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图书馆
九江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九江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生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彭泽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339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生产
分类号:
F326.12
页数:
3
页码:
124-12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彭泽县以其肥沃土壤、充足雨量和日照充足的气候条件,适宜于棉花种植,自明代以来就有着悠久的植棉历史。建国后,政府通过基本建设、政策激励和科技推广,大力发展棉花生产,取得显著成效。植棉面积不断扩大,产量迅速提高,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并且重视棉产品的综合利用,实现了棉花生产的优质化、专业化和基地化。
关键词:
彭泽县
彭泽棉花
生产
内容
境内大部份地方土质肥沃,土层深厚,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宜于植棉,素有“赣北棉乡”之称。据旧县志载:明代万历壬辰科进士王演畴在《农桑辑要》中,即有他关于棉花栽培管理技术的介绍。据此推测,万历二十年(1592)本县即已植棉,距今至少有394年的植棉历史。
建国前,彭泽棉区分布在今太平、定山、天红、湖西、芙蓉、黄岭、黄花、泉山和马当等丘陵地带。棉花品种为小籽棉(中棉),纤维粗短,不适宜纺织细纱。当时农村中大多数农户,都备有木质纺织机具,所产棉花多用于自纺自织土布留以自用。少数商贩,在太平、县城、马当等集镇,开设棉行,收购籽棉,运往南昌、丰城、九江、武汉、安庆、南京等地销售。
民国37年(1948),原江西省农业院在芙蓉乡七号圩兴建“赣北棉场”,引进纤维品质优良的“岱字14号”良种,在芙蓉、江北(今棉船乡)等圩区和附近丘陵棉区推广,以取代劣质的“小籽棉”,岱字棉即群众中流传的“改良棉”。当时由于植棉技术落后和水肥俱缺的原因,植棉面积扩展缓慢,产量亦低。根据《江西年鉴》和《江西通志》资料,将建国前几个年份的植棉面积及产量情况综合列表如下:
建国后,政府为了扩大植棉面积,提高产量和品质,支援国家工业建设,采取了进行棉田基本建设,改善棉花生产条件。组织农民加高加固防洪堤坝,开挖排水沟渠,建造水库塘堰和排灌机站,深翻改土,平整土地等一系列措施。经过30多年的努力,旱涝保收、高产稳产棉田已达10万余亩,占棉田总面积的62.5%,彻底改变了过去望天收的落后局面。
实行奖励政策,鼓励农民多种棉,种好棉。棉农口粮由粮食部门统一调拨,平价供应,保证棉区口粮不低于粮区,超产棉花,还发给奖励粮(大米)。国家在各棉区,普遍设立棉花收购站、点,方便棉农售棉,价格合理,现款支付。此外,还有超产棉花奖励木材、化肥、发给布证和预购定金等,给棉农以各种优惠。
推广植棉技术。1949年人民政府即把原“赣北棉场”扩建为彭泽棉作试验场,划给试验用地300亩。1955年改棉作试验场为彭泽棉花试验站,科技人员由原来3名增加到10名,开展了棉花新品种的选育、栽培管理技术和病虫防治的试验研究。县、乡两级都设有农业技术推广站。先后培育出“彭泽一号”、“鼓泽三号”、“彭泽四号”等棉花良种,研究和推广了棉叶跳虫、金刚钻主要病虫的防治措施和棉田两熟栽培双高产的技术。
棉田基本建设的逐步完善,对棉农各项政策的落实,科学植棉技术的普及应用,调动了棉农的积极性,棉花生产发展很快,产量大幅度提高。到1963年,全县植棉面积已达到13万亩,比建国前增长了五倍;总产皮棉达到143000担,比建国前增长了23倍;平均亩产皮棉55公斤,比建国前增长了2.5倍。在全国各产棉县中,单产仅次于浙江慈溪县和上海南汇县,名列全国第三。先后有吴宣文、江善讲荣获全国植棉模范,徐积连、吴继成等荣获省植棉模范的光荣称号。
植棉面积的不断扩大,产量迅速提高,显示出棉花的经济效益比其他作物要高,“要发家种棉花”的民谣,在全县农村广为流传。一时间,出现水田改旱地植棉和山区扩种棉花的热潮。到1970年,全县植棉面积达187500亩,全县22个社(场)除杨梓、太泊湖、上十岭是以产粮为主外,其余社场均是以产棉为主或半粮半棉。十年动乱期间,亩产皮棉徘徊在40公斤上下。其中1971年全县城乡正忙于搞突出政治的“讲用”,防治不及时,造成减产,遭暴发性棉蛉虫危害,皮棉总产下降到78000担,亩产只有23.5公斤,损失产量4—5成。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加强植棉技术服务工作:把原县农业局种籽站扩建为彭泽县种籽公司,满足农民对良种的需要;开展全县土壤普查,掌握全县各种土壤所含各种养分状况,为因土施肥提供依据;推广大片油菜、棉花营养钵移栽,既大幅度增产油菜籽,提高棉油经济效益,又为棉花提供大量饼肥,为棉花高产创造条件;改革不合理施肥技术,做到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氮、磷、钾和硼配合;开办植保公司,向农民承包棉花治虫任务,解决劳力不足的矛盾等。棉花生产出现了一个崭新局面。1982年全县16.2万亩棉地,总产皮棉首次突破了20万担大关,达到26.3万担,平均亩产81.5公斤。1984年以来,棉地稳定在15.2万亩,总产皮棉保持30万担上下,平均亩产皮棉超过90公斤,部分高产地块,亩产皮棉已突破了150公斤大关。据1985年统计,全县亩产皮棉150公斤以上的农户有483户,总产籽棉5000公斤以上的农户有36户。
在发展棉花生产的同时,还重视棉产品的综合利用,如棉油脚制肥皂,棉籽壳培植香菇,棉仁饼加工配制饲料,棉短绒制卫生纸等投入生产。本县已列入全国72个优质棉生产基地之一,棉花将朝着基地化、专业化、优质化的方向发展。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全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除卷首概述、大事记和卷末附录外,全志设23卷,计69章236节,上限一般起于1840年,下限为1985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彭泽县
相关地名