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畜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彭泽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3416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畜牧
分类号: F326.3
页数: 4
页码: 163-16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彭泽县拥有丰富的牧草资源和适宜的饲养条件。建国后,畜牧业得到快速增长,家畜种类和数量也大幅度增加。耕牛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养猪、养鸡、养鹅等家禽家畜也得到发展。畜牧业得到专业化推动,通过引进良种、科学管理和防疫工作的实施,提高了养殖品质。防疫工作得到加强,疾病得到控制和预防。养殖业在农村发挥着重要的经济作用。
关键词: 彭泽县 畜牧业 耕牛

内容

第一节 饲养
  彭泽县有丰厚的牧草资源(详见卷一第四章第三节)。还有可放养水生饲料作物的水面积5949亩。饲养家禽家畜的条件优越。
  建国前,耕牛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骡、马拉车,骡、驴推磨,是交通、运输和加工业的重要工具,生猪、鸡、鹅、鸭、兔是乡村的主要家庭副业。
  建国后,畜牧业无论是种类和数量都增长较快。民间饲养的家畜有猪、牛、羊、马、骡、驴、鹿、兔、猫、狗等43个品种;家禽有鸡、鸭、鹅、鸽等26个品种(详见《家畜家禽种类品种表》)。1949年,畜牧业总产值竟占全县农业总产值12.1%。
  养牛 民国24年(1935)有养牛户2283户,饲养耕牛2283头。1949年有耕牛6437头,1958年有耕牛13491头,比1949年增长1.1倍,耕牛年递增率10.9%(详见1949—1985年家畜家禽发展情况表》)。1980年耕牛存栏数17116头,比1949年增长2.7倍,其中:水牛15367头,黄牛1749头 能繁殖的母水牛4690头,占母水牛总数45.4%,年产犊牛2131头,能繁殖的母黄牛545头,占母黄牛总数的47.9%,年产犊牛261头。能劳役牛11200头,占牛总数的65%,平均每头牛负担耕地面积28.58亩。1985年有耕牛16176头,其中水牛14736头,黄牛1440头。
  滨湖水牛是珍贵的地方良种。分布在棉船、马当、和团、瀼溪、泉山、芙蓉等6个乡。其中以棉船为最好。自清代以来,由江西鄱阳湖水牛和安徽省东流一带的滨湖水牛,经多年不断提优去劣,选种培育而成,体型高大,骨骼粗壮,胸肩宽大,腰平腹圆。据调查,较大的役用牛,一天可耕地8亩,较小的可耕地3亩。一头中等役牛,拖木制四轮大车(车体重150公斤),载重1吨,能行8公里。
  黄牛主要集中在泉山、定山、太平、黄花、黄岭、湖西等6个乡的低山丘陵地区。据1985年调查,6个乡的黄牛总数有1161头。
  养猪 民国23年,彭泽县猪的饲养量15000头;24年养猪户15424户,养猪20051头。1949年猪饲养量2万头,存栏数13700头,每户平均饲养0.85头,户平均出栏数0.25头。1958年猪饲养量52900头,比1949年增加1.6倍,年末存栏数33900头。在饲养量中,公养数33864头,占全县总饲养量的64%。到1985年,猪饲养量发展到239000头,年末存栏数154452头,农户平均每户饲养4.7头,人均0.94头,比1949年增加11倍,每户年末存栏数3.1头,其中交售国家22285头,每户平均交售1.6头,比1949年增加12.4倍。
  养羊 1949年养山羊1500多头,1981年100头,1982年引进广丰山羊和瑞昌山羊新品种150头,1985年360头,年末存栏数164头。
  养兔 始于清朝末年,建国初期,有肉兔5000多只,1980年200只,1984年1000只,1985年仅264只。养兔业在本县尚未有发展。
  养家禽 民国23年,鸡蛋年产量70万个。24年,家禽饲养户有17352户,家禽饲养量86760只。1972年有家禽338272只;1976年禽蛋收购量82.6吨;1980年有家禽343195只,每户平均7.3只,家禽收购量47067只,禽蛋收购量1991.25吨;1985年家禽饲养量135万只,每户平均27只,年末存笼数947900只,每户平均19只,当年产蛋2239.75吨。家禽产值达3317650元,占畜牧业总产值21.1%,仅次于养猪业。
  养蜂 1984年养蜂462箱。1985年养蜂2430箱,年产蜂密84.4吨。
  1978年,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在农村的经济政策,积极推广配合饲料,应用科学管理家禽畜的方法。涌现了大批畜牧业专业户和重点户。1984年12月成立彭泽县养殖业公司,为发展养殖业生产提供信息、引进良种、技术、设备、负责技术指导,组织饲料生产、供应,组织产品销售等。芙蓉乡青峰村农民叶榜元,1983年开始家庭养猪16头,1985年发展到193头,当年出售仔猪150头,出售肥猪35头,年产值7875元,纯收入4075元。芙蓉农场畜牧水产场职工袁继,1985年饲养生猪700余头,其中公猪7头,存栏架子猪170头,当年产值7.5万余元,纯收入1.12万元。太平关乡康庄村农民陈大圣,1985年养鸭3100只,出售2650只,出售鸭蛋6.5吨,当年产值22175元,纯收入12231元。太泊湖乡太泊湖村农民吴具平,养种鹅700只,年供应鹅苗4.8万只,当年产值5万余元,纯收入7500元。
