设。
  1981年5月至10月,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傅冬根、雷汉兴等在太泊湖调查鱼类生长期饵料生物状况,认为太泊湖鱼产力为每亩28.26公斤,测得主要技术参数为:浮游植物量平均2.3mg/L(0.99—3.18mg/L,浮游动物量平均11.31mg/L(2.7—37.9mg/L),底栖动物量平均288.78/gM²(208.29—427.08g/M²),水生维管束植物量372.2g/M²,总磷量0.015mg/L,总氮量0.27mg/L。
  1983年太泊湖水产养殖场在老河口建设浆砌块石钢筋混凝土大坝及钢筋铁棚1950米,高4米,拦栅面积120平方米,亭子坎躺笄99米,面积400平方米,为太泊湖大面积精养高产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1985年又在新河口建立式钢筋笄拦鱼栅,宽33米。
  1985年全县湖泊成鱼产量802.55吨,占全县养殖总产量36.9%。
  两湖成鱼产量在全县水产品总产量中所占的比例,在人工放养前60年代,平均为47.9%(36.1—59.1%);在人工放养后,70年代,平均为53.7%(37.5—62.1%)。80年代,两湖的鱼产量,虽然与70年代相近,但是,由于群众养鱼发展,两湖鱼产量在全县水产品总产量中所占的比例,已下降到32.8%(19一46%)。
  水库养鱼 瀼溪水库,1971年开始养鱼,投放冬片鱼种50余万尾。1972年投放冬片鱼种50万尾。1972年成鱼产量25吨,1973年成鱼产量125吨,为历史最高产量。
  余家堰水库1975年开始养鱼,投放夏花鱼种150万尾,1977年成鱼产量70吨。
  1985年全县水库成鱼总产量465.45吨,占全县养殖总产量21.4%。
  河沟养鱼 棉船夹江,本世纪60年代最高产量30吨。70年代,每年投放冬片鱼种为10—20万尾,年产量只有5—15吨。
  芙蓉夹江,1965年成鱼最高历史产量55吨。70年代,每年投放冬片鱼种为12—16万尾,成鱼产量只在10—30吨。
  定山乡时家湖(现成河套),养殖水面100多亩。1985年由农民时冬初、时耀初和范执银三户合伙承包,投放冬片鱼种4.5万尾,收获成鱼1.5吨,纯收入5400元,渔业劳均收入1800元,比全乡户平1380元增加30%。是全乡劳均520元的3.5倍。
  1985年河沟养鱼产量244.6吨,占全县水产品总产量11.2%。
  稻田养鱼 1984年东升乡販上村利用早稻田进行鱼稻兼作,每亩投放红鲤鱼夏花1000尾,草鱼夏花500尾,经60天培育,早稻收割时397尾转入池塘饲养。成活率平均27.6%,最高的成活率56.2%。养鱼的稻田,谷粒饱满。
  1985年,东升乡販上村农民汪月明,一亩稻田进行“两稻两鱼”兼作,两季稻谷产量798公斤,成鱼产量14.3公斤。
  放养螃蟹 太泊湖和方湖的螃蟹(学名:中华绒螯蟹),在历史上曾因其特别大而著名。每年秋冬之交,大量上市。有“养麦花开蟹正肥,九月团脐下月尖”的俗语。太泊湖和方湖建闸前,年产量约11吨左右。两湖造闸后,资源衰退。1975年螃蟹产量只有2.45吨。1976年开始人工放苗。连续几年从上海崇明岛采苗,路途遥远,车运时间较长,蟹苗成活率低,1979年,方湖投放蟹苗17.5公斤(每公斤16万只)。1980年,螃蟹产量只有250公斤。1981年,组织空运,提高了螃蟹成活率,效果显著。太泊湖和方湖共投放蟹苗100公斤,1982年,生产螃蟹15吨,创历史最高产量。近年两湖螃蟹产量,徘徊在2吨左右。捕蟹的工具有蟹网、蟹笼、蟹绳、箔网和灯光照捕等。
  河蚌育珠 1969年县水产养殖场开始育珠,1969—1970年共生产手术蚌4000个,1971年取珠3.2公斤,是江西省生产和出售珍珠的第一个单位。1973年江西省水产局在本县水产养殖场召开育珠现场,本县代表解割了两个1970年11月接种的手术蚌,一个取珠65粒,重4.9克,——个取珠54粒,重6克。并为与会代表进行现场技术操作表演,从切片到手术蚌成功,需要20—50分种。
  1974年县水产养殖场为省开办育珠培训班。1975年江西大学生物系中共党总支副书记余文藻和邓宗觉教授带领76届水产班学生到水产养殖场实习。
  1981年育珠生产大发展。育珠单位由1个扩大到沿江滨湖地区15个社(场)35个单位。1981—1982年共生产手术蚌252720个,等于1970—1980年生产手术蚌总数的4.8倍。1983年珍珠总产量220.4公斤,创历史最高纪录。
  是年,县水产养殖场技工钱通开等进行三角帆蚌的人工繁殖试验获得成功。1982年繁殖幼蚌15万只投入生产运用。
  1982年县水产局助理工程师杨子灼在1970年进行象形珠试验的基础上,用4龄的三角蚌作手术蚌,以一枚高4厘米、宽3厘米的浮雕塑料毛主席像章为核模,历时158天,培育出一枚重0.25克的珍珠毛主席像章。珍珠层厚0.4毫米,除衣领下缘不够光洁外,其他部分,轮廓清楚,晶莹夺目,形象逼真。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彭泽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全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除卷首概述、大事记和卷末附录外,全志设23卷,计69章236节,上限一般起于1840年,下限为1985年。

阅读

相关人物

毕桂春
相关人物
傅冬根
相关人物
雷汉兴
相关人物
时耀初
相关人物
范执银
相关人物
汪月明
相关人物
余文藻
相关人物
邓宗觉
相关人物
杨子灼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彭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