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灾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彭泽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3399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灾害
分类号: F326.12
页数: 1
页码: 13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彭泽县棉花生产面临气象灾害和病虫害的威胁。气象灾害包括低温连阴雨和干旱,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抗灾。病虫害包括各种害虫和病害,防治措施包括设立测报站、植检植保站、更新换代农药和普及科技知识等。
关键词: 彭泽县 彭泽棉花 灾害

内容

棉花生产常见的灾害有气象灾害和病虫害。气象灾害主要有低温连阴雨和干旱。每年春季(前期)和秋季(后期),如遇低温连阴雨,对棉花生产有直接危害。
  春季连续5天阴雨,日雨量大于5毫米,日照小于3小时。或日平均气温小于12℃,连续三天就会导致弱苗、死苗。棉农多采用开沟排水、喷药、移苗补栽、补秧、重种等办法战胜灾害。
  秋季连续阴雨7天,日照小于2小时,日平均气温低于20℃或日平均相对湿度78%,就会导致烂铃。秋季阴雨低温的危害大于春季阴雨低温。抗灾办法,主要是防荫蔽,改善棉地通风透光条件和摘烂桃烘干,减少损失。
  7、8月适值棉花花铃期常发生干旱,1955—1980年,25年中,伏旱有14年,平均十年六遇,伏旱与伏秋连旱有18年,平均十年七遇。每当旱象露头,棉农全力以赴投入抗旱,有水放则放,有水抽则抽,有水车则车,不具备这些条件就挑水浇。近年来,丘陵地区开始使用喷灌机。
  棉花病虫灾害名目繁多,建国前,历代政府漠不关心,农民束手无策。
  50年代,棉花主要害虫有棉铃蚜、地老虎,小造桥虫、棉叶螨、红铃虫、叶跳虫、盲蝽象、卷叶虫、斜纹夜蛾、棉铃虫等。圩区以棉叶螨、红铃虫、小造桥虫危害最烈;丘陵、山区则以叶跳虫、棉叶螨、盲蝽象危害成灾。1953年红铃虫、小造桥虫在全县范围内普遍发生,被害率达50%,僵瓣率达20%以上。1958年斜纹夜蛾暴发成灾。
  60—70年代以棉叶螨、红铃虫、地老虎、棉蓟马、棉蚜虫等害虫为主。棉区采取了设立病虫测报站、植检植保站、县乡两级植保公司,更新换代农药,普及防治病虫害的科技知识等有力的防治措施。没有酿成特大灾害。(详见本卷第三章第三节《作物保护》)。
  病害主要有立枯病、炭疽病、角斑病和红腐病等。1964年6月21日首次在彭泽棉花试验站(在芙蓉乡芙蓉村)发现枯萎病,面积0.5亩,96株。1965年又在芙蓉和棉船发现此病。1974年县农业局组织科技干部和农民技术员在全县植棉区进行大面积病害普查,结果发现23个植棉大队(占全县大队总数13.14%),88个生产队(占全县生产队总数5.54%),发生枯萎病,共有发病棉地397块,面积5900亩,占全县棉地8%,少数重病地块,病株率竟达70—80%。后采取轮作倒茬和严格检疫、种籽处理等措施,使危害严重的枯萎病近年得到控制。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彭泽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全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除卷首概述、大事记和卷末附录外,全志设23卷,计69章236节,上限一般起于1840年,下限为1985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彭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