  1985年,全县有畜牧业专业户19户,其中养猪专业户7户,养家禽专业户12户。专业户畜禽饲养量占全县畜禽饲养总数15%。家庭生猪的饲养量发展到239000头,从1976到1985年10年间,年递增率为8.77%。本县家畜家禽发展情况见下表:
  第二节 繁殖
  种猪改良 本县猪种最早是赣北黑猪。从外地引进10多个优良品种,1958年引进长白、苏白、约克、巴克夏等公猪。1983年引进杜洛克、改普夏等公猪,与本地的滨湖黑猪杂交,使子代缩短养殖周期,提高了生猪的出栏率和猪群的结构。据1980年调’査有母猪6323头,占生猪存栏数0.12%,'种公猪和母猪的比例为1:48.6。
  种鸡改良 1958年引进芦花鸡、九斤黄;1980年引进新布罗、白洛克、希塞斯、罗斯AA鸡、新三黄、泰和鸡、来杭鸡等新品种。
  种鸭改良 原有品种是本地麻鸭和齐毛鸭。1960年后,引进北京鸭、昆山麻鸭、绍兴鸭、康贝尔鸭、高邮鸭、金定鸭、太湖鸭等新品种。
  种鹅改良 本地白鹅,体重只有2公斤
  左右,年产蛋约30个。1976年引进狮头鹅、四季鹅、太湖白鹅等新品种。
  耕牛复壮 滨湖水牛能耐粗饲料、抗逆性强,对血吸虫病有较强的抵抗力,是地方良种。一般母牛2岁开始发情,发情周期18—20天。产后到第一次发情一般5个月,发情持续时间3—4天,.自然交配多在发情后第2天进行,第3天母牛一般不交配。发情正常的母牛-般3岁开始产仔,一直到18岁,甚至到20岁都有生育能力,多是三年两胎,
  1965年,中共彭泽县委.县人民委员会作出《关于耕牛配种繁殖的决定》,要求各大队选留种公牛2头,建立配种站,县在和团乡设立耕牛人工受精站。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收效不大。据1981年调査:1981年与1963年相比,成年母牛胸围缩小7.7厘米,胸深下降4.8厘米,体高、管围变化不大。成年阉牛体高下降0.9厘米。
  第三节 防疫
  县境畜禽的主要疾病,猪有猪瘟、仔猪副伤寒、猪丹毒、猪肺疫、猪喘气病、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水泡病等七种;牛有牛瘟、牛出血性败血症、牛炭疽、牛水泡病、农药中毒等;禽病有鸡瘟、禽霍乱等;禽畜寄生虫有蛔虫、猪肺丝虫、猪姜片虫、猪胃虫、牛血吸虫、牛锥虫、鸡条虫等。其中危害最大的是猪瘟、仔猪副伤寒、猪丹毒、鸡瘟、禽霍乱等。在血吸虫流行区,耕牛感染血吸虫病,尤以水牛为甚;轻者使耕作能力下降,重者耕作能力完全丧失,甚至死亡。
  1950年有10个乡流行牛出血性败血症和牛瘟。死于猪瘟的生猪4000余头,占年末存栏数28%。
  1951年成立彭泽县畜牧兽医工作站,开展家禽家畜的防疫检疫工作。培训基层兽医人员45人。1952年组织彭泽县防疫大队。1956年后,各公社陆续建立畜牧兽医站。1958年全县共有畜牧兽医员116人,村防疫员166人,村村设有畜牧兽医员或防疫员。每年春秋两季开展畜禽全面预防注射,每年对血吸虫病疫区的耕牛进行一次普查,并分批治疗。1985年耕牛血吸虫病阳性率由1965年的25%下降到10%;牛瘟、牛炭疽被消灭,牛出血性败血病只有个别地区还有发生。同时对市场交易、上调畜禽、肥猪收购和屠宰实行检疫。
  1960年开始实行牛、猪“三包”(包防,包医,包阉)制度。1969年实行包防、包医、包阉、包药、包赔。
  1976年到1979年4年中,猪瘟死亡分别占生猪死亡总数的40.4%、16%、15.9%、20.3%;仔猪副伤寒病死亡分别占生猪死亡总数的13.6%、22%、3.6%、4.5%。鸡瘟死亡每年约2万只,鸡霍乱死亡每年约2—3万只。
  1980年杨梓公社出现暴发性猪瘟,死亡数近1000头,其他公社也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同年,棉船公社复排大队流行锥虫病,病牛有80头,死亡7头。及时发现后,省、地、县联合进行综合防治,控制了病情的蔓延。
  1983年生猪和耕牛发生“5号病”(水泡病),开始在棉船、马当、芙蓉、泉山、太泊湖等公社流行。棉船公社和马当公社的跃进、马当、杨柳3个大队有病猪2000多头;棉船公社的复排大队和金星大队还发现耕牛的“5号病”,死亡的有7头,经几个月的治疗始告消灭;
  1983年县被评为九江市耕牛血防工作先进单位。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彭泽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全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除卷首概述、大事记和卷末附录外,全志设23卷,计69章236节,上限一般起于1840年,下限为1985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彭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